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9|回复: 1

【孙中山对中国古代考试历史经验的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7 1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自汉代始,历代王朝都举行考试,并制定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形成了完善严密的考试管理制度。孙中山将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全面考察,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考试制度。举行考试,拔取真才,是中国几千年的特色,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关键词:孙中山 中国古代考试 历史经验 各国仿效

在人类文明发展上,考试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口试已有2700多年历史,笔试也有2100多年历史。孙中山在论及中国古代考试时指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至于历代举行考试,拔取真才,更是中国几千年的特色。”重温孙中山对中国古代考试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深化今日的考试改革。

一、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考试的国家
考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考试的历史与实践表明,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的产生及人才选拔息息相关,其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在夏代国家建立之前,已有“试舜五典百官,皆治”的记载。这里所说的“试”,不是现代意义的考试,但含有试验、测试的意思。公元前21世纪进入文明时代的夏代,职官实行世袭制。由于对外防御、对内镇压反抗与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于是选拔军事人才成为国家政权中一项重要活动,且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史称夏天子“以射造士”。这里所说的“射”,指射箭,以射造士实际上是培养射箭技能,同时具有比试的内容,以便区分技艺高低,从中选拔优秀军事人才。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以当时国家的形成与建立为背景,并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状况相应。西周时期国家制度趋于完善,贡士制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式,其选拔方法是推荐与考核相结合。这是中国最早的选举制,掌握选举权的是各级政府官吏。学校考选的具体办法是:由乡大夫推荐本乡优秀之士入学称秀士,上报司徒,司徒考核选取其中俊秀送学读书称选士。入学后再经筛选,升入大学称俊士,再升天子学称造士。经天子学大乐正考核,选取学有成者,上报司马称进士;最后由司马审核甄别,上报于王,定其录用。选贤贡士分为两个层次:乡贡士,先由乡选,经司徒审核,上报天子,取中者用为伍长、乡吏;诸侯贡士,由诸侯选送给天子,天子令其试射于泽官,比射于射宫,优者录用。比射就是军事技能考试,亦即后人所说的操演考试,它与夏代“以射造士”比,显然是前进了一步。这种考试制为西周选拔了不少人才,满足了国家用人的急需。至春秋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任用管仲进行政治改革,抓住人才选拔这一关键,对贡士“设问国家之患”测试。“设问”即提出问题,“国家之患”是提出问题的内容和范围;考试的形式是面试(或称口试),主持面试的是国君。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口试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载。

笔试的出现晚于口试。口试的出现,表明春秋时期已通过面试提问方法来识人才能力,并确定选拔官吏的人选。这较不通过考试形式的世袭制与推荐选举制确定录用人才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春秋到战国近800年间,各国执政者在人才选拔的使用上,尚未将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条件,因而多采用面试方法,以测试应试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时招聘应聘频繁,人才四处流动。同时由于口试命题范围广泛,难易与评判标准主观随意性很大,不易把握。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方法和途径,继续探讨,笔试应运而生。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教育的发展,选拔官吏出现了皇帝征诏、私人举荐、察举、任子、纳赀等多种形式。察举即举荐,又称乡举里选,是西周以来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其科目、条件、名额与方法都是朝廷制定的。贡举和征诏,都由各地方官根据朝廷需要层层选拔。为了确保国家官吏的素质,汉文帝时,改革选拔录用人才办法,将文化水平作为官吏的必备条件,对地方举荐的人才,笔试合格后可正式确定资格与录用。西汉文帝十五年九月的贤良对策,是命题作文考试之始,应试者根据策题撰文。《汉书·文帝纪》记其事:“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是即公元前165年,此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笔试记录。这一考试是在国家最高执政者皇帝主持下进行的,是最高等级、最有权威的考试。它将录用、委任官吏结合为一,既是中国考试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又是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其出现标志着我国鉴别人才方法有了新的长足发展,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考试正式诞生。稍后,“考试”一词在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考功名》正式出现:“考试之法,合其爵禄,并其秩,积其日,陈其实,计量其功。”其后考试之法为历代沿用,成为鉴别人才、检验政绩的主要手段和准绳。

