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37:34

[苏州]苏州旅游景点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

   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与湘绣、蜀绣、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设在城内景德路中段的王鏊祠堂内,展出历史珍贵绣品200多件。其中有从北京定陵、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片,苏州虎丘塔内出土的五代时代的刺绣经帙,苏州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中出土的元末绣件等等。
  在明清时期苏绣展品陈列室中,明朝万历皇帝的龙袍复制品引人注目。那龙袍长4尺多,腰围约6尺,金黄底色,12套五爪团龙,金光灿灿,威势逼人,团龙四周饰有云纹、海浪、金锭、银锭、海珠、飘带等八宝图案。明孝清皇后的洒线绣“百子衣”吉服和清代乾隆皇帝的朝服富丽堂皇,颇为珍贵。近代苏绣展品中,则有素享“绣圣”之称的我国杰出刺绣艺术家沈寿的苏绣原作《济公图》、《秋声》等。

虎丘云岩寺塔陈列室

   在虎丘云岩寺塔东北隅,坐落着一座乌瓦粉墙的厅堂建筑,额估悬挂横匾,“云岩寺塔陈列”六个大字为中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手书,下有抱柱联一对:“海涌何年,纵壑绝岩平地起;塔高几级,艳阳皎月半天来。”
  虎丘塔究竟建于何时?塔为什么会倾斜?塔是如何修的?修塔时发现了哪些奇珍异宝?经过维修加固,古塔是否真能不再继续倾斜和下沉?能不能再维持千年斜而不倒?人们在仰望这座高大而倾斜的千年古塔时,往往会产生这一系列的问题。陈列室内的一件件文物、模型、图片和文字史料,将为来此求知的参观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物证和珍贵资料,解开心中的疑团。
  
吴根生钱币博物馆

   吴根生钱币博物馆系国内第一家私人钱币博物馆,于1988年8月21日在吴江的芦墟镇开馆。馆内收藏和展出了吴根生个人自1974年以来收集的各种钱币2万余枚,品种达5000余种,其中珍稀钱币有100余枚。这些钱币上自春秋战国,下至近现代,除中国以外,地域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质地包括金、银、铜、铁、铝、镍、铅、陶、纸,形状有刀币、贝币、圆钱、布币、方孔圆钱等,可谓包罗万象,稀奇古怪,古今中外,琳琅满目。
      丝绸博物馆

   苏州市为春秋吴国古都,地处太湖之滨,历来为生产锦绣之乡,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其丝绸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国东吴时,已开辟海上丝路通往罗马、日本等国。唐宋而后,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重心,苏州出土的五代和宋代锦、绫、绢、印、绣等技艺清湛、堪为珍品。明清时期,苏州为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之一,民间或宫廷织造规模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当今苏州丝绸溶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行销五洲、饮誉世界。因此,在我国丝绸之府的苏州,创办一所丝绸博物馆,是我国丝绸界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凤愿,自1981年我国丝绸专家钱小萍提出倡议至1984年正式筹建以来,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在1991年9月开馆,成为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她的创建,旨在弘扬我国灿烂的丝绸文化,从而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馆址位于北寺塔风景区,占地9410平方米,建筑风格清新典雅,具有文化性与艺术个性。迎门所见是一条富有飘逸感的曲线墙面贯通南北,它与像征“丝绸之路”的东西通纵横交叉,横成了丝绸博物馆的主体。墙面上,桑女、浣纱女、织绸女三尊主题性雕像亭亭玉立,迎着各方来宾。
  馆内设有序厅,古代馆、蚕桑居、织造坊、锦绣苑、中厅、丝路花雨厅、明清绸庄、科研室、复制工场等。期间既有丝绸文物的精品展示,又有奇妙的传统操作表演;既有农家蚕室桑园的自然情趣,又有明清苏州店铺街景的复原;既可参观,又供购物。是集知识性、观赏性、经营性为一体的动与静相结合的多功能博物馆。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丝绸精品的宝库,知识荟萃的课堂,丝绸科研开发的实体,她是一座丝绸艺术的宫殿,也是中外游客文明旅游的胜地。热忱欢迎国内外来宾光临指导。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览馆

   馆址位于甪直镇沈宅。
  吴东系指苏州以东,从吴县(现吴中区)斜塘、车坊开始,东至昆山巴城、南达周庄、北抵湘城的约360平方公里范围的水乡地带。当地妇女在漫长岁月中,适应着水乡环境,世代相传,相沿成习,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民俗和审美观念。
  馆中陈列着大量图文照片、实物资料,如银簪、玉簪、银花插、银梳、银链条以及新娘的干金如意簪、珠冠等各种头饰。有锦袄夹裤、婚嫁礼仪服装、土布服装等中青年妇女婚装以及春秋装、夏装、冬装服饰,还有形形式式的妇女服饰绣品等等。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吴中水乡劳动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于2002年建成开馆的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坐落在西北街58号的“尚志堂吴宅”内,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展馆环境和面积、藏品品种和数量为全国之最。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展示苏州及华东地区工艺美术瑰宝的殿堂,馆内收藏的工艺美术品主要有刺绣、雕刻、剧装乐器、书画及文化用品、苏扇等大类千余件工艺美术精品,包括11位苏州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一些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苏州及华东地区的工艺精品,反映了苏州及周边地区优秀的地方文化特色。博物馆由珍品精品馆、织绣艺术馆、综合雕刻艺术馆、微型景观馆、红木家具馆、工艺技艺表演馆、檀香工艺馆以及工艺美术界人士个展厅等组成,博物馆将不定期展出工艺美术界人士的个人优秀作品。

戏曲博物馆

   苏州戏曲博物馆建于1986年,是中国第一座戏曲专业博物馆。馆址为江苏省文物刨花单位——全晋会馆,该馆是光绪年间山西寓苏晋商汇杯西票、办货、印帐三邦集资购筑,占地五亩左右,是苏州历史上一百多所会馆、公所中现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馆内建筑融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玲珑典雅的特色于一体。高大的头门梁枋缀饰着戏文砖木石雕,左右为水磨砖面八字墙,气宇轩昂。馆内厅堂或轩敞高爽,或简洁素雅;厅台池塘,红枫芭蕉,频添昂然诗意。金碧辉煌的古曲戏室龙凤雕椽,飞檐翔丹,层台高耸,气势巍峨,是全馆建筑之精华,为苏州现存古典戏曲室中最精美的一座。
  馆藏的京昆堂名灯担、戏曲名人遗物及明清以来的昆曲、弹词之善本、名家手折、木刻本、石印本、唱片图录等戏曲文物千余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昆曲和评弹历史的珍贵资料。
  本馆常年展出昆剧历史陈列、评弹历史陈列和茶园书场评弹展演,还经常组织大型的戏曲、音乐、舞蹈专场演出及传统戏曲专题讲座。   
      苏州网师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5009211.jpg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苏州耦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3740314.jpg
   耦园位于苏州城东小新桥巷8号,三面萦河,一面临街,占地面积11亩。住宅居中,有东、西两个花园,故名藕园。藕与偶通。这里指夫妇皆隐居归田,两人一起耕种的意思。她有“城曲革堂”、“双照楼”、“听槽楼”、“织帘老屋”等主要建筑,造型独特的黄石山是游人、休息游览一个好去处。
   东花园,原为清初保宁太守陆锦所筑,名“涉园”,又名“小郁林”。后为祝氏别墅。光绍年间,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沈秉成,辞官落户苏州,归田隐居,聘请画家顾潭增筑,在整筑涉园旧址基础上扩建西花园,始成现状,民国初为常州刘国钩所有。
   其总体布局,正宅居中,花园在住宅东、西两侧,这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西花园在住宅西部。入园门,一带湖石假山挡住视线,可免园景一览无余之弊,谓之障景。假山纯朴、轮廓完整,山上有云墙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假山北面,用湖石构筑花台,自然典雅,花台北,是书斋,面阎王间,名“织帘老屋”,四周有群山环抱的叠石和假山,象征夫妻双双在山林深处,一起读书明志,一起继承父业,双双织帘之意境。书斋前,有宽畅的月台,假山、花台成为书斋前一幅美好的画面。书斋后有一院落,点缀峰石,栽植花木,其后为一不对称的凹形书楼。
  东花园在住宅东部。占地5.4亩,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南、东、北三面临河,居城弯一隅。进洞门,向东,是一个旷朗的大院落,点缀湖石、花木和丛丛翠竹,景色清新自然。院东是一带花墙,院北有回洞门,门上置砖雕“耪园”额。因洞门内,是困的主景区。门内曲廊曲折,环围贯通,沿廊酉行,是小客厅“枕波轩”。取《水经注》:
   凭塘籍祖,
   高观枕流。
   枕被与枕流同义,故名。
   轩东窗,在外墙窗顶上,有砖刻“枕波双隐”,窗侧有砖刻对联一付:
   藕园住佳藕,
   城曲筑诗城。
   联意指出,此处负解临流,宜于皆隐之意。由“枕波轩”北行,有小轩面北而立,是船厅,俗称“旱船”。从船厅外望,花木山石,满目苍翠,异常恬静优美。出船厅,经“棵廊”,棵即木棵,此处多植丛桂。故名。
   到主建筑群“城曲草堂”。取唐李贺诗:
   女牛渡天河,
   柳烟满城曲。
   女牛指织女牛郎,城曲即城弯,亦切双隐。是坐北朝南的重据楼厅,重楼复道,曲廊环抱,东南角一间凸出。中间设大厅三间,是园主曼客处。体形庞大,中隔企口杉木板壁,装饰精美。堂北辟小院三处,布局精巧。堂的东面是“绚廊”。绍指新竹,此处丛竹翠碧,故名。
   登楼,东南名“双照楼”,取王僧儒:
   道之所贵,空有兼忘。
   行之可贵,其假双照。
   照是明的意思,此处旧为书楼,合有隐居学道之意。是观赏园内景色和园外古城墙遗址的最佳处。
         苏州怡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3107543.jpg
  怡园位于人民路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 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该园由顾文彬之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 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园成之后,江南名士多来雅集,名盛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 、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顾鹤逸病逝后,园渐衰落 。 日伪时期,破坏尤甚,园中古玩字画被劫掠一空。40年代,怡园百戏杂陈,成为游乐场所,有“苏州大世界” 之称。1949年9月,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第九团团部一度驻此。1950年《新苏州报》社设此。1953年12月,顾 鹤逸之子顾公硕等将怡园献给国家。驻用单位迁出,市政府拨款维修后开放游览。
  怡园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园布局以复廊为界隔东 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 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 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西部,以拙政中园为蓝本, 北掘地为池,池南——园中心位置是藕鱼榭主体建筑。西北部叠石参照环秀山庄,狮安邱壑、磴道奇曲、洞窟 诡异。建筑有“碧梧栖凤馆”、“画舫斋”、“牡丹厅”、“面壁亭”、“小沧浪”、“螺髻亭”、“金栗亭 ”诸人文景观,特别是嵌入长廊墙体的书条石书法艺术成为苏州诸园之冠。
  怡园主要建筑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管(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石舫、锁绿轩 、金栗亭、南雪亭、藕香榭(锄月轩)、碧梧栖凤、面壁亭、画舫斋、湛露堂、螺髻亭、小沧浪等。
  怡 园 厅 堂 简 介:
  一、玉延亭——此处原有一片竹林,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 。 亭中角董其昌草书石刻:“静坐参众抄,法谭(谈)适我怯”。
  二、坡仙琴馆——石听琴室 室分东西两部,东为“坡仙琴馆”,悬吴云手书额并加跋,旧藏宋代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并图东坡小 像,故名。 西即“石听琴室”,昔顾文彬得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宅内。庭中角湖石如伛偻老人作 俯首听琴状。
  三、拜石轩——岁寒草庐 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特名“拜石轩”。 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方竹为怡园特色 之一。
  四、石舫——此室外两面皆湖石,屋作舫形,室内家具原均系白石砍削成,故名“石舫”,又称“白石精舍”。
  五、画舫斋——松籁阁 此斋作画舫形,帮名。旧时斋北为一片松林,绿溪种樱桃、紫薇、石榴、梅杏之树,花开四时不绝,落英 缤纷,松荫满径,为园中最幽处,曲园先生摘司空表圣句颜之曰:“碧涧之曲,古松之阴”。
  六、碧梧楼凤馆——馆取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诗名而名,吴观乐书匾跋曰:“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徒倚绿阴 ,渺渺兮予怀也。”馆藏桐荫深处,桐下植凤尾竹,以符馆意。
  七、面壁亭——旧传“达摩折苇渡江,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此亭面对石壁,壁间有镜,使人面壁对镜,故名 。
  八、太湖石峰——这些奇形怪状的峰石引发人们各种象形的联想,成为古代文人崇拜的圣物。
  九、画舫斋——为旱船。船头部分深入水池,斋前水面虽小,却有画舫泊于船坞的意趣。
  十、厅前花台——厅南半部前设花台,植四色花卉,仲春时节,牡丹盛开,春色满园。
  十一、小沧浪亭——亭为六角形,仅在朝北的一面设壁,上开六角形漏窗。立于亭中可纵览全园景色。
  十二、藕香榭内景——窗棂外形优美,造型与构图极具特色。窗大而外中美景极易映入眼帘。此榭内部作鸳鸯厅形式。
  十三、复廊——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复廊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复廊上有若干漏窗,两面可相互借景,设计奇巧,令人 称奇。
  交通:游1、4线、1、8、9、20、21、38、46、68、101、102、103路可达。
苏州听枫园
   听枫园位于庆元坊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
   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苏州鹤园
  鹤园位于韩家巷4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 ,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 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 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 ”,又署其厅曰“栖鹤”。1924年金松岑撰《鹤园记》。当时园中曲会尤盛,吴梅、张紫东与昆曲传习所“传 ”字辈少年常集会于此。叶恭绰 、张善资、张大千、梅兰芳等曾先后来访此园。1942年庞家将鹤园售与苏纶纱 厂厂主严庆祥用作纱厂办事处。1949年解放后,严氏将鹤园献给国家,成为市政协办公处。1966年后,园中匾 额楹联多被毁,相继为印刷厂、物资局、汽车配件厂使用。1978年复归政协。1980年国家拨款10万元全面修复 。
  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 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 ”、“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堂前有湖石“ 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 北翠竹丛中。
苏州五峰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842406.jpg
  五峰园在阊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诸景。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园散为民居。园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倾倒。
  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常熟维摩山庄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336690.jpg
    维摩山庄,地处虞山中部山巅,为利用昔维摩寺遗迹于1983年兴建的园林景点。这里四围葱茏,背负峰峦,绿荫匝地,景色宜人。庄园内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鸟鸣,环境幽胜,有望海楼、钵盂泉、葫芦泉等历史与自然名景。回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楼,可北望大江,东观日出,向有“维摩旭日”美称。并新增有百桂园、清心堂等园林佳景,既具传统山庄园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涧野趣,成为虞山著名景点。
    维摩山庄系在昔日维摩寺遗址所建而得名。地处虞山中部山巅的维摩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维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涧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时,右丞相兼枢密使、邑人曾怀(字钦道)奏请为功德院,孝宗赐“显亲资福禅院”额。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维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东,每当日出,层林尽染,景色绚丽。明嘉靖时贡生、邑人陈儒曾有“满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枫画可评”的诗句赞之。寺中有“望海楼”,又称望江楼,回廊曲折,颇具幽趣,昔时文人雅士常结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楼观日出,云蒸霞蔚,极其壮观,向有“维摩旭日”美称,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楼中昔悬有明清之际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
苏州听枫园
   听枫园位于庆元坊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
   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苏州鹤园
  鹤园位于韩家巷4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 ,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 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 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 ”,又署其厅曰“栖鹤”。1924年金松岑撰《鹤园记》。当时园中曲会尤盛,吴梅、张紫东与昆曲传习所“传 ”字辈少年常集会于此。叶恭绰 、张善资、张大千、梅兰芳等曾先后来访此园。1942年庞家将鹤园售与苏纶纱 厂厂主严庆祥用作纱厂办事处。1949年解放后,严氏将鹤园献给国家,成为市政协办公处。1966年后,园中匾 额楹联多被毁,相继为印刷厂、物资局、汽车配件厂使用。1978年复归政协。1980年国家拨款10万元全面修复 。
  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 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 ”、“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堂前有湖石“ 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 北翠竹丛中。
苏州五峰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842406.jpg
  五峰园在阊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诸景。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园散为民居。园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倾倒。
  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常熟维摩山庄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336690.jpg
   维摩山庄,地处虞山中部山巅,为利用昔维摩寺遗迹于1983年兴建的园林景点。这里四围葱茏,背负峰峦,绿荫匝地,景色宜人。庄园内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鸟鸣,环境幽胜,有望海楼、钵盂泉、葫芦泉等历史与自然名景。回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楼,可北望大江,东观日出,向有“维摩旭日”美称。并新增有百桂园、清心堂等园林佳景,既具传统山庄园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涧野趣,成为虞山著名景点。
    维摩山庄系在昔日维摩寺遗址所建而得名。地处虞山中部山巅的维摩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维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涧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时,右丞相兼枢密使、邑人曾怀(字钦道)奏请为功德院,孝宗赐“显亲资福禅院”额。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维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东,每当日出,层林尽染,景色绚丽。明嘉靖时贡生、邑人陈儒曾有“满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枫画可评”的诗句赞之。寺中有“望海楼”,又称望江楼,回廊曲折,颇具幽趣,昔时文人雅士常结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楼观日出,云蒸霞蔚,极其壮观,向有“维摩旭日”美称,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楼中昔悬有明清之际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38:24

