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08:33
第三部分 第51节:百年动荡(8)
小的村子也要按这一形式组织起来,它是“绝对自治的”。各地公社“以契约方式联合”,建立统一的法兰西共和国,公社对共和国实行监督。中央政府代表各地公社的联合,负责全国行政。就巴黎而言,公社之下为区,区政府代表公社权力,由各区选出的公社委员分别负责本区行
政工作。他们还想到未来各个国家会像巴黎公社那样,联合产生世界共和国。
公社规定所有行政人员都可以随时撤换。为了防止国家变质,巴黎公社还成立调查委员会以监督公社委员。为了防止高级岗位像以前那样成为
政客们攫取钱财的肥缺,公社规定最高工资为每年6000法郎,也就是一个优秀工人的收入。公社希望通过取消特权来防止人们的腐化。
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在经济上,巴黎公社将逃跑企业主的已经停工的企业编制、企业状况和设备清单,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并制定了工人协作社的章程草案
,成立仲裁委员会,保证企业主回来时将工厂最终转交工人协作社,并判定工人协作社应支付的赎金数额。
工厂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由全体工人大会选出1名工厂代表负责领导工作,车间主任与工长也由大会选举,如不称职,随时罢免。厂内大
权属于理事会,由工厂代表、车间主任、工长与工人代表组成。各级负责人必须向理事会报告工作。
理事会决定雇佣、解雇工人和工人的工资等问题。工人代表由各工厂选举产生,每两周更换一次,每次轮换50%。工人代表既向工人群众传
达理事会情况,也向理事会反映工人意见。为了保证公社的利益,由工人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它有权了解厂内与对外一切业务,必要时有权
审查。工人工作时间每天10小时。工厂代表每年工资为3000法郎,车间主任和工长工资为2520法郎,工人工资不超过2160法郎。除工资外,别
无其他优待与津贴。
我们可以看到,巴黎公社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试图创立一个公正廉洁而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一个勇敢而且极富理想主
义色彩的伟大实验,但这个实验只进行了72天。
在巴黎开始与凡尔赛对峙的时候,梯也尔的态度就很坚决:“宁要法国,不要首都。”巴黎公社被梯也尔大军围困,而冷眼旁观的德国释
放了大量战俘以充实梯也尔的军队。战斗开始了。
1871年5月21日,梯也尔军队从圣克鲁门进入巴黎,“流血周”开始了。巴黎公社陷入苦战,梯也尔的军队逐个街道进行攻击,甚至一些没
有武器的平民也死于冷酷的屠杀。最后的战斗在巴黎东郊的拉雪兹神甫公墓展开,200名公社战士与5000敌军血战到底,最后被集体枪杀。这里
也就是现在为人所熟知的“巴黎公社墙”。
在此过程中,有多少人战死,很难统计出来,有人估计有7万多名公社战士阵亡,事后,政府又逮捕5万人,20多家法院忙了5年才把这些案
子都审完,有1.3万人被判处监禁。
对巴黎公社的看法,历来分歧很大,有人激赏,也有人反感。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
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但他赞赏巴黎公社的首创精神,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称赞其
为19世纪人类的曙光,最伟大的创举。
而福楼拜的观点全然相反,他认为,公社是“中世纪阴魂的最后一次出现,但愿这是最后一次”,因为“它干涉私人之间的契约”。而雨果反
对对公社的屠杀,他用“未来诞生于此”来赞美公社,但是他厌恶法国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他说:“凡尔赛有管区,巴黎有公社,但在它们之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08:52
第三部分 第52节:百年动荡(9)
上,高于一切,有一个法兰西。”“法国人自己打自己”,“骨肉相残”。
不管怎样,虽然巴黎公社存在时间很短,但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公社对理想的追求与
实践后来在许多国家重演,而它本身也成为一种象征,史诗般地回响在历史深处和后来者的心头。
梯也尔虽然在后来为法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没有一届政府敢于为他在遍布雕塑的巴黎兴建一座雕像。
6.没有工业革命的工业化。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近百年时光,法国在君主制与共和制之间来回跳跃。法国人是如此热情而兴高采烈地投入了政治生活,他们有足够的
热情与想像力去尝试各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还设计出了巴黎公社这样的理想国。但是,他们是犹豫而缺乏耐心的,他们热衷于打街垒战,热
衷于把一个又一个不好的政府拉下马来,又把一个又一个首脑送上政治舞台,昨天可能会喊“共和万岁”,明天又可能就会说“皇帝万岁”。
巴黎的每一场革命都会有牺牲者,也都会有胜利者,不过牺牲者多为百姓,而胜利者很少是人民。
法国人总是觉得共和国就应该没有任何瑕疵,是一个平等社会,但是那个时代要想真正平等实在是太困难了,于是激情散去后是深深的失
落,对往昔的怀念又涌上心头,君主制似乎也不错。但当君主真的来到的时候,人们又开始觉得空气太压抑。于是,又是一场轮回,又是一场
新的革命与妥协,又是一场新的牺牲与无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法国人看起来总是面对多种选择。自由和民主的泛滥让法国有足够多的思想家和政治派别,有最先进的,也有最落
后的,各种声音在争吵与宣言中为法国指引方向,但方向太多容易引发混乱,法国人民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看清前方的
道路呢?那么,一旦政治家的吵闹到了不可调和、无法控制时局的时候,就让人民走上街头去渲泄不满与激情,然后谁能收拾残局、击败对手
就让谁上台。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君主制的确是逐步被削弱,而共和制虽然步履蹒跚,却也逐渐壮大起来。法国最后一任君主拿破仑三世虽然在开始
