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蝶 发表于 2006-7-27 02:27:51

[7/27][分享]中国传统鎏金工艺

http://www.ssrb.com.cn/img/2005-04/20/D20C0303.jpg

<br> 前言

<br>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鎏金,也叫“火镀金”或“汞镀金”。就是把黄金剪碎后,与水银按1︰7的比例在400℃的温度下使金熔化于水银之中,冷却后即成“金泥”。把金泥涂抹于器物表面,再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就固留在器物的表面了。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发明了鎏金技术,是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br>  传统的鎏金工艺技术,在战国中期已发明,但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br>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br>  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br>  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有关“金汞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的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鎏金工艺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已晚了约八个世纪。

<br>  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但生杂铜不易镀上金。首先将要鎏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要达到平整光洁。最好还要用椴木磨碳磨细腻,总之表面越光细鎏金的效果越好。

制作方法:

<br>  加工金泥,俗称“杀金”。鎏金需要用成色最好的金子。金化学元素符号是A,原子序数为79,延展性较好;不溶于酸和碱,易溶于王水(硝酸与盐酸的混合液)、氰化钠或氰化钾的溶液中。首先,把金子锤打成极薄的金叶,锤打加工得越薄越容易溶化。锤打加工时,将赤金块(约百克左右)用长把铁钳夹住,放置旺火中烧红,夹出后待凉,使用开锤拍打(开锤就是打铜用的铁锤,一头是凸圆平面,直径约5厘米,另一头宽约1厘米左右厚度,长约5厘米,称侧开面)。用开面锤打金块的中间,2厘米宽的块,从中间开打,不需使用太大的劲,要一锤挨着一锤地打,往两边开打。打完一遍,放到火中再接着烧,红后夹出放凉接着锤打。打过几次后,再往宽里打,这样金子会越打越薄。打好的金叶,用稀硝酸涂抹,把金面上污黑的旧样咬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把洁净的金叶用剪刀加工剪成细丝。加工好的细丝松软地团在一起,放入石墨坩锅中加热,然后倒入汞。汞,俗称水银,原子序数为80,是在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易流动,它的比重是13.54,沸点为356.90,在常温下不被空气氧化。金与汞的重量比约为1:7。加热温度700℃-800℃,使用较坚硬的约20厘米长的木棒搅拌。杀金的关键是看火候,凭经验,金化开后立即倒入清水中,就成了金泥。水中的金泥用手捏沙沙的,把金泥放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漫过金泥封护严密。

<br>  往打磨光细的铜器面涂抹金泥,主要的工具用金棍(直径0.6或0.7厘米,长15厘米的紫铜棍)。两头锤打后锉成铲形,一头大,一头小,大头稍微弯,打磨细腻。金棍,蘸上硝酸(古代用盐、矾等混合物液体)剜金、银泥涂抹在需要鎏的铜器表面,均匀地涂抹,涂抹时要平实周密。花纹处,使用金棍的小头涂抹,尤其是精细的花纹处更要细致,反复多次涂抹金泥,要把整个器物全部抹均匀。抹完后器物发出白色光泽,用棕刷(刷油漆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将栓皮的一头切开,露出1-2厘米的棕毛)。在铜器抹好金泥的地方轻轻地擦磨、刷扫,把金泥均匀附在器物的表面。然后用热开水冲洗器物,其目的是为了将硝酸冲洗掉,然后把器物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有条件的可在蒸馏水中浸泡。

<br>  烘烤金泥,浸泡的器物从水中取出后,应尽快烘烤;烘烤需要用一种比较优质的木材烧制的木炭。把器物架放在炭火上,不停地转动,让金泥中的汞在火中蒸发掉。器物在烘烤转动中,时儿离开火,用棕刷子把金泥轻轻地按、蹭、顿、磨。当器物上有水银亮时,用棉花球将金泥擦擦,如果发现有小金疙瘩时必须要擦抹掉。器物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烤,注意到受热一定要均匀,一般温度达到300多摄氏度时,汞就会不断蒸发,器物由银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均匀的全部变成金黄色后停火,让器物自然慢慢的降温。

