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俄罗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唐狄得到了许可证,他们结了婚,面对漫长而暗无天日的苦役犯生活,她始终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几年后,苦役改为永久流放,虽然处境稍好了些,可恶劣的气候和苦难的生活沉重地压垮了妻子,她倒了下去。一年后,她的丈夫随她而去。

  这对爱人留下的诗文中那浓烈的情感,曾使那些检查犯人书信的铁石心肠的检查官也为之动容、哭泣。

  同样的故事有很多,十二月党人贵族出身的妻子或是情人们,许多都枯萎在这片冰天雪地中。

  作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十二月党人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和庄严的死亡极大震动了俄罗斯的灵魂,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永远打下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理想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传承,理想也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尊敬。

  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沙皇召见普希金,说:“那个时候如果你在彼得堡,你会怎么做?”

  普希金说:“我肯定会参加起义。”

  1837年2月10日,普希金去世。沙皇政府压低葬礼的规模,排斥民众参加。但民众却歌咏着《自由颂》络绎不绝地去向普希金告别,普希金的一位朋友问一个泪流满面的老人是不是普希金的亲人,老人回答:“不是,但我是俄国人”。

  理想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传承,理想也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尊敬。

  列宁评论:“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赫尔岑展开了革命鼓动。响应、扩大、巩固和加强这种革命鼓动的,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

  三十年后,又一位沿着十二月党人的足迹前行的思想巨人写道:“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群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他叫赫尔岑,出身大贵族之家。年青时,老师总训斥他说:“您不会有出息的。”

  但当他把这些决心告诉老师时,老师们很惊奇:“我的确以为您不会有出息,不过您那高尚的感情会挽救您。”“但愿这些感情在您身上成熟并且巩固下来。”

  这种对十二月党人理想的普遍认同,不仅在赫尔岑身上成熟并巩固下来,也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身上巩固下来,更在一代代苦求救国之路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巩固下来。

  正如赫尔岑身后有查哈琳娜,车尔尼雪夫斯基身后有奥尔加,在这些知识分子身后都有一位与十二月党人妻子一样,愿意陪爱人流放天涯的俄罗斯姑娘。她们慰藉了俄罗斯英雄的灵魂。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己最优秀分子的呵护。

  俄罗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而伟大,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而幸运。他们是俄罗斯崛起的基石。

  普希金之后的历代的知识分子大都视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命运为已任,前赴后继地为苦难俄罗斯寻找新的道路。他们的名字是赫尔岑,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屠格涅夫,是托尔斯泰,是列宁……

  面对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俄罗斯道路的探寻,历代沙皇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俄罗斯命运的操控。

  在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道路落入一个怪圈,每当俄国打败仗后,沙皇会自上而下地施行改革,但为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改革无法彻底,于是若干年后再次沦于困境。

  俄国的现代化道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前行。改革在经济、科技、教育领域进行,完全不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成为俄国历代沙皇改革的一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855年,一位沙皇死了,他死得不那么体面,他是尼古拉一世,他饮毒自尽。原因是与英法联军的战争连连失利,尼古拉认为无法保持自己作为沙皇的尊严,只好一死雪耻。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利?

  1、皇帝正在死去

  尼古拉一世曾以亚历山大一世的继承者自居,他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铁腕,但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仍以“欧洲宪兵”自居。

  恩格斯评价尼古拉一世说:“他是—个自我陶醉的庸人,他的眼界永远超不过—个连级军官的眼界,他错误地把残酷当做毅力的表现,把任性执拗当做力量的表现。”

  1848年,法国爆发革命.宣布为共和国。尼古拉—世得到消息时正在出席宫廷舞会,他马上向在场的军官大叫:“先生们,备马吧!法国宣布共和啦!”

  1849年,他派大军入侵匈牙利,镇压革命。

  但真正震动世界的是那首自由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当然,还有诗的作者、战死疆场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

  1853年,尼古拉又下令入侵土耳其。这召致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但他傲慢地警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说:“1854年的俄国能够表明它依然像1812年那样强大”。但这次他没能再造俄国的辉煌,而是走向了穷途末日。

  英法组成联军猛攻俄国沿海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爆发。

  当英国的南丁格尔护士在战地医院照料伤员的时候,战场另一边,一位炮兵连长用笔描述了这场使沙皇走向死亡的战斗。他是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镜子”。