苏州盘门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5820331.jpg
  盘门始建于春秋( 前514 年), 重建成于元末。城楼为1986 年初夏重建。盘门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 它由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闸口 、绞关石 、天井(防火设施)均历历在目。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新建的城楼为双层楼阁式,飞檐朱栏。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扁额,是被称为当代书圣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字概括了盘门独特的战略位置。出水城,迎面便是古老的水关桥,从水关桥洞中穿出,便进入了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形势险要,水流湍急,是大运河绕过苏城西南角的一个急湾。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为古代舟师出没之所。
  “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当你欣赏着城楼上的这一副抱柱对联,面对着历史的陈迹,何尝不会激起思古之幽情呢。
   盘门和吴门桥,瑞光塔并称为“盘门三景”。
门票:25元
瑞光塔票6元
苏州西园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3040398.jpg
    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在苏州金门外下塘街,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名归元寺。现西园寺包括寺宇和园区,面积约10亩。
  西园寺布局严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和藏经楼等建筑。其中罗汉堂特点突出,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高达13米多。距离千手千眼观音不远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4面有4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 陀山观音菩萨。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疯僧”、“济公”两像,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倾倒,堪称杰作。
  在西园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鼋,是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30~17:30
苏州瑞光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737822.jpg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根据先后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上的纪年文字,与塔的平面、结构、外观综合考证,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当时佛寺名为瑞光禅院。
    此塔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木构架虽为后代重修,但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第三层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额枋、壁龛、壶门等处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1978年发现秘藏珍贵文物的暗窟——“天宫”也在该层塔心内。底层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现存古建筑中尚属罕见,从而为研究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依据。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类古塔演变发展及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
国宝钱币博物馆
  
   该馆旁邻苏州历史博物馆。在庄重典雅的陈列厅里,各类形制不同、币值不同、质地不同、年代不同的古钱币布置得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陈列室中,形形色色的中国纸币、五花八门的压胜钱、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的铸币以及近现代中外硬币、纸币、纪念币等,每一枚都默默无言地蕴含着一段深沉的历史。
  “古代铸钱工艺模型”坐落在陈列厅中央,格外引人注目。它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内容加以设计,用多种模型人物、机械等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明代铸钱工艺的过程。
苏州美术馆
  
   苏州美术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沧浪亭东侧,馆舍为原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是隶属于苏州市文化局集收藏、陈列、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美梦术机构。馆内设置完备的展览,教学设施,并藏有颜文梁 、朱士杰等近代著名苏州籍画家的作品,展馆常年对市民和海内外旅游者开放。
常熟市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常熟虞山东南麓、北门大街,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现拥有文物藏品1.1万多件,分书画、瓷器、陶器、玉石、金属、杂件、织绣、印章、石刻、碑帖、古籍文物等类。既有反映常熟历史文化、人物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又有不同时代、不同门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谢桥钱底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张桥嘉菱荡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琮、玉壁等代表了常熟的早期历史;石梅小学及福山等地出土的青瓷器则说明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常熟的兴旺;具有一定数量的唐代墓志更是在江南一带所少见。
  博物馆内还有明永乐年间的甜白暗花碗,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清雍正年间的瓷胎画珐琅彩花卉盆和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的《仿古山水册》和王翠的《芳洲图》轴等,都是一级文物。民俗博物馆
  
   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一座收藏展出地方民俗文物,以展出都市民俗为主的专业博物馆。共有陈列、库藏文物1000余件,计有《婚俗》、《寿俗》、《食俗》、《节俗》、《吴歌风俗》5个基本陈列展厅,展区面积1000平方米。
  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复原式陈列,向观众直观地展示了江南地区传统的婚礼、寿庆的隆盛场面,及吴地丰富多彩的节令民俗、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特色菜肴和时令风味小吃等。
吴作人艺术馆
  
   吴作人先生祖籍安徽,其父在清末定居苏州,他在苏州出生并居住达二十年之多,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1989年先生表示原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赏捐赠给苏州作长期陈列展览。
  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颂扬吴作人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感谢他对苏州的厚爱,决定建造吴作人艺术馆。根据先生的意原,经各级领导亲自察勘选址,最后将馆址定在双塔塔园西侧。
  吴作人艺术馆占地143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由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著名建筑家,戴念慈先生亲自主持设计,建筑部建筑工程学会参预具体设计工作;苏州市文化局,所属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古建工程处承建。在市委、市政府直接关心和市计委、建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二年于1993年年底峻工。吴作人艺术馆有主楼、附房、庭园、假山、喷泉、草坪、廊榭。著名建筑大师的绝笔佳作与当代杰出艺术空的美术精品同展表演联壁合、相得益彰。
  吴作人先生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很多作品为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国家机构收藏。有些作品在抗战中失散,因此留存并不很多,这次精心挑选首批捐赠给家乡苏州的作品90幅、吴作人夫人萧淑芳女士的作品10幅,及祖父和兄姐的作品10幅,共计110幅。其中油画18幅、中国画17幅、书法15幅、速写水彩40幅。有他三十年代创作的著名油画《缝》、《青年》和《白色的旋律》、有分别于1952年和1959年创作的《过雪山》、《孙中山和李大钊会见》及国画《牧嫠圆》、《池趣》、《熊猫抱石》、速写《群狮》、《牦牛》、《驼》风景画《苏州拙政园》等等。俾能反映先生的艺术概貌;领略到吴氏艺术世家的风采。
碑刻博物馆
  
