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俄罗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侧文2:青铜骑士

  在今天的被得堡,人们还能看到一尊很特别的铜像,人称青铜骑士。这是十八世纪法国艺术家艾·姆·法尔科奈的杰作,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兴建的,她借此表达对彼得大帝的敬意,并且暗示自己才是彼得大帝伟大的事业的真正继承人。

  彼得大帝跨在马上,向前伸手,马的前蹄一跃悬空,后蹄踩在—条大蛇上,蛇尾蜷曲到岩石的下面。大蛇象征着俄罗斯落后的影子,而整座雕塑表现了彼得大帝将俄罗斯的落后踩在脚下,指引着俄罗斯前进的方向。铜像下面的基座就象海浪冲击下的礁石,整个底座用一整块1600吨重的大理石雕成,气势非凡。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这座雕像也很满意,在参加完揭幕仪式的第二天曾激动地说:“我们觉得,在开阔的苍弯下,彼得一世不但具有威武的外表而且精神饱满。可以认为,他对自己的形象感到高兴。我很久不敢看他,心情十分激动,我环顾四周,发现人人都热泪盈眶。他的脸朝着与黑海相反的方向,但是他扭转的头说明,他能够同时掌握整个视野。他离我太远了,我不能与他交谈,但是我觉得他感到高兴,他这种高兴的心情也传给了我,使我产生新的希望,希望把将来的工作尽量做得更加出色。”

  青铜骑士成为了彼得大帝的经典形象,普希金曾就此写下了关于彼得一世的长诗《青铜骑士》:

  “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

  你将在哪里停蹄?

  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

  你就如此在深渊之底,

  在高峰之巅,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

  侧文3:参孙拗狮口

  在夏宫的“下园”里,有64眼喷泉和雕塑了250多尊比真人还大的镀金铜像以及石阶梯级大瀑布。在显要位置有一泓巨大的喷池,在喷池中间有一座高3米、重达5吨的铜像——参孙拗狮口。

  参孙双手把獅子的上下颚拗开,泉水从狮口喷出。参孙是《圣经》中的大力士,而狮子象征着瑞典,因为瑞典的国徽就是雄狮。

  参孙拗狮口,意味着俄罗斯通过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胜利。

  别林斯基说:“曾有一堵墙把俄罗斯与欧洲分割开来,只有参孙一类的人物才能摧毁这堵墙,在罗斯,参孙是通过彼得表现出来的。”

  侧文4:开放与叛逆

  对彼得来说,剪胡子、剪长袍等方式不仅是推行改革的手段,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对俄国传统的本能轻蔑和恶感。对新兴的俄罗斯帝国来说,他是伟大的开拓者;对陈旧的俄罗斯传统来说,他是可恶的叛逆。

  年青时,在学习和国事之余,彼得喜欢组织身边的心腹宴饮狂欢,命名为“醉僧堂会”,并用东正教职务来称呼其中的会员。他甚至从中选出一人当“教皇”,并带领众人向“教皇”叩拜。这种活动受到当时很多人,特别是传统宗教人士的诟病,但彼得依然我行我素。

  除了这种胡闹之外,彼得本人非常节俭,称得上精打细算,与一掷千金的君王相比他远远算不上阔绰。

  他在英国访问的时候,曾经结识一位女演员,在分别的时候,彼得令缅什科夫赠给她四千卢布,女演员抱怨沙皇太小气。缅什科夫报告了彼得。于是两人间有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缅希科夫,你以为,我是你那样挥霍无度的人吗?那些老头子为四千卢布就会尽心竭力地为我效劳,而她却干得不怎么样。”

  “按劳取酬嘛!”缅什科夫口答道。

  最出人意料的是,彼得将爱情送给了一位战俘、女奴——叶卡捷琳挪·阿列克谢耶芙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卡捷琳娜本来是一位立陶宛农夫的女儿,被俄军俘获的战俘,缅什科夫的女奴,彼得在缅什科夫那里见到她后,雄视天下的帝王之心很快被这个温柔的女奴征服。

