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1|回复: 1

[04/05] 揭密: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出自黄埔军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5 17: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密: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出自黄埔军校?  于杰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也是中国*人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了四十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以上。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更是有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但是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是出自黄埔军校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33人:即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中将9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然而笔者经过最新考证认为应该有53人。
  一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1984年6月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它是团结、联络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纽带和桥梁。其宗旨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黄埔军校同学会对黄埔军校同学的身份是这样认定的“第一: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第二: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第三: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第四: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根据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规,符合上述条件的才是黄埔同学,才能通过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等方式,登记成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员。
  普遍的33人说法中,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中共党支部书记)、陈奇涵(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队中队长)、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第四期入伍生队连指导员)六人是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其中曾泽生于1927年进入高级班学习,其余五人并非黄埔军校在校学习的学生。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最初成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徐向前(黄埔一期生)、陈赓(黄埔一期生)、周士第(黄埔一期生)、陈明仁(黄埔一期生)、阎揆要(黄埔一期生)、彭明治(黄埔一期生)、常乾坤(黄埔三期生)这7位开国将帅就是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广州黄埔学习的;其中彭明治是军士教导队(主要训练军队的下级军官)毕业的。
  1926年1月16日,军校正是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林彪(黄埔四期生)、倪志亮(黄埔四期生)、郭化若(黄埔四期生)、、曹广化(黄埔四期生)、李逸民(黄埔四期生)、方之中(黄埔四期生)、洪水(黄埔四期生)许光达(黄埔五期生)、罗瑞卿(黄埔六期生)、张宗逊(黄埔四期生)、杨至诚(黄埔五期生)、宋时轮(黄埔五期生)、陈伯钧(黄埔六期生)、郭天民(黄埔六期生)、谭希林(黄埔五期生)、廖运周(黄埔五期生)、张开荆(黄埔六期生)、周文在(黄埔六期生),以上18人都是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期的学生。其中曹广化未毕业就转考毛泽东主办的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以为第四期肄业生;洪水(武元博)则是由胡志明推荐进入第四期政治科学习的。罗瑞卿、陈伯钧一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张宗逊、许光达、谭希林是在广州黄埔考入军校的,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其所在的专业随军校迁至武汉分校的;周文在则是由于1927年广州“4.。15”反革命清党,从黄埔秘密前往武汉分校的。关于张宗逊上将,在传统的说法中张宗逊是黄埔五期学生,但是据《张宗巡回忆录》记载:1926年张宗逊经中共陕西省党组织推荐赴广州考入黄埔第五期入伍生队;9月黄埔五期入伍生队从东江返回军校后,进行了第五期学生升入本科考试,张宗逊通过考试入政治科学习。此时黄埔五期政治科和黄埔四期政治科合编为三个队,第一队和第二队属于黄埔四期学生,第三队则属于黄埔五期学生,张宗逊由于成绩优异被编入了黄埔四期政治科第二队,一直学习到第四期政治科在武汉毕业,所以张宗逊上将是黄埔四期毕业生生。
  在所列举的33位将帅中,王诤中将可有些与众不同,他是黄埔六期生,但是他这个黄埔六期生可不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六期生。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武进人,1927年冬考入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交通技术学校无线电班;1928年王诤所在的军委会交通技术学校被并入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王诤被比叙为黄埔六期交通科大队一中队一区队无线电系学生。王诤于1929年3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入国民党张辉赞部任职;被俘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我军电信事业的开创者,建国后担任过解放军通讯兵部主任、副总参谋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9月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所谓开国将帅是指我军1955年----1965年十年之间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以上军衔的军事领导干部。