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俄罗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横贯东西的辽阔土地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迈的个性,严寒的气候让俄罗斯民族充满忧患意识,忧伤是俄罗斯艺术的气质,这忧伤不是因为心灵脆弱,也决不是精神萎靡,而是一种更深刻、内含更丰富的忧思,这种忧伤是明亮的:

  “俄罗斯人陶醉于忧伤之中,但决不会在它的压力之下一蹶不振,谁都不可能像他那样从心灵备感痛苦和折磨的忧伤中迅速转化到狂喜!”

  俄罗斯的内心世界就是如此忧郁而丰富,凝重的微笑、哀歌般的美丽与欧洲的各种文学艺术一结合,便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文化。

  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使19世纪的俄国终于酿出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美酒,这酒美得让整个世界为之着迷,俄罗斯也因此奠定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在19世纪初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黄金年代”,在20世纪初又迎来了“白银年代”。俄国成为了一个文化大国。

  来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在俄国呈现新的生命。

  那么,在叶卡捷琳娜眼中,欧洲与俄国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年,她亲自起草完成了一项法令——《圣谕》,这部法律文件的第一句话,意味深长:“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国家定位。

  时至今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依然说:“从地理角度看,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看,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文明。”

  正如彼得建造的圣彼得堡,是一个木制结构的城市,叶卡捷琳娜二世把它变成一个庄严的花岗岩大都会。彼得奠定的开放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赋予它长期性的战略意义。彼得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而叶卡捷琳娜则坚定地走向欧洲。

  《圣谕》对俄罗斯国家的定位,是对彼得改革思想的确认和推进,也是对此后200多年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指引。这一法令式的文件虽然最后并没推行,但在其中一些部分还是体现在了叶卜捷琳娜的统治政策中,成为此后一些法律的立法基础。

  5、叶卡捷琳娜无疑是个专制君主。

  《圣谕》是一份内容非常宏大的法令,由22章、256条、655款组成,绝大部分是抄袭于启蒙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著作。叶卡捷琳娜在写给达兰贝尔的信中承认:

  “您知道,为了有利于我的国家,我竟剽窃了孟德斯鸠院长的著作,而没有指出他的名字,但是我想,如果他在九泉之下能够看到我的著作,他一定会原谅我为了两千万人民的福利所进行的剽窃。他太热爱人类了,所以他不会抱怨我的。他的著作是我的祈祷书。”

  但是,圣谕不是简单地照抄外国,而是把启蒙学者的思想运用于俄国。《圣谕》中,叶卡捷琳娜表达了一个开明君主的思想,甚至还包含着自由主义的胚胎。她宣称:要建立“一个禁止富人欺负穷人的法令”,而“百姓不是为君主创造的,相反,君主是为百姓创造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按照启蒙思想建立一个公正、人道的社会,她说:“我只希望上帝让我统治的那个国家繁荣富强;上帝是我的见证人……自由是万物的灵魂,没有自由,一切都将死气沉沉。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我需要一个使人得到幸福的总目标,不需要破坏这个总目标的任性、奇想和暴政……”

  《圣谕》的最后一页是这样结尾的:“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在这次制定法律之后,地球上还会有某个比我们更公平,因而是更繁荣昌盛的民族。如果这样,那我们的法律意图就没有实现,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就因为这些内容,伏尔泰称颂道:“由于正义女神和人道女神指引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笔,她改革了—切!”这位老思想家真以为找到了理想中的“圣明君主”呢!

