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物的真实故事】
1、韩浩韩浩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倒霉蛋儿,每次打仗都跟错了主儿。你比如火烧博望坡,小伙儿跟着夏侯惇混,被烧了个狼狈逃窜。后来又追随夏侯尚,督军对抗黄忠,罗贯中顺手就安排严颜把他给砍了。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不过两次,台词不过三句,窝囊的一塌糊涂。
在史书上,其实也差不多,但是韩浩兄的面目确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猥琐。《三国志。夏侯惇传》中写道:曹操早年跟吕布打的时候,有一次,吕布好像打败了,退回濮阳城,派了几个人到夏侯惇那里诈降,夏侯惇大大咧咧就同意了。结果吕布派来这几个家伙胆儿还不小,趁着老哥儿不注意把夏侯惇给擒了。跟曹操要挟要用人质换钱(吕布吗的也就这点儿出息)。结果韩浩带着兵把这伙人给堵营里了,几个人把刀架夏侯惇脖子上嚷嚷着让韩浩退兵,夏侯惇此时估计也可怜巴巴的瞅着韩浩。
没想到韩浩脑袋一卜愣,瞪着冲着那几个劫匪大喊:“你们这帮王八蛋,劫持了大将军,还想活着吗?我受命讨贼,怎么能为了个草包将军就放了你们。”然后一抹脸,忽然变成了悲天悯人状,冲着夏侯惇还掉了两滴答眼泪:“没办法,将军,跟你一条命比起来,还是国法大。”然后大手一挥:“弟兄们,给我杀,谁他妈手软我剁了谁。”,几个劫匪吓得立马尿了裤子,当时就把夏侯惇放了,跪下求饶。
后来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赞赏韩浩:“你这个办法好啊,值得推广,以后再有人劫持人质,管他娘的连人带狗全给我剁了。”你别说,还真管用,打这以后,再没有人敢到曹操这里来玩儿绑票儿了。
说到这里可能你还是觉得没什么,不就是一个比流氓更流氓一点儿的流氓嘛。错了,裴松之注里有这么一句:说后来汉中的张鲁投降了,要派一个人总督汉中兵马,你猜曹操手下人推荐的是谁?不是夏侯渊,也不是张合,是韩浩,说这小子“智略足以绥边”,我靠,这就不得了。结果曹操慌忙说:“不行不行不行,我可少不了他,没了他我到哪里找这么好的护军(类似于当时的元帅助理之类的吧——姜维也干过诸葛亮的护军,也就是现在的参谋长)?” 2、杨洪
我写完这个名字可能有些朋友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本来是刘璋手下的,后来刘备图川后,稀里糊涂的随大流就投降了刘备。这个家伙原来在刘璋手下当过几年地方官,有那么点儿行政管理经验。刘备也就大大咧咧的聘用了他,估计是被划入到一般人才里的。
小伙儿确实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在三国演义里,提到过他的名字,两次,刘备图川之后,收编的官员花名册里,他排的好像比较靠后(罗贯中连台词都懒得给他安排),后来刘备登基当皇帝,他好像又出现了一次,还是花名册,官儿好像不怎么显眼。
可是就是这么个人,确不声不响的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彰武二年冬十二月,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逃到白帝,半死不活的苟延残喘,诸葛亮赶紧颠儿过去听遗嘱。就在这个蜀汉举国不安,局势动荡的时候,后院起火了。汉嘉(估计在成都东边儿不远)太守黄元举郡造反,进攻临邛,逼近成都。当时成都相当空虚,诸葛亮不在,连个拿主意的都没有,大臣全都慌了神。杨洪赶紧跑到太子府,对刘禅说:“事情紧急,如果我们迟疑慌乱,就会壮了敌人的胆。太子你必须马上用自己的名义起兵讨伐他们,口气不妨大一点儿,让敌人不知道我们的虚实。”于是刘禅就拼凑了一支亲兵队(估计两千人都凑不齐活,当时魏蜀吴对宗室控制特别严。