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5|回复: 6

[06/17]出身最苦 被蒋介石满门抄斩的开国大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7 13: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海东是党领导武装斗争时一个重要战略区域的代表,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一员虎将。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徐海东传奇般的经历本身,便构成一部壮丽的武装斗争的史诗。

    生平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
   
    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解放后,他常年靠吸氧维持生命,但仍坚持领导编写战史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夏店(现属大悟县)一个世代陶工之家。徐海东从小就在饥寒中生活。1925年,有一位家乡籍的***员吝积堂从武汉学校回来,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徐海东明白了过去受穷的原因是受军阀、地主压迫,便到武汉找了一份码头上的差事,并秘密加入了***。徐海东不久又想学习军事,于是到湖北军阀部队里当兵。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徐海东在被称为"铁军"的第四军中当少尉排长,在汀泗桥战斗中率一个排击溃敌军两个连。翌年,因国民党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他回到家乡,被禁止讨论政治话题黄陂县委任命为农民自卫军队长,参加鄂豫皖边区的黄(安)麻(城)暴动。后来,他任过县赤卫队大队长和红军的团长、师长,以勇猛著称,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徐老虎"的威名。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敌人"围剿"下仓促突围,鄂豫皖苏区陷入"匪区壮丁全部处决"、"粮食全部搬走"、"房屋烧光"的危境。只率一个团留下来的徐海东挺身而出,重新组织零散的部队和伤员,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副军长、军长。此后,他伤病交加。在"肃反"时,他因大胆批评领导的错误而被人怀疑,但革命意志从不动摇。
   
    1934年秋,徐海东奉中央命令率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长征,翌年夏天到达陕北,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打开了局面。毛泽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标定头颅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徐海东任三四四旅旅长,在平型关战斗中指挥左翼突击。此后,他又率部在晋东南等地与日寇作战9个月,因身体不支,1938年夏回延安养病。翌年秋,他任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副总指挥。1939年年末,徐海东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此后7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
   
    1947年秋,他被送到苏军控制下的大连,在那里治疗休养9 年。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翌年移住北京,并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他常年要靠吸氧维持生命,却仍领导编写战史。"此网址已经被屏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1969年"九大"召开时,毛泽东仍提名要徐海东参加,会上他又当选中央委员。翌年秋,因战备疏散,他被送到郑州。1970年3月,他因肺炎不幸去世。
   
    背景
   
    斯诺得知徐海东一家被杀了66口,就此懂得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徐海东是一个从农村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中国***早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的经历,完全能绘成中国革命战争最生动的一个画面。近代中国因阶级压迫造成的深重苦难,在徐海东身上有最鲜明的体现。他年轻时,有一次挑着瓦盆到外乡卖不出去,冻饿交加晕倒,幸亏一位农妇给了碗热粥才能活下来。苦大仇深的他,一旦听到共产主义的宣传,便会为改变自身和本阶级的地位而拼命战斗。代表反动地主豪绅利益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残酷镇压这些反抗者,对他们的家属也进行株连报复。美国记者斯诺于1936年到陕甘苏区采访徐海东时,异常吃惊地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 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斯诺就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蒋介石亲兼武汉"剿总"司令,在鄂豫皖边区实行残酷的 "三光"政策,由此大别山区成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之一,杀掉一茬又生长出一茬---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建立了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建立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中这里又建立起新四军的江北部队和五师。正是由于有徐海东这样的成长于鄂豫皖血泊与烽火中的老战士,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在党的史册上用鲜血写下了光荣。

    徐海东参加革命只是为阶级的解放,个人日后的目标仍是当个普通劳动者。他虽当了军团长,还向新交的"洋禁止讨论政治话题"朋友斯诺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我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
   