  也许就因为这此内容,这部《圣谕》在远比俄罗斯更宽松的法国遭到查禁。这是叶卡捷琳娜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因为,在俄罗斯大地奴役一直在进行,自由始终没有到来。

  正如“俄罗斯第一个知识分子”——拉吉舍夫描述的那样:地主夺走了农民的一切,留给他们的只有无法夺走的东西——空气。

  农奴“像牲口那样带着镣铐出售”。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一起刊登在官方的报纸上。10个卢布可以买到一名少女农奴,而一条良种狗却值几千卢布。

  在农奴制问题上,女皇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相悖。《圣谕》中允许1785年以后出生的农奴子女获得自由,但实际并未实施。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初期,一个把138名农奴鞭打致死的女农奴主(其中包括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所得到的的惩罚只是被判终身苦役监禁。

  在客观上,叶卡捷琳娜促进了农奴制的发展。1765 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 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

  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圣谕》的结局与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一样无疾而终。

  1767年,叶卡捷琳娜完成《圣谕》之后,下令召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以《圣谕》为指导开展工作,以制定出一部绝对平等的法律。

  可惜新法典编纂委员会成立后经常干的事只是朗读《圣谕》,或者商量如何“感激女皇对俄罗斯人民的恩赐”,甚至大多数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的结果竟是向叶卡捷琳娜上尊称为“伟大、英明的祖国的母亲”。

  对此叶卡捷琳娜只能失望地说:“我命令他们审查法律,他们却去剖析我的品质。”176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委员会负责人宣布,由于多数成员要入伍,所以委员会宣布休会。

  有一位代表天真地问道,缔结和约以后他们是否会恢复工作。负责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据一位同时代的人说,此时,在女皇包厢里发出了椅子倒他的响声,传来了女皇丝绸衣裙摩擦的声音和女皇离去时急速忿怒的脚步声,这就是女皇的回答。

  也许叶卡捷琳娜在此时是想实现某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在她当政时期,她时常地用迁移和流放来代替法庭判处的体罚。对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她也减轻了一半处分。她还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改善过于野蛮的新兵征募方法。她希望俄国能成为一个文明、开通和有文化的国家。

  但是即使她的近臣也无法理解她的想法,而且贵族们都想保有自己的农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自己也明白,对那个时代的俄国而言,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且,作为俄国沙皇,她也未必真的希望将这些启蒙思想付诸实现,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她得以高高在上的大厦可能顷刻间变成废墟。

  况且,对于帝国霸业来说,农奴制恰恰是最好的“榨油机”:农奴制可以为俄罗斯帝国提供扩张和战争的保障:农奴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在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眼中,农奴制确实法力无边。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因为他们本人正是俄国的君主,由他们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

  叶卡捷琳娜的确是彼得一世最忠实的继承者,与彼得一样,她只向西方学习经济、科技,不去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也成为俄罗斯历代沙皇的一个特点,他们尽可能地学习先进文化,在经济、教育领域倡导改革,但同时也尽可能维护农奴制和专制政治制度。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就这样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明专制强化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掩盖了专制制度本身的问题。其实,开明专制的本质还是专制,俄国政治的本质没有改变。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再次呈现。

  面对这一切,拉吉舍夫告诉人民: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在位的帝王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力。拉吉舍夫预言道:“被压在沉重枷锁下的奴隶们一旦绝望得暴怒起来,便会用妨碍他们自由的镣铐击碎……灭绝人性的老爷们的头颅,用老爷们的鲜血染红田野!国家会因此而失掉什么呢?奴隶们中间很快就会出现伟大的人物来代替被击倒的家伙;但这批伟人将……抛弃那种压迫别人的权利。这并不是梦想,视线已透过时间的厚密帷幕,尽管这帷幕还遮蔽着我们展望未来的目光;我们向前看透了整整一百年。”

  在《自由颂》中,拉吉舍夫纵情欢呼自由。他把自由称为“上天恩赐的幸福礼品,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快把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

  此时,一场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与其做一个吃死尸的乌鸦生存三百年,不如做一个喝活血的老鹰生存三十三年。”普加乔夫揭竿而起,席卷俄南60多万平方公里。

  这场俄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意味着农奴制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仅仅两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

  这表明沙皇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普加乔夫还要冒称彼得三世,以讨伐篡位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名义进行起义。

  普加乔夫的表现是俄罗斯民众中的普遍正统思想的反应,在俄国人民心中,沙皇总是好人,总是对的,因为沙皇肯定热爱人民,因为沙皇的权力乃上帝所赐,神圣不可侵犯,必须无条件服从。

