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7-22 1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玩转南京旅游--明故宫遗址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在今中山路南北两侧。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叫“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
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经四年战争,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延时,明故宫已相当破败,以致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清军平定江南以后,将明故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设置将军、都统二衙门于其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凉了。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到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荒寂多年的明故宫遗址又重获新生。南京刚一解放,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约350个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市政府正在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玩转南京旅游--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座落在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在地,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为悼念遇难同胞,南京人民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扩建。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大屠杀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该馆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座落在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在地,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为悼念遇难同胞,南京人民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扩建。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大屠杀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该馆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玩转南京旅游--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南京长江路292号煦园的西面,有一幢小巧的西式平房建筑,在绿树、芳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端庄、凝重、典雅,这里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办公处旧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首义,取得了起义的胜利,给清王朝统治敲响了丧钟。随后,革命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波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宣布光复的17省的45名代表,由汉口移师南京,就建立新政府及政府总统人选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12月29日,17个省(每省1票)代表举行公决,孙中山众望所归,以16票当选。孙中山风尘仆仆地上海赶到南京,于1912年1月1日晚10时整,在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庄严宣读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同时,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定于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又选举了黎元洪为副总统,由九个部的总长、次长组成了内图。1月28日,又成立了参议院,作为政府立法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诞生。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该处。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励精图治,废除了一系列封建文缛节以及《大清律例》等法律、条规,以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签署、颁布了“临时约法”等三十余件有关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法规,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14日,孙中山在此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3月,南北议和代表唐绍仪专程来南京,与孙中山商议临时政府改组事宜。4月1日,孙中山让位,刚刚诞生才91天的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在此工作时间虽短,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在革命中产生的南京临时政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崭新的一页,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原为清两江总督端方建造的一座花厅,坐北朝南,面阔7间,中间有个设计精巧的亭形拱式门斗,由大门而入为穿堂,原为衣帽室,现陈列着孙中山的坐像。其右侧3间,分别为小会议室兼会客室、大总统办公室和总统临时休息室;左侧3间为一个大会议室,内阁会议及高级军政联席会议均在此举行。现在,根据原工作在孙中山身边的人回忆,按原样制作一套人物模型复原陈列,再出了孙中山先生80多年前在此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瞬间。步入其间,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在煦园内,还保存着一幢二层中式木桔构小楼,这是孙中山先生当年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的起居室原址,室内陈设简朴、整洁,体出了孙中山先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
玩转南京旅游--秦淮风光带
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两支,一只绕道南城墙外向西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只通过东水关进了南京城,这才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
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
秦淮河
从历史上看来,文明总是从有水的地方来的。且不说生命本身是从水从来,看几个文明古国,哪个又离的开水呢?正如同黄河之于中国、恒河之于印度、尼罗之于埃及……或者缩小到城市范围看,如同嘉陵江之于重庆、府南河之于成都、松花江之于黑龙江、湘江之于长沙、珠江之于广州……
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两支,一只绕道南城墙外向西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只通过东水关进了南京城,这才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
南京城内的秦淮源自通济门,却美在夫子庙。河水并不干净,有些发黑,显得怪沉重的,似乎连荡几道波纹都那么费劲,可在夫子庙、得月台、文德桥、石坝街、乌衣巷、朱雀桥、秦淮人家及长长的走廊之间不知怎么就显得美起来了。年后的夫子庙人格外的多,走在人群中好象年还没过去似的,老老少少都出游来了,还有卖雨花石的,卖小吃的,卖小工艺品的,当然,最多还是卖花灯的,各式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花灯让孩子走不动路,常见的的画面是这样的——小孩子左手提着盏小小的花灯,右手正拿着吃的往嘴里放,大人们则是满面的笑意……