  据说,叶卡捷琳娜体魄健美,对战争生活视若等闲,只要彼得一声召唤,她可以跋涉几百俄里的泥泞土地前去救他而不以为苦。

  后来,彼得册立叶卡捷琳娜为后。与一个无名女俘成婚,这分明是对旧习俗的挑战,全然不把欧洲众多希望成为他妻子的公主们和延续了多少年的神圣传统放在眼里,此举曾引起欧洲各国王室哗然,而彼得不改初衷。

  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感情很好,据一位外交官记载:

  “饭后,沙皇和皇后举行舞会,这个舞会持续了约三个小时;沙皇常常和皇后、小公主们跳舞,他不时地亲吻她们;在这种场合,他对皇后流露出更多的柔情;可以说句公平话,尽管她的出身寒微,但她对这位伟大君主的宠爱当之无愧。”

  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彼得为叶卡捷琳娜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加冕典礼,授予她“女皇”的尊号。彼得亲自向女皇献上王冠,第二天,又以将军的身份出现在祝贺者之中。

  彼得知道叶卡捷琳娜未必会有什么治国长才,但她一定会按部就班地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发展俄罗斯,所以他将整个俄罗斯的命运交给了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一世女皇在彼得死后的40天里,每天在彼得灵前痛哭两次。当时有人写道: “宫廷侍从都感到惊奇,女皇哪里来的这么多眼泪。”

  侧文5:威严的魅力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时代的俄国人心中,她不仅是伟大而令人敬畏的,而且就其美貌而言,也不逊于任何当世的美人,人们称她为塞米拉米达——古代亚述杰出而美貌的女王。

  据当时人们记载,这位女王唇红齿白,肌肤格外鲜艳,粟色的长发非常秀美,眉毛是黑色的,眼睛是浅棕色的,散发着蓝色的光泽。

  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说实话,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非常漂亮的,但我是讨人喜欢的,因此我想,这就是我的力量所在。”这是叶卡特林娜二世对自己所作的评价。

  其实叶卡捷琳娜身材矮小,但她很早就习惯于在人们面前高高昂起头,这一习惯她保持了一生,这使周围的人总是觉得她比真实的情况高得多。同时,在她的脸上总是荡漾着果敢和自信,内在的勇气赋予了她一种威严的魅力。

  侧文6:女皇的画像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世人中的形象是多元的,有人说她是风流女皇,这不假,这位女皇一生面首无数,她一生都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她的爱情对象更换的频率比较高。

  不过她很少被爱情冲昏头脑,她不会把国家大事仅仅因为感情就托付给一个无能之辈。对于情夫中的无能之辈,她会赐给他们地位和财富,但不会给他们权力。其实,跟她保持亲密关系较久的往往也是那些有才华的大臣,比如将军波将金。因为在她的生命中,占第一位的是权欲,第二位才是情欲。

  有人说她性格坚定,比如一次军事演习中,她抱病参加,一连5个小时没有下马,她虽然病得都吃不下东西,却仍然要让人们觉得她健康、快乐。不过,在沙皇的皇冠下,仍然是一个女人,她喜欢人们的奉承,在这一点她甚至比一般女性更为显著。

  1780年,英国大使咨询波将金如何说服女皇,让她在英法冲突中偏向英国。波将金的回答是“奉承她”,他说:“您不必用一些合乎理智的道理去说服她,她不会听您的,您可以直接从激起她的感情入手。您既不必用英国的宝贝,也不必用英国的舰队来向她作出许诺,她不需要这些。她需要的只是赞扬和恭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她冷酷无情,比如刚一上台就杀死自己的丈夫,还把那位自小被投入监狱、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可怜沙皇伊凡六世处死。但有时她又显得非常仁慈,急人所急,当她听到一位海军上将的妻子难产时,她飞奔到上将家中,挽起袖子,系上围裙,对助产妇说:“来,现在咱俩—起把事情尽量干好。”

  有人说她非常刻薄,很难接近,比如她对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冷嘲热讽。但对她的侍从来说,却不是如此。一次她按铃呼唤侍从,很久不见人,她发现侍从们在聚精会神地打牌,她温和地让其中一个人去替她办事,而她则坐下替他打牌,免得搅了牌局。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毫无感情的专制君王,威严而毫无情趣。但这位女皇不仅能写出缠绵的文章,而且居然保持着一颗童心,在她60多岁的时候,还进行捉迷藏等各种儿童游戏,本人还对此得意洋洋:“我仍热情不减,就象五岁小孩一样,喜欢看孩子们捉迷藏和任何其他儿童游戏。青年人和我的孙子们都说,我不在场时就没有真正的欢乐,我在场使他们就感到自己比我不在场时更加勇敢,更加自由自在。这就是说,我是个真正的快活小丑。”