在适合授予将军以上的军衔并且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将帅中除了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曾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李富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官,曾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成仿吾(黄埔军校兵器处长,曾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雷经天(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曾任两广纵队政委)、袁仲贤(黄埔一期生,曾任第三野战军代理参谋长、第八兵团政委)、章夷白(黄埔三期生,曾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曾希圣(黄埔四期生,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潘朔端(黄埔四期生,曾任第十二兵团第一副参谋长)、王世英(黄埔四期生,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吴溉之(黄埔四期生,曾任东北军政大学政委)、陶铸(黄埔五期生,曾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蔡树彬(黄埔六期学生队队长,曾任红一军团第三师政委)、程子华(黄埔六期生,曾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周仲英(黄埔六期生,曾任六十军政委)、刘型(黄埔六期,曾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陈漫远(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教官,曾任第十八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等曾经担任过重要军事领导职务的将领由于转入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各级部门工作未授予相应的军衔以及樊折桂(中央军校高教班五期生,曾任三十六军参谋长)、王宴清(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五期生,曾任军事学院外军教授会副主任)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的起义将领(以上二人起义前都是国民党军将军军衔)之外,在我军一千多名开国将帅中其实还有许多名出自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在1955年——1964年被授予了将军军衔和各级勋章。
  在我军1955---1958年年授予的57位开国上将中,除了传统说法中的8位上将出自黄埔军校外,肖克上将和陈士榘上将其实也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开国上将,他们的经历符合黄埔军校同学会关于黄埔同学认定条件的第四条即: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名义的各级军事训练班的学生,所以我军出自黄埔军校的开国上将实际上有10位。
  肖克上将,原名肖武毅,他1926年初从嘉禾县甲种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怀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欲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此时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错过招生期,肖克便考入了设在广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学习;不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宪兵教练所和其它在广州的军事学校一起被并入黄埔军校,后成立黄埔军校警宪训练班,该训练班的毕业生毕业后便被军校比叙为黄埔四期学生;所以说肖克上将也是黄埔四期生。1941年10月4日,延安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徐向前、肖克、林彪、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陶铸、许光达、陈伯均、宋时轮、吕文远、曾希圣、吴奚如15人为理事,时任120师副师长的肖克将军在这15人中排列第二。而长期以来关于肖克将军的简历大多是从“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开始介绍,忽视了肖克将军黄埔军校警宪训练班这段传奇经历。
  陈士榘上将,早年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初由于受到反动分子的迫害,投考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该训练班虽然由董必武领导的湖北省委团校倡办,但是它隶属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后来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与其他训练班一起被合并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即南湖学兵团)。1927年4月21日南湖学兵团1400余名学生正式编入武汉分校入伍生队学习;这些毕业的学生后来被比叙为黄埔六期生,许多人被编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陈士榘也是毕业后被编入该警卫团,由此可见陈士榘将军是黄埔六期军事训练班学生。

  我军1955年——1958年授予的177位开国中将中,传统说法有9位将军出自黄埔军校,其实这种说法没有包括莫文骅中将、何德全中将和韩练成中将。
  莫文骅,1926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9年考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即1926年成立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大革命失败后为桂系军阀所盘踞,对外称“中央军校南宁分校”,对内则称“广西陆军军官学校”;关于投考黄埔南宁分校的经历,莫文骅将军是这样回忆的“我们要求到广西军校学习,以掌握武装斗争的本领……过了两天,经组织同意和罗少彦、岑伯英的介绍,我俩于7月中下旬,考入广西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分校),校长是李明瑞”(《莫文骅回忆录》第36页解放军出版社)。莫文骅将军先后任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装甲兵政委等职。他于1993年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在开国中将中,何德全将军早年在湘军任下级军官,1929年初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学习,不久被军校反动分子以“通共”的罪名诬告,被迫从军校肄业回乡,1930年参加红军。韩练成将军则是由于在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被蒋介石特许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列入档案和黄埔同学录,虽然将军本人并没有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学习过,但是1933年韩练成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研究班学习(《韩练成将军小传》)。可见何德全中将和韩练成中将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
  三
  在我军1955年---1965年授予的1360名开国少将中,据笔者查证,实际上有23位少将出自黄埔军校及其分校(包括军事训练班),这23人中有17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人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3人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人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且出自黄埔军校的将军除了袁也烈、方之中、曹广化、李逸民、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8人外,还有以下9位将军:
  戴正华少将,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25年从上海南洋医科学校毕业,同年11月到广州,不久担任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卫生队内科主任医官、队长。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先后任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
