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夜叉丸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美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盛顿将军被印第安人称为“毁城者”,因为他带领大陆军焚烧了40多个支持英军的印第安人村落,以报复印第安人与英国人的结盟。有


  人宣称:“美洲所有野蛮人不是文明开化就是死路一条”。其实,即使那些改信基督教的印第安人也不断遭到屠杀,因为他们拥有财富和土地


  。


  随着美国赢得独立,印第安人成了罪人。美国白人用杀戮和诱骗两种手段,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其间的卑鄙阴损使美国第


  一任总统、当年的“毁城者”华盛顿也很不以为然,他替那些反抗的印第安人解释道:


  “他们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不幸。但请记住,他们深有苦衷。我们蚕食他们的土地,可以不受现行的或即将制定的法律的制约。而这些可怜人连


  可以倾诉心头积怨的报刊都没有。”


  华盛顿身为总统,但他对于印第安人的命运也提供不了更多的帮助。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则正式提出将所有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都迁移到


  远西部,也就是今天中西部。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美国政府坚决执行把印第安人赶到密苏里河以西“大平原”去的政策。


  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缔结条约,庄严承诺:迁入平原是最后的迁移,“只要草还在长,水还在流”,土地就永远是印第安人的。但这在后


  来却被证明是可耻的骗局。


  切罗基部族同意迁到佐治亚州,经过一番辛勤工作,好不容易在新居住地安定下来。他们欣然接受美国政府“文明化”政策,到19世纪20


  年代,新一代切罗基领袖中很多都是白人和印第安混血儿,他们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政府,发行切罗基文和英文的双语报纸。可以说他们


  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印第安人落后、愚昧的印象。但是灾难依然降临。


  1828年,切罗基居住区发现了黄金,佐治亚州当局不顾政府与切罗基族的条约,一门心思要把他们赶出佐治亚。


  1830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把美国立国时的自由与平等理念抛诸脑后,签署法令批准佐治亚当局驱逐切罗基人的计划,甚至撤回了在切


  罗基人居住区执行保护任务的部队。


  1835年,新任美国总统马丁·范土伦总统干脆派遣7千美军押送5万切罗基人到俄克拉荷马的集中营地去。在长达116天的路途中,有1.2万


  切罗基人死去。一位美军士兵说:“我看到无助的切罗基人被拖出家门,圈在刺刀下的栅栏里。在寒风冷雨中,他们像牛马一样驮着东西上了


  四轮马车西行。”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从有大地以来,从未听过在和平时期,在对待自己的同盟者和被监护人时,有哪个民族如此背信弃德,蔑视正义


  ,对于乞求怜悯的悲鸣如此置若罔闻。”


  切罗基人的“眼泪之路”不过是印第安人迁移之路上的一个小篇章而已,无数的印第安人在迁移之路上默默死去,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


  篇章中的一个沉重的颤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第安人的命运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美国南北战争时的英雄谢尔曼将军曾经对于滥杀印第安人发表如下言论:“如


  果我们今年杀得多一点,那么下一年该杀的人就少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者把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存起来。”


  另一位内战英雄卡斯特中校在印第安夏延部族大肆屠杀,而且厚颜无耻地说:“如果白人要求得到印第安人自称是他们的那一份土地,那


  就不存在上诉的问题,印第安人必须交出来,否则就应该无情地把他碾个粉碎,边摧毁边前进。”


  后来的美国政府的确也是如此作的,内战之后美国政府不再把印第安部族作为独立的谈判对手,也不再由国家出面与他们签订和约,虽然


  这些和约对美国政府毫无约束力,虽然印第安部族的主权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就予以认可的,但他们把这最后一层遮羞布也撕了下来,赤裸裸地


  攫取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一切,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
伴随着美国人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力量日益强大,而印第安人的生活却日益艰难,1924年,印第安人获得了美国公


  民资格,但这并没能给他们带来改善和福祉,相反,他们陷入了更加贫困和悲惨无助的境地。


  据估计,1492年时,今天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仍有120万人,到1860年只剩下34万人,1890年只有27万人,1910年只有22万人。


  在北美大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印第安人的苦难延续了三、四个世纪之久。这就是所谓的文明社会对待“野蛮”部族的“文明”手段,