时加强君权,但在后来也不得不开始了自由化改革,放大议会的权力,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但是改革力度越大,反帝制的声音也越大,甚至有
议员说:“我看帝国已经完蛋。”
是的,帝国最后终于完蛋了,但法国发现在近百年的时光里,自己失去的东西太多了,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发展都遭到了太多的损害,法
国大革命的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有4万人未经审讯被杀;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死者上万;1871年巴黎公社,又有近10万人死亡……法兰西珍贵
的人力资源就这样被不断地消耗着,以至于一些人士痛心疾首地呼吁:“珍惜人类的鲜血!”
一个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不断发生这样的动荡,国家怎能发展起来?而且19世纪正是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英德美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工
业化,发展国民经济,而法国却时时被动荡的政局打断,反反复复的内部斗争浪费了发展工业的大好时机。即使是正常的年份,政治舞台上的
喧嚣也经常夺去人们从事生产的注意力。人们用“没有工业革命的工业化”来形容法国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暗示其工业化进程之缓慢。
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的持续性,法国的工业化如何能与其他几个强国相比?英国自光荣革命后,几曾在内部如此大动干戈?美国一
场南北战争,虽说利大于弊,但直到今天还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德国除统一之战外,也未有像法国这样频繁的城市战争。于是,当法国茫然四
顾的时候,才发现曾几何时它充当欧洲霸主的梦想破灭了,它不仅得接受落后于英国的现实,还得接受被美国、德国超越的现实。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09:10
第三部分 第53节:戴高乐(1)
戴高乐
1945年,在象征着胜利的凯旋门下,法国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
在戴高乐的带领下,自由法国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法兰西民族应有的贡献,而且在二战之后成功地恢复了大国的地位。
1.“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
,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
避免了。”
列宁所说的没错,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惟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伍德罗·威尔逊总结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根植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
1914年夏初,此时法国在民主政体最终形成后,经过40年的稳步发展,国家实力得到极大增强,工业生产增长了1.9倍,尽管与美、德、英相比差距不小,但总算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1914年的欧洲上空阴云笼罩,那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年代。威尔逊总统的密友和顾问豪斯上校称:“只需要一颗星星之火,就会闯下滔天大祸。”
点燃这颗火星的是一个18岁的青年,醉心于民族主义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侄子,皇位的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德大公对波斯尼亚进行首次视察,事先有人警告他说,当
地塞尔维亚居民可能会对他有危险的行动,但他置之不理。
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坐汽车穿过萨拉热窝的大街时,那位狂热的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掏出一支勃朗宁手枪,向大
公夫妇射击,7声枪响后,大公夫妇双双毙命。
这次暗杀事件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关系密切的俄国、德国、法国先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也开始了对德的“复仇”之战。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英勇和激情在先进的武器面前似乎只是
一个点缀,各个民族的鲜血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流淌,法国伤亡无数,136万士兵阵亡,300万人残废。而且国家经济遭受惨重打击,战争破坏了
900万幢房屋,以及无数的铁路、公路和大部分工厂,许多农田寸草不生,法郎在1920年贬值80%。
尽管法国人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法国终究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了谈判桌前。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
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左右着大会的进程。
5月7日,克里孟梭在代表战胜国交付和约草案时宣称:“清算的时候到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现在我们就把这项
和约的文本交给你们。”
