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发表于 2009-6-18 19:15:09

[06/18]郭沫若当年为何敢骂蒋介石?

  当初宁汉分裂,郭沫若在武汉受汪精卫保护,敢放声痛骂蒋介石.到1937年蒋介石会见郭沫若,郭"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还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大加颂扬.  

  人们在读郭沫若在此网址已经被屏蔽时期写下的那些奴颜婢膝的诗文时,往往大惑不解:这难道就是曾写过讨蒋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

  郭沫若大骂蒋介石,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文人风骨,于是就成了这个无耻文人在人格上唯一的“亮色”。而当年郭沫若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这篇文章的?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人们却大多不甚了了。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在国民党内被推举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当年7月7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次年3月18日,因为“中山舰事件”,汪精卫对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擅自采取军事行动极为不满,一气之下辞职前往法国。

  汪精卫走后,蒋介石经李宗仁游说,决定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文科学长郭沫若由于出众的文采和声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不久又被蒋介石委任为总政治部副主任。

  蒋介石此次北伐极为顺利,不半载,就已经打到了长江南岸,占领了武汉、南昌。11月11日,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

  此时,蒋介石的大本营设在南昌。他私心自用,想迫使国民政府迁到南昌,好从中控制。但大多数中央执行委员仍坚持迁都武汉,蒋介石与广州国民政府为迁都问题产生了尖锐矛盾。1927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在武汉召开全体委员大会,选举汪精卫、谭延闿、孙科等人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而此时,汪精卫还在国外。

  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连个常委也没选上。一个月后,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公开反蒋。会议认为蒋介石独揽大权,一意独裁,必须加以抑制。正在回国途中的汪精卫被缺席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而此时,蒋介石已经占领南京,其北伐军司令部遂迁往南京。国民党就此形成了南京北伐军司令部和武汉国民政府两大阵营。

  蒋介石虽然是北伐军总司令,但他能够指挥的部队仅限于他的嫡系部队第1军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武汉国民政府则统辖着唐生智的第4集团军,人数、武器装备同蒋介石一方大体相当。有的学者认为,汉方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强于蒋方。因为,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声称“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此口号后被篡改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被说成是“新三民主义”,其实这八个字中一个“民”字也没有,国民党方也从不承认有所谓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得到了***人组织的工农武装的支持。而且,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虽然表面上服从蒋介石,但并不支持宁汉开战。

  而作为第三势力的冯玉祥,面带忠厚,内藏机心,成为宁汉双方争取的对象。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在给冯玉祥的公开信说:“占领北京、把张作霖赶回东北的任务,不应妨碍更为重要更加迫切的革命任务,即消灭南京反革命中心。”可见此时武汉政府与***人都将蒋介石视为头号敌人。

  总的来讲,武汉政府挟中央正统之威,颇占天时、地利、人和。在很多人看来,蒋介石背叛政府,面临政府军的讨伐,又在北上时受挫,不久就会身败名裂。如果在此时挺身反蒋,支持武汉政府,是将来在武汉政府中青云直上的大好机会。

  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在南昌朱德家中,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号召全国军民起来反蒋。郭沫若一面派人将文章送到武汉《中央日报》上发表,一面在南昌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一时间郭沫若名声大振,俨然是工农武装的代言人,俨然是武汉政府的反蒋功臣。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发表后没几天,蒋介石在南京发动“4·12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表通电:“蒋中正屠杀民众,摧残党部,甘为反动,罪恶昭彰。已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除党籍,免去本人所兼各职。著全国将士及各革命团体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并任命唐生智为东征军总司令,准备武力讨伐蒋介石。

  此时,郭沫若辗转来到武汉,投奔汪精卫政府。令郭沫若意想不到的是,作为反蒋功臣的他,却遭到了汪精卫的冷遇。原来,汪精卫与蒋介石在“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一事上态度一致。郭沫若已经加入***,因此也被汪精卫视为另类。不久,汪精卫在武汉下令“ 清党”,解散工农武装。郭沫若见事不可为,乃掉头南下,又回到南昌,参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

  而之后的局势,更令郭沫若徒唤奈何。在李宗仁、朱培德等人的斡旋下,蒋介石下野,武汉国民政府于8月19日宣布迁都往南京,史称“宁汉合流”。南昌起义也失败了,郭沫若于 1928年2月由周恩来安排流亡日本。郭沫若在日记中写道:“定十一号走,心里涌出无限的烦恼。又要登上飘流的路,怎么也觉得不安。”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活,并与***失去联系。在此网址已经被屏蔽中,郭沫若的这段“脱党”经历被视为“叛党”。在《水调歌头》词中,郭沫若还不无委屈地写道:“诬我前曾叛党,更复流氓成性,罪恶十分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周扬请他去延安,他拒绝了,却托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通融求见蒋介石。蒋介石虽然曾下令通缉过郭沫若,但毕竟十年过去了,值此全民抗战之时,十年前的那点过节就算不得什么了。1937年9月24日,蒋介石在陈布雷的陪同下会见了郭沫若,郭沫若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会见后,郭沫若赶紧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在报上发表,文章中对蒋介石大加颂扬,三次描写蒋的眼睛:“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

  人们皆知有郭氏有《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却不知此公还有《蒋委员长会见记》。也难怪,《蒋委员长会见记》在大陆已经见不到踪影,《郭沫若全集》当然也不会收录。如果不了解宁汉分裂时期的史实,人们会误以为,郭沫若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敢于拍案而起,还是个很有血性的人物。岂不知当时郭沫若身在汉方阵营,绝无性命之忧。1937年之后,这才真正是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而此时郭沫若也只能写写《蒋委员长会见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6/18]郭沫若当年为何敢骂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