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阎崇年:清宫疑案正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野史传说(2)

蔡东帆(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十回对此加以渲染,钱塘九钟主人《清宫词》又为之推波助澜。《清宫词》有一首说:“巨族盐官高渤海,异闻百载每传疑。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ruí)。”诗的作者还对最后一句诗加了注释:“海宁陈氏有安澜园,高宗南巡时,驻跸园中,流连最久。乾隆中尝议复古衣冠制,不果行。”《清宫词》说“巨族盐官高渤海”,指的就是海宁陈家,这首词原注中指乾隆帝南巡驻陈氏安澜园流连最久为证。

  应该说《清代外史》也好,《清史通俗演义》也好,《清宫词》也好,有关乾隆帝生母的异说,当时都带有排满的政治意味。因为如果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也就否定了他的纯正满洲血统,因而清朝自乾隆以后,已成了汉家天下。这个传闻尤为汉人所津津乐道,到了清末民初,几乎众口一词,尤其江浙一带更甚。

  野史炒作之后,小说家又出来凑热闹,首先登场的就是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许啸天。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出版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书中写乾隆帝原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帝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帝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人子大礼。此书风靡一时,更加广为人知。

  近来,乾隆帝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采入小说、影视作品,而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从小就听到有关乾隆帝的种种传闻,故而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就紧紧围绕着乾隆帝身世之谜展开。在金庸的笔下,当时江湖最大帮会——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入宫,将乾隆帝生母陈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给乾隆帝,信中详述当时经过,又说他左股有一块朱记。待于万亭走后,乾隆帝便把当年喂奶的乳母廖氏传来,秘密询问,得悉了自己家世真情:“原本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祯(按即胤禛)的侧妃钮祜禄氏生了一个女儿,不久听说大臣陈世倌的夫人同日生产,命人将小儿抱进府里观看。那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金庸先生虽以海宁人写乾隆帝为海宁陈家之后的故事,但他告诉读者们:“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帝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乾隆帝到海宁,不能证明他是陈家的儿子,因为:

  其一,四至海宁为海塘。乾隆帝六度南巡,四至海宁,每次都有驻跸陈家私园——原名隅(yú)园,后经乾隆帝改名的安澜园中。乾隆四至海宁,主要为修海塘。海潮北趋,海宁告警,一旦冲破海塘,浸淹苏、松、杭、嘉、湖等全国最富庶之地,则严重影响政府赋税和漕粮的征收。我去海宁作过考察,海塘工程,雄伟壮观,大功告成,厚惠于民。

  乾隆帝为什么每至海宁必驻陈氏私园“隅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帝爱此园景致,且居园中即可闻潮声,而偏僻小县海宁也确实没有比这“三朝宰相家”更体面的地方可以迎驾。

  隅园地处海宁城西北角,到陈元龙居住时,规模益备。乾隆帝南巡,陈元龙已死,其子陈邦直又增设池台,作为驻跸之地。隅园有百亩之广,入门水阔云宽,园内有百年古梅、南宋树木。当时著名诗人袁枚咏该园诗有:“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chá)枒(yá)。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乾隆皇帝在数十首题咏其园的诗中,发出了“似此真佳处”的感慨。乾隆帝初幸隅园后,赐其名为“安澜园”,以志此行在使海水安澜。后乾隆帝又在圆明园内建“安澜园”,并写《安澜园记》。乾隆帝六次南巡,四至海宁,都驻跸陈氏家园,但每次连“三朝宰相”陈家子孙都未召见,更谈不到“升堂垂询家世”,至于说他张黄幔以偷祭死去的父母,更属天方夜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野史传说(3)

其二,“春晖堂”为康熙书。海宁陈家有清帝御书“春晖堂”匾额。“春晖”用唐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春晖”两字的出典。有学者说:“春晖”喻慈母恩,乾隆帝若不是陈家之子,为何题写这样的匾额?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陈家确有“春晖堂”匾,但此匾是康熙帝赐书,而“非高宗所书也”。

