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风云万里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未完待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29)

  
  秦王政十分高兴,封贾千户,拜为上卿。
  姚贾出身卑微,是魏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其自强不息,以布衣身份破四国合纵,位居秦上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公元前235年,秦王政十二年。吕不韦罢相回到洛阳封地,度过了一年多的田园生活。吕不韦相秦十三年,被秦王尊为“仲父”,回到封地后,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吕不韦也不甘寂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时发布些政治言论。
  秦王政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吕不韦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大权独掌,号令秦国的强势领袖秦王政不能忍受罢相的吕不韦仍不知进退,也不允许秦国内部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秦王政没有撕破感情的最后底线,决定将吕不韦徙于蜀地,蜀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吕不韦就不可能再有影响力。
  吕不韦接到迁蜀命令后,心凉到了极点,回首往事,坐看云起,吕不韦心情郁闷加沉痛。一世之雄吕不韦面对命运的翻云覆雨,表现出超然的镇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吕不韦聚众,笑谈豪饮,壮气凌云,饮酒过度,不治而亡。
  史记中记录是,“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吕不韦去世消息传到咸阳,其门下宾客十里相送。秦王政发布命令,“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
  秋,复归以前嫪毐政团舍人迁蜀者。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王政26岁。
  赵主将庞煖去世,秦王政趁势发军击赵。桓齮率军与赵主力决战于邯郸附近平阳地区,在阵中斩杀赵大将扈辄,斩首十万。赵坚守平阳不出,变将李牧奉命率边防军星夜回防。秦将桓齮得到军报,迅速回撤,主动避让,不和李牧军团做正面交锋。
  李牧是赵边将,负责赵北方边界防御,对付胡人很有办法。李牧时代,赵王国国力被削弱,防御胡人国家不拨专款。李牧自立更生,发展军代民商,收取劳务费和地税,从无到有,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李牧军团。曾一站斩杀胡精锐主力十万数,胡马不敢近赵边关十数年,李牧的这一仗应该是中原人民对胡作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佳战绩。蒙恬的对胡作战和李牧相去甚远,望尘莫及。至于霍去病,更不用提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一句豪言壮语,留给后人的更多的是精神财富和征服的壮志雄心.
  李牧的增援,使得边防空虚,一旦边关有事,李牧将独木难支。赵王迁想到了赵的另一个悍将——廉颇。
  廉颇早已被赵驱逐,生活在魏国大梁。廉颇已年近70,满头白发,但是廉颇面对生死存亡的祖国,仍然想回来报效赵国,和秦决死疆场。廉颇面对前来考察自己是否还行的赵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家上马,以示自己勇武不减当年,希望赵王迁能启用。
  使者返回赵,郭开素来和廉颇有仇,廉颇一贯的作风就是看不起郭开这种小人。郭开贿赂使者,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意思是说,廉老将军还是很能吃的不过吃的多,拉的也快,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廉颇在秦赵渑池会,将相和,四十年后给后人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有悲剧色彩的笑谈。廉颇最后孤独地死在楚国都寿春,终身再没有机会踏上他所挚爱的祖国土地。
  公元前233年,秦主将桓齮率军北上,克平阳,武城,攻宜安,和李牧军团对峙宜安,寻找赵主力决战。
  李牧采取坚壁清野,修筑防御工事,做出闭门不出打持久战的姿态麻痹桓齮,暗中寻找战机。