  也是美利坚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千年难消的丑恶伤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在全世界面前显得无比强盛。当时英国的治世能臣们明白,大不列颠王国的体面而威严,离不开使用纺织机器的工匠


  们那满手油污的劳动。所以,王国宣布了一条禁令,严禁纺织机出口,也不许熟练的机械师移居国外。他们要通过技术和人才的垄断,保证英


  国独享工业革命的成果。


  1782年,也就是北美13州打赢独立战争这一年,一个14岁的英国小男孩塞缪尔·斯莱特


  到米尔福德的一家纺织厂里当了学徒。凭着勤奋和聪明,没几年就掌握了纺织机械的奥秘。


  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急于富强的新国家不惜悬赏鼓励纺织工业的发展。


  1789年,也就是美国《联邦宪法》开始实施的这一年,已经21岁的斯莱特假扮成农业工人,改名换姓,逃过了英国当局的出境监察,进入


  美国,辗转来到罗得艾兰岛。


  1790年,在一位铁匠的帮助下,斯莱特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机械制造技能,复制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


  母机,也就是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


  他的复制非常成功,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纺纱技术的生产系统在北美大


  陆出现了。斯莱特为美国提供了创业急需的新型工具机,因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不少后世的学者把斯莱特复制纺织机成功的这一


  年定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马克思说:“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美国这个今天输出技术的大国,当年也是依靠复制别国科技起步的。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发展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欧洲进口。


  然而,在南北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汹涌澎湃的大潮中,美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


  和挑战。


  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英国人一边改造第一次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老设备,一边加大新兴工业的建设力度,试图继续引领时代潮流;


  德国人刚刚用铁与血的方式击败法国,完成国家统一,凭借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及强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咄咄逼人地


  出现在欧洲大陆,与英国在全球展开竞争;


  辽阔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它希望这能够为工业革命提供自由劳动力,尽可能赶上欧洲前进的脚步;


  而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竭力按照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力图通过“脱亚入欧”摆脱殖民地的处境。


  中国的满清政府则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开始洋务运动,希望以西方科技增强国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


  在如此激荡的时代大潮中,刚刚打完内战的美国能否屹立潮头?


  1、 爱迪生万岁


  在纽约市38公里外的新泽西州,有一个门罗公园市。


  当夜色降临,门罗公园的一座老建筑显得昏暗而冷清,如果与现在纽约那一片璀璨的灯海、落地的银河相比,简直就有点寒酸了。


  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寒酸的建筑,在美国发展历程上有着特殊的意义。126年前,是这里的光芒四射,创新的火焰照亮了世界,开启了一个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代。


  1879年12月25日,大雪纷飞、格外寒冷。大约有3000人在圣诞节的晚上聚集到门罗公园。


  纽约《先驱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车辆——这当中有男、有女


  ,有农民、技工,也有各种体力劳动者和孩子,与此同时,火车上又走下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光者,以及急于做生意的代理人。”


  人们并不是来庆祝圣诞节,而是来参观一项最新发明。


  夜色降临后,人们被眼前突然出现的光芒弄得神魂颠倒,目瞪口呆,那是60盏电灯释放出的光明,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


  人们忘了寒冷,到深夜12点还不想散去,到处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


  这项19世纪末最著名的发明正是出自爱迪生之手,这个名字几乎是发明创新的代名词。


  爱迪生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专利成果。作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这位“发明大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门


  罗公园的哥伦布”。


  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电影都是他的发明,他成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美国人称他为“发明大王”。


  这是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发明。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不仅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走向强盛的钥匙


  。


  很快,门罗公园的光明降临到全国各地,并向国外扩展。1879年的60只灯泡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当然,要想使人类真正进入电气化时代,必须使电气普遍应用,也就是说必须使电融入人类生活,那么怎样才能使电走入千家万户呢?


