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9|回复: 3

[07/12]重庆火炮威名远扬 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12: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档理由

火炮被誉为“战争之神”。中国是最早使用火炮的国家之一,早在1332年的元朝时就装备了金属火炮。但近代中国的火炮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虽说自洋务运动起就“设局制炮”,但由于长期军阀混战,不能满足国家防卫的需要。这一乱局直到“七·七事变”后,才有了重大改观。

改观源于抗战初期“中国工业命脉西迁”,大批兵工厂迁渝,使重庆不仅成为大后方的兵工基地,也成为中国火炮的生产基地。在内迁重庆的13家大型兵工厂中,炮厂员工约1.5万人,他们生产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击炮和37战防炮、75步榴炮、100榴弹炮等,重点厂家包括兵工署第10工厂(以内迁的株洲炮兵研究所为主,解放后改名江陵机器厂),第21工厂(以内迁的金陵兵工厂为主,解放后改名长安机器厂)和第50兵工厂(以广东浥江炮厂为主,解放后改名望江机器厂),3家工厂8年共生产火炮1.5万门,炮弹598万颗,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贡献。 

延伸阅读

50兵工厂除造迫击炮外,还“偷”过美军一门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是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但真正大规模运用,是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硫磺岛。”现年82岁的火炮专家郑光宇介绍,“这种炮威力大,1200米的射程可穿透75毫米钢板,当时中国还造不出来。”

抗战结束后,美军一个观察团携一门57无后坐力炮来到50兵工厂,并在广阳坝试炮显摆,“当时李式白厂长就下了决心:一定得把它偷过来!”所谓“偷”,其实就是对它悄悄测绘,57炮长1.25米,有28个零件,“我们只用了一晚上,就将它全部测绘完毕,美国人喝高了,竟浑然不知。”1948年,该炮在50兵工厂试制成功。

1950年,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我进藏部队第18军急需装备无后坐力炮,刘伯承和贺龙专程来到50兵工厂,要求生产28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副部长万里亲自到厂督战,“工厂按时完成任务。这28门炮送到进藏部队后,在昌都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西藏立了功。”

抗美援朝期间,50兵工厂又接上级命令:除生产57炮外,抓紧研制7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对付美军坦克。郑光宇说,75炮射程达2200米,能穿透美军80毫米—100毫米装甲,“它发射的聚能破甲弹,靠高温和高压射流烧穿钢板!”50兵工厂接命令后,全厂总动员,加班加点,总计生产2000多门无后坐力炮送朝鲜前线,成为我军作战的有力武器:志愿军38军用它在朝鲜松骨峰打出了“万岁军”军威,战士们称它叫“万岁炮”;志愿军15军在上甘岭用它打得虎虎生威,并成就15军此后改制为全军唯一的空降军。

1953年,50兵工厂正式改名为国营望江机器厂。

战时造炮:工人和厂长都是好样的

“我是1939年10月5日进50兵工厂的。”家住郭家沱望江村4栋18号的何兴元,年逾九旬,仍清楚记得进厂的日子。何是长寿葛兰人,生于1918年,“当初我正在城里干挑水工,听说郭家沱的兵工厂在招人,丢了扁担就往这边跑。”

其时,50兵工厂刚从广东迁来,不少机器设备正缺人搬运,“管事的一见我,就收下了,说,抬东西去!”

从进厂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何兴元和炮打了40年交道。最早教何兴元造炮的是广东师傅丁贵林,“他是个技师,有本事,见我人勤快,就问想不想跟他学技术,我可巴心不得呀!”于是拜丁为师,学造炮,“那是1940年前后的事。”

何兴元先后干过60炮底座、37战防炮热处理等工种,“当时没电炉,37炮要开炮管膛线,得先用柴火将炮管烧软再开,有时上面半截开出来了,下半截却冷凝了,炮管就得报废,真心痛啊!”