6月23日下午德国政府被迫决定无条件接受和约。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正式签署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法国人把48年来所受
的屈辱加倍送还给了德国,他们的政策是“让德国佬把老本赔光”。阿尔萨斯和洛林还给法国,法国监管盛产煤炭的德国萨尔区15年,德国军
队降到10万人,另外还有100亿金马克的经济赔偿。
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
和平,是一个虽然打了火漆,但火漆稀软,尚需不断加上新的印记的和平。”
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2.“法国当时很快就组织起来了。……戴高乐很快就制定了计划……消灭德国人。”
有一个法国少年14岁的时候写过一本叫《德国战役》的剧本。剧中假设法国和德国在1930年发生冲突,有一个“戴高乐将军”把处于危难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09:36
第三部分 第54节:戴高乐(2)
之中的祖国拯救了出来。该剧这样描述:“法国当时很快就组织起来了。……戴高乐很快就制定了计划……消灭德国人。”
这个少年的想法与当年威尔逊的话很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战争风云又起。而此时的法国却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骁勇与坚忍
,上层人物面对法西斯一味妥协,看不清形势。1939年8月26日,法国总理达拉第给希特勒写信称:“你我25年前都是士兵,深知战争的恐怖和
灾难。”这封信被认为是迂腐的。
5天之后,希特勒突袭波兰,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
爆发。英、法虽然宣战却守在马奇诺防线不动,眼看着波兰被吃掉。
这种“平静”的战争持续了8个月后,希特勒向法国下手了,德国装甲部队没有硬啃马奇诺防线,而是从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
,短短40多天,法国兵败如山倒。
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国动员了大批船只,经过9昼夜苦战,才
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这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又一颗苦果。
那位写《德国战役》剧本的小男孩已成为一名法国将军,他流亡到了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继续坚持反法西斯的斗争。历史与少
年人虚构的情节如此相似,令人不可思议。
1940年6月18日,正当法国贝当政府在德军的凌厉攻势面前张皇失措、准备投降之际,一位政治上默默无闻的法国准将,在伦敦通过英国广
播公司向法国人民庄严宣告:“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位将军,名叫戴高乐。
在当时混乱的状态下,听到这次广播的法国人少之又少,而BBC也没有对这次讲话进行录音,它只是留给后人一份简单的常规记录:“时间
:4分钟。无酬金。播送时间:22时。”正是这4分钟,使戴高乐开创出一个“自由法国”的神话,开启了他道义权威和政治领袖的历程,也最
终将法国纳入战胜国的行列之中。
在他的带领下,自由法国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法兰西民族应有的贡献,而且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1944年8月26日,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正在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戴高乐,他身后是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成员。这
时候,国内抵抗运动的领袖皮杜尔赶了上来,境内和海外的抵抗领袖似乎“并驾齐驱”了。而让人吃惊的是,身高超过两米的戴高乐
低下头对皮杜尔说:“先生,请您稍微往后一点。”
在戴高乐看来,法兰西只有一个领袖,那就是戴高乐。
然而,法国当时的政坛以及各种党派,并不认同戴高乐的主张。
尤其在选择政治制度方面,这位法国的救星遭到了激烈的抵抗。
戴高乐坚决抵制第三共和国那种反复无常的议会制。他主张,国家实权应该在元首和政府手里,国家的命运不应当由纷争不息的议会来决
定。
但是,战争结束了,在和平时期爱出风头的职业政客们,想在法国政坛上分一杯羹。他们更熟悉这种由政党操纵议会,议会操纵总统和政
府,总统和政府只对议会负责的政治模式。
所以,当戴高乐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这些政客们就指责他是想搞独裁。无党无派的戴高乐开始在选举中处于下风。
在1945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皮杜尔领导的人民共和运动政党领先,最终建立了由***、社会党和人民共和运动党三党联合的临时政府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09:57
第三部分 第55节:戴高乐(3)
。无党派的戴高乐出任总理。 没有达到自己政治理想的戴高乐备感失落,1946年1月20日,他突然宣布辞职,在辞职声明中他写道:“排他性的党派制度又要卷土重来了。我是不赞成这个的。但是,除非用武力建立一个我所不能同意的、无疑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独裁政权,我就无法制止这种尝试,因此,我必须
告退。”
1947年1月,社会党人奥里奥尔当选为总统。艰难诞生的法国第四共和国驶上了崎岖之路。
在政治斗争中逐渐成熟的戴高乐,看到了自己个人力量的渺小,1947年3月,他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法兰西人民联盟。在当年进行的市政
选举中,他的法兰西人民联盟获得了40%的选票。但是,由于先前他的形象让人们感到害怕,因此对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最后,戴高乐放弃了
,1952年9月,他又一次退出了政坛。后来,他的忠实跟随者安德瑞·马尔罗回忆说:“戴高乐将军发动我们全速向(意大利中部的)卢比肯河前
进,然后告诉我们扔掉手中的鱼竿。”