  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处地方


  。


  这个系统的电力来自于一个发电能力为900马力的火力发电厂,可供7200个灯泡使用,这一电力系统是爱迪生从电灯衍生出的发明,它的应


  用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开始工作。


  由此,发电站迅速推开,并用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流四通八达。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电厂、输电线、配电设备、电灯,这一切构


  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很快专业电气公司在美国各地纷纷出现,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


  这一年,有10万只灯泡释放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为人类服务,1892年则发展到400万只;1903年,高达4500万只。


  很快,电灯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人类,以至于如果失去电灯,人类简直就像失去太阳一样痛苦。


  爱迪生的光芒出现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伦敦的展览会,巴黎的歌剧院,甚至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上。


  在爱迪生的发明中,电灯影响最为深远,人类为了寻找光明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篝火、蜡烛、油灯、煤气灯,都离不开火的直接燃烧,从


  电灯开始,人类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照明,也以全新的方式生活;从电灯开始,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对美国来说,发电厂和输电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工业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为工业插上了电的翅膀,使之以


  闪电的速度发展。


  动力是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使用人力、畜力的时代,人类只能以农业和小手工业走过五千年的缓慢历程。当瓦特


  用蒸汽机驯服了地下之火,也就是煤,使之转化为机械能,以此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只用了100多年便创造了相当于前5000年的辉煌


  。


  爱迪生则以天上之火的形式,也就是电,实用于照明和动力,这场无声的革命让资本主义摆脱了煤炭味的旧时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


  新时期,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创造出相当于前100多年的成就,并且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


  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开启了电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


  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1880年的时候,美国工业还依靠蒸汽机,到1900年,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它进入钢花四溅的钢铁厂,进入


  汽笛长鸣的火车轮船,进入大型农场的联合收割机……


  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1860年,它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工业生产第4位,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2。到1894年,美国


  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美国迅速赶上


  并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业产值达到95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约占欧洲各国工业生产总和的1/2,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


  1\3。


  美国时代来临了!


  1931年10月18日,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为了纪念爱迪生,有人建议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以缅怀这位发明者,但是这一纪


  念活动根本无法实施,因为电实在太重要了。最后,除关键的电灯以外,其他所有的电灯都在自愿的情况下关闭。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一片黑暗,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美国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


  城市到乡村,灯火再次通明,亮如白昼,世界回复光明。


  2、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在美国腾飞的过程中,发明并不仅是电灯这一项,发明家也不仅是爱迪生这一个人。


  在爱迪生收到他的电灯发明专利书时,同样的专利书在1879年发出了2万多件。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美国的技术发展,大体上可以爱迪生来划线。在爱迪生之前,美国的技术基本上是照搬欧洲的;在爱迪生之后,美国才有了自己的技术。


  爱迪生所处的时代是美国技术发展转折的一个标志。


  根据美国专利局记载,19世纪后期是美国告别单纯技术引进,本国专利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


  1789年至1800年的10年,政府颁布了276项专利权;在1850-1860年的10年中,专利增加到25200项,平均每年有2000多件专利;到了1900年


  前的20年,每年专利已达到2万多件,增长了10倍多。


  内战后美国劳动力匮乏,美国资本家尽可能地采用节省劳力、降低成本的新技术;美国工业较英法起步晚,可以直接借鉴经验教训,尽量


  少走弯路;美国中西部广大地区都是新开发的,没有陈旧设备的包袱和障碍,不存在英国工业所面临的复杂技术更新问题。


  此外,美利坚民族具有的积极进取、讲求实效的精神,使他们少受传统束缚,易于接受、推广新技术。在这一系列的因素中,自主创新发


  明的大量涌现是最关键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会出现一系列创新发明?也就是说,爱迪生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


  爱迪生出现于美国决非偶然,他生活在一个属于发明家的国度,美国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为他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1787年,在刚独立的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中,第一条第八款赫然写着:“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


  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


  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创新精神由此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庄严地予以保护,就像保卫国家主权一样。


  如果说宪法使发明权神圣不可侵犯,那么,专利法的出现则使这一权利真正转化为鼓励发明创新的动力。


  1790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1802年,国家专利局成立。


  在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简称USPTO)那扇厚重的大门上印着林肯总统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USPTO的任务是:在一定期限内保证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独占权,从而促进美国的科学技术进步;通过实施有关专利与商标的法律,管理专利


  、商标和版权事务,管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事实上,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发明工厂的启动资金,就是他第一次转让专利权所得,以后他的每一项发明都为下一项发明提供资金。这是他


  得以完成2000多项发明的物资基础之一。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然而如果没有宪法和专利法的保障,还会出现爱迪生吗?