  其三,胤禛抱子理难通。有人说,胤禛做皇子时,生育不蕃,出于争储的目的,所以不择手段抱来陈家之子冒充自己的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降生时,海宁陈氏在北京做高官的陈元龙,由吏部右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八月又改广西巡抚。胤禛时为雍亲王,他的长子、二子虽早殇,第三子弘时却已8岁。且当时胤禛34岁,正当壮年,在雍邸格格钮祜禄氏生下弘历(乾隆帝)后三个多月,另一格格耿氏又为雍正生下第五子弘昼,后雍正帝又有过五个儿子。所以说,雍正帝因“生育不蕃”而抱养他人儿子,于情于理,实难说得通。因此,孟森说:“世宗(雍正)亦安知夺位之必胜?又安知陈氏之子必有福?”此说无据,不攻自破。

  其四,没有蒋氏“公主楼”。海宁冯柳堂写《乾隆与海宁陈阁老》一文,认为常熟人蒋溥的陈姓夫人为帝女,就是说那个被换走的雍亲王之女,后来由陈家嫁给了蒋溥。蒋溥之父名廷锡,被康熙帝赐进士,授编修,为内阁学士,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蒋溥,雍正进士,直南书房,官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蒋溥甚得皇上恩宠,蒋溥的陈夫人在常熟所居之楼,当地称“公主楼”。此说也靠不住:一则,常熟人都说不知有“公主楼”;蒋氏后人也不知有“公主楼”。二则,冯氏举证蒋溥去世时,乾隆帝曾两次亲往视疾,以此作为蒋溥为帝女的证据。其实,蒋溥久居相位,得了重病,帝往视疾,死后亲奠,是为常例(《清史稿》卷二八九《蒋廷锡传附子溥传》),不能以此证明蒋溥是尚主之婿。冯柳堂所谓证据,不足凭信。

  其五,迭出名相非眷顾。有清一代,海宁陈家名相迭出,宠荣极盛,有人以此说明是受到乾隆帝的特别关照。我们不妨追述一下海宁陈家的历史。海宁陈家原出渤海高氏,到始祖高谅时,游学到海宁,不小心落入水中,被一卖豆腐的店主救了上来,这位救命恩人陈明遇,老而无子,便以女妻高谅,高谅生子,遂承外祖姓陈氏,后出了举人。万历朝,陈家出了进士、布政使、顺天巡抚等。顺、康、雍时,陈家“位宰相者三人”。可见,海宁陈家的仕宦隆盛从明万历朝即已开始,清康熙、雍正两朝达到高峰。后来乾隆帝革陈世倌职时说:“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乾隆帝一点面子也不给陈世倌,这哪里像“父子”关系呢!不错,海宁陈家确是科第之奇。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自明正德迄晚清,海宁300年间“举、贡、进士二百数十人”,其中两榜为兄弟三人同榜。但这是在康熙朝,而不是在乾隆朝,所以不能以此作为乾隆帝出于陈家的根据。

  总之,乾隆帝的生母是海宁陈世倌夫人之说属于子虚乌有,孟森先生《海宁陈家》一文已有详细考订。

  第四,汉女李氏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帝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时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载《古今文史》半月刊1944年5月1日)一文,援引冒鹤亭的说法,披露了乾隆皇帝出生的秘闻,并添加雍正帝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

  鹤丈云:乾隆生母李佳氏,盖汉人也。凡清宫人之隶汉籍者,必加“佳”字,其例甚多。雍正在潜邸时,从猎木兰,射得一鹿,即宰而饮其血。鹿血奇热,功能壮阳,而秋狩日子不携妃从,一时躁急不克自持,适行宫有汉宫女,奇丑,遂召而幸之,次日即返京,几忘此一段故事焉。去时为冬初,翌岁重来,则秋中也,腹中一块肉已将堕地矣。康熙偶见此女,颇为震怒,盖以行宫森严,比制大内,种玉何人,必得严究,诘问之下,则四阿哥也。正在大诟下流种子之时,而李女已届坐褥,势不能任其污亵宫殿,乃指一马厩令入。此马厩盖草舍,倾斜不堪,而临御中国六十年,为上皇者又四年之十全功德大皇帝,竟诞生于此焉。鹤丈曾佐热河都统幕,此说盖闻诸当地宫监者。此草厩至清末垂二百年,而每年例需修理一次,修理之费,例得正式报销。历年所费,造一宫殿已有余资,而必须修此倾斜之草厩者,若无重大历史价值,又何至于此?信如此说,弘历之生母孝圣宪皇后之福泽亦不可谓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野史传说(4)

