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dave945

[09/07]全面的三国资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的州府简介 :


  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
  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
  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
  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
  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
  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
  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19 23: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齐名人物一览 :

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
二张:张昭、张纮
三诸葛:(龙)诸葛亮、(虎)诸葛瑾、(狗)诸葛诞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哲:曹操、孙权、刘备
三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三狗:何晏、邓飏、丁谧
三豫:刘熙、孙密、卫烈
曹魏三征:王、胡遵、母丘俭
曹魏三公:王朗、锺繇、华歆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魏国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X畴
四大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曹魏五君: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
东吴五君: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
魏五子:乐进、张辽、于禁、徐晃、张合
五荀: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八及: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19 23: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外族资料

【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匈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
  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 相继衰微。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氐】—隶属藏族,压迫蜀国成都的异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 闻名。
  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 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19 23: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宗教资料:

《太平经》与太平道
  《太平青领书》又称《太平经》,在汉顺帝时期出现。原书共有一百七十卷,现今存世的只有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书.太平部》。另有《太平经钞》十卷,《太平经文序》两卷,《太平经圣君秘旨》七卷。
  东汉时期黄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是由多位不同时期的作者的文章所汇聚而成的,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它的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东汉末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汉顺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鲁的传播,流行於四川与汉中。
  张鲁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为一经二名。
  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事奉黄、老,是方仙道、黄老道的传统。
  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已正式奉老子为教祖。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而注》反映了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华佗----同上
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陆逊+顾雍(同上)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廖化----湖北襄阳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张飞---同上
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颜良---同上
文丑---河北
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钟会----同上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李严---同上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前面的大部分都是安徽人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都城 :

曹 魏 邺 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了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官职表 :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CC>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CC>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  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  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  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  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  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  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  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  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  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  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  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  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  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  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  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  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  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  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  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  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  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  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  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  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  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  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  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全武将单挑谱 :

      注: 1. 标明的数字有时候实际是“不三合”,“不十合”等等,都以3合、10合计 2. 有时候是“十余合”,“100余合”等等,也都以10合、100合计 3. 不详是指书中没有说明,但估计在几回合到几十回合之内,一般不会太久 4. 名字前有*号的指平手章回 胜利方 失败方 回合数 备注
1 张飞 邓茂 1 死亡
1 关羽 程远志 1 死亡
2 张飞 高升 不数合 死亡
2 刘备 张宝 1 带伤(射后面,发箭中左臂)
2 朱隽 韩忠 1 死亡(乱军中射杀)
2 孙坚 赵弘 1 死亡(从城上飞身杀弘)
2 刘备 孙仲 1 死亡(射后面)
4 董卓 伍孚 1 被擒(欲暗杀)
5 程普 胡轸 不数合 死亡
5 *华雄 *孙坚 2 平手(射正面,孙放2箭被躲)
5 华雄 祖茂 1 死亡
5 华雄 俞涉 3 死亡
5 华雄 潘凤 数合 死亡
5 关羽 华雄 不详 死亡(以弓手身份突袭)
5 吕布 方悦 5 死亡
5 吕布 穆顺 1 死亡
5 吕布 武安国 10 带伤(砍断手腕)
5 吕布 公孙瓒 不数合 败走
5 *吕布 *张飞 50 平手
5 *吕布 *张飞、关羽 30 平手
5 刘关张 吕布 数合 败走
6 吕布 夏侯敦 数合 败走
6 徐荣 曹操 1 带伤(射后面,中肩膊)
6 夏侯敦 徐荣 数合 死亡
6 黄盖 蔡瑁 数合 打中
7 颜良 耿武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关纯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公孙瓒 10 败走
7 *赵云 *文丑 50~60 平手
7 鞠义 严纲 1 死亡
7 赵云 鞠义 不数合 死亡
7 韩当 张虎 30余合 力怯(吃惊被杀)
7 孙策 陈生 1 死亡(射正面)
7 程普 蔡瑁 不数合 败走
7 *孙坚 *吕公 1 平手(吕公诱敌)
7 黄盖 黄祖 2 生擒
8 *董卓 *吕布 1 布打卓戟落地
10 马超 王方 不数合 死亡

