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1:57:41
愤怒的叫嚷,牧师们强烈要求把“这笔肮
脏钱”退回去。
对于是否收下这笔钱,后来成为全国讨论的话题,“肮脏钱”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时髦语汇。有的人建议收下这笔钱,因为可以用这笔
钱为上帝和教徒服务,但很少有人认为那位施主的灵魂也会因此得救。
参议员罗伯持·拉福莱特说洛克菲勒是“当代最大的罪犯”。报上的漫画把他丑化为一个长腿的伪君子,一只手施舍几枚硬币,另一只手
在攫取成袋的黄金。
不过,不管大财阀们的这种观念多么讨人嫌,在当时的确推动了美国的发展。而且洛克菲勒们的眼界已经不仅仅是在美国国内了,他们还
想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2、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在发明电灯的时期,门罗公园有一位常客。一位瘦高个男子经常来拜访爱迪生,他受到了爱迪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来为发明家解决筹款
和投资的事宜。他叫J·P·摩根。
发明电灯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每周需支出800美元,靠个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此,爱迪生以股票的形式获得了摩根公司等三家大财
团的支持。他们拿出30万元来支持爱迪生搞电灯发明,条件是合伙开办电灯公司,持有发明专利以及卖出专利的权利。
爱迪生因此同华尔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以后在发明筹款上再未遇到过困难。
摩根运用金融的手段帮助爱迪生把大脑中的奇思妙想不断地变成现实。他本人也享受着发明的好处,爱迪生的第一台发电机就为摩根的办
公室提供了照明电。
当然,摩根的威力并不仅于促成爱迪生的发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个发明家,只不过不同于爱迪生的方式,爱迪生通过实验创造一
项又一项科学奇迹,而摩根则运用市场和金融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观。
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多世纪以来,周一到周五每天都那么繁忙吵闹,在永无休止的报价声中,财富以数字形式出现,为这个
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尔街以越来越大的力量介入到美国的经济生活,经常搞得世界目瞪口呆。而在当时,华尔街的代名词就是爱迪生
的好友J·P·摩根。
摩根成长于南北战争时期的华尔街,他把华尔街迅速变成了正在兴起的全球经济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在19世纪末,史无前例的美国工业
化进程中,他和他所代表的华尔街为美国一举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
1892年4月,爱迪生发明灯泡13年后,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为通用电气。合并双方是美国电器设备制造行
业的前两名,且各自拥有一名发明天才:爱迪生和汤姆森,主导并购的是资本之手:J·P·摩根。
一般来说,这家合并后拥有一万名员工及数千项专利的电气行业巨头,应由规模较大的爱迪生公司控制。但摩根却将汤姆森-休斯顿公司的
总经理扶上前台。
虽然由此导致爱迪生的黯然出局,但这至少从两个方面决定了通用电气的命运:首先明确了通用电气是一家由优秀企业家而非天才发明家
主导的企业;在此后,摩根不再插手公司事务,这为后来的公司董事会立下榜样,在其百年历史中,并无一任总裁遭受董事会指手画脚乃至逼
宫,而是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建议。
而这恰恰也正是西方各国奉行了数百年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精髓。英国、法国、美国等国政府长期以来管理经济的方式与摩根管理公司的方式
如出一辙。
“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这一度是美国人对于政府的期望与要求。从建国者们开始就尽量让科技、教育和经济这样的领域独立
于政府之外,只通过立法等手段为这些领域提供条件和支持,但怎样具体运作决不横加干涉,更没有行政命令,任其自由发展。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1:59:14
但是问题很多,诸如无序竞争日渐增多,闲散资本过多,价格战频繁,这对美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那个时代为企业和
金融领袖的诞生提供了机遇。
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和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力量,自由市场经济达到了顶峰,而其标志就是大财团
和大企业的出现。
摩根代表着美国金融资本的力量。1895年摩根创建J·P·摩根公司,同年他因借给窘迫的美国政府六千万美元的黄金而赚取可观的利润。
摩根认为,要想建立正当的秩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兼并与改组。
摩根帮助投资并改组了美国一系列重要工业——铁路、钢铁、电报、电话、电力,他的努力与爱迪生、卡耐基、洛克菲勒的努力交织在一
起。到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已超过英国,铁路长度超过欧洲和俄国的总和。