上述文字大意是说:一,乾隆帝生母李佳氏,盖汉人也。二,雍正有一年随父皇康熙帝到承德打猎,射得一鹿,因饮鹿血而躁急不能自持,身边无从妃,“适行宫有汉宫女,奇丑,遂召而幸之”,不料这露水姻缘却种下了龙种。三,第二年李氏女子临产,康熙帝急召雍正来承德诘问,雍正承认不讳,乾隆帝生后乃成为皇裔。四,冒鹤亭还根据“当地宫监”传闻,确指李女在避暑山庄一处“倾斜不堪”的马厩内生下乾隆帝,日后清廷每年都列专款修理“草房”,正为重视乾隆帝出生场地之故。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乾隆出生之谜》和高阳《清朝的皇帝》书文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而《实录》、《玉牒》的钮祜禄氏是经过篡改的。因为李金桂“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于是乾隆之母便成为钮祜禄氏。

  庄练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中说:“冒鹤亭因为曾在热河都统署中作幕宾之故,得闻热河行宫中所传述之乾隆帝出生祕辛如此,实在大可以发正史之隐讳。”庄练先生提出了三条史料作为热河行宫女子李氏在马厩产下乾隆帝的旁证:

  其一,《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七有一条记载:“康熙五十年七月,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赴热河请安。”庄练认为:“康熙在这年四月由北京遄往热河行宫,胤禛并未随行,显然无意使之参加秋狩。然而当七月盛暑之时,胤禛却专程由北京遄往热河‘请安’,若不是有极重大的事情需要请命皇帝,应该没有专程前往‘请安’的必要。所以,所谓请安云云,实际上正是官书记载的文饰之词。因为以时间推算,乾隆帝之生母此时正大腹便便,临产在即,康熙帝为了要确定雍正即为蓝田种玉之人,自必须在发现之后召讯胤禛面质此事,否则胤禛何以在此时恰有此请安之举,在时间上如此巧合呢?”庄练认定“《清圣祖实录》中的这一条记载,殊可为冒鹤亭的说法提供有力之旁证”。

  其二,庄练举出,“乾隆时曾官御史的管世铭”在其《韫山堂诗集》“扈跸秋狩纪事诗”中有:“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下面注释云:“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日驻临。”庄练认为,此为冒鹤亭说法之证。

  其三,庄练最后一条证据是清代官修的《热河志》中专门将“草房”记入狮子园中。他认为:清代官修的《热河志》记载,热河行宫有狮子园,乃是康熙时御赐雍正所居之别馆,园中有一处房屋,名为“草房”。为什么要将这一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房”列入狮子园里房屋记载之内呢?显然,此一草房,正是冒鹤亭所说,当年诞生乾隆帝的“草厩”。

  其实,“草房”虽朴陋,却很有来历。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幸山庄、重游狮子园时曾赋“草房”诗一首,在“山房昔以草名之,缀景惟期情性怡”下自注云:“园中山房一区,皇考昔以‘草房’额之”。由此可见,“草房”的匾额系雍正皇帝御题。