  侧文7、女皇的墓志铭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玩过一个游戏,那就是给自己写一个墓志铭,她是这样写的:

  “这里安葬着叶卡特林娜二世。她于1729年4月21日(5月9日)生于施特廷。为了同彼得三世结婚,她于1744年来到俄国。十四岁时,她拟定了取悦于自己丈夫、伊丽莎白和人民三方面的计划。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没有放过任何东西。十八年忧郁、孤独的生活,使她有可能阅读很多书籍。登上俄国皇位之后,她为国家谋求福利,并且力图给自己的臣民以幸福、自由和财富。她轻易地宽恕别人,对任何人都不怀恨在心。她天性宽厚,不苛求于人,性格快活,有着共和政体拥护者的胸怀和一颗善良的心,她有许多朋友。她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她喜欢社交和艺术。”

  不管这些话与事实有多少出入,但我们不妨把这段墓志铭看作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这也许是她希望拥有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侧文8:将军与皇帝

  库图佐夫历经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保罗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三位皇帝,他一生的坎坷与辉煌都与这三位君主有关,其遭际却相差颇多。

  在他第一次负重伤之时,当时他的集团军总司令在给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报告中说:“莫斯科军团的伤员中有中校库图佐夫。他把一个由新兵组成的营带得非常好,以致在战斗中超过其他老兵营。”

  女皇亲自过问库图佐夫的伤势,并发给他一万卢布作为奖励。女皇下谕旨给医生说:“必须医好库图佐夫,他将成为我的大将军。”

  库图佐夫不仅骁勇过人,而且善于创新,坚决摒弃那些过时而死板的线式战术,在战斗中实行灵活主动的机动战术原则,他成为18世纪最有名望的军事家之一。

  库图佐夫还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

  库图佐夫具有军人雷厉风行和坦率直言的作风,这赢得了叶卡捷琳娜女皇的赏识。然而同女皇的识人之明相比,后来的两位沙皇却没充分认识到这位老将的过人之处。

  沙皇保罗和亚历山大都盲目崇拜普鲁士的军事传统,生搬硬套,甚至连普鲁士军人的假发和胡须的版式都要学习,全然无视俄国军队从彼得大帝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军事传统。这遭到了以库图佐夫为首的一系列实战军人的嘲笑,也埋下了库图佐夫与亚历山大紧张关系的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历山大能不用库图佐夫就不用他,但历史总是逼迫着亚历山大一再起用库图佐夫。但这让亚历山大更加的不痛快,因为他不得不把大量的勋章撒向库图佐夫的肩头,以酬谢老将的功勋,这是他极不愿意看到的。

  库图佐夫作为俄军的最高统帅,却一生清贫。他负债累累,以致临终前还为此忧虑不安。在他死后,债主仍不断登门要债,而沙皇亚历山大拒绝向元帅遗属提供必要帮助,他依然记恨着元帅,或者说是忌妒,因为历史一再证明库图佐夫比他高明得多,在那个时代只有拿破仑堪为库图佐夫的敌手。

  侧文9:十二月党人广场

  在彼得堡有一个广场,非常出名,原来叫“参政院广场”,后来因为建起了青铜骑士而被称为“彼得广场”,但是现在它叫“十二月党人广场”。以纪念1825年那些汇集在广场要求废除沙皇统治,解放农奴的“十二月党人”。

  1825年12月14日的“十二月党人广场”,枪声、炮声、马嘶、惊叫震荡着俄国的心脏,1271名起义者和老百姓被杀,血流满地。这血痕从此无法从俄罗斯的心灵中抹去,列宁说:“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帮助唤醒了人民。”

  1925年在十二月党人起义100周年的时候,把这座广场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直到今天。

  侧文10:三大问题

  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以来思考着三大问题,一是东西之争,是走东方式的道路,还是西方式的道路?二是俄罗斯的苦难到底是谁的错?三是俄罗斯到底向何处去?

