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waylee 发表于 2005-11-6 17:27:34

[11.06]一部颇具学术气势的著作——《20世纪世界史》评介

【原文出处】: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
【原刊期号】:199905【原刊页号】:143~封三
【复印期号】:12   【分类号】:Z1
【内容提要】:
【文摘】:
【英文文摘】:
【作者简介】:安长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我怀着浓厚兴趣阅读了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李植@①教授主编的《20 世纪世界史》(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所以有如此兴致,不仅因为这是一部迄今所看到的由国内学人撰写的大部头20世纪世界史,还因为它那辽阔的学术意境。读后留下来的印象是:架构廓大,内容充实,有理论分析深度,颇具学术气势。 20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超越以往的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突飞猛进,制度频生变动,变革接连不断,社会动荡剧烈,历史前进步伐加快,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改善,辉煌与困扰共生,欢悦与痛苦并存,既为下一个世纪奠定了丰厚基础,也留下了一些人类面对的难题。当20世纪行将结束、新世纪曙光依稀可见之际,回眸百年历程,评说历史得失,很具现实意义。但如何认识与把握复杂多变的20 世纪,达到鉴古知今昭示未来的目的,则是一个有待认真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20世纪世界史》的作者卓有远见,先行一步,潜心研究,并于去年以洋洋120万言的大著问世,为人们认识与把握20 世纪世界史提供了一个严谨的知识框架,为从事同一课题研究的学界同仁奉献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模式,对高校世界现代史教学也将大有裨益,其开先河之功不言而喻。 《20世纪世界史》的世界史观是:人类历史并非自古就具世界性,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经过漫长发展的结果。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始于15、16世纪之交,实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20世纪历史的序幕揭开时,世界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甚至每个人需求之满足都仰赖于整个世界。因此,阐述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与整体世界在20世纪的演变,应为20世纪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据此,《20世纪世界史》以揭示20世纪整体性发展为主题,以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发展为主线,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为骨架,以关系全局的重大事件与重要历史运动为基本内容,构筑了一座宏伟而结构严密的20世纪世界史大厦,一改那种孤立研究国别史然后将其汇编而成世界史的传统史观与建树著作结构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 兹将此书的主要内容评介如下: (一)20世纪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得助于近代以来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0世纪世界史》注意到了这一历史事实,全书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开篇,其后另有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专题,运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阐述科技在20世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突出科技这一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重要地位。这在一般历史著作中鲜有其例。 发生于19世纪后期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力时代和钢铁时代,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因之改观,传统的农轻重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 因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用科技革命创造的现代水陆交通条件和快捷方便的电报电话通讯技术,使资本、产品和原料等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滚滚流动,世界市场空前扩大,横向交流更加频繁。随着资本输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推向全球,垄断资本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统治,扩展到对世界的经济统治,从而形成垄断统治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民族间、国家间彼此孤立的闭塞状态被消除,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从此都具有世界性。 在一体化世界中,资本主义是主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恃其强大经济实力,凭其强权政治与殖民主义,建立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其基础是强国对弱国的掠夺与压迫,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矛盾,越出国界,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 由国际社会基本矛盾所酿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在一战造成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对立。由于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因而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间,尽管有政治上与意识形态上的森严壁垒,但终不能阻隔相互间交流的扩大与加强,因为大家共生共存在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地球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厮杀,以及二战后的苏美争霸,冷战对峙,也不曾使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断;而战争的军事需要,冷战的刺激,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又催化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生成,给整体世界的发展以更强有力的推动。 萌发于本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这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革命性的新变化。其每一个项目的突破,都可直接快速地转化为军用或民用技术并引发深刻变革,造成强大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次科技革命还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全球性跨国公司增多,国际分工多样化,国际联系更为紧密,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一体化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性质如何,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独善其身,而必须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往中求生存谋发展。《20世纪世界史》以许多国家的昌盛或滞后正反两个方面的具体事实证明了这一道理。 但是,在这个不可分割的国际社会中,资本主义仍然是主体,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依旧存在。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不平等国际关系的斗争不断扩大,同时东西方关系、南北关系、西西关系也在逐步调整,因此,国际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迹象。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未来全球化的进程中,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将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在20世纪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对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刻的,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其数十年历程中的成败进退,也最令世人关注。因此,《20世纪世界史》用较大篇幅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始与演化,其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缘何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问题,有比较系统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依据对早期资本主义的考察,曾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在欧美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但其后的历史发展,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待至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却首先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变成现实。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与历史发展实际的不相吻合,一直是世界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大课题。 《20世纪世界史》认为,理解这个问题,须从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与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20世纪初,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一般说来,已具备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英、法、德等一战参战国的资本主义比较发达,但其国内因大战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并不十分严重。同时,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一直摆脱不了政治上改良主义的影响,而且一战期间,都公开地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这样的政党自然不可能利用危机,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同是一战参战国的俄国却有着和英法德等国许多不同之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虽然不高,但已出现垄断。同时,广大城乡存在着封建关系,还有一个封建专制政权,为国内外种种矛盾所缠绕,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个薄弱环节,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一战使经济上、政治上均十分脆弱的俄国遭受到比其他参战国更为沉重的打击,致使各种社会矛盾相互撞击,社会生活失衡,旧的统治秩序发生动摇,造成有利的革命机遇。尤其重要的是,俄国有一个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素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己任,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可以取得胜利的思想。因此,当1917年由一战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在俄国出现时,布尔什维克党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领导工人阶级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首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变成现实。事实说明,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取决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还取决于国际条件、有无严重的政治危机与有无革命领导力量。