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潜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邪恶的“海狼”神出鬼没,把一艘艘同盟国船只送入海底。在袭击中,鱼雷似乎成了惟一致命的武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海狼”的利齿 迄今为止,很多人对潜艇战存在误解,认为潜艇会躲避在水下,用一条接一条的鱼雷攻击船只。其实由于鱼雷十分宝贵(以德国的IXC型远洋潜艇为例,一次只能携带22枚鱼雷,早期潜艇装备的鱼雷更少),因此大多数艇长会把它留在救命时使用。通常,德国潜艇会对船只发出警告,待船员离船后再上浮用甲板炮攻击。如果对方是有武装,潜艇会用鱼雷把它击伤后,再以火炮来收拾残局。 二战期间,德国的I型、VII型、IX型和X型潜艇都装备了威力强大甲板炮,每艘潜艇都在指挥塔围壳前安装有这种武器,技术熟练的操作手可以用15-18发/分钟的速度射击。甲板炮通常由潜艇第二值更官率领的3到5人操作,攻击目标是那些已受重创或吨位较小的船只。使用甲板炮时,潜艇必须处于无空中威胁的正常水面航行状态,同时还需要3名艇员在甲板上排成一排从控制舱下方的主锁柜中将炮弹传送到火炮处。潜艇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型的水密弹药锁柜,这样在命令下达后火炮可快速反应、及时射击。 在德国潜艇中,仅较小的II型海岸潜艇未装备甲板炮。1937年,德国海军计划建造XI型巡洋潜艇,这种潜艇计划在2个彼此独立的炮塔上装备4门12.7毫米机枪,但后来并未建造。VII型潜艇装备有88毫米甲板炮,这种火炮与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武器——德国陆军88毫米防空/反坦克炮完全不同,它们甚至彼此使用完全不同的弹药。潜艇的88毫米甲板炮发射的弹药为12-14千克的炮弹(弹头重9千克),弹药基数250发。自1943年6月起,离开基地的大西洋艇群均未携带这种火炮,只有部署在地中海和北海的潜艇在几个月里使用了该甲板炮。1944年7月,前往波罗的海巡逻的德国潜艇部队第8舰队的部分VIIC型艇则安装上了这种甲板炮。 由于最大仰角只有30度,88毫米甲板炮并不适用于对空射击。后来具备更宽甲板的I型、IX型及X型潜艇得以安装威力更为巨大的105毫米火炮而非VII型艇上的88毫米炮,因为后者的甲板较窄。这些排水量较大的潜艇通常备弹110发,但也有例外:IXD型潜艇即备弹150发,“U-196”号更是备弹240发之多。 在使用甲板炮进行攻击的指挥官中,很少有人能取得比“U-123”号艇长赖因哈德·哈德根海军上尉更高的战绩。1942年初,他正在美国海岸执行“击鼓”作战任务,他指挥的潜艇即为装备有105毫米甲板炮的IXB型潜艇。另外,“U-134”号也用88毫米甲板炮击落过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飞艇。有时,潜艇艇员在操作甲板炮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他们总是忘记取下火炮上的防护罩,致使炮管数次爆炸,造成部分艇员伤亡,这种问题经常发生。 甲板炮创造的记录 有时,甲板炮也用来炮击岸基目标。在加勒比海的作战中,甲板炮就常用来炮击一些类似于油库的设施;在北海,潜艇上的火炮甚至击毁了部分雷达站。最令人惊讶的是,“U-242”号艇甚至于1944年10月10日用88毫米甲板炮击落过一架苏联飞机! 1942年4月19日,位于加勒比海上的恩斯特·卡尔斯海军上尉指挥的“U-130”号成功地用105毫米甲板炮击毁了位于克罗素的炼油厂和仓库。1943年9月18日,位于北海的汉斯·京特·朗格海军上尉指挥的“U-711”号用88毫米甲板炮击毁了地处北纬68度、东经49度的苏联“普拉伏契”雷达站。1943年9月24日,“U-711”号再次用火炮击毁地处北纬70度、东经60度维尔加斯群岛以东的苏联“布拉格波恩茨加”雷达站。 由于1942年至1943年间日益强大的盟军反潜兵力的压力,几乎所有潜艇的甲板炮都于1943至1944年相继被拆除,因为潜艇已经不可能再用甲板炮去战斗了。只有部分潜艇被允许保留他们的甲板炮,包括前往印度洋作战的部分潜艇。实际上自1943年起,对于大部分潜艇而言,甲板炮已经成为过去的回忆了。 畸形发展的防空艇 从1943年开始,来自盟军反潜飞机的威胁日益严重。这些飞机或许不能每次都击沉潜艇,但可以迫使它们不断下潜,从而无法追击护航运输队。即便追上也无法占领攻击阵位,另外由于不断被迫下潜,潜艇的蓄电池很容易耗光,失去战斗力。 这一阶段,为了对付盟军飞机,德国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开始寄希望于一种新型的防空潜艇。