   碑刻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南端的苏州府学文庙内,1986年12月建成。该馆是专门收藏、研究、陈列和复制古代碑刻的专业性博物馆。平江、天文、地理、帝王绍运等国家级四大宋碑和清代苏叶二商经济碑刻,以及宋代以来的传世名碑是该馆的重要藏品。
  该馆保存有原文庙府学建筑: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桥、七星池、明伦堂等,并在大成殿内布置了《空子文化礼仪陈列》,展现古代祭祀空子的礼仪场景。
苏州留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72013554.jpg
  苏州留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游客光临这座名园。
  留园座落在苏州阊门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3年),为封建官僚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人花园,时称东园。徐氏有东、西二园,西园即今西园戒幢律寺。明末清初,该园荒废。
  留园分四个景区(中、东、西、北部),每个景区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贯通,缱绻徘徊之间,令人留连忘返。
  在此,提供两条游览路线以供参考。
  第一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自在处——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古木交柯——绿荫——涵碧山房——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东部,再游 北部、西部,最后游览中部。
  第二条:从大门进园,沿窄廊至古木交柯,然后沿绿荫——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谿楼——西楼——清风池馆——五峰仙馆——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待云庵——冠云亭——冠云楼——又一村——土山(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别有天——出口。此条游览路线是先游中部,再游东部、北部、西部。如果是雨天,你就可循着园中长廊而游,不湿衣襟而获雨中游园的雅趣。
苏州环秀山庄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4444831.jpg
  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62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山庄建于清代。东晋王珉曾建宅于此,后舍宅为景德寺。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申时行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宅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1953、1979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两度维修假山,并重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戈氏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金松岑《颐园记》赞曰;"凡余所涉匡庐、衡岳、岱宗、居庸之妙,千殊万诡,咸奏于斯!"陈从周称誉道;"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环秀山庄今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交通:游1线、3、46、701路可达。苏州退思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3619252.jpg
   退思园位于吴江市同里镇,距苏州古城18公里。占地0.65公顷。1988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列入《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园名 "退思"取自古书《左传》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誉为 "贴水园"。
  从八○年十月始从退思园调查摸底,就列入了首批抢修名录,八二年初正式组织修复施工,八四年一月园林部分对外开放,八九年底住宅部分修复完毕,整个修复工程长达八年。从九八年四月起作为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之一,正式进入申报遗产程序。从筹建 "申报"班子,撰写编辑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学者,严格依据《遗产公约》要求,从历史、科学、艺术等多方位、多层次地对退思园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数易其稿,到九八年底,就高质量地配合苏州完成了中英两种文字的文稿、图表、照片、录像、幻灯片的整套申报材料。与此同时,积极广泛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申报工作,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申报意识、名镇意识。市、镇二级政府,又投入了100多万的资金,认真做好了退思园内、外环境的整治,分别于九九年十月和十二月,接受了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验收,今年的七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主席团的审核通过,现在,终于获得了联合国世界遗产会员国大会的通过,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员了。
  水乡出名园, "退思"今思进。古老灿烂的水乡园林,今天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退思园从抢修到纳入世界遗产的今天,二十多年来,得到了国家、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正是他们真知卓见的决策,艺术才华的奉献,退思园的造园艺术得到了再现,才使江南水乡众多的古镇第一个挂上了世界遗产的金牌。 "退思园",江南古镇中的第一个世界遗产!   退思园系清光绪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之职的任兰生被弹劾后落职归里于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所建的宅园,园名 "退思",意取 "补过"。全园占地九亩八分。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这在苏州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迎送宾客之用。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 "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 "走马楼",为江南之冠。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庭系园之序,中置旱船,坐春望月楼,岁寒居。园以水为中心,具贴水园之特亭、例,山、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学上也堪称一绝。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三曲桥,眠云亭、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而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晾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眠云亭、辛台、览胜阁塑造出了琴、棋、书、画四艺景观。退思园园虽小而求齐全,不失为园林建筑史上的杰作。真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
  园林的艺术是设计空间的艺术。退思园在有限的空间内,能独辟蹊径,容纳了丰富的艺术之精华,使之成为能和任何一个名园类似的园景相媲美的小型园林的典范。
苏州启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2759407.jpg
   启园的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
   建园时,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进行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
   园内主体建筑“镜湖厅”是位于山水层林之间的四面厅,为二层建筑,端庄雅致。厅的四面空旷,东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笋”,铺地用小石砌成图案,其间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清幽悦目。特别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园中复廊的隔壁辟图案各异的漏窗,隐约可见被隔断的园景,给人以遐想和游之不尽之感。复廊尽端及两侧缀以亭台,愈臻古朴雅逸。
   环绕大半个“镜湖厅”的宽广水池名“转湖”,池周以湖石砌成高低参差的驳岸,其上拟态假山小巧,不以奇峰深壑、曲折窈窕取胜,而以疏密相同,模拟“独角牛头”,“狮子头”等动物形态见长。池南用湖石筑造拱门,门内有临水钓台。环湖花木浓茂,引自太湖的池水清漪荡漾,阳光透过四周山影折射池面,呈现千变万化的岚影波光如同活动画卷,别有幽趣。炎夏凉气宜人,春天繁花似锦,缤纷满池。
   “转湖”外侧是一条濒临太湖的小河,河上跨有石桥。小河临太湖的河岸筑成长堤。在堤的一端筑有湖石假山,虽不高大,但峰峦洞谷盘曲。山顶为平台,俯瞰园中景色历历在目,回首东望的波光粼粼的浩淼太湖上漂浮的点点渔帆。在长堤上留一缺口,用一座高耸的石拱桥把长堤连接。当时园主的汽船从太湖开来,经此桥洞入园,沿小河直抵新楼(三间两厢楼房,用于住宿)近旁的码头。桥上置石台、石凳,可闲坐品茗,遥望烟波浩瀚的太湖,水天一色,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
   整个园林中,四面厅、复廊、转湖、假山、新楼构图均衡而呼应,配合和谐。借用园林外巍峨的莫厘峰和无垠的太湖,并与湖中与波升沉的岛屿相衬托,使人倍感风光无限。
   四十年代后期,启园易主杨湾人徐子星,由于徐氏又名介启,所以沿用启园为园名。
苏州柴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1922942.jpg
  柴园位于醋库巷4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 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 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 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
  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等。东部住宅 存门厅和堂楼,楼前是库门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题“嘉门善祥”砖细门额。
      太仓沙溪乐荫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1322507.jpg
  太仓沙溪乐荫园,又称乐隐园,原为元代晚期隐士瞿孝祯所筑。旧时园址,湮没无存,仅留湖池一潭。1982年始在旧园原址重建,更名乐荫园,面积22.5亩,其中水域面积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以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桥。西部入园大门围墙仿苏苏州拙政园门口;北侧小花汀室内清明简洁,配以精工细刻的木格窗,可一览屋后小院内梅、竹、芭蕉、大竹和假山石构成的精致秀美的山景。长廊、水榭临池面作,隔岸北望,杨仰依依。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精致,玻璃长窗,厅高敞爽。厅前平台宽阔,亭后外露台濒临水池。
  东部茶室,为园中之园,是游客休的佳地。夏日,依山傍水,斟一杯清茶品茗,望湖石水池,夏荷亭亭,遍园青绿;入秋,金风送爽,闻丹桂飘香,别有乐隐之趣。另外,园中多用细石铺路,整开雅致,细石小径曲曲弯弯。荷叶踏步和通津桥沟通东西两方。
常熟石梅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644664.jpg
   石梅园是新建仿古典式园林,位于虞山东南麓石梅古迹和白衣庵旧址,与书台公园毗邻,是老干部活动场所。该园依山顺势,凿石通径,层楼迭阁,长廊明轩,屋内真山,流泉滴珠,居高临下,风光独绝。人工天然,两美相融,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得国内外游人赞赏,荣获“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华盛顿特区颁发的全省唯一的奖牌。此园乃新时期虞地园林独创。
 关于石梅,有一个传说。相传汉代神仙黄初平游此,将梅核投于此处山坡石壁间,一夜成树。仙去梅空,后人遂刻七朵梅花于石壁间,而得名“石梅”。今石刻梅花已不存,唯有锡山顾光耀篆体“石某”两字刻于崖上,现仍清晰可见。附近的石梅街、石梅小学、石梅场都以此为名。
 石梅园充分利用地处“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部分山坡条件,采用富有民族特色、明清时代江南古典园林风格构筑,注意与周围虞山景区总体布局相协调。该园的建筑群体总的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活动室建筑,第二部分为园林园艺,即亭、台、阁、廊等点缀环境建筑。
苏州柴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229945.jpg
  柴园位于醋库巷4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
  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等。东部住宅存门厅和堂楼,楼前是库门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题“嘉门善祥”砖细门额。
苏州寒山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4213196.jpg
   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现为佛教活动场所。唐诗人张继途经枫桥,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如今每到新年,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
  寺院古又称枫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旧名妙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更名为寒山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僧法迁重建寺院。该寺曾多次毁于站火。现存殿宇多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进行全面整修,并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蓝楼于寺中,恢复“枫江第一楼”旧额。1995年,建于寺后逾42米的五级四面楼阁式仿唐佛塔“普明宝塔”落成,成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1.06万平方米。大雄殿正中设须弥座,上供如来佛坐像,左右立阿难、迦叶胁持。两侧沿墙列坐鎏金铁罗汉十八尊,神态各异,为明代成化年间所铸。左右设钟鼓,钟系仿唐式青铜乳头钟,是日本人士于光绪三十二年送来供奉的。
    门票:15元
    公交:火车站乘17,24路。汽车北站乘24路可到
苏州北寺塔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2638872.jpg
   北寺塔是报恩寺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 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
    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五间为殿,左右尽间为楼,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至于塔南临街的四石柱三间五楼木牌坊,三开间硬山顶门厅及贴砖八字墙,则是马医科申时行祠前之物。
    门票15元,登塔10元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40:06

昆山周庄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418396.jpg
   周庄位于昆山市境内西南隅,与吴江、吴县、上海市青浦县交界,处于澄湖、长白荡、淀山湖、白蚁湖和南湖环抱之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中之镇”。
  北宋元拓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设庄,后舍宅为泉(全)福寺,始称周庄。沿用至今已有900余年。
  周庄的特点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揖。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河上保存着元、明、清历代石桥数十座,建于元代的富安桥,四晚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是目前江南仅存的桥楼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桥,由两座石拱桥相连而成,十分独特。
  1984年,青年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画成油画,在美国展出后由美国人购买后赠送给邓小平,引起轰动。1985年,双桥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驰名中外。
  周庄古镇近千户住宅,绝大部分临河而居,至今保存了大批明清时代的建筑,如张厅、沈厅、周厅等近百座古老院宅及60余栋雕砖门楼。沈厅为明代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的住宅,坐东朝酉,规模宏伟,从街面直至后河,共有大小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排列得十分幽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群。张厅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和徐孟清所建,前后五进,警径河穿屋而过,有“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古镇街道两旁的居民楼仅一跨之隔,有“依楼可谈情”之趣。
  周庄人文风物之苹,历史上曾出过进士、举人20余人,有的官至太尉。近代“南社”及著名人物柳亚子曾在此活动和居住。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周庄写生后撰文道:“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赞美周庄的景色、人情、风采都是世界一流的。
联票:100元
交通
您可以搭乘航班至上海,经318国道、商周公路抵周庄。
您可以经沪宁高速公路,在昆山出口往南行,至周庄。
您可以经沪杭高速公路,在嘉兴出口往平望方向再经318国道、商周公路抵周庄。
您可以坐火车至上海、苏州或昆山,均有班车抵至周庄。
驾车路线
从上海方向出发(约40分钟)
A 沪宁高速公路-昆山出口-昆周公路-锦溪-周庄
B 318国道(经青浦)-大观园-商塌-周庄
从苏州方向出发 (约40分钟)
A 苏虹机场路-昆周公路-大市-锦溪-周庄
B 苏州-吴江-芦墟(318国道)-大观园-商塌-周庄
从浙江方向出发
A 湖州-318国道-平望-大观园-商塌-周庄
B 沪杭高速公路-嘉兴-平望-大观园-商塌-周庄
苏州火车站、汽车站均有班车到周庄
包含景点:全福讲寺沈厅富安桥张厅迷楼澄虚道院双桥贞丰桥
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坐落在北寺塔公园的后大殿内。
   陈列室“历史沿革”部分,反映出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所建的姑苏台、馆娃宫、梧桐园。东晋时所筑的顾辟疆园是苏州最早的私家宅园。隋唐之际,私家园林建筑渐趋兴盛。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蓬勃发展,相传鼎盛时数以千计。据记载,明代苏州第宅园林有270多处,清代时还有130余处。
  在“相地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装修”、“家具陈设”、“植物配置”诸部分,具体地反映出历代造园艺术精心构筑的苏州古典宅园的特点和风格。苏州古典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桌一椅,处处体现出造园者超出脱俗、反朴归初、笑傲风乐、寝馈山水的情怀。
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
  
   该馆位于寒山寺东侧风景区人口处,1988年初开工,1989年建成,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为一组仿古建筑群。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于1990年8月26日正式开馆,分“史迹史料”、“枫桥胜迹”、“远景规划”三个展室。“史迹史料”室重点介绍了枫桥古镇、古桥、古运河、古关、古寺的“五古”史迹史料,有按宋《平江图》原样恢复的宋代寒山寺模型和《枫桥夜泊》诗意大型布景箱。
  “枫桥胜迹”室是一组长20米的清代枫桥古镇的立体雕塑模型。该模型运用苏州传统工艺美术表现手法,并融入现代声光电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枫桥古镇的繁华景象。模型塑有亭台楼阁和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物2000多个,反映了当时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芦荡乡地处常熟南隅,濒临阳澄湖畔,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优秀现代剧《芦荡火种》和《沙家浜》即取材于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史。自70年代始,已有数十万群众前往参观。
  1991年建成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展室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由序室、题词室和“铁流东进”、“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痛歼敌寇”、“烈士业绩”等部分组成。除运用文字、图表和文物部门提供的大量革命斗争遗物照片外,还展示了当年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使用的大刀、土枪、修械工具及缴获的战利品等实物。目前,该馆已与芦苇荡、天然湖泊游泳场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旅游环境,吸引了众多游览者。
三山文物馆
  
   三山岛是长江下游和苏南地区首次发现旧石器的地点,所得旧石器晚期原始人石制品共计5263件,其中有石核250件、石片4557件、石器456件,出上有棕熊、黑熊、狗、虎、狼、鹿、猕猴、牛、狗、獾、野猪等哺乳动物化石。
  三山文物馆设立在距苏州城西南55公里的太湖之中的三山岛上,馆内陈列了各类化石文物400多件,陈列共分为远古吴县地貌的形成、原始人群的遗踪、三山岛考古的发现、三山岛旧石器反映的古人类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开发太湖大有可为等5部分。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坐落在景德路314号,此处原为明代苏州状元宰相申时行的“赐闲堂”。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于2002年开馆。苏州中医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吴门医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历代吴中名医有千余人,御医、医官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五百余种,呈现出“儒医多、著作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涌现出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及雷允上诵芬堂为代表的百年药店,吴中医学由此声名远扬。博物馆布局以历史发展为纲,由图版、文物、书籍、场景复原等展线铺开,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了吴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药发展的概貌及成就,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历史博物馆
  