然而,摩根并不满足,他的视线越过两大洋,注视着全球。
摩根告诉美国银行家和工业巨头们,美国的钢铁工业还可以再上一层楼,如果进行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合并,组建一家规模最大、效率最
高的大钢铁公司,那么凭借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巨大优势,这个公司将击败英国和德国的钢铁公司,称霸世界钢铁市场。
1901年,美国金融大王摩根对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祝贺你成为世界上最大富翁。”就在这一天,卡耐基以4.8亿美元的价格
把他的钢铁公司并入摩根组织的大型托拉斯组织——美国钢铁公司。
这笔交易使美国钢铁公司的资本额高达14亿美元,与之相比,当年美国政府的全年预算也不过5.25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制造业总资本也不
过90亿美元。
这是一个真正的巨无霸,它成为世界上头号钢铁公司。它的产量曾一度占美国钢铁行业生产总量的75%,世界产量的45%。而这正是摩根所
要达到的效果。
这笔交易使整个世界目瞪口呆,华尔街开始流传一个段子:
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
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摩根开始有一个一外号“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摩根开启了一次并购的浪潮。通用电器、杜邦公司、标准石油、柯达公司等等这些依然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以
经济航母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这是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它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3000家公司消失,一些大公司控制了美国大多数产品的市场。巨大的工业集团才
兴起,就被更巨大的工业集团吞并,置于强大的金融资本控制下。
到1910年,托拉斯组织已达800家,不少部门被几个甚至一两个大托拉斯所垄断。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当时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
85%,它仅通过三个炼油厂就控制了世界石油产量的40%。在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 ,有42家大公司甚至控制了市场的
70%。
托拉斯成为美国经济生活的统治力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指出,在各种工业发展方面,美国已经肯定地起着主导作用。如果美国实行了贸易自由,那么再过10年,它就会在世界
市场上击败英国。
历史证实了恩格斯预言。以强大的国内工业界、金融界为后盾,凭借无数发明创新的成果,美国终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优胜地位。
20世纪初,美国经济极大发展,进出口在十年间翻了一番,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8%。钢产量到1913年达3100多万吨,占世界总
产量的41%。这一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38%,比英、法、德、日四国之和还多。
大财团和大公司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它还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1:59:49
3、你不能坐着澡盆进城。
在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一条汽车流水线,每隔3秒就有一辆汽车从这个传送带上走向全球的各个角落。汽车如此深刻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流水线,它最早的理论家是弗雷德里克·w·泰勒,而实践者是福特集团的创始人亨
利·福特。
泰勒这位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因为视力问题不得不离开大学,到费城一家机械制造厂作学徒。1778年,他到一家钢铁厂当工人,他
的才华和勤奋使他在6年时间里从一个最普通的工人成为总工程师。
为了解决当时工人“磨洋工”的问题,他花了12年时间研究工厂管理。191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这是世界上第一
部有关管理的专著,是“科学管理”兴起的标志,人们把他提出的管理制度称为“泰勒制”。
其实质就是将工作流程尽可能地分解开,把每一个动作的最快、最好的方法固定下来。测算出时间,工人的工资就以此为基础制定。进而
从任务、方法、工具和原料方面都形成标准化。其实,泰勒制更像一场“心理革命”,教会人们用科学管理来代替经验管理。
泰勒开创的“管理革命”,很快就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并成为推动美国迅速走向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1910年,福特面对日益广阔的汽车市场,意识到原始的手工组装技术和工序效率低下,应当像马车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用哪种新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呢?