  围绕这三个问题,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耗尽了心力。

  在19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东西之争中,俄罗斯知识分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斯拉夫派,一派是西方派。斯拉派认为俄罗斯有着不逊于西方文明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特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俄罗斯的道路。

  西方派认为俄罗斯应该走西方式的道路,正如恰达耶夫在《哲学书信》中所说:“对于俄国来说,首先是野蛮的不开化,然后是愚蠢的蒙昧,接下来是残暴、凌辱的异族统治,这一统治方式后来又为我们本民族的当权者所继承了,——这便是我们可悲的历史。”

  不论谁胜谁负,这场论战都标志着俄国知识分子成为一个不同于官方、宗教的独特阶层,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特点,为俄罗斯的发展谋划出路。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大家都有爱,但具体说来爱与爱又不相同。”

  侧文11:俄国知识分子

  俄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与任何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不相同。

  “俄罗斯是恋女,知识分子是情郎。”这是高尔基的名言,这句话道尽了俄罗斯知识分子与国家、人民的情感。

  俄罗斯知识分子们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面对长期的农奴制和在痛苦中呻吟的人民,他们总是扪心自问:“谁之错?”

  他们总是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为自己不能给俄罗斯指出一条阳光大道而认为有负于人民,正如一位俄罗斯哲学家所说:“俄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他们的前辈,在民众面前总有一种负罪感,这种‘社会的忏悔’,当然不是对上帝,而是对‘民众’或‘无产者’。”

  出于这种强烈的负罪情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俄国农民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他们被称为民粹派。很多出身豪门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财富,穿上最朴素的农民服装到乡间去发动农民,告诉他们沙皇制度是万恶之源,要彻底推翻。

  但没想到,他们把农民们吓得不轻,对沙皇抱有传统式好感的农民认为这一切与沙皇无关,是那些贪婪的奸臣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于是农民们把知识分子抓起来送到官府,这场“到民间去”的运动失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农民是愚昧的,那么就自己动手铲除俄罗斯身体上最大的毒瘤——沙皇。

  这些文质彬彬的书生制造起了炸弹,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彼得堡、莫斯科,爆炸声和枪声时常响起,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先后被刺,知识分子们伤亡惨重,列宁的哥哥就因此被杀。但老沙皇被杀,新沙皇却因此更加残忍。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些人中,就有列宁。

  1905年,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爆发了,但依然失败,人民血流成河。知识分子的负罪心理更加强烈,当时,大学生自杀人数迅速增加,1908年达237 起。

  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思考并没有结束,1909年,布尔加科夫、别尔嘉耶夫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合作出版了《路标》文集。7位作者用手术刀一样锋利的思想解剖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灵魂,以近乎否定的态度历数俄国知识分子种种罪行。

  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是如此的特别,他们的痛苦是真实而强烈的,完全不同于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假清高,而是灵魂深处的苦行僧。

  别尔嘉耶夫曾经在《俄罗斯思想》一书里强调:“俄罗斯知识分子是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知识分子是俄罗斯现象,它具有俄罗斯特点。”

  而一位外国学者如此评价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视自己为社会意识和良心的承担者,如果必要的话,他们将以长期备战的状态进入政治疆场与掌权者厮杀。”

  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舍我其谁的忧虑,构成了俄罗斯心灵的内核。被称为“俄国第一个知识分子”的拉吉舍夫在他的名著《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宣称:“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

  侧文12、冬宫门前的巨响

  亚历山大二世因为解放农奴而被人称之为“解放者”,但就他内心而言他还是一个专制君主,解放行动本身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正如他对德国大使俾斯麦所说:“皇冠给了我权力感,如果皇冠失去了,那将是我的人民和民族的灾难。”

  当他觉得局势有所好转之后,就拒绝进一步改革,他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保护俄国人民免于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有害邪说的影响,这些邪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酿成社会灾难”。

  他对内通过成立最高治安委员会来打击要求进一步改革的力量,血腥镇压;对外依然念念不忘俄罗斯的雄图霸业,大举侵略中国,从中国夺走大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随着“解放者”光环的暗淡,1879年8月,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他们组成了专门的刺杀组织,认真进行训练和准备,进行了数次暗杀,前两次都失败了。

