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婴。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乃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来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貌沉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赵高这厮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戏啊,想把我骗到太庙去杀掉啊。我们不如给他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斋戒完了,他竟不去太庙。赵高见他不去,就自己来催。结果被早准备好的子婴及其儿子杀死在斋宫里。 一个名义上拥有最高权力的君主,却不能名正言顺地下令罢免或杀掉宰相,而只能靠阴谋诡计来除掉宰相,这可以称之为皇帝造反吧。但这仅仅是皇帝造反的一个引子。因为严格说起来,子婴还不是皇帝,他杀赵高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是为了将旁落的大权夺回来。下面要讲的几个皇帝,他们为了自己大权旁落、威风扫地而起来反抗的举动,才真正称得上是造反哪! 二、为造反,刘志与太监歃血为盟 刘志是东汉桓帝的名字,他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但当时柄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见他年幼木讷,坚决要立他。于是十五岁的刘志当上了皇帝。 刘志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这十五年中,梁冀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横跋扈。朝廷百官,由他呼喝贬擢,稍不顺心,随意杀之;四方贡奉之物,必先到梁府,然后方能去朝廷。皇帝形同摆设。三十岁的刘志不甘心如此任人摆布,于是招来五个自己信任的太监,和他们密谋一番。大家知道兹事体大,搞不好自己人头先落地。于是互相歃血为盟,刘志亲自啮臂出血,以示六人同命,誓除梁冀。 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八月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在刘志的亲自指挥下,五个太监带领早已准备好的一千余宫廷侍卫,忽然冲出皇宫,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夫妻反抗无及,双双自杀。 刘志是幸运的,铤而走险获得成功,但后来的皇帝造反就没有这种运气了。 三、愤怒青年曹髦的悲壮一击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明帝曹睿的侄儿。曹魏王朝自曹爽谋诛司马懿不成反而被其杀害之后,大权就落在司马氏一家手中,曹氏皇帝如同当年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基本成了傀儡。公元254年,14岁的曹髦被立为皇帝。 曹髦当了七年皇帝,年岁渐长,对自己这种虽为皇帝却无权无势,一切都得听可以为所欲为的司马昭的生活感到十分不满。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熟读史书的曹髦当然知道,当了相国再加九锡,司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当皇帝了。身怀曹氏血统的曹髦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心拼死一搏。 于是他召来几个自己信任的大臣,要他们和自己一起去讨伐司马昭。那些人听了吓了一跳,连忙用历史上鲁昭公造反不成的例子劝他不可轻举妄动(奇怪的是,这些人不用刘志成功的例子而用一个不成功的来推却,可见秦汉以降,中国文人已成未阉的媚娘也!)。 曹髦见这几人害怕,拿出怀中早已写好的自己的一张大字报扔在地下,大声说: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就是死也没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就死呢! 这几个人见曹髦不听劝,怕连累自己,连忙跑出去报告司马昭。曹髦见状,气不可耐,就佩起宝剑,聚集起自己的护卫和殿中宿卫以及宫中的一些忠于他的侍童佣仆等大约二、三百人。曹髦扬眉剑出鞘,登上皇帝宝辇,高呼打倒司马昭的口号,指挥着这一群人向皇宫外面冲去。然而,未出宫门,司马昭手下的大批军队已经赶到。一场厮杀,愤怒青年曹髦就这样悲壮地死去了。 曹髦不愧是曹操的后代啊。如果曹操地下有知,见自己的玄孙比当年的汉献帝有血气得多,定要服气他! 四、皇帝、丞相大会战 公元532年,一个叫元修的人,在丞相高欢的挑选下,当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称孝武帝。 高欢原是一个能征惯战的骁将,在北魏末年混乱的情况下,他从河北起兵,诛除乱臣,稳定局势,扶立元修,应该说是功莫大焉。因此元修当上皇帝,拜高欢为大丞相、大将军、太师。君臣之初,相处还是不错的。 但高欢既是扶立社稷的人,又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难免有一些擅权的事情。当时的都城在洛阳,而高欢将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太原,时常有丞相的话从太原传过来。偏偏这元修又是一个意欲励精图治的人,不喜欢国家大事都由丞相说了算,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些想巩固皇权的人的不断嘀咕。于是,皇帝和丞相之间渐渐产生了隔膜、龃龉和猜疑,最后,终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修以将伐南朝的名义,大集兵马,准备渡过黄河,讨伐高欢于太原。