个人拥有的亲兵不能超过规定的数额,亲王一般几百人——比如曹植是东阿王,只有900人亲兵。吴国太子的属兵也很少,比如孙权的俩儿子后来想造反都没气力。可能刘禅是独生子,老爹宠着,估计有两千了不的了。),派了两个不入流的将军——陈笏和郑绰,战战兢兢的去进攻下游黄元的精锐郡兵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当时有个大臣对杨洪说:“唉,黄元就算不敢进攻成都,跑到南中去当山大王,将来也是个大麻烦。”杨洪嘴一瞥:“就黄元那点儿水儿?拉倒吧,他本来就不服众,靠着残暴压制手下。谁心甘情愿的给他卖命?人多顶个屁用,这边吓唬他一下,准得散了。哦,对了,派个人告诉陈笏,对付黄元根本不用打仗,就是一路敲锣打鼓造势,然后派点儿兵到他背后得南安峡口埋伏,准备抓俘虏吧。这小子一着急也想不出什么好着儿,投东吴呗。”果然,黄元本来跟他手下说成都没兵,虚,结果真浩浩荡荡杀出一支兵来。手下这伙人本来就对造反这事儿有点犯嘀咕,有个别投机分子现在也倒了戈,结果仗还没打,就散了。黄元果然顺江东下,被陈笏给捕了。一场危机就这样被杨洪给轻松化解了,设想如果杨洪不出这主意,黄元越往西打越高兴,越打越自信,部署越打越团结越觉得有盼头有意思,那蜀国可就完蛋了。
顺便说一句,陈笏将军真的很不入流,三国里没传就不说了,裴松之连个注都不给他加,现在我们看三国确躲不过这个名字,他真得好好谢谢杨洪。 3、霍峻
霍峻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也没有台词,只是在刘备转战四川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就是跟孟达守卫葭萌关,好像没干什么事儿,如果说干了点儿事儿,那就是求救。马超打葭萌关,他求救,张合进攻葭萌关,他还是求救。看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刘备派了这么个肉喇叭来守葭萌要地,除了报警,似乎没别的本事。
错啦,霍峻干的事儿远比求救要来的伟大。比如刘备刚刚跟刘璋掰交的时候,帅兵急速进攻涪水,就是派霍峻在葭萌断后。霍峻呢?干得相当不错,张鲁派杨柏带兵去进攻葭萌,进攻不说进攻,假惺惺的说:“你看你兵少,我来帮你守城吧。”有点儿义务劳动的意思。霍峻一听就恼了——吗的不是把我当白痴吗,来我这里卖拐!冲上城楼就喊:“滚回去吧,小子,你想进城,除非先拿掉我的脑袋!”杨柏一看霍峻警惕性太高,就算了。
后来刘备在洛城受困,刘璋使出了一个绝招儿——派将军向存帅兵一万多人去偷袭葭萌,因为葭萌链接巴西和汉沔。是刘备重要的后援中转站,如果一旦被攻克,刘备的大军就会彻底陷入绝境。而这个时候,葭萌的兵马已经被刘备给调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了几百人。实力相差如此之悬殊,即使这样,向存进攻葭萌,整整进攻了一年!也没打下来,最后霍峻抽了个冷子,集中手里的兵,居然杀了出去,来了个反击,把向存的脑袋给砍了。就是这一年,刘备在洛城下的处境出现了转机,终于等到了诸葛亮的援兵。攻克了成都后,刘备赞赏霍峻,把益州分成了几个郡,让他做梓潼的太守。
可惜霍峻比较短命,建安二十二年,病死在任上,死的时候只有40岁。刘备听了,伤心的对诸葛亮说:“霍峻是个好男儿,他有功啊,我要亲自去拜他。”于是带领大臣们去霍峻墓前祭奠,到了晚上,居然就在灵棚里休息,为霍峻守灵,当时大臣都惊呆了,霍家的人也觉得非常有面子。