3.辉煌30年。
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内,法国取得了比自己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优秀的经济成就。
1947年,第一个国家计划开始,一直持续到1952年,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建,重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得到了发展。而战后美国马歇尔
计划的帮助,也大大加快了法国经济的增长。
从1950年到1958年,法国工业产量增长了80%,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每年大于5%的速度。
农业也出现了大发展。拖拉机的数量从1946年到1958年增长了10倍。而政府也帮助法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以最大地提升法国农业
的竞争力。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1965年,有一半的家庭拥有一台电冰箱,比6年前高了42.5个百分点。1958年到1973年,电视机的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汽车则从500万辆增长到1500万辆。
而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特征则是殖民地问题的解决和现代民主国家的建立。
第四共和国的内阁依然反复无常。在1947年到1958年期间,产生了24届内阁,平均每个内阁存活的时间仅5个多月。而且,仅存在一天的内
阁就有两个:1955年2月17日到18日的比诺政府与1957年10月日17到18日的比内政府。
而且,1947年确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在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第四共和国一再出兵镇压殖民地人民的独
立起义。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已成为法属殖民地132年的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成为法国最为头疼的事情。
以退为进的戴高乐最终等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那一天。1958年6月戴高乐接任法国总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历史的探照灯突然照到”一个人的身上,会“使他光彩夺目”,1958年夏,法国历史的探照灯照射在戴高乐的身上。5
月29日,法国总统科蒂向国民议会发出咨文,宣布他请戴高乐出任政府总理,并说,如果议会拒绝他的请求的话,他将提出辞职。
6月1日,戴高乐宣布新政府的组成,阿尔及利亚形势随即走向缓和。
1959年9月,戴高乐果断地宣布,接受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并且开始和民族解放阵线谈判。1962年,双方签订了《埃维昂协定》,阿尔及
利亚完全独立。
尽管法国人是为了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而请出戴高乐的,但是戴高乐政治理想一直在他心中酝酿。
1958年9月28日,以总统制代替议会制的新宪法出台,由此诞生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以绝对多数的优势当选为首任总统。1959年1
月8日,戴高乐正式出任总统,当天下午,他按照传统和前总统科蒂前往凯旋门,向无名战士表达敬意。然后,在蒙蒙细雨中,戴高乐走向总统
专用的大轿车,而将第四共和国末任总统科蒂留在历史的身后。在阿尔及利亚之后,法国继续推动非殖民化运动。1958年,戴高乐给予中西非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10:17
第三部分 第56节:戴高乐(4)
殖民地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后续援助获得独立,要么继续保持与法国本土的联系但只能拥有部分自治。几内亚选择了前者,其他国家则选择了
后者。
戴高乐结束了法国头痛的殖民地问题,殖民地从法国本土获得的援助迅速减少,法国和殖民地的贸易也在缩小,但是,法国的经济却在不
断地发展,因为法国发现它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在欧洲内部而不是其外部。20世纪50年代后期,第三世界占法国贸易的五分之一,到70年代后期
则下降到二十分之一。
法国与欧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对法国经济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法德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可谓重中之重。
2003年1月22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聚会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隆重纪念象征着法德和解的《爱丽舍宫条约》签订40周
年。两国发表了《共同政治声明》,重申继续履行《爱丽舍宫条约》,加强法德“特殊关系”。希拉克说,推动欧洲建设的法德“发动机”已
在“全速运转”。
德国和法国的和解过程,开始于更早一些时候。
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将法德和解推向全面合作的过程。
戴高乐对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思路已很清晰,同时他要使法国成为大国的思想也很明确,他也从现实中领悟到要发挥法国的作用,使欧洲成
为第三种力量,法德从和解到合作是必由
之路。
1962年,在欧共体成立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这两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互访,并于次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
