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13|回复: 1

[10.10][贴图】 中国壁画欣赏[169P]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0 1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兽面纹(之一)(图)

据古料记载,中国壁画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相当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毁坏,壁画也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参观当时的其它工艺装饰。
兽面纹(之二)(图)

也称饕餮纹,是商代至西周中期青铜器以及其它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可以推测它在建筑中的装饰。
兽面纹(之三)(图)

早期的壁画就有宣教功能,通过壁画形象,教育人民辨善恶、明是非,一些装饰形象明显表现出威严的形象。
龙纹(之一)(图)

龙是中国最古老的想象吉祥动物之一,据考古发掘,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完整的龙形出现。
龙纹(之二)(图)

美术史的发展表明,壁画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广泛联系。
龙纹(之三)(图)

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建筑业和工艺制作、酿酒等成为相互独立的专业门类。
象纹(图)

商周时期除了一些充满宗教色彩的装饰纹样以外,还有许多较为写实的动物纹饰,如象、虎、鱼、鹿等等。
蛇纹(图)

这种动物纹样都被加以图案化、随形化处理,但整体特征把握较好。
鱼纹(图)

这一类动物是人类接触最多的,所以对它们的形象描绘也就格外生动。
人物纹(之一)(图)

战国时期出现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装饰纹样,形态基本写实。
人物纹(之二)(图)

这是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的展开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代表着那一个时期的装饰画水准。
云雷纹(之一)(图)

“云雷纹”是对大自然中较抽象的形象,归纳而产生的艺术形象。
云雷纹(之二)(图)

  云雷纹在传统装饰中,一般以底纹的形式出现,用于衬托主体形象,产生华美繁缛的效果。
铜镜图案(之一)(图)

铜镜或称铜鉴,是在玻璃没有发明以前用来照影的。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是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产品,其装饰图案与时代风格相一致。
铜镜图案(之二)(图)

铜镜以泥范铸成,镜背铸有纹饰图案。战国时期的铜镜比较轻薄,图饰简练。
四方神灵(图)

西汉前期   河南永城汉梁王墓壁画。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从构图到图像造型以及色彩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装饰风格。
大傩(图)

西汉后期   河南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墓室壁画在西汉后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布局形成了一套固定格式。
升仙图(图)

西汉后期洛阳卜千秋汉墓壁画。主题思想更加明确,不再是单一的装饰目的;线条奔放,给画效果较强。
句芒(图)

西汉后期卜千秋墓室壁画,洛阳地区是当时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西王母及其天庭(图)

河南偃师汉墓壁画。西王母也称“金母”、“王母娘娘”等,古代神话中女神的领袖,在《汉武帝内传》里被描写成年轻美貌的妇女,被视为是长生不死的象征。
女娲擎日(图)

东汉前期洛阳汉墓壁画。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充分体现出一种转型期的图式。
伏羲擎月(图)

东汉前期洛阳汉墓壁画,基本上承袭着西汉的样式,突出的变化就是墓室顶部由斜坡式改为穹隆式,壁画主要画在穹隆之上。
墓主人夫妇作帐图(图)

东汉晚期河南洛阳朱村墓室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及其仆从的生前生活,主次分明,层次感较强。
宴乐图(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代壁画。分层绘制了主人接受礼品、宾主宴饮和乐舞的场面。
车骑出行(图)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采用俯视的构图效果,更显队伍的齐整、庄严,展现当时武官的威严和派场。
坞壁建筑(图)

东汉后期河北安平汉墓壁画,采用鸟瞰角度描绘了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巨大庄园,好似今日的建筑效果图。
女娲、月(图)

  西汉后期洛阳浅井头墓室壁画;所表现的女娲为人首蛇躯,长尾勾绕月轮左侧,为主阴之神。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图)

  内容复杂,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天界、人间和地下三个空间,构成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联系。在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漆棺装饰(图)

  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前期。髹漆套棺上满绘装饰图案,装饰纹样重重叠叠,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的装饰风格。
汉墓墓门局部(图)

  石门的门扉、横额以及左右竖石上都布满装饰,风格独特。
汉墓横额装饰(图)