  他目睹了俄国士兵的勇敢和贵族军官的腐败,以及俄罗斯实力的衰弱。

  西方已使用远射程的来复枪,而俄国仍手持一个世纪前的隧发枪,射程只有三百步。

  开战时,俄军连一张克里米亚地图都没有。俄军用马车运送物资,而联军却使用铁路。

  在铁路里程上,1853年时,俄国的铁路全长不过1000公里,只相当于同期法国的1\5,德国的1\6,英国的1\15,而且没有一条铁路通往黑海沿岸,这直接影响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成败。而俄国财政大臣康克林和公路总局长托尔认为修建铁路是“无谓的浪费资本和破坏人民道德”。

  在1800年,俄国与英国的生铁产量还大体相当,可是到了185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高达1.4亿普特;而同期俄国的生铁产量不过1300一1600万普特,两者相差在10倍左右。而同期俄国的机器大多靠进口,1856一1860年的进口额比1824—1828年增长了约72倍。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农奴制让俄罗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综合国力低下,这与尼古拉一世巨大的野心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恩格斯说:“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这场克里米亚之战,证明了蒸汽机胜过了风帆,铁路胜过了马车,十九世纪已经是属于钢铁和机器的时代,资本主义胜过了农奴制。

  工业革命使俄罗斯迅速被英法等工业化国家甩在了后面。

  面对浪潮般的工业革命,俄罗斯的反应是如此的被动而缓慢,农奴制成为俄罗斯工业化的瓶颈。这场战争的失败实际是封建农奴制对资本主义的失败。俄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这是俄国扩张史上最严重的失败。

  封建农奴制的痼疾让整个国家越来越失去了活力,在政坛上贿赂、贪污盛行,有的甚至敢明目张胆地盗用国库,有的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贿、受贿。尼古拉派侍从武官去检查一项工程,负责人居然直接把一份“虚假的工程进度书”和一大笔贿款交给武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古拉一世无奈地对太子说:“我看,在全俄罗斯大概只有你和我不偷。”

  政坛的腐败堕落和一系列战争,让人民饱受苦难,士兵起义,农奴骚动,整个国家的根基似乎都在晃动,一位大臣曾向尼古拉一世报告:“农奴的状况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尼古拉一世曾制定解放农奴的计划,但却没有推行开。因为他认为“现在去触动它还是一件更加有害的事情”。

  尼古拉一世曾无限感慨地对自己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二世说:“为俄罗斯服务吧。我本想把最困难、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把—个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绪的、幸福的王国交给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种安排。”

  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命令给莫斯科、基辅、华沙同时发报:“皇帝正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

  俄罗斯战事不利,沙皇突然发现所谓强大的俄罗斯不过是自己的幻想,这一发现像一杯毒酒送了尼古拉的性命。

  死亡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俄罗斯该怎么办?

  2、现在我们的原则和思想一如既往:我们立足于维护政权。

  怎么办?

  这既是著名作家、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中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的名字,也是沙皇贵族们的问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试图发动起义消灭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他说:“我们这里不久会发生起义,而一旦起义发生,我一定要去参加。”

  他并非孤军作战,与他遥相呼应的是汹涌澎湃的农民运动。仅1860年,就发生108次农民暴动。

  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这些“自下而上”的变革虽然失败,却迫使沙皇政府走上“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亚历山大二世对贵族们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其实亚历山大和贵族地主早就明白农奴制早已无利可图,19世纪中后期以后,俄国农业经常歉收,农作物的收获量与种子的比例是3.5:1.单位产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徘徊不前,1860年,俄国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与英国相比还不到的一半。

  农奴主试图用棍棒和发放低工资形式解决这个矛盾,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自由雇佣劳动:“在这里一切都在燃烧,你准备的材料从来就不够用;他们工作的时间比劳役制的农民更少,他们比他休息得更多,但是他们制造出来的是他的二倍、三倍。为什么?甘心情愿比奴役状态好。”

  甚至就连沙皇政府中的一些人士也承认俄国的农奴制度“几乎过时了一个世纪”,“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

  在俄罗斯大地上萦绕了几个世纪的农奴制悲歌,终于唱不下去了。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俄国在落后于西欧近一个世纪后,终于艰难地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

  农奴实现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他们;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按照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的赎金赎买一小地土地。

  被解放的农奴为工厂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巨额赎金为工业增添了资金来源,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正如亚历山大对贵族地主所说:“诸位请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农民分得贫瘠的土地,按1861年市价计算只值5亿多卢布,到1905年,农民共交付赎金20多亿卢布,还要受“工役制”和“对分制”的盘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说:俄国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沙皇政府还在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