   苏州历史博物馆建于1960年,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宅第,存有四百余幅苏式梁枋彩绘,九幅壁画,另有明代文征明手植藤、古典戏台。
  馆藏文物三万余件,出土文物、历代书画、瓷器、工艺品为大宗。其中两塔(虎丘塔、瑞光塔)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宋元以来历代书画蜚声海内,古代瓷器、工艺品等亦无不精品。馆藏古籍图书资料十万册,也为各界瞩目。
  本馆陈列面积2600平方米,除常年展出的《苏州历年发展史》、《太平天国忠王府陈列》外,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性文物精品展。为加强对外交流,本馆文物精品曾赴日本,意大利等国展出。
         苏州狮子林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71116496.jpg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苏州沧浪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4020613.jpg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南宋绍兴初年,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清康熙年间,巡抚宋荦重建沧浪亭,并将明朝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为匾额。一九六三年沧浪亭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苏州曲园(俞樾故居)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3356916.jpg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 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 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 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 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 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 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 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 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 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 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 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 ",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 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 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 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 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 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 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 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 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 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 直堂、春在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 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 、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 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 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 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 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 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 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 下一步整修规划。
苏州可园
  可园位于人民路48号(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理。
  可园基址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又名“乐园”。沈德潜曾读书于此。有人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诸胜。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交通:乘游2、4、5线、1、14、28、30、51、101、102、103、701路可达。
苏州半园
  南半园即史氏半园,位于仓米巷2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三光电加工有限公司保护管理。
  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时西邻尚游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呼“南半园”)。主厅“半园草堂”为俞樾书榜,有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还有挹爽轩、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风亭、月榭诸胜。俞樾《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参与办理“七君子案”。1949年建国后,半园先后为市税务局、轴承厂、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1966年后遭到严重破坏,水池、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
  南半园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同济大学于50年代编绘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载有该园平面图等资料。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位于白塔东路6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苏州艺圃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1019365.jpg
  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
  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惠荫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518101.jpg
  位于临顿路南显子巷1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
  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园继归皖人倪莲舫,改称"皖山别墅"。
  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某王府,园景有所曾损。同治年间,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及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息之所,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苏州知府蒯子范又加扩建,遂有八景:柳荫系舫、柳荫眠琴、屏山听瀑、林屋探奇、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光绪四至六年(1878--1880年)会馆增筑伫月楼、戏台,并造机房数十间。二十年,张振轩增建安徽先贤祠,李鸿章续拨巨款,命赵宗道修园。并于园北厅堂两廊壁间嵌置"惠荫园八景"石刻,镌吴宝善绘惠荫园总图、洪立朴绘八景分图,以及王凯泰序、阚风楼记、赵宗道识。游园观戏,赋诗作画,经商习工,祭先祀祖,坐堂办公,集于一处,时为惠荫园全盛时期。
  民国后,园渐衰,曾设阅报社、游艺场,对外开放,游人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西部一度由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东部散为民居。
  50年代初,曾有朝鲜贵宾来此参观。其后会馆、花园俱为第一初级中学(后改为第十中学)使用。1966年以后,学校为建教学大楼和操场,填没水池,拆去部分清代建筑;因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洞淤塞。今存会馆门楼、程公祠、安徽先贤祠及水假山。近年来,祠堂建筑已由学校陆续加以维修保护。水假山则有待于抢救维护。
苏州虎丘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100122.jpg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
门票60元
    包含景点:二山门(断梁殿)憨憨泉云岩寺塔冷香阁第三泉剑池千人石可中亭白莲池拥翠山庄小武当西溪环翠揽月榭五十三参云在茶香试剑石万景山庄孙武子亭通幽轩虎丘仙人洞虎丘摩崖石刻养鹤涧真娘墓致爽阁
苏州枫桥风景名胜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3306252.jpg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古运河畔,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寒山寺枫桥是苏州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远度重洋传到日本和欧州等国。
    江村桥、枫桥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清咸丰十年毁于兵乱,同治六年重建。桥下的古运河是京杭运河的一段。
    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又名枫桥敌楼,是苏州唯一现存的抗倭遗迹。
    枫桥古镇由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两条步行街组成,一面临河,蜿蜒曲折,保持了家家尽枕河的景象,具有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
    枫桥铁岭门票:35元
苏州文庙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2115187.jpg
  苏州文庙位于人民路45号。 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30余次。南宋时屋宇230间。明清时地逾150亩,约合10万平方米。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后,文庙失于修护,日益衰颓,荒荡芜秽。1949年以后,文庙范围一再缩小,部分建筑陆续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门、两庑及围墙,次年上半年完工后,曾用于筹建苏州地志博物馆。1960年后,又长期被占作厂房、课堂、宿舍、仓库等。1966年起遭严重破坏,庙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陆续兴工整修大成殿、棂星门、戟门等,并于1982年开始筹建苏州碑刻博物馆。1985年7月10日,东部大成殿一区先向游人开放。西部明伦堂一区和北部崇圣祠一区经过整修,也于 1989年10月起接待观众。
  府学文庙现存面积1.78万平方米,仅为极盛时的1/6,平面布局仍由东庙西学两条轴线并列。东庙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西学存泮池、七星池、明伦堂等,主要建筑皆坐北朝南。
  棂星门原为文庙第二道门,曾几经迁徙、改建、重作,现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因故于1980年北移300余米。门为六柱三门四壁出头青石牌坊,总面阔25.5米。冲天柱云冠雕饰盘龙,下立抱鼓石夹杆,两中柱高8米,四根边柱高6.86米。柱间有额枋两道,雕行龙、翔凤、仙鹤,并饰有日月牌版和云版。四堵砖壁以九方清石板贴面,呈井字形,中央雕牡丹或葵花图案,四角饰卷草如意纹,上覆瓦脊,下承石须弥座。棂星门石雕浑厚刚建,粗中有细,有明显的明代艺术风格。
  戟门原为文庙第三道门,又称大成门。现有建筑为明化成十年重建,清同治年间重修。硬山造,面阔五间25.5米,进深七檩12.5米。左右接掖门各三间,惟东掖门仅存两间,共十间,通面阔47.8米。明间与左右次安断砌门。台基前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大成殿为文庙正殿,北宋时称宣圣殿,经南宋绍兴、元大德、明宣德年间重建改作,现存建筑为成化十年所建,后虽经修葺并有所改动,但结构严谨,用料粗壮,风格古朴庄重,仍不失明代规制,且保存明代旧构尚多。重檐庑殿筒瓦顶,面阔七间计30米,进深13檩计21米,20.5米,台基高约1米。殿柱均施连磉覆盆式石础,廊柱础加状石,上廊柱础和合盆式木鼓墩。下檐用五踩重昂,栌斗后尾出翘一跳,跳头上施三伏云与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则支于挑杆之下。此挑杆系外侧第二层昂之后尾。此部结构实为合下昂上昂于一处,大成殿梁架结构以上檐斗拱保存古式最多。柱础亦存古制。殿前施月台,横宽24米,纵长19米,三面围以石栏,各砌踏跺,南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崇圣祠旧称启圣祠,为祭祀孔子祖先处。始建于明代,现为清同治三年重建。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前设两庑、墙门,自成院落。
  泮池和七星池均为明代遗构,四周以青石驳砌。泮池架青石拱式三孔平桥。七星池架七孔砖拱平桥。现泮池尚待整修。
  明伦堂为府学主体建筑,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成德堂旧址,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为五间二掖,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建,现存建筑为同治间所建。砖博风硬山顶,面阔七间30米,进深18.7米。
  苏州文庙为范仲淹所创,以"学有教法"和"庙学合一"之制树立楷模,开各州县办学之先河,有“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所以是教育史上的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
  苏州文庙又曾是一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历代重修碑记赞誉不绝——"学制之雄丽,池圃之幽邃,尤为江南诸学之冠","今日规模益壮天下之言学者莫能过之","苏学于天下为第一,有深广巨丽之称","吴故以文学称翘楚,而学宫亦巨丽平海内"。
  苏州文庙存碑甚多,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碑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重修记石刻是府学文庙的历史见证,今存14种,即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5方、清碑6方,其中米有仁等名家撰书的碑尤足珍贵。
      苏州同里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237658.jpg
   同里位于苏州东南27公里的吴江市同里镇是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国内外的古镇,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同里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至今仍有一些景点保存完好。在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
常熟沙家浜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0352944.jpg
   沙家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名镇,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地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205省道复线与之相接,
    沙家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以芦苇荡绿色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轰动申城,名闻江浙;后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百姓传唱,沙家浜由此而名闻遐迩。
    近年来,沙家浜镇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乡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芦苇荡风景区、沿湖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集镇旅游购物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成为苏州市大旅游中一个重要景区。
昆山巴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5109338.gif
 巴城镇属昆山市,位于阳澄湖东岸,北临常熟,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巴城镇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传说春秋吴越相争时期,吴王夫差为防越国进攻,在姑苏城周围筑12个小城,巴城为12个小城之尾,巴城为阳澄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雉城湖5湖相抱,境内大小河道纵横交错,处处小桥流水,景色十分秀丽。虞山积雪、石轴行云、阳城烟雨、笠浦风帆、湖亭月色、掸寺钟声、芦滩落雁等为著名的巴城景点,令广大游客一饱眼福,叹为观止。
  著名阳澄湖风景区沿岸岸有9.5公里长的湖岸线,湖边有400多亩果园,建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是阳澄三宝——虾、蟹、鳜鱼的主要产地。阳澄湖传奇、胜迹甚多,古有吴王阅兵讨越之传说,今有阿庆嫂智斗顽敌之存迹。镇区以清代一条街“一线天”与现代化建筑遥遥相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阳澄湖已规划、设计度假村、游泳场、水上餐馆、舞厅、听潮屋等,沿湖可供开发的土地有5000多亩,阳澄湖岸水域2万多亩,这为建设和开发巴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苏州盛泽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318979.jpg
 盛泽位于吴江市最南端,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
  三国时,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
  古镇深弄长巷为数众多,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民居大都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纵横密布的河道上有20多座桥梁,其中有建于晋、唐年间的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建于明初的登春桥、观音桥等。镇内原有圆照庵,现改建成目澜洲公园。现还有先蚕祠、目澜洲、石塔、济东会馆、华阳会馆、徽宁会馆等胜迹。
  盛泽丝绸已有3000余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盛泽就有织机近万台,历史上曾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近40余年的发展,盛泽丝绸生产更加称雄一方,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有40多种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金奖、银奖以及省优、部优称号,远销海内外。盖有“江苏盛泽”金印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1986年10月建成我国第一家专营丝织品的市场——东方丝绸市场。盛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镇”。
苏州震泽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717236.jpg
 江南水乡古镇—震泽,位子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 “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镇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宋绍兴年间初已设镇, 自清代中叶起丝绸业鼎盛, “辑裹干经”远销海外。
    震泽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方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即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台,但在鑫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王锡阐墓等,并已列入省重点保护古迹,另有吴江市级文物如禹迹桥,思范桥、致德堂等13处。
苏州虞山镇
  虞山镇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因山得名,周围与琴南乡、城郊乡及虞山林场接壤,面积8.25平方公里。该镇元末腾山筑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历来是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及近郊革命遗址、古迹名胜、园林景点较多,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城风原有七溪流水,通向穿城运河,形似古琴七弦,曾以“琴川”著称。城外并有尚湖、昆承湖与虞山相对,映带左右,山、水、城融为一体,成为别具风格的特有景观。
       苏州梅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2622224.jpg
    位于常熟古城东北约12公里。相传五代吴越国遣将梅世忠、李开山带兵戌守于此,故取二将之姓而名。北宋元丰年间始为镇。南宋以来,历为常熟内地商贸集散地之一,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说。
苏州行春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1907218.jpg
行春桥
  位于市郊上方山下,跨石湖北渚,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无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其地山青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祯间再修。
苏州文昌阁太平军营垒遗址
  在市郊浒墅关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环绕,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砖墙营垒虽已于1958年被拆毁,仅留残迹,但太平军进驻过的文昌阁前后两殿及两厢尚存,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文昌阁是古镇浒墅关的重要史迹和古运河畔一景。
苏州正仪镇
    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正仪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
    正仪古镇,人杰地灵,历来文化气息浓厚,书法名家辈出。仪明清两代,就出过擅长书法的举人40多名。20世纪30年代,又出了钱大钧和李肖白两位著名书法家。正仪镇民间书法扎实,底蕴深厚,尤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起多方关注。1996年8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书法艺术之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杂志、中央电视台等60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过报道介绍。该镇曾先后获得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先进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江苏省治安先进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殊荣。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人民日报》称之为"中国第一书法之乡"。
苏州下津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3745175.jpg
下津桥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上津桥与枫桥之间,跨阊门古运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修,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 1984年再修。
此桥为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6.7米,拱券净跨12.2米,矢高6米,中宽4.8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他部位均为花岗石。额书"下津桥"三字。西北部望柱刻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立"数字,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为27级,北为32级。
苏州西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2104529.jpg
    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积79.8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缥缈峰海拔336.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登巅俯视太湖,沐日浴月,烟雾无际,美不胜收。 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这里山峦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带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胜。主要景点有石公山,太湖大桥,林屋洞,罗汉寺,太湖梅园等。西山土特产丰富,每年西山梅花节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到访。
苏州灵岩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1118897.jpg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灵岩山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灵岩山怪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主要景观有: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台等。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
  印光法师(1861~1940)为近代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俗称山顶花园。园内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积井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长寿亭",传为西施梳妆之所。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相传西施操琴于此。
  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香山采种香草之用,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开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有韩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长达13000余字,世所罕见。
  灵岩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桥东有清初诗人张永夫之墓。
      苏州雨花胜境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12522225.jpg
   雨花胜境是东山历史最悠久,风光最秀丽,面积最大的游览胜地。景区占地500亩,游径7500米,可直达莫厘峰顶。景区内现在存有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并还保存由二十多处唐宋元明清的名胜古迹。雨花胜境是一座集东山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雨花景区的“雨花”一名来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将。“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区内共有十八处景观,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观景草坪、洞庭轩古宅、唐宋诗廊、明代双泉、八骏奔驰、宋桥明叽、印心石屋、荣阳探幽、环清胜迹、雨花禅寺 、醉墨楼等十余景。
苏州木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004739.jpg
   江南第一园林古镇—木渎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让我们走进木渎,走进数百年前的私家庭园,品位那份失落的古典和优闲……
【历史悠久】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0年8月划属苏州市郊区。1958年划归吴县,为县辖镇。
 
