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3|回复: 3

【5-17】【万历朝鲜中日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7 2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历朝鲜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16世纪80年代,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继续其统一事业,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日本侵朝,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四世纪,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殖民地,甚至倭五王时期还曾先后向当时中国南北朝的宋遣使,要求封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从朝鲜一途。所以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固有其野心的关系,但传统的因素也不小。

    早在征讨毛利的时候,秀吉就写信给信长说“臣必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9年,他致书朝鲜国王李昖: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秀吉就着手准备开战。虽然黑田如水(就是太阁系列那个黑田官兵卫,“如水”是他出家后的法号)考虑到国内的形势,反对征朝。但此时的秀吉醉心于“显佳名于三国”的美梦,结果如水的提案遭到无视,征朝的计划还是启动了。他首先在肥前修筑了名护屋城,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由他亲自坐镇。然后他把关白之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

        在丰臣秀吉从京都去侵朝大本营名护屋的时候,随行人员建议他多带些懂汉文的译员。丰臣秀吉讥笑地说:“将令彼国使用我国文字,安用外国文字?”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无以复加。然而,清醒的大藩对出兵朝鲜抱悲观态度,认为这不但会招致糜饷人亏,而且一旦与明朝发生战争,其结果必然将是“兵疲粮尽”,后悔无及。德川家康就持有这种观点,他在这次侵朝战争中,虽然拥有雄厚的人力和物力,但只象征性的出兵五千人。丰臣秀吉对此极为不满。

        此役日本共出动十九万陆军,其中主力部队分为七个军,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加藤清正率第二军,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岛津义弘率第四军 福岛正则率第五军 小早川秀秋率第六军 毛利辉元率第七军.一共十四万人.后备部队包括宇喜多秀家等人率领的三个军五万余人.同时还有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正宗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九州的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以说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注4)而在战略上,日军采用的是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分作三个阶段:1592年4月至1593年3月,日军第一次进攻的失败;1593年4月至1597年1月的“和谈”时期;1597年2月至1598年11月,日军第二次进攻的失败和战争的结束。

        公元1592年4月(明万历20年),日本陆军三路并进,渡过对马海峡在釜山登陆,日本陆军一登陆就兵分三路,东路为加藤清正,从釜山出发取道去闻庆。中路小西行长,从密阳出发同样取道去闻庆,和东路军会合,后进兵忠州,攻占汉城。西路为黑田长政,从金海出发,也会于闻庆,后越过天险秋山岭,进入汉城。

  三路日军进军顺利,沿路朝鲜军都溃逃。朝鲜宣祖李昖忙命大将李镒,申立分别前往尚州和忠州御敌。李镒到达尚州,尚州军民已逃尽,只得选难民数百为军,怎奈小西行长兵到,李军即溃,尚州失守。申立抵达忠州,日军三路已会于闻庆,随后日军集中主力进攻忠州。申立之兵乃朝军主力,骑兵甚多。4月27日朝,日两军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朝军马队从城中杀出,两军从早上打到傍晚,未见胜负,日军见阵地战胜不了骑兵,决定晚上用火攻偷袭,入夜,朝军正在休息,突见火光冲天,霎那间兵马大乱,日军乘势攻击,朝军败走,忠州沦陷,汉城门户顿开。宣祖李昖留王子守汉城,携重北逃,5月3日日军攻破王京汉城,俘虏两名朝鲜王子。随后日军向北推进,占领开城和平壤,直达中朝边境的会宁。数月之内,朝鲜八道(朝鲜“道”相当于我国的省一级)几乎全部沦陷,国祚危在旦夕,朝鲜国王李昖已作逃入明朝“死于天子之国”之计。

