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后人 发表于 2007-1-23 05:52:04

【[原创]驳关公的"刀"不是刀】

这是网络上流行的一篇质疑关羽的兵器究竟是不是刀的文章 。二楼是在下的简短反驳。


一.关羽是不是用刀   这是几百年来谈的最多的。估计很多人多能背出来:历史上的关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自然也就更不会是所谓青龙偃月刀了。陈寿《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关羽用什么兵器。《三国志?关羽传》中仅有这样一段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通过这个“刺”字,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用的兵器属于矛、戟之类的直刺兵器。有专家考证出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象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通过专家的释疑,终于可以将关刀杜撰说确定下来了。不但如此,综合专家对各个时期兵器起源和各个时期发展使用的考证,小说中黄忠和魏延的大刀、徐晃的大斧、黄盖的铁鞭、武安国的铁锤、吕布的方天画戟也全都是虚构出来的。如此考证,对于还历史本原是有好处的,也可以让爱好者了解更多的古兵器知识。可偏偏近来有些作者标新立异,又试图在小说中描述的青龙偃月刀的八十二斤的重量上下功夫,居然在考证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在马上耍起来需要多大的力气,想以此来证明青龙偃月刀的杜撰说,结果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有些作者根本就没有弄明白东汉的重量衡与现代是不同的。当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22.72克,以此推算,青龙偃月刀也合和现在的36斤。这些人的方向是好的,但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自身的知识不够,胡乱猜测;二是就算有了一个结果,无论是对于三国史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小说艺术研究、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作者研究,都没什么作用,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既费时而又无功,不如不做。但这种错误还不仅仅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家父参加一次古典文学会议后,带回来一个真实的笑话:在会议上有专家拿出了自己的论文,主要内容居然是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个胖子!二十几年过去了,但至今笔者还记得家父说出这件事情时的表情。个中含义,不妨请观本文者思量思量。   二.青龙偃月刀是如何演变来的   既然上面已经提到关刀是虚构出来的,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出现在小说之中的呢?笔者查了查相关资料,但又不是很全。从《三国志?关羽传》看,关羽用的是矛或者戟。在唐、宋时代,这关刀则好象是一把剑(这方面笔者资料较少,恐有遗漏,如哪位网友有详细资料,请赐教,不胜感谢!)。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曰:“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曰:“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到了元代,关羽用刀的说法开始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元人郝经《重建庙记》曰:“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之后在元杂剧中,关羽也是用刀。在公认的《三国演义》成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三国志平话》中,关羽也是用刀参加“三英战吕布”的:“第三日,吕布又搦战,众诸侯出寨,与品布对阵。张飞出马持枪。张飞与吕布交战二十合,不分胜败。关公忿怒,纵马轮刀,二将战吕布。先主不忍,使双股剑,三骑战吕布,大败走,西北上虎牢关。”从这些资料分析,关羽使用的兵器从矛(戟)至剑,最后在刀上正式定型了。目前还不清楚青龙偃月刀之说是不是《三国演义》首创,但通过《三国演义》,青龙偃月刀和关羽已经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了。   这个推算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上曾有过不少的争论,有过四种观点:宋代乃至之前说;元代中期说;明初说;明代中叶说。如果以上关于关刀的推算是正确的话,对于协助解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争论也许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请看下一节。   三.关庙里的青龙偃月刀怎么来的   前面说到,从现有的资料看,青龙偃月刀之说的出现与最后的定型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产生另外的一个猜想:如果青龙偃月刀之说没有定型,遭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不是,是关帝庙。众所周知,关羽死后的几千年里,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关羽这个“千秋忠义”人物的怀念及历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为关羽立庙成为一种风气,关帝庙基本上遍布全国。试想:如果青龙偃月刀之说没有定型,那关帝庙里的关羽塑像旁边就不可能出现青龙偃月刀。修建关帝庙的工匠们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突发奇想而自作主张为关圣人平白无故加上一把刀,而且还要能得到所有关帝庙的响应,让其遍布全国,成为关羽的专用品。而要想能得到所有关帝庙的响应,我们不妨三种假设:一是统治者指定,二是民间传说,三是文学作品。第一种可能性不存在;第二种可能性很小,中国的民间传说诸多而凌乱,流传面不是很广,又缺乏统一性,不太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力。第三种文学作品的可能性最大。从以上的分析看,诗词、散曲的和元杂剧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这些作品中对于关羽使用的兵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出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只可能是《三国演义》,也只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才能做到这一点。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青龙偃月刀才得以定型并为人们所接受,关帝庙里才会出现青龙偃月刀。这样一来就比较好办了。可以对全国的关帝庙进行一次普查,并通过地方志及相关的诗文  四.为什么是刀而不是别的兵器   青龙偃月刀既然是虚构的,还会带来另外的一个联想:为什么是青龙偃月刀而不是别的兵器呢?从《三国演义》中可以做出一个大概分析:首先,围绕这把青龙偃月刀,作者设计了很多精彩情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这把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比关羽还要长;第二就象丘振声先生所言:“在中国古典文艺里极讲究人物手里的玩意儿。别看是一刀一枪,它们往往成为人物性格的鲜明标志??????这种人和物的和谐统一的传统手法,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家的艺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之所以要侃到这个小话题,是怕有一天又有人写出一篇“关羽为何不用狼牙棒”之类的奇文来,那比论证曹雪芹是胖子还要恐怖。)