【人杰地灵】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西南距太湖5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汇,灵岩、天平、狮山、横山、尧峰等吴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环天然的绿色屏障。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群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也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和受悠久历史文化熏染的缘故,木渎名人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以及近现代沈寿、唐纳、严家淦、王为一等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木渎,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物华天宝】
  水乡沃土,物产丰富,四季食品,层出不穷,如乌米饭、青团子、厥菜、马兰头、甜酒酿等,各具乡土风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鲃肺汤”饮誉四方。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
  木渎又是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民俗风情】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包含景点:虹饮山房灵岩山馆明月寺严家花园榜眼府第古松园灵岩山天平山天平山庄
苏州光福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5849547.jpg
光福历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古城苏州西郊25公里,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山萦绕。镇内运河贯通,国道擦境,机场镇内,形成"海陆空"便捷的交通。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境内名胜古迹数十处,最著名的是邓尉"香雪海"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蔚若雪海。吾家山下有祭祀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棵,分别唤作"清、奇、古、怪"已历1900余年,形姿奇特,历劫不磨,洵为天下奇观。明代>>石刻保存在院内。建于梁代大同年间的光福塔,为七级方塔,高38米,雄居山巅,凌云摩霄;寺前有建于宋代的石梁桥,风格古朴;有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可称为吴中最古老的寺院――铜观音寺;殿宇富丽堂皇,寺内碑碣石刻,古色古香;宋代天寿圣恩寺,背依玄墓山,面临万顷太湖,有深山藏古寺之妙。
沙溪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846294.jpg
 沙溪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部,距上海虹桥机场5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在这里开辟了出口处,从上海至沙溪只须30分钟时辰。沙溪境内水乡古镇,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物产丰富,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
  沙溪镇始于元末。明治年间,市镇日趋繁荣。监察御史苏赞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叶遇春等达官贵人,相继在这里建府造第,街景日好,“沙溪八景”,远近闻名。到明清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商人应运而生,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商品经济活动的地点。于是,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建筑脱颖而出,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水桥流水,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沙溪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引近西方文化较早的江南名镇之一,明清时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学。沙溪人才辈出,名人雅士众多。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古老而美丽的沙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沙溪镇民俗风趣,民风纯朴,民间灯会,妙趣横生。沙溪自古香火很旺,尤以普济寺、长寿寺、延真观最甚。沙溪的猪油米花糖、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特产也远近出名。
  江南水乡古镇是沙溪最显著的特色。“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构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乡风俗画。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光亚认为,沙溪临水建筑与同里、周庄各有千秋,户户有河棚、水桥、临河落地长窗可眺望远景,房屋脊梁、门窗雕刻精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1999年6月28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专家组对沙溪镇进行考评,十二位专家全票通过,他们一致赞叹:沙溪三里古街保护得如此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苏州阳澄湖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131911.jpg
阳澄湖
  阳澄湖,碧水如镜,其水上风情园,是阳澄湖旅游度假区首期开发的项目之一。
  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占地3.6公顷,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集吃、住、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游乐中心。游客可以在此欢游畅泳,搏浪嘻水,感受水之亲情,其游意不亚于北戴河。
  巴城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位于昆山市北部,风光旖旎,被阳澄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雉城湖所环抱,放眼五湖连漪,波浪万顷,水天一色。 度假中心内的新上海威尼斯度假村阳澄湖度假村为您提供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及众多的美味佳肴将一饱您的口福。
  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的主要景点有:大上海高尔夫俱乐部、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彩弹射击中心、垂钓中心。
       苏州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601223.jpg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山高160丈,绵亘18里,周围46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山间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全区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全区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
苏州吴门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2914460.jpg
  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
  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苏州玉山镇
玉山镇
    玉山镇为昆山市府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从春秋战国吴王豢鹿射猎而得名鹿城始,已有24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玉山镇历经沧桑,集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历来农桑发达,商贾云集,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百里平川一峰独秀的玉峰山位于市区西北,玲珑透剔,自然造化,有“真山似假山”之美称,文人墨客史迹斑斑。玉峰山南麓以民族精英顾炎武之字命名的“亭林公园”中,花岗岩雕刻的顾炎武塑像面南而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赫然墙上,瞻仰之众络绎不绝。园内尤有琼花、昆石、并蒂莲谓之“昆山三宝”,更为之锦上添花。每当阳春三月,琼花盛开,群芳失色;仲夏之时,并蒂莲吐艳,凭栏观荷,暑热全消,胸臆顿宽;而昆石更是稀罕之物,今已难觅,但可饱览尊容。
苏州越城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1735667.jpg
越城桥
  位于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之举。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 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经文物部门呼吁,由市政部门编号拆卸,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别饶情趣。
苏州锦溪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4505618.jpg
    锦溪,东邻上海,西接苏州,位于昆山市的西南,属于江苏省的南大门,素有 “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锦溪历史悠久,曾经一度命名为“陈墓”达八百年之久。之所以被称为“陈墓”,据称是南宋时,孝宗皇帝为躲金兵来犯,携妃南逃至此。妃不辛病死于此,遂将其水葬在此地的五宝湖中。因为此妃姓陈,故孝宗皇帝为纪念她而将此地更名。想必那时的人很会测风水,据说几百年来,这水墓无论怎样的汛期大洪、水漫全镇,墓从来就没有被淹没过。
    锦溪,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
苏州鹿苑镇
  鹿苑镇位于张家港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杨舍镇11公里。据《常昭合志》记载,该镇在春秋时代原为吴王夫差豢鹿之地。由此得名。至宋、元时,鹿苑已形成集镇,明、清以后,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成为滨江大镇。
  鹿苑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境内徐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和陶器,表明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镇北的盐铁塘,相传为西汉吴王濞运送盐铁所开。宋代中叶,为防海水倒灌,马盐铁塘平行筑起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海域(又名海坝)。垒于明嘉靖年间、用于抗倭报警的烟墩,遗址清晰可辨。
  镇西不远处是古黄泅浦遗址。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从这里起航并获得成功。1963年,在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之际,在此竖石刻经幢一柱,以示纪念。近几年来,日本友人来此凭吊的活动日见增多。镇东有植于元代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银杏一株,现被列为省级文物。
  建于明天启一年(1621年)的弘济桥坐落在镇中三丈浦上,全桥长28米,宽4米,跨度20.1米,为三孔拱形石砌大桥,中孔北侧“弘济桥”三字,是明朝尚书钱谦益所书,字体浑厚,刚健有力。
苏州普安桥
普安桥
  位于阊门外上塘街,跨鸭蛋桥浜,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桥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其最大特色是桥洞由南、北两组拱券并列组合,成隧洞状。桥面中部宽达2l.2米,并于北侧上部建南向关帝庙一座。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方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桥畔为金阊关,成为方城外一大景观。庙尚存,惜戏台和关已陆续废毁。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41:29

昆山周庄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418396.jpg
   周庄位于昆山市境内西南隅,与吴江、吴县、上海市青浦县交界,处于澄湖、长白荡、淀山湖、白蚁湖和南湖环抱之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中之镇”。
  北宋元拓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设庄,后舍宅为泉(全)福寺,始称周庄。沿用至今已有900余年。
  周庄的特点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揖。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河上保存着元、明、清历代石桥数十座,建于元代的富安桥,四晚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是目前江南仅存的桥楼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桥,由两座石拱桥相连而成,十分独特。
  1984年,青年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画成油画,在美国展出后由美国人购买后赠送给邓小平,引起轰动。1985年,双桥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驰名中外。
  周庄古镇近千户住宅,绝大部分临河而居,至今保存了大批明清时代的建筑,如张厅、沈厅、周厅等近百座古老院宅及60余栋雕砖门楼。沈厅为明代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的住宅,坐东朝酉,规模宏伟,从街面直至后河,共有大小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排列得十分幽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群。张厅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和徐孟清所建,前后五进,警径河穿屋而过,有“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古镇街道两旁的居民楼仅一跨之隔,有“依楼可谈情”之趣。
  周庄人文风物之苹,历史上曾出过进士、举人20余人,有的官至太尉。近代“南社”及著名人物柳亚子曾在此活动和居住。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周庄写生后撰文道:“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赞美周庄的景色、人情、风采都是世界一流的。
联票:100元
交通
您可以搭乘航班至上海,经318国道、商周公路抵周庄。
您可以经沪宁高速公路,在昆山出口往南行,至周庄。
您可以经沪杭高速公路,在嘉兴出口往平望方向再经318国道、商周公路抵周庄。
您可以坐火车至上海、苏州或昆山,均有班车抵至周庄。
驾车路线
从上海方向出发(约40分钟)
A 沪宁高速公路-昆山出口-昆周公路-锦溪-周庄
B 318国道(经青浦)-大观园-商塌-周庄
从苏州方向出发 (约40分钟)
A 苏虹机场路-昆周公路-大市-锦溪-周庄
B 苏州-吴江-芦墟(318国道)-大观园-商塌-周庄
从浙江方向出发
A 湖州-318国道-平望-大观园-商塌-周庄
B 沪杭高速公路-嘉兴-平望-大观园-商塌-周庄
苏州火车站、汽车站均有班车到周庄
包含景点:全福讲寺沈厅富安桥张厅迷楼澄虚道院双桥贞丰桥
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坐落在北寺塔公园的后大殿内。
   陈列室“历史沿革”部分,反映出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所建的姑苏台、馆娃宫、梧桐园。东晋时所筑的顾辟疆园是苏州最早的私家宅园。隋唐之际,私家园林建筑渐趋兴盛。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蓬勃发展,相传鼎盛时数以千计。据记载,明代苏州第宅园林有270多处,清代时还有130余处。
  在“相地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装修”、“家具陈设”、“植物配置”诸部分,具体地反映出历代造园艺术精心构筑的苏州古典宅园的特点和风格。苏州古典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桌一椅,处处体现出造园者超出脱俗、反朴归初、笑傲风乐、寝馈山水的情怀。
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
  
   该馆位于寒山寺东侧风景区人口处,1988年初开工,1989年建成,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为一组仿古建筑群。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于1990年8月26日正式开馆,分“史迹史料”、“枫桥胜迹”、“远景规划”三个展室。“史迹史料”室重点介绍了枫桥古镇、古桥、古运河、古关、古寺的“五古”史迹史料,有按宋《平江图》原样恢复的宋代寒山寺模型和《枫桥夜泊》诗意大型布景箱。
  “枫桥胜迹”室是一组长20米的清代枫桥古镇的立体雕塑模型。该模型运用苏州传统工艺美术表现手法,并融入现代声光电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枫桥古镇的繁华景象。模型塑有亭台楼阁和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物2000多个,反映了当时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芦荡乡地处常熟南隅,濒临阳澄湖畔,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优秀现代剧《芦荡火种》和《沙家浜》即取材于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史。自70年代始,已有数十万群众前往参观。
  1991年建成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展室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由序室、题词室和“铁流东进”、“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痛歼敌寇”、“烈士业绩”等部分组成。除运用文字、图表和文物部门提供的大量革命斗争遗物照片外,还展示了当年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使用的大刀、土枪、修械工具及缴获的战利品等实物。目前,该馆已与芦苇荡、天然湖泊游泳场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旅游环境,吸引了众多游览者。
三山文物馆
  
   三山岛是长江下游和苏南地区首次发现旧石器的地点,所得旧石器晚期原始人石制品共计5263件,其中有石核250件、石片4557件、石器456件,出上有棕熊、黑熊、狗、虎、狼、鹿、猕猴、牛、狗、獾、野猪等哺乳动物化石。
  三山文物馆设立在距苏州城西南55公里的太湖之中的三山岛上,馆内陈列了各类化石文物400多件,陈列共分为远古吴县地貌的形成、原始人群的遗踪、三山岛考古的发现、三山岛旧石器反映的古人类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开发太湖大有可为等5部分。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坐落在景德路314号,此处原为明代苏州状元宰相申时行的“赐闲堂”。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于2002年开馆。苏州中医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吴门医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历代吴中名医有千余人,御医、医官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五百余种,呈现出“儒医多、著作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涌现出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及雷允上诵芬堂为代表的百年药店,吴中医学由此声名远扬。博物馆布局以历史发展为纲,由图版、文物、书籍、场景复原等展线铺开,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了吴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药发展的概貌及成就,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历史博物馆
  
