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6|回复: 2

【河西走廊 民族之痛与历史之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2 09: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约从西周时起,匈奴就开始袭扰汉族,并且在长达千年的光景中,匈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宿敌和噩梦。如果没有匈奴,就没有汉王朝与乌孙国的联姻,没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传奇,更没有记者今天的“重走和亲路”之行。
<p>  可是,匈奴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与汉族之间的千年恩怨究竟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前往武威———这个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城市,当年曾是匈奴的腹地,后来又成为汉朝的西陲重镇。
<p>  列车从西安出发时是18时10分。一觉醒来,看见列车两侧已是连连绵绵、重重叠叠的群山。早晨的车厢里寒意很重,窗外射入的阳光却格外灿烂,表明已进入高原。这里便是河西走廊的“入口处”,窗外的群山,就是大名鼎鼎的祁连山了!无论是张骞出使、汉军征伐,还是丝绸之路、细君和亲,河西走廊都是必经之地。
<p>  列车继续北上,河西走廊平原渐渐出现在面前。田垄整齐、阡陌纵横,与扬州农村的田野几乎没有太大分别,只是远处不绝如缕的祁连山脉提醒记者,这里不是水乡扬州,而是塞外。
<p>  塞上的春天来得晚,记者一路行来,从江南到关中,农人都在收麦子,而河西走廊的田地里,麦子矮的才三五寸,高的也尚不盈尺。
<p>  狭长的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处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之间,长约1000多公里,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形似走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沟通亚欧非三大洲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武威在地理上的重要,史称“河西都会,襟带西藩,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匈奴民族就繁衍生息并壮大崛起在河西走廊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p>  回顾一下匈奴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就会发现,汉族与匈奴的结怨其实是“兄弟阋于墙”。据中国史籍记载,匈奴人本是夏朝遗民,《史记·匈奴列传》有“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犬戎(即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公元前3世纪,匈奴占有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的大部分。从西周开始,匈奴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匈奴多次侵扰赵国,“胡服骑射”即是赵武灵王模仿匈奴作出的改良。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此后,战国长城连成一线,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被拦阻在长城以北。
<p>  汉族与匈奴真正进行大规模战争,是在汉朝。汉武帝派遣大军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征伐,夺取了当时最富庶的河西走廊,匈奴退至今新疆地区。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北匈奴被迫西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匈奴不复存在。
<p>  在中国历史书籍中,关于匈奴南下,常见的形容是“虏掠”“袭扰”等等。然而,据专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当年每一次匈奴南下,皆与北方气候的剧烈恶化有关。当气候严寒,低于正常年份时,往往就是匈奴大规模南下、中原王朝与匈奴发生战争的时候。而当气候进入温暖湿润期,北方水草丰美,游牧民族无需南下,北方边疆也就相安无事。
<p>  记者看见,即便是在塞北最为富饶的河西走廊,其生态也是极其脆弱的。无穷无尽的砂岩上,只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土壤,干旱而贫瘠。树木都皱缩拢聚着枝叶,不敢舒展地生长。绿洲平原和戈壁沙滩交替出现,它们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但总体说来,是戈壁多,绿洲少,可以想象,一旦长期干旱或连续寒冷,这些绿洲随时可以变成荒漠。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必然要赶着他们的牛羊,南下追逐水草而来。如果我们承认匈奴民族也有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应该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当年南下的行为。在汉王朝的征伐大军将匈奴逐出河西走廊后,匈奴人曾有这样一首著名的短歌流传至今:“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诗中流露出感人的悲伤和无奈。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地时,怎能不发出这样深沉的悲吟?祁连山、焉支山是匈奴民族的生存基地和军事屏障,正是赖于祁连山与焉支山的丰美牧场,匈奴民族才得以繁衍和强盛。
<p>  说到底,汉族和匈奴的恩怨,其实是两个民族的生存之争。反复较量的结果,汉族虽然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是两败俱伤。汉武帝时代,匈奴民族被逐出中国政治舞台。公元六世纪,匈奴民族在世界版图上消失。耐人寻味的是,武帝晚年也曾下“罪己诏”,对自己发动连年征战,带来民生凋敝、经济衰退、人口剧减表示反思和后悔。
<p>  走在武威的大街上,不时有现代流行歌曲传来,几乎使人忘记这是一座西部的城市,一座镌刻着民族沧桑的城市,一座行走过霍去病、刘细君等历史人物的城市。事实上,今天的武威,已经无法寻觅当年将军鏖战的痕迹,也无法寻觅公主出嫁的遗踪。记者此刻所想到的是,人类应该永远拒绝战争,把征战的号角化为迎亲的唢呐,让琵琶的清音取代杀伐的鼙鼓。这,也许正是我们今天重走和亲路、纪念刘细君的意义所在。
发表于 2006-11-12 23: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琵琶的清音取代杀伐的鼙鼓
=============
这句最可推崇----和平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历史有太多的杀戮 更多的黑暗的和平 现在也不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21:12 , Processed in 0.24863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