        5月16日丰臣秀吉得到占领京城的捷报后,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他的目的即将实现。为此,他踌躇满志地作了下述三件事:第一、厚赏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并指示速遣使劝诱宣祖投降,以减少进攻大明时的阻力。第二、决意亲征。命令小西行长迅速探明通往明朝的道路、里程及详细地图。丰臣秀吉狂妄的认为,用兵二十日已攻陷朝鲜京城,下一步攻入明国的日期不会太久。第三、制定征服朝鲜及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此时丰臣秀吉已经被占领朝鲜京城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仅把朝鲜看作他治下的领地,甚至连一兵一卒也未进入的明朝,仿佛也在他的统治之下了。他忙不迭地在那里任命统治明朝的官吏,授给功臣封地并把日本天皇安置在明朝北京,而自己则坐镇宁波,甚至连印度他都想染指,真是痴心妄想,丧心病狂。(注2,3)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玉石俱焚,晋州一地“军民被屠者六万”,“日本军所到之处,庐舍皆焚烧,人民被杀戮,凡得我国人,悉割其鼻以示威。”(柳成龙《惩毖录》)连汉城的宫室、皇陵也未幸免,大大激起了朝鲜人民的反抗。他们一呼百诺,组织义兵,以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宜宁地区的儒生郭再佑,他首先举义,献出家产,组织武装,袭击敌人。每次战斗他都身披红装,一马当先,敌人称其为“红衣将军”。其他地方的高敬命、金千镐、李基鲁、洪彦秀父子、僧人灵圭等都使敌人闻风丧胆。

        朝鲜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行动。金时敏率军三千余众坚守晋州,激战五昼夜,城池巍然不动。连妇女都扮男装助战,城内的石块瓦片俱有殆尽,战斗之激烈由此而知。给敌人以最致命打击的应首推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李舜臣。字汝楷,京几道开丰人,地方官出身,曾任全罗道井邑县丞。一五九二年一月,即日本侵入前夕,被任命为全罗左道水使。李舜臣根据日本水师己广泛使用火枪和小口径火炮的现状,精心设计了龟船加以对付。龟船是一种大型战船,上复盖板,遍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日水军将领呈秀吉之曾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英国海军史称其为世界铁甲舰之祖。

        日本陆军登陆后,海军舰队在朝鲜南方水域寻找朝鲜舰队决战。当时,朝鲜海军庆尚道左水使朴弘、右水使元均辖有战舰70余艘,并且占据了沿海险要地形。可他们贪生怕死,放弃战舰当了逃兵。只有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率领他的舰队主动出击了。 在出战时,李舜臣向部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在分析战争形势和陆上败北原因后,庄严表示要发挥海军的威力,“愿以一死为期,直捣虎穴,扫尽妖氛,欲雪国耻之万一”。

        1592年5月4日,李舜臣率编队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日军闻讯后,派藤堂高虎率50艘战船前来迎战。李舜臣埋伏在庆尚南道巨济岛东岸的玉浦附近,5月7日,朝鲜水师对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当日军发现朝鲜水师突然逼近,匆匆登舰时,为时已晚。经过激战,日军伤亡惨重,有26艘战船被击沉或焚毁。李舜臣乘胜追击,继续在合浦、赤珍浦海面追迁残敌。激烈的海战一直持续到5月9日才告一段落。朝鲜水师完全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据统计,朝鲜水师共击沉焚毁敌舰44艘,击伤击毙日军不计其数,而朝鲜水师兵员伤亡很少,舰船则无一损伤。玉浦海战,是朝鲜军队自日军入侵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当时朝军仅有3艘龟船,它们竟成了海战的主力。日本海军遭到这种新式武器的突然袭击,弓箭、枪弹对龟船竟毫无伤害,这引起日军极大恐慌,一些日军小船直接就被龟船撞沉。

  1592年5月27日,李舜臣得知10余艘日舰向庆尚南道海岸的泗川进犯,立即部署应战事宜,并于29日率龟船和其他战船共计23艘,从全罗南道左水营出发。在前进途中又按预定计划与庆尚南道右水营的三艘战船会合,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停泊了12艘日本楼船,但敌人怯战,见朝鲜水师大举前来,便弃船上岸,在山上布阵防守。时值退潮,敌人又在高处,形势对朝鲜水师十分不利。李舜臣遂采取诱敌战术。 日落时分,朝鲜水师佯装后退,日军登船出海追击。当日军战船驶出海湾时,李舜臣下令掉转船头迎敌。龟船冲入敌阵,其他战船紧随其后,对日军发动猛攻。将士一鼓作气,将12艘日舰全部击沉。泗川战斗刚结束,李舜臣的舰队于6月2日又冲入唐浦,将船埠内日舰大部击沉。第三天,朝鲜水师不顾疲劳,在固城郡召所江口海面又诱出26艘敌舰,除一艘外全部予以歼灭。6月7日,朝鲜舰队又在栗浦海面击沉7艘敌舰。这样,李舜臣的第二次攻击战果赫赫,共击沉大小日舰72艘,毙敌兵数千名。