  俄罗斯农民对沙皇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常常会用“亲爱的小沙皇”这样的昵称来称呼这位俄罗斯大地的主人。

  皇权主义思想和专制主义意识在俄国人心中打的烙印非常深,是游荡在俄罗斯心灵中的幽灵。甚至就连历代农民起义都要打着“拥护沙皇”名义进行,很少例外。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打着拥护沙皇的名义进行推翻沙皇的起义,这种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普加乔夫的失败并不令人意外。

  但有趣的是,俄国的统治阶层也并不都认为普加乔夫之流是十恶不赦的野蛮人,比如在曾经热情歌颂过彼得大帝的普希金眼中,普加乔夫是一个热爱自由,内心深处埋藏着希冀、忧思和痛苦的领袖,具有豪迈的俄罗斯性格。

  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的过程中,死去的不仅仅是用火和剑进行战斗的人,还有叶卡捷琳娜的“开明”思想,她知道解放农奴的思想暂时是解决不了了。

  在开明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是鞭子、大炮和严酷的命令;“开明”之花已日渐枯萎,“专制”之树却日益壮健。圣谕被束之高阁,叶卡捷琳娜不再试图制订一部“绝对平等”的法律,她的注意力转向如何为俄罗斯攫取更多的土地,营造更多的胜利花束。

  1773年,狄德罗赴俄国,请求叶卡捷琳娜的支持来编一部启蒙思想的著作,叶卡捷琳娜虽然热情接待了他,对他的请求却不置可否,与当年对启蒙思想的热衷已然相去甚远。老思想家离开俄国之后,失望地写道:“除了人民而外,不可能有真正的主宰……叶卡捷琳娜无疑是个专制君主。”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晚年,她已经远离了启蒙思想。他令人搜集狄德罗的著作,其目的却不再是仰慕,而是:“这些著作自然将留在我手中,而不至危害任何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在一封信中痛骂道:“老实说,你们的主要论调,是臭老百姓的论调。不过,这种论调并没有给法国带来光荣。”当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巴黎成了“匪巢”,她甚至打算派遣大军干涉法国。

  当她听到路易十六的死讯时,她卧床不起。1793年,在一封信中她大骂道:“必须永远铲除掉法国人这个名称!平等,这是一个怪物。”

  此时,叶卡捷琳娜已经彻底跳到了启蒙运动的对立面,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只是一个专制君主。

  6、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当然,叶卡捷琳娜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她靠搜刮农奴补充军力,凭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成就了六次扩张战争,屡屡得手。

  叶卡捷琳娜同历任沙皇一样,对领土具有强烈的渴望,她把通过战争夺取领土视为自己的皇冠上的荣誉,而且永不满足。

  比如当与土耳其作战的统帅送给她一柄土耳其短剑时,她有点不屑一顾,她觉得,如果那位统帅获得的不是一把短剑,而是两个“大臣”,那就更好了。她对这位统帅说:“如果有机会,请您把大臣本人送来,如果上帝允许,请把苏丹陛下送来。”

  她写信告诉自己的军事大臣说:“我要从四面八方放火燃烧土耳其帝国。”

  在这位好战女皇的命令下,在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一批俄国名将的带领下,俄罗斯终于完成了彼得大帝未完成的心愿,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整个黑海北岸。

  叶卡捷琳娜在侵略战争中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她的名言是:“全部政治不外乎三句话:环境、打算和时机。” 这个观点在她夺取波兰领土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1763年l0月,波兰国王去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动用大量军队和金钱,强迫波兰国会选举自己的情夫、波兰驻俄大使斯·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波兰国王。从此以后,俄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干涉波兰内政。

  此后,她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瓜分波兰,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署了第一个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得到了波兰东部9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国大革命后,波兰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自强兴国,以避免列强蚕食。1792年5月,10万俄罗斯大军在普鲁士的配合下入侵波兰,占领波兰全境,签订了第二个瓜分波兰的条约,25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被划归俄国。

