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6|回复: 2

[10/15]三位武圣的命运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5 11: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明史记载,由于戚继光抗倭战功卓著,福建、浙江绵延千里的海岸线上,随处可见纪念戚继光的碑刻雕像庙宇,很多地方甚至把他与关羽、岳飞合祀,并列为“武圣”。中国古代谋略、武艺出类拔萃的武将众多,可以说名将如林,只有他们三人被尊为“武圣”,可见他们在中国古代武人中的突出地位。

  三人虽然同有“武圣”之名,却结局各异:关羽死于敌人之手;岳飞打败了敌人,死于皇帝之手;戚继光不仅战胜了敌人,在官场中也全身而退,是唯一善终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如此不同的命运?

  用现代眼光看,人才有两种:一是业务型人才,俗话说“琢磨事儿的”;一是领导型人才,俗话说,是“琢磨人的”。当然,“琢磨人的”并非贬义,是指善于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发挥各种人才优势的意思。在这一角度下,比三位武圣在“琢磨事儿”、“琢磨人”两方面的长短,惊奇地发现,这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事业和结局。

  先比较“琢磨事儿”的能力,也就是他们的业务能力。

  作为元帅,军事指挥是他们的业务。关羽在军事上,屡次中了陆逊、吕蒙的计谋,丢了荆州,赔上了队伍,军事指挥的业务是不过关的。而岳飞、戚继光都有勇有谋,战绩卓著,业务水平响当当。这方面,关羽无法和岳飞、戚继光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关羽“不会琢磨事儿”。然而关羽“琢磨人”的本领也并不高超。首先是常给他大哥刘备出乱子。他驻守军事要塞荆州,听说马超武艺不错,就想丢下荆州,回川和马超比比武艺,幸亏诸葛亮来信,用好话捧得他云里雾里,虚荣心得到满足,比武之事才作罢——作为元帅,有点儿全局意识吗?他听说黄忠也和自己一样被封为“五虎将”之一,大怒,觉得黄忠不配和自己并列,不肯接受“五虎将”称号,这不是明明破坏他大哥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好局面吗?要不是他和刘备的特殊关系,估计哪个领导也不会重用他。他和同僚的关系也处不好。他困守麦城,派廖化去刘封、孟达那里搬救兵,因为他从前得罪过刘封,人家不肯来,导致失去外援,被孙权所擒。可以说,关羽既不会“琢磨事儿”,也不会“琢磨人”,导致事业失败,搭上性命。如果他在这两条上有一方面的长处,也不会身首异处。关羽能称为“武圣”,首要原因是忠义,其次是武艺不错,作为军事统帅,他“琢磨人”、“琢磨事”,都明显不足。

  再说岳飞。岳飞擅长“琢磨事儿”,军事才能出类拔萃,打得金兵溃不成军,绝对是业务精英。可是,岳飞不太会“琢磨人”,表现在,不知道自己的上司——皇帝赵构心里想的什么。他想收复河山,迎回二帝,赵构心里想的却是,收复河山很好,迎回二帝很不好!迎回二帝,谁当皇帝啊?岳飞没想到这些。所以,在马上直捣黄龙的关头,皇上急坏了,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此时岳飞仍然茫然不解,还要进攻,最后赵构为了自己的地位,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他。岳飞的不幸,首先是遇到了一位私心重的坏皇帝;其次,从他个人角度上,他没弄清自己的身份。你不光在战场,还在官场啊!在战场你是成功的,在官场呢?皇帝赵构的心事,肯定不能说出来,只能靠你去猜。岳飞只会“琢磨事儿”, 不会“琢磨人”,一长一短,死在短处上。

  再看戚继光。先说“琢磨事儿”。戚继光是“琢磨事儿”的专家, 抗倭功业无人不知,还留下了传世的兵书。那么,他“琢磨人”怎么样呢?大改革家 张居正担任首辅,主持政务。张居正有好色的毛病。 文坛 “ 后七子 ” 的领袖王世贞,在《嘉靖以来首辅传》中明言 戚继光“购千金姬”,收集海狗肾,专门送给张居正。明代其他书也对此有记载。

  这怎么说也算不上佳话吧?可是,这是历史的真实。戚继光在揣摩、迎合、妥协掌权人物上,是下了功夫的。一句话,戚继光很懂“官场潜规则”。这似乎不是件值得宣扬的事——揣摩上司的不良嗜好,投其所好,怎么说都上不得台面。可是,这办法,却在戚继光的军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戚继光是总兵。当时的总兵是部队一把手,他上面还有一个总督。总督既是地方行政长官,又领导总兵。过去只要总督和总兵产生矛盾,朝廷一定是撤换总兵,而不会换总督。张居正不一样,当戚继光这个总兵和总督产生矛盾以后,撤换的都是总督。而且每一个总督上任,张居正都会找他谈话,要他支持戚继光的工作。 张居正家的大门永远对戚继光敞开,即使夜再深,也没有一个护卫敢阻拦传送书函的边关骑士。戚继光当了十三年的蓟辽总兵,蓟辽没有发生一次战争,蒙古人也没有一次进犯,这既是戚继光的功劳,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劳,究其深层原因,少不了那些“潜规则”的作用吧?胡宗宪是奸臣严嵩之党,但并不妨碍戚继光取得他的支持进行抗倭斗争,同样,严胡倒台,但戚继光朋友多,他另一个朋友谭纶又帮了他。俞大猷是胡之政敌,戚与之却关系不错。后来,戚继光又有张居正的大力支持。戚继光竟成了嘉靖万历年间政治斗争中的不倒翁。

  戚继光谙熟官场潜规则,具有精明、妥协的一面。他报效了国家,造福了百姓,成就了抱负。写到这里,想到了“潜规则”之事。潜规则源于人性的自私,对于事业来说,就像鞋里的沙子。当宏伟的计划付诸实施时,鞋里的沙子是藏着看不出来的,却让人踩着就疼,极具破坏性。

  话说回来,戚继光运用“潜规则”,心里装的是国家和百姓。他的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的心声。他“琢磨人”,运用“潜规则”, 是出于公心,迫不得已才使用那些手段的,是“曲线报国”。可以说,他干一流的事业,用上了三流的手段。这无损于他的功绩和形象。由此想到,一个官员如果没有公心,只有私心,也“琢磨人”,也用“潜规则”,纯粹是祸国殃民的“官油子”,自己未必得到什么好下场,必然被后人唾弃。

  岳飞的悲剧家喻户晓,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都曾引起过痛楚和愤怒;戚继光的手段,知道的却不多,使人每想起来,心头都是复杂难言。这里面,都有某种悲剧的成分,令后人感慨思之。但愿他们的故事,永远属于封建时代,不再在人间上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0-16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断网,没老着上~~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2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什么时代做人,都得学学戚继光。这就是现代官场上的套话,也是真话,就是注意工作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2 17:47 , Processed in 0.39026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