随着察举笔试的出现,笔试在国立高等学府的洛阳太学得到应用。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取消甲、乙之科,只取高等,试题50个,“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可见此时太学考试制度已相当完备,而欧洲大学考试最早出现在1219年。由于考试活动的频繁,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在尚书台下设吏曹负责管理考试工作,“其时选举,于郡国属功曹,于公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曹尚书,亦曰选部,而尚书令总之”。这时选拔人才的察举科目及其选拔标准,均由吏曹根据国家用人需要设立。考试以笔试问卷形式进行,有射策与对策两种。射策犹如后来所说的抽签考试,应试者需根据提出的问题撰文以对,比对策难度更大。此时的察举考试,由吏部尚书兼管,吏部尚书既是国家考试的行政主管,又是主考官,体现了管理权与考试权的合二为一。

隋朝统一结束了国家南北分裂割据局面,文帝除旧布新,大力进行选官制度改革,开皇五年(585年)正式废除以推荐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推广考试选官制。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即位后继续深化这一改革,大业三年(607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忠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勇,十科举人”。其中“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美秀”即进士科,故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说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旧唐书》里有谓:“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策试而已。”表明炀帝所设进士科是通过策试选拔人才。“始建进士科”的时间,宋人朱熹定为隋炀帝大业二年七月。这一设置标志着分科考试的科举考试制正式创立,既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划时代变革,也是中国考试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唐至宋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三大考试,即学校考试、科举考试与职官考试,后均得以充分发展。

在西方国家,“考试”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要用考试方法鉴别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至于如何实施,未见具体记载。有学者指出,欧洲在1702年以前是没有笔试的。

二、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关于如何选拔人才的方法,从国家产生时起,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制以血缘为基础,不将文化作为选拔官吏的条件。另一种是推举制,主要根据被推荐者品德行为表现或家庭出身,由国家官吏规定条件推举。在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将这两种选拔制度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但不通过考试而靠层层推荐,因为所谓政治表现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也很难把握。而考试将文化素质作为选拔官吏的基础,公之于世,以文取士,统一命题、统一评卷、统一录取,机会均等,择优录用,客观公正。孙中山全面考察了古往今来选拔人才的方法,认为中国的考试是最好的方法。其论断的依据是:

其一,考试是鉴别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非但便于操作,而且客观公正。孙中山说:“没有考试,就是有本领的人,我们也没有方法可以知道,暗中便埋没了许多人才。并且因为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一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一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他还说:“当议员或官吏的人,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或者有什么能干,才能胜任愉快的。如果没有才、没有德,又没什么能干,单靠有钱来做议员或官吏,那么将来所做的成绩,便不问可知了。但是有才德和能干资格的人,只有五十人,便要按照这种资格的人来选举,我们又是怎样可以断定他们是合格的呢?我们中国有个古法,那个古法就是考试。”有了考试,才能确认人的才能、学问大小高低,才能使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做官,确保国家官吏的文化素质。孙中山还以当年美国的选举为例:“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美国国会内有不少蠢货,就足以证明选举的弊端。”

其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从西汉文帝举行笔试始,虽然王朝不断更迭,但考试选官的方法和制度,不仅没有中断,而且逐渐强化。宋代非进士不得任补相,北宋补相153人,有进士出身的62人,占39.5%。至明代,朱元璋进一步提出“非科举不能入仕”的主张。从汉代的察举考试到科举考试,贯穿着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拔真才。科举考试的核心在于“令投牒自举”,允许自由报考,且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组织实施。正如唐人所强调的那样,由于有了“据式文考试,定其升罢黜”这个统一标准,既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了公开、平等竞争的入仕机会,也有利于国家择优选拔人才,因而科举考试成为考试的主体,官吏的主要来源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所以孙中山断言:“至于历代举行考试,拔取真才,更是中国几千年的特色。”又说:“从前中国的官吏,凡是经过考试出身的人,便算是正途,不是考试出身的人,不能算是正途。讲到这个古法,在中国从前专制时,用的时候尚少。因这那个时候,做君主的人在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念念留心全国的人才,谁是人才的,才叫谁去做官。君主以用人为专责,所以能够搜罗天下的人才。”