  乾隆帝即位后,于乾隆六年(1741年)秋狝时,曾去狮子园一游。此后,便把这座园子赐给了他的弟弟果亲王弘曕。因此,有20余年的光景乾隆帝未去过狮子园,自然,也未再光顾过“草房”。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故世,乾隆皇帝再到狮子园的时候,发现这里已是“墙里收燕麦,阶前长兔葵”,一片萧瑟颓废之状了,想到此处是旧日皇父所兴,又是自己幼时问安读书之处,不可任其荒落无存,于是命奉宸苑重事修葺。翌年秋,包括“草房”在内的狮子园整修一新,乾隆帝曾来游观,并在“草房”小坐,写诗一首,题目就是《草堂》,其最后两句云“小坐旋言去,惟留五字吟”。此后乾隆皇帝每年进驻山庄后十余日,即乘骑前往狮子园游览,每去必往“草房”小憩,并赋诗以志其事,而诗题皆为“草房”二字。乾隆帝一生留下的“草房”诗有数十首之多,对某一处景点题咏如此之多,实所罕见。在这些诗作中乾隆帝反复阐述了这样一个想法:皇父之所以在山岩之上建三间茅屋,并以“草房”额之,不外“缀景”和“示俭”两种意义。后者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野史传说(5)

岩屋三间号草房,朴敦俭示训垂长。

  偶来却愧茨茅者,岚霭情斯纳景光。

  总之,雍正帝在狮子园留下的三间草房,确实给后人留下悬念。《热河志》把“草房”列入狮子园房屋的记载中,虽说可疑,但无实据。把“草房”附会成当年乾隆帝诞生的“草厩”,多为臆想,证据不足。

  若说乾隆帝生在避暑山庄,他的生日就成了问题;若说乾隆帝生母由李氏窜改为钮祜禄氏,《玉牒》又岂能伪造?冒鹤亭的说法,并经庄练、高阳考证出的结论——乾隆帝生母并非钮祜禄氏,而是热河行宫宫女李氏——根据似嫌不足,目前难以成立。但他们从乾隆帝生母出身寒微着眼,提出了诸多创见,对深入了解乾隆帝生母疑案可供思考。

  那么,官书是怎样记载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官书记载

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谁?首先应当查《玉牒》和《实录》的记载。

  其一,《玉牒》记载。《玉牒》就是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所记,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玉牒》的纂修有严密的制度。清朝皇家,分为“宗室”和“觉罗”两支。“宗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觉罗”即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系子孙,俗称“红带子”。无论宗室还是觉罗,一旦生有子女,三月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写明其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生母是嫡是庶,姓氏为何,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如迟误不报,或报不以实者,要治罪。每过十年,经宗人府题请,由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充当正副总裁官,把黄册、红册所载的子女资料汇入《玉牒》。如有歧义,要由皇帝作裁断。《玉牒》修成,经皇帝审阅后,缮写两部,分别收藏于京师皇史宬和盛京故宫,其底本仍装帧成帙,由宗人府保存备案。现在可以查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

  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就是说,乾隆皇帝的生母是钮祜禄氏,外祖父是凌柱。

  其二,《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清实录》是清朝皇帝一生事功言行、军国大事的记录,按年月日为序,由下一代皇帝主持纂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

  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

  就是说,雍正帝继承皇位以后,乾隆帝的生母钮祜鲁氏(即钮祜禄氏),从品级较低的格格被封为熹妃。

  其三,《清史稿·后妃传》记载。《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清史馆纂修的纪传体的清朝史书。《清史稿·后妃传》记载:

  孝圣宪皇后,钮祜鲁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十三),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封熹贵妃。

  从以上《玉牒》、《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和《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来看,乾隆皇帝的生母应当是钮祜禄氏,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历史疑案,依然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疑案难解(1)

上面讲了三条官方历史记载,但是档案、文献的记载,与官方文献记载有差异,这就出现乾隆帝生母的历史疑案。

  其一,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里收录的当时档案的记载,却不相同: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

  这正是:“夜半桥头无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万万没有想到还有一份宫廷档案留存在人世,尘封在内阁大库的档案里。

  上述重要档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郭成康教授写成《乾隆皇帝生母及诞生地考》(载《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对它进行研究。

  在这份重要档案里,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被封为熹妃的,不是格格钮祜禄氏,而是格格钱氏。

