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2|回复: 3

[06/11]英雄也要问出身 朱元璋缘何对文人残暴无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1 16: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要你做官,不准你不做官的时期;曾经发布过一条“寰中士夫不为君用” 必严惩不贷的法令。这就是朱皇帝坐江山后,用来对付那些不肯跟他合作的知识分子的手段。     老朱玩这一套,有点黑色幽默。
    朱元璋是苦出身的皇帝,在历代开国君主中,他的成份该是最无产阶级的,最苦大仇深的。
    儿时因家贫无以自给,当然更谈不上读书了,只好到皇觉寺当小和尚。一个人穷到落发为僧,这对中国人来讲,也真是穷途末路了。元末天下大乱,像他这样一个流氓无产阶级,自然投奔农民起义军谋生。当时这些未成势的,到处流窜的反抗官府的义军,也打家劫舍,骚扰百姓的。所以后来他当上皇帝以后,至尊无上,特别忌讳提及他贫寒微贱的过去,和他曾经为僧、为贼的历史。
    现在无从知道他在游方乞讨的生涯中,是如何饱受生员官吏,豪门士族,衙隶差役,地主富户欺压的,反正是他心中的一笔深仇大恨。因为他没有机会读书,对知识分子,怀有戒惧疑虑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反应。所以当上了皇帝以后,收拾起这些人来,是一点也不手软的。
    性残忍,好猜忌,嗜杀人,无所不用其极,是朱皇帝这位暴君的的特点。尤其他坐稳江山以后,不能不使用知识分子,来管理这个国家的行政事务,但是,他又不能不防范这些知识分子,给他耍心眼,跟他不合作。因而,他对手下的这些官员,总是提防着,总是戒备着,表现得特别敏感,特别介意,甚至有点病态的神经质。
    而神经绷紧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刀问斩。“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中涓以此察其喜怒云。”(明无名氏《翦胜野闻》)
    最有趣的,他老婆马皇后跟他厮杀一生,最后沉疴不起,知道死之将至,无法挽救。经太医们精心会诊,想法治疗。谁知她宁可等死,坚决拒绝用药。朱元璋火了,责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可我吃了药死后,你一定要杀这些太医们的头,於其如此,还不如不吃药而死,可以保全这些太医们。”
    这一段野史,人称“马皇后怜惜太医”,由此可见,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婆,也是对他动辄杀人的脾气,无可奈何的表现。因为一旦成为暴君,便不可理喻的疯狂了。
    朱元璋残暴阴刻,自负偏狭,猜忌疑心,自然对那些有思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更要视作心腹之患了。虽然他与元军,与其它起义军作战打天下的时候,很注意延揽士人,以为己用。譬如刘基,譬如宋濂,譬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升,譬如“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的唐仲实等等。但江山坐稳,这些读书人和那些恃功自傲的功臣宿将一样,很有碍于他的统治,登基没几年,他就开始收拾了。
    如果说引发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的藉口,是谋反叛乱,他对知识分子的镇压,就是不能容忍这些读书人对他的“讥讪”,尤其不要碰他的“忌讳”。
    《闲中今古录》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杭州教授徐一夔撰写了一份贺表,上呈朱元璋讨好。马屁拍得够响的,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阿谀奉承语句。谁朱元璋阅后大怒,他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无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下令把教授斩了。这很有点像阿Q,因为头秃,连“光”、连“亮”都在忌讳之列。但阿Q顶多怒目而视,朱元璋却是皇帝,而且是一个暴虐成性,残忍乖戾的独夫,那自然是要杀人的了。
    《闲中今古录》里还举了一个例子,洪武甲子,朱元璋开科取士,一些功勋大臣不服,认为他轻武重文,朱元璋讲:“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勋臣们提醒他:“此固然,但此辈善讥讪。”并举了朱元璋的当年的死对头,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例子告诫他。张原名九四,对儒士相当礼遇的,因嫌九四作名不雅,请教这些儒士,才改为张士诚这个名字的。朱元璋一听,说:“这名字不是很好吗?”哪知道这些勋臣说:“《孟子》里有一句‘士诚小人也’,这根本就是在变着法儿骂他,他不明白罢了!”这正好碰上朱元璋的弱势情结,从此对士人和他们的文字,挑剔找碴,没完没了。
    皇甫录的《皇明纪略》里也记载过,他曾经命令状元张信教他的儿子们写字,张信用杜甫诗“舍下笋穿壁”作为临摹字式。朱元璋一见这五个字,莫明其妙地大怒:“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说话间把这位状元推出去腰斩了。
    僧人来复上谢恩诗,其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两句,朱元璋阅后发火了,头一句认为“殊”字是“歹”和“朱”二字合起来的,是在咒骂他;后一句认为是讽刺他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这种毫无理性的文字禁忌,其实,这些所谓的“忌讳”,是和他本人的文化弱势联系着的,也是历代草根阶层出身的帝王,仇视读书人的一个基本情结。
    据史传载,朱得天下以后,那些曾为元政权工作的官员和士子,并不热烈拥戴朱皇帝。按理,他们应该庆幸摆脱外族统治,而投身这个汉族政权。但是,知识分子很聪明,他不傻,你说下大天来,我不上钩,你又能奈我何乎?很简单,他们在观察,对朱皇帝的屠杀功臣,镇压异己,抵制文化,排斥文人的政策,心有余悸,抱着不敢合作的心态。
    可朱元璋需要干部,从中央政权到地方政权,都得有人为他做事。他知道这些识文断字的家伙,不买他账,可这些人忘了最基本的一条,老朱暗自一笑,政权在我手里,刀把子在我手里,你一不能上天,二不能入地,看你往哪里逃跑?于是,便出现了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不准不做官的时期。
    老朱这一手,有点黑色幽默。
    非要你做官不行,你不肯出来做官,就砍你的脑袋!我想,先前的和后来的那些官迷们,一定会说,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但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确实颁布过一条严惩不贷的法令,叫作“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律例,历朝历代,还真是少见。
    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差使,人们却不愿去当官呢?原因就在于这位皇帝太草菅“官”命。他取得政权后,经常借口谋反叛乱,大杀功臣宿将,每次兴大狱,动辄诛杀万人以上。尤其热衷于“廷杖”,就是当他的面揍他的臣下,每五棍换一个打手,即使被杖者命大,不致毙命,也将终身残疾不起。这种残暴虐杀,弄得当时士人以服官为畏途,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漠被征不至”,就按照这条“不为君用”的律令,结果将他们“诛而籍没其家”。
    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载:“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做官做到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可怜,在中国各朝各代做官者之中,恐怕是最不济的了。
    所以,文人遭遇这样一位怀有嫉恨情结的皇帝,那也就只好认倒霉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12 09: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原因是,中国旧时的教育是精英化的,为少数人所掌握。假使教育走向普遍化,朱也不必这么在意几个读书人了。怕,往往和无知联系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0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也是如履薄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伙真是杀人如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04:14 , Processed in 0.26046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