  1881年3月1日,民意党人再次行动,这次的组织者是阿·伊·热里雅波夫和斯·拉·彼罗夫斯卡娅,后者是尼古拉一世的显臣拉·阿·彼罗夫斯基伯爵的女儿,也是亚历山大二世大臣维·阿·彼罗夫斯基伯爵的侄女。

  当沙皇乘坐的马车从冬宫出来不久,早已埋伏好的民意党人扔出了第一颗炸弹,炸毁了亚历山大二世所乘的马车,但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安然无事。但这位君主表现出了军人的荣誉,他不听劝阻走下马车查看卫兵伤势,安慰他们。但此时,第二颗炸弹爆炸了,亚历山大二世和刺杀者都倒在血泊之中。

  当天下午3点30分,沙皇死去,终年63岁。

  侧文13:列宁之家

  1870年4月22日,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的一座房屋里,一声啼哭响起,孩子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给新生儿取名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这个名字也许不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有另一个名字——列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的父亲虽然出身平民,却一心向学,阿斯特拉罕中学校长曾经为他申请助学金,说他是“有天才的孩子”。可是督学的答复是,发助学金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官吏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负担。而乌里扬诺夫属于平民阶层,把他列入领取助学金的名额之内……是没有充分理由的。”他只能“自费”考入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后,靠做家庭教师挣钱养活自己。

  他的努力富有成果,他以其出色的学业留校任教,后来又成为辛比尔斯克省的国民教育总监,他为了重整初等国民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他“既是边区的启蒙教师,学校创办人,建筑师,又是地方自治局开办的市教区附属训练班的领导人,还要经常与地方自治局周旋,求爷爷告奶奶地求他们多拨点教育经费。”

  他经常“乘马车在乡村奔跑,在严冬的大风雪里挨冻,在春天的雪水里跋涉,在客栈里被烟熏,忍饥挨饿,备尝艰辛。”

  同情人民,希望为改善人民生活做些事情,是他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情感。他曾经让列宁义务给一位青年教师上课,即使父亲去世后,列宁也没有停止这项义务教学。这位青年教师后来回忆列宁之父时说:“他是一位大人物。他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生活的。”

  列宁的母亲贤淑典雅,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位母亲把列宁一家的日子,分成德语日,法语日,英语日,到哪天就用哪种语言对话。

  在这个富有教育气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三子三女都很有才华,且富有同情心。

  列宁的大姐安娜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大妹奥莉加获得金质奖章。她俩都升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大哥亚历山大获得金质奖章,是全班仅有的两个进入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之一。小弟德米特里在莫斯科大学和尤里大学学医,小妹玛丽娅先后在莫斯科女子高等学校、布鲁塞尔大学、巴黎大学读书。

  列宁在中学时代被誉为全校的“光荣和骄傲”,是金质奖章获得者。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法律系四年的课程,获得了首都大学的优等生毕业证书。

  侧文14:列宁遗嘱

  列宁一生都在思考引领俄罗斯民族如何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即使在他晚年重病之时,也没有放弃对此的研究。

  1922年12月,列宁心脏病两次发作,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为此向中央提出要求,每天用一定时间口述一些想法。中央最后同意他每天用5到10分钟口述。

  就利用这每天5至10分钟的时间,他留下了《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文章和两封信件。

  在这些文件中,列宁根据自己一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对未来苏联的发展建设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俄国革命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进行并成功的,与马恩著述的情况不很一致,不应简单照搬,而应结合苏联的具体情况开展建设。

  在《论合作制》一文中,他认为合作社是引导小生产者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他说:“在我国,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 他所说的合作制是适应商品经济规律的合作制。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党建和政治体制,他认为苏联的许多部门体制,都是延续沙皇俄国的一套,官僚习气严重,弊病很多。

  列宁认为应该从四个途径着手改革:

  一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战胜官僚主义。

  二是建议工农检查院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并赋于这个机关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改革干部制度,大量培养选拔懂得生产技术、有科学知识的管理干部。

  四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自己去世后,由谁来领导苏联建设的问题。为此,他断断续续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专门谈了他对中央领导核心的看法与建议。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利,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利,我没有把握。”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进行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现在中央最能干的人。但他过分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志,1917年月10月反对武装起义不是偶然的,但是这种事情也可以少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克主义可以少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布哈林同志是党的理论家,是全党最喜欢的人物。但他的观点里面有一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