  其二,《永宪录》记载熹妃姓钱。萧奭(shì)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写了一部《永宪录》,其中卷二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记述:

  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

  上述记载,也是说被封为熹妃的是钱氏,而不是钮祜禄氏。但是又说齐妃李氏或云是乾隆帝的生母。

  萧奭写《永宪录》,必有所据,或为廷寄,或为档案,亦或其他,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帝的亲生母亲是谁提出了怀疑。

  从以上五份资料看,乾隆帝的生母出现了三种记载:

  第一,钮祜禄氏,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

  第二,熹妃钱氏。

  第三,齐妃李氏。

  这就是当时清朝官方文献档案的不同记载。连官方的记载都不一样,难怪人们对乾隆帝的生母是谁产生了疑惑。这种历史文献与档案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

  第一,熹妃只能有一人。按清宫的规制,册封皇妃有严格的规定,皇妃的封号只能有一个,不能有重名。所以“熹妃”在清朝只能有一人。因此,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禄氏应当是同一个人。

  第二,清宫谕旨档案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是乾隆帝继位以后修的,《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则是乾隆帝的儿子嘉庆帝修的,都是后来修的,可能对原始资料作篡改,也都不能算是第一手资料。而《玉牒》按十年一修的制度,应当在弘历(乾隆帝)十岁或十岁以前修,但不排除篡改的可能。

  第三,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的来历、出身,总要有个明确的说法。而钱氏出身低微,她从生下弘历(乾隆帝)到册封为熹妃,中间12年都是“格格”。其地位远在嫡福晋、侧福晋之下。弘历(乾隆帝)既然被秘密立储,将来就是大清的皇帝,而皇帝的母亲怎么能是汉姓呢?她的出身怎么能不高贵呢?《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是乾隆时修的,这时乾隆帝已经继位做了皇帝,这就很有可能将熹妃姓钱氏篡改为姓钮祜禄氏。可能有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这样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现在看来,所谓乾隆帝是宫女、丑女生在避暑山庄草棚里的传说,以及是陈阁老儿子的传说,都是街谈巷语,八卦流言,完全站不住脚。关于乾隆帝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提出这样那样的说法,作为传说和野史,写进小说,拍成电影,编成电视剧,都具传奇性,也有故事性。但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以《实录》和《玉牒》的记载作为依据。不过,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中,熹妃是姓钱氏还是姓钮祜禄氏?钱氏和钮祜禄氏是同一人还是两个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怎样解释?至今仍是一个历史的疑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疑案难解(2)

总之,乾隆帝的生母是谁?现在仍是一桩历史疑案。

  相关推荐书目

  (1)孟森:《海宁陈家》,《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

  (2)周远廉:《乾隆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陈捷先:《乾隆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白新良:《乾隆皇帝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6)郭成康:《乾隆正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7)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华书局,200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内遇刺(1)