14 张飞 曹豹 3 败走(后赶上杀死)
15 *黄盖 *张英 不数合 平手
15 *孙策 *太史慈 100 平手
15 *太史慈 *程普 30 平手
15 孙策 于糜 3 生擒(后挟死)
15 孙策 樊能 1 死亡(喝死)
15 陈武 张英 1 死亡(背后杀)
15 蒋钦 陈横 1 死亡(射杀)
15 孙策 严舆 1 死亡(飞剑砍之)
15 *太史慈 *王朗 不数合 平手
15 *黄盖 *周昕 不详 平手
15 孙策 周昕 1 死亡
16 *吕布 *张飞 100余合 平手
17 吕布 李丰 3 带伤(刺伤手)
17 夏侯敦 桥蕤 3 死亡
17 许褚 张先 3 死亡
18 夏侯敦 高顺 40~50 败走
18 夏侯敦 曹性 1 死亡(中性冷箭,性未提防)
19 许褚 孙吴尹昌 不详 败走
19 陈宫 曹操 1 射中麾盖
19 张飞 郝萌 1 生擒
21 张飞 纪灵 10 死亡(大喝一声)
22 关羽 王忠 不详 生擒
22 张飞 刘岱 1 生擒
25 *关羽 *夏侯敦 10余合 平手(夏侯诱敌)
25 颜良 宋宪 3 死亡
25 颜良 魏续 1 死亡
25 颜良 徐晃 20 败走
25 关羽 颜良 1 死亡(方欲问时)
26 文丑 张辽 1 射中头盔战马(射正面有提醒)
26 文丑 徐晃 不详 败走(料敌不过)
26 关羽 文丑 3 死亡(心怯而走,羽马快杀之)</CC>
27 关羽 孔秀 1 死亡
27 关羽 孟坦 3 死亡(马快)
27 关羽 韩福 1 死亡(中福冷箭)
27 关羽 平喜 1 死亡(步战)
27 关羽 王植 1 死亡
27 关羽 秦琪 1 死亡
28 *关羽 *夏侯敦 10 平手
28 关羽 蔡阳 不详 死亡
28 赵云 裴元绍 1 死亡
28 赵云 周仓 不详 带伤(中三枪)
30 *张辽 *张合 40~50 平手
30 *许褚 *高览 不详 平手
30 徐晃 韩猛 不详 败走
30 张辽 蒋奇 1 措手不及
31 袁尚 史涣 3 死亡(翻身背射)
31 *赵云 *许褚 30 平手
31 *赵云 *许褚于禁李典 不详 赵云全身而退
31 高览 刘辟 3 死亡
31 赵云 高览 1 死亡(冲阵而来)
31 赵云 张合 30余合 败走
31 张飞 夏侯渊 未知 奋力杀退
32 张辽 袁尚 3 大败而走
32 徐晃 汪昭 不数合 死亡
32 袁尚 袁谭 不详 大败
32 许褚 尹楷 1 死亡(措手不及)
32 张辽 沮皓 3 大败(射后面杀之)
33 许褚 许攸 1 死亡(非战阵)
33 徐晃 彭安 不数合 死亡
33 曹洪 袁谭 不详 死亡(奋威杀之)
33 张辽 蹋顿 不详 死亡
34 赵云 张武 3 死亡
34 张飞 陈孙 1 死亡(大喝一声)
35 赵云 吕旷 不数合 死亡
35 张飞 吕翔 1 死亡(措手不及)
36 赵云 李典 约10数合 败走(料敌不过)
38 甘宁 凌操 1 死亡(射杀)
38 孙高傅婴 为览、戴员 1 死亡(席间先后杀之)
38 潘璋 苏飞 不数合 生擒
39 甘宁 黄祖 1 死亡(射后面)
39 *赵云 *夏侯敦 数合 平手(云诈败)
39 张飞 夏侯兰 不数合 死亡