  “……皮达可夫同志是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卓越才能的人,但是太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上是不能依赖他的……”

  尤为特别的是,列宁专门谈了对斯大林的处理意见:“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要有一点强过于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这种情况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想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列宁对斯大林的看法后来被苏联领导层的风风雨雨所证实。从许多列宁留下的文章来看,他更希望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领导,因为这些领导人都无法让他完全放心,尤其是斯大林。

  但在当时,列宁的这些遗嘱,被苏共领导层禁止发表。

  例如《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文,政治局就不同意发表,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古比雪夫甚至建议单独印一份刊有此文的《真理报》,敷衍列宁。虽然没有执行,但是在刊载时还是对文章做了处理。甚至《列宁全集》的前四版均按照《真理报》的文本处理,直到1964年出的第5版才恢复原貌。

  侧文15:六个人

  在列宁遗嘱中点评过的5个人,都先后败在了斯大林的手里,并被安上了叛徒和卖国贼的头衔。

  作为红军奠基人的托洛斯基被逐出俄国,1940年在墨西哥被暗杀。

  季诺维也夫,1936年被处决。

  加米涅夫,1936年被处决。

  皮达可夫,1937年被处决。

  布哈林,1938年被处决。

  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到30年代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掌舵人。与这个过程相联系的,是弥漫于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联共十七大当选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数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杀。

  苏维埃和政府机构中,仅1937-1938年间被捕并处决的部人民委员就有17人,加上他们的副手和下属,数量还要翻几倍。

  军队也是如此,1937年5月,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级将领以叛国罪而被逮捕并遭处决,随即在军队中进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万名军官被清除出军队,高级军官的80%,元帅的 3/5,以及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遭镇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运动,到底造成了多少冤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据后来苏联在1990年的统计数字:“从1930年到1953年,苏联全国……有786098人被处以极刑。”并株连到有关人员的子女亲属,其间发生过许多惨无人道的事情。

  比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妻子、2个弟弟、3个妹夫被枪毙,母亲和1个妹妹死于集中营,女儿在少年监狱染上重疾,出狱不久病死。外甥女无人照料,后来也病死了。3个妹妹、2个弟媳全被判刑,其中1个妹妹被在集中营18年,1955年才获自由。

  这一运动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严重打击了苏联军民的人心士气。后来苏联的种种变故,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最明显的就是卫国战争。这也是德军在入侵苏联的初期得以快速推进的原因之一,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富有经验的指挥官大多被杀或被捕,指挥系统尚未完全恢复,面对汹涌而来的德军,苏联红军反应迟缓,举措失当,伤亡惨重,甚至出现过整个方面军近百万大军被德军合围的惨状。

  侧文16:根本没有什么上帝。

  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仍很难清晰地分析斯大林。有人称赞他钢铁般的性格,也有人痛骂他钢铁般的无情,有人批判他病态的权力欲,有人认为是他创造了苏联的辉煌。这个让许多历史学家头痛的人,实在是太复杂了。

  斯大林出生于一个格鲁吉亚的贫民家庭,父母都出身农奴,父亲是一个鞋匠。

  1879年12月21日,这对夫妇生下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因为前三个都夭折了,所以母亲将这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他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长大后这个孩子改名为约瑟夫?斯大林。

  斯大林的童年时光并不幸福,父亲经常酗酒,挣来的钱大多都买了酒,而且一喝醉就打骂妻儿。母亲不得不拼命干活,为人家做衣服,洗衣服,做家务,想方设法养家糊口。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送儿子去神学院,成为一名神父。

  但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产生了分歧,父亲一定要斯大林学制鞋手艺,直到1890年父亲酒后因打架被人杀死后,他才再次回到学校。

  当时的东正教教会学校非常愚昧落后,体罚和关禁闭是家常便饭,不许读课外书。在这样的学校中,很难找到所谓宗教式的温情。这里对于幼年斯大林的成长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很难考证,但这种教育方式可能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1894年,14岁的斯大林因出色的学业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继续深造。而此时的第比利斯神学院却已成为传播各种新思想的苗圃,这里风行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各种秘密小组积极活动。在这所神学院,却帮助斯大林博览群书,让他变成一个无神论者。

  他曾对一个同学说:"您知道,他们在欺骗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上帝,我借一本书给你看,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和一切生物与你想象的大不相同,关于上帝的话全是胡说八道。” 此时,斯大林的思想十分活跃,在他周围有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大林在1931年与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谈话中说道:“我参加革命运动是从15岁起,当时我和住在南高加索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的一些秘密小组发生了联系。这些小组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我读马克思主义秘密刊物的兴趣。”

  路德维希问:“是什么力量把你推向了反抗的方面呢?是因为双亲的虐待吗?”