除了岸上人多,河里的人也不少,坐着画舫或是小船在泮池里随波荡漾的,大大小小的船儿象是在开碰头会,大船还象个样子,有几份古意;有的小船就有几份“今趣”了,它有个顶,看上去象是辆开在水上的夏利,很好玩。船儿一会儿穿过文德桥,一会儿钻过朱雀桥,来来回回的,好不快活。看着这些快乐的人儿和船儿,心情是不会不快活的,这长长的秦淮,给古老的南京带来不只是富庶、便利、金粉烟水气,还有数不尽的快乐。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和民俗于一体。早在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的地区,十里秦淮两岸是贵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隋唐之后,一度冷落。明清又再度繁华,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为江南佳丽之地。秦淮风光最著名的是盛行于明代的灯船。河上的船,不论大小,都一律悬挂着彩灯,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灯船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此就有很好的叙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
夫子庙
即是孔庙,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 地方。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 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 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 还有魁星阁。,由于时代要求,孔庙现已成为群众 文化活动场所。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 围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临 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 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 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不下200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热闹非常。
夫子庙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明清两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争奇壮举胜,风味独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散落民间的风味小吃发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小吃供应干稀搭配,荤素相间,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使餐饮过程同时成普文化欣赏的过程,体现了饮食和文化的精美结合,对中外游客产生着久远的吸引力。目前风味小吃已达200多个品种,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夫子庙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这一地区的特色文化。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档,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档共存的餐饮新格局。今日夫子庙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食中心”。 独领风韵的夫子庙美食街 夫子庙美食街建成于1997年,总投资1.5亿元,位于夫子庙南端,东起平江府路,西止来燕路。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仿古花岗岩路面两侧镶嵌着彩色广场砖,菱形的花坛、回绕的长廊、花园式的广场、古典式的矮架路灯,营造出温馨而优雅的氛围。沿街座落着晚晴风味轩、晚晴茗轩、金陵春酒楼、夫子庙康乐城、秦淮人家、白鹭宾馆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荟萃了海内外美食精品。结合美食街建设,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谢古居,恢复了乌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观区,拓展了夫子庙景区范围。
学宫
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一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全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和“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 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 乡试中举, 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 国状元总数的51.78%。 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陈列馆尚存一批原江南贡院遗留的珍贵文物及宝贵史料,现有东西号舍 八排四十间,其中东部号舍是举办“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中外游人可以 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感受科举考试之苦涩、中举之喜悦。陈列馆还展 出科举文物、图片一百余件,录像室播放科举考试程序等电视片。 现在,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场所,收藏科 举文物史料的机构,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许。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很重要历史古迹。“明远楼”共三层,该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络追远,明得归厚矣”之意,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担任江南贡院建临期间还发明了创造了信炮和号灯制度,有效的保证了考试秩序。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省级文物,明清贡院碑刻二十余块,它们铭刻着江南贡院的历史,是贡院兴衰的历史见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为了纪念这位伟大文人,秦淮区委、区政府在古桃叶渡遗址旁规划复建了秦淮水亭,成立了吴敬梓故居陈列馆。 陈列馆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交界处,毗邻古桃叶渡,名为秦淮水亭。该馆共占地80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遗址, 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而得名,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诗赋词、幽思怀古,留下许多优美诗句和生动民间传说;北半部分为吴敬梓故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成为研究吴学的又一阵地。
白鹭洲
这是一个以桥为特色的园林,园内宛如襟带的小桥竟有15座之多,其中有典雅玲珑的独孔桥、三孔桥、七孔桥,还有四角重檐的亭桥等。
景色幽丽的白鹭洲公园,历史上称为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王徐达王府的东花园。解放前夕,已沦为一片废墟。1951年结合秦淮河整治,滩湖堆山,广植花木,整合适和新建了烟雨轩、话雨亭等园林建筑,园容初具规模,1976年建成开放。重建后的白鹭洲公园,以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建筑采用明清江南园林的传统风格,与夫子庙地区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近来又建成集惊险、刺激、健身、消暑为一体的水上乐园,为游人提供了新的场所。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闹市区,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犹如镶嵌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瞻园
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逾600高龄。 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题书“瞻园”二字。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里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和夏官丞相赖汉英的王府花园。后毁于兵火。1960年修复后的瞻园分东部和西部两景区,园内还有两块宋代奇石-仙人峰、倚云峰,相传是宋代花石岗的遗物。