泰勒的理论和当时的屠宰业流水线给了福特灵感,当他看到从屠宰线起点来到终端,一头活牛已被分解成一块块牛肉时,大受启发,提出
了与此相反的工作流程,对大批量汽车流水作业方式做出了精彩的构想:
大批量生产方式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在准确的时间涌出材料、原料的源泉,然后汇合成一股小零件的河流,这条河流又在准确时间
汇聚成大零件的河流,当这些在准确时间流动的河流汇集到河口出处时,一辆完整的汽车就诞生了。
经过不断尝试,1913年,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在福特汽车厂建成投产,从这头进去的是零件,从那头出来的就是一辆汽车。
组装一辆T型汽车的时间由12.5小时缩短为1.5小时,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每隔10秒就有一辆T型车驶下流水线,年产量达到13万辆。1915
年产量超过了40万辆。1927年,当T型车停止生产时,总共出厂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然而新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批量的生产意味着工厂不再需要全能型的工人,生产流程被细化了,原来只需一名工人完成的工作到1914年已被分解成30多道不同的生
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工人完成,工人必须跟随机器流水线的节奏不间断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时间一长,人也仿佛变成了机械。这一
枯燥而高强度的工作只能换来每天2.34美元,在当时属于一般性的收入,工人们纷纷离去。
面对成群结队辞职的工人,福特被震动了。如果不把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留住,这种最新的生产方式就无法发挥作用。
福特决定采取行动。
1914年,福特公司宣布:改9小时工作日为8小时工作日,实行5美元工作日,相当于当时
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
在宣布这一决定的第二天,就有上万名工人涌进福特公司,人们疯狂地拍着大门,一边高喊着“五美元,五美元”。而企业界则怀疑福特
能否赢利,甚至有人预言他会很快破产。
然而,1914年福特公司的利润报告使许多人跌破眼镜,福特公司税后净收入高达3000万美元。实行高工资,看似福特做出了牺牲,其实他
得到了远比以前更高的利润。
这种大规模流水装配线带来了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加高工资、严要求管理方式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并且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生活。
流水线使生产成本直线下降,也使T型车的售价由1909年950美元下降为1914年的490美元,1916年的360美元,也就是说福特公司的工人在
1914的收入能买2到3辆T型车,1916年则能购买3到4辆T型车。
福特流水线生产出的T型车使汽车不再是少数富人独享的奢侈品,汽车不仅成为许多以工资为生的普通人家预算单上的项目,许多乡下农
夫也开着T型车乐呵呵地和富人一起在公路上飞奔。
一位美国作家写道:“大门前摆着一辆汽车,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当一位农民的妻子被问及为什么她家里有汽车反而没有澡盆
时,她简洁地回答:‘你不能坐着澡盆进城。’”美国开始成为一个绑在车轮上的国家。
1922年,世界上奔跑的每10辆汽车中就有5辆是福特T型汽车,到1947年,福特满意地离开人世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已经和当年美
国人口一样多了。
奔驰公司的经理参观流水线后说:“这个工厂无论是设施还是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尽管流水线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受到了喜剧大师的冷嘲热讽,但没人能否认,在大工业时代,这种生产方式产生的成果带给人类无
穷的梦想。人类无法拒绝的,是一个时代。人们无法忘记,正是那个叫亨利·福特的家伙第一个把美国人成批地放到车轮上。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0:02
进步主义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企业、大财团相继出现构成了美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图景,它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美国成为世界第
一经济大国。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各种罪恶,社会的不满在悄悄滋生。
1、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6年,查尔斯·斯帕尔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占全美国人口1%的人拥有的财富占全美财富的一半以上,12%的人拥有全美国的财富近90%。
罗伯特·亨特在《贫困》一书中讲道:“很可能,在相当繁荣的年代,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不下1000万。”据他推算,1904年全美国至少有
400万人靠救济生活。
在当时美国2900万劳动者中,竟有175万人是10到15岁的儿童。
而那些政党的领袖们却用金钱和官位来操纵包括选举在内的各种政治活动。《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这样评价繁华的美国都市
:
圣路易斯代表着贿赂,印第安纳波利斯意味着来自方针政策上的不义之财,匹兹堡暴露出一个政治和工业的核心小集团,费城展示了文化
制度的彻底腐败,芝加哥是改革的假相,而纽约就是好政府的幻梦。
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先洞察这种现象的是美国的新闻界,进步主义改革运动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进步主义时期最有代表的是新闻界的“掏粪者”。