        1592年6月下旬,日本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与此同时,日本水师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朝鲜水军以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在李舜臣的率领下主动出击。7月6日,李舜臣率领朝鲜联合舰队开到唐浦附近水域,次日清晨,李舜臣派五、六艘板屋船前去诱敌。朝军且战且退,将敌人引至闲山岛附近。闲山岛地处固城与巨济岛之间,是一个荒凉的小岛。日军舰队很快进入伏击圈。朝鲜水师的大小战船从日军两翼包抄上来,龟船凭借猛烈的火力和良好的屏护能力,在日军舰队横冲直撞,先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卫的几艘大船,日军方知中计,开始逃跑。朝鲜船只勇闯敌阵,用火箭和大炮猛射日舰。龟船的战斗力最强,即便是日军的安宅船 (近似战列舰)和关船 (近似巡洋舰)上的猛烈炮火,拿它的铁甲也无可奈何。日舰被近距离放的火箭烧得大火熊熊,纷纷沉没,共有35艘安宅船、17艘关船和7艘小船被毁,接着,李舜臣的舰队又向以安骨浦为基地的日本后续舰队发动猛攻,激战一直到7月13日才终止,朝军又击沉40余艘日舰。共歼灭敌军九千余名。这就是中世纪亚洲海战史上有名的“闲山岛大捷”。

  李舜臣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日本海军主力丧失殆尽,朝鲜水师已经完全掌握了制海权。由于海上的补给线被切断,和陆上人民组织义兵不断反抗,日军的陆上攻势被迫停止。朝鲜国王为了嘉奖李舜臣,特意为他设立了“三道水军统制使”(相当于海军总司令)的职务,令其总督朝鲜三道水军。(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

       战事初开,李朝当即遣使入明求援。朝鲜与我国唇齿相依,且:

      “关白(指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 (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战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遂决定援朝以巩固辽东和京师。立即拨银二万两犒赏朝鲜将士,以鼓舞士气。1592年7月,万历帝发兵二支入朝。副总兵祖承训贪功冒进,不等各路兵马到来仅率兵5000渡过鸭绿江,向平壤开进,结果在平壤外围中日军埋伏,损失过半,以至“全辽丧气,寇势嚣张”。朝廷中主和派趁势发难,万历帝派沈惟敬到平壤和日军谈判,小西行长欺骗明朝“望天朝不要发兵,不日将退出平壤”,沈惟敬回去报告,万历帝不准,年底,万历帝朱翊均复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总理入朝军务。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为“东征提督”,李如松率领四万三千大军,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誓师东渡,“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壮志满怀,进军朝鲜。

        李如松军于公元1593年正月初二日抵达朝鲜安州。这时朝鲜大臣柳成龙来迎,李如松就柳成龙所进献的平壤地图,详细地了解了敌我两军的形势。当时明军铳的射程不如日军的火枪,尽管铳类所占的比例大于日军,但威力略逊于日军。但明军所使用攻城及野战大炮,远教日军为多而且杀伤力极大,对日军颇有威慑力。当李如松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对柳成龙说,日军倚仗火枪,我用大炮,当可战胜日军。(柳成龙《惩毖录》)

  正月初六,明军包围平壤。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镇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平壤“东南并临江,西枕山陡立,惟北牡丹台高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日军修有大批工事,防守十分坚固。次日总攻开始。李如松三面攻城,独阙东面,以游击吴惟忠攻北牡丹峰,副将杨元攻小西门,自领军攻东南,又因为日军轻视朝鲜军队,令副将祖承训带部队易装为朝鲜部队攻南面。 同时令参将查大受领3000军埋伏在东江小路, 准备伏击败逃日军。 大战开始,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战斗非常激烈。中朝将士奋勇当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打伤,仍然屹立不动。60多岁的游击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洞穿,犹奋呼督战不已。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的坐骑被击毙,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据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描述:

       “倭砲矢如雨,我军稍却,李(如松)将军手戮一人,我师气齐奋声震天。倭方轻南面为(高)丽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盔甲。倭大惊,急分兵拒堵,李将军已督杨元等从小西门先登,李如柏等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方战酣时,吴惟忠中铅(弹)洞胸,血殷踵犹奋呼督战,而李将军坐骑毙于砲,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我师无不以一当百,前队贸首,后劲已踵,突舞于堞(城墙),倭遂气夺宵遁。”

       此役中李如松凭借着明军火炮的优势发动强攻,步军和马军趁势将城外日军逼入城中。史书载,明军火炮。“皆飞达五、六里”,“炮声震地,数十里山岳皆为动摇。”(柳成龙《惩毖录》)明军“以佛狼器、虎蹲炮、灭虏炮等器为之,距城五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则声如天地动,俄而火光触天,诸倭持红白旗出来者,尽僵仆而,天兵骈哄入城矣。”(《宣祖实录》)。当时负责增援小西行长的大友义统在路上居然被明军震天动地的大炮声吓跑了。据记载,日军的火枪射程在五十到二百米之间,而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三千米!

        正月初八,明军攻入平壤,小西行长抵挡不住,引军南逃,中朝军队凯旋入城。李如松初战告捷,在给朝廷的战报中称:“本月初六日至平壤城下,初八日登城克捷,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万历邸抄》之李如松进攻朝鲜平壤条)据日人所编之《日本战史》朝鲜战役篇记载:平壤战役后,小西行长军共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此数目与李如松之战报大体相近。朝鲜史书则称:“正月初八日壬戍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小西行长逃亡途中又遭到查大受军的伏击,复被斩杀360人。沿路不敢停留,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直奔汉城,另一支加藤清正率领的日军从咸镜道出发企图解平壤之围,无奈明军动作太快,未到,平壤已失守,而咸镜道又被朝鲜义军占领,加藤清正只得也向汉城退去。明军趁势南进,开城的日军弃城南逃,开城收复。中朝部队军威大振,乘胜连克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近逼王京汉城。明军入朝不到一个月,便收复平壤到开城失地五百余里,甲方四道二十二府县,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胜利。

  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在开城召集各路将领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作战计划暂未确定。于是,李如松派副总兵查大受等率三千明军往京城方向侦察。二十七日,查大受军队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与之交战,日军败退。但加藤光泰立刻向主将小早川隆景报告,小早川率军二万将明军查大受部包围在碧蹄馆。此时李如松正好率一千轻骑出来查看地形,得知查大受被围,立即杀入重围营救查大受。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日军见李如松兵少且无火器支援,重新组织火器部队全力进攻,李如松部只用刀枪作战,难敌日军火枪,情况危急。幸好杨元率领一千明军连夜前来救援,小早川隆景高估了援军数量,率军撤回汉城。“倭率精悍二万围之碧蹄。如松鼓众力战,一以当百,自午至申,杀伤相半,正属危急,而杨元援兵踵至,内外夹攻,斩首一百六十七级。自是群倭咋舌咬指,无敢与天兵相抗矣。”据《万历三大征考》、《征东实记》等史书记载,李如松率轻骑解救出查大受军后,鼓勇急进,又从碧蹄馆向王京方向逼进了三十里,和数万日军相持了三天,最后方从容撤退。

  2月,明军开始向南推进,于3月在汉城外围扎营,明军不满四万,而赶来参战的朝鲜政府军和各路义军人数比明军还少,联军没把握攻下汉城,城内的近十万日军又不敢出击,结果两军长期对峙。不久李如松探听到日将丰臣秀嘉在龙山囤积几十万担粮食,准备和明军长期对抗。于是他命令查大受组织敢死队奔袭龙山。查大受袭击成功,将全部日军粮草焚为一炬。日军三军震骇,被迫于4月放弃汉城。此时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都为明朝军队占领。于是“汉江以南千有余里,朝鲜故土奄然还定。”(《万历三大征考》)朝鲜三千里江山,自此大部收复,此时,距李如松率军入朝,不过4个月而已, 距祖承训的大败, 也止8个月而已。日军惟有龟缩沿海釜山一线,进行背水顽抗

  在大好形势面前,明,朝中的主和派又钻出来了。朝鲜国王害怕人民武装强大,威胁自己统治。明朝廷中以兵部尚书石星和侯庆远等人为首的主和派也四处活动。丰臣秀吉派遣小西飞特使随沈惟敬到北京谈判。李如松留下副将刘挺和5000兵马防卫朝鲜要地,自率大军于月班师。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

