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赤壁大战,人们尽知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杰作。此二人也确实把这幕大戏演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但这幕大戏还有一个关键角色,便是东吴军的参谋总长,赞军校尉鲁肃。鲁肃不仅全程参予导演了这场著名大战,而且称得上是大战的规划设计师。
鲁肃是个非常有远见的政治家,周瑜称赞他“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对于他和孙权的关系,《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这简直就是翻版的“隆中对”,其科学预见性完全可以和“隆中对”媲美,但按时间推论,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分折要早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数年。这样说,绝不是要贬低诸葛亮,而是证明这两人确实是“英雄所见略同”。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大举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综投降,刘备失了依据,经当阳、长坂,一路败退到夏口。这时,鲁肃向孙权建议:“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这时在夏口,诸葛亮也对刘备说: “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虽然各有自己的打算,但在联合抗曹的大方针上,鲁肃和诸葛亮两人的看法是惊人的一致, 而且这一战略方针又是鲁肃首先提出来的。鲁肃并亲往江夏见刘备、诸葛亮,一手促成了孙刘两大集团的合作。
当时,在东吴内部,主降派大占上风,孙权举棋不定,又是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坚持抗击曹操。两家联合后,周瑜几次想除掉诸葛亮,也是靠鲁肃百般周旋,维护了至关重要的孙刘联盟。可以说,鲁肃不仅最早提出了两家联合破曹的战略构思,而且全力加以促成,赤壁大战及战后的事态发展,则基本实现了鲁 肃当初鼎足天下的战略构想。
鲁肃生前,始终致力于联刘抗曹,以实践他的政治规划。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于镇守巴丘的任上,年仅45岁。“既卒,吴蜀皆为举哀”,以悼念这位联盟的功臣。湖南岳阳鲁肃墓墓碑两侧的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生动地浓缩和概括了这位忠厚长者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取向,可以设想,如果鲁肃不是英年早逝,在他和诸葛亮的共同主持下,吴蜀两国的命运和三分天下的结局也可能会和后来不一样。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