嘉庆两遭凶险嘉庆皇帝,名颙琰,属龙,乾隆帝第十五子,37岁登极,在位25年,享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
  嘉庆皇帝的一生,既有幸,也不幸。
  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在乾隆皇帝17个儿子中居然能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他的祖父雍亲王的谋臣曾说过一句名言:“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嘉庆帝的父亲乾隆皇帝可以说是英明、聪明、高明的君主,作为这样君主的儿子是很难的。显山露水,恐其见疑;沉默寡言,恐其见弃。颙琰能得到父皇的认可,继承皇位,可以说是他的大幸。
  说他不幸,主要有三:
  其一,继位不顺。颙琰继承皇位,过程曲折复杂。乾隆帝起初要立嫡立长,嫡后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儿子——二阿哥永琏与七阿哥永琮(cónɡ)为属意人选,但这两位皇子福小命薄,都在未成年时夭折。其他如大阿哥永璜,已病死;三阿哥永璋,因皇后富察氏死后无“哀慕之情”而遭申斥,后死去;四阿哥永珹,虽善诗文,但好酒、足残,被过继出去;五阿哥永琪,已死;六阿哥永瑢,曾领修《四库全书》,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但被过继出去;八阿哥永璇,因贪酒色,又糊涂,如办《圣训》误刻庙讳,受处罚;九阿哥和十阿哥未命名,早殇;十一阿哥永瑆才华出众,书法极精(书裕陵碑文),但与十二阿哥永璂是废后那拉氏(以剪发忤旨)所生,失去当继承人的资格;十三阿哥永璟,3岁殇;十四阿哥永璐与颙琰同母,也4岁殇;而比嘉庆年少的十六弟,未命名,即早殇;十七弟永璘“喜音乐、好游嬉”,秘密立储时才7岁,年龄过小,也不得立储。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63岁时,才密立颙琰为储君——他“治默持重”,喜怒不形于色,自幼喜读书,“日居书屋,惟究心治法源流,古今得失,寒暑无间”,虽平庸守成,却忠厚可信,因此被乾隆帝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其二,生不逢时。颙琰刚一登上皇帝宝座,中原就发生白莲教烽火。纵横川、楚、陕、豫、甘五省,历时九年,耗银二万万两(相当于户部五年财政收入),虽最终平息,却大伤元气。
  其三,两遇凶险。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嘉庆帝在位期间遇到的这两次突发事件。
  嘉庆八年(1803年),嘉庆帝在皇宫内遭遇民人陈德犯驾行刺的突发事件。这在明清500年紫禁城宫廷史上,空前绝后。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二日,为嘉庆帝颙琰到先农坛亲耕耤(jí)田日。所谓亲耕耤田,就是为表示皇帝重视农耕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嘉庆帝于本月二十日自圆明园回宫斋戒。这一天,陈德带着年仅15岁的长子陈禄儿,进入东华门,绕到神武门,潜伏在顺贞门外西厢房山墙后,等待嘉庆帝銮舆的到来。嘉庆帝一行,从圆明园回皇宫,乘舆进入神武门后,刚要进顺贞门时,陈德由西大房后面跑出,手持小刀,冲向乘舆。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守卫神武门、顺贞门之间的侍卫百余人,神情惶愕,呆若木鸡,竟然没有人上前拦阻、抓捕。紧急之时,只有定亲王、御前大臣绵恩(颙琰之侄)首先奋力推却;继是固伦额驸、乾清门侍卫、喀尔喀亲王拉旺多尔济(颙琰的七姐夫),乾清门侍卫、喀喇沁公丹巴多尔济,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等六人尚属镇定,机智勇敢,冲前捉拿。嘉庆帝的乘舆,迅速进入顺贞门内。经过一番搏斗,绵恩的衣服被刺破,丹巴多尔济身上被刺伤三处。陈德奋力搏斗,但寡不敌众,被捉拿。陈德长子禄儿,则乘乱溜走回家,后来被捕。嘉庆帝本人虽然没有受伤,但在大内被人行刺,受到惊吓。这一事件对宫廷来说,如同一场政治地震,惊动朝野,人心惶惶。
  陈德是何许人?陈德,47岁,北京人,父陈良、母曹氏,曾典与镶黄旗、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松年家做奴仆。他本人从小随父亲在山东一带为奴。松年故去后,陈德从14岁开始,跟随父母在青州、济南等地给人服役,或做佣工,辛劳度日,勉强糊口,多次失业,几易雇主。陈德22岁娶妻,29岁丧母,30岁丧父。他在父母双亡后,携岳母、妻子到北京,投靠到堂姐夫、内务府正白旗护军姜六格家。陈德先后在侍卫、宗室僧额布家,内务府造办处于姓家佣役。他的大儿子禄儿15岁,给崔家当雇工,小儿子对儿13岁无事。他后跟内务府一个管奴仆的镶黄旗包衣常索,在内务府当杂役,出入宫中。陈德在内务府服役时,帮办配送(xián)妃刘佳氏的碗盏等器物。这位刘佳氏是一位资深的妃子,早在颙琰做皇子时,就在潜邸服侍。颙琰做了皇帝,她被册立为妃,后来被进封为贵妃。在嘉庆朝,除两位皇后外,册封为皇贵妃的,只有刘佳氏一人。陈德因给贵妃跑腿,而得以进出紫禁城、圆明园,了解一些宫内情况。后他同妻子一起,被典与孟明家当厨役。嘉庆八年(1803年)二月,陈德的妻子张氏病故,他又被孟家解雇,断了生活出路,在一个看街的老友家暂时借住。陈德贫穷苦闷,“时常喝酒,在院歌唱哭笑”。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做为奴仆,跟官服役,饱尝人间辛酸,受尽权贵欺凌。陈德看到贵族的豪奢生活和皇室的穷奢极欲,体察到人间不平,激发起反抗情绪。陈德于“实在穷苦难过,要寻死路”之时,求签说有“朝廷福份”。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十六日,陈德在街上看到黄土垫道,听说嘉庆帝将于二十日进宫,心想:“犯了惊驾之罪,必将我乱刀剁死,图个痛快,也死个明白。”由是,便发生上述行刺事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内遇刺(2)