  横额左右角分别为青龙和白虎,中间为戏兽图,动物形象非常生动
后思沟汉墓壁饰(图)

  绥德位于陕西北部,东临黄河,是陕西出土汉代壁画、石刻最多的地区。
汉画像石(图)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汉代人很迷信,人们相信死后能升天,所以把墓穴布置成生前的样子
延家岔汉墓画像石(图)

  画像石是汉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的美术品,它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壁画都有极大的关系。
神羊流云(图)

  这种铲底浅浮雕的工艺手段是汉代画像石中最为常见的,整体黑白灰关系对后世的壁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珍禽瑞兽图(图)

墓室装饰的一部分,上格为龙虎相斗、中间是珍禽瑞兽、最下面是水禽游鱼。
狩猎图(图)

抓住运动中的最生动的一瞬,以高度概括的手法捕捉住狩猎场面。
汉代墓室石刻壁画(图)

  对的位于上郡、西河郡腹地,戍守边关的文武官员众多,导致画像石墓得以兴起。
佩剑人物(图)

  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比较丰富,因地而异,各有侧重,但主要题材是人物。
神人(图)

  作者想象力丰富,所表现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与生殖崇拜有关。
汉代画像石(之一)(图)

  画像石的造型手段是介于平面绘画与雕刻之间的一种特殊艺术品种。
汉代画像石(之二)(图)

山东临沂一带画像石墓及画像石宗祠比较集中,风格独特。
汉代画像石(之三)(图)

早期汉代画像石比较粗简,构图比较简单。
东王公(图)

  人们以日常视觉经验去塑造未曾见过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物、神怪等。
荆轲刺秦王(图)

  汉代中期的画像石,在造型处理上更加细腻一些开始注意人物神态的刻划。
苏武与管叔(图)

汉代画像石的线刻形式,直接影响到唐、宋时期人物画的造型。
舞剑人物(图)

  造像形式和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与地域性审美习惯和墓主的喜好有很大关系。 
击磬图(图)

拓片将浅浮雕的画像石变成黑白的平面图画,给欣赏画像石增添了一种新的美感。
乐舞图(图)

汉代画像石的构图特点表现为视觉上的“满”和“均衡”,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山东嘉祥武氏祠东壁画像(图)

  分层构图,主要表现历史故事。武氏祠壁画刻有碑记,记录了作者的姓名,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门吏(图)

  汉代画像砖在清代末期就引起了收藏家的关注,但一些著录中的描述并不详细,主要因为那时尚无人到墓穴实地考证过。
驱虎图(图)

画像砖产生于战国,秦代有所发展,到两汉达到盛期。
白戏(图)

  四川彭县出土。对空间深度的消解和构图平面化处理,也同样体现在汉代画像砖上,这是中国民族绘画传统的一贯偏爱。
车马出行

  四川广汉出土。马是汉代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其艺术造型被广泛使用,运线流畅、布局优美。   炳灵寺隋代维摩诘立像壁画(图)

  隋朝虽然历史较短,但这一时期的壁画风格非常独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菩萨与供养人(隋)(图)

  壁画颜色几近褪光,但所遗留至今的构线显示出当时画工的高超技法,显然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许多。
隋代菩萨像(图)

这一时期的壁画在炳灵寺保存极少,主要是后人们在壁画上重新改造、重新绘画造成的。
菩萨与供养人(隋)(图)

壁画与雕塑相结合,在构图上适应并烘托雕塑造型,画面丰满,富有层次感。
隋朝炳灵寺菩萨群像(图)

菩萨体貌端庄,比例协调,线条交错飘逸、疏密相间,已接近于唐代的造型风格。
佛与弟子(隋)(图)

矿物质颜料使色彩沉着而且明亮,历久而不褪色。
藻井飞天(隋)(图)

飞天形象姿态优美,呈对称状态的三对飞天动势各异,在相似中寻找变化。
敦煌57窟唐代菩萨(图)

  佛教从东汉时期出入我国,到唐代达到全盛,外来的佛教艺术经过民族化的改造,形成了另一种风格。
敦煌57窟唐代力士图(图)