“掏粪者”一词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新闻记者的嘲讽,他把那些揭发黑幕的人比作《天路历程》中那个不仰头看天国的王
冠而只顾扒污物的“带粪耙的人”。但是,这个称呼却被公众所接受,反而变成正面的称号,从此载入字典,成为专门揭露各种腐化丑闻和黑
暗内幕的代名词。
《麦克卢尔》杂志是当时最有名“掏粪者”刊物。它的创始人麦克卢尔本人开始并不是存心与大财团作对,它选中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石
油公司作专题系列时,原本是怀着钦佩的心情想要报道其走向成功之路。
负责撰写此稿的女记者塔贝尔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意揭丑,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忠于真实的原则和职业的本能敏感促使她穷追不舍,结果
该公司如何通过巧取豪夺致富,政府又如何予以纵容,以及工人的困苦生活等内幕被详细解剖,揭露无遗,结论是实际上公平的个人自由竞争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0:12
已经不复存在。
这一系列文章后集结成《美孚石油公司》一书十分畅销,几乎成为揭露大财团的经典著作,并为进步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贝塔尔也因此成
为著名的改革派记者。
此后,一大批新闻记者和文化界人士笔锋所向,开始挖掘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阴暗面。从大工厂到贫民窟,从童工到女工,从红灯区到政
治交易,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到铁路公司的管理不善,从对工人的残酷压迫到种族歧视,许多肮脏而悲惨的社会现象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
下。
比如那位写成《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面对19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的阴暗面,特别是因政府疏于管理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
问题,把目光盯在了政府腐败问题上。
1902-1903年间,斯蒂芬斯先后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所见所闻令他眼界大开,所
发现的政治腐败现象之普遍,程度之深广,令他吃惊不已。
斯蒂芬斯推出了一系列文章,材料非常丰富而翔实,而且“指名道姓、写出具体日期、贿赂的金额、讨价还价和最后分赃的数额等”,这
都是经过他实地考察且“往往是历经生命危险”而写成的。这些文章在《麦克卢尔》发表后,又结集成书,是为《城市之羞》。
现实虽然残酷,但斯蒂芬斯对美国民主政治并不失望,他认为反腐之道不在于改变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而在于完善它,要“呼唤公民自身
,拯救道德沦丧”,“为自治而斗争”,人民要起来废除特权,至少是将特权置于觊觎者无法触及的地方。
斯蒂芬斯的一系列报道推动了美国城市的政治改革和市政改革,一些州开始改革选举制度,以打破城市寡头、扩大民主管理和政治平等。
美国作家马克斯·勒那如此评价斯蒂芬斯:“如果我们在评判一位历史人物的价值时,是以他是否有利于创造一个更丰富、更健全的美国
文明为标准的话,那么,……林肯·斯蒂芬斯……这样的人就应是每一所学府赞扬的英雄。”
“掏粪者”们激发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改革创造了舆论环境和社会基础。这一运动还直接促成了修宪、食品检查
法、联邦储蓄法、反托拉斯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一系列的立法进程。
人们这样评价这场运动:“这实在是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因为那些新闻记者……力图激发全国的罪恶意识”。
这一运动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丑闻的揭发者在美国一直受到尊敬和景仰的,不管多高位、多有钱的大人物,只要有丑闻,就一定要把他
揭出来,总统也不能例外,这实际上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监督力量。
美国的历届政府既讨厌这股力量,但又离不开,因为某种程度这也是平复社会积怨的泻洪口。
2、制服托拉斯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于(史称老罗斯福)1901年接任美国总统,成为进步主义的推动者。
他在白宫为新闻界专门设置一个办公区,为他们提供便利设施,他经常从忙碌紧张的一天中抽出时间甚至是整修仪表的时间和记者交谈,
让他们相信他的政策是正确的。虽然有时候他很矛盾,尤其是当新闻记者损害了他的利益,他就会发出“掏粪者”这样的嘲讽。
但总的来说,他与进步主义运动是相辅相成的,他的任期也正是这一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代。西奥多·罗斯福认为国家面临两个危害:
一是暴民,二是托拉斯。他的口号是“制服托拉斯”。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表达了美国对繁荣强大的信心和对存在问题的认识,他认为美国产生了“与工业中心巨大财富积累
密不可分的烦恼与焦虑”,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实验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倘若我们失败了,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0:26
全世界自由自治政府的基础就会动摇。”
罗斯福的讲话不长,但是很坚决。他在后来表示,如果这一改革与宪法有所矛盾,那就对宪法提修正案。罗斯福改革的态度十分坚决,行
动同样也十分坚决,在他接任总统后立刻采取了一次重要行动。
1902年2月19日晚。摩根在他的寓所举行简单的宴会,突然电话铃声大作。摩根接完电话回到座位时,他握着杯子的手因愤怒而微微发抖。
因为他刚刚得到消息,司法部长诺克斯在罗斯福命令下,对摩根等巨头的北方证券公司提出控告,理由是它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必须解散
。
就在诺克斯提出控告后第三天,摩根晋见了总统,他质问43岁的年轻总统:“你为什么直接提出诉讼,却不事前通知我呢?”