陈德“犯驾”动机何在?背后指使者是谁?嘉庆帝命对陈德严加审讯。嘉庆帝先命军机大臣等,会同刑部尚书,对陈德进行初审。但是,陈德“所供情节,出乎意料”,就是拒不招供其背后的指使者。嘉庆帝又加派满、汉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等对陈德进行会审。在审讯过程中,对陈德施尽酷刑,逼供、诱供,诸如“彻夜熬审”、“拧耳跪炼”,以至“掌嘴板责”、“刑夹押棍”等。陈德虽“备受诸刑”,却是“仍如前供”,且始终如一,“矢口不移”。经过几个昼夜的严刑审讯,陈德没有吐露其指使者及同谋者。无奈之下,嘉庆帝命九卿科道等对陈德再进行会审。

  陈德招供:我就是因生活无路,一家老少,没有依靠,实在情急,要求死路。我又想,自寻短见,无人知道,岂不是死。听说皇上今日进宫,我就同禄儿进东华门,从西夹道走到神武门,混在人群里,看见皇上到了,我持小刀,往前一跑。原想我犯了惊驾的罪,当下必定乱刀剁死,图个痛快,也死个明白,实在没有别的缘故,也没有别人主使。所说是实。

  最后定陈德“罪大恶极”,先受诸刑,再行磔死。于二十四日,先将陈德的长子禄儿(15岁)、次子对儿(13岁)绞死,又将陈德凌迟处死。有学者认为陈德是林清党人,但根据不足。陈德事件可能属于个案,却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

  嘉庆帝对陈德事件做了善后处理。

  第一,奖励有功官员。赏定亲王绵恩、额驸拉旺多尔济御用补褂,封绵恩子奕绍为贝子,拉旺多尔济为贝勒、在御前行走,御前侍卫扎克塔尔世袭三等男,珠尔杭阿、桑吉斯塔尔均世袭骑都尉。这种奖励,对救驾之功来说,实属太薄。

  第二,惩罚失职官员。革去阿哈保、苏冲阿护军统领、副都统职务,其余护军章京等,罚降有差。

  第三,扩大防御范围。除紫禁城外,驻跸圆明园、临幸西苑、巡幸热河、行围木兰等各处行在,其防卫同宫城无异。

  第四,修改宫禁制度。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奏定章程29条。

  采取了以上几项措施后,宫禁略有改进。

  有人问:宫廷警卫不是很严吗?陈德怎么会混进紫禁城呢?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清宫禁卫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宫禁制度(1)