<br>  刷洗压光,鎏金器物降温后清泡刷洗,使用质地软些的如木质盆,最为适宜。使用细黄铜刷子,蘸皂角(一种树上结的夹,将皂角折断数截,浸泡清水中,约半小时后,拨动水会泛起白色泡沫,可去污)浸泡的水,刷洗器物表面的浮黄,要轻刷不要过猛。器物会越刷越亮,发出闪闪的金色光泽。最后为使鎏金器增加光亮,还需要使用硬度较高的玛瑙压子(一种在硬器物上压光的压子),玉质的也可以用。蘸着皂角水蹭压,横竖走向要有顺序,用力要均匀,能压出细微的光亮。
<br>
  一件理想的鎏金器往往需要重复涂抹几次金泥、烘烤几次,如果金子丰厚,就要进行三至五次或更多遍的鎏。鎏金工艺历代相传不绝,至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可以看到许多明、清时的大型鎏金器物陈列,它们虽然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雨浸蚀,有的至今仍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养心殿的养心门前陈设着一对清乾隆年制造的鎏金铜狮和乾清门前放置着的五对鎏金大铜缸,虽说已几百年过去了,现鎏金依旧。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Ware/DL/DL-169988/Ware/Pic/0/imageView/__end_key__
<br>      此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传世珍品。樽下承盘。樽的形制如常制,圆筒形,通体鎏金。樽腹中腰饰凸弦纹三道并附对称兽面衔环,三熊状立足。承盘较浅,通体鎏金,三熊状盘足。樽、盘之熊,遍体镶嵌圆形或水滴形红、绿宝石,犹如花斑。


<br>自名"承旋"


<br>      承盘上有铭文"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证明这是建武年间蜀郡工匠制作的御用酒器,当时称之为"承旋"。此樽装饰异常富丽,黄灿灿的通体鎏金,配上光彩夺目的红、绿宝石,显得非常豪华高贵。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img/1117607336036.jpg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ChinaCultural/DL/DL-166385/ChinaCultural/Pic/0/imageView/__end_key__
<br>       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一块石砚,使我国砚史上溯到五千年前。但在很长时间内,砚的制作注重实用性,较为粗率。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关注砚台的装饰性,不仅制砚的材料多种多样,而且琢磨更趋细致,有的还配上精美的砚盒。自此,砚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新阶段。鎏金兽形盒砚无疑是汉代砚品中的佼佼者。这件东汉制的鎏金砚盒,历久弥新,千年而不变色,不脱落,器身所嵌绿松石等各种宝石仍然熠熠生辉。如果我们考虑到鎏金工艺的复杂程度,必须承认这件鎏金兽形盒砚代表了当时鎏金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br>      此砚由石砚、盒身、盒盖三部分组成。砚扁平,呈长方形,砚面平整光滑,有柱形研石一枚,其上墨迹犹存。砚盒作神兽形,以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盖、身两部分,并以子母口相合。神兽轩眉瞪目,张口伸舌,鼻似如意,双耳后抿,四肢蹲踞,状如蟾蜍。值得注意的是,神兽头生双角,肋生双翼,似为传说中的辟邪之属。神兽背部有一小圆钮,而其下颚部被设计成贮水的墨池。器表并镶嵌有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宝石。

<br>       鎏金兽形盒砚的制造者,在不损害石砚原有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又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金属工艺,制成了随形的兽形砚盒,增添了砚台的艺术价值。各色宝石使砚盒更加金碧辉煌,一副贵族气派。神兽的造型,代表了汉代吉祥祈福的求仙思想,给普通的砚台增添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这块鎏金兽形盒砚是砚史上的稀世珍宝。



<br>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5/10/19/shlch051019-yqs01
<br>以前出土的摇钱树复原图(资料图片)

<br>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5/10/19/shlch051019-yqs02.bmp
<br>巫山发现的汉代摇钱树

