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民乐中,没有哪一种乐器能象琵琶这样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象古琴,古筝,洞萧,都更注于一种抽象情绪的铺张和延续,而在琵琶这里,描述情节的细水长流致入微,刻画人物的张扬尽致,都是其它民乐乐器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琵琶乐曲中,出现大量的、风格迥异的叙事性作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首琵琶传统武套乐曲,和加一首琵琶传统武套乐曲,和另一琵琶传统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内容完全是一样的,都是以为期五年的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为题材。但是两首曲目描写的角度不同。《十面埋伏》是站到刘邦一边,着重写刘邦汉军贡武的雄姿,决战的胜利的以及凯旋而归的英雄气慨,而《霸王卸甲》则是站在项羽一边,着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战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悲剧,对这位名躁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扬。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功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京戏《霸王别姬》名闻中外,琵琶曲 《霸王卸甲》会带给你更深刻的感受。 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战争的准备,具有一定的战争气氛。“营鼓”是全曲的引子。一开始,琵琶在低音区奏出的隆隆战鼓声低沉悲壮,断断续续的角色是预示着这场战争是个悲剧性的结局。从“帐”到“出阵”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它描写了战斗前的一系列准备。从“排阵”开始,音乐逐渐趋向紧张,再加上“出阵”对原曲调进行了压缩,使得紧张的气氛加据,直接导向战斗的到来。 第二部分是激烈的战斗。包括“接战”、“垓下酣战”。它和《十面埋伏》一样,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景。这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高潮的所在。但是,它却不是全曲的重点,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垓下之战很快以失败告终。这点在乐曲开始已有暗示。而失败之后他们的心情,才是这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这就是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这就是第三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这里又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在“楚歌”中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曲调,和前面的战斗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接着“别姬”则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法,和“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悲愤欲绝,从而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在“追兵”等几段中,乐曲使用了“垓下酣战”的材料,以不同的弹奏技巧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突围和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使乐曲再一次出现了一个紧张度,形成第二次高潮,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则是“鼓角甲声”、“众军归里”两段,这两段是“楚歌”、“别姬”情绪的延续,它所刻画的是楚军失败后的悲愤心情。由调委婉,但却并不哀伤,“众军归里”是结尾,具有尾声作用,悲剧的气氛在这里被削减了,象是事已成定局的认定,也象是一种刚人激烈变故带来的麻木中苏醒后初次觉出的凄凉。一个故事这样结束,带着个苍凉的手势。然而,却又有什么从已经湮没的时光中被唤出,伴着好风万里,象隐隐的雷声似地传下来,在林立的高楼和城市的落日之间疑惑地盘旋下去。 这是个没有英雄的年代,英雄盛产在人类的少年时代。那时,混沌初开,生之喜悦可以极力张扬。而我们的时代却是一种宏大不安,我们觉出什么都不大对,却因为生在其中而不愿深究,也因为缺乏对照而索性由它去。
查看全部评分
mp40mp5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4 07:20 , Processed in 0.30186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