我想如果他活到建兴七年,也就五十岁,派他去守街亭,效果一定比马谡要好。 潘睿字承明,在三国演义里也出现了一次,说孙权占据了荆州,潘睿就随大流投降了。然后人就不见了踪影,给人印象似乎是个不想样的小人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其实刘备错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潘睿,到了吴国之后,受到了孙权的重视。潘睿一旦得志,立刻亮出了锋利的牙爪,他可不是一个窝囊的角色。孙权特别喜欢出去射猎,潘睿劝说道:“天下没有安定,打猎这种事情不是当务之急,您干这个,手下人容易效仿。”孙权随口答道:“你在外面呆的时间太久了,我现在很少出去,早不玩儿这个了。”潘睿瞪着眼睛说:“真的吗?”看到旁边的墙壁上挂着射猎用的弓箭,冲上去拿下来就折断了,然后扬长而去,孙权看得目瞪口呆。。。
孙权是个明主,但是他少年得志,受父兄荫庇,没有受过什么挫折。性格刚愎自用,容易受小人蒙蔽。后来出了一个叫吕壹的小人,曲意侍奉孙权,非常受宠。这个家伙就开始排斥元老,甚至老丞相顾雍都被他逼的差点想辞职。吕壹还得意洋洋的跟手下说:“如果顾雍走了,我看可以叫潘睿代替他。”手下一个人忙提醒他:“哎呀,你真够糊涂的,潘睿恨你恨的咬牙切齿,你还妄想拉拢他!”吕壹大惊。
后来潘睿从外地赶回建业,听说太子孙登都好久没有机会跟父亲见面了。大怒,于是谋划宴请吕壹,自己佩戴刀剑,想亲自在筵席上杀死他。吕壹听说了这件事,吓得连府门都不敢出。潘睿怒气冲冲的直奔孙权的寝宫,跪在地上罗里吧索的开始骂吕壹,孙权气得让他滚蛋;潘睿不罢休,每次跟孙权见面都要骂,孙权渐渐醒过味儿来了。于是开始派人调查吕壹,后来终于把这个家伙给杀了。
吕壹乱政,是东吴建朝后的一件大事,孙权非常懊悔,为了这个事自我反省了很久,并且亲自作主让儿子娶了潘睿的闺女,跟潘睿做了亲家。孙权曾经对儿子说:“潘太常是个至诚君子,她的女儿一定是个好姑娘。” 5、张嶷
张嶷和张翼在三国演义里是并称的大将,在演义里,诸葛亮遗嘱中提到过,大意是:王平、马岱、廖化、张翼、张嶷忠贞勇猛,且多年带兵打仗,经验丰富,是可以依靠的武将,隐然一个小“五虎”。对于前四个,事迹比较多,王平贡献比较大,后来作为汉中主将,抵挡了曹爽的进攻;马岱在演义里很出彩,虽然实际不怎么样;廖化张翼在蜀汉后期分别坐到了左右车骑将军,是很高级的武将了,惟独张嶷,演义里描述的少,唯一能回忆起来的台词是两次,第一次是和王平带领一千人守阳平关,跪地求饶,让诸葛亮奚落了一顿,还有就是最后死节的时候,高喊了一句革命口号,然后被乱刀砍死。
其实历史上的张嶷远非如此简单,按照陈寿和裴松之的注解,在小“五虎”中,张嶷大哥的综合能力甚至可以排到第一名!甚至超过了大哥“王平”。所以陈寿并没有把他和武将列在一起,而是单独拿出来,和一般谋士一类的人列在一起:黄权、李灰这样的谋勇双全之士并垂不朽。
张嶷是武功起家的,当刘备定蜀之后,他只有二十岁,在南充县当功曹,当时四川政权更迭,各地都不安定。山贼下来攻克了南充,县太爷跑了,张嶷冒着危险冲入县衙,把夫人给背了出来,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他很讲义气。后来被刘备聘为巴州从事。这个人非常讲义气,朋友有难他都会义不容辞的帮忙,所以当他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两肋插刀,甚至陪上身家帮助他,人们觉得他象西汉初期的季布、栾布(都是慷慨重信义的豪杰)一样。
后来跟随马忠四处作战,需要注明的是,他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羌族、南中(其实诸葛亮平南并没有一劳永逸,后来这里经常出事儿)等少数民族。张嶷谋勇兼备,经常以少胜多,而且用兵非常有霸气,经常事先就给敌人报信,大意类似于此——“我劝你不要抵抗,不要轻易尝试天兵的锋芒。”“你没有看到某某的下场吗?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别说我事先没有警告你,抵抗的后果很严重。”多数情况下,敌人都会被他这种堂堂正正的恐吓给镇住,不投降的下场一般都很惨,然后张嶷拿着新的战功继续去恐吓敌人。后来,南中一带的少数民族被张嶷这种气势给震惊了,把它尊奉为神!甚至张嶷死了以后,这个地方的人纷纷给他立庙祭祀,试问三国众将里边,有几个有这种待遇?