其三,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完善、严密。尤其是明清时期,考试管理更为严密。孙中山说:“(考试)原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也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从前各省举行考试的时候,把试场门都关上,监试看卷的人都要很认真,不能够通关节,讲人情。大家想想是何等郑重。”

其四,考选制和监察制并行是中国固有的优良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保证考试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宋代以后考试中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但一经发现即行处理,不仅对各级政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有力约束,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能随意变更这一制度。所以,孙中山说:“在中国专制政府的时候,关于考试与监察权,皇帝也没有垄断。”

三、中国考试制度为世界各国仿效
中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持续发展,不仅对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教育与选官制度有着直接影响,也为西方国家仿效。17世纪以降,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兴起,随着西方学者、商人、传教士和官员的东来,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增进,具有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特点和优点的中国考试制度,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主张相近,因而,为西方学者所关注和推崇,并通过撰文著书向国内介绍。据统计,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不下70余种。1588年出版的拉丁文《印度史》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考试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普鲁士、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科举考试的原则,摒弃其落后成份,通过公开考试,按照一定标准,选拔录用第一流人才,建立了文官制度。

中国的考试制度首先为英国学界和政界所关注。1835年,英国学者罗伯特·格尔断言,中国科举考试是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制度,将在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麦杜恩在1847年《中国札记》中呼吁英国政府应“建立起全体英国全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同年,密迪著文论述中国通过科举考试组建的国家文官队伍,能有效保持社会的稳定。1853年,为英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是:“政府通过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各级政府官吏只有参加考试合格者方予以任用。中央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考试事宜。”1854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发布的两个枢密院令中明确提出:“必须使考试法制化,初试合格后必须复试,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任职。”

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基本上仿照英国,也参照了中国的考试制度。1868年5月,詹克斯在呈交众议院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和考试录取官员的方法,引起官员们的极大兴趣。1870年施惠廉撰文《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中国与美国》,赞美中国科举制并主张美国政府也采用这种制度。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对中国科举考试的程序、管理体制、官员录用过程等十分关注,认为中国的公开竞争性考试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典范,甚至主张直接引进中国的考试制度。

上述是一段不容忽视的史实,1924年,孙中山曾对此进行概括。他说:“外国学者近来考察中国的制度,便极赞美中国考试的独立制度,也有仿效中国的考试制度去选取真才。像英国近来举行的文官考试,便是说从中国仿效过去的。”还说:“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所概括的,在西方学者的论著里可以找到相同记述。美国丁韪良在《中国环行记》中说:“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孙中山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中华民国过程中,以史为鉴,注意总结中国古代考试的历史经验,将中国古代考试,置于世界范围内历史地全面进行考察,既正视科举考试的弊端,又充分肯定中国考试管理制度的优越性。1906年12月31日,他在东京同盟会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并提出:“考选本是中国创始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自从行了此制,美国政治方有起色。”所谓那制度不好,主要是说当时的专制制度腐败,科举考试的内容全是《四书五经》。他反复强调考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欧美单凭选举的任官制缺乏考试竞争机制而不足取,“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孙中山正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用人实践经验的比较鉴别、得出结论:任官授职,必须通过考试。1912他在南京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演说中郑重提出:“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在他看来,封建时代吏治腐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选官授职没有通过严格考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建立文官制度,一定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家事务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10: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时期国家制度趋于完善,贡士制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式,其选拔方法是推荐与考核相结合。这是中国最早的选举制,掌握选举权的是各级政府官吏。

选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何其悠久,哪会想到现在的民主选举制度,却来自西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19:11 , Processed in 0.28420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