他还记得,50兵工厂外地人特别多,“他们大多是技师或技工。但不管来自哪里,大家很团结,一心想着多造炮。”1941年8月11日,日机袭击50兵工厂,炸死员工28人,“全厂愤怒了,大伙边建厂房边造炮。”据《望江厂志》载,50兵工厂在1939年恢复生产,当年就修造出86门150毫米迫击炮,制造炮弹41800发;194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门37战防炮,并大量生产60迫击炮。


“50兵工厂能迅速复工,与专家治厂有关。”现任国家59所正研级高工郑光宇告诉记者,“解放前我在50兵工厂干过。它的历任厂长都是火炮专家。”譬如第一任厂长江杓,上海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任50兵工厂厂长时佩陆军中将军衔,“重庆兵工厂的厂长一般只是少将,可见当时对火炮之重视。”

何兴元记得,“江厂长身材高大,脑壳顶顶长一撮白毛,人有本事,就是脾气糙。每天晚上,他都要骑脚踏车到各个车间转,只要看见谁不认真干活,他抬手就打,说是要那人长记性!现在想来,战时军品任务重,江厂长压力大,脾气也大呀!”

50兵工厂还有一位著名厂长叫李式白,同济大学毕业,曾主持研制60炮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李厂长还为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立过功!”50兵工厂工务处长王国章,也是同济毕业,他从1933年进兵工署到1949年重庆解放,为火炮工作了16年。

这样的人才,为重庆造火炮奠定了基础。 

战尴尬:血肉相拼与重炮威力

71年前爆发的那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血战中,中国火炮是什么状况?

“第一,悲惨。中国军人几乎是尸山血海以死相拼。第二,可怜。中国军队的炮火,不及日军十分之一!”军事史专家李意志告诉记者,“七·七事变”后,日军之所以能快速推进,除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外,“其火力凶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按说,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人数并不少,有作战师180个(包括归入建制的八路军3个师),但海空军力量悬殊,“特别是陆军火炮,更是差一大截。”抗战爆发前,陈诚曾主持炮兵督导整训,全国可用火炮仅457门,有的作战师根本没炮!

而进攻的日军以师团为作战单位,一个甲种师团(如进攻平型关的坂垣第5师团),下辖4至9个步兵联队(团)及1个野炮联队,兵力达2.5万人,拥有火炮120门,包括54门75毫米野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等,且每个步兵联队还有300余人的炮兵大队,拥有数十门迫击炮和反坦克炮。“日军凶狠的炮火,让初期参战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如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为坚守大场、宝山、罗店等要地,与敌反复拉锯,日军炮火将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大炮成了中国军人的绞肉机!”中方先后投入的71个正规师约75万人,伤亡竟高达30万,“有些师和团,开上去几千人,撤下来只剩几百人!”

唯一的例外是当时中国陆军炮兵第10团曾大显神威。“该团拥有从德国进口的150毫米重榴弹炮,最大射程15公里,弹重42公斤,全炮重约6吨,用汽车牵引,是全国唯一的机械化炮兵部队。”李意志说,这批大炮的监制者,就是后来任重庆50兵工厂厂长的江杓、李式白和工务处长王国章等。

重炮10团参加了淞沪会战,先后对日军野战机场和虹口司令部进行猛烈轰击,打得对手鬼哭狼嚎,“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军队竟拥有射程超过10公里的火炮,曾派汉奸到处打探,终无结果。”此后,重炮10团先后参加台儿庄、武汉会战,江阴保卫战,长沙和缅甸会战,一路血雨腥风,竟建制不乱、装备不少,“如今,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和北京军博,还各自保存了一门当年从德国进口的重炮,它们在亚洲已是炮中珍品。”

艰难西迁:八千里路云和月

重炮虽厉害,但对中国军队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李意志分析,“几次大会战后,中方转入防御作战,军队急需适合山地作战的迫击炮。”郑光宇从技术上解释:“造重炮的技术要求更高,战前只有沈阳兵工厂和山西兵工厂能造重炮,但它们都被日军占领了。因此,重庆担当起造迫击炮的重任!”

这是历史对重庆的选择。

据市档案局局长陆大铖介绍,“七·七事变”前,中国兵工的“西迁”已经开始,事变加快了这一进程,“如50兵工厂的前身广东浥江炮厂,原是军阀陈济棠办的,后被南京政府收编。”自1937年7月27日,该厂连续遭敌机6次轰炸,“不迁不行!”

