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6|回复: 0

[03.28] 《魏略》再考──诸葛亮五丈原撤兵析疑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8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魏延秘不发丧」与「杨仪秘不发丧」
   
    《三国志》认为:「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袆往揣延意指。」
   
    《魏略》的说法:「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
   
    一个是丞相营杨仪等秘不发丧,一个是将军魏延秘不发丧,历来争论不断,其实看看孔明遗体,究竟死在「丞相营」还是「将军营」,就能简单分辨。
   
    因此裴松之认为《魏略》不足以胜过正史本传,应为杨仪秘不发丧,魏延不可能进入丞相营,公然带走孔明遗体,竟能秘不发丧。
   
    二、烧毁栈道疑问
   
    或以杨仪先出发才对,然后魏延才能追赶,否则为何魏延先出发,又烧毁栈道,杨仪为何能追上呢?故怀疑不是魏延烧栈有误,就是魏延先出发不对。
   
    《三国志》记载:「(魏延)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
   
    (一)魏延慢行
   
    魏延不一定全速前进,也许边修路边走,是以速度变慢,为何栈道有毁的原因,可引秦甬道的例子,其残缺的部分原因,就是被两旁的民家挖走甬道石块善加利用,所以甬道不复当年完整。人工建筑除了天灾的损伤,最大来自于人为的破坏,没有理由相信魏延所走栈道为完美到丝毫无缺。现在的公路、桥梁都有偷窃破坏的现象,武断魏延面对完好的道路,好比相信路不拾遗是人的天性。
   
    (二)杨仪赶上
   
    所谓「槎山通道」就是开山通路,因此魏延虽烧栈道,但是杨仪可以重建。如果魏延速度变慢,杨仪速度变快,二人不就赶上,因此栈道可以烧毁,也可以重建。而杨仪率领大军,人多好办事,当然修路速度变快。栈道就是用木建造的道路,新建困难而修补容易,因已有前人凿壁架木在先,后人只要抽换枕木即可。所以后出发的杨仪仍能追及先出发的魏延。要是魏延率大军,杨仪的人太少,那就没机会赶上。
   
    (三)前例可爰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但是司马懿都能率领大军通过赤崖以北,追到赤崖,可见魏军亦有能力修补栈道,通过赤崖以北。
   
    魏延烧栈道此事,诸多文献记载,包括正史、野史、书信及奏章等,唯一不采只有野史《魏略》。
   
    三、撤兵会议
   
    (一)先说魏延:
   
    《三国志》说魏延没有参加孔明临终撤兵会议,相府干部「全部参加」开会;
   
    《魏略》却云仅魏延一人参加孔临终撤兵决定,相府干部「全不参加」开会。
   
    参加人员比较
   
     史书    开会人员
   
    《三国志》  丞相孔明、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袆及丞相护军姜维等
   
    《魏略》   丞相孔明、将军魏延等
   
    《魏略》说法与正史相反,正史是相府干部杨仪等人率军(孔明大军)撤退,《魏略》为魏延率军(可能含有孔明大军吧?)撤退。很简单的标准,孔明临终究竟吩咐相府干部撤走孔明大军,还是使唤将军(魏延)来撤走孔明大军?若照《魏略》的魏延指挥孔明大军,意思就是魏延当着相府干部的面,带走所有丞相军队。相府干部如杨仪等人再领随侍(或亲兵)追击。
   
    魏延若有凌越丞相府各人的本事,统帅将军及丞相军队,魏延大可以自称汉中王。
   
    (二)再说杨仪:
   
    正史的杨仪仍有丞相大军无疑,若按《魏略》的说法,先被魏延带走大军,然后杨仪最多仅带剩下亲信追击。所以魏延除了将军所属本军外,另外多增丞相大军等,若与杨仪比较,魏延兵多而杨仪兵少。因此杨仪若能突袭魏延主营,然后结果杨仪打得魏延落荒而逃,不但解散魏延的军队,而且还要追杀魏延。
   
    端视勇挑魏延,杨仪恐怕可以改名叫杨过,居然拥有降龙十八掌的绝技。
   
    四、结论
   
    若是《魏略》成立,丞相临终不吩咐长史司马断后,却叫将军统军发丧,向以复兴汉室的忠诚,却因临终而遗嘱不能攻魏,彷佛曹魏是不可以攻击,这种「天下和平」思想,来自于曹魏的记载。此亦暗示姜维若伐魏,就是违反孔明意志,用剑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平之类云云,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调,其实都可以细细分析。像是以为烧毁栈道就从此不通,所以魏延不可能烧毁栈道,正史因此有误,但是若是能重建栈道,之前就算被烧也无所谓,近有司马懿修栈以追赵云,远有韩信明修栈道准备通行,因此栈道可修,故怀疑可去。而相府干部与将军越权方面,或相府属员发丧与将军为丞相发丧等,一生有志于事与意气消沈不可复来,合理与牵强之处,也能一一分辨。
   
    《魏略》作者为魏国人鱼豢所写,所以记魏详于叙蜀、述吴,因此《魏略》记曹魏极富参考价值,本国人写本国事,像《西域传》就是《魏略》极为珍贵的史料,但是《魏略》在记载外国蜀吴却常常出错。像《魏略》以孔明屡次北伐后,居然会遗嘱魏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特别要求魏延从此不要北伐曹魏,那个出师陈表、慷慨激昂的忠臣从此不见,也难怪会令人怀疑《魏略》的真实性。
   
    外国可以有很多国,但是本国却只有一国。本国只有一种记载,不同的外国可有多数不同的记载,只是事实的真相,只有一种。
   
    
   
    附:
   
    (1)《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袆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袆共作行留部分,令袆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袆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2)《魏略》:「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6 22:09 , Processed in 0.25741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