  法律是硬道理,它构建了软环境。发明创造的价值以财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实现财富的形式受到法律保护。


  专利法案不仅使爱迪生名利双收,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


  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仅一个爱迪生就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1928年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他的发明有


  关的事业上的金额达到157.25亿元。


  专利制度确保发明创新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使人们认识到脑力活动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收入的。于是,当整个国家都这样认为的时候


  ,头脑与生产力也就挂起钩来,于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应运而生,于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也就有了腾飞的智力支持。


  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比较英美两国时就曾说过:英国人太留恋旧的生产方式了,而美国一点也不留恋旧方式,美国人


  一听到发明两个字就会竖起耳朵。


  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科技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正是立足于这些源源不断的发明,在19世纪末30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迅速


  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一位科学家自豪地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民族。从农业到建筑,没有一个行业不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形成的,我们的1500万个家


  庭中,没有一个家庭不享有科学进步的好处。”


  这一现象使整个国家形成了对发明创造的极度尊重和热衷。


  1929年10月21日,电灯诞生50周年。美国为爱迪生办了一个别致的纪念会。


  汽车大王福特把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建筑物,重新建在密歇根州迪尔本。


  美国总统胡佛搀扶着82岁的爱迪生走进“实验室”时,全美数百万听众早已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收听实况解说。爱迪生重演了半个世纪


  以前关于电灯的著名实验。与此同时,全美数十座城市也为纪念他的功绩而让所有电灯大放光明。


  这是一场为发明家而办的盛宴,对一个平民的致敬没有比这一次更盛大的了。


  500位来宾大都是《世界名人辞典》中的人物,金融家、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巨头、大学校长、文化名人济济一堂,来宾中有女科学家居


  里夫人,从电话里传来爱因斯坦的祝福,英国太子和德国总统发来了贺电。


  爱迪生坐在首席,胡佛总统坐在旁边。


  胡佛发表演说:“在我们的国家中,科学家和发明家要算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了。……由于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我们的进步,这种伟大的贡


  献是无法估价的。”


  那么仅仅有专利法就能产生一个科学民族,并使这个民族不断创新、发展吗?


  3、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整个民族的思想


  在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发明工厂,当时这里的工作人员达200多人。人们都知道爱迪生的发明,却不知道爱迪生的2000多个发明,大多是在


  这个世界最早的大型科学实验室里诞生的。


  甚至有人说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并不是电灯或其他什么,而是发明工厂本身,是发明工厂将一大批数字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各类高级


  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以集体研究的方式,造就了爱迪生这个科学神话。


  爱迪生本人只有小学文化,靠自学成才,但在发明工厂中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比例却高达30%以上,甚至其中不少人还是各大学的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高素质的人才,爱迪生的天才火花能够燃烧多久?没有分布于各个行业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又怎能迎头赶上欧洲发


  达国家?


  每年六月是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从1869年开始,颁发毕业证书以一种特殊仪式固定下来:哈佛大学的校长向毕业生宣布,“从今天开始


  ,你们就是有素质的男人和女人了。”


  多少年来,历任哈佛校长始终用这样的话语送走毕业生。从1636年开始到2005年,有300多届的毕业生成为有素质的男人和女人。这些毕业


  生中有6位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多位“普里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议员、大使和学术权威。


  这还仅仅是一个哈佛大学。今天的美国已有四千多所大学,这四千多所大学塑造的人才遍及美国的各个领域。曾经有一位学者说:“是这


  些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成就了美国。”


  那么,又是什么成就了美国的教育?


  17世纪初,一批批欧洲移民开始在北美定居,这些来自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拓荒者们带来了欧洲近代的科技和文化,同时还带来


  了教育的传统。


  一位历史学家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当第一茬收割地里的麦根经风雨剥蚀刚刚变色时,当村外狼嚎声尚未停止时,他们已经做出安排,让


  子女们在这旷野荒郊立即开始学习亚里士多德,还有希伯来语的圣经。”


  在美国第一二代移民中,每四十至五十家就有一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多数毕业于牛津或剑桥。从1647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义务教育法以后不


  到半个世纪,在当时北美的新英格兰各州都已经相继完成了此项立法。在普及中小教育的同时,他们立即着手建立高等学府。


  1636年10月28日,哈佛学院的章程在议会注册,是为美国高等大学的开端。接着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学院、英王学院(后改名为哥伦比


  亚大学)、新泽西学院(后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相继成立,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已有10所学院。


  美国在立国后不久,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案》,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教育,并且把受教育的权利当作人权的一部分。开国元勋们对教