   苏州历史博物馆建于1960年,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宅第,存有四百余幅苏式梁枋彩绘,九幅壁画,另有明代文征明手植藤、古典戏台。
  馆藏文物三万余件,出土文物、历代书画、瓷器、工艺品为大宗。其中两塔(虎丘塔、瑞光塔)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宋元以来历代书画蜚声海内,古代瓷器、工艺品等亦无不精品。馆藏古籍图书资料十万册,也为各界瞩目。
  本馆陈列面积2600平方米,除常年展出的《苏州历年发展史》、《太平天国忠王府陈列》外,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性文物精品展。为加强对外交流,本馆文物精品曾赴日本,意大利等国展出。
         苏州狮子林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71116496.jpg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苏州沧浪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4020613.jpg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南宋绍兴初年,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清康熙年间,巡抚宋荦重建沧浪亭,并将明朝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为匾额。一九六三年沧浪亭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苏州曲园(俞樾故居)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3356916.jpg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 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 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 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 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 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 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 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 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 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 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 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 ",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 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 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 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 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 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 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 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 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 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 直堂、春在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 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 、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 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 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 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 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 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 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 下一步整修规划。
苏州可园
  可园位于人民路48号(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理。
  可园基址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又名“乐园”。沈德潜曾读书于此。有人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诸胜。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交通:乘游2、4、5线、1、14、28、30、51、101、102、103、701路可达。
苏州半园
  南半园即史氏半园,位于仓米巷2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三光电加工有限公司保护管理。
  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时西邻尚游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呼“南半园”)。主厅“半园草堂”为俞樾书榜,有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还有挹爽轩、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风亭、月榭诸胜。俞樾《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参与办理“七君子案”。1949年建国后,半园先后为市税务局、轴承厂、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1966年后遭到严重破坏,水池、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
  南半园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同济大学于50年代编绘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载有该园平面图等资料。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位于白塔东路6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苏州艺圃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1019365.jpg
  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
  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惠荫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518101.jpg
  位于临顿路南显子巷1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
  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园继归皖人倪莲舫,改称"皖山别墅"。
  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某王府,园景有所曾损。同治年间,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及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息之所,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苏州知府蒯子范又加扩建,遂有八景:柳荫系舫、柳荫眠琴、屏山听瀑、林屋探奇、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光绪四至六年(1878--1880年)会馆增筑伫月楼、戏台,并造机房数十间。二十年,张振轩增建安徽先贤祠,李鸿章续拨巨款,命赵宗道修园。并于园北厅堂两廊壁间嵌置"惠荫园八景"石刻,镌吴宝善绘惠荫园总图、洪立朴绘八景分图,以及王凯泰序、阚风楼记、赵宗道识。游园观戏,赋诗作画,经商习工,祭先祀祖,坐堂办公,集于一处,时为惠荫园全盛时期。
  民国后,园渐衰,曾设阅报社、游艺场,对外开放,游人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西部一度由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东部散为民居。
  50年代初,曾有朝鲜贵宾来此参观。其后会馆、花园俱为第一初级中学(后改为第十中学)使用。1966年以后,学校为建教学大楼和操场,填没水池,拆去部分清代建筑;因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洞淤塞。今存会馆门楼、程公祠、安徽先贤祠及水假山。近年来,祠堂建筑已由学校陆续加以维修保护。水假山则有待于抢救维护。
苏州虎丘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60100122.jpg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
门票60元
    包含景点:二山门(断梁殿)憨憨泉云岩寺塔冷香阁第三泉剑池千人石可中亭白莲池拥翠山庄小武当西溪环翠揽月榭五十三参云在茶香试剑石万景山庄孙武子亭通幽轩虎丘仙人洞虎丘摩崖石刻养鹤涧真娘墓致爽阁
苏州枫桥风景名胜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3306252.jpg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古运河畔,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寒山寺枫桥是苏州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远度重洋传到日本和欧州等国。
    江村桥、枫桥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清咸丰十年毁于兵乱,同治六年重建。桥下的古运河是京杭运河的一段。
    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又名枫桥敌楼,是苏州唯一现存的抗倭遗迹。
    枫桥古镇由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两条步行街组成,一面临河,蜿蜒曲折,保持了家家尽枕河的景象,具有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
    枫桥铁岭门票:35元
苏州文庙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2115187.jpg
  苏州文庙位于人民路45号。 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30余次。南宋时屋宇230间。明清时地逾150亩,约合10万平方米。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后,文庙失于修护,日益衰颓,荒荡芜秽。1949年以后,文庙范围一再缩小,部分建筑陆续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门、两庑及围墙,次年上半年完工后,曾用于筹建苏州地志博物馆。1960年后,又长期被占作厂房、课堂、宿舍、仓库等。1966年起遭严重破坏,庙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陆续兴工整修大成殿、棂星门、戟门等,并于1982年开始筹建苏州碑刻博物馆。1985年7月10日,东部大成殿一区先向游人开放。西部明伦堂一区和北部崇圣祠一区经过整修,也于 1989年10月起接待观众。
  府学文庙现存面积1.78万平方米,仅为极盛时的1/6,平面布局仍由东庙西学两条轴线并列。东庙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西学存泮池、七星池、明伦堂等,主要建筑皆坐北朝南。
  棂星门原为文庙第二道门,曾几经迁徙、改建、重作,现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因故于1980年北移300余米。门为六柱三门四壁出头青石牌坊,总面阔25.5米。冲天柱云冠雕饰盘龙,下立抱鼓石夹杆,两中柱高8米,四根边柱高6.86米。柱间有额枋两道,雕行龙、翔凤、仙鹤,并饰有日月牌版和云版。四堵砖壁以九方清石板贴面,呈井字形,中央雕牡丹或葵花图案,四角饰卷草如意纹,上覆瓦脊,下承石须弥座。棂星门石雕浑厚刚建,粗中有细,有明显的明代艺术风格。
  戟门原为文庙第三道门,又称大成门。现有建筑为明化成十年重建,清同治年间重修。硬山造,面阔五间25.5米,进深七檩12.5米。左右接掖门各三间,惟东掖门仅存两间,共十间,通面阔47.8米。明间与左右次安断砌门。台基前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大成殿为文庙正殿,北宋时称宣圣殿,经南宋绍兴、元大德、明宣德年间重建改作,现存建筑为成化十年所建,后虽经修葺并有所改动,但结构严谨,用料粗壮,风格古朴庄重,仍不失明代规制,且保存明代旧构尚多。重檐庑殿筒瓦顶,面阔七间计30米,进深13檩计21米,20.5米,台基高约1米。殿柱均施连磉覆盆式石础,廊柱础加状石,上廊柱础和合盆式木鼓墩。下檐用五踩重昂,栌斗后尾出翘一跳,跳头上施三伏云与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则支于挑杆之下。此挑杆系外侧第二层昂之后尾。此部结构实为合下昂上昂于一处,大成殿梁架结构以上檐斗拱保存古式最多。柱础亦存古制。殿前施月台,横宽24米,纵长19米,三面围以石栏,各砌踏跺,南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崇圣祠旧称启圣祠,为祭祀孔子祖先处。始建于明代,现为清同治三年重建。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前设两庑、墙门,自成院落。
  泮池和七星池均为明代遗构,四周以青石驳砌。泮池架青石拱式三孔平桥。七星池架七孔砖拱平桥。现泮池尚待整修。
  明伦堂为府学主体建筑,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成德堂旧址,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为五间二掖,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建,现存建筑为同治间所建。砖博风硬山顶,面阔七间30米,进深18.7米。
  苏州文庙为范仲淹所创,以"学有教法"和"庙学合一"之制树立楷模,开各州县办学之先河,有“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所以是教育史上的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
  苏州文庙又曾是一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历代重修碑记赞誉不绝——"学制之雄丽,池圃之幽邃,尤为江南诸学之冠","今日规模益壮天下之言学者莫能过之","苏学于天下为第一,有深广巨丽之称","吴故以文学称翘楚,而学宫亦巨丽平海内"。
  苏州文庙存碑甚多,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碑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重修记石刻是府学文庙的历史见证,今存14种,即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5方、清碑6方,其中米有仁等名家撰书的碑尤足珍贵。
      苏州同里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237658.jpg
   同里位于苏州东南27公里的吴江市同里镇是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国内外的古镇,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同里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至今仍有一些景点保存完好。在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43:05

常熟沙家浜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0352944.jpg
   沙家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名镇,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地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205省道复线与之相接,
    沙家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以芦苇荡绿色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轰动申城,名闻江浙;后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百姓传唱,沙家浜由此而名闻遐迩。
    近年来,沙家浜镇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乡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芦苇荡风景区、沿湖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集镇旅游购物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成为苏州市大旅游中一个重要景区。
昆山巴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5109338.gif
 巴城镇属昆山市,位于阳澄湖东岸,北临常熟,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巴城镇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传说春秋吴越相争时期,吴王夫差为防越国进攻,在姑苏城周围筑12个小城,巴城为12个小城之尾,巴城为阳澄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雉城湖5湖相抱,境内大小河道纵横交错,处处小桥流水,景色十分秀丽。虞山积雪、石轴行云、阳城烟雨、笠浦风帆、湖亭月色、掸寺钟声、芦滩落雁等为著名的巴城景点,令广大游客一饱眼福,叹为观止。
  著名阳澄湖风景区沿岸岸有9.5公里长的湖岸线,湖边有400多亩果园,建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是阳澄三宝——虾、蟹、鳜鱼的主要产地。阳澄湖传奇、胜迹甚多,古有吴王阅兵讨越之传说,今有阿庆嫂智斗顽敌之存迹。镇区以清代一条街“一线天”与现代化建筑遥遥相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阳澄湖已规划、设计度假村、游泳场、水上餐馆、舞厅、听潮屋等,沿湖可供开发的土地有5000多亩,阳澄湖岸水域2万多亩,这为建设和开发巴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苏州盛泽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318979.jpg
 盛泽位于吴江市最南端,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
  三国时,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
  古镇深弄长巷为数众多,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民居大都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纵横密布的河道上有20多座桥梁,其中有建于晋、唐年间的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建于明初的登春桥、观音桥等。镇内原有圆照庵,现改建成目澜洲公园。现还有先蚕祠、目澜洲、石塔、济东会馆、华阳会馆、徽宁会馆等胜迹。
  盛泽丝绸已有3000余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盛泽就有织机近万台,历史上曾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近40余年的发展,盛泽丝绸生产更加称雄一方,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有40多种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金奖、银奖以及省优、部优称号,远销海内外。盖有“江苏盛泽”金印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1986年10月建成我国第一家专营丝织品的市场——东方丝绸市场。盛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镇”。
苏州震泽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717236.jpg
 江南水乡古镇—震泽,位子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 “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镇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宋绍兴年间初已设镇, 自清代中叶起丝绸业鼎盛, “辑裹干经”远销海外。
    震泽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方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即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台,但在鑫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王锡阐墓等,并已列入省重点保护古迹,另有吴江市级文物如禹迹桥,思范桥、致德堂等13处。
苏州虞山镇
  虞山镇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因山得名,周围与琴南乡、城郊乡及虞山林场接壤,面积8.25平方公里。该镇元末腾山筑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历来是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及近郊革命遗址、古迹名胜、园林景点较多,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城风原有七溪流水,通向穿城运河,形似古琴七弦,曾以“琴川”著称。城外并有尚湖、昆承湖与虞山相对,映带左右,山、水、城融为一体,成为别具风格的特有景观。
       苏州梅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2622224.jpg
    位于常熟古城东北约12公里。相传五代吴越国遣将梅世忠、李开山带兵戌守于此,故取二将之姓而名。北宋元丰年间始为镇。南宋以来,历为常熟内地商贸集散地之一,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说。
苏州行春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1907218.jpg
行春桥
  位于市郊上方山下,跨石湖北渚,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无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其地山青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祯间再修。
苏州文昌阁太平军营垒遗址
  在市郊浒墅关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环绕,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砖墙营垒虽已于1958年被拆毁,仅留残迹,但太平军进驻过的文昌阁前后两殿及两厢尚存,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文昌阁是古镇浒墅关的重要史迹和古运河畔一景。
苏州正仪镇
    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正仪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
    正仪古镇,人杰地灵,历来文化气息浓厚,书法名家辈出。仪明清两代,就出过擅长书法的举人40多名。20世纪30年代,又出了钱大钧和李肖白两位著名书法家。正仪镇民间书法扎实,底蕴深厚,尤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起多方关注。1996年8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书法艺术之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杂志、中央电视台等60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过报道介绍。该镇曾先后获得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先进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江苏省治安先进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殊荣。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人民日报》称之为"中国第一书法之乡"。
苏州下津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3745175.jpg
下津桥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上津桥与枫桥之间,跨阊门古运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修,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 1984年再修。
此桥为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6.7米,拱券净跨12.2米,矢高6米,中宽4.8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他部位均为花岗石。额书"下津桥"三字。西北部望柱刻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立"数字,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为27级,北为32级。
苏州西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2104529.jpg
    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积79.8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缥缈峰海拔336.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登巅俯视太湖,沐日浴月,烟雾无际,美不胜收。 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这里山峦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带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胜。主要景点有石公山,太湖大桥,林屋洞,罗汉寺,太湖梅园等。西山土特产丰富,每年西山梅花节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到访。
苏州灵岩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1118897.jpg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灵岩山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灵岩山怪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主要景观有: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台等。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
  印光法师(1861~1940)为近代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俗称山顶花园。园内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积井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长寿亭",传为西施梳妆之所。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相传西施操琴于此。
  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香山采种香草之用,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开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有韩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长达13000余字,世所罕见。
  灵岩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桥东有清初诗人张永夫之墓。
      苏州雨花胜境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12522225.jpg
   雨花胜境是东山历史最悠久,风光最秀丽,面积最大的游览胜地。景区占地500亩,游径7500米,可直达莫厘峰顶。景区内现在存有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并还保存由二十多处唐宋元明清的名胜古迹。雨花胜境是一座集东山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雨花景区的“雨花”一名来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将。“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区内共有十八处景观,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观景草坪、洞庭轩古宅、唐宋诗廊、明代双泉、八骏奔驰、宋桥明叽、印心石屋、荣阳探幽、环清胜迹、雨花禅寺 、醉墨楼等十余景。
苏州木渎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1004739.jpg
   江南第一园林古镇—木渎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让我们走进木渎,走进数百年前的私家庭园,品位那份失落的古典和优闲……
【历史悠久】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0年8月划属苏州市郊区。1958年划归吴县,为县辖镇。
 