罗斯福的回答是“我才不事先通知呢,……我的一贯方针就是决定后立即执行!”
摩根继续说:“总统如果认为我们的企业违法,请司法部长同我们的律师互相协调不就可以了吗?”
罗斯福依然强硬地说:“不,不可以!”
司法部长诺克斯补充说:“我们要禁止垄断,因为它妨碍了自由竞争,这不是协调可以解决的。”
看着摩根铁青着脸离去,罗斯福对诺克斯说:“这就是所谓华尔街朱庇特神所想的!他把堂堂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当作他的一位投机竞争对
手,把我当成要毁掉他公司的人,一旦情势于他不利,就提议妥协了。”
诺克斯问道:“妥协吗?”
总统的回答是:“不!因为屈服的不是我”。
经过两年的较量,摩根败诉。这一裁决让华尔街大为震动,因为“金融皇帝”们知道自己不能为所欲为了。
罗斯福以打击托拉斯赢得了“反托拉斯健将”的美名,他还要求对罢工的煤矿工人实行“公平待遇”,他支持对肉类生产行业进行联邦调
查,支持食物卫生和药品立法,使政府有权为保护消费者而制裁弄虚作假的食品制造商。
在罗斯福的两届任期内,提出了43起反托拉斯的起诉案件。还有1903年由国会通过的《埃尔金斯法》和1906年由国会通过的《赫伯恩法》
。这些法案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和给大公司优惠,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
这些事件标志着美国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政策已经出台,虽然自由市场竞争带来的强大作用已经呈现出来,但它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也正
在显现端倪,尤其是那些大财阀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足以挑战国家政权。
1907年的一天,美国财政部长乔治·科特柳急冲冲地走进摩根的办公室,请求摩根挽救美国经济。
这次经济危机缘于两个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规模并不大,但却引发了华尔街的经济恐慌,人们跑向银行,挤兑出现了,几家银行很快
就撑不住了。
向来笃信自由市场、不插手经济运行的美国政府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经济问题很多时候都交由华尔街的巨头们来处理,20世纪初,真正控
制美国经济命脉的正是这些巨头。
摩根召集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开会,他把一份文件扔到桌子上,要求他们筹集2700万美元,银行家们一个接一个地在文件上签了名。很快,
巨额资金出现在市场上,当人们发现银行能够满足他们随时提取现金的要求时,恐慌结束了,危机被扼杀在萌牙状态。
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国家在紧急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华尔街的实力派这一残酷事实,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存在问题,使一些人认识
到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能需要政府的调控。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奥尔德里奇—弗里兰法案,规定发生危机时采取政府干预措施。那么,这就能够战胜危机吗?
摩根表示怀疑,他依然笃信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有人问他:“信誉是否主要依赖于金钱和财产?”
摩根回答:“不,先生。最重要的是品德。”
有人追问:“比金钱和财产还重要吗?”
摩根说:“比金钱、比一切都重要。金钱买不来品德。一个我不能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个基督世界的一切做抵押,也不可能从我这里借
走一分钱。”
摩根的时代,是笃信个人品德的时代,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巅峰时期,经过30年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出色
的金融家,一个讲信用和品德的大财团首脑甚至可以扮演中央银行的角色,但这种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走向何方?
