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从悠长的胡同到静谧的小巷,从热闹的马路到繁华的街道,从宽阔的高速公路到封闭的环路。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曾经红砖灰瓦的四合院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让我们从30年城乡建设的图片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NO.1 1978 北京 大模板施工
此网址已经被屏蔽停止以后,经济建设急需搞上去,更要关心人民的生活,当时住房很紧张,先是盖了一些简易楼给群众,后来就开始盖比较像样的高层住宅了,施工中使用了大模板技术,这是一种用工具式大型模板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的机械化施工方法,多用于高层和多层居住建筑工程。大模板建筑整体性好、抗震性强。 NO.2 1979 北京 皇城小巷
这是紧挨着东华门的一条小巷子,那斑驳的就是紫禁城的东外墙,现在这些破旧的老屋已经找不到了。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 NO.3 1980 青岛 建设工地
民以食为天,这是青岛一个面粉厂的施工工地,当时使用的是木模板的现浇混凝土技术。 NO.4 1981 北京 遥看前三门大街
前三门大街,东起崇文门经前门、宣武门至西二环路,是横贯市中心区平行于长安街的交通干道是北京内、外城的界线。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首都职工缺房问题,加快旧城改建步伐,决定集中力量首先改建前三门大街的南侧,以建设高层住宅为主, 筹建于1976年5月的前三门高层住宅工程,是北京市首批高层住宅群,当时是北京市的骄傲,记得那时候传达文件,说要逐步的每一户有可以洗澡的卫生间,那时候绝大多数人洗澡要上公共浴池。但现在听说这刚30年的住宅,已经要拆了。 NO.5 1983 北京 白塔胡同
应该是白塔寺附近的胡同阿,就在白塔寺东夹道附近,很沧桑很漂亮的小四合院。 当年没有公职分不到福利房子的居民,只能住或租上一辈留下的老宅。 生活是很不方便的,一个院子只有一个水龙头,一条胡同只有2头有公共厕所。后来的四合院因为拥挤,大都成了大杂院。 NO.6 1982 北京 新家在那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杜甫的名句,在82年,北京市的有办法有钱的单位都逐步的盖了一些住宅楼,论资排辈还要看你的级别,排上你了,就可以分到一套1居室或是2居室的房子,那叫福利房。 这是父子二人兴奋的回到居于天坛南门的新家,那时候是1室,没有厅,只有一个小厨房和厕所,不能洗澡。全部不到30平米。 NO.7 1984 深圳 大学校舍
1984年,深圳,到处都在建设,初看到深圳大学这些漂亮的宿舍,真得惊呆了。这难道是给学生住的?北京的新住宅也没有这个漂亮啊!! NO.8 1985 北京 运河新宅
这是座落在阜石路京密运河八里庄大桥南面的最早建成的三栋住宅楼,当时因为环境优美,成为北京一景,很多报刊杂志上都刊登过这里的照片。 NO.9 1986 云南 上樑大吉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过去了,农民们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富裕起来了。这是云南保山附近村子里面在举办盖新屋的仪式,上大樑前要供奉酒,猪头等食物,最后在上面抛洒硬币和一种小面饼,热闹非常。 有记载说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
[ 本帖最后由 一叶参 于 2008-12-28 17:4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