<br>       这株传说中的神树系青铜鎏金材质, 在地下沉睡千余年后终于重见天日,遗憾的是,该摇钱树不是想象中的枝繁叶茂、挂满银钱、珠光宝气,而只有一根树干和三根光秃秃的树枝,且被一层黄褐色的东西包裹,只在顶端露出一丝金色。尽管如此,仍不难看出其绝美的艺术造型,浓郁的巴文化烙印。徐先生介绍:“有些枝条和叶片已脱落,可能混在陪葬品中,目前尚未清理。杂质是因时间太久远,起了化学反应,复原后即可恢复本来面目。”文物价值极大

<br>  “这株摇钱树可能是三峡库区迄今为止唯一一件青铜鎏金摇钱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巫山文管所所长易军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巫山也曾发现过摇钱树,但是陶制的,相对来说,这株摇钱树在造型和工艺上都上精湛得多,对于中国长江流域巴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r>            摇钱树:中国货币文化的典型代表

<br>  摇钱树又称钱树、神树,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广为流传。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神树造型艺术最精彩、最杰出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古代蜀地和巴楚民俗信仰的物证,更是中国货币文化的产物和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文化思想和理念。

<br>  1998年3月,纽约举办的国际亚洲文化节上,比利时籍文物商人古斯尔·柯罗斯将来自中国的一株汉代青铜鎏金摇钱树,以250万美金的高昂价格,出售给纽约第五大街的亿万富翁里昂·布雷克,震惊了中国史学界和文物考古学界。这是国际文物市场上有史以来单件售价最高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据了解,这株天价摇钱树极有可能来自巫山。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zhuanti/20041229/pic/25050.jpg
<br>唐鎏金铁芯铜龙

<br>高36.9厘米 最宽处10.5厘米 重2780克
<br>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草场坡出土
<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br>         此龙从造型看属盛唐时期物。其出土地位于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隅,玄宗时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因此有可能是张说府的遗物。《唐两京城坊考》引《常侍言旨》记载讲,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讲,其地被取土,恐有祸事。此龙出土有一对,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龙为铁芯铜壁,铸造而成,表层涂金,其工艺在唐代铜器制作中极为少见。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zhuanti/20041229/pic/33093.jpg
<br>唐鎏金飞狮纹银盒

<br>高5.6 厘米 口径12.9厘米 壁厚0.13厘米 重425克
<br>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br>      银盒是唐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的种类,造型也最为丰富,有圆形、方形、菱形、蚌壳形、卧羊形、蒲篮形、如意形、海棠形、多曲花瓣形等,但最为多见的还是圆形。初唐时期,银盒的装饰上还有浓厚的外来影响,如盖面中心由带有双翼的神异动物与外圈一周麦穗圆框组成的“徽章式纹样”,就是萨珊、粟特金银器最具特点的装饰风格。这件银盒的装饰具有“徽章式纹样”的遗风,但繁密的团花、折枝花则表明,它是唐代工匠的作品,年代较早,大约在七世纪中期。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zhuanti/20041229/pic/53186.jpg
<br>唐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子

<br>长27.4厘米 高7.1厘米
<br>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
<br>法门寺博物馆藏
<br>   由鎏金壸门座茶碾槽架和纯银埚轴二件组成。槽架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四部分组成。槽呈半月弧形,口沿外折,与槽座铆接,为埚轴之滚槽。辖板呈长方形,插置槽口,两端呈如意云头状,中间焊一宝珠形小捉手,以便抽动开合。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以流云纹。槽身截面呈凹状,碾槽嵌置其中,顶面两端亦为如意云头,侧面两壁饰镂空壸门。壸门间饰两匹相向的天马,间以流云纹。槽座上承槽身,两端作云头状,周边饰二十朵扁平团花,碾底有錾文“咸通七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两”,即公元866年制作。
<br>  纯银埚轴系浇铸,铸铭“埚轴重一十三两”。碾轴轮两侧以轴眼为中心饰团花,团花外绕以流云纹。轴杆两端细中间粗,两端各錾鎏金草叶纹。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zhuanti/20041229/pic/44156.jpg
<br>唐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银锡杖