宫签署了《爱丽舍宫条约》,规定了两国首脑定期会晤。
这一条约反映了法德两国人民期盼和平相处的意愿,标志着法德两国捐弃前嫌,实现了真正的谅解。法、德都需要通过走欧洲联合之路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法国有强烈的大国意识,但经济实力不足;德国虽经济实力雄厚,但因历史原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受到压制。
因此,只有通过法国这个“政治领袖”出主意,德国这个“经济巨人”出财力,才能使法德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车轮滚滚向前的“发动机”。
这一切,戴高乐功不可没,难怪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在宣布戴高乐死去的时候,这样叹息:“戴高乐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40多年来,从戴高乐与阿登纳,到德斯坦与施密特;从密特朗与科尔,到希拉克与施罗德,法德几代领导人都恪守承诺,每年至少正式会
晤两次,共同商讨欧洲一体化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为两者走向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第一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上出现5个共和国,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实践自由、平等理念的艰难和法国国家的命运
的曲折由此可见一斑。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与宿敌德国和解,共同担纲起欧洲的责任;
从法属殖民地撤军,实现内外一致的民主;
与新中国建交,打破东西方的壁垒与隔阂;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成为制衡世界的力量。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没有再忽视那条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则:真正意义的、内外一致的、属于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这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
想。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但是人类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无限接近它。
在这条道路上,法国人以特有的浪漫气质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实验,因为
他们的努力,使法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从这时开始,法国才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民主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成为世人心目中
无可争辩的世界大国。
这尊完成于20世纪初的雕像沉思至今。
正如几起几落的法兰西,虽历经动荡,却以它独特的思考的姿态和独立、自由的思想,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10:31
第三部分 第57节:导演手记(1)
导演手记:脚下是历史的回响
2005年8月1日
闲暇的时候,坐在中国都市欧式风格的酒吧或咖啡馆里,一杯在手,透过那琥珀色的液体,也透过你的心,你最向往的所在是哪里?大概
莫过于巴黎了。
在许多人眼中,巴黎是时尚的先锋,是西方艺术的殿堂。巴黎是浪漫之都,有着数不清
的浪漫故事。
其实,不独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是如此。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人。在他准备移居国外时,负责办理签证的官员问他:你准备到哪儿去?哪儿都可以。他回答。移民官员给
了他一个地球仪:自己选吧。米兰昆德拉慢慢地转动着地球仪,看了半晌,问道: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国,并且一住就是20多年。
飞机缓缓下降,终于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
而今,我们又来到了这里。
巴黎,我们来了。
乘车从机场至我们下榻的酒店要横穿过整个巴黎街区,路很远,但这对初来巴黎的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想好好地看一
看这座名闻遐迩的古城。
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凯旋门一一从身边掠过。
蜿蜒流淌的赛纳河,离我们这样的近,而它所要诉说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正是吸引我们来此的原因。
我们对巴黎的塞车早有耳闻,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令我们有些诧异的是,车在路上虽然开不快,但也不算拥堵。
司机小叶介绍说,现在巴黎恰逢假期,这让我们避开了拥挤的交通,也算是我们的一大幸运。老城巴黎的街道都很窄,很多街区的宽度只
能容一辆车开过。在平时的时候,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塞车比之北京更甚。如果是那个时间来巴黎,恐怕拥挤的交通会让你们没有心情
去欣赏路边的风景了。
1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后,摄制组终于到达了下榻的ROYALPARK酒店,简单安顿之后,由于大家的时差都还没有倒过来,每个人这时都显得很
疲惫。
明天就要开始这次长达40天的法国之行的首次拍摄了,究竟拍摄会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这40天中我们会有着什么样的见闻呢?