清朝的防卫,分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京师八旗主要负责京畿地区,驻防八旗主要分驻要地(如杭州、福州、成都、西安等)。京师禁卫之要,重在宫廷禁卫。清朝宫廷禁卫,制度非常严密。禁卫兵分为两种:郎卫和兵卫。郎卫是由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正黄、正白旗各二人)、内大臣六人等组成。郎卫亲军选自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才武出众的子弟,其优秀者提拔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统属于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郎卫负责御前侍卫,包括乾清宫、殿廷、扈从等护卫。这是内班。宿卫太和门等外廷警卫称为外班。兵卫由护军等组成,守卫京城内九门、外七门,以及皇帝驻跸等外围保卫。包括巡捕营、护军营、步军营、健锐营、内火器营、外火器营、神机营、前锋营、骁骑营等。咸丰时达到15万人。禁卫严密,环拱宿卫,分班轮值,各负其责。

  以下对宫门禁卫略作介绍,包括启闭、锁钥、传筹、门守、门禁、腰牌、合符等具体制度。

  启闭:凡皇帝出入,各门开中门。宫门每天日没后关门,由景运门直宿司钥长及有关官员分头负责,以次查验各门的闩锁。然后由各门护军校将钥匙汇交于景运门司钥长,司钥长验收后贮于小箱内,并加锁。次晨天明,各门开启。

  锁钥:禁城门的出入,每门设司钥长(管锁门、开门)、阅门籍护军(出入先报名册,进行查阅)。紫禁城外周围,则以下五旗护军,分定界址,轮番直宿。总属于景运门值班统领稽察。

  传筹:护军以一筹进行传递,作为检查值班的标志,如某处无人侍值或睡熟,则此筹件不能下传。紫禁城内,五筹递传。每晚自景运门发筹,西行过乾清门,出隆宗门,向北过启祥门,再向西过凝华门,北拐过中正殿后门,至西北隅,再向东过西北门、顺贞门、吉祥门,至东北隅,向南过苍震门,至东南隅,向西还至景运门,共经12处,为1周。紫禁城外,八筹递传。每晚自阙左门发筹,西行过午门,出阙右门,循城而西、而北,经西华门,再向北至西北隅,向东过神武门,再东至东北隅,向南至东华门,再南循墙而西,仍回至阙左门,为1周。驻跸行营内外,传筹大致如此。

  门守:紫禁城各门及宫内主要之门,每门及值房,各设弓箭、撒袋、长枪守门,值房官兵,并佩腰刀。另以护军二人,手执红棒坐守。亲王以下出入均不起立,有擅入者,以红棒打之。凡官员上朝,舆、骑至下马碑则止。惟贝子以上可乘马入。入东华门者至箭亭旁下马,入西华门者至内务府前下马。另有特旨许紫禁城内骑马者,如年老者、特许者也可乘马入,但必须至箭亭或内务府前下马。

  门禁:王公、百官、执事人员等,不得擅自出入紫禁城门。获准按规定的门出入者,由值班官军询明后放进。如有无故混入或随便带人进入者,分别议处。各衙门大臣官吏,规定均于午门的左门出入,宗室王公等由午门的右门出入。进入内廷者,领侍卫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侍卫处之主事及笔帖式、军机章京、内阁、六部、提督衙门、理藩院、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銮仪卫等人员由景运门或隆宗门出入。宗人府王公司员、八旗、都察院科道、翰詹、各部院衙门值日引见官员,由后左门出入,内务府各库官员等由后右门出入。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等官,及内廷有执事官与内府各执事工役等,凡批准由某禁门行走者,均将姓名及所属旗籍,分佐领、内管领造册,咨送于经由之门。官物出入禁门,须交验单放行。

  腰牌:腰牌为火烙印木制的木牌,因系在腰上而得名。相当于现代挂在脖子上的胸牌。凡内阁、内务府及内廷行走各处供事的书吏、苏拉(杂役)、皂隶(各衙门差役)、茶役、厨役、匠役、演戏人员等,需经常出入宫廷者,皆由内务府发给腰牌,上面写有年代、所属衙门、姓名、年龄、相貌特征及编号等,为出入符验(凭证)。护军识字者专验门籍,稽查出入。不带腰牌者不准放入。腰牌每三年更换一次,差事有变动者随时更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16:59 , Processed in 0.226250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