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3|回复: 1

【6-14】【流血漂杵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4 19: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血漂杵》

孟子这个人,思想比较奇怪,他看了古代的《尚书》,上边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凶残场面,杀了那么多的人,“流血漂杵”,孟子觉得不可信。孟子么说:“《尚书》中的《武成》这篇,我不相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他不相信流血漂杵,不认为武王伐纣会杀那么多人。

孟子这句话有两个前提论点:

前提1:周文王、周武王是至仁——就是超级仁。

前提2:至仁的人,打至不仁的的人,不需要大量杀生就能成功,所谓“一行仁义而王天下”,这是孟子一贯的幼稚主张。

于是他推出了下面的结论:
所以,周武王伐纣,应该是兵不血刃就得到政权才对!
而古文《武成》上记载的,周武王伐纣杀了那么多人,导致商军“流血漂杵、赤地千里”才得到政权,这是不对的,是不合逻辑的。

孟子从自己的并不可靠的1、2两个论点出发,推导出武王伐纣没有杀那么多人,于是《武成》一文是不可信,这是用推测代替实际证据说话,而且他的推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但他还是笃信自己的推论,因此孟子还接着说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自己的论点有问题,却否认人家古书。)

从此,孟子以后的学者,受孟子启发,开始营造商人倒戈,为武王先驱的“兵不血刃”的场面,而且越说越厉害,一反古书上的说法,慢慢成为了主流的观点,以至于今天都写在历史课本上。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改朝换代,每次都是死了大量的人,人口常常锐减五分之四,为什么偏偏周武王取代商王朝的这次改朝换代,却兵不血刃呢?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我们先说孟子的第一个论点,周文王、周武王是“至仁”。孟子在自己的书中,说“周文王治岐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就是说周文王不征商业税、少征农业税,非常仁义,是圣人。但这是不甚可信的,按这种路子,周文王是组织不起对商王朝的有效进攻的。是凡组织对外进攻,不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前提条件都是要对民间加强敛税和民力调用。近代打仗,也是这样,也要加捐加派,要老百姓勒紧裤带,以支撑大炮和枪弹的开支。你要是整天行仁义,那就根本不要有对外打仗扩张之想。

其实,从很多层面看,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不是“至仁”,他们而是一贯实行比较“苛”的治国手段。我可以暂举两三个例子,一是《左传》说的周文王大肆捕捉逃亡者,强迫这帮人回来交粮、完税、服役、当兵,以支撑自己的对外扩
张。这就有点不仁了。二是,周武王和姜子牙,对待国内的反战力量——蓍草、乌龟壳说进攻是“大凶”,代表了当时的部分政府要人和部分的民意是都反对进攻商王朝的,伯夷叔齐更是站出来直接反对——但这些反对力量,被周武王和姜子牙用铁碗手段压制了。第三,灭商以后,姜子牙提出,把所有商人都杀死,这就更是“不仁”了。这都说明,他们其实是比较铁腕的,用“至仁”、“行仁义”这样的词来简单地概括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失之于脸谱化、概念化,是存在着很大的勉强和漏洞的。

而且,蓍草、乌龟壳和伯夷、叔齐这种反战和反扩张的思想,未必是错误的,至少它说明,周文王周武王的军事扩张思想,未必是代表当时周方国的全部民意的。本国人尚且未必完全拥护他,认为他出去打仗和扩张是不道义和错误的,那,被进攻的商王朝的人会一致认为他的进攻是道义的,乃至不但不抵抗,反倒要那么倒戈投降地来拥护他吗?

其实,孟子的提问,“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以“至仁”打“至不仁”,为什么还要闹的血流漂杵,而不是兵不血刃呢?)那其实好解释,那就是周文王并不是“至仁”,纣王也不是“至不仁”。所以周武王要通过流血漂杵才取得胜利。孟子不往这个方向上去想,却转而去否定古书上的流血漂杵。


即便周文王、周武王是“至仁”,孟子的第一个论点成立。孟子的第二个论点,也是严重不成立的。

孟子在第二个论点中说,“仁者伐不仁者不会流血”,“一行仁义而王天下”,这个论点是靠不住的。听上去像是有道理,但它更多是儒家的臆测,是为了游说君王以接受他们所鼓吹的仁义的治国纲领的,实践上往往不是如此。比如二战中,联军进攻柏林,这都是正义的进攻吧,是“至仁”进攻“至不仁”了吧,但柏林并不投降,苏军往柏林打了一百五十万发炮弹,德军死伤无数,瓦砾和残肢成堆,才拿下这个城市。陈胜、项羽、刘邦进攻秦帝国,是正
义的了吧,但也未见秦帝国的七十万刑徒就都倒戈了(相反,他们是把“正义”的陈胜给打出去了)。项羽、刘邦最终杀死了三四十万秦军,流血成河,才颠覆了秦王朝。纣王之“至不仁”,未必甚于秦二世,周武王从外部入侵进攻中央,其“至仁”和“正义”,未必高于刘、项,说周武王却在战斗中兵不血刃、不犯杀戒地颠覆了商王朝,实在是大言欺人。这主要是孟子之徒为了打扮周文王父子的仁义形象,觉得他们在牧野杀了很多人,不利于二者的形象完美,所以,硬拿一个不甚可靠的推理,来遮蔽众听,论证他们没杀人。惜乎后世学者都迷信他这个其实如此低级的小迷魂弹。但也有不信邪的,比如《论衡》作者王充就有评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而且,当时商纣帝国的军队,都集结在东边攻打东夷。这说明当时的商王朝核心枢纽,还是掌控着军队力量,能有效地运行着帝王的权力,并没有到完全失控、众叛亲离的地步。换句话说,他能够派遣大量军队外出东夷而没有发生变故,那他也应该能够掌控王畿地区的局面,不会出现当地民众纷纷失控,对之倒戈。

总之,按照《尚书•武成》记载,商人组织力量,对前来进犯自己的周军进行顽强抵抗,展开激战,并且发生重大牺牲,死伤流血漂杵。但是终于由于主力不在,而失败。这是可信的。从技术上讲,流血漂杵也是可行的,前面我已经说了。

而且有这种描述的还不仅是《尚书》,根据《诗经》的描写,可以见得出周人在对外扩张中,打仗是歇斯底里式的,前面攻打崇侯虎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后来周公三年东征东夷,乃至有“践庵”——在庵国搞大屠杀的残暴之举,也不是孤立的。

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该用到孟子的书和后来的学者书、官史书上去——这些人出于一些政治目的,比远古之人更爱撒谎。
发表于 2006-6-14 1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19:57 , Processed in 0.27567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