  此后波兰人民不断起义,却遭到俄普军队的不断镇压,1795年,俄、普、奥三国三分波兰,俄国再次得到12万平方公里,而波兰却已不复存在。

  对此,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评论说:“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国家领土无论在南方或西方,几乎都达到了它的天然边界。在南方获得的领土中,后来成立了三个省……在西方,即从波兰那里获得的领土中,后来成立了八个省……这样.在俄国五十个省中,有整整十一个省是在叶卡捷琳娜王朝获得的。”

  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1767年8月10日,新法典编纂委员会通过了授予叶卡捷琳娜二世“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称号的建议,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尊称为“大帝”,在俄国历史上被授予“大帝”称号的只有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本人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独一无二的女“大帝”。

  彼得时代,俄国开始为欧洲所瞩目,他们争相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它的支持。叶卡捷琳娜时代,欧洲任何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就很难得到解决。叶卡捷林娜本人在巴黎人中大受欢迎,人们用俄国的名称给店铺起名,俄国的某些风俗成了法国贵人们乐意仿效的时尚,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叶卡特林娜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自己的统治,叶卡捷琳娜做了一个有些浪漫、有些幼稚、还有些狂妄的举动,早在1781年,叶卡特林娜就对自己所作出的功勋进行了一个总结:

  按新形势建立的省份 ——29

  建立的城市 ——144

  签订的条约和协定 ——30

  取得的胜利 ——78

  值得纪念的关于法律或新设施的命令——88

  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俞令 ——123

  总计 ——492

  492件光荣的事迹!这使叶卡捷琳娜大概觉得能够稍稍地与彼得大帝相提并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统计朴素地说明了,这位主宰俄国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主宰整个欧洲命运的女皇,实在是有些女人气。她志得意满地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

  她说:“我为俄国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没错,与她心中无尽的野心相比,她所做的远远满足不了胸中翻腾的热浪。

  179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逝世,她的遗言是:“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狄德罗曾评价叶卡捷琳娜说:“这个女人醉心于流芳千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两位力行改革的君主留给下了这样的一个俄罗斯帝国:

  俄国的领土面积已达到1705万平方公里,新增加疆域6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900万人,一支强大的军队欧洲无敌。

  俄罗斯帝国的巅峰,就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寄予厚望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到来。


在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里,有欧洲各个国家城门上的钥匙,亚历山大一世曾经用它们打开了一座座欧洲名城。

  1814年3月31日,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巴黎市民们小心翼翼地在凯旋门下高呼:“亚历山大皇帝万岁”。

  在此之前,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俄国遭遇败绩,他的人民击败了欧洲头号强权拿破仑,当他率军向西推进的时候,整个欧洲都怀着敬畏之心。当然,俄罗斯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1、我们永远的光荣。

  1813年4月28日晨9时35分,在今天波兰的博莱斯瓦维茨,当时被称为本茨劳的小城,在一座两层楼里,一颗将星陨落了。

  1821年4月11日,一座四方形铸铁、高达12米的方尖纪念碑在这里落成,碑上刻着文字:“库图佐夫——斯摩棱斯克公爵带领战无不胜的俄国军队到达此地。不幸的死神终止了他光荣的事业。但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开辟了欧洲解放的道路。他的英名永存!”

  库图佐夫出身军人世家,12岁就进入军校学习,很快他就以聪慧好学为人所知。这种特性一直保留到晚年,使库图佐夫成为世界军史上最博学的军人之一。刚毕业时他的履历表中就写着:“会读写俄文、法文和德文,通晓几何学、部分代数学、力学、筑城学和枪炮学。”

  因表现出色,被校方留校任教。但库图佐夫一心想到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和才干,再三请战,直到9年后才一偿所愿,参加对土耳其的作战。从此,库图佐夫走上了一条既艰难又危险的军事道路。

  1774年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库图佐夫的太阳穴和眼睛之间的部位射入,穿透了颅骨,从另一侧穿出。医生认为他伤势严重无法医治,可他最后还是活了过来。