        日军挫败之后,为争取喘息机会卷土重来,通过明朝主和派的沈惟敬提出议和。但无理要求朝鲜南部的四个道割给日本,朝鲜国王对日本宣誓效忠,王子、大臣各一人赴日本留作人质,明朝公主嫁给丰臣秀吉等条件。(不要脸的疯猴子)由于日方并无诚意,谈判从1593年4月开始,拖延三年多而告破裂。



        战争的第三阶段。

       1597年2月,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十二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

       7月7日,九鬼嘉隆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完全控制了制海权

       朝鲜海军覆灭后,丰臣秀吉于七月末下达对朝鲜发动全面进攻的命令。右军以毛利辉元为主将,以加藤清正为先锋,率军七千,沿密阳、大丘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攻取全州。左军以宇喜多秀家为主将,小西行长为先锋,率军四万九千,沿宜宁、晋州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攻取南原。海军由藤堂高虎率领,配合左军全力进攻南原。

  八月初,小西行长一军占领泗川、南海、光州。日军沿途劫掠杀戮,惨不忍睹。日从军僧庆念在其《朝鲜日记》中,对日军的暴行记载颇为详细。沿途凡见白衣者(泛指朝鲜人)不论老幼尽皆斩首,其惨状任何地狱图中亦难以见到。八月十三日进至南原,明军副总兵杨元率军三千及朝军约三千人余人守城,随后城陷。明、鲜军卒皆英勇战死,日军屠城一日。南原失陷,游击陈愚褒驻全州,害怕不敢发兵,闻南原失守,弃城北逃,汉城告急!万历帝得知南原兵败,大怒,决定派兵征讨。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杨镐为经理朝鲜军务,兵部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五月,麻贵统兵1.7万人先渡鸭绿江,邢玠征调四川、浙江、蓟州、辽东、宣化、大同、山西、陕西及福建、吴淞水兵继进。

        明军先头部队过境后与1万名朝鲜军会合,向南进发。明军前锋一路急行,于九月抵达汉城。麻贵驻扎汉城。命副总兵解生等率军二千,于九月六日奔赴稷山,巩固京城的前沿阵地。七日于稷山北与黑田长政遭遇,并于日军交战,使日军稍退。后联军主力到达,大败日军于谡山。据朝鲜人赵庆男《乱中杂录》记载,当时战况相当激烈:“。。。九月六日,天将副总兵解生等,大败贼众于稷山金岛坪,清正等退却,流下岭南。。。。麻贵领大军启行,至水原下寨,遣兵埋伏于芥川上下,以为后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令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麾。。。。翌日平明,贼兵齐放连炮,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天兵应炮突起,贼不措手,合战未几,贼兵败遁。

        由于地势不利,日军十数万围攻汉城不克,又听信明军谣言,以为明军真的调南北陆军七十万入朝,而福,广,浙,直水兵将直捣日本。遂退缩不敢进,日将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这时明将邢玠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

        由于大敌当前,朝鲜举国上下一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朝鲜国王迫于形势,不得不顺应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威武水师,现在只剩下可怜的12艘军舰。朝鲜国王李昖见海军已不复存在,竟然下令让李舜臣登陆作战。针对李昖的愚见,他上奏道,“自壬辰至今五、六年间,贼不敢直突于两湖者,以舟师桅其路也。今臣尚有战船十二,出死力拒战,则犹可为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矣。"他驳斥了让海军上陆的观点,在全罗道右水营着手重建海军,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这支小小的海军,毅然投入鸣梁海战。

   9月16日,日军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从兰浦出发,准备趁涨潮时进入鸣梁海峡,向朝鲜水军发起攻击。 大战当前,李舜臣将许多民船伪装成战船,列于水营战船之后,以迷惑敌人,自己亲率12艘战船引诱敌人驶入鸣梁海峡。一场恶战,击沉敌人指挥船和其他战船2艘。日军主将来岛通总被杀,阵形大乱。这时已开始退潮,海水湍湍东流,朝鲜战船趁势猛攻,敌船招架不住,顺流东撤,但被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朝鲜战船抓住有利战机,奋力冲杀,击沉敌船30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鸣梁海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海上进攻,而且也重新夺回了全罗南道的制海权。