张嶷这个人料事如神,非常了不得。比如后来的当权者费衣,是个非常潇洒漂亮的人物,有点“雅量高致”的意思,大大咧咧,交朋友很杂,对投降的敌人采取不加警惕就接纳的态度。对于这个缺心眼儿,张嶷很头疼,多次给他写信“你现在担负这么重要的责任,怎么这么不自爱啊,要是万一被坏人行刺,可怎么得了?”费衣不听话,估计还在暗暗嘲笑张嶷小气,结果果然在某个下雪的夜晚,被魏国刺客给暗算了。
诸葛恪在孙权死后声望很高,气焰比较嚣张。张嶷马上给诸葛瞻写信,苦口婆心的说道:“你堂兄刚刚掌握大权,在吴国的根基远远没有稳固。这个时候确急躁冒进,离开皇帝,轻易的率领大军进攻魏国。如果失败了,那国内那些嫉妒他的人能放过他吗?”不知道诸葛瞻有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忠告转述给诸葛恪,反正诸葛恪后来果然被灭了族。
后来张嶷死了,战死的,原因很简单——寡不敌众,这个演义和历史大概吻合。这是非常可惜的,也许蜀汉的舞台太小了,没有让这样一个光华灿烂的政治军事明星大放异彩。要让我说,如果放在魏国,他的贡献不会比满宠和贾逵低。
6、张既
为什么要特别谈谈这个人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比较大的事儿,凉州(甘肃大部,河西走廊一带)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北边有北地(大约是今天的宁夏和内蒙河套地区)的胡人,南边紧邻蜀国,纵深不足五百公里。而且北地的羌人和蜀汉关系相当不错,比如建安十八年,已经被打成光棍的马超一举旗,没半个月,凉州就全部反水,再比如诸葛亮和姜维出兵北伐,多次得到羌人的配合。这个地方的战略条件对于魏国来说是相当恶劣的,魏国必须分兵把手,因为蜀国攻克了一点,就等于拿到了从这一点往西的全部魏国疆土(在蜀汉后期的奏章里,蒋费姜多次提到要——割断凉州道),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终其一生没有迈出秦岭一步呢?就是因为某个人,在黄初四年(大概是蜀汉彰武三年)之前,在凉州,干了那么一点儿事儿,把这个地方的不安定因素给消除了。等到诸葛亮南征回来再讨伐凉州的时候,凉州早已不是当年的凉州,它变成了魏国重要的兵源输出地、肥沃的河西走廊为魏国提供了大批的军粮、西域剽悍的战马经过畅通无阻的商道直接进入了司马懿和邓艾的大营。
干这个事儿的人就是张既。张既字德容,是雍州(陕西西部+甘肃东部)人。这辈子干的那点儿事儿都是围绕家乡一带打转转。当年跟随钟繇镇守长安,官渡战后,曹操跟袁尚在河北打的不可开交,袁尚派高干、郭援分兵从侧翼进攻长安。这是很毒辣的一招,我们知道袁绍大哥没别的本事,就是人多,虽然官渡败了,手里的兵还是比曹操阔绰。长安基本是个空城,全城人都慌了。钟繇没办法,只好四处吹牛逼鼓舞士气:“老子不走!要不是害怕我的威名,关西早就乱套了!”心里其实直打鼓,这个时候张既出来了,跟钟繇说:“光靠吹牛逼吓不走敌人,我看还是派个人找马腾借点儿兵吧。”钟繇说:“河北战事未定,关西的诸侯现在都处于观望状态,要是派使者去,一旦前线有坏消息传来,弄不好马腾就把使者杀了,向袁尚献媚,所以我手下都不敢去。。。”说完挑逗似的看张既。。。
估计张既也后悔出了这个馊主意,四下拨楞脑袋装傻,钟繇一脸坏笑:“要我说,你出的主意,那就你去。”
没办法,张既只好上路了,不知道这小子用了什么样的甜言蜜语,竟然把马腾给说服了,派遣马超带领一万关西铁骑,在河东一带大破高干、郭援,齐根儿剪断了袁尚的右臂,弄得袁尚最后一点儿盼头也没了。这个事儿的影响比较大,如果郭援攻克了长安,联合西部的马腾等人向洛阳进发,不知道曹操还怎么玩儿。
通过这件事儿,张既和马腾搭上了关系。后来多次出使关西,也不知道这小子给马腾灌了什么米汤,说的马腾居然抛弃了儿子马超和关右二十多万大军,带领一家三百多口进了关,屁颠屁颠儿的给曹操当卫尉(屁个实权都没有的法官)去了。后来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儿:马超反、曹操灭马腾一家、关右大乱。。。总之估计马超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把他害的家破人亡的张既。
后来这小子也没在别的地方做官,就是在雍凉地区使劲,魏国建立后,曹丕跟张既说:“你回雍州当刺史去吧,那边儿你比较熟,郭淮他们在西边胆儿突突的,你把凉州给我扫荡干净了。”张既就去了,这小子是本事也好,运气也好,正赶上刘备忙着当皇帝和打孙权,于是花了几年得功夫,从眉县一直打到接近青海的武威,把整个凉州给犁了一遍,从此以后,河西一带基本没有大股的土匪和部落。干完了这个事儿,张既就死了,死于黄初四年。
他留下的一屁股战功可让后来的诸葛亮吃了大苦头儿,原来乱七八糟的凉州变成了一条常山之蛇,打脑袋,尾巴到,打尾巴,脑袋到,打肚子,脑袋尾巴一块儿到。原本动荡不安的大好局面一去不返,司马懿优哉游哉的在大营天天抽水烟,睡醒了就骂:“妈个逼的,陇右的军粮怎么还没有运到!”