  1788年,身为骑兵军军长库图佐夫身先士卒,激战中,一颗子弹从同一个地方射入大脑,库图佐夫又一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再次让医生们大跌眼镜,只是一只眼睛开始失明,他也确立了在军中“独目战将”的威名。

  但这位老将却很不讨亚历山大皇帝的喜欢。亚历山大把库图佐夫投闲置散,放到乡间,任由他为了生计头痛。当库图佐夫嗟叹变相流放,无缘战场的时候,是拿破仑让他重返战场。

  1804年俄国参加反法同盟,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到了此时,亚历山大才突然惊觉,俄国军队再也找不到比库图佐夫更合适的统帅了。一纸命令让库图佐夫重披战袍。

  奥军还没和俄军会师就被拿破仑击溃。库图佐夫只能单独面对占有优势的法军。库图佐夫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斯特利茨的机动作战,先后击败法军两位出色战将——缪拉将军和莫尔季耶将军,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

  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世界军事史册。但是在奥尔米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不听库图佐夫意见,强令进攻。虽然俄军英勇作战,库图佐夫一再试图力挽狂澜,但无奈两位皇帝一再掣肘,这一场“三皇之战”再一次成就了拿破仑不败的英名。而库图佐夫代亚历山大受过,再遭贬黜。

  1811年,俄军在第三次俄土之战中败北,亚历山大再次起用库图佐夫,库图佐夫诱敌深入,以少胜多,逼迫土耳其签订和约,保证俄国西南的安全。然而亚历山大却又一次撤销了库图佐夫的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年,拿破仑率50万大军进攻俄国。他发出这样的呐喊:“只要俄国每年还出生50万婴儿,我就决不满足于在欧洲取得的胜利。”一个又一个城市落入了法国人的手中。

  此时,俄国举国上下呼唤着一个名字——库图佐夫。士兵爱戴他。因为他质朴、勇敢。军官认为,他深蕴谋略,是可信赖的统帅。僧侣们认为,他尊敬教会,是个虔诚的信徒。贵族们认为,他忠于祖国,是个真正的俄罗斯人。几乎所有俄国人都把他当作俄罗斯的救星。

  其实一听到拿破仑入侵的消息,已经退役的库图佐夫立即穿上将军的戎装,直奔彼得堡。虽然没人征召,但他甘心情愿把自己的一切都拿来保卫祖国,至于与国君的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心无杂念的库图佐夫很快就形成了对拿破仑作战的战略构想。

  形势比人强,虽然亚历山大满心的不情愿,却不得不让67岁的库图佐夫再掌兵权。消息传来,拿破仑知道麻烦大了,他意味深长的说:“这可是一只北方老狐狸”。

  库图佐夫在得知拿破仑的话后,说:“我将努力向这位伟大统帅证明,他说得对!”

  这一次,他不顾亚历山大的掣肘,实施战略撤退和坚壁清野,在博罗季诺之战中,两位天才统帅旗鼓相当,库图佐夫为保留实力,在重创法军后主动后撤,直至放弃莫斯科。但博罗金诺因为俄罗斯军人的死战,而成为此后所有俄国军队心中的圣地。

  在晚年,拿破仑说:“在我所进行的各次大战中,以在莫斯科附近的那一次最槽。在交战中,法军本来稳操胜券。但俄军却成了胜利者。”因为他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法军付出了沉重代价,却没能围歼俄军,眼睁睁看着俄军主力撤退。

  放弃莫斯科是需要勇气的,库图佐夫可能因此永远离开军队,但他排除了所有的障碍,其中包括沙皇的意志、个人的声誉、甚至全国军民的意愿,下令撤退,他说:“我放弃莫斯科,是为了使拿破仑走向灭亡。”这个命令是人类历史上最富远见的命令之一。

