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塔海 碧塔海位于中甸县城东25公里的高山峻岭中,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雪峰连绵。为断层构造湖,湖面呈海螺形状,长3000米,宽700米,海拔3504米,水深40米,面积60公顷。它由雪山溪流汇聚而成,湖水碧蓝,雪山树影倒映湖中,清丽醉人,湖中有岛,生长着云杉、高山松、高山栎、白桦、柳等。湖四周生长着浓密的杜鹃花林,每年杜鹃花开的季节,花瓣落入湖水,被鱼误食,不时一条条被醉倒,白色鱼肚皮飘浮在杜鹃花之中,随波荡漾,形成“杜鹃醉鱼”的奇观。碧塔海以它美丽恬静的天姿丽质吸引着游客,为新开辟的高山旅游区。 从中甸城出发到双桥,就可骑马踏上去碧塔海的路。骑上藏民们备好的马,悠然徜徉于春的怀抱,你会发现春的内涵如此丰蕴,林海苍翠广阔,而身旁的草场犹如大山随意舒展的绿毯,草色青翠逼人,盛开的各种小花就密织于草毯中成为美丽的点缀。而空气湿润,树木、青草和山花都透着极清新的亮光,微风吹来,又将这草场荡漾起一阵绿波 花潮,仿佛从心里流过。马蹄轻悠,过河过溪,穿林踏草,一条小路把你引到了碧塔海。那是一片林海,林海边是铺展的草场,草场边有一大片湖泊,水极清极静,宛若一面镜子,只是这面镜子不太圆,棱角姿态多样,湖心镶嵌着一个塔状的小山,满是树林。看到这塔,所谓“碧塔海”的形象就很鲜明了。 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的就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一湖清明宁静的水。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神话意味,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失落的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还有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传中所提及的“毒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岭国的骑士们迫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护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又有人说这岛是明代纳西族木天王的避暑地,还有人说这是寻宝者建造的庙……。总之,碧塔海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内涵。 1982年 碧塔海及周围的森林、灌丛和草甸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总面积14181公顷。碧塔海是保护区的核心,湖面海拔3539米,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平均宽700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余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约为40米,水域面积159公顷。自然保护区地质上层滇西地槽褶皱,系古生界的支槽褶皱带中甸、剑川相带内。保护区森林由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阔叶林、寒温性落叶阔叶林组成,这些森林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长苞冷杉、桃儿七和延龄草等,有大量的杉、松、栎、桦树木,构成青山苍翠景色。灌丛和草甸也是保护区主要植被分布地,灌丛中有大量杜鹃丛、草甸中有报春花、柳叶莱、马先篙、毛莨花、金莲花等高山花卉。保护区内还活跃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小熊猫、马麝、林麝、猞猁、云豹、金猫、羚、棕熊、黑熊、岩羊、黑鹤、绿尾虹雉、斑尾榛鸡、胡兀鹫、藏马鸡、血雉、红腹角雉、血腹锦鸡、大绯胸鹦鹉 等。 特有的水、特有的花和动物在碧塔海构成奇异的“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的景观。逢五月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碧塔海畔的杜鹃花瓣纷纷飘落于水中,引来游鱼,鱼儿吞食花瓣后,竟醉倒而飘浮于水面,醉鱼和杜鹃就这样形成了湖面的奇特景观。据说林中的老熊也会趁月色来捞食昏醉之鱼。著名作家冯牧曾描写了这种景象,从此碧塔海“杜鹃醉鱼”的景观就扬名于世。 藏语“碧塔”是株树成毡的地方。在晴朗的日子里观赏春天的碧塔海,别有情致。