41 *魏延 *文聘 不详 平手
41 赵云 淳于导 1 死亡
41 赵云 夏侯恩 1 死亡
41 赵云 晏明 3 死亡
41 *赵云 *张合 约10余合 平手
41 赵云 马延张凯焦张 不详 败走
42 赵云 钟缙 3 死亡
42 赵云 钟绅 1 死亡
42 张飞 夏侯杰 0 死亡(惊死)
45 甘宁 蔡曛 1 射杀
48 曹操 刘馥 1 死亡(刘无兵器)
48 韩当 焦触 1 死亡
48 周泰 张南 1 死亡
49 张辽 黄盖 1 带伤(冷箭)
50 甘宁 马延张凯 1 死亡(先后杀之)
50 *赵云 *张合徐晃 不详 平手(云不追赶)
50 *张飞 *许褚张辽徐晃 不详 平手(许褚骑无鞍马)
51 *丁奉 *牛金 4~5 平手(丁诈败)
51 曹仁 徐盛 不详 不能抵当
51 曹仁牛金 蒋钦 不详 被冲散
51 *甘宁 *曹洪 20 平手(洪诱敌)
51 *韩当 *曹洪 30 平手(洪诈败)
51 *曹仁 *周泰 10 平手(仁诈败)
52 张飞 刑道荣 不数合 败走
52 赵云 刑道荣 1 死亡(刺斜里杀出)
52 张飞 刘贤 1 生擒
52 赵云 陈应 4~5 败走(后生擒)
53 张飞 金旋 1 吓走(飞大喝一声)
53 巩志 金旋 1 射中
53 关羽 杨龄 3 死亡
53 *关羽 *黄忠 100 平手
53 *关羽 *黄忠 50~60 平手
53 *关羽 *黄忠 30 平手(黄射中羽盔缨)
53 *张辽 *太史慈 70~80 平手
53 李典 宋谦 1 死亡(射中)
56 *张合*徐晃 *夏侯渊 1 比射箭平手
58 马岱 钟繇 不1合 大败
58 庞德 钟进 1 死亡(措手不及)
58 马超 于禁 8~9 败走
58 马超 张合 20 败走
58 马超 李通 数合 死亡(马超奋威)
58 马超 曹洪 40~50 气力不加
58 庞德 曹永 1 死亡
58 夏侯渊 成宜 1 死亡
59 *马超 *许褚 100+100+30 平手
59 马超 侯李梁马杨 不详 马梁死余者遁(步战)
59 *马超 *于禁 1 于射马后面,躲过,中李堪
61 张飞 周善 1 死亡(步战)
61 *许褚 *韩当周泰 30 平手
62 刘封 杨怀 1 生擒(席间)
62 关平 高沛 1 生擒(席间)
62 *魏延 *泠苞 30 平手
62 黄忠 邓贤 1 射中
62 黄忠 泠苞 不详 败走
62 *黄忠 *泠苞 10 平手
63 魏延 泠苞 不数合 生擒
63 张飞 严颜 10 生擒(严举手无措)
64 *张飞 *张任 10余合 平手
64 *张飞 *张任 10 平手
64 赵云 吴懿 1 生擒
64 张翼 刘聩 1 死亡(突袭)
65 马超 姜叙杨阜 不详 败走
65 马超 杨阜及7人 不详 杨带伤余者死
65 *黄忠 *李严 40~50 平手
65 *黄忠 *李严 10 平手(忠诈败)</CC>
65 魏延 马岱 10 败走(回身射中魏左臂)
65 张飞 马岱 10 败走
65 *张飞 *马超 100+100+20 平手
65 赵云 刘聩马汉 不详 死亡
67 许褚 杨昂杨任 不详 败走
67 *夏侯渊 *杨任 不数合 平手
67 张合 杨昂 不详 死亡
67 夏侯渊 昌奇 3 死亡
67 夏侯渊 杨任 30 死亡(渊用拖刀计)
67 *庞德 *张合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夏侯渊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徐晃 3~5 平手
67 *庞德 *许褚 50 平手
67 许褚 张卫 不详 死亡
67 甘宁 朱光 1 打倒(城战)
67 *甘宁 *乐进 不数合 平手(进诈败)
68 *张辽 *凌统 50 平手
68 *凌统 *乐进 50 平手
68 甘宁 乐进 1 射中面门
68 庞德 陈武 不详 死亡(陈袍袖被树株抓住)
69 耿纪 王必 1 射中肩膊
69 曹洪 任夔 3 死亡
70 *张合 *张飞 20 平手
70 *张合 *张飞 30~50 平手
70 张合 雷铜 不详 死亡(先诈败后复回)
70 *张合 *张飞 10 平手
70 张合 孟达 不详 大败
70 *张合 *黄忠 20 平手
70 *黄忠 *韩浩夏侯尚 10 平手(忠诈败)
70 黄忠 韩浩 1 死亡
70 严颜 夏侯德 1 死亡

