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6|回复: 5

[11/24][贴图]三千年开一次花,传说中的佛教圣物[17P]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4 13: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24日上午10时许,位于合肥市望江西路朝阳工业区内的安徽远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在办公室走廊的窗户上发现几十颗细小的小白花。 

 

 

 

  经查对,可能是传说中三千年才开一次花的佛教圣物“优昙婆罗花”,用放大镜看后一数,一共25颗。  

 

 

 

  我在网上查询一下优昙婆罗花,关于优昙婆罗花的记载和描述是这样:“优昙婆罗花的直径只有1毫米,花形如钟,淡白色,花茎细如金丝。白色夜开,芳香极美,翌晨即萎,昙花一现。传说中优昙婆罗花三千年才开一回。”  

 

 

 

  这个还真与描述相似。  

 

 

 

  优昙婆罗花佛经上早有记载,那是一种很稀有的无花果,叁千年才开一次。开到最大的时候有拳头那么大,芬芳的香气会溢出很远。难怪世人终其一生,甚至几生几世也无缘得见了。  

 

 

 

  不过我在网上也看到这样的一些观点,其实它根本不是花,而是一种益虫产下的卵。

 

  

 

  初夏的清晨,有人在自家窗台上发现了些怪异玩意儿:纤细的丝,顶端堆着个乳白色的点点,说是活物,不吃不喝不动弹,说是死物,昨天窗台上还没见着。 

 

 

 

  如此这般的诡异东西,自入夏以来,先后出现于草叶、枯枝、护栏、墙壁、电线杆子上。  

 

 

 

  于是,有自以为博学多才的人煞有介事地宣称,这东西,该叫“优昙婆罗花”,引两张网络上的模糊照片,引两句不知何方神圣的高僧点评:“优昙婆罗花”,佛教圣物,三千年一开花,现身人间,乃是祥瑞之兆,将有圣人出。

 

  

 

  但是,除了猪八戒偷吃的人参果,就连植物学家也从来没听说过“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植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3: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优昙婆罗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就已经被科普宣传员们念叨过,其实它根本不是花,而是一种益虫产下的卵。

 

  

 

   细丝顶白点的主人,俗称叫草蛉,确切点,叫中华草蛉,按人类的划分,益虫。 

 

 

 

  和大多数昆虫一样,它们也是由卵孵化而来的,变成成虫,拥有一双大眼睛,拥有两对薄纱状的翅膀,看上去略有点弱不禁风,但它们的确以蚊子之类的坏家伙为食;  

 

 

 

  而草蛉成年了,交配了,产卵的时候,会分泌黏液,拉出细长的丝,把卵悬挂起来,这一挂就是十几二三十颗。

 

  

 

   前头说了,草叶上、枯枝上、窗台上、栏杆上,看哪儿合适,就在哪儿挂一堆———这么着,也有草蛉飞着飞着飞到了寺院,觉得佛像上不错,就在佛像上产了些卵,于是有人惊诧,这不是“优昙婆罗花”么!  

 

 

 

  植物学家已经下了结论,除了猪八戒偷吃的人参果,至今为止,还真不知道有什么植物三千年一开花。  

 

 

 

   “优昙婆罗花”更是草蛉开的一个大玩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5: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喔,原来是这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6: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小 呀 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5: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中华草蛉

