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0|回复: 6

[分享] [07.08]精心收集琵琶曲四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8 21: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无定说,但在明代王猷定(1598-1662)著的《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才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从文中描写的《楚汉》一曲情节与《十面埋伏》所描写的相符,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淬。

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此诗写于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民乐中,没有哪一种乐器能象琵琶这样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象古琴,古筝,洞萧,都更注于一种抽象情绪的铺张和延续,而在琵琶这里,描述情节的细水长流致入微,刻画人物的张扬尽致,都是其它民乐乐器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琵琶乐曲中,出现大量的、风格迥异的叙事性作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首琵琶传统武套乐曲,和加一首琵琶传统武套乐曲,和另一琵琶传统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内容完全是一样的,都是以为期五年的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为题材。但是两首曲目描写的角度不同。《十面埋伏》是站到刘邦一边,着重写刘邦汉军贡武的雄姿,决战的胜利的以及凯旋而归的英雄气慨,而《霸王卸甲》则是站在项羽一边,着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战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悲剧,对这位名躁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扬。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功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京戏《霸王别姬》名闻中外,琵琶曲 《霸王卸甲》会带给你更深刻的感受。
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战争的准备,具有一定的战争气氛。“营鼓”是全曲的引子。一开始,琵琶在低音区奏出的隆隆战鼓声低沉悲壮,断断续续的角色是预示着这场战争是个悲剧性的结局。从“帐”到“出阵”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它描写了战斗前的一系列准备。从“排阵”开始,音乐逐渐趋向紧张,再加上“出阵”对原曲调进行了压缩,使得紧张的气氛加据,直接导向战斗的到来。
第二部分是激烈的战斗。包括“接战”、“垓下酣战”。它和《十面埋伏》一样,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景。这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高潮的所在。但是,它却不是全曲的重点,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垓下之战很快以失败告终。这点在乐曲开始已有暗示。而失败之后他们的心情,才是这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这就是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这就是第三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这里又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在“楚歌”中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曲调,和前面的战斗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接着“别姬”则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法,和“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悲愤欲绝,从而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在“追兵”等几段中,乐曲使用了“垓下酣战”的材料,以不同的弹奏技巧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突围和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使乐曲再一次出现了一个紧张度,形成第二次高潮,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则是“鼓角甲声”、“众军归里”两段,这两段是“楚歌”、“别姬”情绪的延续,它所刻画的是楚军失败后的悲愤心情。由调委婉,但却并不哀伤,“众军归里”是结尾,具有尾声作用,悲剧的气氛在这里被削减了,象是事已成定局的认定,也象是一种刚人激烈变故带来的麻木中苏醒后初次觉出的凄凉。一个故事这样结束,带着个苍凉的手势。然而,却又有什么从已经湮没的时光中被唤出,伴着好风万里,象隐隐的雷声似地传下来,在林立的高楼和城市的落日之间疑惑地盘旋下去。
这是个没有英雄的年代,英雄盛产在人类的少年时代。那时,混沌初开,生之喜悦可以极力张扬。而我们的时代却是一种宏大不安,我们觉出什么都不大对,却因为生在其中而不愿深究,也因为缺乏对照而索性由它去。

 
 
 
 
 
 
 
琵琶轻弹吟 红颜为谁泪流尽
看破天下乱 望透江湖亟 冷无情(哪堪春霜)
凌乱青衫衣 流苏含羞遮凝脂
翡翠花髹系 绣珠一身霓 怎堪寂
雨丝滴滴落水池里 空留一片痕无迹
香陨消玉寻她无踪影 唯留泉边梨枝孤凋零
萧笛袅袅起 蓝颜为谁独笑盈
听尽誓言语 闻遍甜蜜语 自多情(心归何方)
戎装束发韵 玉笛拽身侧隐
白袂如雪灵 长剑当歌吟 落寞心
霜冰点点翩情天中 图留相思寄千里
从此何处觅他背影 只留山谷枫叶黯然飞
画舫挥墨笔 挥出广袖鸳鸯慕
梁祝化蝶逐 夕阳如血赋 凄凉诉(山盟海誓)
红杏弄竹娆 箜篌唱天地皓
天悠悠 不尽 地悠悠 不寻 朝暮只盼得君能相惜
天悠悠 无尽 地悠悠 难寻 岁月只剩痴心负痴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本帖最后由 Zoe 于 2008-7-9 07:4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9 0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张图显示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9 01: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也很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9 0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33的爱好真是古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9 09: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上来就是十面埋伏啊~ 吓我一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12: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得就是这个效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9 15: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口味换了哈~ 感觉还是不错了 毕竟是古典中的精华 耐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21:26 , Processed in 0.29174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