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蔽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湖水清澈明亮,在太阳缕缕金辉照耀下,闪闪熠熠,奇秀悦目。高山临湖,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真可谓“半湖青山半湖水”。湖周围杜鹃花绚丽灿烂,湖畔鸟语花香,游鱼游曳于浅滩岸边。从杜鹃花海中向外望去,在广阔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于鲜花点缀的草甸上。湖光与草原由此相映成趣,令人如痴如醉。 第2站 纳帕海 纳帕海位于中甸县城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是个季节性高山湖泊,也是云南省少有的亚热高山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其三面环山,山峰海拔3800—4449米,一面与大中甸盆地相连。纳帕海藏语称为“纳帕错”,汉语意为“森林背后的湖”。此湖在夏末秋初大量积水,再加上青龙潭、纳曲河、旺曲河水的注入,形成大面积湖面,明水面大时可达上千公顷。湖周围分布有9处落水洞,湖水由此泄出,经尼西汤满河、五境吉仁河汇入金沙江。到冬春季节,明水面缩小,荡漾的湖水就变成大片的沼泽草甸。冬天里,我国特有的珍禽黑颈鹤就飞临沼泽草甸越冬,纳帕海由此于198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纳帕海西北山上,是中甸古寺----衷钦寺的遗址。古树参天,郁郁葱葱,四周断垣残缺,瓦砾遍地,该寺建于明末,毁于清初教派之争。据史料记载,该寺有一尊三丈六尺高的强巴佛像,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曾慕名欲前往参观,被丽江木氏土司所阻拦未能如愿而报憾不已。 纳帕海是全县最大的草原。由于保护区气候湿润,牧草生长比同类地区快,每年5月,草原方吐嫩芽,而纳帕草原已是绿草萋萋 。6月伊始,各种野花竞相开放,茫茫草原,琼 花瑶草争奇斗艳。成群的牛羊随草海起伏,如在海中沉浮。茫茫原野,四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西面的石卡、时卡、辛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牛羊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风光。 秋冬来临,草原一片金黄,远山如黛,皑皑雪峰倒映于湖泊之中,这一季节,黑颈鹤、黄鸭、斑头雁云集于此,在草丛中、水面上嬉戏漫游,使广阔空灵的草原另具一番诗性画意。藏族人民热爱飞禽,从不伤害它们,特别是黑颈鹤,千百年来得到藏族人民的保护,与人十分亲近,常在村舍旁、帐篷边落脚,与人畜共处,惹人喜爱。 黑颈鹤为世界珍贵稀有鹤类之一;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由于纳帕海水草丰茂,能提供黑颈鹤的食物黄蚬、小鱼、植物根茎、水草及蝌蚪等,且少有人迹毁坏环境,气候适宜于黑颈鹤,故而成了其理想的栖息地。据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00只黑颈鹤,美国鹤类基金会饲养了世界上现有的15种鹤类中的14种,只缺黑颈鹤。这仅有的千只黑颈鹤在青海高原过夏,在云贵高原越冬,中甸的纳帕海,已是其千百年来的越冬栖息地,形成了飞来飞去的时间规律,当地民间有“来时不过九月九,去时不过三月三”的谚语流 传,黑颈鹤与人、与自然和谐而存。1989年1月24日,美国鹤类基金会专家吉姆·哈雷斯带领考察团在纳帕海对黑颈鹤进行实地考察统计,当时统计结果,在纳帕梅越冬的黑颈鹤有76只。10年后,被联合国列为濒危物种的黑颈鹤,在纳帕海已增至150只。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扬名于黑颈鹤,可除了黑颈鹤之外,这里还有省级保护动物灰雁、斑头雁和灰鹤及大量水禽,堪称飞禽的一个乐园。这里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观。顺中旬城西的公路前行8公里,在高原春天的怀抱里,一片广阔的草场展现在视野里。 那远远铺展开去的草甸使人心旷神怡,禁不住会往前走去。越走近,那散布在草丛中的小花就越明朗了。花姿招展,花色缤纷,令人心醉神痴。碰上有兴之人,在草丛花海中跳跃翻滚,那花草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抬眼望去,在山脚下的草场上,有湖水微微的波光。牛羊散布于湖周围的草甸上,怡然自得。成片的青稞,在蓝天下,如织如绣。青稞架似乎有了丰实感,稳稳地立在草地上,人们悠然于湖边,谛听着风声和牧铃。如果是冬天,这些鲜花青草、牧畜青稞铺展的世界大多成为湖泊,人就有缘在苍凉的荒原里看到被誉为“高原仙子”的黑颈鹤了 第3站 归化寺 位于迪庆州州府中甸城北佛屏山下的噶丹松赞林寺,在中甸县城以北5公里处,建于1679年。