71 夏侯渊 陈式 不详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带伤(射后面)
71 *黄忠 *夏侯渊 20 平手
71 黄忠 夏侯渊 1 死亡(大喝一声,措手不及)
71 赵云 慕容烈 1 死亡
71 赵云 焦炳 1 死亡
71 赵云 张合徐晃 0 不敢迎敌
72 张飞 许褚 不数合 受伤(许酒醉)
72 曹彰 刘封 3 大败
72 曹彰 吴兰 不数合 死亡
72 魏延 曹操 1 射中
72 庞德 魏延 不详 奋力战退魏延
73 *廖化 *翟元 约十合 平手(化诈败)
73 关羽 夏侯存 1 死亡
73 关平 翟元 1 死亡(赶上杀死)
74 *庞德 *关平 30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100余合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50 关中箭(还亏关平提醒)
74 关羽 成何 1 死亡(射落水中)
74 周仓 庞德 1 生擒(撞落水中)
76 关平 徐商 3 大败
76 关平 吕建 5~6 败走
76 *关平 *徐晃 3~4 平手
76 徐晃 关羽 80 右臂少力
76 关羽 蒋钦 3 败走
77 关羽 潘璋 3 败走
79 刘封 孟达 3 败走
82 张苞 谢旌 30 败走
82 *张苞 *李异 20 平手
82 潭雄 张苞 1 射中马(冷箭)
82 关兴 李异 1 死亡(突袭)
82 关兴 孙桓 30 大败
82 张苞 谢旌 不详 死亡(乱军中相遇)
82 关兴 谭雄 不详 生擒
82 张苞 崔禹 1 生擒
83 黄忠 史迹 3 死亡
83 黄忠 潘璋 数合 料敌不过
83 马忠 黄忠 1 射中
83 张苞 夏恂 1 死亡
83 关兴 周平 1 死亡(大惊,措手不及)
83 关兴张苞 韩当周泰 0 不敢迎敌(慌退入阵)
83 沙摩可 甘宁 1 射杀(射后面,甘宁带病)
83 关兴 潘璋 1 死亡(步战,潘被吓坏)
84 傅彤 淳于丹 不详 败走
84 赵云 朱然 1 死亡
84 周泰 沙摩可 20 死亡
85 朱桓 常雕 3 死亡
86 丁奉 张辽 1 带伤(射正面,中腰,后死亡)
87 魏延张翼王平 鄂焕 不详 生擒
87 鄂焕 雍闿 1 死亡(措手不及)
87 鄂焕 朱褒 1 死亡(突袭)
87 赵云 金环三结 1 死亡
87 魏延 孟获 不详 生擒(孟获无马)
88 马岱 忙牙长 1 死亡
90 祝融夫人 张嶷 不数合 带伤(飞刀中左臂)
90 *祝融夫人 *赵云 不数合 平手(云诱敌)
90 *祝融夫人 *魏延 不详 平手(云诱敌)
90 马岱 孟获 1 生擒(孟措手不及)
92 赵云 韩英 3 死亡
92 赵云 韩瑶韩琼韩琪 少时 琪中枪琼中箭瑶被生擒
92 赵云 韩德 3 死亡
92 张苞 薛则 不详 死亡
92 关兴 董禧 1 死亡
92 张苞 崔谅 1 死亡(突袭)
92 王平 夏侯懋 1 生擒
93 *赵云 *姜维 不数合 平手
93 *姜维 *张翼 不数合 平手
93 王平张翼 姜维 不详 力穷抵敌不住
93 孔明 王朗 0 骂死
94 越吉元帅 关兴 不详 关胆寒抵敌不住
94 关兴 越吉元帅 1 死亡(兴大喝一声)
94 马岱 雅丹丞相 不详 生擒
94 魏延 曹遵 3 死亡
94 赵云 朱赞 1 死亡(措手不及)
94 孟达 徐晃 1 带伤(从城上射中,后死亡)
94 申耽 孟达 1 死亡(人困马乏,措手不及)
95 张合 王平 数十余合 败走(力穷势孤)
95 马岱 陈造 不详 死亡
95 赵云 苏颙 1 死亡(措手不及)
95 赵云 万政 1 射中盔缨
96 徐盛 张普 不数合 败走
96 朱桓 张普 1 死亡(径来问时)
98 王双 谢雄 3 死亡
98 王双 龚起 3 死亡
98 王双 张嶷 数合 先平手后追赶双,被锤所伤
98 魏延 王双 1 死亡(突袭)
100 廖化 秦良 不详 死亡
101 *魏延 *张合 10 平手(延诈败)
101 *关兴 *张合 10 平手(兴诱敌)
102 王平 岑威 1 死亡
103 *魏延 *司马懿 3 平手(延诱敌)
105 *魏延 *何平 不数合 平手(平诈败)
105 马岱 魏延 1 死亡(突袭)
106 夏侯霸 卑衍 不数合 死亡
107 夏侯霸 郭淮 10 败走
107 姜维 陈泰 3 败走
107 姜维 司马师 3 杀败
108 丁奉 韩综 1 死亡(步战)
108 丁奉 桓嘉 1 飞刀杀之
109 徐质 廖化 不数合 败走
109 徐质 张翼 不数合 败走
109 姜维 徐质 1 落马(大惊无措,后死亡)
109 姜维 郭淮 1 射中,后死亡(接箭还射)
110 *邓艾 *文鸯 50 平手
110 邓艾 葛雍 1 死亡
111 王基 朱异 3 败走
111 王基 唐咨 3 大败
111 *王基 *于诠 30 平手(后人困马乏被乱军所杀)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2: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中的生僻字 :