【人杰地灵】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西南距太湖5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汇,灵岩、天平、狮山、横山、尧峰等吴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环天然的绿色屏障。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群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也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和受悠久历史文化熏染的缘故,木渎名人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以及近现代沈寿、唐纳、严家淦、王为一等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木渎,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物华天宝】
  水乡沃土,物产丰富,四季食品,层出不穷,如乌米饭、青团子、厥菜、马兰头、甜酒酿等,各具乡土风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鲃肺汤”饮誉四方。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
  木渎又是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民俗风情】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包含景点:虹饮山房灵岩山馆明月寺严家花园榜眼府第古松园灵岩山天平山天平山庄
苏州光福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5849547.jpg
光福历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古城苏州西郊25公里,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山萦绕。镇内运河贯通,国道擦境,机场镇内,形成"海陆空"便捷的交通。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境内名胜古迹数十处,最著名的是邓尉"香雪海"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蔚若雪海。吾家山下有祭祀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棵,分别唤作"清、奇、古、怪"已历1900余年,形姿奇特,历劫不磨,洵为天下奇观。明代>>石刻保存在院内。建于梁代大同年间的光福塔,为七级方塔,高38米,雄居山巅,凌云摩霄;寺前有建于宋代的石梁桥,风格古朴;有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可称为吴中最古老的寺院――铜观音寺;殿宇富丽堂皇,寺内碑碣石刻,古色古香;宋代天寿圣恩寺,背依玄墓山,面临万顷太湖,有深山藏古寺之妙。
沙溪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846294.jpg
 沙溪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部,距上海虹桥机场5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在这里开辟了出口处,从上海至沙溪只须30分钟时辰。沙溪境内水乡古镇,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物产丰富,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
  沙溪镇始于元末。明治年间,市镇日趋繁荣。监察御史苏赞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叶遇春等达官贵人,相继在这里建府造第,街景日好,“沙溪八景”,远近闻名。到明清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商人应运而生,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商品经济活动的地点。于是,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建筑脱颖而出,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水桥流水,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沙溪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引近西方文化较早的江南名镇之一,明清时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学。沙溪人才辈出,名人雅士众多。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古老而美丽的沙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沙溪镇民俗风趣,民风纯朴,民间灯会,妙趣横生。沙溪自古香火很旺,尤以普济寺、长寿寺、延真观最甚。沙溪的猪油米花糖、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特产也远近出名。
  江南水乡古镇是沙溪最显著的特色。“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构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乡风俗画。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光亚认为,沙溪临水建筑与同里、周庄各有千秋,户户有河棚、水桥、临河落地长窗可眺望远景,房屋脊梁、门窗雕刻精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1999年6月28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专家组对沙溪镇进行考评,十二位专家全票通过,他们一致赞叹:沙溪三里古街保护得如此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苏州阳澄湖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131911.jpg
阳澄湖
  阳澄湖,碧水如镜,其水上风情园,是阳澄湖旅游度假区首期开发的项目之一。
  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占地3.6公顷,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集吃、住、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游乐中心。游客可以在此欢游畅泳,搏浪嘻水,感受水之亲情,其游意不亚于北戴河。
  巴城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位于昆山市北部,风光旖旎,被阳澄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雉城湖所环抱,放眼五湖连漪,波浪万顷,水天一色。 度假中心内的新上海威尼斯度假村阳澄湖度假村为您提供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及众多的美味佳肴将一饱您的口福。
  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的主要景点有:大上海高尔夫俱乐部、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彩弹射击中心、垂钓中心。
       苏州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601223.jpg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山高160丈,绵亘18里,周围46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山间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全区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全区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
苏州吴门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2914460.jpg
  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
  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苏州玉山镇
玉山镇
    玉山镇为昆山市府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从春秋战国吴王豢鹿射猎而得名鹿城始,已有24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玉山镇历经沧桑,集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历来农桑发达,商贾云集,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百里平川一峰独秀的玉峰山位于市区西北,玲珑透剔,自然造化,有“真山似假山”之美称,文人墨客史迹斑斑。玉峰山南麓以民族精英顾炎武之字命名的“亭林公园”中,花岗岩雕刻的顾炎武塑像面南而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赫然墙上,瞻仰之众络绎不绝。园内尤有琼花、昆石、并蒂莲谓之“昆山三宝”,更为之锦上添花。每当阳春三月,琼花盛开,群芳失色;仲夏之时,并蒂莲吐艳,凭栏观荷,暑热全消,胸臆顿宽;而昆石更是稀罕之物,今已难觅,但可饱览尊容。
苏州越城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1735667.jpg
越城桥
  位于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之举。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 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经文物部门呼吁,由市政部门编号拆卸,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别饶情趣。
苏州锦溪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4505618.jpg
    锦溪,东邻上海,西接苏州,位于昆山市的西南,属于江苏省的南大门,素有 “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锦溪历史悠久,曾经一度命名为“陈墓”达八百年之久。之所以被称为“陈墓”,据称是南宋时,孝宗皇帝为躲金兵来犯,携妃南逃至此。妃不辛病死于此,遂将其水葬在此地的五宝湖中。因为此妃姓陈,故孝宗皇帝为纪念她而将此地更名。想必那时的人很会测风水,据说几百年来,这水墓无论怎样的汛期大洪、水漫全镇,墓从来就没有被淹没过。
    锦溪,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
苏州鹿苑镇
  鹿苑镇位于张家港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杨舍镇11公里。据《常昭合志》记载,该镇在春秋时代原为吴王夫差豢鹿之地。由此得名。至宋、元时,鹿苑已形成集镇,明、清以后,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成为滨江大镇。
  鹿苑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境内徐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和陶器,表明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镇北的盐铁塘,相传为西汉吴王濞运送盐铁所开。宋代中叶,为防海水倒灌,马盐铁塘平行筑起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海域(又名海坝)。垒于明嘉靖年间、用于抗倭报警的烟墩,遗址清晰可辨。
  镇西不远处是古黄泅浦遗址。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从这里起航并获得成功。1963年,在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之际,在此竖石刻经幢一柱,以示纪念。近几年来,日本友人来此凭吊的活动日见增多。镇东有植于元代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银杏一株,现被列为省级文物。
  建于明天启一年(1621年)的弘济桥坐落在镇中三丈浦上,全桥长28米,宽4米,跨度20.1米,为三孔拱形石砌大桥,中孔北侧“弘济桥”三字,是明朝尚书钱谦益所书,字体浑厚,刚健有力。
苏州普安桥
普安桥
  位于阊门外上塘街,跨鸭蛋桥浜,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桥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其最大特色是桥洞由南、北两组拱券并列组合,成隧洞状。桥面中部宽达2l.2米,并于北侧上部建南向关帝庙一座。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方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桥畔为金阊关,成为方城外一大景观。庙尚存,惜戏台和关已陆续废毁。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46:25

苏州天平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1539349.jpg
  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
  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现存158棵,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唐代以来,天平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游记和遗迹,令游人访古寻胜。入山门有乾隆皇帝御赐“高义园”牌坊、接驾亭、古景塘西侧古枫林中有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庙诸胜。一九八九年,为纪念范仲淹诞生一千周年,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天平山庄是一组占0.53公顷的古建筑群,为范允临始建,楼堂廊榭,依山而筑,山石,池水,花木点缀其间,更现山林之趣,为了让众多游人了解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在岁寒堂开设了范仲淹纪念馆,94年11月对外开放,95年度被苏州市委、市府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接待从多中小学生和广大游客。
  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去上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
苏州光福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0433547.jpg
   光福历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古城苏州西郊25公里,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山萦绕。镇内运河贯通,国道擦境,机场镇内,形成"海陆空"便捷的交通。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境内名胜古迹数十处,最著名的是邓尉"香雪海"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蔚若雪海。吾家山下有祭祀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棵,分别唤作"清、奇、古、怪"已历1900余年,形姿奇特,历劫不磨,洵为天下奇观。明代>>石刻保存在院内。建于梁代大同年间的光福塔,为七级方塔,高38米,雄居山巅,凌云摩霄;寺前有建于宋代的石梁桥,风格古朴;有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可称为吴中最古老的寺院――铜观音寺;殿宇富丽堂皇,寺内碑碣石刻,古色古香;宋代天寿圣恩寺,背依玄墓山,面临万顷太湖,有深山藏古寺之妙。
苏州尚湖风景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04125816.gif
    尚湖风景区地处江南名城--常熟,东接上海、南依苏州、西邻无锡、北靠长江、地理优越、交通便捷。相传殷末姜尚避纣在此垂钓而得名,现水域面积800公顷,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湖水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质之好居苏州各湖之首。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湖中鸟禽已达6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鹳、天鹅、鸳鸯等,成为鸟禽乐园。   
    景区建有江南最大牡丹园、中日友好樱花园、水上森林公园、桃花园等植物园;开发有动物世界、水上游乐园、天然游泳场、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娱乐设施。
    风景区现有度假村七家,衣被天下的江苏常熟招商城近在咫尺,基本具备"吃、住、游、娱、购、行"综合接待能力,已成为新兴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目前对外开放了荷香洲公园及钓鱼渚公园。是集度假休闲、娱乐商贸、康复健身于一体的游乐旅游中心。
苏州甪直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50727365.jpg
   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彩。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镇上现有主街道9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为7进。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甪直镇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旧迹。镇东有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有孙妃墓,镇北有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有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
      昆山千灯镇
    千灯,太湖流域的一个水乡古镇。尚书浦蜿蜒环绕,少卿山芳草萋萋。秦峰塔在树木和屋宇的簇拥下凌空屹立。一条三里多长的石板街,自北向南,在镇区青灰色的廊檐下缓缓穿过。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古镇孕育了一代伟人,也因伟人而名扬四海。
  千灯原名千墩。据汉《吴越春秋》和宋《玉峰志》
  记载:古吴地有三江,吴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昆山南三十里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个墩,这里就被称为“千墩”。它是苏州至上海的中心水埠,是昆南小集镇群的中心,土地肥沃,商业繁华,民丰物阜,素有“金千墩”之美誉。
  走进古镇,就可以看见楚楚隽秀,如美女一般的秦峰塔和沧颜斑驳、茂盛苍翠的古银杏。秦峰塔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是千灯现存最早的古建筑,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为江苏省文保单位。该塔建在秦始皇南巡至千墩登高观海祭海“秦望山”遗址上,经过多次修葺,仍保持着宋代风格。登上40米高的秦峰塔,古镇风光,一览无遗。
  千灯古镇区占地面积34公顷,遗存的古建筑大约有8万平方米,大多是明清两代和20世纪初的遗构,苏州、徽州两大帮建筑风格在这里都能找到鲜明的特色。古镇的街道与尚书浦平行,南北走向。以商贸为中心的中市街和棋盘街,前店后宅的南市街,让人领略昔日古镇的遗风。古镇的石板街令人注目,总长三华里,主干道800米,由2072块条石构成。它始建于南宋,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仍保持完整格局,目前仍是古镇的人行道。石板下有下水道,沿街临河,与各家各户的下水道和河滩相通,自成体系。其科学性和完整性,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石板街两侧所保存的古建筑,主要是独门独户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店宅,也不乏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居————顾氏南宅“贻安堂”。亭林先生当年便诞生在这里。现存五进明清建筑,雕栋画梁,砖刻门楼十分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被称作“典当里”的余宅,为“立三堂”古建筑群。余氏在明代万历年间自徽州搬来千灯定居,以经商致富,后代也有当官的。余宅的建筑特色为前典当、后住宅。现保存双排五进。其中“立三堂”前后三进六座楼房,相互穿通,呈“亚”字形走马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此外,千灯仍保存着李宅、周宅、徐宅,叶宅和张宅等一批古建筑。
  据地方史料记载,明尚书夏元吉,率海瑞和袁复疏浚吴淞江,兼疏千灯浦,所以它又称尚书浦。尚书浦上架有永福桥、凝薰桥、种福桥、吴家桥和陶家桥等五座明清石拱桥。在古镇区的内河上则建有木瓜桥、香花桥、沅渡桥等多座石桥。每座石桥都让人联想起古镇悠远的历史文化。尚书浦的岸边,无数幢各具特色的民居和花岗岩筑成的河埠,也是古镇昔日繁华的缩影。
  千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唐代有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据说他还是一位“江南丝竹”的首创者。南宋时期出了昆山第一位状元卫泾。到了元代,昆山腔创始人顾坚是千灯人,他被称为昆曲的鼻祖。明代的名人有“贻毂堂”徐应聘,官至太史,是“昆山三徐”的曾祖父。被称为“明文第一”的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母亲是千灯人,他曾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最引人瞩目的是顾氏家族。顾炎武先生的前五代,代代都中进士。他的高祖顾济任黄门郎,曾祖顾章志官累兵部侍郎,祖父顾绍芳仕江西巡抚。顾炎武先生没有当官,却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千灯的文化底蕴是丰厚的,千灯的今天更加辉煌。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古镇文脉的延伸,意识到保护古镇是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由于千灯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为古镇的保护作出强有力的经济保证。通过近年来的努力,2004年千灯镇被江苏省评为省历史文化名镇。今后将按照《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力争把千灯建设成为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绿色生态镇。
扬州瘦西湖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4732932.gif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城西北,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成为扬州雍容华贵的象征。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与杭州西子湖相比,一个如丰满秀丽的雍容少妇,一个似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十里瘦西湖,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白塔等名胜。瘦西湖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化,引人入胜。
苏州浏河镇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925759.jpg
  浏河镇建制于汉唐,历来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位于太仓市东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县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
  三国时,孙权聚粟太仓,经娄江海运接济公孙渊之军粮,是为娄江海运最早记载。元代,“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集如林木;高楼大宅,琳宫梵宇,列若鳞次,实为东西之富域”。明朝。航海家郑和“统官兵二万七干有奇,驾海船二百往复,先后七次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使西洋,“游历数万里,往复几十年”,“各国贡使”和“西番商贾”络绎而来,“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号称“财赋甲于天下”,有“天下第一码头”浏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风物荟萃,古迹名胜甚多。当年郑和出海祭祀神谕的天妃宫,现存后殿建筑,风格雄伟。
  近年又新辟郑和纪念馆,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游览胜地。抗倭名将戚继光检阅、操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启蒙就学的明德楼,正在修复之中的百岁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的梅花草堂,都是人们游览的绝佳处。
苏州虞山公园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3412692.jpg
 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曾名新公园,为旧时“半巢居”遗址。位于常熟市北门大街,背倚城垣,接边虞山,面积154亩。公园倚山傍城,按地形引山泉、营建筑、置曲折。种竹枝树,高低起伏,层叠错落。更有奇石甘泉,文物古迹,景色十分秀丽,具有独特风格。
  园内有舒卷如云的卷云石,石上题词:“刳神胎.出灵氛,一舒一卷,为天下云。”下有九曲桥、湖心亭、双茅亭、文昭榭。沿岸碧桃垂柳,金粼绿荷,亭榭相映,构成佳景。山坡上有抱翠亭、听松泉、听松亭、玉石谷亭、支边亭、忠王碑亭,以及半山轩。各景之间山道曲折盘旋,地势高旷而不露,树木繁茂而不闷,深邃宁静。高大宽畅的环翠小筑为品茗之所。庭前有沁雪石,此石质黑,额上一方“着雪即消”,系元代画家赵孟“鸥波亭”旧物。位于公园大门内侧有别开生面的倚晴楼、称为园中园.楼为两层雕花砖木结构。院内有湖石假山、水池、小亭、石桥,小巧玲现,与回廊相通,遍植花卉草木,景色幽静秀丽。
  公园内辟有盆景园,陈列上千树桩、山石盆景、品种有松柏、榆榉数十种。具有传统特色的“三弯九曲一顶”的典型常熟盆景,造型各异,制作精巧,千姿百态、集大自然之美于一盆之中。
苏州淀山湖
淀山湖
  被称为上海“后花园“淀山湖镇的淀山湖,地处昆山东南隅。淀山湖湖水清澈,泊湾盘曲,岸线多变,形成了独特的淀山湖风光。 淀山湖南岸的仿古大观园,水上运动场,上海国际乡村俱乐部等景点和建筑互连成片。
  淀山湖旅游度假中心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建有东方国际游乐园、旭宝高尔夫俱乐部、格兰特国际游艇俱乐部等一批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质清澈的淀山湖畔。