它汉语名称是归化寺,属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所救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是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建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外观布局酷似布达拉官。来到中甸城,目光不由自主地会被这若有佛光缭绕的寺院建筑所吸引,会对藏区历史上政教合一制度和民间浓郁的宗教氛围有所体悟。 公元1674年,和硕特部打败了丽江木氏土司的势力,占领建塘地区,并将其献给五世达赖作为庄园。当时,这里的藏区流传的是苯波教,宁玛教派和噶举教派。据说,此时藏区灾害频繁,生计艰难,俗民不守法规,僧侣不守清规,宗教无统慑之力,民间人心惶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扶持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为首的格鲁教,以朗普渡众生,修行布道,康区十三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成的。松赞林寺也就成为迪庆藏区弘扬格鲁教的大寺。 寺址由五世达赖亲自卜定。根据其“林木清幽现清泉,天降金鹭嬉其间”的告示,选中了佛屏山脚下的这块宝地。这里四周的山围成八瓣莲花型,前有圣母湖,背靠十八座“赞崩”的“卡日山”,南方众山尽收眼底,有万马归槽之势。 而东面恰是奶子河源头,河水清澈宁静,西面又与释卡雪峰遥望。环境若天造地设。古代的一位高僧曾见到山坡上众鸟飞翔,因此留下这里必有众僧云集之日的预言,这个预言恰与五世达赖的卜示契合。松赞林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着这里的格鲁教势力开始占统治地位。松赞林寺归并和强令改宗了噶玛教和噶举派寺院,建寺之地上原有一个噶玛派寺院“瑟日衮”,此时也将寺址奉给了松赞林寺。松赞林寺寺名由五世达赖赐名,全称噶丹·松赞林寺。寺名含义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噶丹·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了显密的结合。藏传佛教由此深深渗入藏区社会中,松赞林寺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成为滇、川、藏藏区佛、法、僧“三宝”具备的殊胜道场,成为四方信徒向往的吉祥福地。 松赞林寺可以说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其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特点,表现出深重的宗教意味。 全寺占地五百亩,形成椭圆形城垣,开设扎雅、独肯、东旺、绒巴、鲁古五道城门。布局上,扎仓、吉康两主寺居于最高点,坐北向南,为四层藏式碉房建筑。八大康参和西苏、觉厦(扎仓的两所事务机构)拱卫周围。还有五百所僧舍错落有致,竞相辉耀。周围筑城垣,设置望台、哨楼、碉堡。扎仓、吉康两所主寺的建筑特色和室内布置设施可谓真正体现了松赞林寺的艺术精华和宗教内涵。 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姿。主寺之顶为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由斗拱金刚杵柱头和金刚梁建成,可容纳近2000人趺坐念经,显现佛法之深固宏大。大殿正中前座供奉五世达赖铜像,其两侧还供奉有诸多佛像、灵塔等,多为银铸。大殿正中及两旁众多的佛像,辉煌而神圣,使人忘却尘世之相。 大殿左右两侧、正门内外两侧和东西厢的琳琅满目的精美壁画则向人诠释着佛教的丰富内涵。大殿左右壁还有藏经“万卷筒”,令人有深入佛经世界中探寻的冲动。在大殿正殿宏大辉煌的气势之外,又可领略内壁回廊的迂回曲折、小巧精致之风格。回廊上有精美的雕饰和壁画,中央三面开窗采光,由六层楼空杜鹃木雕的汉式窗根组成,刻八仙庆寿、四李花乌图形,色彩艳丽夺目,立于回廊的十二根柱子的柱头也雕饰有精美图案。正殿直通二层楼,此层也以三面窗根及汉式六层杜鹃木楼空木雕引人注目,周围设8间拉康,前楼设会议室,左厢设护法神殿和临时经堂。 三层楼可谓是主寺又一方佛光充溢的天地,这里设有豪华的达赖、班禅精舍佛堂,供奉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布施的名贵佛像、经卷、佛塔及历代达赖、班禅的架装用具和传寺法器宝物,有掌教厅,有高耸的鼓楼。鼓楼早晨和中午报时召僧的声音常常回荡于大寺内,远传于寺外,佛的声音由此仿佛响彻了一个极大的空间。与主寺并排耸立的宗喀巴大殿同样呈现着精美辉煌的特色,屋顶外观与主寺一致,里面供奉的宗喀巴馏金铜塑像,异常高大,竟与三层楼顶齐。 归化寺中收藏的文物,有各种精美的金佛像,有达赖五世馈赠的五彩金汁精画唐卡16轴,还有各种藏文经籍,如手抄。