美国政府对此实在是没有把握。1912年设立的一个委员会,对金融垄断所进行的调查发现,投资银行家又成为“我们的金融寡头的主导力
量”,于是在191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改革国家金融货币体制,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货币系统的
控制与管理,有助于整顿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此时,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自由市
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市场的无序,经济组织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脱节,都要求有外在的力量进行调节。最初依靠大公司
的组织和管理来缓解自由市场的无序,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国家权力的直接干预。
1913年,摩根去世了。但市场自由调控经济的方式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没有人想到,这一经济管理方式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0:39
新政年代
1929年10月21日,美国人为爱迪生的生日庆典高兴之余,也有一点担心。因为据说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老发明家因过于激动引发心脏病,
被送入医院。
不过这担心并不影响人们的好心情。人们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象征,随着电气时代开启者的倒下,美国十年的繁荣结束了,甚至长
达200多年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也面临崩溃,人类像需要光明一样需要创新精神引领着走出恐惧和沉沦。
1、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1929年10月24日,也就是爱迪生生日庆典后三天,对于纽约来说,这天是一个天气清爽的晚秋,大多数市民都像往常一样充满信心地奔忙
着,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
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良机,美国从战前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欠美国政府100亿美元之巨。相当于1916年美国
政府收入的13倍。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太阳,而环绕其左右的是全球其他金融市场,包括伦敦,巴黎,柏林……
一个全新形态的大国正在强势逼人地走上国际舞台,它将给世界带来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曾拥有过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似乎繁荣可以天长地久的国家,人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威力无穷,没人意识到繁荣可能突然中止。
其实,危机的种子已经埋藏了很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水线的推广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但是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加。
1929年,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须有2000美元的收入,但当时美国家庭60%以上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
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
股票市场的投机愈演愈烈,经济中的泡沫聚积成了一个繁荣的大气泡,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
而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各国政府却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没有人想到这是悬崖边的舞蹈,随时会跌入深渊。
10月24日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中的人们像大地震之前的小动物一样惊恐躁动。股市价格瞬间下滑,银行家们运用摩根的方式费尽力气
才稳住股市,但是好景不长。
10月29日,股市行情一天之内下跌23.6%,创下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下跌记录,几乎击碎了所有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1:10
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一叶落而知秋,现在是秋风扫落叶了。纽约股市打的这个喷嚏,引发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200余年积累下的种种
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都患上了重感冒,全世界陷入混乱之中,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美国。
1929年,美国的深秋比严冬还冷。人们一片恐慌,纷纷到银行提取自己所有积蓄,挤兑摧毁了7000多家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束手无策,千
百万人民的生活依托瞬间化为乌有。
经济大危机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使14万家各类企业倒闭,17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残存的大企业也是苟延残喘,美国钢铁公司当时
的开工率也只有19.1%。
当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差使了。
美国大小城市里,饥民们排成长队,等候免费面包和一点汤。千百万人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渐消瘦,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
份儿。
远离城市的农民也在劫难逃。大萧条使农产品难以出售,到处是过剩和价格暴跌。农民负债累累。一位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把一群牲
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胡佛政府仍然不愿完全放弃自由市场经济的信条,期望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国家经济生活。面对急剧下降的税收和不断
上升的政府支出,不仅不通过降税和加大政府投入来拉动经济复苏,反而拒绝援助失业的群众,甚至按照自由市场的习惯平衡政府预算的名义
,提高税率。
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应付危机的举措,但无法扭转经济的颓势,于是大危机过后接着出
现“大萧条”。美国空前绝后的衰退创造了“大萧条”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来特指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
美国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1932年就只剩580亿美元了。美国生产财富的能力打了对折。
此时儿童唱起了儿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信号,美国直往地狱冲。”
大危机使公众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丧失信任。1932年3月,约3000名失业工人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厂前示威,警察在驱散游行队伍时向人群开
枪,打死4人。经济危机终于导致政府使用暴力,人民流血了。
2、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就在这个哀鸿遍野的日子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2月15日,还没有正式就职的罗斯福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乘敞篷车行进,一个年轻人一边大喊:“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一边向罗
斯福的汽车开火。同车的芝加哥市长中弹身亡,4人受伤。罗斯福安然无事,但他明白,贫民用子弹向未来的总统倾诉饥饿,这意味着什么。
人民要生存,出路在哪里?
美国人举目四望,此时的世界也已是风起云涌,处于大动荡的前夜。
1933年1月,在德国,17个工业巨头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推上了总理宝座,他以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通过大规模
军事建设来消化经济危机和失业人口。
1933年,在中国,日军继攻占东三省和热河之后,大举进攻长城要隘,直逼平津。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的主张,他们要求通过对外扩
张转嫁经济危机。
在受经济危机伤害较小的英法等国则继续以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来度过危机。
一枝独秀的苏联则以政府进一步全面规划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
那么,采取哪种方式来摆脱危机?是德日法西斯的政策,还是英法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或是苏联的计划经济?