  育满怀热忱,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培养出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才能保障国家的成长和建设。


  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讲中说:“请大家把普遍传播知识的机构当作最重要的目标来加以重视和提高。”


  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他认为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贫富和出身,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整个民众的思想


  。杰弗逊在1816年说,在一个文明的国家,若指望在无知中得到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办不到。


  1809年,卸任后的杰弗逊返回家乡弗吉尼亚州,积极推动公共教育体制的建立。他建议由州政府出资建立一个免费的公立学校体系,普及


  初等教育,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


  然而,处在建设时期的国家,百业待兴,让州政府出资并不容易。杰弗逊一面和反对者争论,一面劝说州政府众议院,最后终于以微弱优


  势通过建立一所公立学校的提议。


  1819年,弗吉尼亚大学创立了,州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


  这位年近77岁的老人开始全身心地筹建大学。他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亲自设计校园布局,制订课程,起草学生守则、甚至是用餐标准,他


  还建议从欧洲聘请最好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


  1825年,弗吉尼亚大学迎来了第一批30名学生。杰弗逊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创办和扶植一所教育我们后人的学校作为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幕


  ,我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都起到有益而永久的影响。”


  这所大学取消了神学,设立现代语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明确提出学校就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它的建立是出于对国家成长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的考虑,是出于公共教育的考虑。


  托马斯·杰弗逊在遗嘱里写道:下列碑文,不得增添一字。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者。”


  在碑文里,杰弗逊没有提及做过总统的经历,在他的世界里,创办弗吉尼亚大学能够与一个国家的独立相提并论,是比作为总统更加值得


  纪念的光荣。


  托马斯·杰弗逊的墓碑安放在弗吉尼亚大学不远处的山坡上,墓碑与大学遥遥相对……


  19世纪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1860年,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第四大工业国,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来


  临,它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美国大学的数目和规模仍然落后于欧洲,只有5%的年轻人能上大学,大学依然是美国的稀缺资源。而且农业和机械方面的课程非常少。不


  少人只有前往欧洲求学。


  身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国却不能完全满足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急需人才,一方面又不能够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美国人陷入了


  两难的境地。


  其实,许多国家都会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美国人在150多年前,就


  寻找到了。


  4、教育挽救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国家。


  1862年7月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但在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心中却是阴云密布。他刚刚得知联邦军队再一次被南方叛乱军队击败,


  南军乘势挥师北上。


  局势十分严峻,林肯寝食难安,没人知道美利坚合众国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也就在这一天,林肯抽出时间签署了一项法案,这项法案已提出了十几年,一直没获批准,而且与眼下的战争并没有什么联系。


  19世纪50年代,联邦众议员杰斯廷·莫里尔提出:由政府以赠地的方式支持教育。但是他的提议一直没有获得批准。直到此时,林肯总统


  才签署了这项议案,这项法案成为后来美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莫里尔法》实际上是一个用土地换教育的法案。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动用了唯一的资源——土地。


  莫里尔法规定,各州凡有选入国会的参议员或众议员,按照每人3万英亩的标准,由联邦政府划拨给各州,各州出售土地的所得,至少资助


  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这样的学校又被叫做“土地赠款学校”。


  莫里尔法令实施后,美国共有1300多万英亩公共土地转到各州手中,先后创立了69所赠地学院,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康奈尔大学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领取补助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农业学府;马萨诸塞州在1865年用部分拨地资助了一所私立学校,后来这所学校发展成为享誉


  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教育史家卡布莱说:“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兴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


  硕的成果了。”


  1850年美国有116所学院,1860年有182所,而1900年已超过400所。人口在1850年到1900年间由2400万上升到7500万,而同时的学院入学人


  数增长了20倍。《莫里尔法》为美国庞大的大学院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国都已经不需要再大做文章了,然而国民们怎样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教育就另当别论了,也许许多国家的人们会把教


  育当成政府的事。


  今天,美国各州40%的经费用于教育开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由慈善机构和私人捐赠完成,他们是美国


  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许多知名的常青藤学校都是由私人创立的,私人的资助几乎遍布美国教育的各个角落并成为美国独特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卡耐基音乐厅,这些著名的场所都是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字命名的,美国2500多座公共图书馆和数不清的


  社会文化设施都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


  他临终前捐献出自己的绝大多数财富,资助公共文化事业,他说:“带着这么多钱进棺材,是很不光彩的。”卡耐基因而被称为“美国慈


  善事业之父”。


  但是为什么要把钱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是其它领域呢?