  从印度出入中国的佛教,在唐代分成几支中国自己的宗派。敦煌教美术在艺术水平上到唐代达到鼎盛
敦煌唐代说法图中的菩萨(图)

  敦煌壁画的内容题材多为佛像、佛经故事、供养人等等,以佛教义理为表现的主要内容。
唐代敦煌菩萨图(图)

  敦煌壁画发展到唐代,其整体水平是历代最高的。此图为初唐时期作品,这种壁画形式对石窟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唐代敦煌57窟力士图(图)

  唐代的石窟艺术比任何时期的规模都要宏大,窟内的空间宽敞,一般都分前后室,此图绘于南壁。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图)

这一时期的壁画人物造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外形丰腴而饱满。
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图)

  中唐时期,敦煌为吐鲁番占领,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由于年代久远,粉质颜色变深,所以现在我们见到的亮部反而是深色的,其效果更为独特。
敦煌唐代佛像(图)

  佛像画是敦煌壁画的主体,画面以本尊为中心,旁边有弟子、菩萨、护法、天王、力士,构图庄严。
敦煌57窟菩萨像(图)

  唐代壁画人物造型趋于写实,比例适度、身材匀称,神态庄严、沉寂,有女性化的柔美。
敦煌唐代佛像(图)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佛像表情普遍比较呆滞。所用的线条为铁线描,线条变化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文殊菩萨(图)

  这幅壁画位于322窟,为唐中期作品,在风格上与期它时期有较大差异。画面构图饱满,造型较为松散。
乘象入胎(图)

佛经故事也是唐代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效果富丽。
净土变局部(图)

绘画构图上有所突破,利用建筑物、人物的大小透视变化,营造画面的空间感。
唐代说法图菩萨像(图)

菩萨造星趋于女性的丰满、健美,是佛教艺术民族化的体现。
天兽(图)

比例刚劲,色彩丰富;其中的卷云纹最有特色,线条为“兰叶描”,自由奔放。
六臂观音(图)

  “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佛教菩萨名,由梵文意译而来,音译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十一面观音(图)

  是梵文的一译,佛教菩萨名,六观音之一,具有十一个颜面。唐玄奘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对之有详细描写。
弥勒经变(图)

“弥勒”是梵文音译,佛教菩萨名,弥勒佛是佛教传说中要继承释迦佛的未来佛。
瑜伽母像(图)

  分治时期约在9——10世纪,这一时期的西藏宗教壁画带有明显的印度画风,特点十分显著。
鲁莫像(图)

  “鲁莫”是一切动物的主宰,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形象,其特点为上身是人,下身为蛇。
飞天图(图)

  此类题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被普遍运用,但这件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人物呆板,远不及同时代的敦煌莫高窟。
炳灵寺唐代早期飞天(图)

线条的勾勒极其潇洒,有些地方甚至有意保留“飞白”弟子如绘画效果。黑白关系明确。
观鸟捕蝉图(图)

  唐代李贤墓壁画,三位宫女动作各异,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自然恬静,是唐代壁画艺术中的精品。
侏儒侍女图(图)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群中的一幅,之间的侏儒为宫廷弄人,神态生动,是不多见的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壁画。人物造型开始向盛唐时期的丰满肥胖过渡。
吹箫少女(图)

  这是初唐时期男装女乐手的形象,体态清秀、神态专注。于1956年陕西西安南郊李爽墓出土,高183.5厘米
捧果盘的侍女(图)

造型手段比较简单,单线勾勒,平涂设色。
乐队图(图)

  这是典型的唐代为舞蹈伴奏乐队,后边挥臂者为乐队指挥,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可贵的形象资料。
乐舞图(图)

  古格时期壁画,约在11——12世纪。9世纪以后,西藏分裂为多个势力。古格王国为比较强大的势力之一,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复兴。
出行图(图)

  壁画中的出行者,除了骑马、牦牛以外,还有骑鹿和羚羊的,体现出绘画者丰富的想象力。
玄武图(图)

  唐代墓室中以“四神”的形象表示方位,此幅壁画保存完好,用淡色渲染出立体感,比较少见。 宋墓拥帚男侍图(图)

  此墓位于河南登封。壁画高1.2米、宽1.05米,人物以铁线勾画,双手持长柄扫帚,为男仆装扮。
男侍立像(宋)(图)