[ 本帖最后由 实况七 于 2006-11-26 21:37 编辑 ] 7、李通
李通在三国演义里是个比较怪的人物,在讨伐张绣的时候,他似乎有个比较光彩的出场,但是后来由于要写的人物太多,无法一一祥述,罗贯中大哥对李通逐渐失去了耐心。终于,一个让人喷饭的场景出现了。在讨伐马超的第一场战斗中,曹操的大将纷纷上场跟马超单挑,为了表现锦马超的勇猛,总要杀一个。于禁不行,于是打十来回合下去了,张颌更不能死,不知怎么搞的,老罗终于想起李通来,干了一会儿,李通稀里糊涂的被马超给弄死了。
其实这是桩冤案,我想如果李通在阴间看了老罗的三国演义,说不定会气得把棺材给拱开。因为真实的李通本来是这样的——
李通,字文达。是江夏人,早年就崇拜西汉初年的那些大侠,练就了一身的武艺。黄巾造乱之后,他有个好朋友陈恭拉了一支队伍,邀请李通加入,李通于是跟随陈恭占山为王。后来陈恭的小舅子不知道为了什么把陈恭给杀了,还兼并了他的队伍。李通带领少数人潜入小舅子的大营,把他给杀了,拿他的脑袋给陈恭当祭品。因为这件事,李通的名号威震江淮,很多人来投奔他,黄巾军听说他的名字,都不敢进犯他的家乡。
后来曹操起兵,李通属于最早那拨来投奔他的人,被曹操看作嫡系。曹操讨伐张绣,由于刘表的救援,曹操吃了败仗。在逃跑的路上,李通来了。曹操说:“我的兵累了,你来打。”李通二话不说,迎着张绣刘表的追兵就冲了过去,一阵砍杀,把敌人杀的大败。曹操之前多次被张绣击败,就是这一次后,曹操的士气才逐渐复原。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非常担心刘表和孙策,他派了两个最信任的大将镇守南方。一个是宛城的曹仁、另一个就是淮南的李通。当时刘表和袁绍都听说过李通的威名,分别派使者招降他。李通的兵很少,他的亲戚部属都很害怕,纷纷劝说:“你只有征南将军的名号,却没有与名号相匹配的实力,现在的形式你就像夹在两块石头中间的鸡蛋一样脆弱,投降袁绍吧,你现在把守这么要害的地方,一旦投降,还怕袁绍不重重的封赏你?”李通气的跳脚大骂:“袁绍那点儿能耐怎么能跟曹公相比?我早年就追随曹公转战四方,曹公待我不薄,我决不背信弃义!”于是亲自杀死了袁绍的使者,割下脑袋让人带给袁绍。由于当时曹操抽调了领地几乎所有的精兵,加上孙策的勾引,江淮的叛乱此起彼伏,李通就率领着部下四处救火,让曹操专心致志的评定了河北。
建安十四年,刘备和周瑜围攻江陵的曹仁,派关羽带兵在西北阻挡曹操的援兵,在道路上设立了鹿角,曹操的骑兵不能前进。李通率领步兵,一边搬开鹿角,一边与关羽交战,在所有的援兵中,他的推进速度是最快的!——“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三国志·魏书·李通传》曹仁弃城逃走,幸亏李通接应他,才没有当俘虏。不过在撤军的途中,李通病死了,时值建安十四年。
十年之后,曹丕继位,仍旧没有忘记李通,他曾经说:“当年讨伐袁绍的时候,淮南那个地方是最不安定的,幸亏李通在哪里,才没有出大乱子,如果让地方的盗贼和孙策勾结起来,那后果就严重啦。” 8、臧洪
这个人其实跟陈登是齐名的豪杰,陈寿在《三国志》、范烨在《后汉书》里都用大篇幅描写了这个人的事迹和才华,有的词用的还相当过分,你比如陈寿说他“雄气壮节”、范烨说他是“天下奇士”,这样的一个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一个字儿都没有提到他。我想了半天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作为关公的铁杆儿,老罗有私心,因为如果真要是比起一个“义”字来,关二哥照臧洪差的就太多了。
臧洪字子源,扬州人,长了副北方人的骨架。早年当县长,汉灵帝的时候,觉得当官没意思,就回家了。好朋友张超来找他,聘他做功曹,他就过去张超帐下,混点儿俸禄养家。本来就这样也没什么,可是建安初年,臧洪却干了一件影响了整个三国历史的大事,什么事儿呢?——纠集群雄,讨伐董卓!