精印的世界著名佛学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一套共400余函,历世达赖、班禅所念诵及供奉的贝叶经,皆为少有珍藏。还有各种精彩的大型壁画、美丽的酥油花,内容虽多为宣扬喇嘛教教义,但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是藏汉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 1936年5月,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路经中甸,贺龙、萧克同志曾亲临归化寺,访问活佛喇嘛,题赠“兴盛番族”的匾额;争取归化寺属下开明的夏纳古娃等人为红军征购粮草;归化寺提供了不少物资,使红军短期内准备了抵甘孜前翻越雪山所需粮秣;还派武装喇嘛担任向导,支持了红军北上抗日。可惜,这座在迪庆很有影响的大寺毁于十年浩劫之中,寺中曾拥有许多珍贵的文物现已难准确记其数量和实况。近年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部分建筑。现在,中心大寺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八大“康参”正在施工,寺中已有喇嘛300余人,并自建了数十幢静室。如今虽然也可见一斑,但已远无当年的规模。 第4站 卡格博峰 云南第一峰”位于德钦县城升平镇西,名叫卡格博峰。车行至10公里处的飞来寺,便可见到澜沧江对岸数百里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 梅里、太子雪山南接碧罗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气势磅礴,无比壮观。那傲然挺立于十三峰之上的卡格博峰,高耸入云,横亘天际,海拔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也是享誉中外的奇峰。卡格博峰,是云南省六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内“三江并流”主景观之一。三十年代探游过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美国学者洛克博士,慨称卡格博是“世界上最美之山”。公元1989年10月,藏传佛教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曾在峰前举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胜迹,供游人瞻仰。 卡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教化,受居士戒,改邪归正,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领袖制敌宝珠雄师大王格萨尔麾下一员膘悍的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格博神像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执长剑,雄姿英发。在西藏地区甚至有这样的传说:你若今后有幸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之中看 到卡格博的身影。可见其巅之高,其辉之远,并非鲜为人知。每年秋未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牵羊扶杖徒步赶来朝拜这心灵中的自然丰碑。他们围着神山绕匝转经,少则七天,多则半月。若逢藏历羊年,“转经者更是增至百十倍”,匍伏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在太子十三峰中,缅楚姆峰(大海神女峰)线条优美,婀娜多姿,恰似亭亭玉立的女性,传说是卡格博的妻子。洛拉争归贡布(红脸神峰)则如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缅楚姆身后。松吉吾学、甲娃林安、乌格冬、巴乌八蒙、帕巴乃丁德杂也姿态奇异,久负盛名。太子十三峰早已被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尊奉为神,故有《卡格槽松语》(经书)在雪山下广泛传诵。连噶举派第二祖师噶玛希也留有著述《绒赞山神卡格博颂》传扬民间。 太子十三峰也早已被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尊奉为神,并著成《卡格博松语》(经书)在雪山下广为传诵。山下有取登贡寺、衮玛顶寺,为朝圣者的煨桑之地,至今香火旺盛,转经者络绎不绝。 