美利坚到底何去何从?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这一日华盛顿天色阴沉,还下起了冰雹,凄雨淋湿了黯然的首都,狂劲的阴风似乎已经冷透了这个国家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2:56
。
看着这位多年在轮椅上行动的人靠腿部支架站立起来,举手宣誓。这幅场景似乎是美国现状的一个象征。人们不知道美国的辉煌能否重现
?美国依靠什么才能重新站起来?
人们在向上帝祈祷,希望这个艰难站立的人不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
哈佛大学商业学院院长说:“资本主义正在经受考验,西方文明前途如何,取决于这次考验的结果。”
千万个美国家庭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陌生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
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它传到血汗工厂和凄凉客店,传到胡佛村和流浪汉的栖身处,传到佃农们辛苦
耕耘的土地,传到在工厂外寒风中打哆嗦的褴褛人群。
新总统要求人们抛弃恐惧,去创造新生活。人心的恢复和重建是一切恢复重建的基础。罗斯福的话使无数在贫困中沉沦的美国人又抬起了
头颅,而他所要求的是历任美国总统不敢想象的权力。
他说:“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
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罗斯福的话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有人说:“有一点最清楚不过,这就是独裁政治快要出笼了。”
而人民却对此表示支持,45万美国人写信支持他。甚至有人表示:“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好哇, 火到底
点着啦!’”
权力越大,压力越大。手握前所未有权力的罗斯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
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他,一个新任总统的行动,就是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政”。
3、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其实远在竞选的时候,罗斯福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1932年9月23日夜,罗斯福面对面黄肌瘦的人民,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
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
而是更冷静而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
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普遍繁荣,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在全国人民之间得不到
很合理的分配,那么这些经济单位就不能存在。”
罗斯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放任和到处是扩张机会的“伟大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必须由
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
“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
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
罗斯福在这里首次从普遍原则的角度阐发了他关于政府职能的哲学思考——政府职能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历史
潮流作出相应的的调整和改革。
他的结论来自对200多年来自由市场经济和大萧条的重新审视,充满了创新性的思维,并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篇演讲也
被人们誉为“某种意义上的'新政'宪章”,事实上这一演讲影响了此后70多年美国经济政策。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30 22:04:39
“新政”一词,其实并非罗斯福发明的,而是出自一幅漫画。还在罗斯福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次日,一家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一
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罗斯福座机,机翼上标有“新政”字样,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
斯福施政纲领而不胫而走。
“新政”的核心是3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制;增
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
也就是说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并通过市场行为调节经济。
那么新政到底是怎样施行的呢?
全面的经济大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新政也就从金融开始。
罗斯福一上任,立刻加强金融管制。首先是全面管制银行。在他就职后的第三天,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3月9日,国会通过《紧
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随后各家银行陆续领到政府核发的许可证。
之后,又通过了《银行法》,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由政府保证安全,假如银行倒闭,政府负责偿付储户的存款,这
项法令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权力。
然后,罗斯福对储户说,现在,“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银行信用得到恢复,当时不知有多少床垫为之撕裂,多少铁罐因之重见天日。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就象以前争先提款的情景一
般,一年内10亿到20亿美元流回了银行。
这幅景象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国从未允许政府如此强有力调控过金融。但这的确有效。
很快就有13500家银行 (占全国总数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
样一句诗:“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金融措施稳定了局势,通畅了国家经济的循环系统,为恢复和重建准备了必要条件。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恢复和重建。
今天的田纳西河上水坝相望,船闸相连,水库如同波平浪软的大湖,把大河合理划分。两岸田畴整齐,牧场连天,城乡规划如局。这一场
景正是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整个新政期间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这条野性的河被驯服,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功能
于一身,整个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因此得到充分拉动,并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者。
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4万个就业机会。这只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缩景。
开建国家大工程来增加就业,本是新政策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原来的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1933年人均国民收入169美元,工程大见成效的10年后,这里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9
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里新建的电力和工业系统在二战期间为一项绝密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在田纳西河边制造的两颗超级炸
弹成为人类仅有的两颗进入实战的原子弹,为二战的结束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政府干预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933年5月12日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工农齐兴,这是战胜大危机的根本。
罗斯福成立复兴总署,拨款33亿美元,购买市政建设所需物资,以刺激工业复苏。
罗斯福成立工程开发总署,先后吸收了850万失业工人就业。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兴办了3万个以上的新工程:公路、机场、桥梁、学校、
医院,无所不有。这一切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