  城镇建立杜马或自治局,但受行政当局的严格监督,只能管理地方经济、卫生和教育。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司法改革虽然比较深入,但仍不


彻底,革命者往往不经审判就被流放西伯利亚。实行了义务兵役制,结束了强迫服役制,即终身服役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列宁说,“对于1861-1905年这个时期,很难想象得出比这更恰当的说明了”。

  改革虽不彻底,但它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经济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也有局部调整,这成为俄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被解放的农民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巨额赎金为工业增添了资金来源,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80年代末,新修铁路1.85万俄里,大河上出现了汽船,工厂制度在主要工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石油和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这次改革并不彻底,此后俄国还进行了几次改革或政策调整,但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应该说,俄国封建专制制度有它的灵活性,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高统治集团总会在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发展受阻的时候,推行一些社会改良,顺应时代发展的脉膊。

  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尽量不去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是俄罗斯历代沙皇共同特点,他们尽可能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在经济、教育领域倡导改革,但同时也尽可能维护农奴制和专制帝制。如果逼不得已,至少也要保有专制帝制。

  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就这样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前行。正如1866年,亚历山大二世的亲近大臣乌鲁耶夫在日记中记载了自己对沙皇圣旨的理解,他写道:“现在我们的原则和思想一如既往:我们立足于维护政权。”

  1892年莫斯科工商业界领袖莫罗佐夫满怀感激地说:“君主的恩惠在提高20%的关税中升高了。”其实提高关税只是新任财政大臣维特的一项政策。

  “建立自己的工业,这不仅仅是经济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与前任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财政问题不同,维特明确把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主要任务,通过铁路建设带动重金属和燃料工业的发展,并用增加间接税和吸引国际资本的方式筹集资金。

  维特体制为俄国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在他任内,煤产量增加2倍,钢铁产量增加4倍,铁路里程增加87%,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7.5%。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俄国的工业基础已经建立,缩短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并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欧洲的尴尬处境,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

  现代化使俄罗斯迎来了“白银时代”。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思想,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思想纷纷出现,它还催生了现代社会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彻底推翻旧政治制度,做好了政治力量的准备工作。

  拉伊夫认为: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是自发的、连锁反应式的社会蜕变,是其本身规范的建立和意志的表现。

  俄国现代化近程中,沙皇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他把推行现代化当成摆脱统治危机的手段。这也决定了俄国现代化是在保存和维持专制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870年,一位年青的画家来到伏尔加河畔,他看到一群纤夫呼喊着悲怆的号子,艰难着拖着大船前行。这位叫列宾的画家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打动,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幅作品,他本人也没想到这幅作品会成为世界画廊中的珍宝。

  这幅画的色调充满了贫穷、饥饿和辛酸的影子,这是俄罗斯底层人民的写照。正是这一群帝国的奴隶,牵引着苦难的俄罗斯缓慢前进。




  1、每一天都是黑夜!是漆黑的黑夜!

  这个时候,农奴制改革已过去了十年。但“被解放的农奴们”仍然在苦难里挣扎。

  土地只够糊口,人身不再被束缚,但农村公社依然固执地约束着人们。农村没有形成工业的庞大市场,即使到了20世纪初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1903年一位经济学家建议:“农民的小屋是最好的市场”,主张开拓国内市场。

  这引起企业家们的嘲讽,“梦想将我们的冶金业生产束缚在马掌、铁车轴和马口铁的需求上,这完全不是面对现实的人的想法。”

  什么是俄国的现实呢?

  用俄国企业家们的话表述就是“在俄国居民极狭小的需求方式下,官方是产品最主要的需要者,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要采取措施取得官方的援助和在具备官方定货的条件下生产。”

  到20世纪初,俄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工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41%,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依靠出口谷物换取国外工业品的农业国。

  俄国资产阶级把企业前途与沙皇政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封建文化传统的表现,也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的结果,这为俄国现代化之路设置了难以克服的重重障碍。

  与农民命运一致的是工人所受的严重剥削:16小时工作日、低工资、童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我们就像被锁着的狗,一辈子被幽禁在无知和恐怖之中,没有一点点出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对什么都害怕!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每一天都是黑夜!是漆黑的黑夜!”这是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人民生活状态。

  在列宾画这幅俄罗斯人民群体像的时候,不知是否听到了伏尔加河畔传来的一声嘹亮哭泣。一个婴儿诞生了,他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这个名字也许让人觉得陌生。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列宁。