卡格博峰下,冰川、水斗连绵,其中“明永恰”和“斯恰”两条如银鳞玉甲的长龙,从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至27O0米的森林地带,离 江面仅800米,是世界稀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卡格博峰南侧,有瀑布自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称“雨崩神瀑”。每年夏季冰雪消融,一股股水流沿崖壁飞泻,像万千匹白练悠然下垂,经风一吹,不时涌银吐玉,飘飘洒洒,十分壮观。若逢阳光返照,云雾蒸腾,便有彩虹出现,美胜仙境。 卡格博峰下还有“五树同眼”和“石篆天书”的独特景物。同根的五树相传为佛祖所植,天书则附会佛祖飞升时留下的墨宝,酷似形体奇异的梵文。 人类虽已征服了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但卡格博峰由于山体陡峭,终年冰雪覆盖,时有雪崩、浓雾、大雨、乌云、狂风,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早在1902年,英国就派出一支登山探险队首次向神峰冲刺,后来,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4支登山队又4次攀登,都以失败告终。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儿又在卡格博峰下落不明,消息传出,震惊中外。 现在飞来寺立有纪念碑供游人凭吊英魂。碑旁有望峰亭,供游人驻足远眺神峰。1989年10月,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曾到此祭山,举行隆重法事,路旁的碑刻、佛塔即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第5站 东竹林寺 位于德钦县奔子栏乡书松村南宁干顶东坡上,距中甸105公里,距奔子栏23公里,滇藏公路从寺后而过。噶丹·东竹林寺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本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意为仙鹤湖畔之寺。字址在新寺西北约3公里处,曾因每年为皇帝举行祝寿法会一次,享受皇粮大米100驮(后减半)。 <BR><BR> 清康熙十三年,与德钦林、红坡羊八景林同时被藏传佛教格鲁派兼并,改宗格鲁派。清康熙十五年,五世达赖赐寺名为噶丹·东竹林,属格鲁派大规模兴建的康区十三林之一。经大规模兴建扩建后,东竹林寺成为德钦县境内格鲁派三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成为康南地区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BR><BR> 清康熙年间的东竹林寺,名声远扬。当时,昌都活佛帕巴拉·米榜格列甲措到该寺传教,并为该寺向清朝廷呈状,要求允许东竹林寺为皇上举行祝寿活动,皇上给予应允,并每年赏赐该寺百驮大米。此后,历代皇帝在财经、供品及特殊招帖、匾额、封诰等方面给东竹林寺诸多关照。五世达赖期间的扩建,也多由国库赐银。当时,寺内建成了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经堂大殿。大殿建筑和陈设引人注目。大殿正中的铜瓦殿内金光灿灿的五座镀金宝鼎佛光闪烁,还有强巴佛殿、护法殿、白伞盖母殿、如来殿、佛塔殿、藏书院、印经院、万万咒轮堂、斋戒堂等设于大殿内,使大殿气势和威力显而易见。大殿周围环绕着8所活佛静室和300多所僧舍。 <BR><BR> 噶丹·东竹林寺在清康熙、五世达赖时期的大规模兴建扩建后,寺院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在佛事活动上继承了拉萨上密院的常规,着重密宗仪轨。在扎塘丹白坚赞活佛主寺时,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为 东竹林寺制定了大规章,法规戒律趋于完善,大乘长净和斋戎等密宗仪轨遍行各香火部落。清末,僧侣人数达700多人,有活佛10人。 <BR><BR> 从清朝开始,东竹林寺内的珍贵文物越来越丰富。很多珍贵的佛像、经典、佛塔、唐卡、法器集中于寺内。堪称稀世珍宝的有弥勒法轮佛像、红铜镀金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特大堆绣唐卡阎罗王群像、十六罗汉像、十七幅“班禅历生传记”刺绣、《释迦百行传》等。1943年,东竹林寺最大的佛像——弥勒佛像制造竣工,此佛像为红铜镀金像,有三层楼高。 <BR><BR> 只可惜在十年浩劫中遭到极大毁坏。1985年,迪庆州人民政府和中甸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东竹林寺。1986年10月,班禅大师亲临捐款,1987年,该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BR><BR> 重建后的东竹林寺,位于德钦县书松村南面,依然不乏庄严神圣而又金碧辉煌的格调。