董卓废弃皇帝之后,整的太不象话,关东的诸侯都很气愤,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敢第一个站出来跟董哥叫板。这事儿可是要冒风险的,不是说在家里嗑完瓜子儿然后尿急了上厕所那么简单。所以诸侯有私下联络的,但是没人敢站出来喊这头一嗓子。这个时候,臧洪开始玩命的鼓动张超,当然说的都是一些忠君报国的屁话,张超当时名气非常大,但是胆子很小,不敢作主,就去找他那个名气更大的哥哥陈留太守张邈。张邈跟他边喝酒边聊天:“听说你这个官儿当的挺窝囊,不管事儿,让一个叫臧洪的小子给架空了,有这事儿吗?”张超说:“有,不过你不要小看这家伙,他可以算上当今海内的一个高人啊。”张邈琢磨我什么高人没见过啊,就让张超把臧洪叫过来。结果谈了一晚上,也不知道臧洪跟张邈说了什么,第二天张邈打开帐篷门就嚷嚷着要造反,跟中了魔症似的,还纠集了韩馥、刘岱、孔伷这么几个人,在酸枣盟誓,共同讨伐董卓。这其实就是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关东大臣对董卓开的第一炮。什么袁绍、孙坚、曹操这些后来的大人物都是后来加入的。
这伙儿人凑是凑一块儿了,可是没人敢当头。当时张超还跟哥哥私下商量说:“当年楚地的陈婴(当年楚地的名人,江东人推选他当盟主反抗秦朝,他不敢。)都不敢挑头,抬出个项梁项羽来,我们兄弟大概不是盟主的料。强出头,如果事情败了,那灭族的祸害是怎么也躲不掉的。”他这样想,大家都这样想,最后挑来挑去,大家怂恿臧洪率领大家盟誓,其实就是当所谓的盟主。臧洪义不容辞的答应了,第一个把臭烘烘鸡血抹在了嘴唇上。
后来的事儿不说了,反正大家弄到最后都散了。后来臧洪就在袁绍那里安身,臧洪虽然抢了袁绍盟主的彩头,但是袁绍很看重他,让他统领青州的军马,驻扎在东郡。臧洪在东郡2年,郡里的土匪听到他的名字后全部搬家了,袁绍很佩服臧洪。
曹操围攻张超,张超说:“不怕,别人我不知道,臧洪一定会来救我。”果然,臧洪听说张超出事儿,光着脚哭哭咧咧的来求袁绍,袁绍当时跟曹操没掰交,关系挺好,不答应,拖着臧洪不让他回青州调军。由于没有等到援兵,张超被曹操杀死了,臧洪大怒,只身返回青州,宣布脱离袁绍独立。还写了檄文把袁绍大骂了一顿。袁绍怒了,带兵围攻东郡,东郡是大郡,老百姓多,粮食很快就消耗完了。臧洪开城门让他们去逃生,百姓官吏没有一个想走的,哭着喊着要根臧洪死在一起。臧洪也跟着哭:“为了义气,我是一定要死的,你们何必陪上自己的妻儿跟我受罪呢?”,于是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煮肉汤给守城的将士们喝。这样守城肯定不行,结果袁绍大军攻克了东郡,城里的八千人全部战死,据说没有一个投降的。
袁绍还是可惜臧洪这个人才,把他绑来,劝他投降。臧洪冲袁绍啐口吐沫就开骂:“当年讨伐董卓的时候,我看着你跟张超称兄道弟的亲热的不得了,当时老子还挺感动。没想到人家有难了,你却袖手旁观,真不知道你哪张脸是真的。赶快杀了我,我看着你恶心。”袁绍一听话说得这么绝,也死心了,让人把臧洪推出去杀了。
这事儿到这儿本来拉倒了,没想到袁绍请来的宾客里,有一个叫陈容的小孩儿看不过去了,站起来就数落袁绍:“连臧洪这样的义士都杀,就你这样儿还想平定天下?”袁绍万没想到半路杀出这么个愣头青,惊愕之余怒斥道:“你个小屁孩儿懂什么?你跟臧洪又不是一伙儿的。”陈容哼了一下:“仁义这两个字可不是说着玩儿的,遵循仁义就是君子,背离仁义就是小人。我并不管你是袁绍还是臧洪,我只跟仁义一伙儿。”袁绍又羞又气,喝令手下把陈容也推出去杀掉。
这事儿干得就有点儿过分了,当时在座不少袁绍的手下都偷偷的互相耳语:“一天之内居然杀掉两个义士,人心都让主公给糟蹋光了。” 9、夏侯尚