  1905年,俄罗斯和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大打出手的时候,“革命正在战线后面的俄国内部传播开来。”

  1月22日是一个星期天。清晨,彼得堡风雪交加。

  15万工人和家属扶老携幼,前往冬宫和平请愿。他们举着请愿书、圣像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画像,唱着东正教祷告歌,请求实行代议制议会、免费教育、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

  但是抚慰手无寸铁者美好愿望的不是笑脸,而是枪弹和铁蹄。数百名请愿者死伤在彼得堡街头。

  流血的星期日打破了沙皇“仁慈小父亲”的传统形象,人民被愤怒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素有“血腥沙皇”之称,因为在1894年他登基加冕之日,数千名百姓在广场上自相践踏而死。

  在1897年俄国人口调查表上,尼古拉二世的名字下赫然写着:“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在皇后的名下同样写着:姓名:罗曼诺娃·亚历山德拉·费多罗芙娜。母语:德语。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女主人。

  列宁说:“无产阶级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们在暗淡、平常的、受压制的生活中几日几年都不能受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布尔什维克指引下,世界目睹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举行罢工的非凡景象:工人建立苏维埃、领导革命,农民夺取地产,大学生走出教室举行示威,黑海舰队的水兵发动兵变,少数民族要求自治……

  自由派贵族大臣维特说:“整个俄国都对现状,即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不满。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自觉地,甚至是不自觉地要求变革。”

  沙皇让步了,他颁布了《十月宣言》,允诺给予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孟什维克和资产阶级政党喜出望外,认为专制制度已不复存在,俄国已进入立宪国家行列。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沙皇政府很快便腾出手脚,在英法各国支持下,发动反扑。

  有“俄国俾斯麦”之称的斯托雷平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把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在彼得保罗要塞,有一间囚室,1905年一位囚犯被关进来。他是因为写革命传单被捕,当他1906年出狱之后,迅速完成了一部经典名著——《母亲》。他的名字俄语意思是“最大的痛苦”,中文音译叫马克西姆·高尔基。

  1906年的俄罗斯母亲的确生活在痛苦之中。仅仅上半年,就有7万多人未经审讯而被逮捕、流放和监禁。革命失败了。

  这场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2、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这场革命另一个作用,是迫使沙皇政府进行最后的自我拯救。

  总理大臣斯托雷平上任。与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相反,在经济上他却发起了“最激进”的改革。

  改革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农民可以拥有土地私有权,并使土地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先后有1600 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 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自主经营。300 多万农民或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或加入移民大军。

  列宁认为:这一行动成为“在不废除整个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条件下,可以打开的最后一个汽门。”

  与1900年相比,1913俄国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8%,人均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值。到1914年,俄国成为世界第六贸易大国,第四工业大国。

  斯托雷平在1909年夸口说:“假如给俄国20年的国内外和平,你就会认不出俄国了。”

  但历史没有给俄国这个机会,这也许是俄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缕余晖,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

  1914年,一战爆发。

  在俄国,开始时大多数人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反对“日尔曼仇敌”侵略的保卫战,尼古拉二世宣读了当年亚历山大一世抗击拿破仑时的誓词:“我庄严宣誓:只要在俄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个敌人,就不会有和平。”

  对此唱反调的只有布尔什维克和他的领袖——列宁。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全世界工人没有理由为这场战争献身,工人们更应该反对的是战争的煽动者。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淹没了列宁的声音,俄国人民认为很快会取得胜利,许多军官互相询问是否带了礼服,以便在柏林庆祝胜利时穿着,但是得到的是一连串惨败。

  世界大战使俄国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俄国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在战场上,三分之一的俄国士兵没有步枪。

  一位将军写道“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兵们的遭遇反映了整个俄国的落后。

  虽然俄国是第四工业大国,但按人均计算,差距实在太大了。1913年,俄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不到德国的1/4、英国的1/6,8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1815年曾经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好景难再。

 到1915年,俄国伤亡高达250万人,丢失15%的领土,损失10%的铁路,失去30%的工业,丧失20%的平民人口,沙皇政权遭到了无法复原的打击,它没有经济实力来维持和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

  尼古拉二世没有下令停战,而是强征1500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

  结果还是一样:战事失利,伤亡数百万人;经济崩溃,外债高达500亿;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历史验证了列宁的预见性。

