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1|回复: 2

【大唐太子-李建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2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李建成,历史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也不是学历史的,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只说说我认为李建成在史料可见的范围内做过的我认为值得一提的事.

    首先要谈谈军事.李建成的军事才华是否能与其弟相提并论,至少到目前为止,实在缺乏可供论证的证据.因此,我觉得不能草率的认定.但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李建成绝不是军事白痴.这至少有两件事例可以证明.

    一是太原起兵,李建成是作为左军大都督,统领左军.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一是谏李渊退兵一事.这是记载于<大唐创业起居注>当中.这一记载应该是正确的,至少对于李建成的行为是客观的(对李渊的颂扬另当别论),因为温大雅是李渊之臣,退一步说,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更为亲近,因此他没必要为李建成涂脂抹粉(李建成就算是皇太子,地位高于李世民,但也毕竟不是皇帝).这一史料的保存,客观上为我们留下了对李建成军事才华的判定的一个证据.

     二是攻克长安.是李建成的部下率先攻入长安城这一点是没错的.但这又能证明什么,充其量只能证明李建成参与了攻打长安的战斗而已.若是作为这是他攻克长安的证据太过勉强.战场上,第一个破城而入,固然军攻卓著,但很难说明这是攻克的标志.因此,我虽然是在论证李建成的军事才华,但也不会采信这样的证据.但是,李建成对攻克长安一定是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不是从李建成来论证的,恰恰是从李世民来论证的.因为在李世民的功劳簿上有太多的战功,却偏偏没有攻克长安这一条.如果李世民是攻打长安的指挥者,或者是指挥者之一,就一定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但却没有.李世民是胜利者,而且不是合法的胜利者,他难道会隐瞒自己的战功吗?似乎是不大可能的.那么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李世民在攻克长安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那么,是不是建成的功劳就一定是第一位的呢?虽然不能这样说,但李建成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无疑的吧.为什么在温大雅的书中没有这样说呢?看过书的人都会知道,温大雅把这一过程写成是部下自发的行为而李渊事先不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又怎么会记载李建成在这一过程中举动呢?至于贞观史臣,自然是不会记录这一事件的.因为如果这一事件被证实,这将是李建成最大的功勋,太宗自然是不会留下记录的了.

     至于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平定刘黑闼一事,在我看来反而不足为证.一是刘黑闼实力并不强,残寇而已,二是李建成在这一战中与其说他是军事才华,不如说是凭他的政治才华取胜的.在说到建成的政治才华时我会提到的.

     那么,李建成既然有军事才干,那么为什么在武德年间几乎没有再出征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一国之储君不宜带兵,这是常理.如果说别的反王是什么人都上,甚至还御驾亲征了呢,李建成为什么就不能带兵出征了呢?这不难理解.李氏出身于关陇贵族,对于宗法观念的看重程度是其他反王所不能相比的.另外,李渊不仅只有建成一个儿子呀,他还有一个如此能征善战的二儿子,在父子兄弟还和睦的时候,他没有理由要派太子亲涉险境呀.因此.李建成在武德年间的不出征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呀.

     至于李建成与李世民在军事才华上的比较,对于李建成而言是失之公允的.作为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他的功绩是无法传之于后世的.因此这不是放在同一基准上的比较.当然,说建成有军事才干并不是贬低李世民.他们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不能说,认为建成有才干就是贬低李世民,而称赞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也不应该通过贬低李建成来实现.只能说这二者之间不能作为相互验证的证


[ 本帖最后由 lj25824829 于 2006-12-8 20: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就是虽然史书皆记载刘黑闼经过世民的打击,再次复出声势已经大不如前。可是大人也知道,这些经过粉饰修改的历史,常常是前后矛盾的。试想,如果刘真的已经元气大损,“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如此不堪一击的话,在刘第二次起兵围攻山东时,怎么瀛州刺史马匡武竟城陷被杀;贝州刺史许善护“全军皆没”;拥有三万精兵的河北道行军总管淮阳壮王李道玄“军败,为黑闼所杀”;能征惯战的副将史万宝“勒兵将战,士卒皆无斗志,军遂大溃,万宝逃归”;握有重兵的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走”;沧州刺史程大买“为黑闼所迫,弃城走”;领军大将军,并州总管齐王元吉“畏黑闼兵强,不敢进”……?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刘第二次起兵,声势非但不减,反而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世民的第一次平定,苦战数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付战死,出了极大代价,方才得胜。可是他又在当地采取高压政策,“其魁党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结果没多久,刘黑闼又再卷土重来。这次建成带兵前往镇压,采取了和世民完全不同的作战方针,利用当地百姓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心理,在屡败低军的同时,对叛军采取“获俘皆抚遣之”的怀柔政策,让俘虏们回去宣传“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从来使“百姓欣悦”,一举分化瓦解敌军。前后仅用两个月。

从此也可以看出,世民建成兄弟的才干很可能在伯仲之间,性格上的区别,才是他们决定性的不同。世民刚烈张扬,建成则显得更加仁德文弱。正是这种不同,分化了他们兄弟,造就了日后的悲剧。

另外想再废多几句话,长安一役,两兄弟其实各有建树。隋将屈突通一直不肯降唐,李渊跟屈突通打了几仗后,决定分兵。一方面命李建成率军屯永丰仓,扼守潼关;(这是很重要的,要喂饱唐军二十万之师,没有稳定的后勤供应是不行的。)一方面派李世民率军经略渭北,迂回包围长安。同时,是建成麾下的刘文静率军阻住了屈突通西援长安的道路,才使得唐军得以顺利攻下长安。如前所说,兄弟俩性格上的不同,在唐军中估计也是公认的。于是李渊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世民主攻,建成主守。兄弟合力,才打了胜仗。

总之,如大人所说,李世民无疑军事奇才,但李建成亦是人中之龙。可惜一山难容二虎,这样一对文韬武略,谋略才识君非常人可比的兄弟,居然落得如此悲剧收场,我们除了扼腕,也实在无话可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1: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个朋友也是个历史迷,在看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九王夺谛,祸起萧墙.
总是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同样都很有能力的儿子却要同时出现呢?多分给后世一些不更好吗?也许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吧!在一个朝代的初期,总是有不同性格的各种人才,无论那一个成为最后的君主,都不好说会成为一代名君.我们在为成功者书写歌功颂德的时候,是不是很应该为一些本该成为一代名君的人,给他们一些公正的看法呢?
政治是不分正义和非正义的,那位历史风云人物不是阴谋家和杀人犯,所以就更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历史人物,因为人是复杂的.

[ 本帖最后由 lj25824829 于 2006-12-8 21: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5 09:55 , Processed in 0.25567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