sky30002001 发表于 2007-8-20 21:47:15

苏州灭渡桥(觅渡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42303814.jpg
灭渡桥
  位于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灭渡","志平横暴也"。今讹称觅渡桥。建桥始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十月,至四年三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估计为姑建时遗物。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
苏州寿星桥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4924213.jpg
寿星桥
  位于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跨第四直河。
  此桥初名营桥,宋《平江图》有载。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遂改今名。其为一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武康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宋、元间苏州一带建筑物常用此石。桥身长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但各部位比例适度,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
苏州黎里镇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黎里为一大片湖荡群所环抱,春秋时节,若乘坐小艇荡漾湖上品茗赋词,极目眺望元岫、平林、疏花、修竹,使人悠然尘外之感。
  黎里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街巷房屋依水建筑,“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河上横卧23座不同结构和造型的古石桥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小河串起99条弄堂小镇,结构之奇特是古镇的一大特色。古镇又一特色是它长长的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仍是那么齐整坚实。驳岸边嵌着300多根石栏,其中精致的象鼻石栏如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而趣味无穷,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古镇的历史上记载着不少名人志士,他们灿若群星。唐代诗人陆龟蒙、南宋诗人陆游,都在这里住过。黎里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其故居现为柳亚子先生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许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参观。
苏州上津桥
上津桥
  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东首,跨阊门古运河, 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修建年代无考,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上津桥口北口公埠"等字。以此推测,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984年又修。此桥为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全长42.45米,净跨12.2米,矢高5.9米,中宽3.7米,七排拱券石并列。桥额书"上津桥"三字。桥栏砖砌,条石压顶。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29级,北3l级。从阊门外广济桥上西望,上津桥和沿河民居组成富有水乡情趣的特有景色。
苏州东山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3316358.jpg
 东山,是东洞庭山的简称,位于苏州城南40公里处,是延伸在太湖中的半岛,以花果丛林、山水名胜、明清建筑著称,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名闻江南的鱼米之乡和花果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山即为吴王及其权贵的游乐场所。这里月月有花卉,季季有果香,天天有鱼虾,洞庭红橘、白沙批把、碧螺春茶、银鱼等名特产蜚声海内外,是旅游、疗养、度假的胜地。
  东山镇倚山而筑,椽摩檐接的老街一字排开。古老斑驳的石板路依街伸展,30余幢明清建筑参差错落,不规则的石井栏上布满了绳痕。店堂狭小,柜台古老,里人赶集,肩上都挂竹猢的勾篮,给古镇增添了情趣和色彩。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有雄居山垣的元代轩辕宫,有匠心独运的严氏园林夏荷园,有集砖、木雕刻和彩绘艺术为一体的明善堂,有杨湾明代一条街,有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有明宰相王鳌墓,名泉柳毅井及雨花台、龙头山、仙人石等观景胜地。紫金庵位于东山镇西卯坞,共有16尊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所塑,在继承前代罗汉画和罗汉塑像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镇西的雕花大楼,亦称春在楼,系东山金氏兄弟所建,1925年完工。宅院建筑采用古典庄园式,外围风水山墙,内峙中式大楼,外加扁厅及花园,十分豪华。厅前有砖刻门楼,上雕“尧王访舜”,“郭子仪拜寿”等人物故事。前厅的门窗、梁坊刻有大量吉祥图案,前后楼的门窗上镶着五色玻璃,室内用泥设平顶,成为古典与西洋结合的建筑物,是南方古典建筑艺术的佳作。
  启园,又名席家花园,在镇东北太湖之滨,原为席启苏私家花园。1933年动工兴建,40年代后期易主徐于星,因徐氏又名介启,故沿用启园为园名。该园借用园林外巍峨的莫里峰和无垠的太湖,并同湖中与波升沉的岛屿相衬托,复廊、转湖、假山、新楼,构图均衡而和谐,使人倍感风光无限,为东山观赏太湖之佳处。
苏州石湖风景区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3/20050303131422770.jpg
    石湖风景区位于苏州近郊,距水乡古城七公里,东滨石湖,西依国家级森林公园上方山。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光柔美秀丽,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又有无数历朝遗迹散布其间,素有“吴中胜境”、“吴中奇观”之称,为苏州著名风景游览胜地。
  石湖风景区分别由石湖度假村、风景游览区、影视文化区、风情餐饮区组成。
一、石湖度假村
  座落在石湖风景区内,度假村占地2000余亩,由苏州园林局、申银万国、拉萨啤酒、东方航空共同投资开发,具有多项高级娱乐、休闲设施,功能齐全,是国内外、中层次的宾客商务、旅游、餐饮、娱乐、会议等优选之场所。
  度假村按星级酒店建设配套标准与古代吴越建设风格相结合,是苏州独具古韵特色的度假村。村内粉墙袋瓦、曲折回环、请幽典雅、自然清新、楼台亭树,小桥流水,草坪青翠,其典雅清幽的装饰风格巧妙地与江南秀山碧水相映成趣,创造出高雅的休闲环境。度假村完全采用酒店式管理,目前有二十八套客房,配以乒乓室、游戏机房、棋牌室、网吧、等娱乐项目,同时经营的还有酒巴、茶座、美容保健中心、多功能会议厅、设备齐全的健身中心、现代化商务服务中心、将建设标准网球场和回归自然的露天泳池,可为各方人士提供丰富、幽雅、满意的服务,全方位地满足度假者的消遣需求。
  度假村下设的宝马俱乐部兼具会员制形式和接待散客的功能,拥有华东地区最大跑马场:宽l5米、长1000米的跑道和23匹中外赛马,并在器械、医疗、教练等方面配备优秀的服务人员和优文设备,并与全国各跑马俱乐部等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区域性赛事活动,为广大骑马爱好者提供一个大显伸手的场所,创造人与自然交融的机会。
  度假村内的烷沙池,放养各种鱼苗,备有垂钓器具,可让爱好垂钓的人们大享其乐。苏州石湖度假村汲水之精,取山之灵。融远古风情、吴依乡趣于一体,其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一流的设施,诚为天下宾客奉上全方位超值服务。
二、风景游览区
  石湖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王室苑圆,也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军事文化遗迹很多,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
l、石湖串月
  行春桥位于茶磨屿东,石湖北诸,又名长桥、九环洞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是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桥面俱石砌成,平展光滑,桥身九洞相连,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农历八月十八夜,秋月如练,石湖行春桥九个桥洞,各挽一汛月影,形成串月之绝景。
2、石湖精舍
  南宋末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归隐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筑石湖别墅,又名石湖精舍,建有北山堂、农圃堂、寿乐堂、天镜阁、千岩观、玉雪坡、锦绣坡、梦鱼轩、说虎轩、倚云亭、盟鸥亭等多处景观。
3、余庄
  民国二十一年,书法家余觉在天镜阁故址建别墅,俗名“余庄”其主厅为慈禧太后所赐“福寿堂”,堂南临湖新建望湖亭,可畅览石湖、上方山景色,新增茶室、鱼塘,可供游人品荼、垂钓和休息。
4、越堤烧烤基地
  这是目前苏州最大的野外烧烤基地,拥有炉灶80多个,备有烧烤所需器具,并十余艘小船、竹筏可游玩。每当风和日丽、天请气朗的日子总有众多的游客或坐于绿树环绕之中,或泛舟湖中,享受着碧波荡漾、绿草如菌、营声燕语,以及烧烤的诱人香味。
5、华南虎养殖基地
  华南虎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这里可让游客更清楚地了解华南虎的生活习性,观看到华南虎的雄姿。
三、影视文化区
  “吴越春秋影视艺术中心”该区域以先秦勾吴风情建筑为主体,展示古吴越文化。主要有吴王行官姑苏台、吴王祭天的拜郊台、平安词、财神庙。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一苏州园林,又充分满足国内影视业发展的需求,建成了影视外景基地,前来拍摄过的影片有《西施》、《新江山美人》、《刘伯温》、《哪叱》、《十五贯》、《关汉卿》等。影视基地在灯光、道具、布景制作、演员配备、后勤、外部景点资料的提供以及化妆等进行全方位服务。
四、风情餐饮区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太湖举办龙舟宴游,启创了官廷船莱船点之风,成为文人墨客、商贾官宦的风流之举。目前景区建成的巨船餐厅,石湖船菜,姑苏一绝,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配有十条画肪停泊在石湖之上。聘请专家挖掘整理苏州船菜,以结游客。湖中轻饮,独特雅致,浪漫悠闲。
         苏州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花山树木菇郁,浓可蔽日,远望如同一道翠屏,幽幽清绿,碎石古道依谷蛇蜒,寒泉孱孱流淌,青松翠柏夹径,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景致清远,到此有隔凡入仙出生之感。
  花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受到名人雅士和文人墨客的垂青。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就有“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的记载。东晋高僧支遁来此开山后,历代名僧高士纷纷来此隐居,超然世外。清康熙乾隆帝多次驾幸此山,故自然景观和历史内涵十分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花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之后,1998年9月16日于与陈慧中先生签定合问合作开发,加快修建步伐,自去年以来已开通进山公路,停车场。修复了元代大佛,上山大道,观音殿,莲叶精舍,梅香阁,云根山房等……相继建成,从而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交相融的花山旅游胜地,愈来愈丰富多彩,秀丽宜人。
苏州
http://www.cits-sc.cn/jingdian/UploadFiles/200502/20050215155913773.jpg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筑阖闾城,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少有。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鱼米之乡,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人口575万。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5-17度,1月最低气温-9.4度,7、8月份最高气温达38.6度;全年平均降水量偏高,近1076.2毫米,无霜期在230天左右。
  苏州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平均海拔4米左右,东南部地势低洼,西南部多小山丘。吴县穹窿山主峰高351.7米,为全市最高点。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等散布其间,太湖水面90%左右在苏州市境内,全市水面占总面积的42.5%,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苏州古城内现有河道35公里、桥梁168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古今游客都要来枫桥,闻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的物产繁富,苏式糕点菜肴名扬天下。苏州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以旅游业为突出,全年接待海外游客69万人次,国内游客13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亿元。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林艺术的巧夺天工。苏州的山光水色景色怡人,自然环境悦目赏心;苏州的街巷临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古时称吴,又称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历经2500多年沧桑,但古城池仍座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据统计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太平天国忠王府、云岩寺塔、拙政园、留园、文庙宋代石刻、保圣寺罗汉塑像、玄妙观三法殿、网师园、环秀山庄、瑞光塔。
  此外苏州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7处。市区对外开放的园林有24处,拙政园、留园列入了国家的四大名园。
  苏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已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菜肴。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才施艺,四季有别。烹饪上擅长炖、闷、蒸、烧、炒,并重视调汤,保持原汁原味,风味清淡。
  苏州气候温润,草木葱茏,有丰富的饮食资源。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凭依丰盛物产,过着钟鸣鼎食、甘脂膏粱的豪华生活。秦汉直到明清,苏州一直是王室内廷食物的供应基地之一,香粳米、三破糯、洞庭红桔、南荡菱藕、碧螺春茶等都成为皇家贡品,而莼菜、鲈鱼成了牵动游子思乡,不惜弃官而归的盛名食品。千百年来,苏州食品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至今已有苏式菜肴、糕点、糖果、卤菜、蜜饯、糕团、名茶、炒货、特色调味品、特色酱菜等十个大类一千余个品种,使天下有“吃在苏州”之说。松鼠桂鱼、三虾豆腐、清蒸大蟹、鸳鸯莼菜汤、常熟叫化鸡等传统菜肴享誉中外。花色繁多、制作精良的糕点糖果与岁时节令关系密切,仅据《清喜录》记载,节令糕点就有二十八项之多;至于人生礼仪,诸如婴孩满月、新娘归宁、父老祝寿,糕点糖果更是不可或缺的吉祥物。苏州的风味小吃,同样脍人口。食俗厅陈列着“骆驼担”、苏式厨房的模型、小摆设――缩至方寸的炊具、餐具、厨房用品。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游客可以品尝到应时的苏州风味小吃。
  著名的苏式菜肴有:松鼠桂鱼、清汤鱼翅、响油鳝糊、西瓜鸡、太湖炖菜汤、翡翠虾斗、荷花锦炖等。
苏州概况:
  位置: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
  气候: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面积:8488.42平方公里
  人口:580万人
  行政区划:辖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7个区。
  概貌: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景观:苏州 拙政园 网师园 狮子林 留园 沧浪亭 怡园 枫桥 寒山寺


emilyhe 发表于 2007-8-21 15:46:30

沙家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名镇,

:(hehe 俺还以为是东北的。。

小夜貓子 发表于 2007-8-22 06:06:41

天堂ers45:sw

木糖醇 发表于 2007-9-1 09:08:08

终于发现一个苏州同志了,偶虽然是苏州的,但上面也有好多地方都没去过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苏州]苏州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