<br>高196厘米 轮直径25.5厘米 环直径6.8厘米 重2390克
<br>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
<br>法门寺博物馆藏
<br>   杖杆圆形、中空,通体錾刻纹饰。杖杆顶端有两重仰莲座,莲座间以五股金刚杵相接。杆身的主要纹饰分为三段,上、下两段为蜀葵、山岳、团花、海棠等,中段錾刻十二圆觉僧。杖首有垂直相交的两个桃形外轮,轮侧錾文84字:“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并金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轮顶为仰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此锡杖本身即一曼荼罗,杖杆顶端的仰莲座意示金刚界曼荼罗,下面的仰莲座为胎藏界曼荼罗,中间以五股金刚杵相接,乃金胎合曼之意。杖体刻众僧持物仰瞻轮顶,有华严海会之意。轮顶与杖柄相合,又寓显密圆融之意。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zhuanti/20041229/pic/55190.jpg
<br>唐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br>直径13.2厘米 圈足直径12.6厘米 高24.7厘米
<br>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
<br>法门寺博物馆藏
<br>   錾刻成形,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圈足。盖钮为宝珠形。盖面隆起,分为四瓣,每瓣内模冲出一只飞狮,细部施以錾刻,底部衬以缠枝蔓草,每瓣凹棱侧饰“S”状二方连续纹样。坛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划分为四个壸门规范,其中分别錾仙人对弈、伯牙捧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等画面。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5-09/14/xin_0509020910292811434520.JPG
<br>铜鎏金佛坐像,高23.8cm。

<br>    佛像半圆形肉髻,螺发间和髻顶镶有宝珠,髻顶宝珠已残。佛双眉之间有白毫一丝,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内收,面含微笑,身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绕左肩垂下,衣纹细密贴体,质感轻薄。佛胸肌饱满厚实,右腕佩手镯,双手结弥陀上品上生印,右足压于左股上,呈吉祥半跏坐姿。
<br>
<br>    此像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理国盛明二年”款大日如来鎏金铜佛像的面貌、体形与服饰相比,其造型风格完全一致。这件铜鎏金佛坐像古朴端庄,金色保存良好,造型准确,亦应是一件十二世纪中叶相当南宋绍兴年间大理国所造作品,是存世不多的难得的艺术佳品。

http://www.cnarts.net/cweb/collect/scwx/files/2005-07/2005-07-0816927.jpg
<br>明铜鎏金 甪端香熏

<br>       此器造型高16.2厘米,为一种名叫“端”的瑞兽,据《宋书·祥瑞志》记载,端一天能走十万八千里,端一出,意谓政治修明、天下太平、四海归心。故多作为宫殿或佛堂的陈设品与供器。作为香熏,使用时熏烟自嘴巴冒出。其头部为盖,以前端环扣联结器身。头、尾、四足及身腹上多作火焰纹。头部和尾部的毛发皆张扬上翘,使端更显得气势宏大。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10/12/xinsrc_48210011212592601305122.jpg
<br>鎏金大威德明王像
<br>      2004年10月11日 佳士得将举行“龙凤传珍·中国陶瓷及工艺精品”秋季拍卖会 这是香港佳士得展示的估价1400万港元的明十五世纪·鎏金大威德明王像
<br>
http://www.artron.net/news/pic/B2005060310065659998.jpg
<br>清铜鎏金“倍无射钟”

<br>       这件铜鎏金“倍无射钟”,高31.8厘米,十分精致、严谨。钟钮为双龙连身,钟腹分为四区,区内有三排钮;钟的正面浮雕阳文“康熙五十四年制”,背面浮雕阳文楷书“倍无射”,上下装饰八卦图,钟腹两侧浮雕夔龙,上饰如意云纹。钟下部浮雕六个圆形音乳,钟体呈鼓形,形制浑圆饱满,内敛而大气磅礴,完美体现了国家典章礼乐的庄重和威严。