高欢得信,也集结军队,南下而来。于是,皇帝与丞相的军队就隔着黄河打了几小仗。高欢见元修不敢过河,就指挥自己的军队渡过河来。谁知元修虽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多大才干,手下的军队及其将领,或是佩服高欢,或是害怕高欢,当高欢的军队过来时,竟然兵无斗志,一哄而散。元修无奈之下,只得西奔长安,投靠另一军阀宇文泰去了。 同样是皇帝讨伐丞相,元修比曹髦幸运多了,毕竟手下还有一支军队。没想到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比秀才也好不了多少啊。 五、史上最搞笑的皇帝造反 高欢再次打下洛阳后,又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之后,对这个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这样,魏静帝算是过了十几年平安日子,并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据说他能挟石狮子攀逾宫墙,又喜文学。然而,在权臣之下,文武双全又有何用!当高欢死去,他的儿子高澄即位当上大丞相大将军之后,魏静帝的日子开始难过了。有一次,魏静帝在郊外打猎,马稍稍骑得快了一点,监视的人马上就在后面叫道:不要骑得那么快,大将军要生气的。还有一次,他与高澄饮酒时,自称为朕,高澄就怒骂道:朕,朕,狗脚朕!并令人狠狠打了他三拳。 魏静帝受不了这种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办法除掉高澄。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个绝代佳计:高澄的府邸不是离皇宫不远吗?我们在皇宫中挖一条地道,不是可以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吗?挖好了,派人冲出去,不就可以杀掉正在鱼水欢乐或正在黑甜乡闲逛的高澄了吗! 妙计想好,似乎高澄的脑袋已在囊中,于是动手开挖。起先倒还顺利,谁知挖到宫门口时,却被守门人听见了地下的响声。守门人并不知道皇帝要造反,还以为土行孙要潜进来杀皇上了,于是大惊小怪起来。这一来,秘密泄露,高澄马上带兵直闯进宫,责骂皇帝道:你为什么要造反?我们父子对国家有大功,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魏静帝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反君,没听说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说我!我杀你则国家安宁,不杀你则终有一天要被你杀的。你要杀我,就杀吧!不知为何,高澄并不乘机杀他,只杀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怜魏静帝造反不成,从此更成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要杀权臣,也算是空前绝后了。不知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挖地道以会妓女,灵感是否从此而来? 六、想凭武功造反的宇文觉 公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权的宇文护,逼傀儡皇帝元廓禅让与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当时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觉年方16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可是,宇文觉年纪虽小,却是志向豪迈,性格也很坚毅刚决,他很不满意宇文护的专横跋扈,只觉得万事该由自己做主。同时,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惯宇文护的作为,常在宇文觉耳边吹风,说:国家大事,应当由天子决定,怎么能老让别人指手画脚啊!又说:听说大司马(指宇文护)要摄政七年,长长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这么漫长的由人指点的日子吗。宇文觉听了更是满腹怨恨,于是他们谋划,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终南山请来几个武林高手当师傅,日夜在皇宫后园演习刀法、剑法、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宇文护自己也一起练习。练了三个月,觉得差不多了,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于是宇文护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大批军队冲进皇宫。小皇帝宇文觉还想凭武林绝技抵挡一阵。谁知道彼时中国武术尚在萌芽状态,那批终南山道士自己不过练到降龙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平,仅仅玩了三个月的宇文觉更可想而知了。几招下来,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护宣布废了宇文觉,不久又杀掉了他。 可怜的宇文觉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侠列传》的毒害不浅,以为有点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这种可笑的事啊。 七、刘承佑来了一次闪电式造反 公元948年,18岁的刘承佑继位当上后汉的皇帝,史称隐帝。当时,军人势力膨胀。杨玢、史弘肇、郭威等相继以枢密使身份登上相位,掌握朝廷大权。 