其整体布局与松赞林寺一样,建筑群落依山势叠垒而上。主殿辉煌庄严,僧舍拱卫四周,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凝聚力。 <BR><BR> 新寺建筑井然有序,远远望去,平顶楼房鳞次栉比,严然一座城镇。位于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棵合抱大柱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喇嘛诵经之处,正面供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俗称师徒三尊),两旁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普贤等佛和菩萨像。二层新塑的强巴佛高68米,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105米,铜质鎏金,佛冠及前胸镶满珍珠宝石,系拉萨色拉寺所赠。东竹林寺还珍藏着一幅长达8.5米,宽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每年举行跳神法会时展出一次,供香客观瞻礼拜。 第6站(最后一站) 白水台 中甸县三坝乡白地村,自古至今,具有一种浓郁的纳西文化传统。这里的纳西文化很少受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所以保留了其自身的特点、原始的内涵,纳西学者称此处为东巴教的发祥地。“不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的说法已流传了许多年了,人们不惜路途遥远,纷纷前往寻求东巴文化的真话,观赏白水台的奇妙自然景观。 它位于哈巴雪山麓,距中旬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 纳西语称白水台为“释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白水台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又似纳西少女的银饰,叠饰成无数的银环,朝晕夕照,银光散射给人以抛金削玉般的清新。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又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中心,宗教活动和民族节目的活动之处。 台地中央由十多个泉池相连,串成“天池”,自上而下一台台,一层层堆云积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耀眼夺目,好似一个银色的世界。台中央的华泉小洲,宛如一弯新月,水从其中滑过;珠光闪烁,奇丽无比。泉边绿树成茵,山花烂熳,天光云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随着天光云影的变幻,景观瞬息万变,使人更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从远处望去,白水台如同用一块巨大的汉白玉雕成,清水从上面流过,犹如流银泻乳,蔚为奇观。 白水台对面的上柏峰下有一溶洞,古时为祭祀龙神之地,后因东巴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在此修行,遂称为“阿明能卡”,又称“阿明灵洞”。相传,东巴文即是“阿明什罗”在此创造出来的出白地村往东行不远,可看到高达60余米的白地瀑布,秋冬之际,水流较小,轻柔溪水如注,奔腾而下,气势壮观。 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还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称,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平,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白水台由此成为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 早在唐宋时代,白水台即已成为滇西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源头的石壁上刻有明代纳西土知府木高所题诗一首:“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在泉台左下侧,有一天然塑像,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当地群众视为生殖的“神女”。从白地村东行不远,有一60余米高的瀑布,值得观赏。 