    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在"肃反"扩大化期间遭怀疑时,他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冲锋并打败了敌人,以血战证明自己的忠诚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虽当过正规军的班长、排长,但毕竟缺乏组织大部队的经验,是靠边打边学,用鲜血交的学费。当时部队火力很差,农民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并亲自带领战士冲杀,先后9次负伤。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5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通过在大别山多年的战争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与敌人一接火,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当时,因环境残酷,经常出现叛徒,一些领导人盲目地乱搞 "肃反"。徐海东为人耿直,一次,在省委会上当面批评书记指挥错误,有人便想给他扣上"反革命"帽子。他得知后,感到不如在战场上牺牲落得个光荣,于是留下文件,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向敌人冲锋,一举打垮了一个旅。战后,那位书记来找他,非常激动地拉住他的手称赞不已,并对大家说:"我不死,不许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此后,党内再没有人怀疑徐海东对革命的忠诚。

附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18 1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帅中最敬佩的人是刘伯承和彭德怀,在大将中最佩服的是陈庚和徐海东,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9 2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大将 事迹还真是听得比较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0 12: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十位大将中的一个?..知之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17: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的···挺钦佩的一名大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0 18: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xingyu105 于 2008-6-20 12:47 发表
还是十位大将中的一个?..知之甚少


给你补补课吧,不要说我多事哦,呵呵。

 粟 裕:

把粟裕与林彪作一比较,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生人,都在将帅中年龄靠后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这就等于两人以上将的年资做出了元帅的贡献。两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身材矮小,敏于思而讷于言,不善人际交往,但都是公认的军事天才。解放战争时期,粟林只是我军四大支柱中的两支,但消灭国民党部队的数量是彭德怀、刘伯承部队所无法比拟的。这固然有客观因素,如西北地区地瘠民贫、人口稀少,不可能是国共决战的主战场;刘邓则是挺进大别山损耗太大、元气不足。但指挥员的主观原因也不能忽视,比如中央也让粟裕南下江浙,挺进敌后,就被粟裕拒绝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粟裕的拒绝是正确的。
粟林两人的发展道路则不尽相同。起步阶段,即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两人差距并不大,但后来逐渐拉开,林彪担任红军主力军团军团长时,粟裕只是江西地方部队的一个师长。到北上抗日先遣队被打垮时,粟裕步入了人生的谷底,甚至到了给刘英之辈当打手的地步。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抗战初期,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15师长,粟裕仅是新四军二支队副支队长。直到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和陈毅搭档,粟裕这块金子才开始熠熠发光,他的军事才能开始淋漓尽致的展现,直至三大战役时期达到一生的顶峰。但建国后,粟裕的命运开始逆转,58年反教条主义后,默默无闻了20多年,最后沉冤未雪而悄然辞世。与此同时,林彪则继续攀升,直到成为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副统帅。
分析林粟的经历,不能不使人想起“性格即命运”这句名言。粟裕是个标准的军人,其他方面则并不突出,与林彪的灵活相比,甚至显得死板,比如他处理“南阳事件”的做法,比如他从1934年与中央分手,直到1948年才与毛泽东再见面,比如他建国后与彭帅、聂帅等关系不睦等等。粟裕性格谦虚恬淡,只是一个为战争而活着的人。当他与陈毅搭档时,两人优势互补,陈毅性格开朗、大度,擅长政治工作,擅长统战、外交,但军事指挥能力稍弱,这种情况下,粟裕的军事才能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建国后,陈粟分手,没有了战争,粟裕没有了用武之地,被迫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这就注定了粟裕必然的悲剧结局。
林彪争强好胜,竞争心理极强,但成于此也败于此。粟裕相反,谦虚谨慎,但也是成于此败于此。如果粟裕不过于谦虚,不两让司令,作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兼政委,55年不可能不授元帅军衔。如果粟裕当上元帅,50年代彭聂对他的态度显然不可能和大将一样,起码58年的冲击波不会那么严厉。当然也正由于他的谦虚,他得以安度晚年,不至于产生象彭、林那样的激烈后果。

徐海东:

徐海东和彭德怀性格颇为相似,(两个人在将帅中的位置都是第二位,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是毛的有意为之。)两个人都是红军中著名的猛将,但两个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徐海东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又是一个单纯的军人,而彭德怀也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但也热中于政治,而又不懂政治,结果最后终于栽到在了政治上.毛泽东曾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并不是指他在鄂豫皖的贡献,也不是指陕北根据地给中央提供了一个落脚点的功绩,(后者首先应归功于刘志丹)主要是指他对中央红军的态度。当时中央红军刚刚与四方面军决裂,跌跌撞撞的来到陕北,人地两生,人困马乏,兵疲将惰,穷困潦倒。这时,同样来自四方面军的徐海东,却毫无骄嗔之色,对中央保持了极大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而且倾囊相助支援中央,(7000块钱给中央5000,自己只留2000)这种雪中送炭之举和刚刚差点兵戎相见的张国焘相比,反差太强烈了,不可能不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我想,如果当年红15军团长是彭德怀,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所以,尽管徐海东后来在劝阻毛江结婚问题上使毛不快,但毛仍然一直善待于他,大将排第二(他的战功有限,主要是红军时期),九大当中央委员,都是明证。

黄克诚:

黄克诚是大将中我最敬仰的人,读《黄克诚自述》时,感觉与他有许多心灵相通之处。王平上将对他有很准确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马列主义水平、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有主见的人。……他性格直爽,胸怀坦荡,不唯书,不唯上,也不盲目从众,对重大问题敢争辩,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他品德高尚、有头脑,有才干,但他的性格难以见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尽管是在革命队伍中,这使得他一生命运多蹇,屡遭挫折,饱受打击。但他历尽苦难,信仰不变、宗旨不变、观念不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晚年的双目失明使他的形象升华到了入圣的境界。我觉的,黄克诚的经历就象一本丰厚的人生教科书,可以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读黄克诚时我有两点疑问:1、红军时期,黄克诚屡屡被人视为右倾而加以批判,多次撤他的职,那么当时整他的人是谁呢?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杨尚昆?按说当年的红三军团是彭德怀的一言堂,但***的队伍中政工人员的权力有多大很难说清楚,估计彭、袁可能性大一些。2、黄克诚曾随湘南农军上井冈山,后湘南农军被打散后,他为什么不就近返回井冈山,而要东躲西藏、最后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去找党呢?是对井冈山道路有疑问吗?

陈 赓:

如果说黄克诚是我最敬重的一位大将,那么陈赓就是我最喜爱的大将了。他是我军将帅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的经历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创造了很多我军的“唯一”或第一。他1922年就入党了,这一点,在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只有萧劲光可以和他比肩。他是黄埔一期学生、“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过蒋介石的命。何香凝曾想把廖梦醒嫁给他。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并差点牺牲。他到苏联学习过特工并担任过中央特科的情报科长。他既在四方面军当过师长也在一方面军当过师长。他是唯一见过鲁迅也是鲁迅唯一见过的红军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捕后敢于当面痛斥蒋介石,蒋介石又拿他没辙,最后还不得不释放他的红军将领。他参加过长征并救过周恩来的命。他的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只有他敢于或嬉皮笑脸、或一本正经的骗彭德怀吃肉、给彭德怀介绍对象、抢毛泽东水喝。他解放战争时期是唯一一个受中央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主官。建国后他是唯一一个既指挥过越南战场又指挥过朝鲜战场的我军高级将领。如果不是陈赓,哈军工的筹建与发展不可能有那样的速度和规模,正是与陈赓对哈军工的贡献相比,我才在下面认定萧劲光在海军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上述令人眼花缭乱的经历,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件就足以传世了,陈赓却集所有于一身,而且他从不因此而自诩。所以,尽管他58岁时就英年早逝,但他丰富多采的一生已足以笑傲江湖、流芳百世了。相较而言,黄克诚虽然令人敬仰,但他的一生活得过于沉重。而与大舅哥相比,谭政的经历更是索然寡味。