这些武官执政,行事虽尚公正,但为人却粗暴了一点,又看不起文官,同时对年轻的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杨玢和史弘肇在刘承佑面前讨论事情,皇帝说了一句:你们考虑得仔细一点,可不要被人说闲话哦。杨玢就不耐烦地说:有我们为你操劳,陛下大人,你不多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耶。 如此等等,使得皇帝对他们不满意,皇帝左右的人也乘机大说他们的坏话。于是刘承佑开始与左右密谋除掉他们的办法。 公元950年,由于北方的辽国有南侵动作,老将郭威带大军北上拒敌。刘承佑感到郭威带大军外出,正是除掉这批军人宰相的好机会,于是加紧了谋划和各项准备工作。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杨玢、史弘肇等几个武官宰相像往常一样去上朝,正走到广政殿门口,突然从里面涌出几十个武士,一阵刀砍剑劈,将他们杀死于门下。刘承佑升殿,道:这批老家伙向来把俺当小孩子,俺今天才开始真正当皇帝了。于是又派人前往郭威的部队,命令两员大将杀掉郭威。谁知郭威在军队中一向威望极高,那两员大将不但不愿杀他,反而将皇帝圣旨拿给他看。于是郭威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回京城。 刘承佑听说郭威杀过来了,也命令集结大军,大赏国库财物给军队,并由自己亲自统帅,御驾亲征以与郭威决一死战。谁知郭威乃是一员百战百胜的大将,他带的那支军队又充满精兵强将。于是,四百年前北魏孝武帝败于高欢的一幕又一次重演:皇帝的军队与宰相的军队甫一接触,皇帝的军队立即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顷刻之间溃不成军。刘承佑发现大事不妙狼狈而逃时,身边连官带兵只仅仅剩下十几个人,结果当夜就死于乱军之中。 八、爱新觉罗.玄烨的造反 在中国历史上,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形形色色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有流血的,有不流血的,有的甚至引起国家大乱,政权覆亡。 康熙智擒奸相鳌拜是一场独具匠心、设计巧妙的斗争,行动干净利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便把权倾朝堂的鳌拜按倒,不动声色地把国家大权夺回自己手中。 康熙,名玄烨,八岁那年,父亲顺治帝去世,他便登基当了皇帝。因为还是个孩子,不能处理朝政,顺治死前留下遗嘱,任命自己最信任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掌朝政。索尼感到责任重大,立即代表四人宣誓:“索尼等誓以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偏私亲戚,不计怨仇,不求不义之富贵,不听兄弟子侄之私言,不接受贿赂,不结党营私,只以忠心报答已故皇上信赖之恩。”(《清史稿·索尼传》) 四大臣信誓旦旦,忠心可嘉。可是,没过多久,鳌拜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鳌拜平时专横跋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朝中文武官员多半都怕他。他一受“顾命”,就利用权势迫害和他意见相左的人。内大臣费扬古系开国元勋,因为同鳌拜有矛盾,便被陷害处死。 鳌拜的野心很大。在四大臣中,他位在最末,可他不甘居人后,总想自己独揽大权,凡事恣意横行,不准别人提异议。索尼是四朝元老,资历最深,列辅臣首位。但他年老多病,管不了多少事,对鳌拜无可奈何。遏必隆明哲保身,凡鳌拜所为,都一一默认。只有苏克萨哈不服,经常和鳌拜争论。为调换旗地事,两人的矛盾势同水火。八旗兵初入关时,曾一度争相圈占土地。鳖拜属镶黄旗,他看中了正白旗的土地,竟提出互换。负责办理调换旗地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及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认为此事不可行,请求停止圈换。鳌拜大怒,立即下令将苏、朱、王三人逮捕,交刑部议罪,并提出应处以死刑。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调换旗地,不同意将苏、朱、王三人处死。康熙感到此事复杂,不便马上作出决定,没有同意鳌拜的主张。事后,鳌拜竟假托旨意,到底把苏、朱、王三人杀掉了。因这件事,鳌拜转怒于苏克萨哈,动了杀机,伺机下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年十四岁时,正式亲政。在此之前一个月,索尼病故。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产生退隐之念,便向康熙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允许他去守护先帝陵寝,以保全余生。康熙下旨挽留,因不解其中原由,命议政王大臣问明奏来。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守陵,意在逼使鳌拜交权,因而激怒了鳌拜。鳌拜乘机兴大狱,与党羽策划,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条罪状,拟将苏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处以残酷的磔刑,馀子六人,孙子一人,兄弟之子二人,还有同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得等一律处斩。康熙多少隐约知晓一些他们两人的矛盾,因而没有批准鳌拜这个要求。鳌拜上殿,当面与康熙争辩,康熙仍不同意。鳌拜急了,挥拳强辩,疾声厉色,把康熙吓得心惊胆颤。逼了几天,康熙被迫批准了鳌拜的全部要求,只将苏克萨哈的磔刑改为绞刑,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点微小的照顾。可怜苏克萨哈征战几十年,功勋之家却落得一个灭族的悲惨结局! 