        11月,总督蓟辽军事的明兵部尚书刑玠大会诸将商讨进军计划。在军议上明军将领们认为:如果消灭盘据于南海岸的强敌加藤清正,则泗汌方面的小西行长当不战而退。于是明军“分四万人为三协,副将高策将中军,李如梅将左,李芳春、解生将右,合攻蔚山”。12月23日中午,李部与日军在距离蔚山二十里处的海边遭遇。李如梅和副将杨登山率大部队设伏,命令游击摆赛带领一小队轻骑兵出发诱敌,日军轻率追击,被诱入了伏击圈,明军奋勇冲杀,斩首500余级。日军大败,仓惶退入蔚山城。联军乘胜直抵城下,将蔚山城团团围住。24日黎明,联军开始了第一次攻击,军中大炮齐放,震天动地,硝烟弥漫直冲天空。城中的房屋纷纷中弹起火,加之此时北风大作,大火借着风势蔓延开来。日军抵挡不住,蔚山城中一时火光冲天。游击茅国器领兵奋勇突破两重木栅,但因蔚山地势太过险峻,火炮射角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支援攻击。而日军凭借地势居高临下以火枪射击,火力非常猛烈。联军终于没能突破第三道木栅,不得不在日落时分收兵回营。此日,联军共歼敌900余人。联军方面,明军中的浙江兵阵亡700余人,朝鲜军阵亡200余人。

        25日杨镐调整部署,具体安排为:杨镐、麻贵在城北扎营,高策在城东扎营,吴惟忠驻扎在城难,李芳春驻扎在城西。此外,李如梅领兵驻扎在太和江边以防备西生浦方向的日军再次增援蔚山。祖承训则负责应付釜山方向的日军。杨镐认为:蔚山城的地形十分险峻而且城防工事相当坚固,日军火枪的火力又非常的凶猛,如果贸然进攻,会造成很大的伤亡。城中没有水源,粮草也很缺乏,因而决定采取长期围困,伺机攻取的战略。

        部署完毕之后,联军开始了第二次攻城。双方的争夺异常激烈。下午,东面的高策军曾一度攻入城内,大约十来名士兵冲上了城头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因为后续部队又被日军的火枪火力所阻无法与其汇合,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联军的第二次攻击又失败了。正当杨镐整顿队伍准备再战时,四十多艘日军战船出现在太和江的下游蓝江的江面上。杨镐急令浙江兵2000,骑兵1000防守太和江岸。这天夜里,联军的哨兵抓获了从城中逃出的被掳朝鲜人,经盘问后得知城中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且城中无井,日军全靠雨水维持。杨镐派人携带令剑和赏功旗、免死帖前往招降加藤清正。清正对使者:"欲为降附,而时未知朝鲜许降与否,未敢即降。若与朝鲜相讲,则当即投降。"杨镐认为这是加藤清正的缓兵之计,断然拒绝。

        接下来的数日内联军继续进攻,每天都要发动三到四次冲锋,但都被击退。与此同时,日本守军也已到了他们的极限,据大河内秀元的记载:到了正月1日(1598年),蔚山日军已经没有一人能把话讲清楚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了原始人般的嘶鸣。

        正月3日,顺天方面的小西行长终于经由西生浦赶来增援,杨镐一边调遣李如梅所部去抵挡行长的援军。一面指挥全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从三日午后一直战至四日凌晨,明军共战死700余人,受伤者过3000人。

        正月4日,岛津家水军自釜山来援 ,杨镐一见日军大军云集竟未及下令退兵就带头先逃,致使明朝联军全军潰散,小西、岛津及城中各军在后掩杀三十里方止。此战中包括朝鲜军在内的明朝联军阵亡人数约为一万两千人,加上伤者,最终损失应在两万人左右,日军至少有六千人阵亡,加上伤者,损失在一万人上下。