  魏镇少将,1926年任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少校军事教官;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陆军大学特别班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唐生智部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委会国际部高级参议、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邵阳警备司令,1949年8月参加湖南起义,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第55军副军长、湖南省参事室副主任等职。
  张希钦少将,黄埔八期生(又说六期),1930年考入中央军校第八期第一总队炮科学习,1933年毕业,同年加入中国*,曾经在察绥抗日同盟军和杨虎城部担任中下级军官;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28年商震将军在北平创办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后入山西),1930年初正忙于中原大战的蒋介石为笼络商震,一度下令将该校合并于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以此校为基础成立过中央军校北平分校,原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的学生便被比叙为黄埔七期生列入学籍,我军陈锐霆、王启明、王兴纲三位开国将军就出自该校。
  陈锐霆少将,黄埔七期生,中央军校北平分校第七期炮科毕业后入国民党炮兵服役,1935年考入南京炮兵学校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1941年率部参加新四军,后任新四军军部高参、华东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军委炮兵副司令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王启明少将,黄埔七期生,1929年4月加入中国*,中央军校北平分校步科毕业后入国民党部队服役,官至团长;1940年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担任少将战术教官。1947年在国民党军32军参谋长任内率部起义,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参谋长、第十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副省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
  王兴纲少将,黄埔七期生(存在争议),1928年加入中国*,次年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按序列比叙为黄埔七期生,长期在国民党军从事地下工作,发展了王启明、陈锐霆等中共秘密党员;1941年参加新四军,先后任军部高参、第三野战军后勤运输部政委、华东军区南下纵队参谋长、福建省交通厅厅长、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陶汉章少将,黄埔八期生,中央军校山西临汾军官训练班步科毕业(比叙为黄埔八期生),1933年参加红军,后任华北野战军纵队参谋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张学思少将,黄埔十期生,1933年由胞兄张学良介绍入中央军校第十期步科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人民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

  高存信少将,黄埔十期生,1933年由张学良介绍入中央军校第十期炮科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志愿军炮兵司令员、炮兵副司令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
  1957年白天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白天,原名魏巍,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习,毕业后参加过北伐战争,他还是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毕业生,曾任国民党军营长、副团长、团长、83师参谋长、93军参谋长、副军长,参加过长城抗战;1940年5月脱离国民党,1941年加入*,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军委高参室主任、61军参谋长、副军长、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哈尔滨市副市长等职。
  1961年徐介藩、王作尧、吴克之三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大校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徐介藩少将,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后与常乾坤等一起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后长期留学苏联,在茹科夫斯基航空学校等空军院校学习航空技术,曾入苏联红军服役并参加过卫国战争,获得过列宁勋章,1948年回国;建国后先后任中国驻苏联赤塔总领事、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
  王作尧少将,黄埔军校燕塘分校第七期步科生,曾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广东军区防空军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关于黄埔军校燕糖分校,它是1927年后由于黄埔军校师生人数增多,军校原来的校址过于狭小,遂决定在广州燕塘训练黄埔第七期入伍学生,这就是燕塘分校的由来;黄埔军校结束办学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在燕塘分校原有校舍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军事政治学校(通称燕塘军校)。1936年两广事变之后,蒋介石派陈诚接收了燕塘军校,并在此校基础之上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燕塘军校的前3期毕业生也被统一比叙为黄埔毕业生,吴克之少将曾于1931年入燕塘军校第一期步科学习,按照序列他比叙为黄埔九期生。吴克之,1932年参加十九路军,1937年加入*,曾任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研究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防化学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1964年朱家壁、黎原两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大校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朱家璧少将,黄埔八期步科生,1930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3年毕业后任滇军连长,1938年入抗大学习,后加入*,长期在国民党滇军所部从事秘密工作,后任滇贵黔边纵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政协主席等职。
  黎原,黄埔十一期步科生,1937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基建工程兵副主任,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北京黄埔同学会会长。
  所以综合以上史实,纵观黄埔军校各个发展时期,笔者认为我军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开国将帅的人数元帅5人、大将3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共计53人而非33人!
  注:本文在写作时重点参阅了《黄埔军校将帅录》(陈予欢著)以及《解放军将领传》、《黄埔军校同学录》、《开国将星》、《中国军事人物大辞典》、《广州市志》等大量文献!对此表示感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5 1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6:08 , Processed in 0.27399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