夏侯尚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相当典型的蠢货,老罗把他写得傻逼呵呵的,要啥没啥,主要用来衬托敌人大将的智慧和勇猛。你比如汉中之战中比较典型,开始是率领张合韩浩进攻葭萌,好像每一次决策都是错误的,把张合给窝屈的差点儿没投降刘备!最后跟随他的蠢货叔叔夏侯渊,被黄忠生擒,还中了一箭!后来跟随徐晃和孟达进攻上庸,总算胜了一把,不过估计没人把功劳记在他身上。
那么让我们看看夏侯家这个最不成器的家伙,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夏侯尚字伯仁,曹操活着的时候基本没什么表现,出场过一次,跟随曹彰平定北地,立了那么点儿功劳,主要是参谋作用,通过战争学习战争,获得了不少实战经验。曹丕继位后,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个没啥表现的人物提拔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征南将军+荆州刺史,驻扎在刘备和孙权的接合部。这个时候夏侯尚给曹丕上了奏折,大意是:“上庸这个地方很特别,在沔水的下游,深入我们的国境,刘备从这里进攻中原是非常方便,可以用船来运输粮食。但是一旦失败,撤退也不容易。所以刘备不敢把主力驻扎在这里,这正是我们收复上庸的好机会。”曹丕回信道:“那就你来办这事儿吧。”于是夏侯尚跟徐晃率领宛城一带的兵马进攻上庸(注意这里主次关系,当时是夏侯尚官儿大,是主将),夏侯尚诱降了孟达,命令他为先锋去进攻刘封,没有浪费自己的兵力就收复了上庸三郡。
后来孙权跟曹丕结盟,夏侯尚给曹丕写信说:“孙权这个人怎么可能屈居人下呢?我看咱们还是应该早做防备。”黄初三年,曹丕南征荆州,命令夏侯尚率领主力和曹真分兵两路进攻江陵。诸葛瑾率领水军万人朔江而上救援江陵,夏侯尚命令骑兵偷渡到南岸,并在江面上摆了一串油船,顺水放火,诸葛瑾赶紧往南岸的船坞躲避,夏侯尚埋伏的骑兵又烧掉了船坞。诸葛瑾没有立足点,只好向下游逃跑。夏侯尚水陆追杀,弄得诸葛瑾非常狼狈。
后来夏侯尚主要在上庸一带活动,歼灭了这个三国结合部位的多数土匪,肃清了地方,从此上庸房陵一带变的很稳固。
夏侯尚的家事也很有意思,夏侯尚有个小老婆很受宠爱,有点儿得意忘形,居然来欺负大老婆。这本来没什么,可是小老婆忘记了大老婆的身份——这个大老婆姓曹!是曹丕的堂妹!于是去曹丕那里告状,曹丕一听就火儿了,派了几个人把夏侯尚的小老婆给勒死了。夏侯尚一听这个消息悲痛的病倒了,曹丕召见他他也不出来。曹丕气得跟大臣们发牢骚:“夏侯伯仁真没出息,难怪当年参军杜袭看不起他!”后来听说夏侯尚病得越来越重,曹丕才有点懊悔,跑到他家里拉着他手边哭边道歉。黄初六年,死了。
夏侯尚这一生过得并不平庸,更难得的是,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夏侯玄,这个人非常的出名。到了魏国后期,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且人长的相当的漂亮!当时很多人都很仰慕他,曹睿的小舅子(毛皇后的弟弟)老去跟他套近乎。有一次宴会,死皮赖脸的非要跟夏侯尚坐在一起。同席的几个大臣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个国舅爷留,挖苦他道:“快来看哟,玉树旁边长了根破芦苇!!!” 10、虞翻
虞翻是三国演义里江东“群儒”中第二个出场的,当然他的任务就是让诸葛亮狠狠的奚落,然后老罗就把他丢一边儿去了。其实要我说真让诸葛亮和虞翻在一块儿辩论,还说不定谁说的过谁呢,还有就是虞翻这小子脾气特别躁,根本就不是那种一被驳倒就唯唯诺诺不说话的窝囊废,你跟他辩论,如果说急了,弄不好这小子都能动手!陈寿写的《虞翻传》没多少字,裴松之给他作注却罗里吧索的一大堆,比正文还多!从来没见老裴对哪个人付出这么多的热情。
