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最不幸和最幸运的事
生活在今天,最不幸的事情和最幸运的事情是同一件,那就是——生在中国,身为影迷。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从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角度,从精神自由与开放的角度,未能踏出国门的我们,不啻于生活在“信息的埃及”。直到互联网的出现,直到D版DVD的出现。互联网和D版DVD,如同两位信息时代的摩西——互联网和D版DVD牵引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在中国人的当代精神生活史上,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出埃及记”。
不说互联网,只说D版DVD吧!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DVD运动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发生,那么,中国人的影像艺术启蒙将推迟到二十二世纪也未可知。随便说些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人类百年电影史上最伟大最壮丽最迷人的篇章——
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东方之路》、《一个国家的诞生》……
奥利弗·斯通——《大门》、《天生杀人狂》、《生于七月四日》……
大卫·林奇——《蓝丝绒》、《穆赫兰道》、《我心狂野》……
大卫·里恩——《日瓦格医生》、《阿拉伯的劳伦斯》……
伍迪·艾伦——《我心深处》、《安妮·霍尔》、《汉娜姐妹》……
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
彼得·威尔——《死亡诗社》……
弗兰克·达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赎》……
塞欧·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永恒的一日》、《龙利西斯的生命之旅》……
克里斯多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红色》、《白色》、《蓝色》、《十诫》、《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塞尔吉奥·莱翁——《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
朱塞佩·托纳托雷——《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莱尼·瑞芬斯塔尔——《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信仰的胜利》……
罗贝尔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放大》、《红色沙漠》、《云上的日子》……
弗郎索瓦·特吕弗——《四百下》、《朱尔和吉姆》、《最后一班地铁》……
拉斯·冯·特里尔——《瘟疫》、《破浪》、《黑暗中的舞者》……
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乐满夏湾拿》、《德克萨斯的巴黎》……
斯坦利·库布里克——《洛丽塔》、《发条橘子》、《全金属外壳》……
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埃里克·侯麦——《慕德之夜》、《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对她说》、《不良教育》、《捆着我,绑着我》……
吕克·贝松——《妮基塔》、《碧海蓝天》、《杀手莱昂》……
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
罗伯特·布列松——《扒手》、《乡村牧师日记》、《巴尔塔扎克的遭遇》……
弗兰克·卡普拉——《失去的地平线》、《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伯纳多·贝尔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
福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惊情四百年》、《现代启示录》……
布莱恩·德·帕尔玛——《嘉丽》、《疤面人》、《情枭的黎明》……
雷纳·华纳·法宾斯德——《劳拉》、《外籍工人》、《裴特拉的苦泪》……
费德里柯·费里尼——《大路》、《甜蜜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让-吕克·戈达尔——《阿尔伐城》、《女人就是女人》……
伊利亚·卡赞——《欲望号街车》……
皮尔·保罗·帕索里尼——《索多玛一百二十天》……
罗曼·波兰斯基——《苦月亮》、《水中刀》、《钢琴师》……
阿伦·巴德——《夜与雾》、《广岛之恋》……
毕格斯·卢纳——《乳房和月亮》……
阿伦·帕克——《迷墙》……
彼特·格林纳威——《枕边书》……
詹姆斯·伊沃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丹尼·保尔——《猜火车》……
卡瑞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吉姆·谢利登——《因父之名》……
盖伊·里奇——《两支大烟枪》……
史蒂芬·戴尔德莱——《跳出我天地》……
伯·威德伯格——《教室别恋》……
菲利浦·考夫曼——《鹅毛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没有天空的城市》……
福尔曼·施隆多夫——《铁皮鼓》……
汤姆·提克威——《疾走罗拉》……
里奥·卡拉斯——《新桥恋人》……
让-雅克·贝奈克斯——《巴黎野玫瑰》……
荷吉斯·瓦尼耶——《印度支那》……
让-雅克·阿诺——《情人》……
雅克·里维特——《不羁的美女》……
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教师》、……
让-保罗·哈本诺——《屋顶上的骑兵》……
罗贝多·贝尼尼——《美丽人生》……
简·坎皮恩——《钢琴课》……
米拉·奈尔——《性经》……
谢尔盖·爱森斯坦——《罢工》、《十月》、《战舰波将金号》……
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镜子》、《乡愁》、《伊万的童年》……
