北京像素霍比特人的初心和起源
从原作者托尔金的创作历程来看,《霍比特人》写在卷帙浩繁的《指环王》之前,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托尔金早就动笔写作了描述“中土世界”的《精灵宝钻》系列,但因过于复杂,编辑始终拒绝出版(托尔金去世后这个系列才由他的儿子整理出版),不过托尔金非常热衷于给几个孩子写些魔幻小故事,北京像素而这个《霍比特人》据说就脱胎于他给儿子讲的睡前故事,由于篇幅较短,故事简单明了,出版商先让托尔金出版了《霍比特人》,北京像素没想到大人跟孩子都很喜欢,于是撺掇他写续集,这才有了后来的《指环王》。就原作而言,《霍比特人》轻松可爱,充满童趣,基本没有阴郁气息,而《指环王》则沧桑、恐怖得多,但到了彼得?杰克逊的导筒下,顺序倒了个,于是,我们先看到的《指环王》已经气势磅礴妖魅迭出,北京像素后来者《霍比特人》自然也不能少——我一直认为把《霍比特人》拉成三部曲不是纯粹从艺术上考虑的,为了支撑起相对单薄的故事,彼得?杰克逊不得不加入原书中没有的剧情,北京像素从第二部《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里,增加的剧情已经非常明显。
《霍比特人》原作就是一部少年热血童话,以男孩常有的幻想和英雄梦,支撑起成长的主题,但毕竟是纯少年向的故事,全篇全无爱情戏份——在一部魔化大制作电影里,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彼得?杰克逊苦心积虑的构制了一条爱情线加在了《霍比特人》三部曲里:漂亮高挑的精灵女护卫队长和矮人奇力(只可叹英俊潇洒的“精灵王子”莱戈拉斯,居然被晾晒一旁)。 北京像素此外,电影也对“长湖镇”的内容进行了改编,在原作中湖畔精灵巴德孤身一人出场,从未遭遇过压榨,长湖镇里也没有贪婪的镇长、奸诈的弄臣等人物,但彼得?杰克逊让长湖镇一直笼罩在独裁统治的恐怖阴云下,也让毕尔博?巴金斯和矮人小分队的到来,有了几分唤醒居民反抗暴虐统治者的意味。在这里,巴德也成了一个拖家带口的父亲,辛苦的拉扯着几个儿女,而他家这几位懵懂小童自然就成了天然的“救猫咪”对象(“救猫咪”是典型的好莱坞编剧方法),一俟半兽人大军打来,北京像素这几个小朋友变成了最让观众牵肠挂肚的“猫咪”。
事实上,几乎原作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被彼得?杰克逊有意的扩充了,譬如第二部《史矛革之战》里的木桶漂流,让人想起黄飞鸿经典的三笑楼打斗,北京像素一气呵成;这次冰面单挑,又让人想起叶问跟洪拳的圆桌比拼,借力打力,看来港式武打的精髓已被好莱坞汲取(事实上原作中根本没有半兽人追击的戏份,半兽人在小说中其实是笨不拉几的)。魔幻这东西,北京像素最忌讳没质感,彼得?杰克逊终究落实在了地面上的功夫武打中。至于精灵王与矮人王之间的前情恩怨等等,小说中都是没有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倒是让人物的背景丰富了很多——毕竟原作是给孩子看的童话,精灵、矮人、半兽人在原作里都是单线条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电影是造梦的,北京像素但梦一旦造大了,有时难免会偏离初衷。所以,对电影人来说,最重要的乃是保持那颗初心-童心,就像《霍比特人》那样,甭管场面多大、特效多炫、故事多满,那种源自托尔金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初始心态,彼得?杰克逊倒是照单全收的继承了下来。北京像素托尔金坦诚,自己在写《霍比特人》时有两个重要灵感来源:一个是英国童话作家威克-史密斯的书《斯那格人的奇妙世界》(The Marvellous Land of Snergs),这本书叙述了一个斯那格人(Snerg)的游历探险,北京像素书中的斯那格人"个头比餐桌稍微高一点",显而易见,这就是霍比特人的外形。
第二个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巴比特》,书中的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位富足的中产阶级,北京像素为了逃避空虚无聊开始外出漫游,托尔金曾明确表示造"Hobbit"(霍比特人)这个词受到了"Babbitt"(巴比特)的影响。而在经历《五军之战》的硝烟弥漫之后,霍比特人巴金斯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务农——有论者说,唐代豪侠题材的诗文,北京像素有个“游荡—征战—功成不受赏”的三部曲模式,照此而言,比尔博?巴金斯倒颇有豪侠风采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这不正是少年热血的《霍比特人》的真实写照?
骚年,北京像素该买顶假发闯荡江湖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