法国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追访。
2005年8月2日
●采访法国巴黎拿破仑学院教授奥立维布登,拿破仑研究专家
初到巴黎的我们并没有像大多数游客一样,迫不及待地去看铁塔、凯旋门这些名胜。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去,而是按原定计划,2日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采访。
布登先生是我们这次法德之行中第一个接受采访的专家,也是我们采访的所有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大概还不到40岁,个子不高,一副
精明能干的样子。
采访布登教授的地点本来拟在他的办公室,但由于空间太小,临时改定在我们入住的ROYALPARK酒店,制片张民提前一天联系好了酒店的一
间小会议室。
采访的主题围绕着拿破仑展开。
众所周知,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是没有谁能够替代。
正是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法兰西民族辉煌的顶峰,把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迄今为止,在任何一次影响世
界的历史伟人的评选中,拿破仑始终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取得政权,他的当政,标志着1789年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长达10年之久的动荡政局的结束。
15年后的1804年,这一年的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盛大的拿破仑登基加冕礼举行。画家大卫用他的画笔浓墨重彩地记录下了这辉煌的一
幕。
令许多中国人不解的是,1789年发动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在欧洲首先埋葬了君主制的法国人,这时却怀着崇敬的心情,迎来他们的新皇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10:46
第三部分 第58节:导演手记(2)
帝拿破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采访拿破仑研究专家布登先生时首先提出的问题。
和我们的想法相反,法国人并不认为拿破仑称帝是旧制度的复辟。
实际上当时法国处于一场内战之中,革命以后国家需要稳定,那时法国需要一个强势人物,使法国政治稳定,巩固革命成果。从这个角
度看,拿破仑与法国的专制制度是没有关系的。拿破仑实际上是以革命的儿子和革命继承人的面目出现的,继续进行革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是法国的专制制度的终结者。布登先生解释道。
拿破仑实际上是非常忠于革命原则的,也就是说他也主张公民人人平等,结束封建特权。他宣称尊重自由,实际上自由在当时法国社会
是被践踏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和旧政权不同的是,他十分重视全民族一致。他不同于封建皇帝,他重视人民;他不是皇太子,他的政权不
是上天所赐,也不是世袭的,而是人民赋予的,民族赋予他的,他重视全民选举,而选举在法国封建时代只是在极少数地区进行过。当他宣布
登基的时候,他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说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还宣布如果他登上帝位以后人民可以把他看成是现代皇帝。
他曾经试图当一个立宪君主,保持国民议会,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民议会。
就像每个了解法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的,大革命之子拿破仑从此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服行动。用布登先生的话说,革命的法国开始了和
整个反革命的欧洲的对抗。与此同时,拿破仑也把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的理念带到了他的征服地。
这些国家被拿破仑征服以后,他直接或间接的在这些国家确立了新的原则,即法国的革命原则、平等的原则并摧毁了封建制度。在某些
奴隶制国家,比如德意志,他还铲除了奴隶制度,使每个人都享有宗教活动的自由。他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实行《民法典》,《民法典》的宗旨
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基础。正是由于他建立了宪政体制,19世纪这些国家才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自由平等的原则,这些
原则直至拿破仑垮台以后,还为西方建立民主社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但最终似乎不可避免地,1815年举世闻名的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彻底失败了。
在谈到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时,布登先生分析说:人们对拿破仑的态度是暧昧的。一部分人特别是资产阶级是拥护拿破仑的,因为他给他
