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0|回复: 6

【 几种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军事装备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0 13: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贴出中国古代铠甲装备和各种武器的资料来,让各位了解一下我们祖先武器的精良,当然,还是那句话,硬拿我们古代的东西和西方近代的比,的确是不可能比上的,但是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我们国家的武器军备,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资料一部分自己给的,一部分是转贴的,如果有雷同正常。
  
  
  秦军重型铠甲出土实物:

  
  
  
  胄(头盔):

  

  秦代,中国铁甲开始普及,虽然铁在中国出现很晚(商代时期埃及喜克索人就用铁制装备了),但中国铠甲技术开始后来居上,领先于同时代的西亚和欧洲青铜铠甲,虽然看起来中国秦汉甲胄比西方简陋,但是铁甲的普及却比马其顿和埃及罗马的铜甲更为进步(后来罗马帝国板甲和锁甲除外).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军队不可能人人都穿重甲的,就跟现在军队不可能人人都穿防弹衣一样,所以兵马佣反映出秦军着重甲的还是很少的,而多为带披膊的身甲,甲片用麻线连接
  
  接下来就是威振天下的中国驽了,跟当时欧洲以投枪为主的"远战"相比,简直是导弹与弹弓的差距.
  
  当时西方直到罗马帝国步兵都以短兵相接为主,远程射击仅仅考射程最多不过30米的投矛,罗马改进出带配重球的重矛后也提升到50米,杀伤力和精确度根本无法与弓箭相比,而弩又远比弓威力和精确度高,而秦汉之金属臂弩的威力还远在中世纪欧洲木制十字弓之上:
  
  出土秦代劲弩,注意,驽臂是铜制!

  
  
  
  秦代骑弩弩机:

  

  秦汉时期,中国骑兵也配上类似手枪一样的骑兵青铜驽,汉朝马远不如匈奴多,骑射技术也不能和匈奴比,凭什么和匈奴铁骑对抗?靠的就是装备,野蛮人不可能研制出这么精巧的东西来,而汉朝骑兵则利用武备技术上的压倒优势,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能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抗衡的铁骑!
  
  可惜罗马没这么好运气,遇到马上民族,跑不快的重步兵靠投枪是无法动骑兵射手一跟汗毛的.......最要命的是,罗马轻视弓箭是因为其改进了盾牌,而包上几层皮革的罗马大盾面对普通弓箭当然密不透风,但是对于汉朝铜臂驽和连驽还有匈奴复合弓,罗马大盾完全是一层纸一样不堪一击----------所以或许相对汉朝,罗马帝国或许有更辉煌的文明,但武力上是绝对远远不如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3: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到唐代的明光铠: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板甲,代表着中国铠甲的最高水平:这种铠甲说白了,把铁盾安装在身上,受"盾"保护的地方"刀枪不入(其他全身板甲由于重量原因不可能全身那么厚,而明光铠则把防御重量重点集中了起来.
  
  明光铠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而汉代镜子上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明光铠因此得名。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礻右传》中如下的话:“礻右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
  
  明光铠在魏晋时期是军官阶层的豪华装备品,很难普及,而魏晋时期士兵主要铠甲为两裆铠,既胸前一片背后一片用带子经过肩膀前后连起来,防御面积很小,到了隋唐时期,明光铠成了军队主要装备: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隋代武士佣,着明光铠全身甲!
  
  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固定。
  
  唐代明光铠,已经非常完善了,设计合理而轻便没有过去那么笨重,但防御力并没有下降,不过着实复杂了不少(唐朝有钱嘛):
  
  头戴头盔,有护颈和护耳。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金缘的绿色披膊。
  
  《唐六典》卷十六:“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明光铠居铠甲之首
  
  根据《唐书·马燧传》,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尺寸规格,按体形发给。因为铁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选择兵员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胜举衣甲”,一个穿了盔甲就无法行动的人,当然是不适合当兵的。
  
  唐代明光甲武士形象:

  

  

  再补一张唐朝重骑兵佣吧,人马皆着战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3: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刀鼻祖:唐代横刀
  
  这两把刀都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 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和现代日本刀的区别就是日本刀身是弯曲的而横刀是直的,在当时横刀锻造技术世界一流,比如反复焠火,还有对温度的掌握等等,当然没有高炉炼铁,是不可能大量制造这种精良的军刀的,而横刀锻造的折叠钢等技术现在早已失传: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 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 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陌刀对列阵而出"如墙而进",近身格都威力不减,尤其是对骑兵陌到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以下转自百度百科:
  
  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3: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步人甲:古代步兵重甲之王
  
  武经总要插图:

  

  
  
  谁说中国没重骑兵,呵呵,正宗"马甲":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但是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大漠逐鹿.唐太宗则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负.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贴一些<武经总要>的插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7 16: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16: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1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张的思想比技术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09:21 , Processed in 0.39424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