  拿破仑兴致勃勃地进入莫斯科,得到的却只是一座空城,欢迎他的不是卑躬屈膝的笑脸,而是半夜燃起的大火。与大火同样高涨的是俄罗斯民族顽强的爱国热情,人民自发组成一支20万人的民军,其中14万人直接参加战斗,其他人则成为库图佐夫的后备队。

  拿破仑不得不面对时时窥视在侧的库图佐夫和遍地开花的游击队,面对库图佐夫指挥下的正规军与游击队的联合作战,法军的后勤几乎陷于崩溃。面对这一切,拿破仑充满了无力的感觉,仿佛自己成了俘虏,被局限在敌意重重的俄罗斯大地。

  “别看莫斯科落在法国手里,

  这件事情不用愁:

  我们的元帅库图佐夫公爵,

  把他们放进去消灭。

  全世界都知道,

  我们讨还血债从来不含糊。

  今天莫斯科这笔帐,

  他们得如数还请。”

  1812年10月19日,拿破仑下令撤军。他本来打算挥师南下,就食于未经战火的卡卢加。但接连两战败于库图佐夫之手,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

  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

  俄国军人们向他们的统帅欢呼:“俄国的救星万岁。”

  而库图佐夫向他的部下喊道:“够了,朋友们,够了。怎么能这样?这荣誉不属于我,光荣属于俄国士兵。俄国士兵万岁!万岁!万岁!”

  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在写给库图佐夫的倍中说:“国王命我指挥一个军听从阁下调遣,我不胜荣幸。我将面临着双重荣誉:与战无不胜的俄军并肩作战和执行赢得各国人民钦佩与感激的统帅的命令。我恭候阁下的命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却病逝于征战途中。

  英雄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人民的悲哀。与亚历山大对库图佐夫的冷漠相比,俄罗斯人民给予了自己英雄应有的荣誉,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跪在元帅的灵车前为他送行,在彼得堡郊外5俄里,元帅的灵柩在人们手中传递,直到把这个伟大的俄罗斯躯体传送到喀山大教堂的墓穴中。

  在库图佐夫死后数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地把俄国描述成这样一个国家:它有着勇敢、坚强的人民,他们居住在靠近北极、濒临北冰洋的地方,这种条件造就了他们不畏强暴的性格。

  拿破仑说:“一想起这个庞然大物,就令人不寒而栗。既不能从侧翼,又不能从后方攻击它。然而它可以不受惩罚地攻击你,在胜利时淹没你,让你退却到冰层的深处,退却到残废和忧愁的深处。”

  俄罗斯不可征服虽然像个神话,但至今没有例外。

  拿破仑不是第一个在俄国遭到惨败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他之前,17世纪波兰军队在俄国覆灭,18世纪初瑞典军队在俄国战败;在他之后,20世纪希特勒更是在俄罗斯大地折戟沉沙。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都要归功于气候:“俄罗斯有一位最伟大的将军,他的名字叫严冬”。

  不过在托尔斯泰笔下,这位伟大的将军应该叫库图佐夫。

  但在库图佐夫眼里,光荣属于全体官兵和人民。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这是库图佐夫的文告。

  在莫斯科的大火里,拿破仑在俄罗斯人民面前黯然而退。

  俄罗斯民族的尊严就在冰天雪地中得到捍卫。虽然不停吃败仗,但俄罗斯苦战不休,直到耗尽了拿破仑的最后一丝力量。

  拿破仑大军成了逼迫俄罗斯爆发的导火线,就像屡败屡战的彼得一样,俄罗斯民族以自己的顽强和忍耐成就了国家的强盛。

  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而欧洲则向俄罗斯敞开了怀抱,亚历山大一世甚至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

  俄罗斯这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不仅完全被欧洲所接纳,而且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俄国,不仅实现了与欧洲的对等交流,而且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欧洲施加影响。

  2、人民不是为给政府谋幸福而生存。

  就在沙皇扬眉吐气进入欧洲时,一股反抗专制统治的暗流已经在俄国萌芽、汹涌。

  亚历山大一世身后的俄罗斯军人,在法国亲眼目睹了法国革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一比,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贵族军人突然发现:真正不可忍受的,并非法兰西式的战败,而是在沙皇独裁制度下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是“1812年的产儿”。

