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8|回复: 0

[05.10] 秦国的几次败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0 1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天下纷争,秦、楚、燕、韩、赵、魏、齐几个大国,逐鹿中原,战事纷纭,合纵连横。观历史,从公元前355年左右,战事陡增,各国你伐我来我伐你,好不热闹。秦国最终笑到最后,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秦统一六国由以下两件事奠定了基础:第一、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令行禁止的法制国家,民风公正的诚信国家。设置了18级的爵位,兵、民为国家出力达到规定值者即可加官进爵,立即兑现,决不含糊,建立了政府的信用。人民也愿意为政府卖命。商君变法为秦一统六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第二、前316年,秦惠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令其取蜀国。此举为秦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说白了就是粮食基础。古代,“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就有了傲视群雄的物质基础。前246年,随着郑过渠和都江堰的相继完工,秦的农业更加发达。
  鲁惟一教授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地理、农业和灌溉、军事技术、崇尚阳刚武德、打破传统的准备、任用外来人才的决心、统治者的长寿和行政因素。固然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商鞅变法和获取巴蜀,当然,统治者的决心是最重要的。
  看<史记>和<资治通鉴>,常常写着:秦伐某国,取几城,斩首几万,坑几万。秦国似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细细看看历史,秦国还是有败绩的,主要败仗有三个。
  
  败绩一:前270年,阏与之败。
  赵国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事频繁,军力得以锻炼。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更是大增。赵一直是秦统一关东诸国的主要对手。两国战事最为频繁。赵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将领,如蔺相如、乐乘、赵奢等。
  赵奢原来是收田租的一个小官,到平原君赵胜家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可能是养的门客过多,口粮不够吧。赵奢杀了平原君家中9个管事的。平原君发大火了,无名小卒敢杀贵公子的人,吃了豹子胆了,准备杀赵奢。赵奢就说了法制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小家和大家关系的道理。“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家弱了诸侯就来欺负,则赵国就灭亡了,你还哪来的富贵的,言外之意是你都成阶下囚了还威风什么呢?你应该带头学发,带头遵守法纪,这样你不更富贵了吗。赵胜一听,有道理啊。就给赵王推荐了赵奢。赵王安排赵奢管国家的赋税,赵国的国库实而民富。
  战况简介:前270年,秦国伐赵,围住了阏与。赵王招集廉颇、乐乘等官员讨论可否能救。两人都说,路远,又狭窄,难救。问赵奢,回答说:“道远险狭,就象两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者胜(即‘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就派赵奢去救。赵奢呢,领大军出了都城邯郸30里就不走了,且下令,谁谈论军事,杀无赦。杀了一个进谏的小官,呆了28天,反倒增修防御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赵奢好吃好喝款待。间谍回去一报告,秦将大喜,以为取胜是必然了。间谍一走,赵奢即令赵军卷起盔甲,急速行军两日一夜,抵达前线。秦军发现后,举全兵而来。赵奢听从许历建议,精锐应秦师锋芒,挫其锐气,派万人取北山。纵兵一举大败秦师。赵奢封马服君。
  历史在这里省略了秦国的主帅,不知何故。
  小评:将领的重要性。法制的重要性。士气的重要性。
  
  败绩二:前258年,邯郸之败
  关东诸国合纵之计,总是轻而易举的被秦国的外交手段瓦解。苏秦合纵之计名头叫的响,各国也认识到了重要性,往往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六国人马于函谷关外逡巡不前,秦国一做出出兵的样子,就如鸟兽般散去。秦国远交近攻,结盟齐国,稳住楚国,全力以赴解决赵、韩、魏。三国亡,则齐楚燕无屏障亦,亡国是迟早之事。但邯郸之战役是多国联合战胜秦国屈指可数的例子之一,更说明合纵之策的作用。
  战况简介: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已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反击。前259年,秦国武安君白起原计划挟长平之战的气势,攻打赵都城邯郸。韩、魏两国派苏代贿赂秦相范睢,言白起取邯郸,功劳过大,可能威胁范睢的地位。范睢于是向秦王汇报,秦军征战疲惫,需休整,秦王令白起撤军。白起那叫郁闷啊,把范睢恨的痒痒的。
  前258年,秦将王陵攻邯郸,战不利。秦王派白起去,白起发了一通议论,认为时机不成熟,不去,可能对前年的事情还有情绪。秦王让王龁取代王陵攻打邯郸。
  此时赵、魏、楚三国,围绕战争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平原君赵胜、毛遂、鲁仲连、晋鄙、春申君黄歇、魏公子无忌、侯嬴、朱亥等人浓妆重彩,你放唱罢我登场,为我等看客上演了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历史大戏。
  赵魏楚三国做好准备后,前257年在魏公子无忌的率领下大破秦师于邯郸城下,秦王解邯郸之围退走。秦将郑安平被赵军包围,带领二万人降赵。
  白起因此役的表现被免去了爵位,在咸阳西十里的杜邮赐剑自杀。秦国损失一员伟大将领,但这并不影响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小评:合纵之策在这里终于发挥作用了,如果一直这样发挥下去,或许中国历史是另一番景象。
  
  败绩三:前226年,李信之败
  楚国和秦国的交往中非常屈辱,外交上多次受骗,国王都被扣在秦国,客死异乡。战事上楚国也鲜有胜绩。关东六国中,楚国地盘最大,国力强盛,屡屡败于秦国,最主要原因是楚王的苟且偷安。江南经常出现苟且偷安的王国。
  战况简介:前226年,秦国已消灭了韩国和赵国,欲挥师南下,直取楚国。秦始皇找李信商量,问他取楚国要多少人。李信回答说不超过20万。秦始皇又问王剪,王剪说至少得60万。秦始皇觉得王剪老了,胆子太小。于是派李信,蒙恬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王剪呢,称病回家了。开始战事进展顺利,两路大军高歌猛进,均打败楚军。当李信向西要与蒙恬的队伍会合时。楚军趁机尾随其后,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中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最后还是王剪将60万,攻克了楚国。
  小评:将领的重要性。士兵数量的重要。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大小仗不下百次,失败几次,不足挂齿。不过如此高的胜率中的失败却是不正常现象,值得思考。综观三次败仗。第一次失败主要原因是地形所导致。狭长的地形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秦军的阵法战术无法展开。古代打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双方摆好阵势,擂鼓进攻就行了,弩兵,战车,骑兵,步兵依次冲击过去,把敌方的阵形冲乱,冲散,一场仗基本上就结束了。个人猜测,秦军的阵形和第一波冲击具有绝对的杀伤力,一下就把敌人冲散了,这也是秦军战无不胜的法宝。阏与之战秦军的阵形根本无法展开,又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北山,加之赵将李奢的指挥,失败难免。第二次失败完全是赵魏楚“人和”的结果,是和纵计策闪光的一次。第三次失败是年轻的将领被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将领对也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荀况分析战事胜利的决定因素为“六术、五权、三至”,有一定的道理,未免过于烦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21:36 , Processed in 0.29345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