董旻、何旻,min,二声, 旻,秋天也。
傅嘏,gǔ,三声,
傅肜,rong,二声
韩暹,xiān,一声。“暹罗”,就是古代泰国。
韩矍:jue,二声,精神矍铄。Jue shuo。别错了!
李傕,jue,二声
泠苞,ling,二声
李歆、孙歆,华歆:xīn,一声
刘谌、荀谌,chen,二声,嗨!我念错了20年。
潘濬、王濬、周濬,两个读音jun,和xun,人名时都读jun。
桥蕤,rui,二声(念起来好诡异。。。),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秦宓, mi,四声,可洛神赋中宓妃怎么念fu??
全怿,yi,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i,四声
眭固的眭,Suī,一声
王粲、吾粲,ca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i,二声
荀顗,yǐ,三声
羊祜,hu,四声
杨祚,zuo,四声
杨阜, fu,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的笮,ze二声,或者zuo二声,做姓氏应该念ze
张嶷,yi,二声,幼小聪慧的意思。
蔡邕:邕yōng 一声
蔡琰: yǎn, 三声,文姬姐姐真是漂亮,成熟女人的味道。另崔琰。
张闿:闿kǎi四声
王垕:垕hou, 四声,就是那个被曹操剁掉的可怜粮官
马谡:谡su,四声这个知道的人多
夏侯楙:楙mao,二声
步骘:骘zhi,四声
阚泽:阚kan, 四声,我见过这个姓的
彭羕:羕yang, 四声,意思和漾一样
蒯良:蒯kuǎi 第三声
韩胤:胤yin , 四声,认识赵匡胤吧
张纮:纮hong, 二声,张昭他哥。
陈珪:珪guī,一声
荀彧:彧yu,四声,趣味高雅的意思。
皇甫郦:甫fǔ,三声,别念成pu了!郦Li,四声
郭汜:汜si,四声,汜水关
士燮:燮xie,四声,也可以写成爕。喜欢乒乓球应该知道“张燮林”
嵇康:嵇ji,二声,竹林七贤,现在看来绝对酒肉之徒。
孔伷:zhou,四声,通“胄”,还有司马伷
刘璝:guī 一声,古同“瑰”
毋丘俭,guan,四声,不是“毋”,这个也不认识?!wu,四声。
麴义,qū,一声。连字典里都说“麴义”,牛X。
袁燿,yao,同“耀”
夏侯敦: 敦dūn,一声。这个知道,有个MM名带这个字却一直读错,臭大了!
车胄:zhou,四声。
朱儁: jun,四声,通“俊”
许褚:chǔ,三声,这个字还有zhe(三声),zhu(三声),不过三国里叫chǔ。
诸葛瑾:jǐn,三声,诸葛亮的哥哥。
管辂:lu,四声,刚查字典,原来一直读ge,汗颜!
傅巽:xun,四声。
贾诩:xǔ,三声,“自诩”,吹牛。
全琮:cong,二声,还有刘琮,刘表的小儿子。
何晏:yan,四声,多做姓。
刘晔:ye,四声,别再念hua了
费祎:yī,一声,别wei了
戏志才:xi,四声,同“戏”。
郤正:xi,四声,通“隙”
师纂:zuǎn,三声,不卷舌的哦!
钟毓:yu,四声,“毓停”,这个不知道?长大了就知道了!
沮授:jǔ,三声
张勲:xūn,一声,古同“勋”。巧了和“复辟”的张勋同名。

[ 本帖最后由 dave945 于 2008-9-20 0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7 0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了,精华,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03:51 , Processed in 0.263251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