<br>  作为国之重宝、国体象征,“倍无射钟”对研究清代礼乐、工艺也具有重要史证价值。因此有望在拍卖场上创下天价。

部分历史文物
<br>http://museum.eastday.com/shanghai%20museam/collection/diaosu/zhanpin/images/4_tongxiang.jpg
<br>佛鎏金铜像 北魏

<br>http://museum.eastday.com/shanghai%20museam/collection/diaosu/zhanpin/images/13_tongxiang.jpg
<br>佛鎏金铜像 唐(公元618-907)

<br>http://tw.image.bid.yahoo.com/users/8/9/3/4/huashantse13579-img450x600-1130506370dsc08933-5.jpg
<br>古玉精英‧明清‧白玉‧鎏金如意坐觀音‧(拍卖标价 50万)

<br>http://www.ccnt.com.cn/antique/palace/50nian/images/ming.jpg
<br>明 铜鎏金绿度母像(1959年故宫博物院购藏。)

<br>http://www.chinacraft.com/zggy/jsml/f-jy/01-lj/00023b.jpg
<br>明万历铜鎏金布袋和尚佛像   高35cm

<br>http://www.chinacraft.com/zggy/jsml/f-jy/01-lj/00006b.jpg
<br>辽银鎏金风簪   长5.5cm

<br>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2003/24/node5909/node5913/node5919/images/00110053.jpg
<br>鎏金日月牛 辽代

<br>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06/pic_21852.jpg
<br>鎏金铜质护法神(元代)

<br>http://www.chinacraft.com/zggy/jsml/f-jy/01-lj/00013b.jpg
<br>明铜鎏金药师佛像   高38cm

<br>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06/pic_21843.jpg
<br>鎏金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通高81.4厘米,明代作品,是西藏博物馆重器之一)

<br>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06/pic_21840.jpg
<br>十一面八臂观世音鎏金铜佛(局部)(明代)(通高50厘米,在同类西藏文物之中,此为最贵重者之一)

<br>http://www.chinacraft.com/zggy/jsml/f-jy/01-lj/00007b.jpg
<br>明铜鎏金龙摆件   高19cm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jsml/f-jy/01-lj/00021b.jpg
<br>明铜鎏金佛像   高78.7cm

<br>http://www.erdsi.net/pic/liujin.jpg
<br>清   铜 鎏 金 佛 像

<br>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06/pic_21838.jpg
<br>鎏金铜象(清代)(通高31厘米,是支放法器的支座。此物铸造精致,鎏金工艺成熟,虽经百年仍光亮如初)

<br>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5-10/10/xin_060902091023687771418.JPG
<br>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20.5cm。

<br>http://trade.artron.net/upload/MB00079479/2_2005_10_28_11_04_03.jpg
<br>清末鎏金仿明宣德佛像(以6.8万转让)

<br>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06/pic_22192.jpg
<br>鎏金八宝纹饰铜壶(市场参考价4万)

<br>http://images.nmgnews.net.cn/articleimage/200312/1070332561875.jpg
<br>鎏金錾花银把杯(出土于内蒙古耶律羽之墓)

<br>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5-03/19/xinsrc_120302191133828847940.jpg
<br>鎏金佛像(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br>http://china.cfhot.com/upload/2005-10/2005103123417749.jpg
<br>清代白木鎏金架子古床



现代鎏金工艺品: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2.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3.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4.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5.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6.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7.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8.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9.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0.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1.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2.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3.jpg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3/whlj20040323-lj-14.jpg

[ 本帖最后由 马甲之神 于 2006-7-27 02:32 编辑 ]

错爱 发表于 2006-7-27 02:59:45

呵呵沙发....辛苦了顶

comsky 发表于 2006-7-27 03:00:49

经典.做个板凳,好好看一下!

brjsj 发表于 2006-7-27 11:40:06

不错不错!受教了

绯舞 发表于 2006-7-27 12:56:57

看楼主的帖子能长不少知识 支持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27][分享]中国传统鎏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