这种潜艇拆除了甲板炮,装备了大量防空火炮,其任务“不是吓退飞机,而是将飞机击落。”1943年5月22日,第一艘经过改装的防空潜艇“U-441”号从法国比斯开湾的布列斯特港驶出,前往大西洋接受战火的洗礼。该艇装备了2门20毫米四联装高炮和1门半自动37毫米速射炮,艇长是久经考验的格茨·冯·哈特曼海军上尉。邓尼茨给他的任务是“尽可能使英国飞机因缺少与高射炮打交道的经验而减少向水面舰艇实施攻击的兴趣,至少让他们感到这样做比以前更危险。” 起初一切顺利,但5月24日,“U-441”号在比斯开湾遭到一架英国“桑德兰”式四引擎飞机的偷袭,关键时刻,潜艇的37毫米速射炮失灵,致使飞机炸伤了潜艇并逃之夭夭。首次真正的潜艇与飞机的战斗发生在6月8日,那时“U-758”号(艇长曼泽克海军上尉)遭到了英国舰载机的袭击。19时18分,一架“莱桑德”式单引擎飞机从“U-758”号的右舷出现,低空俯冲下来,曼泽克用2门20毫米四联装火炮抗击,飞机被命中数弹,但仍带伤掷下4枚100公斤炸弹。这时又有一架“莱桑德”式飞机和一架“马特莱特”式飞机赶来助战,德艇的20毫米炮摧毁了其中一架。曼泽克十分得意,但盟军飞机越来越多,20毫米炮的俯仰装置却突然失灵,艇身遭机枪扫射,11名炮手阵亡。曼泽克一看情势不妙,急命潜艇下潜才躲过一劫。 经过这次激战,邓尼茨得出结论,潜艇是可以对付飞机的,但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于是从比斯开湾出航的德国潜艇开始使用全新的艇群防空战术,几艘或十几艘潜艇集中起来,用双倍的火力和统一分配高射火力的办法迫使来袭的敌机转向,这样至少可以降低其投弹的准确性。从1943年5月底,德国人开始使用这种新战术,成效不错,但盟军方面随即也改变了战术,飞机发现艇群后,就在潜艇高炮射程外与其保持接触,而且又守在近到使潜艇不敢冒险下潜的位置,等其它飞机一到,就对潜艇实施协同攻击,6月底,盟军用这种战术一次摧毁了“U-155”号和“U-68”号两艘潜艇。尽管如此,邓尼茨代价高昂的战术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1943年7月1日到7月20日,75%的德国潜艇结队强行通过比斯开湾,结果只损失了3艘,而其余25%单独航行的潜艇却损失了4艘。 不过,潜艇反潜战术的始作俑者“U-441”号却没有那么幸运。7月11日,它在比斯开湾与盟军3架重型战斗机交战,虽然击落了一架飞机,但也损失了10名艇员,艇长哈特曼上尉也被击伤,最后军医普法芬格尔接替指挥,一边撤出战斗一边紧急下潜,才幸免于难,“U-441”号侥幸返回了法国的布勒布特港。 比斯开湾的夕阳 好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邓尼茨的反常规加挑衅式的战术引起了盟军的重视,以致于德国人惊讶地发现,从7月20日开始,潜艇的损失剧增,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盟军投入反潜的飞机越来越多,它们改变战术、集群攻击,以压倒编队航行的潜艇的总火力。而且,反潜飞机的火力也得到加强,腹部装甲更厚,成为名符其实的“空中炮艇”,潜艇的小口径高炮对它们无能为力。 10月17日,“U-267”号潜艇的一次战斗证明了潜艇自身防空能力的薄弱。当时,一架“桑德兰”式飞机对潜艇进行了偷袭,艇长坚持不下潜而以20毫米甲板炮进行抵抗,但观察哨却沮丧地发现,20毫米炮弹连续被机身弹回,飞机趁机投下4枚炸弹,致使潜艇上的2名瞄准手和2名装弹手阵亡。尽管如此,大多数德国艇长们却对防空能力的提高深表信心,他们认为高炮的使用情况是好的,它们已迫使敌机不敢像以前那样主放肆了,有时甚至会放弃攻击。 邓尼茨也承认,潜艇确实击落了一些飞机,但这终究帮不了多少忙,因为飞机会接二连三地反复攻击,潜艇终究会被击中、击伤或击毁。这位德国海军统帅知道,整个大西洋都处于盟国空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即使是大西洋中部和南部海区,无论是四引擎远程飞机还是美国航母的舰载机,都能用于反潜,甚至在印度洋也有一些飞机用于反潜,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因此,潜艇集群防空战术这种违反潜艇使用原则的作法终究是没有出路的。 从1943年10月开始,德国潜艇被迫放弃了一度引以为荣的水面防空战术,重新回到了他们熟悉的海底,潜艇战和反潜战仍然回到了原来的模式,直到纳粹“海狼”彻底灭亡。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6 09:27 , Processed in 0.26779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