        蔚山战役是万历朝鲜战史上的重要篇章,在这场历时十二天的战役中,以明军为主的联军由主动变为被动,由胜利转为失败,原因很多,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几样条件明军都不俱备的缘故。本来蔚山城中并无水源,可以说是块兵家死地,城中日军在24日起就已断水了,怎料25日竟然突然下起暴雨,而且连下数日,这不仅导致明军大部分火炮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使日军可以接雨水储存饮用。若非如此,加藤清正绝不可能撑到十日后援军到来,只有在渴死和战死两条路中选一条了。(有人可以十天不喝水么?)正如李光涛在《明人援韩与杨镐蔚山之役》中的评论:

         “。。。朝鲜君臣乃至额手称庆,认为清正不难成擒矣,孰知天不欲灭倭,譬如大兵进围蔚山别堡之所谓岛山,凡十余日,而倭众正困于饥渴交迫,清正且一至拔剑自裁,不料天忽大雨,以解其危,更兼倭援大至,当此之际,杨镐仓促撤军,结果反为倭兵所乘,不利而退。”

        而且明军所长,在于大炮,日军所长,在于铁砲(火枪),而由于蔚山地势过于险峻,明军大炮射击角度受到限制,打不上去,(明军重型大炮后座力极大,只可依托原有的炮架发射,若是强行抬高失了平衡,后座力就会将大炮震翻,引起爆炸。)明军只得在没有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强攻,而日军正好可凭借险峻地势居高临下以火枪射击,这样一来顿时成了以已之短,攻敌之长之局,结果导致伤亡惨重,正如朝鲜《宣祖实录》中所载“。。。其夜清正自西生来蔚山,天兵方围岛山攻打,而贼在高阜,我军在卑处,故死伤颇多。”

        再就是当正月4日日军援军到来之后,可以说明军此役已无法获胜,但此时日方兵力仍不占优势,若明军退而不乱,绝不会全军溃散,以至于被日军所乘。正如当时李如梅的朝鲜接伴使李德悦所记:

        “本月初四各营回军事,则已为驰启矣。当日诸军撤还之际,水陆倭贼合兵追击,至于三十里之外。唐军(指明军)死者无数,或云三千,或云四千。其中卢参将一军,则已在后几近覆没云。而军中讳言,时未知其数也。大抵无端撤军,贼乘其后,苍黄奔北,自取败绩。弓矢蹬杖,投弃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无及。”

         明军败后被迫退守王京。明廷遂罢免杨镐,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为经略。万历帝朱翊钧震怒下旨喻示兵部:

         倭人藐视天朝不遵教化,屡犯我上国蕃邦,实在是可恨之极,当严惩不贷,今后凡东征战事,要兵给兵,要钱给钱,不把倭贼赶下海去,誓不罢休。

         日军虽然解蔚山之围,但却也无力向外扩张,而且出现了撤退派。撤退派主张自蔚山等阵地撤退,集中兵力重点防守。丰臣秀吉不准,命令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坚守,其余将领回国过冬,等春暖花开再返回朝鲜指挥作战。

        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2月,陈璘、刘綖、邓子龙率江南水兵相继开赴朝鲜。九月初,援朝明军增至9万人,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统帅邢玠当机立断,逮捕内奸沈惟敬,大会诸将,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分兵三路,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而大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合力应战,完全控制了南朝鲜海的制海权,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迫使日军退守朝鲜半岛南端的几个沿海据点。

        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占有优势。日军盘踞朝鲜半岛已有七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供应不足,士气低落。日军与明军交战往往“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愈来愈众。而此时明朝也已经好了大打出手的准备,在遣军入朝作战的同时,由广东总兵童元镇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集结在浙闽沿海,打算如果朝鲜战事吃紧,即直接杀进日本本土,开辟第二战场:
“。。。会日本破朝鲜。廷议由浙、闽泛海捣其巢,牵制之,乃改元镇浙江。”(《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但随着日军后期在朝鲜的迅速溃败,这个战略设想并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

        1598年8月18日伏见城内,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死前大呼:“不要让我十万兵,做了海外鬼!”。五大老决定密不发丧,以丰臣秀吉名义指示在朝各军撤退回国,争取最体面的议和。日军的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的日军,就地上船返回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返国。并且约定十一月十五日为最后撤退期限。