  人民忍耐已到极限,俄国变成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战争终将打断沙皇的脊梁。

  如果说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缓和阶级矛盾,防止或延缓革命的话,那么拒绝改革则必然诱发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改革,并采取政治高压手段,严禁一切政治反对派活动,连续解散两届国家杜马。

  对于这位沙皇,房龙说“坐在彼得堡龙椅上的是一个被牧师和女人们包围了的地位虚弱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宝座为代价,典押给伦敦和巴黎的贷款者,接受他们的条件,被迫参加他多数臣民都讨厌的那场战争,这实际等于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尼古拉二世一再延误改革的良机,最终他的宝座和生命都被历史的车轮辗成粉碎。

  1917年3月,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的彼得格勒发生暴动。当局派去镇压的士兵哗变,沙皇下令再次解散杜马议会,杜马领导人拒不执行。

  沙皇发现自己甚至失去了维护权力的手段。对他来说认识到失去权力本身就是革命。尼古拉退位,他在日记中沮丧地写到:“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普斯科夫。周围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

  仅仅5 天时间,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专制大厦倒了下来。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喷薄欲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距离莫斯科35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叫高尔克的小村庄,看似不起眼,却曾经被全世界向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视为圣地。因为这里的主人曾在这极其简陋的地方,规划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里有一座博物馆,光线不是很好。但当灯光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会盯在一尊雕像上。

  站在他的面前,即使是81年后的今天,他的气息和力量依然扑面而来。

  他的名字是“列宁”。

  1、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列宁,这是发源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勒拿河的名字,这位17岁就加入革命的青年,在27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用它来做自己的化名。

  自19世纪初十二月党人以来,勒拿河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俄罗斯历代被沙皇流放的革命者。一代代革命者为了推翻沙皇统治,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强盛之路,而被流放至此。

  即使在西伯利亚风雪严寒的折磨下,革命者们也没有放弃对俄罗斯道路的求索,他们曾无数地在这条滔滔北去的大河边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勒拿河也因此在俄罗斯历代革命者心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国家富强的思考和向往,这也许正是列宁以这条西伯利亚大河作为名字的原因。

  对列宁来说,命运之轮发生改变的日子是在1886年。这一年,父亲去世。

  第二年3月1日,一些大学生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但没有成功。大学生们被捕,其中有列宁的长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5月8日,亚历山大被绞死。一周之内,列宁的母亲满头皆白。

  由此开始,列宁一家被视为异类,大多数熟人都不理睬他们,躲着他们。当列宁母亲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们视而不见,免得同死刑犯的母亲打招呼。当列宁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们争论该不该发给这个死刑犯之弟金质奖章,然而列宁在毕业考试上表现太出色了,学校还是把金质奖章发给了他。

  列宁此时的兴趣完全转向思考俄罗斯的道路,他不认为兄长的选择是对的:“在1881年,也是在3月1日这天,民意党的革命者们杀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难道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代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是一个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这就是说,应当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斗争。”

  在喀山大学,列宁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里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加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反抗斗争,在学生中威望很高。列宁这个笔名,在这个时期成为人们对他的昵称。

  不久,因为参加一个集会,列宁被捕。一个警官问列宁:“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

  列宁平静的说:“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1887年12月,列宁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自学完成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解放人民。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恩著作,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23岁的列宁来到彼得堡,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他把彼得堡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也因此被官方密探所关注,并再次被捕。在一间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大部分书稿和许多小册子。为了写书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来写作。当看守进来的时候,就把“墨水瓶”连同“牛奶”一口吞掉。

  1897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之后,流亡海外。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火星报》,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报纸运回俄国后在工人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被称为多数派,也就是布尔什维克。虽然当时还是个小党派,但日后这个名字却成为影响俄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名词。

  在30年时间里,列宁曾经三次被捕入狱,两次遭到流放,两次流亡国外,但他从没放弃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寻,1917年,他亲手为这片辽阔的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在彼得堡涅瓦河边,有一艘世界知名的战舰。这是一艘创造了历史的战舰,它的名字是阿芙乐尔。89年以来,它的炮口一直指向冬宫。

  1917年11月7日,随着它发出的一声怒吼,俄罗斯人民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不过,这声炮响险些被否决,历史的这一页也差点没翻过去。

  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行了四年,俄国人民困苦不堪。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沙皇王朝,双头鹰国徽黯然坠落。

  此时,俄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国两政。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后者握有实权,却自愿让出权柄,甘居次要地位。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俄国人民失望了。临时政府虽然隔三岔五颁布一些改革法令,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兑现承诺。

  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面包、土地;临时政府对世界大战的热情却丝毫不逊于沙皇政府,对土地改革则提不起什么兴趣。

  临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鸿沟日复一日地扩大。

  怎么办?