园内的主题建筑是静妙堂,它一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该堂把全园分成两部分,南小而北大,北寂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园又以石取胜,造景效果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妙境静观殊有味,良游重继又何年”。
瞻园是秦淮风光带上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刘敦桢所著《中国园林》巨幅集锦画册中,将瞻园作为古金陵园林唯一的代表作,载入我国园林史册。 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以石胜”,成为瞻园的主要特色,现今园中北假山即为明代遗物。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 而今瞻园,旧院妩媚,新容俏丽,深厚的基础更添时代的活力。正是:瞻前顾后皆妙景,怀古赏新两相宜。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专业博物馆,筹建于1951年。1956年10月1日,在堂子街原太平天国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至瞻园路128号现址,1961年1月正式更名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址所在地瞻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馆园合璧的博物馆。东侧是展览区,由一组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组成,西侧是被誉为“金陵第一园”的江南著名古典园林——瞻园。馆址在六百多年前是明代中山王徐达府邸的西花园,清代为江宁布政使衙署,屋宇曾多达391间,是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的建筑群。太平天国时曾先后作为东王杨秀清的住处、幼西王萧有和的王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的衙署,民国年间成为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所在地。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藏有太平天国历史文物2140件,一级藏品33件套,以及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图书,是全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研究机构。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配合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本馆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搞好基地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被列为南京军区青年官兵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省公安专科学校等十余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我们立足本馆,辐射社会,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参观人数也逐年递增。
南捕厅·北捕厅
在清代,南京城内设有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
南捕厅主要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其旧址地名相沿至今。据1984年出版的《南京市地名录》上“南捕厅”条目载:“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相传清朝南捕通判居此,故名。”
此处原先的建筑物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战火,1872年仍在原址重建。清末实行新政,设立警察局取代捕厅工作后,南捕厅旧址房屋曾作为钟英中学校舍,几经改造,至抗战前已荡然无存。著名的甘熙故居就坐落在南捕厅。现在,该故居抢救一期工程已竣工,并向市民开放,让人们领略昔日甘家大院的风光以及晚清时期南京民间的旧闻轶事。
北捕厅,主要负责辖区内水上缉捕工作。其旧址,据《嘉庆江宁府志》记载:“北捕通判署在府北土街口(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即芦政公署(今南京市体育局)。”
芦政公署建筑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战火,也是1872年在其原址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捕厅旧址房屋曾为民国政府机关使用,1927年左右,拓建中山东路时,其地面建筑全部拆毁无存。
最近,南京有几家媒体发布消息说:在南京市体育局工地,发现有江宁织造府织造局工厂遗址。但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并对出土的木桩测定,证实是清代晚期建筑的基础木桩遗物,并非江宁织造局工厂旧址。
笔者也认为,该工地出土的建筑地基木桩,可能是北捕厅房屋建筑的地基。
南京的古井文化源远流长
掘井取水自古就是南京重要的取水方式之一。金沙井、杨公井、铜井巷、双井巷……不但水井星罗棋布,至今还有不少街巷以井命名。
据记载清末市内水井即达5000余口;上世纪30年代初自来水出现后直至六七十年代,仍维持在5000口的数量;到80年代,六城区尚有水井3000余口,城南的秦淮区最多,有1100余口,不过现在已极少有人饮用井水,多作其他用途;随着自来水广泛普及,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入90年代,市民饮用井水已成历史,很多水井已经被填平。
这些老井的井壁多以青砖砌成,井口上设井栏(井圈),井栏用整块青石凿成,外部呈圆形或六边形、八边形、多为上、下两端较细中段粗的腰鼓状,井径二三尺内,有的使用年代久远,井沿留下深深的痕迹。四眼井的四个井栏都是方型,别具一格;双眼井两个紧靠的井栏都是圆柱形,形似人的两只眼睛;有的井栏镌刻着井名或时间等简要说明文字。
现存较早的有相传为三国东吴时乌衣营(现乌衣巷内)驻防军士汲水用的乌衣井,雨花台风景区有东晋时掘的甘露井。位于城外紫金山中的应潮井掘于梁武帝大同十二年(535年),《六朝事迹编类》等古籍说它与江潮相通,涨落相应,记录了一些玄乎离奇的事情。另外,不管是有名古井还是坊间道旁偶见的无名古井都各有春秋。由于长期闲置不用,失于淘理,淤塞污染严重,有的已经干涸。
桃叶渡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48景之列。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王献之当年曾作《桃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这首载之《古今乐寻》中之诗,颇昵而佻,为乐府吴声流韵,至南朝陈时犹“盛歌”之。《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之中,至今日本的明清乐中还有这首歌曲。“桃叶临渡”遂成千古佳胜和久传不衰的风流佳话。
堂子窗太平天国壁画
南京城西堂子街108号,太平天国时期曾经作过东王杨秀清属官衙署,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五进庭院。每进的东、西、北壁原都有壁画,均是绘在墙壁或板壁之上。现存壁画共18幅,其中既有表现山水风景的“江天亭立图” 、描绘花鸟动物的“柳荫骏马图”、寓意志祥的“鹤寿图”,又有表现军事斗争的“江防望楼图”,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些壁画是了解太平天国艺术、军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玩转南京旅游--太平天国天王府
位于南京城东长江路292号,是明清王府官邸,太平天国天王府的遗址,明代是称此园为“煦园”,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天王府原为朱元璋所建的汉王府,清王朝把这里辟
为两江总督署衙门。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衙门的基础上修建天王府,随即以原两江总督署为中心,扩建为天王府。至11月,不慎失火,夷为平地,1854年2月再次破土动工。 1864年7月,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放火烧了天朝宫殿,中心建筑五间八架的“金龙殿”与西花园内的石舫等等保留了下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此作为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天王府又成为国民党的总统府。
天王府分为太阳城和金龙城两部分,周围约有10里,有“宫垣九重”。公元1864年天京陷落,建筑大部被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重建两江总督署,有正宅、厅楼、亭阁等1189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此处为临时大总统府所在地。1948年改为国民政府总统府,直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51年在此建立“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纪念碑”。西花园、石舫、水榭等基本布局依旧,成为国内外游客到南京必游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