谭 政

原名谭世铭,不知什么时候改名谭政,但这个名字倒是与他的一生经历贴切之极,谭政一辈子都在谈政治。我对谭政的评价不高,说起来是一位大将军,却一辈子没指挥过一次战斗,也没有主持过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即便是在红军时期,也很少上前线,除了担任很短一段时间红一师政委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坐机关、舞文弄墨,这样的大将实在让人难以服气。当然,谭政的资格很老,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时任毛泽东的秘书,还在战场上救过罗荣桓的命。他最闪光的一页就是44年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那篇军队政工的报告,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其意义可以与古田会议决议相提并论,但除此以外,谭政就没有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迹了,他的个性也不鲜明,战绩则更是没有。陈赓是他的郎舅至亲,但两人却是大将中反差最大的一对。
谭政1960年挨批撤职纯属代人受过,林彪整谭政,实质是为了发泄对罗荣桓的不满,其做法一如当年高岗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搞的“批薄射刘”招数。


萧劲光:

简单评价萧劲光就是:资历最老、能力平平。就党内资历来讲,将帅之中,没有人超过萧劲光的。他1920年就参加了俄罗斯研究会,算是毛泽东的学生,1921年就和他的“发小”任弼时、以及刘少奇等人赴苏留学了,在苏联他见到过列宁,参加过共产国际三大,1922年入党。如果搞政治的话,以他的资历和留苏背景,很有可能进到中央领导人一级。即便算军内资历,他也毫不逊色,1926年他就是国民革命军二军六师中将党代表,27年再次赴苏学军事,回国后任五军团政委。抗战时期当过军委参谋长,留守兵团司令。解放战争时任四野副司令兼12兵团司令,直至解放后当了30年海军司令。但萧劲光虽屡任高级军职,却没有过甚么突出的战绩。他也曾主持过几个单位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强势表现。抗战时期主持留守兵团,和高岗的西北局闹矛盾,结果被他的“发小”任弼时狠批了一通,高岗倒台后这事也没有翻案,说明的确责任在萧劲光。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南满军区司令,但后人回忆决定南满地区命运的七道河子会议时,都归功于陈云的正确决策,没萧劲光什么事。解放后萧劲光长期主持海军工作,人所共知,我国的海军发展长期落后,这虽然有中央战略决策的因素,但萧劲光个人的不作为应该也有一定责任。萧劲光的运气一直不错,33年黎川事件,李德要枪毙他,他的未来连襟王稼祥救了他一命。此网址已经被屏蔽时期,李作鹏等人要整他,他的老师毛泽东又保护了他,使他摇摇欲坠却就是不倒。
如果说萧劲光是一员福将,不知是否对老将军有点不恭?

张云逸:

张云逸是大将中的一个异数,他本来是不应该授大将的,他的年龄比毛泽东都大一岁,他的资历经历与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类似,当过旧军队的少将旅长,而其他大将都是二十世纪生人,与他们相比他显得有点鹤立鸡群(指年龄和资历),而且当时他也没有军职。他之所以没有走上张鼎丞邓子恢等人的路子,显然是因为他担任广西省委书记时因地方主义问题挨批判,影响了他的仕途。但也正因如此,作为补偿,才授予了他大将军衔,这也许能解释清楚他授大将的理由。另外,他的行政级别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也应该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张云逸一生最光辉的一页应该是1930年,他和邓小平李明瑞带领红七军千里征战,历尽艰辛,奔赴中央苏区,等于是一次微型长征。后来他在新四军,虽然身居高位,但似乎并无突出战绩,当时各支队各师均为独立作战,是最能显示指挥员水平的时候。

罗瑞卿:

现在介绍罗瑞卿的书籍,一般都把他66年初挨整一事归罪于林彪,我感觉并不完全如此,应该首先是毛泽东要整他,林彪趁机落井下石夹私货。理由有二:第一,罗瑞卿跳楼自杀。人选择自杀,一般都是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如果单单是林彪整他,他还不至于完全绝望,显然他已发现毛泽东不再信任他,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才选择了绝路。第二,1978年,罗瑞卿担任军委秘书长,非常坚定的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众所周知,真理标准讨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或学术探讨,(建国后似乎很少有不带政治背景的纯理论或纯学术讨论)它的实质是要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邓小平上台制造理论依据。对此,罗瑞卿当然心里一清二楚。此网址已经被屏蔽十年,罗瑞卿必然对毛泽东、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所以,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这个讨论,其心态应该是路人皆知的。此网址已经被屏蔽后的罗瑞卿和周扬颇为相似,两人一文一武,此网址已经被屏蔽前几十年都以整人或参与整人著称,经过此网址已经被屏蔽的反思,两人大澈大悟或自以为大澈大悟,最后都成了反左的急先锋(是否矫枉过正另作别论)。
这里说句题外的话,此网址已经被屏蔽期间许多老干部受到了打击迫害,复出后他们都总结了过往的经验教训,但得出来的结论则截然不同,有的人,象黄克诚那样,信仰依然坚定,依然高风亮节,但同时对左倾错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加以改正。另一些人则不然,过去的理想信念在心中轰然倒塌,为了弥补失去的损失,疯狂的追求物质享受,当今党风社会风气严重败坏,这些人“功”不可没。