  曾亲身在巴黎感受了法国大革命气氛的俄国十二月党领袖彼斯特尔写道:

  “1812年、1813年、1814年和1815年发生的事件,与这几年前后所发生的事件一样,让人们见识了朝代的不断更替:多少宝座被推翻,又有多少帝王被扶起来;多少王国被消灭,又有多少新的国家被建立起来;多少沙皇被废黜,又有多少人复辟称帝;完成了多少次革命,产生了多少次政变——所有这一切使智者认识了革命,了解了进行革命的条件和时机。并且不同的世纪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今世纪的特点就是人心思革命。在欧洲各个角落,从葡萄牙到俄国,无一例外,甚至像英国和土耳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也到处都是同一的景象。整个美洲亦复如是。改革的精神,可以说,使各国思想家感到激奋。我认为,这就是产生革命思想、革命法规,并使它们牢牢扎根于智者头脑中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些亲眼看到过法国大革命成果的贵族来说,俄罗斯的一切都显得难以忍受:

  当普通法国人可以公开对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高喊平等自由口号的时候,俄罗斯的农奴却依然在贵族地主的皮靴下瑟瑟发抖;

  当英国工业革命的炉火已经燃烧了30年,而俄罗斯的近代化工厂还寥寥无几,仍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产值远远落在英国的后面。

  当欧洲各国普遍认可议会制度,美国已经在大洋彼岸建立了共和国,而俄罗斯依然是君主独裁。

  往昔的开明君主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任务,两位大帝的开放姿态,已经让开明之风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心灵。此时的俄国需要一条新的现代化之路。

  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而在俄罗斯一个世纪的改革中,“国家强大了,人民瘦弱了”。这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俄国的强大没有稳固的基石,国家实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

  在强大的俄罗斯军队背后是瘦弱的人民和独裁的君主。建立在残酷压榨上的辉煌,还能持续多久?

  在这样的对比下,贵族军人无法保持自己的民族骄傲感。一个军人这样记载:“皇帝在卫兵的伴随下出现了,……我们都高兴地看着他。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他的马底下穿过了街。皇帝催马前进,握着出鞘的剑冲向那个正在奔跑的农民。警察也用棍棒攻击那个农民。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过脸去,替我们敬爱的沙皇感到羞愧。”

  十二月党人愤怒地质问:“难道我们解放欧洲就是为了把锁链套在我们身上吗?难道我们给了法国一部宪法,反而自己不敢讨论它吗?难道我们用血汗换来的国际地位是为了在国内让人们侮辱吗?”

  俄国的崛起,需要新的道路。

  彼斯特尔早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俄国的实际和其它国家共和民主制促使他改变了过去的观点,他说:“我在心里变成了共和主义者,并且认识到任何统治形式也不会像共和主义统治形式那样,给俄国带来更大的幸福及更大的安乐。”

  1825年12月,3000名近卫军开进圣彼得堡的参政院广场,要求制定宪法、废除农奴制。这次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

  这些受到启蒙运动洗礼的革命者要引领俄罗斯走一条新的现代化之路。在《俄罗斯法典》这一文件中,他们痛斥农奴制:“把他人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无道……这是最可耻、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以及违背神圣的基督教义,并且还是违背天神的戒条与意志的丑恶事情。”

  他们描绘了俄国的蓝图:“俄国人民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家族的。恰恰相反,政府属于人民,它为给人民谋幸福而成立,人民不是为给政府谋幸福而生存。”

  但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在对他们搜身的时候,所有人身上搜出了普希金的诗作,特别是那首《自由颂》。

  诗中这样写道:“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接受这个教训吧,帝王们……请在法理可靠的荫蔽下,首先把你们的头低垂。”