迪西卡·维尔托夫——《带摄影机的人》……
米克罗·杨索——《红军与白军》……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套马杆》、《西伯利亚理发师》……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
毕特·塞勒斯——《中央车站》……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生生长流》、《随风而逝》、《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马基·麦基迪——《小鞋子》、《天堂的颜色》……
贾法·潘纳西——《谁能带我回家》……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
陈英雄——《偷妻》、《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
小津安二郎——《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
小栗康平——《泥之河》……
黑泽明——《乱》、《罗生门》、《蜘蛛巢城》……
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
北野武——《花火》、《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大岛渚——《饲育》、《御法度》、《感官世界》、《爱之亡灵》……
岩井俊二——《情书》、《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今村昌平——《鳗鱼》、《楢山节考》、《赤桥下的暖流》……
林权泽——《醉画仙》、《春香传》、《曼陀罗》……
金基德——《弓》、《漂流欲室》……
许秦豪——《春逝》、《八月照相馆》……
杨德昌——《一一》、《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儿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时光》……
好了,好了,这只是白衣看着电脑桌旁边碟架上的盒封随手打下的,放的稍远的,看不清片名,就算了。
这些电影,其中的大多数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本科学业所必须要看的,这些电影做为必修课,每看一部都是有学分的。
这些电影,有哪一部在中国的电影院里公映过?
这些电影,如果没有伟大DVD技术,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运动,如果没有伟大的D版商,我们终身都将缘悭一面!
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贾樟柯曾回忆他报考电影学院的情形:1993年,我考电影学院时和主考老师谈了20分钟戈达尔的作品,每一秒钟都如坐针毡,因为其实那时候我一部他的电影都没看过,所有关于他的知识都来自杂七杂八的报纸或杂志的介绍,那时候中国人是在“读”电影,而不是“看”电影,这是我们的荒谬和尴尬。但这一切已经过去,因为影像来到了我们的时代。
这是我们的福。
中国电影在最“繁荣”的时候,每年平均拍摄超过200部官方电影,但来自其他文化的作品,那些感动和影响过人类的电影经典却与我们长久隔离。我们曾经在小马扎上与千万人一起分享清凉的夏夜和翻来覆去看过无数遍台词已经倒背如流的露天电影,我们曾经以十倍于原价的价格从黄牛党手中买过《庐山恋》或《追捕》的电影票,我们中有许多人的爱情回忆与电影院里冰凉的木椅污浊的空气紧紧相连,我们曾经像地下工作者传递秘密情报一样将那些影像模糊的艺术电影杰作或毛片在一个个圈子中传来传去……我们曾经以为我们深深地爱着电影并深深地了解了电影,直到DVD的出现,确切地说,直到“D版”DVD的出现,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对真正的电影相当陌生,在我们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或三十年里,我们从来没有权利分享一百多年来人类通过电影积累起来的文化经验。
即使是一部拍摄于1920年的影片,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新的。那些传说中的电影,那些曾经只知道他们只言片语的导演,那些一直以来以剧照的形式出现在画报上的演员一下子来到普通人的中间,由此引起的对电影的热情是无法扑灭的。对远离影像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电影还给了他们自由观影的权利。电影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人们通过影像传达信息和情感,而影像的直观性,使电影具有了超越文字的能力。D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文化责任的感召下,把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柯夫思基、戈达尔、罗麦尔、黑泽明、侯孝贤……几乎所有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带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当不合理的电影政策被不合法的D版行为攻破时,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悖论。从VHS到LD,从VCD到DVD,技术的升级,帮助大众完成了文化权利的回归。
珍惜我们的权利,可能的话,保卫我们的权利。
电影是一场90分钟的太虚幻境,而自由地观影却是真实的文化权利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权利,是人之所以为人而有别于其他生物
的最重要的差异性权利和标志性权利。
感谢电影,感谢DVD。
长了大见识啊~~~顶一个!! 很好很详细,最近一直对DTS、AC3等不明白,感谢楼主。 太长了,看不完啊....... 好东西 人人学习 顶起来 前面的部分我或多或少的都了解过~~~
我喜欢的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有共鸣`~ 呵呵,是咯,盗版惠及了一代人啊 盗版碟给了穷人无数个欣赏艺术的机会 真的太感谢楼主了,真的长了见识,我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写下了哈 的确是很详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