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NBA]哈达迪转战NBA遇政治阻力 “篮球外交”一波三折
由于美国和伊朗的特殊关系,哈达迪加盟灰熊的过程一波三折,一度因为NBA出台禁令,差点无法登陆。事情得从2004年说起。和所有立志在篮球场上扬名立万的少年一样,哈达迪也希望能早日迈进NBA,19岁的他和伊朗的另一名中锋贾贝尔报名参加了2004年NBA选秀,却名落孙山。不过,他第一次被NBA的球探们所了解,同时,这也使得他后来能以自由球员身份,与任何一支NBA球队签约。
今年7月,NBA总裁斯特恩邀请伊朗男篮参加在盐湖城举行的落基山夏季联赛。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篮球外交”。对小牛、爵士两战,哈达迪场均贡献14.0分11.5个篮板2.5次盖帽,这样的优秀表现使他得到了一些NBA球队的青睐,包括灰熊等球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8月8日,美联社披露,灰熊队对哈达迪有意。
但没想到,美国公司和伊朗公民之间存在“商业交易限制”,8月15日,NBA出台了针对哈达迪的禁令,NBA通知各队的经理:不准和哈达迪商谈合同,“我们被告知,联邦禁止美国公民和公司组织与伊朗人进行商业合同。”同时,联盟表示,他们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申请特例,“如果得到批准,各队可以和他谈判。”
当时,奥运男篮比赛激战正酣。8月18日,针对NBA的禁令,哈达迪在北京强调:“下周末我将肯定加盟灰熊队,昨天我已和灰熊管理层及主教练讨论加盟事宜。一些欧洲球队也向我发出了邀请,但我的梦想是去NBA打球。希望我能尽快加盟灰熊队。”
美国政府显然不想让“篮球外交”出现这样的尴尬结果。经过协商,美国政府批准NBA享有外国资产管制办公室特权,准许NBA球队和哈达迪商讨合同。8月20日下午,联盟办公室向30支球队的经理们发出电子邮件,所有球队均可以自由地和哈达迪以及伊朗国家队后卫巴赫拉米开展合同谈判。同时,NBA还要求各队在进行合同谈判时,与他们保持联系,球队方面必须保留所有的合同谈判文本。8月28日,灰熊与哈达迪正式签约,哈达迪实现了他的NBA梦想。
哈达迪已可提供不俗即战力 目标成为下一个小霸王
灰熊队并不打算浮夸地称哈达迪为“下一个奥拉朱旺”。灰熊总经理克里斯·华莱士甚至还提醒着其他人:别给哈达迪贴上这样的标签。“我不喜欢使用那样的称呼,因为那暗示着,他不能在短期内为球队做出贡献,”华莱士说,“事实并非如此。的确,他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但他有2.18米的身高,高度可是教不出来的。他能抢篮板,能盖帽,也能用左手在篮筐附近地区得分,他有不错的外围投篮手感,而且他在(夏季联赛和奥运会的)比赛里表现不错。”
华莱士的意思是,23岁的哈达迪不只是“潜力股”,而且是“即战力”,他下赛季就能为灰熊队做出贡献。今年夏天,灰熊队管理层希望能增强球队的篮板与内线防守,而哈达迪恰好为球队提供了这些。他是奥运男篮比赛的篮板王和盖帽王,他在禁区内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国际比赛的证明。
2002年,灰熊队曾在“未经验证”的国际中锋身上吃过亏——他们跟一个名叫特里班斯基的波兰中锋签订了三年480万美金的合同,结果特里班斯基空有身高,没有真正的实力。“我不会因为在他之前的外籍大个儿没有取得成功,就说我们不该签下哈米德(哈达迪),”华莱士说,“你不能那样看待这个问题。在篮球领域里,你不可能找到太多高大中锋,你需要尽可能地挖深度。如果我们好好调教哈米德,将来他会成为我们球队真正的可用之材。”
调教一个有潜力的中锋,需要有好教练。华莱士提醒人们,灰熊主教练埃瓦洛尼拥有丰富的调教年轻大个儿的经验,而他也是灰熊队下决心引进哈达迪的主要动力之一。来孟菲斯之前,埃瓦洛尼是太阳队的助理教练,而他在太阳队的重要职责,就是调教小斯塔德迈尔。小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到埃瓦洛尼身上。
哈达迪成不了“下一个奥拉朱旺”,可如果能成为“下一个小斯”,那也是灰熊队的福气。
伊朗男篮征战夏季联赛 复制“乒乓外交”破冰之旅
哈达迪成了第一个去美国打NBA的伊朗人,两个国家外交的坚冰又崩溃了其中一角,不过,哈达迪并非美伊交流的第一人。曾经20年之久的生死对峙,在新世纪到来时,早已被“体育外交”这最强大的和平使者不断融化。1998年世界杯,美国和伊朗被分到了同一组,当时两队球员在场上的友好态度,以及那张具有历史意义的两队合影,曾被认为是两个国家迈出和平化的第一步。其实不然,同一年的稍早时候,2月在德黑兰举行的塔克提杯(以伊朗最伟大摔跤运动员塔克提命名的摔跤赛事)上,5位美国运动员踏足伊朗这片对他们略显陌生的国土。他们是1979年以来第一批来到伊朗的美国运动员。尽管这5位摔跤手并非官方所派,而是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但依然受到了伊朗友好民众的欢迎,决赛中,13000名球迷在美国国旗入场时,报以的是掌声而非嘘声。
不过这样的运动员到对方国度参加比赛,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毕竟参赛时间短,影响有时也显得比较小。更加广泛的交流?新模式的到来,对于两个国家而言,一等就是几乎10年时光。2006年,当芝加哥开始全力争办2016年奥运会时,美国奥委会开始考虑和伊朗在体育方面更加增强交流,这也是为争办奥运添加人文关怀的砝码。在当年年底,美国奥委会主席法苏罗特地前往多哈,和当时正参加亚运会的伊朗体育官员进行会晤,达成了“一人换一人”的交流训练模式。两个国家都会在各领域互相邀请对方运动员来本国进行长期集训。而2007年8月,又是摔跤运动,成了新交流模式的第一人。伊朗摔跤运动员来到美国,驻扎了下来。从此时起,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和普莱西德湖,这三大美国体育训练基地,都会经常见到伊朗运动员的身影。而在今年7月,美伊体育交流新模式又跨出了另一历史性的步伐:美国邀请伊朗国家乒乓球队的15名选手赴美训练,而其中将有第一位前往美国的女子运动员。能够让伊斯兰教国度的妇女,前往一个有着和自己祖国30年隔阂的国家,体育又一次彰显人性光辉的一面。
今年夏天,伊朗国家队前往盐湖城参加NBA夏季联赛,为奥运会进行备战,相比“一人换一人”模式,这次的到访更具难度。由于美伊至今未建交,同时因为核武器一些政治问题的交恶,伊朗运动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前往美国的。但是当一整支队伍杀将过来,这完全是双方努力才能促成的。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在对外宣布这一决定时,如同取得了一场胜利:“我们非常感谢NBA的帮助,他们最终能够邀请到伊朗国家男子篮球队的到来,我们希望在美国的热身比赛,能够对他们征战今年在北京的奥运会有所裨益。”“乒乓外交”能否在大球上再度实现,篮球对于美伊交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恰恰是目前美国不少政客最为关心的问题。 运动无国界,看来是假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