  原因很简单。卡耐基说:“那怕你拿走我所有的财富,只要把技术人员留给我,用不了几年,我又是钢铁大王,”


  早在100多年的这些美国富豪眼中,教育就等于科技,科技就等于财富。


  固然有许多极为吝啬的富翁,但以捐赠的方式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已经成为美国的传统和普遍模式。卡耐基只是其中一个最生动的例证。


  正如哈佛大学的一位赞助人亨利·希金森所说:“教育挽救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国家。”


  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面对教育这一宏大的主题都能寻找到各自的角色。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在美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延续着。


  正如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凡不能把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传给


  下一代的国家不可能是好的国家,若不能把本国青年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不能强大。”


  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爵士曾评价:“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美国的大学获得了社会的支持后,也开始


  为社会服务,校园的边界和社会的边界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大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家科技和经济的繁荣。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美国的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浑然一体。不仅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甚至还主导了


  以电子技术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它从一个附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从一个依靠欧洲科学技术的国家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


  根据美国卡内基小组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当今的经济实力有一半来自教育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中,有17所在美国。正是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才能拥有最杰出的人才和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本,成就


  经济和科技大国的梦想。美国两百多年来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培育教育土壤、培养人才资本的历史。


  到今天,这个只有世界人口5%的国家,却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汇聚着世界上最多、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和超过


  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所有的这些人才并不都是美国培养的。


  5、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


  纽约的埃利斯岛,在1892年到1943年间,曾经是世界各国移民入境美国的第一站,1990年建成了一座移民博物馆。在博物馆大厅,有一件


  物品格外夺目,它有两面,一面是巨大的美国国旗,另一面是成百上千个不同种族移民的照片。它似乎在说:看,这些人的总和,就是美国。


  移民是美国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国家83%的人都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从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人们开始,移民的历史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移民


  在美国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比如正是来自欧洲的遭受迫害的清教徒移民,打造了美国日后发展的基础。


  比如塞缪尔·斯莱特的到来,让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比如20世纪前半叶一次起源于战争的科技移民,影响直至今天。


  1933年,欧洲大陆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希特勒在德国掌握了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激烈,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爱因斯


  坦也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遭到排挤,被迫离开欧洲。


  1933年10月7日,爱因斯坦从英国登上了一艘去美国的轮船。法国科学家朗之万得知这个消息后,说:“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当代物理学之父迁到了美国,现在美国成为世界物理学的中心了。”


  爱因斯坦前往美国的心情十分复杂,他并不适应美国繁华的物质生活,但是非常钦佩美国科学研究机构取得的成就。他曾经说:“要是我


  们企图把美国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增长的优势完全归功于充足的经费,那是不公正的;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


  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美国富裕阶层重视科学教育和反馈社会的态度也给爱因斯坦留下深刻印象。


  爱因斯坦要去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0年后,爱因斯坦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普林斯顿因为有了爱因斯坦,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爱因斯坦,还有大量被德国赶走的科技人员先后来到美国,包括费米和冯·卡门这样杰出的科学家。


  历史不总是充满偶然,美国能把握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并不是偶然。


  二战即将结束时,苏联把德国大批的设备和机器运回国内,而美国则派出数千名随军科技专家前往德国物色人才,动用了100多架飞机,紧


  急迎接了2000多名科学家到美国,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20名。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共从德国运回了数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这在美国


  乃至世界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举动。


  因为这些精英人才的加入,美国在二战后再获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中,有80%是由引进的外国人才完成的。美国核


  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实现的。


  这场声势浩大的科技移民虽然因战争而起,但是让历史机遇垂青美国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美国对精英人才的渴求和重视。


  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移民自始至终伴随着这个国家。早期移民给立国之初的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发展了生产,20世纪初美国开始加


  大技术移民的比例,精英移民的进入又为美国带来了创造先进技术的能力。


  今天,美国的科研人员中有20%是移民,在硅谷有1/3是亚洲人,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等著名的电影公司是犹太人创立的,《纽约时


  报》、《华盛顿邮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报业都是由移民创办的。移民在美国塑造的辉煌无法一一历数。


