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7|回复: 12

[08/04]令人震撼的武士道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1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K07 于 2009-8-4 19:46 编辑

前言:作为中国人好像当然恨日本,但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和了解日本,找找对付日本的对策,这比好像“恨”有用!大家都看过在二战时候的电影,日本人集体自杀的场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是什么促使他们宁死也不可投降呢,答案只有一个“武士道精神”。相比之下,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却出现了无数的汉奸与上百万的伪军,难道这不是中国当时挨打理由?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时代,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得到了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尽忠是绝对的价值。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了死,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共11卷1200多节,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山本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一般人对生命执着,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它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
    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果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将自己陷入绝境。武士必须智勇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1600年伏见城最后两百名德川家守军,开城不断迎击西军,正是此类的英勇行为!
    武士道的本义,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这种精神也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守军高呼万岁的自杀式攻击。武士道仍长存于二十世纪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心中。

    日本人把武士比作樱花,因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不是爱国精神,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完全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往往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属于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也给予很正面的评价,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只要他忠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就是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anlubb 于 2009-8-4 13:05 编辑

1# qianlubb
补充1:
    一种文化的兴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首先从佛教说起,佛教对武士道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武士认同命运的安排,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选择平静的服从,即便是死亡。

  一流的剑术宗师柳生宗矩,觉得弟子已经学会了自己所有剑术的技巧,就对那弟子说:“我能教的到此为止,接下来你该去学禅了。”

  禅指的是“凭借沉没思考,领悟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学习禅就是要冥思,但在冥思的背后可是包罗万象,原理就在于悟出“相对”。再将此“相对”与自己调和。

  从这一方面来看,武士道的禅修是一门必修的学问。在神社的灵庙当中既无月神的器物,亦无任何祭祀的用具,只是一面镜子。简单的解释,镜子是人类心灵的表像;当一个人的心境完全地安定下来而保持澄明时,便可以看见神的存在。

  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对武士道产生深远影响,对国民而言国土是可供采掘金矿,收获谷物的土地。这国土就是众神,亦即祖先之灵的神圣住所。对一般平民而言天皇不仅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更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武士道认为,天皇本身是带有上天使命,而以肉体存在于地上的天神代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3: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看《斯巴达300勇士》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说:他们7岁就被带离母亲,接受作为战士的残酷训练,.....承受惩罚的鞭笞,以学会忍受痛苦,....必要时还要互相搏斗甚至杀戮!不就是这样才造就了300勇士么?
反过来,我们旧时代的中国,凭着“当兵吃粮”而组建的军队,怎么可能和武士道熏陶出来的日本士兵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7: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世纪后半期,在衣川堤上发生了一场日本最典型的战役。东国军战败溃逃,统师安倍贞任也随军逃亡。但敌将欲将他俘虏,于是对他大叫:“下马免死!”
  但安倍贞任掉转马头,与敌将说道:“忠义乃武士天职,岂可背弃?”
  此时,敌方大将义家示意放贞任离去,别人问义家为何放走敌方大将,他说道:“在我军强攻溃败的情况下,仍能如此沉静,我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武士受辱!”
  尼采说:“能以敌人而自豪者,便能视敌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正表现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为武士者,与平日就重视勇气与名誉的人为友,战时也要求与这样的人为敌。
  勇气表现到极至时,便近乎“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作为中国人好像当然恨日本,但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和了解日本,找找对付日本的对策,这比好像“恨”有用!大家都看过在二战时候的电影,日本人集体自杀的场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是什么促使他们宁死也不可投降 ...
qianlubb 发表于 2009-8-4 12:42

内容不错 不过下次转帖教授要先去掉帖子里的外部链接啊·
这次我全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9: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 qianlubb
补充1:
    一种文化的兴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首先从佛教说起,佛教对武士道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武士认同命运的安排,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选择平静的服从, ...
qianlubb 发表于 2009-8-4 13:00
呵呵··我还以为是教授原创的··
不错说的也挺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7: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外挂我是有意留下的,我以为不是广告而是注释就不要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之后感觉老兄言之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武士道的训练里,有一项是克制满腹牢骚而训练不屈不挠的勇气。此外还有“礼”的训练。这些训练目的就是:禁欲。这种喜怒哀乐都不行于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绪而影响他人。对一个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简直就不是男子汉的作风,要成为一个受别人称赞的大人物,就必须做到“喜怒不行于色”,因此必须要克制最自然的情感。
  而且还要做到沉默,因为言多必失,借着言语而来表达思想,对武士来说未必太肤浅了,他们要的是行动。如果你有机会去拜访一个十分不幸的武士,你会看到他那红着双眼而泪水未干的脸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绽放着笑容来欢迎你。事实上,武士道即使被他人踩得痛脚,依然能够保持笑容。
  由于这种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须时时存在,所以他们会借着其它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诗歌、文章等,但也有微笑着突然拔刀杀人的武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5: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武士道的训练里,有一项是克制满腹牢骚而训练不屈不挠的勇气。此外还有“礼”的训练。这些训练目的就是:禁欲。这种喜怒哀乐都不行于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绪而影响他人。对一个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简直就不 ...
qianlubb 发表于 2009-8-6 14:57



沉默是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2 17:16 , Processed in 0.42545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