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一个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严峻地提了出来。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投石问路,行程将是艰难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赖于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有赖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并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科学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一再强调要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却有失科学性。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方面低估了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理论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因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而得到强化。其后“战时共产主义”虽被有限度地承认商品经济的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但理论指导上的偏差并未因此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活跃了经济,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也随之好转。但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并没有使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性。所以,当实施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引起的贫富分化现象出现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很快产生分歧,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列宁逝世后,执掌权力的斯大林,废止新经济政策,提出“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否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进而形成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实行计划经济,经济高度集中、政治高度集权,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即“斯大林模式”。《20世纪世界史》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了上述分析后认为:这“并不是单纯斯大林个人意志造成的,而是特定的世界的和俄国的主客观条件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斯大林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扼杀政策”、“遏制政策”与军事威胁,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国际环境更加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由于历史原因,二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经验,引进“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制程度,否定商品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很少与世界交往的情况下,忽视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急躁冒进地向共产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如体制僵化,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差,发展速度持续下降,有的国家甚至出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停滞状态。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与挫折,使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相继进行改革,从管理手段、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单一的“斯大林模式”到多样化。改革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激发出新的活力,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推进。但在苏联与东欧诸国,其改革先是不得要领,收效甚微,继而惑乱方向,步入歧途,终至社会主义制度剧变。发生于20世纪最后10年伊始的这一重大事变,强烈地震动了世界,一时间议论纷纷,说短道长,且至今仍余音犹存。《20世纪世界史》认为,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不过是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一个波折。社会主义中国及时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清世界历史潮流,并主动地融入其中,与世界接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 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广泛存在于20世纪的地球上。这一事实反映在《20世纪世界史》里,就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嬗变,成了全书份量较多的内容,其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在百年中起伏跌宕而又趋于发达的历程,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使人感到,资本主义是客观具体的存在,而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物。作者求实的学风和求是的精神,于此可见。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之调整,出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态势,加剧了分割世界的斗争,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交战者的愿望相反,一战不仅没有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而且使交战双方两败俱伤,在俄国还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缩小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 战后,经过美、英、法等国的运筹操作,建立起由几个资本主义强国统治世界的秩序。资本主义国家利用20年代的和平环境,多方调整关系,采用科技成果,在经济上实行科学管理,普遍推行“生产合理化” ,因而很快度过战争破坏所造成的难关,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生产力超过战前水平,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活力得以展现。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决策者无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依旧采用昔日的旧办法来解决20年代资本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各扫门前雪,并相互转嫁危机,结果20年代经济繁荣好景不长,一场范围广泛、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于1929年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末日来临,陷入困境。大难临头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固守数百年来实行的自由放任主义的“自由均衡论”,以为经济危机发生,政府勿需采取什么对策,坐以静观,危机风暴就会自行消失。然而,这场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一发而不可收,并日趋恶化。当此之际,“自由均衡论”显得苍白无力,其效用全然丧失。于是,一种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这种新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具体化为“罗斯福新政”而付诸实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随之纷纷仿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加强,从而形成“凯恩斯革命” ,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成为解决资本主义面临新问题的良方。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在于,在普遍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同时,于封建残余严重存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曾健全发展的德、意、日等国,则生长出了高度集权与富于侵略性的法西斯主义,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消灭了法西斯主义,割除了资本主义身上生长出来的这颗毒瘤,净化了资本主义肌体,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二战后以联合国等几个国际机构为框架建立起来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使资本主义获得了广阔发展的新天地。恰在此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国家善于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其经济发展活力因而倍增。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适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全面强化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施福利制度,扶植跨国公司,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战后几十年来,美国一路领先,英法稳步发展,德日迅速崛起,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获长足进步。于是,一批资本主义国家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 最后想提出一个问题和作者讨论。社会制度分析与社会矛盾分析是《20世纪世界史》用以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为国内史学界所普遍采用,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简单化现象。《 20世纪世界史》注重从历史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因而避免了那种常见的简单化弊病。然而不可否认,这两种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易于使研究者的注意力规约在社会制度与社会矛盾上,其历史视野难以放大到其他更为广泛的领域。正因为如此,《20世纪世界史》对社会制度的分析与社会矛盾的分析,虽不乏其精到的论述与新颖的见解,但其内容的涵盖而不免有所缺漏,因而20世纪的百年历史显得不那么多姿多彩。例如,近几十年来日渐突出的世界人口爆炸、资源与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书中均未述及。这些带有世界全局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因而需要打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界限,由全人类协同努力去解决。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与行动,正在且将进一步成为加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新因素和新动力,推进世界联系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势必会改变人们的世界历史观念,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开发新的历史研究资源。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将上述那些关乎世界全局的问题纳入20世纪研究的宏观体系,也是并不困难,倒是十分自然的事。希望《20世纪世界史》再版时,在这方面能够有所进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06]一部颇具学术气势的著作——《20世纪世界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