[ 本帖最后由 实况七 于 2007-1-26 06:37 编辑 ]

云后人 发表于 2007-1-23 05:53:21

1, 三国志中的确说关羽"刺"颜良,但却也说"斩"其首而回.所以单凭这一个"刺"就推定关羽是用"矛"或"戟"实在太草率.
2, 剑,因其刃短(汉高祖的剑就只有三尺长,汉时的尺还比现代尺要短),它的作用主要是近身防卫性质.在战场上厮杀用这样的兵器是很吃亏的.记忆所及,除了主帅之外,还没有那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是用剑的.
3, 文中所言"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象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其实,这种长柄上安有大刀的武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溺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这种"斩马剑"的其中一个使用方法就是"刺".而郎君胄的《壮缪侯庙别友人》中的 "一剑万人敌",以及众多史料中对关羽是使用砍劈类兵器或是刺杀类兵器记述的混乱或许就是因为在那时根本关羽的兵器是兼备了这两种兵器的功能,就是"斩马剑".
4, 关于大刀的重量, 《关羽传》没有提及,但从《典韦传》中可得到旁证.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提一双戟八十斤."这里的"与长刀等"的意思当然就是"和长刀相等",而不是"与长刀等等".因为记载中典韦是从来没用过长刀的.可见,当时不但已有长刀,而且普遍有八十斤重.但是,当时的八十斤究竟有多重呢? 据史学家考究,汉代一斤相当现在的300克左右(不知出处为何),如果相信这一换算比例的话,八十斤就等于四十八斤左右.一个普通的美军陆军士兵的装备是65至98英磅,约合成58至88斤.这样比较之下,四十八斤的兵器就不是那么不可思议了. 如果对之前所提的换算比例存疑,可用另一旁证. 1964年,成都太平乡出土了一件弩机,上有铭文"...十石机...十五人开..." 当时的衡制是:1石=4鈞=120斤. 即15个兵士开1200斤,平均每人开80斤.虽然未必是十五人同时开一张弩,或许有别的开弩机制,但如果一个兵士可开80斤的弩,那么关羽不会比一个小兵差吧.况且典韦能使八十斤重的双戟,为何独关羽就不能使八十斤重的刀?
5, "偃月刀"是从"斩马剑"发展而成,流行于北宋时期.它主要是在大刀两侧加上两块金属圆片,故名"偃月刀".一则以增加刀的重量,二则加大对刀身的保护.此时的"偃月刀"多用于对付装甲骑兵的进攻.基本战术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就曾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上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罗贯中大概就是用了汉时有的武器而冠上汉时没有的名字来描述关羽的兵刃,引出了误会.至于"青龙"之说,大概就是罗的艺术加工了.罗给关制作的形象是"好着青衣",那么,给他一把"青龙"刀就合情合理了.

[ 本帖最后由 云后人 于 2007-1-23 05:57 编辑 ]

无剑 发表于 2007-1-23 16:06:06

发给易中天看看好了~53:)(

hopkinsonchen 发表于 2007-1-23 20:42:33

哈哈!有点意思!顶了!

lj25824829 发表于 2007-1-25 15:52:01

楼主请修改格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驳关公的"刀"不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