害死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班行章奏,自列首位。遏必隆甘居其后,事事都听鳌拜摆布。康熙八年元旦,鳌拜率诸臣上殿贺年,身穿一黄袍,式样和质料俨如皇帝,所不同者,只是帽子上打了个红绒结,而康熙戴的是一颗东珠,康熙虽已亲政,但朝廷实权仍操在鳌拜之手。鳌拜大肆结党营私,把其党羽包括兄弟子侄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六大部的首脑几乎全是他的人。这样,鳌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员、实施政策等,诸臣都先到鳌拜家里议定,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这等于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康熙很恼火,但一时也没有办法。 鳌拜势焰日炽,进逼不已。他视康熙年幼可欺,每当议事时,动辄高声呵斥廷臣,每决一事,必欲康熙屈从他的意志。有一次,鳌拜故意装病不朝,康熙亲自到他家里问疾,竟在寝室里发现炕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照规定,臣属面见皇帝身边不许携带任何凶器,否则即以图谋不轨论处。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毫无顾忌地把凶器放在身边。康熙装作并不介意,一边笑着,一边从容地说:“刀不离身,只是满洲的故俗,不必大惊小怪。”慰劳了几句,便回宫去了。 鳌拜及其党羽所作所为,引起康熙的严重忧虑。鳌拜集团的存在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为了夺回权力,康熙决计除掉他。但鳌拜手握兵权,掌握朝中大权,其势力广布朝廷上下,弄得不好,会招来一场大乱。所以康熙不敢兴师动众,贸然行事,而于暗中准备计擒鳌拜。 康熙召索额图进宫密谋。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做了康熙的侍卫,以忠诚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密谋后,康熙以陪伴自己娱乐为名,下令在八旗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壮的十来岁孩童进宫,共选了十余个,果然个个长得结实、机灵。康熙很高兴,让这些孩童天天练习并表演角斗、摔跤。鳌拜进宫奏事,康熙也不让他们回避,故意让他看见孩子们在摔跤玩耍,有时康熙也混在其中,玩得兴高采烈。鳌拜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康熙毕竟是个孩子,贪玩,胸无大志,不务政事,自己得以继续专权。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对他更敬重、优礼,这使他益加坦然,对康熙毫不心存戒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这些孩童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八年五月,有一天,康熙单独宣召鳌拜。鳌拜大摇大摆地刚刚跨进宫门槛,脚步还没站稳,突然从两侧跳出一群孩童,一拥而上,把鳌拜按住,还没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已被按倒在地上。 权重势雄的鳌拜就这样束手被擒了。 逮捕鳌拜后,康熙立即指令康亲王杰书负责审讯。与此同时,鳌拜集团的成员也纷纷落网。经审讯,列出鳌拜罪状三十条,又经康熙亲自当面核实,鳌拜一一招认。大臣们都要求判鳌拜死刑。康熙念其在朝廷效力年久,特给以宽大处理,免死,改为禁锢终身。对该集团的骨干人物都处死。接着,给被鳌拜陷害冤死的大臣都恢复了名誉。 鳌拜一伙是一个实力雄厚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团。康熙略施小计,便把它一朝解决,不留后患,政局迅速改观,为清初社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件事的处理,显示了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康熙的政治家的才能和风度。 九、光绪的变法运动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德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格太后势力。作为慈格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掉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模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格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待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是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律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藏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土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夜叉丸 于 2006-5-31 08:39 发表 光绪。。。唉 他要成功了中国将进步不少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11:29 , Processed in 0.26176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