虞翻字仲翔,会藉余姚人(这个地方可不得了,出过好多大人物,比如后来的王阳明。),早年在太守王朗手下当个小官,后来孙策来讨伐王朗,抓住了他全家,没办法只好投降孙策。孙策是少年英雄,非常富有冒险精神,动不动就孤身一人去执行侦察任务。虞翻劝说道:“你能把一堆乌合之众给调教的这么厉害,汉高祖都比不上你。可是您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动不动就脱离大军擅自行动,这样容易出事。”孙策根本不把这种劝告放在心上,含含糊糊的说知道了。虞翻没有办法,果然,一次,孙策带领人马讨伐山越。山越败了,孙策带兵追赶,越追越觉得过瘾,直接冲入了皖南的深山老林。迷路了,找不到出口,早就盯上孙策的虞翻从后面气喘吁吁的追了上来。虞翻问:“主公,你的卫队呢?”孙策仍然大大咧咧的毫不在乎:“都让我派去追山贼了。”虞翻气得直翻白眼儿:“那您认识回去的路吗?”孙策傻了:“追山贼追得太高兴,现在不知道北在哪儿。”虞翻差点儿没气晕过去:“算了,主公,我知道依靠山里的大树来识别方向,你跟在我后面,我用长矛来寻找山路。你把弓箭上弦,准备射杀袭击我们的猛兽。”。就这样,两个人总算找到了大路,虞翻掏出孙策的号角,开始猛吹,附近的部署根据声音终于找到了孙策。
后来孙策死了,虞翻跟随孙权。但是虞翻这个人有一点不好,太直,脾气不好。孙权从小被父兄给惯着,特别骄横跋扈,恰恰最看不上的就是虞翻的直脾气,一直不中用他。吕蒙知道虞翻是个能人,怕他被害,就跟孙权求情,说虞翻精通医书,自己身体不好,让虞翻跟随自己。后来吕蒙带领虞翻讨伐荆州,江陵守将糜芳投降过来,当时时间非常宝贵,吕蒙准备跨过江陵直接去进攻公安和夷陵。虞翻劝道:“你现在拿下了一座城池却不安抚这里的士兵和人民,其实就跟没拿下来一样,关羽在这里经营了很多年,就一个糜芳归降,其他人可不好说。”吕蒙于是去城里探访,果然查出关羽的部署早就勾结好了,等着偷袭糜芳,重新夺得江陵,幸亏采纳了虞翻的建议,否则吕蒙跨过江陵西上,万一后边反正,那可就前后受制了。后来关羽败了,孙权让虞翻算卦,算算关羽往哪里跑了。虞翻跳了半天大神,然后神秘西西的跟孙权说:“不知道关羽往哪个方向跑,反正跑不了,两天就能见分晓,关羽一定会被擒获。”孙权这个时候大概需要的是个心里安慰,高兴的夸奖虞翻:“你这本事快赶上圣王伏羲了,最损也是个东方朔。”
后来孙权把于禁从荆州大牢里拉了出来,为了跟曹丕套近乎,对于禁很尊敬,出行的时候都跟他并排行走。虞翻看不过去,有一次,当着全部将军的面数落于禁:“你一年之内被俘虏了两次,居然还有脸跟我的主公并辔齐驱,要脸不要啊!”于禁羞得说不出话来,孙权一看虞翻搅和了他得计划,更加讨厌虞翻。
虞翻一次坐船出行,路上碰到了糜芳的船。糜芳是将军,船很气派很宽,卫兵也很牛逼,上去就超虞翻招手:“赶紧让开,将军来了!”虞翻大怒:“不忠不义的小人,也舔着个脸说自己是将军,不脸红吗?”糜芳听着难受,赶紧让路。
后来有一次孙权请客喝酒,虞翻喝得特别多,当时就耍上了酒疯,说了很多疯疯癫癫的话,孙权也喝大了,情绪比较激动。拔出剑来就要杀虞翻,被张昭拉住了,孙权简直快气疯了:“你们让开,曹操都能杀孔融,我干嘛杀不了虞翻。”张昭苦口婆心的劝:“这又不是什么好事儿,您干嘛跟曹操学?虞翻名气太大,杀了他怎么向朝野交待?”后来孙权酒醒了很后怕,跟左右说:“昨天说错话了,以后我喝酒之后要杀人,你们都不要服从命令,等我酒醒了再说。”
虞翻还是不接收教训,一次,跟孙权张昭三个人谈论神仙,孙权对神仙故事很敢兴趣,张昭就吐沫星子乱飞的给他讲。虞翻大概又喝了两盅酒,开始胡咧咧:“张昭你能不能不扯淡!哪儿来的神仙,你见过吗?”孙权实在是受不了这个二百五了,于是下令让虞翻去广西一带做官,自己落一个耳根清净。
后来虞翻就死在了广西,听说他在那边儿开了讲堂,招收了不少学生。为交州的文教事业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