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发疯,也不必感到羞耻”
古希腊传奇里,有这样一个预言:俄狄普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而得到底比斯女王为妻。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就是不久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应验了。俄狄普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这是《俄狄普斯王》的故事梗概。著名的“俄狄普斯情结” ,又叫恋母情结,源自于此。同样,恋父情结又叫“埃勒克特拉情结”,出处是《埃勒克特拉》,类似的故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症结——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绝对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但是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也会溜到意识里来。不过它们是以伪装形式出现的。这些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过分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这些表征恰好说明“俄狄普斯情结”象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虽然那两重情结普遍在童年时代形成,但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是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情结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
正襟危坐的讨论这样的问题未免显得太过凝重严肃,好吧,套用当下最fashion的句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XXX”, 弗洛伊德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俄狄普斯。那么,荒谬一点,即使爱上大猩猩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他们没有发疯,也不必感到羞耻。 沙发~!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