  两宋时期,不仅宫廷画院的创作达到高峰,而且民间绘画也得以空前发展,墓室壁画能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绘画风格。
三仕女图(宋)(图)

人物均为侧向,三仕女依次而立,衣饰刻画精细,表情静穆。
仙人说道(宋)(图)

  人物的背景以高山流水、飞瀑巨石、树木道路等景物构成,两位老者作对语状,旁立黄牛,如诗一般的仙境。
侍女与幼童(宋)(图)

  表现墓主生前日常生活,为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省略了背景,以静为主,半掩在侍女身后的幼童表情生动,使画面静中寓动,产生对比。
升仙图(图)

老者呈拱手相送状,寓墓主人升入仙境。
梅竹孔雀图(图)

  绿柱和红梅生于褐色太湖石后,石两侧各立一只孔雀,画法以“有骨”与“没骨”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芦竹三鹤(图)

寓意墓主人生前的理想,向往死后架鹤西去。以写意画法为主,色彩淡雅。
 
西夏安西东千佛洞菩萨(图)

  西夏历时11——13世纪,占有宁夏、甘肃的大部分以及陕西、内蒙、青海的一部分,境内佛寺庙与很多。
唐僧取经(图)

  这是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像,行者为猴面悟空,画面意境深远,具有两宋文人画的笔意。
水月观音(图)

  这是西夏壁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壁画所绘环境是根据佛经故事描述的,四面环水、水天一色。
西夏千佛洞水月观音(图)

观音端坐于山石之上,背衬翠竹,云气腾升,环境高雅。
三面八臂观音(图)

藏传佛教的一些造型特点已慢慢融入西夏的石窟艺术,密宗图像逐渐增多。
绿度母(图)

  造型带有明显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这是由于西夏时有不少西藏僧人前来布教,西藏佛教艺术随之引入。
挟持菩萨(图)

列于菩萨左右,服装饰物华美细致,镶嵌着珠宝玉石,身材高大,神情开朗。
持莲菩萨(图)

  神态安详,人物比例协调,似沉默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成熟的时代风格。
千手千眼观音(图)

  有十八个面,是寺内最精美的形象之一,千手千眼屈张变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扇面,从不同角度注视着古往今来的参拜者。
庄浪紫荆山老君庙元代壁画(图)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与宁夏毗邻。此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朝。
化降外道(图)

  紫荆山上的多处庙宇已损毁不存,现有的壁画是当地文管部门专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建筑残体上剥离保护下来。
元代庄浪老君庙壁画(图)

  这批保护下来的壁画有二十二方,据考证原来应为八十一方,讲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
四十三化自作佛(图)

  这些罕见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人物造型比较稚拙,线条以墨、膘、赭等颜色勾成,活泼流畅。
六十五化建安化(图)

  颜色对线条不覆盖、不瞒填,处理手法比较多样。由于面部设色中含有铅粉,所以现在变为赭色。
老君庙元代无题壁画(之四)(图)

  壁画人物形象生动,环境描写生动,有些生活场景就是当时日常所见的街头巷尾。此图中的牛、牛车、服饰等都很写实。
五十九化说北斗经(图)

  线描技法以“铁线”为主,兼施“兰叶”、“游丝”等笔法,用笔简练,不拖泥带水。
三元图(图)

  “三元”指“三官”,道教名词,正月十五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为下元。也是一种数记历法。
元代佛像之一(图)

兴化寺壁画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初建于隋朝,元代重修。
元代佛像之二(图)

  兴化寺经元代重修后,前后三进院的大殿布满壁画,1927年被外国文物贩子分割盗走,运至港口被截堵。
元代佛像之三(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兴化寺壁画是马衡先生抢救购回的,重新拼装后损缺了一部分。
元代壁画中的胁侍菩萨(图)

  与永乐宫壁画风格完全一致,人物形象个性十足,细节描绘面面俱到,实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阿难(图)

佛祖弟子之一,年轻端庄。
迦叶(图)

佛祖弟子之一,年老沉稳,在有的壁画中被绘成印度人的形象。
佛祖降生图(图)