  正如19世纪俄国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的名言:“人民已经起床了,准备上路,但在等待什么人——等待着领袖,领袖出现了。”

  1917年4月16日晚,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彼得格勒芬兰车站,等待着领袖归来。

  从国外归来的列宁被千百双手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各个地方射出光线,集中在他身上。列宁发表了他回到俄罗斯的第一次演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第二天,他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临时政府所进行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要想结束战争,就必须将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列宁的话在苏维埃内部引起争论,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许多人认为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第二次革命是不可能的,应该允许临时政府继续执政,以苏维埃对其实施监督,督促它改革。

  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政党,它的党员数量很少,政治影响也不大,拥护者主要是一些产业工人。因此,列宁夺取政权的主张在苏维埃内部,特别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看来是非常不切实际而可笑的。

  1917年6月16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讨论临时政府问题。

  孟什维克的代表策烈铁里认为没有一个政党愿意为国家命运承担责任,他说:“在俄国没有一个政党会说:把政权交给我们手里,走开吧,让我们来代替你们的位置,这样的政党在俄国是没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片赞同声中一个声音异军突起:“有!有这样一个党,我们的党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是列宁让历史在这里凝固了一下,但是随后爆发出来的是满堂哄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大会,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其实,即使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只有很少人支持列宁的主张,在斯大林和加米涅夫主办的《真理报》上,对临时政府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以妥协居多。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在历史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时,能够把握历史并坚定走向未来的只是少数人,在历史的关节点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焦急地等待着揭盅的那一刻,并通过嘲笑那些目光独到者来证明自己并不那么迟钝。

  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证明了列宁的眼光。

  7月,临时政府还在声称:“完全遵守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并下令俄军出击,军事冒险遭到惨败,十几天内损失6万多人。

  人民忍无可忍。50万士兵工人走上街头中,群众的口号已经从“拥护临时政府”变成 “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最后是“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就在沙皇向人民开枪的地方,临时政府的枪也向人民打响,示威群众遭到武装镇压,鲜血横流。临时政府悬赏重金通缉列宁,矛盾已不可调和。

  局势还在进一步恶化,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叛乱,临时政府束手无策,是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成功地瓦解了叛军,让叛军不战自溃。

  到了秋天,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工业产量比上年下降2\3,国家每年的债务利息几乎等同于战前国家预算。

  粮食每周都在减少,首都居民的面包从每天1磅半减为1磅,后来减为3\4磅,半磅,1\4磅。到最后,有时连这点面包也没有。为了那可能发放的面包,人们必须在凄风冷雪中连天连夜地排队,大多数妇女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当权者和奸商,据一位外国人记载:

  “投机商人趁混乱之机大发横财,却把钱花在奢侈无度的盛宴,或用来贿赂临时政府的官吏。食物和燃料被囤积起来,或者秘密运往国外,送到瑞典去。例如,在革命的头四个月中,有人几乎是公开地洗劫巨大的彼得格勒市仓库中所储备的粮食,到后来,两年的谷物储备减少到还不够供给全城居民1个月的食用……”

  人民在思考,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抢夺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这与俄罗斯人民有多大关系?却要他们来承受饥饿和伤残的代价。

  人民也许并不真正明白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但他们打心眼里赞同布尔什维克停止战争、分配土地的主张,于是两三月前还力量薄弱的布尔什维克悄然长大,不久前还遭到嘲笑的意见现在却吓得当权者瑟瑟发抖。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带领人民摆脱困境,甚至无法控制局势。“大难临头”的气氛笼罩着俄罗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临时政府被抛得越来越远,它无能为力地看着远处的时代风暴渐渐逼近自己。

  要想马上结束战争,必须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政权,然而除了列宁,很少有人能从混乱的局势中看到这个历史的机遇。

  9月27日,列宁要求立即进行武装起义,他认为“必须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甚至制订了起义的具体计划。然而,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提议,大多数委员没有发现这历史性的时机,仍寄希望于合法斗争。

  眼看着千载难逢的起义时机一分一秒地过去,而中央委员会仍然无动于衷。9月29日,列宁再次向中央委员会提出起义,并以辞职作为最后的通牒:要么中央委员会同意立即起义,要么列宁退出中央委员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09:21 , Processed in 0.22496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