据《望江厂志》载,当时全厂机器设备达2000吨,得先乘粤汉铁路陆运,再经湘江、洞庭湖、长江水运,分四站才迁到重庆,“全厂600员工在江杓带领下义无反顾地上路了,整整花了一年,才抵达目的地。”
与此同时,有火炮生产能力的金陵兵工厂和株洲炮兵研究所等也在往重庆迁。“重庆能接纳这些炮厂,不仅是胸怀问题,更有资源问题。”陆大铖称,据中国地质调查所抗战前的调查,凡兵工所需的煤铁钢铜木等,“重庆及周边无一缺乏”,重庆南桐的煤和綦江的铁,“能为战时兵工提供动力和原材料。”

特别是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迁渝,为重庆制造火炮提供了钢铁保障。“它就是重钢的前身,战时为火炮生产提供钢铁。” 

拼死报国:生产出上万门火炮

当年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目的之一就是要摧毁兵工厂。

何兴元记得,为避日机,50厂的许多机器就藏在山洞里,生产车间设置在人工开凿的隧道中,“当时工人肯拼死命,都知道是在为抗战奋斗。”沿江一带,夜夜灯火通明,机械转动之声轰鸣于峡谷,甚为壮观。郑光宇说,这期间生产的火炮主要是仿法国布朗德式60、82、120毫米迫击炮,50兵工厂还生产了少量战防炮和野炮。

最先生产82炮的是21兵工厂,“该厂迁重庆后,扩大了82炮的生产规模,抗战期间共生产7611门。”李意志介绍,“这种炮射程超3000米,深受前线部队好评。”1943年1月,21兵工厂由工程师段士珍主持,重新设计120毫米迫击炮,“它比82炮威力更大,特别适合炸碉堡,21兵工厂在设计中使用了胶轮和弹簧减震,全炮仅重212公斤,比470公斤的法国母炮轻258公斤,射程达4925米,在滇缅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7月,兵工署令50兵工厂筹造60迫击炮,工厂参照布朗德式炮重新设计,于同年9月造出第一门,次年投入批量生产,1942年—1945年共造3400门,加上第10兵工厂造的2770门,重庆共生产6100多门60炮装备前线,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火力。“这种炮的特点是轻,”参加过滇西松山大血战的重庆老兵杨克南说,“它的射速达每分钟18发,最大射程1400米,但全重仅18公斤,一人可背负行走。”

当时前线最大的威胁是日军频繁出动的装甲车和轻型战车,其装甲厚度为16毫米—25毫米,“战防炮是它的克星!”1938年5月兵工署令50兵工厂试制37炮,并派李式白率员赴德国克兰公司购买100门战防炮的原材料。因受战争影响,1941年50兵工厂才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门37炮,“这是当时最优良的战车防御武器,最大射程6000米,400米内可击穿40毫米的钢板!”由于原材料受限,50兵工厂只生产出94门,另外还修造了281门150毫米迫击炮,“它们是迫击炮之王!”

战场发威:重庆火炮威名远扬

8年抗战中,重庆生产的1.5万门火炮,在前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意志说,由于西迁后复工及时,重庆火炮最先的立功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1941年12月,日军调集5个师团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以13个军进行防御。是役从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历时23天,50兵工厂生产的150炮和21兵工厂生产的82炮大批送上前线,“中国守军将这些炮放置岳麓山上,加上原重炮10团的榴弹炮,给予日军毁灭性打击。会战共消灭日军5万余人,这是自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参战的10万川军也配备了重庆炮,如杨森的20军有了火炮支持,打得凶狠,以至日军多年不敢再犯长沙!”

郑光宇说50兵工厂的火炮在滇缅战场上也打得很好,这与参战老兵杨克南的记忆相互印证,“我当时所在的第8军,60炮已装备到连队,每连4门,火力超过了日军。”事实是,为收复云南失地、打通滇缅公路,20万远征军配备的上千门重庆火炮,无论在松山、腾冲、龙陵、芒市、遮放、畹町,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重庆兵工人的骄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13 08: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重庆人,作为一名钢铁厂的职工,我为当时的工人阶级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深感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3 1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小日本杀得家里都不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14: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炮被誉为“战争之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2 21:43 , Processed in 0.31253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