相传,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在白水台修炼成道,因而被人们奉为东巴道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的藏、纳西、彝、白、傈僳等民族要到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白水台是迪庆高原重要的旅游胜地。 中甸是藏族聚居区,但靠近丽江打鼓一带的地方,却以纳西族为多,而且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东巴教是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可译为“山乡诵经者”,他们有的是本民族中的“智者”。相传,在公元11世纪中叶,就有丁巴什罗(丁巴,藏语,意为祖师;?琢畯形?损∵猠 ?杭ǘ?逈?损?楧≦眠摩桴∽?栠楥桧??∴戠牯敤?〢"什罗,是人名),在白地附近传播东巴教。他与门徒第一次用象形文字撰写 东巴经,开辟了东巴教发展的新局面,被后世奉为东巴教的祖师。至今东巴经内还有关于他的身世和传说的记载。东巴经经过千百年的丰富和发展,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化的宝库。相传了巴什罗曾经修行传教的白地岩洞,也被奉为“灵洞”;丁巴什罗主要生活的地方白地,也被视为“圣地”。每年仲春,阴历二月初八,附近居民常来祭把,远处东巴也来朝拜,人们“不计百里而来,进酒献茶,不约千人而聚”(光绪《中甸府志》稿本),年复一年,相沿成俗,二月初八遂成三坝春游盛会。 就大多数群众来说,与其说来“灵洞”朝圣,不如说来观赏灵洞附近的壮丽风光,享受生活的乐趣。白水台在中甸三坝白地峡谷西端的雪山脚下。当你翻过重重高山,来到白地峡谷的山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青山上镶嵌着一片巨型的玉镜银屏,它光芒四射,闪眼夺目。渐走渐近,渐近渐清。原来,这晶莹耀眼的银屏,竟似千百台迭起的琼台玉阶,又像千百道云波雪浪,自下而上,一台台,一层层,堆云凝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台面上,有的如鳞细波,曲折有致;有的如银环滚动,连环相扣;有的如绢扇平铺,折痕四射;有的如花瓣相拼,形成各种奇花异卉;有的如大小梯田,叠层而起。左侧,有道20来米高的“飞瀑”;底下,有个广约半亩的月牙形泉台,泉水清洌澄碧,泉中有一天然塑像,宛如少女在泉边照影,披纱裹素,清秀俏丽,当地群众呼为“神女”。 白水台的台项,是周长约一华里的平地,它的中央,有一个由10多个泉池串联而成的“天地”。沿平台往前,便到源头。在一株茂盛油绿的柳树下,泉水喷涌而出,积为小潭,天光云影,山花丛林,互相映衬;泉水从水潭流向“天池”,再由台项越过银埂玉丘,沿坡缓 缓漫下,清泉与白底融为一色,似流银泻乳;再凑近仔细观察,泉中夹带着无数晶莹细小的白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粒儿虽小,但源源不断。这一片银色的世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妙手杰作!从源头北行不远,有苍岩横卧,上镌摩崖诗一首,长宽各约70厘米,9行9字,文为七律: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 诗末题“嘉靖甲寅长江主人题释哩达禅定处”。嘉靖甲寅为公元1554年,由此上溯500年,即公元1054年。此虽举其大概,但可谁知在北宋中期,东巴教的祖师就在这里修行传教;这“释哩达”即丁巴什罗;“长江主人”,即木高,时刚袭父职,少年气盛,自负不凡,号为“长江主人”。又在其左有七言四句摩崖诗一首,落款为“紫金尊者□甲寅”,这“紫金尊者”,仍为木高别号,石鼓碑上就有“皇明嘉靖二十七年龙集戊申(1584年)仲春去日镇西大将紫金主人”的题诗。丽江上知府木高400多年前就去朝觐“圣地”,题诗摩崖,说明白地为世人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 到白水叶观光,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是中甸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它虽然方圆不过百里之遥,但在整个纳西东巴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白地的东巴纸和墨的制作保留了传统工艺,是较难得的珍品,用东巴纸、墨写成的东巴经书流传久远,数量很大。 白地纳西族的服饰区别于丽江和永宁的纳西族,独具自己的风采。妇女应饰十分精妙,其中,最富特色则暖和六至七个硕大的银盘缀成的装饰品,做工精美,形式独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2 18:01 , Processed in 0.35934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