王树声:

翻遍王树声的历史,他最值得称道的不是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一节,而是他的毁家纾难和大义灭亲。王树声出身小地主家庭,但他为了追求真理,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而且他们全家都几乎参加了革命(他的堂兄王幼安是麻城县首任党的特支书记),最后大部分为革命而献身;王树声为了开展农运,不惜领头批斗他的大恶霸舅爷,实在令人钦佩 。
王树声在军事上没什么造诣,他指挥的战斗不是击溃仗就是败仗,鲜有胜绩。王树声最为人诟病的主要是两次逃跑行为。一次是西路军时期,本来他是右支队的负责人,但他看到形势不妙,丢下部队,带着孙玉清、杜义德骑马跑了,引得战士们破口大骂,最后还是李聚奎来了才把人聚拢住。再一次是中原突围后他担任鄂西军区司令时,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借口保护干部,把部队留给了别人,带领文敏生一帮人,跑到了山东。他在49年担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只是一个中将级的职务,(他的老部下李先念、王宏坤任司令和第一副司令)只是后来为了授大将,才临时提拔他当了总军械部长,明显让人感觉勉强。
有一点我很纳闷,张国焘为什么会提拔王树声当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他出身不好,又是知识分子,还是鄂豫皖的老人,正应该是张国焘的打击对象,而且他的弟弟妹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肃反掉的,为什么王树声能独受青睐?

许光达:

许光达的资历不够大将级别,这一点人所共知,只是因为大将中需要一个二方面军(或者二军团)的代表才把许光达平衡上了。对此许光达自己也清楚,所以才向毛主席提出让衔申请,并推荐王震顶替。许光达知道,张宗逊虽然是一野的副司令,但不是二、六军团出身;萧克虽然最有代表性,但他的历史问题使毛主席不可能同意;而王震既是六军团政委,又是毛泽东的爱将。这说明许的让衔不象有的将帅那样,只是客气客气,谦虚一下而已,而是真心实意的。就冲这一点,许光达的大将军衔虽然有点勉强,但他的人品绝对是高尚的,是令人钦敬的.
1937年许光达从苏联伤愈回国,见到贺龙,贺龙说:国民党打了你一枪,却救了你一条命,别人挨一枪是祸,你挨一枪是福。这话虽然是句幽默却含有深意。的确,如果许光达不是因为负伤到苏联治病,极有可能也和段德昌、孙德清、柳直荀一样被夏曦杀害了。可惜,他躲过了夏曦没有躲过此网址已经被屏蔽,69年就去世了,年仅61岁,本来他是大将中最年轻的。

十大将的籍贯:十位大将,有六位来自湖南,两位湖北,广东(今海南)四川各一位。正应了那句古话:无湘不成军。不过这种现象的形成首先要归功于毛泽东,其次是孙中山。

十大将的排名:徐海东、黄克诚、谭政的靠前排名显然有毛泽东、彭德怀、罗荣桓的人为感情因素,并不十分合理。我认为十大将的合理排名应该是:粟裕、陈赓、萧劲光、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谭政、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粟裕第一毋庸解释,陈赓论资历论战功都应该排第二,萧、张、徐主要是凭资历,黄、谭、罗则是当时的实力派,王、许属照顾对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16: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疑问,徐应该是湖北红安人,那可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可惜由于历史问题,一直受到打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3:17 , Processed in 0.38217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