中文名: 中华草蛉 拉丁学名: 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 纲: 昆虫纲 目: 脉翅目 科: 草蛉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铃虫、棉红蜘蛛、蚜虫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蔬菜、玉米、烟草、大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翅长11-12毫米,展翅30-31毫米。体黄绿色。胸部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各I对.但大部分个体每侧的颊斑与唇基斑连接呈条状。下颚和下唇须暗褐色。触角比前翅短,呈灰黄色,基部两节与头部同色。翅窄长,端部较尖,翅脉黄绿色,基部两节与头部同色,前缘横脉的下端,径分脉和径横脉的基部、内阶脉和外阶脉均为黑色,翅基部的横脉也多为黑色。翅脉上有黑色短毛。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 卵;卵粒呈椭圆形,长0.70-0.05毫米,宽0.32-0.38毫米,初产时绿色,近孵化时褐色,丝柄白色,长3-4毫米。单粒散产于植物上,多在叶背。 幼虫:幼虫呈纺锤形,随着龄期的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 一龄:体长1.50-1.80毫米。初孵时胸部浅红色,腹部前4节红褐色,后6节黄色,以后变成红棕色。头部有两个“v”形黑纹。前胸背板有“w”形黑纹。前胸侧瘤上刚毛2根,中、后胸侧瘤上刚毛3根,腹部1一8节侧痼上刚毛2根。 二龄:体长4.50-4.90毫米。体灰绿色,背线细,两侧有褐色带。头部有倒“八”形纹。前胸背板上有“H”形黑色斑纹。 三龄:体长7.20-8.50毫米。体黄绿色,背面和气门上线红褐色。头部有褐色倒“八”形纹,头两侧过单眼到上下颚有褐色纹通过,各侧瘤上刚毛均多根。 茧:白色,长3-4毫米,宽2.50-3.20毫米,茧表面光滑无杂物。 生物学特性: (1)历期:中华草蛉各虫态历期的长短,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在15-32℃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历期逐渐缩短。 表:中华草蛉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 (2)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卵期10.80℃,一龄幼虫11.80℃,二龄幼虫10.03℃,三龄幼虫11.08℃,蛹期10.3℃;有效积温是:卵期60.7日度,一龄幼虫46.3日度,二龄幼虫38.4日度,三龄幼虫45.5日度,蛹期148.2日度(赵敬钊,1981)。 (3)年生活史:中华草蛉在我国以成虫越冬。其越冬场所和栖息植物较为广泛,在湖北省有女贞、竹林、油菜、小麦、苕籽、茶树、蚕豆、豌豆等。在北京地区主要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的杂草和枯叶内越冬。10月下旬即可看到越冬成虫。越冬时,体色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再变为褐色,最后变为土黄色。体色由绿变黄为越冬的标志。成虫一般在植物的叶背、根隙或杂草丛内越冬。此时,只要气温上升到19℃以上,并有阳光,成虫就可活动,但不能产卵。翌春活动较早,成虫寿命较长,自交配后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有连续产卵的习性,因而造成世代重叠。根据山西省阳城县农业局观察,中华草蛉在该县一年发生5代(1976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北农学院植保系1977年)和河南省民权县(民权县农业局,1977年)一年发生5-6代;在山东省泰安地区一年发生4代(牟吉元等,1980);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年发生6代(赵敬钊,1981)。 (4)繁殖:刚羽化的成虫必须经过补充营养才能达到性成熟而交配。越冬代成虫,一般越冬前不交配,翌年春天再进行交配。中华草蛉成虫交配多在晚上17-23时,以20-21时交配为多。每次历时3-5分钟,一次交配终生可产受精卵。未交配的雌虫亦可产少量的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始终保持绿色,不能孵化。中华草蛉雌虫的产卵前期在25-30℃条件下为3-8天,一般5天左右。雌虫自开始产卵后,除个别情况外,每天均可连续产卵。日产卵量在20-30粒之间。因此,一生的总产卵量与寿命的长短有关。一头雌虫的最高产卵量可达1,400粒以上,平均在700-800粒左右。在营养不良或产卵末期可产无柄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不能孵化,无柄卵可以孵化。产卵时间多集中在晚上19-23时,其它时间亦可产少量卵。卵为单粒散产,即产一粒卵后,要换位置再产下一粒卵。中华草蛉雌虫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性,一般把卵产在蚜虫比较多的地方,这可保证幼虫孵化后就能够得到充足的食料,对种群的延续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华草蛉雌虫产卵量的多少与食物、寿命和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西北农学院植保系试验(1977),在24小时光照下,10天内的产卵量,比14小时光照下的产卵量多18.90%,比全黑暗条件下多33.10%,因此,在人工饲养时,可以采取延长光照的办法来提高其产卵量。 (5)捕食:中华草蛉成虫可食花粉、花蜜,及捕食叶螨和鳞翅目昆虫的卵,一般情况下不捕食蚜虫。因此,中华草蛉成虫对蚜虫控制作用不大,对叶螨和鳞翅目害虫的卵有一定的作用。 中华草蛉的幼虫活动能力很强。据统计,三龄幼虫在28℃条件下,一小时可爬行60米以上。捕食范围也很广。 中华草蛉幼虫对各种害虫的捕食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加大,因此,在人工饲养时要根据不同龄期而投入不同量的食物。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江西、安徽、上海、广东、云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11:32 , Processed in 0.27747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