        从九月起,中朝两国海军不断在海上截击撤退回国的日军舰队,使日军遭受巨大损失。小西行长被李舜臣截住,难以回国。小西行长进退不能,提出和谈,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十一月十五日的最后撤退期限已至,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 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由老将邓子龙率兵1000,驾3艘巨舰为前锋,待日军舰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进攻,断其退路;主帅陈磷率明军主力为左军,泊于昆阳之竹岛,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18日深夜,岛津义弘舰队主力驶至露梁以西海面,进入中朝联合舰队的伏击圈。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卷二第六十八页)联军驾船逼近日舰,跃上敌船,短兵肉搏。北岸邓子龙率士卒300登上朝鲜船,奋勇冲杀,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战至中午,陈磷派水师副将陈蚕、游击季金率部来援。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陈璘率主力与李舜臣夹击日舰,施放喷火筒,焚毁日军大部分战船。日军跳水登岸,又遭陆上明军截杀,死伤大半。陈磷率中国水师赶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一片混乱之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李舜臣领先督战,不幸中弹牺牲。其子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陈璘乘胜挥师西进,焚毁日军准备撤退的船只百余艘,并与陆路刘綖军夹攻顺天日军。小西行长率余部逃脱。

        海战从11月18日夜开始,持续到19日中午,整个露梁海面,火光烛天,炮声阵阵。中朝联军,浴血苦战,取得了击沉敌船四百五十艘、歼敌一万五千的彻底胜利。日军“粮物浮萍,尸体塞海”。 倭酋岛津义弘挟所剩五十多条破船狼狈逃窜。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之战胜利结束。

        神宗以朝鲜事平,下诏宣告,朝鲜遣使贡谢。神宗回赐彩币,诏谕朝鲜国王李昖:“吾将士思归,挽输非便,行当尽撤,尔可亟图。务令倭闻声不敢复来,即来亦无复足虑”。(神宗实录》卷三三四)朝鲜重整河山,视大明为再生父母。朝鲜宣祖李昖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宣祖实录》卷37)。后来韩国朝野在满清高压之下依然“潜通明朝”,“奉明正朔”等等,平倭之恩为其主因之一。《李朝实录》所载朝鲜仁祖李倧上皇太极书说得再明白不过:“曾在壬辰之难,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拯济生灵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铭镂心骨。宁获过于大国(满清),不忍负皇明。此无他,其树恩厚而入人深也。”

注1:丰臣秀吉给朝鲜国王的信

“吾邦久属分离,秀吉起于微细,讨逆除暴,曾不数载定六十余国,夫人世年不满百,予亦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凡海外诸蕃后至者,皆在所不释,貴国先修使币,帝甚嘉焉,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注2: 丰臣秀吉统治日本、朝鲜和中国的计划
译文据日本《国史资料集》,卷三,第430-434页
  殿下(丰臣秀次——译者注)速准备赴战,不可怠误,于明年正、二月出发。
  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陷落矣,现急于准备渡海,此次将直趋大明国。决定任命为大唐关白之职。(中略)
  欲将圣上迁至大唐国都,将于后年行幸。如是则以国都周围十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各公家以封禄。以下各官各封十倍于今之采邑,稍高者依位禄各封采邑。
  大唐关白一职,以秀次任之。命治国都四周百国;日本关白一职,可从大和国中纳言(丰臣秀保)、备前国宰相(宇喜多秀家)二者中任选。

  日本帝位由皇子(良仁亲王)或八条宫亲王(智仁亲王)继之。
  可置岐阜宰相(丰臣秀胜)于高丽,不然则令备前国宰相任之,如是则令丹波国中纳言(丰臣秀秋)管理九州。
  自高丽征大明不容间缓,上下无间,众庶亦无逃亡之虞。令派往各国之镇抚使速归,俾做出征准备。

译文据日本《国史资料集》,卷三,第434-438页书院,
  高丽都城已于二日陷落,主公意于五月渡海,现正急于准备。
(中略)
 本已下令不得杀害高丽国王,但不幸该国王似已逃走。恐其饿死,现已令人急速寻觅。今日得报,谓已逃至临近大唐之平安道。想不久将捕杀。
  ……主公命各路准备渡海用船,急于前往大唐。上意将于今年之内入北京。
  ……主公进北京(中略)即定宁波府为日本港口。
       上意以后当取印度一带各国。此后诸公虽未再言及,然取印度实上意所在。
发表于 2006-5-17 20: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名人堂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0 13: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0 19: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打下就有统治计划......太自负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11:52 , Processed in 0.36294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