们带去了自由,使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同时在一些国家,人们不能容忍拿破仑的侵略,因为拿破仑的军队在这些国家抢劫、强奸妇女,同时
拿破仑也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填补法国的财政窟窿,他还征集这些国家的青年人参加法国军队。
布登先生的回答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拿破仑的失败,究其原因,也许人们可以说是由于法国入侵俄国的失利,也许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反
革命势力太强大。但我想,归根结底,人们毕竟不会喜欢拿着刺刀的传教士。
拿破仑这个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留给了今天的人们太多的思考。
2005年8月3日
●上午,采访法兰西学院教授拉杜里,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地点在拉杜里教授的家里。采访是在他的书房中进行的。留心一下可以发现,拉杜里家的厨房里堆满了书,凌乱地摆放着,显然是刚刚整
理出来的,与整洁的书房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也能看出外国专家对我们采访的重视和对中国记者的尊重。
在采访中,拉杜里教授提供了两条很有价值的情报:
1.杜伊勒里王家花园,是当年革命者云集的地方,很值得我们去看看(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最有价值的线索,在后来的拍摄中,一处重要的
场所1787咖啡馆,正是在王家花园里发现的)。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11:00
第三部分 第59节:导演手记(3)
2.埃菲尔铁塔附近的ChampsdeMars公园,是1790年举行庆祝大革命1周年盛典的地方(1790年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卡纳瓦莱博物馆收
藏的一幅巨型油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活动的盛况)。
●下午,拍摄法国国家档案馆
古色古香的法国国家档案馆建成于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收藏了大量的档案,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似乎尚嫌不够。
在国家档案馆中的拍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友好。一位女馆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档案馆的历史和藏品。
国家档案馆是这次拍摄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主要内容即是路易十六的日记。
路易十六日记为人所熟知,仅仅是因为厚厚的一大本中短短的一行字:1789年7月14日,无事。这一年的7月14日,本来是举世闻名的
大革命暴风骤雨般来临的日子,但在国王的日记中的记载却了了数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了这个决定了路易十六本人未来命运的日子。其实
,不只是7月14日,小心地翻阅这本日记,满眼充斥的尽是无事,无事,无事
据说后来有出版商拟将这位国王的日记整理后出版,以留诸后世,终于因其内容过于无聊而作罢。日记中记录的比较重要的事件,也不过
是哪天猎到几只鹿而已。后来有人就此判断,这本日记仅只是路易十六的一本狩猎日记,但在1789年6月20,也即著名的网球场宣誓这一天
,路易十六分明写着去开会几个字。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本日记应该确实是路易十六的工作日志,但为何这位国王在如此多的发生
重大历史事件的日子里,都用无事来记录?后人如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2005年8月4日
●上午,赛纳河上的桥与荣军院
巴黎给我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赛纳河了。
看巴黎的地图,塞纳河就像一道彩虹,拐了一个弧形大弯,从市中心蜿蜒流过。塞纳河全长777公里,流经巴黎市区13公里,河上横亘着36
座年轮各异的桥,桥与桥之间距离仅数百米。这些桥几乎每一座都有动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桥的建造风格以及用材各异,它们或古典、华丽
、凝重,或现代、简约、轻灵。在人们的眼里,巴黎塞纳河上的桥已经不是连接左岸和右岸的交通枢纽,而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件件鬼斧神工
的艺术作品,记载、传承着厚重的巴黎历史,沉淀、揭示了巴黎特有的人文精神。
亚历山大三世桥,是塞纳河上最壮观也是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桥。大桥于1896年10月7日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六任总统弗朗
索瓦菲利福尔奠基,它是由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而捐赠给法国的,这座桥的名称得自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