  5位领袖被绞死,121人被流放西伯利亚,那些士兵中的积极分子则要经受棍棒的敲打,许多人被乱棒打死。尼古拉一世宣称:“革命到了俄国的门坎,但我发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绝不会让它闯进来……”

  这是一场流血的现代化努力,贵族革命家们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背叛了他们曾经捍卫的制度,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不惜以卵击石,英勇地发起了向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冲击,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整个俄罗斯的敬意,被视为“俄罗斯良心”与英雄。即使是沙皇在恼怒之余也为他们的勇气而叹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把十二月党人称为“贵族革命家”、“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帮助唤醒了人民”,并且把这一时期称为贵族革命时期。

  3、我是俄国人

  对十二月党人来说,故事已经结束。在俄罗斯来说,十二月党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西伯利亚,高贵和光荣、爱情与信仰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十二月党人为追随理想而流放,但他们并不孤独。

  几乎所有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情人都不肯与十二月党人离婚、分手,她们心甘情愿地抛弃财产、地位与舒适的生活,选择了与自己的丈夫、情人一道前往遥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

  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是第一个冒着风雪严寒动身到西伯利亚去的勇敢女性。她出身名门,养尊处优,父亲是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她在少女时代便因才貌双全、能歌善舞而为人瞩目。

  当特鲁别茨科伊公爵被流放后,她发誓一生追随她英雄的丈夫。当时她年方二十,刚生下一个男孩。此举震动了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和文化界。当她途经莫斯科时,人们为她举行了盛大宴会,隆重送行。曾深深爱慕过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的普希金也在场。两年后,普希金写成长诗《波尔塔瓦》献给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诗中说:

  西伯利亚凄凉的荒原,

  你的话语的最后声音,

  便是我唯一的珍宝、圣物,

  我心头唯一爱恋的幻梦。

  另一位诗人涅克拉索夫为刻画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的形象,选取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并专门采访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的儿子。当听到公爵夫人之子口述母亲用法文记述的日记时,涅克拉索夫多次情难自已,“跪到壁炉跟前,像孩子似地抱头痛哭起来”。涅克拉索夫对此诗倾注了满腔心血乃至整个生命,并因此病逝。

  在涅克拉索夫的诗中描写了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与丈夫在西伯利亚矿坑深处会面的一场:

  我在他的面前不禁双膝跪倒,

  在拥抱我的丈夫以前,

  我首先把镣铐贴近我的唇边!……

  一霎时,便听不见谈话声和干活的轰隆声,

  所有的动作也仿佛戛然停顿,

  无论是外人还是自己--眼里都饱含着热泪,

  四周围站着的人们,

  是那么苍白、严肃,是那么激动。……

  好像这儿的每个人都同我们一起

  分尝着我们会见的幸福和苦痛!

  神圣的、神圣的寂静啊!

  它充满着何等的忧伤,

  它又洋溢着多么庄严的思想………

  从此,亲吻丈夫的镣铐成为俄罗斯人坚贞爱情与信仰的经典画面,被无数的画家描绘到画布上。

  而另一位法国姑娘唐狄的故事也同样感人。

  当她在巴黎听说昔日的情人伊瓦谢夫(本人是骑兵大尉,其父是少将,俄国大地主)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俄国,并向当局要求批准她到西伯利亚去与情人结婚。有关官员不敢做主,将此事报告给沙皇。

  沙皇尼古拉一世叫人向她讲明她将会因此失去一切,甚至不能与别的到西伯利亚陪伴丈夫的十二月党人妻子那样享受某种宽大待遇。可她依然要追寻着爱人的足迹到西伯利亚。

  沙皇虽然愤怒不已,却也为这位法国女郎所打动,破例批准了她的结婚申请。当唐狄到达西伯利亚时,当地的官员以未接到沙皇命令为由,不许她见伊瓦谢夫。于是她在到处是流放犯人的小镇上打听爱人的消息。

  据说她遇见了一个流放强盗,他为她的经历大受感动,于是替这对忠贞的爱人传递书信,不顾风雪,不顾疲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16:37 , Processed in 0.25085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