  兴化寺壁画绘制于元代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此图为仅存壁画中的一小块,现藏稷山县博物馆。
星宿诸神(图)

  山西永济永乐宫元代壁画与敦煌壁画,成为中国壁画的经典之作,当今的美术院校几乎没有不把它们当成临摹范本的。
文昌帝君及诸神(图)

“文昌帝”也称“文曲星”,是掌管文运禄籍的神仙。
十二元神(图)

指子、丑、寅等十二支之神,按日轮制,画中人物的头饰上绘有子鼠、丑牛等现象,以示其身份.
天蓬元帅(图)

  元代壁画的画手被列为工匠之属,尽管他们有着不俗的艺术素养,但仍不能被载入史专。
仙曹(图)

值年月日时之神,有护法赏善惩恶等职。
曼荼罗局部(图)

约14世纪作品,曼荼罗也称“坛城”,有“圆”、“日轮”、“月轮”的意思。
地狱变(局部)(图)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一组裸体人物在接受地狱的煎熬,14世纪作品。
释迦牟尼像(图)

佛像两侧绘有菩萨立像,使人联想到同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度母变相(图)

壁画中的度母呈红、白、蓝、黄等不同颜色,手结各种印相。
五佛五智大曼荼罗(图)

高、矿额2米,白黄红绿代表东南西北四方,也代表地水火风四大。
化缘与苦修(图)

表现菩萨四方化缘的情景,壁画右侧表现苦修入定,对外界的影响全然不觉。
马头明王(图)

也称“马头金刚”、“马头观音”等,为六观音之一。
佛传·沐浴(图)

夏鲁寺壁画之一,14世纪作品世纪作品,以摩耶夫洗头沐浴为主题。 佛像(明代)(图)

  甘肃炳灵寺石窟艺术从宋代以后走向衰落,但在明代有一个短时期内进行了较大范围的重修,许多壁画是覆盖在前人的作品之上。
牛头天王(明)(图)

明代的炳灵寺壁画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造型风格自成一体,色彩对比较为强烈。
宗喀巴像(明)(图)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活动于14至15世纪。为青海人,16岁入藏深造,终成一派,格鲁派后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
佛经故事(明)(图)

这一时期的许多壁画都是覆盖前人作品重新绘制的,客观上起到了破坏作用。
明代炳灵寺第3窟菩萨(图)

勾线软弱无力,造型也不够严谨。文人画的再度生兴,使民绘画得不到重视。
宗喀巴与弟子(明)(图)

明代的统治者尊奉藏传佛教,藏密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明代炳灵寺第82窟飞天(图)

造型较为松懈,行云、飘带部分的勾线也欠流畅。
供养菩萨(明)(图)

从整个绘画史上看,明代是近古绘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它的发展与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有很大关系。但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却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明代佛像(图)

  炳灵寺石窟壁画在规模上远不及敦煌,但它的历史较长,是研究中国壁画不可回避的一处艺术宝库。
时轮金刚(明)(图)

  佛教藏密绘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象,有多身、多手、异类等不同的身形,与汉传佛教神祉完全不同。
骡子天天(明)(图)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藏密画风较为细致,线条有力,色彩浓重艳丽
大威德金刚(明)(图)

也称“秘修本尊”,多面、多手、多足,民间亦称“欢喜佛”,拥抱明妃。
胜乐金刚(明)(图)

  炳灵寺石窟壁画为石窟艺术整体的一部分,历经千百年仍然保留下来约有1000多平方米,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五佛赴会(图)

  福海寺位于北京西郊,明代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1443)营建,大殿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全,全为佛教题材。
莲花局部(图)

  法海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至正德元年(1500—1506)重新翻修,所绘壁画有明确作者记录,为宫廷画师所绘。
文殊菩萨(图)

神态祥和,画出了浑厚的内在感情,但勾线过于纤弱,虽流畅但力不足。
水月观音(图)

  据记载,当年有15名宫廷画官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使法海寺壁画成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壁画作品。
善财童子(图)

儿童的形象刻画非常贴近生活,头部仰起,带有稚气的虔诚,童心无邪。
帝释天与侍从(图)