  教育为先,广纳贤才,人才立国的战略让美国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上脱颖而出,迈向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顶峰。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移民是有条件的,美国给后来的移民设置了一套游戏规则。


  在自由女神像下刻着一首诗:


  “都给我吧,把那些疲惫的人、穷困的人,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喧闹海边的可怜虫,都送到这里来,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们。在金


  门之旁,我高举明灯”。


  但在1921年以后,美国人把实际上把这些话改变成“把那些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幸运的人交给我吧”。埃利斯岛每天都要筛选进入


  者,每个人都要受到健康检查和智力测验,还要盘问经济情况和职业前景,那些可能变成公众负担的人被赶回来处。


  1882年,美国还向每位申请移民征收人头税。1921年国会通过一条法律,限制进入这个国家的移民人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露峥嵘


  1776年,美国建国的这一年,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理念的《国富论》诞生了。撰写《国富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形


  容经济规则,这一思想为美国的经济带来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不管是理论在先,还是实践在先,总之美国经济的发展受亚当·斯密的理论很深。19世纪中后叶,自由市场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繁荣。它


  从一个充满乡野气息的国家开始向城市化



  发展,边疆在不断扩大,繁华的城市在不断出现,规模化的工厂、钢铁企业、横贯大陆的铁路线、广阔的农田遍布在这块国土上。


  1、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在19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大惊世骇俗的事件,一是1848年《***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另一个是1853年达尔


  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这两者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但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却是相反的。马克思的思想是消灭一切不平等,而达尔文则承认自然界


  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


  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赫伯特·斯宾塞将达尔文的自然理念用于人类社会,这一理论证明社会不平等、承认弱肉强食。斯宾塞的理论迅速传到


  美国,在那里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1855年,一个少年当上了会计,由于他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不能满足,他愤而辞职,创办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他就是约翰·洛克


  菲勒,日后的美国石油大亨。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洛克菲勒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63年合资创办“精进炼油厂”。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创建了美孚


  石油公司。1879年6月,洛克菲勒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托拉斯”石油工业集团。从美孚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


  ,洛克菲勒仅用了10年的时间。


  洛克菲勒首先与铁路公司结盟,让所有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携手合作,提高对中小石油企业的运费价格。一个多月中,洛克菲勒吞并了20


  家炼油企业,形成了独霸局面。


  转而,洛克菲勒又向昔日“盟友”的铁路公司开刀。利用铁路巨头间的矛盾,控制了匹兹堡石油运输。


  在独霸了炼油和运输后,他又将目光瞄准产油区。洛克菲勒高价收购宾夕法尼亚的原油。原油业主们利令智昏,纷纷贷款投入抢采。之后


  ,他突然宣布停止收购,油价大跌,原油主这才发现钻进圈套,纷纷宣告破产。洛克菲勒马上成立了“埃克森公司”,收购原油主的股票,进


  而吞并了宾夕法尼亚大油田。


  完成了炼油区、石油运输和产油地的三步吞并之后,洛克菲勒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他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


  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美孚石油托拉斯先后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全面垄断了美国的炼油企业和石油销售,登上了石油大王的宝座。1890年,全美90%的


  石油提炼被美孚公司控制。


  19世纪后期,美国出现了一大批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些大企业、大财团的出现,造就了


  美国辉煌的时代,这也就是美国的“镀金年代”,但这个词所包含有讽刺意味。这一辉煌年代是建立在极其残酷的竞争基础上,而且美国低层


  人民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当时,一些大企业家如卡内基、休伊特亲自撰写文章,他们以进化论为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和工会主义。他们的说法是,美国的经济发展


  一直朝着造福人类的正确方向发展,工商企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是竞争法则的必然结果,不但有益无害,而且是促使人类进步所必需的。这种


  竞争无论多么残酷,对全人类来说仍然是最好的,因为它保证了人类的适者生存。


  1889年,卡内基发表了一个的演讲,名为《财富的福音》,大谈财富是社会文明的根本;同时还认为竞争的规律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


  财富。当然,他也阐述了卡内基原理的最后一条:富人有责任使整个社会受益。


  但这种观念在当时就遭到人们的非议,1905年,当波士顿的教会收到洛克菲勒10万美元的捐款时,牧师们不是大唱赞歌,而是响起了一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15:06 , Processed in 0.248934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