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實】
泰坦尼克號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是白星航運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輪的第二艘。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達到空前的46329噸。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複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航速23~24節。不過,白星公司明顯對速度並不感興趣,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營造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用《造船家》雜誌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這種奢華的程度在當時可謂無可比擬。
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水仍能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
1912年4月10日,南安普敦港人頭攢動,號稱世界最大郵輪的泰坦尼克號開始了它的唯一一次航行。當晚7時,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一位上岸的乘客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從未見過如此寧靜的北大西洋。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號以22節的航速在漆黑冰冷的平靜洋面上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白星公司為頭等艙定制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編織地毯,卻竟沒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裡克·弗利特發現遠處的的黑影正在快速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鐘,得知情況的大副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鋌而走險;要麼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
撞擊發生之後,史密斯船長和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一起檢查受損情況。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斯平靜的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覆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
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準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求救信號。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一片混亂,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即將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
1點35分,海水開始進入鍋爐室。2點10分,船上發出最後一封求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衝撞著砸破一道道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鐘之內就緊跟著沉入水中。
最終,在2208名船員和乘客中,只有705人生還。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驚駭程度絲毫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半旗致哀。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造船業和無線電電報通訊。1913年12月12日,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大會制定的條約促成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直到今天,該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可能造成危險的冰山。條約規定:所有載人船隻應該配有足夠搭載全體乘員的救生艇,並且要進行適當的相關訓練。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信號。
有很多人認為,救生艇不夠是導致這個災難的直接原因。實際上,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數量是符合英國法律規定的,法律要求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人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因為當時準備救生船的目的不是裝下全體乘客,而是將下沉船隻上的乘客轉移到救援船上。當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救生艇的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海難後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法規要求救生艇必須能容納船上的所有人員。
花絮:
·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此片成功離不開歷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於搭建的泰坦尼克號中細節的錄像也曾讓泰坦尼克號歷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泰坦尼克歷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製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為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製作的器具讚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泰坦尼克號的。
·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的殘骸。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煙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為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煙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
·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羅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
·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屏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麼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裡有Titanic在下沉。
·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
·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
·因為全尺寸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
·造價2億多美元的《泰坦尼克號》是當時成本最為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製作過程長達五年。
拍攝結束後整個佈景都被賣了廢鐵。
·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
·Jack的台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台詞之一。Jack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於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像完成。至於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
·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復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台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髮夾戳他。
·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
·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製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闆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為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為影片中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
·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為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
·導演卡梅隆為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星"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為太高深莫測而被捨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
·珍藏版DVD的花絮中可以看到導演卡梅隆親身站在冰冷的水中手執攝像機的珍貴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