“帝释天”即“帝释”,梵语,意为佛教护法神之一,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
梵王及其侍从(图)

  在勾线的力度上虽不及元代永乐宫壁画,但仍具有扎实的功夫,1米多长的线条都是一气呵成。
广目天王(图)

  用色以朱砂、石青、石黄为主,兵器、服装花边等装饰部分使用沥粉贴金工艺,使壁画表面有肌理变化。
大自在天(图)

壁画普遍采用铁线描,细条绵长而纤细,间用兰叶描和钉头鼠尾描。
韦驮夭(图)

佛教天神之一,南方增长天王八大神将之一,居各神将之首。其塑像造型在唐以后定型,身着武将服装,位于弥勒佛身后。
诸天神(图)

  位于壁画主尊左侧。壁画现保存在云南丽江县白水乡的“琉璃殿”,同称为“丽江白沙壁画”。
主尊弟子(图)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藏、四川接壤处,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具有综合性的特质。
天女(图)

丽江明代壁画的作者来自汉地、藏区以及白族地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金刚亥母(图)

  丽江白沙壁画兼容藏传佛教密宗题材,表现手法融汇了藏式与汉式风格,笔法多变,线条均匀,形成独有的特色。
观音菩萨(图)

  水陆画是一种挂在墙上的壁画,佛教寺院举行仪式时使用,其艺术风格比画在墙上的壁画更加细腻
云间菩萨(图)

  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在元代时,佛教尚未流行于纳西族地区。从明代以后,佛教才开始在丽江一带盛行。
大威德不动尊明王(图)

  水陆道场宗教意识起源于印度,中国最早的水陆道场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发展至明代,已经完全转变为中国的特有形式。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众(图)

  明代已没有职业画家画释道人无画,民间画师上师魏晋、五代之画风,相传不断,在艺术上也有所追求。
佛陀罗尊者(图)

  释道人物画隋唐以前主要绘于寺壁,两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则主要绘于绢素之上,形成“通景画”。
往古比丘优士等众(图)

  所描绘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所以能刻画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人物性格特征明显。
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图)

  作者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予以刻画,画中的画家手持画像,正与人把肩攀谈,表情生动。
误死针医横遭毒药严寒众(图)

  作者着力于描写画中的人物,可划他们的性格表情和相互关系,周围的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重要作用,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文成公主进藏(图)

  布达拉宫壁画,画的内容是文成公主带着唐太宗赐予的丰厚嫁奁,在大臣李宗道护送下率大量随从、文武官员和工匠艺人入藏出嫁的盛况。清代绘制。
金城公主观镜图(图)

  具有清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布达拉宫壁画之一。描写唐中宗之女远嫁到吐蕃以后,思乡心切,拿出能显示亲人面容的宝镜对着细看。
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图)

  以唐卡的构图形式,正中绘画了顺治皇帝和五世达赖在交谈,其形象和服饰写照真实,当时的顺治皇帝正是青春年少。
跳神图(图)

“跳神”是藏传佛教的一种法事活动,由喇嘛扮成各路神仙角色。
木工图(图)

  这是清代绘制的壁画,反映修建布达拉宫时木工劳作的情景,精细的描写了锯、锛、刨、墨线等工具。
骑射图(图)

  骑马、射箭从吐鲁番时期就是官方和民间的比赛项目,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技能。画中人物表情生动,服饰刻画细致。
举石比赛(图)

  举石较力也是西藏的传统比赛项目,每到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是,男人们便选出身强力壮者举石比赛。
游泳图(图)

壁画中描绘了仰泳、蛙泳等多种姿势,人物动态以及水波都富于装饰性。
掷骰子(图)

以掷骰子博点数的古老游戏,参加者二至四人不等,距今至少有两千年历史。
牦牛图(图)

画中真实的描绘了山坡、青草、牧人、牦牛、牧羊犬和挤奶女等,构图略显凌乱。
摔跤图(图)

  摔跤是西藏的古老体育项目。西藏的众多寺庙中有不计其数的壁画,是举世闻名的壁画艺术瑰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0-11 09: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 经济的 政治的 文化的 中华民族文明的印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13:09 , Processed in 0.31070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