大桥为全金属结构,全长109米,宽40米,于1900年落成。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大桥两端入口处有4座高达17米的桥塔,每座桥塔顶端都塑有分别象征
科学、艺术、工业与商业的金色骏马雕像。桥面上有32座四周环绕着神态各异的小天使的雕塑灯架。另外,桥身还装饰着水生动植物图案与一
组花环图案,雕饰的精致和华丽以及整个桥显示出的雍容气派,远非其他的桥梁所能企及。
亚历山大三世桥将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与巴黎荣军院广场连结起来。从香榭丽舍大街步行过了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雄伟的荣军院。
法国的荣军院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荣军院由路易十四下令修建,1676年建成。荣军院建筑最高处达110米,包括教堂和一些几层楼的大院,用来安置战争中有功的残老官兵,
类似养老院。北边的一院三层楼房后来改为军事博物馆(Musede1'Arme),大门前放置着好几门古代大炮。如今,它因拿破仑墓而出名。而拿
夜叉丸
发表于 2007-4-21 15:11:29
第三部分 第60节:导演手记(4)
破仑棺木和拿破仑时代藏品正是我们想要拍摄的主要内容。
据说,临终的拿破仑在遗嘱中曾写道: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事隔19年后,1840年12月15
日,法国国王路易菲力蒲满足了拿破仑的遗愿,把拿破仑的遗骨从孤岛运回巴黎,并在庄严、隆重的悼念仪式中,通过凯旋门,安葬在塞纳
河畔的荣军院。
拿破仑墓安置在墓堂地穴中央,四周有12根石柱,分别饰以浮雕,12根挺拔的立柱前,分别耸立着一个神采飞扬的胜利女神全身塑像,这
是著名雕刻大师普拉迪埃的精心杰作,象征着拿破仑一生最为得意的12次战役。
工作人员介绍说,拿破仑的遗骸被安放在六层棺椁之中,从里向外,第一层是白铁棺,第二层是桃花心木,第三、四层均为铅制棺,第五
层是乌檀木,第六层是橡木棺。
最后,还有一层外棺,用从俄罗斯运来的红斑岩凿成,表现曲线凹入,多少有点像拿破仑生前常戴的船形军帽。墓室上层建成环形楼台,
人们站在上面可以向下瞻仰他的棺椁。
整个墓室简朴、庄重、威严、肃穆。凝望着这些线条分明,色彩沉厚的雕刻艺术,一股怀古之情油然而升。
滑铁卢之战,对于拿破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几乎把所有赌注统统押在那里。但无情甚至残酷的事实是:在声势浩大的多国联军面前
,法军死伤2.5万人,被俘8000人。其余大多丢盔卸甲、四处逃散从此,这个世界公认的传奇人物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完结了;这个威震
欧洲、名扬全球的统帅一下变成了阶下囚,被流放到与世隔绝、远离祖国本土的圣赫勒拿岛上。整整6个年头、2000多个日日夜夜啊,这颗陨落
的明星,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坚韧的精神,继续生活着,拚挣着。他明确表示:我不会自杀。我认为这是一种卑怯行为。战胜厄运,才是高
尚和勇敢的。
据说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听到拿破仑的死讯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首题为《拿破仑》的长诗:世人会长久地、长久地,留下你的血
写的记忆,你为光辉的声名笼罩着,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呵,多么壮丽的墓场!在你的骨灰安息的瓮上,人民的憎恨也随着熄了,而你将
闪着不朽的光芒
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也许正应了中国大诗人李白的名言吧: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
皆殒身。
荣军院由路易十四下令修建,这里安葬着拿破仑,在它的地下,法国政府正在修建一座戴高乐纪念馆。影响法国历史最为深远的3位伟人,
行将在这里际会。巴黎的古建筑见证了法国历史,荣军院保留着法兰西的辉煌和荣耀,将3位伟大人物汇集在这里,也算是今人对前人的安慰,
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财富吧。
●下午,感受艺术的震撼力
法国是个文化大国,去过法国的人都对法国众多的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浮宫、凡尔赛宫当然是人人想往的地方,但如果试问,除去这两个博物馆,您知道法国参观者最多的是哪个博物馆吗?
答案是:罗丹博物馆。
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
的专有权。1917年年底,罗丹去世,而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
罗丹最伟大的雕塑之一《思想者》就矗立在博物馆的院中一处幽静的角落。
《思想者》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来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是罗丹取材于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组塑,其中《思想者
》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
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他爱人类,难以对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