  斯大林回答说:“不是。我的父母是没有学问的人,但他们对我却非常好。是另外一回事,是我当时在那里求学的那个神学院的反动校规,和贫富不均、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使我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革命学说的拥护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侧文17、走向革命

  从神学院出来的斯大林成为马克思主义小组中的活跃分子,并组织工人运动。在忙碌之余,他逐渐对一个名字产生了兴趣,那就是列宁。他曾对人说:“无论如何我都得见见他。” 1901年,斯大林从秘密渠道读到了列宁主办的《火星报》,深为折服,他认为列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是他的精神领袖。斯大林按照《火星报》的式样创办了《斗争报》,《火星报》对此热烈祝贺,并指出该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组织革命斗争的巨大作用。

  这也引起了俄国当局的注意,1903年,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那里,他收到了列宁的一封信。斯大林后来说:“我最初和列宁认识,是在1903年。固然,这次认识还不是直接见面,而是相隔两地,在通信上的认识。但这次认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开始,斯大林与列宁建立了直接联系。

  在此后的风风雨雨中,斯大林多数时候是与列宁站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十月革命前,他也一再被列宁委以重任。

  1918年7月,在最危急的时候,斯大林被派到察里津格勒(也就是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今天的伏尔加格勒)抵挡白卫军的进攻,他不负重望,到1919年2月,彻底粉碎敌军进攻,稳定了南方战线。此后,他还参与组织彼得格勒保卫战,以及粉碎邓尼金军队的斗争。

  1922年4月,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依照列宁建议,斯大林当选为总书记。

  但是,由此开始,斯大林性格上的很多弱点暴露出来,他的粗暴和残忍,他的大沙文主义倾向,都引起了列宁的警惕。面对这一情况,斯大林显得非常急躁,他甚至大骂列宁的夫人,引起了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人的反感。

  列宁建议政治局解除他的总书记职务,但是随着列宁的去世,斯大林不仅没有去职,反而一个又一个地把昔日的战友打倒在地,登上权力的顶峰。把苏联带入了一个既辉煌又沉重、既强大又隐忧重重的时代。

  侧文18、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非常复杂,复杂得让人很难描述。

  他们有时欢快热烈,有时又忧郁深沉;有时慷慨大度,有时却又斤斤计较;在对待外敌入侵时,英勇决绝,血肉山河亦不变色,前赴后继;在处理内部发展建设问题,敢为天下先,敢于作试验,改革与革命总是交叉进行,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真正具有俄罗斯特点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但俄罗斯民族却无法让人轻视,更无法令人忽视。

  比尔加耶夫曾经在《俄罗斯的命运》中曾说“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但几度被打破国门,伤亡惨重的俄罗斯从未被真正打倒,一蹶不振,恰恰相反,他总是在大败之后大胜,大胜之后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一位苏联作家写过一篇叫做《俄罗斯性格》的小说,一位因战争而毁容的战士回乡探亲,到了家门口,却踌躇不前。最后决定以战友的名义看望父母和未婚妻,期间没有任何异常,只是父母和未婚妻看到他的脸时都被吓了一跳。

  他回到部队不久就收到父母的信,信上说:前几天有一个人说是你的战友来看望我们,他曾受了很重的伤,我们相处得很愉快。不过,我们都认为那个人就是你,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为你骄傲。

  读罢此信,这位战士泪如泉涌。之后,他的母亲和未婚妻千里迢迢来找他,母亲对他说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说我会一辈子跟着你。

  这种情感非常真挚而朴实,从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到布尔什维克流放者的妻子,到这个战士的父母妻子,这种情感一以贯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09:09 , Processed in 0.22372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