  桓齮远道而来,希望速战速决。李牧闭门不出,桓齮决定兵分两路,一边继续围城,另派出一支人马近军肥下,计划是调动李牧分兵救肥下,秦军围城打援。李牧抓住战机,制定了先破围城秦军大营,后追击肥下秦军的作战计划。
  李牧军团倾城而出,攻击桓齮大营,步骑配合,结队冲锋,经过反复激战,数万秦军被歼灭,史称“大破之”,李牧取得了宜安会战的胜利。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战国时期,曾有三个人被封为“武安君”,另两人是苏秦和白起。
  为保秦军主力后撤,桓齮军中任都尉的樗里衿请命率部掩护,樗里衿部战至最后,全体阵亡。
  李牧骑马立于阵中。面露焦急,赵军的多次冲锋,都没有冲破秦掩护部队防线。远处一司马飞骑来到跟前,“报将军,秦军后队死战,救回主力,后队全部歼灭,主力远遁,追击不及。”
  “带军者何人?”“报将军,是秦都尉樗里衿部,樗里将军战死。”
  “以秦王室身份,带军掩护死战,令李牧钦佩。”李牧下马,恭敬地跪拜,“樗里将军,李牧得罪了”,复上马命令道,“派人将樗里将军尸身礼送回秦国。”
  清晨,进入秦边界的秦军拔营后撤,队伍缓缓而行,次序井然。
  桓齮和随身一亲兵身着便装,双手捧着军甲,佩剑和符令交给王翦。
  桓齮说:“宜安兵败,桓齮无颜面对大王。今军队已入秦境,请王将军安全带回,桓齮告辞。”
  王翦说:“将军此次兵败,依律将斩首,但王翦所见,大王不会治罪将军,请收回佩剑,一起回吧。”
  桓齮说:“我知道大王不会治罪,才决定逃跑。我不愿大王因我破秦法度,请将军转告大王,桓齮从此隐姓埋名,永不负秦。李牧不可力敌,进攻荆楚要慎重,王将军请记住。桓齮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见秦一统中原,我死亦会含笑。”
  桓齮和随身亲兵交完军甲和佩剑符令,上马远走。
  秦宜安兵败,桓齮逃亡,樗里衿战死,秦王政对尉缭的政治战,间谍战有了更深体会。秦王政下令尉缭加大黑冰台的投资和力度,同时秦王政批准了纵横家顿弱的提议,顿弱自荐去游说各国。
  秦王政给予顿弱专项活动资金万金,出使各国。这笔资金是可以不计帐的,顿弱随便消费。
  顿弱做为纵横家,在秦王政的谋臣中是非常有个性的。首先,顿弱见秦王政从不下拜,两人平起平坐。第二,顿弱经常批评秦王政,有时说的话相当难听,如“无其名无其实”,“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等等,惹得秦王“悖然而怒”。不过秦王政好像和顿弱没有过多计较,似乎更器重的是顿弱的才干。
  《战国策》中说,“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而杀李牧。齐国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顿弱在秦的经历,说明年轻的秦王政确实能忍,务实低调。其实秦嬴的君王很多都比较能忍,个个耐性过人。其中最有作为的“四大天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有很多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故事传世。
  四 帝王之师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秦王政27岁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勤政好学的秦王政一直苦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可为后世立法的政体,对《商君书》秦王政早已熟透,秦以商君思想建立的行政司法军功体系已运作百年以上。秦王政有更高的要求,吕不韦做的《吕氏春秋》在诸多核心思想上,秦王政都不认可。
  秦王政在苦苦思索和寻找中,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从韩国传到秦的《孤愤》,《五蠹》之书,秦王政读完后,感慨万分,仰天长叹,众里寻她千百度,政终于找到了。秦王政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政误以为《孤愤》《五蠹》是古人传世之作。
  一天,秦王政和李斯交流最近读书心得,秦王政谈起《孤愤》《五蠹》,大加赞赏,钦佩得五体投地。李斯告诉秦王政,那两篇文章不是古人传世之作,而是自己师兄韩非写的,当年师从荀子苍山学艺,韩非的文章都拿来当范文来学。韩非的很多文章李斯都学过。
  秦王政问韩非是否还健在,李斯回答说“韩非比臣大十余岁,现在当然健在,不过韩非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口吃严重,和人交流得笔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0)

  
  得知韩偶像的下落,秦王政霍然起身,下令王翦率二十万秦军,大兵压境,屯兵韩国边界,不为土地和金钱,只求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完成秦王政当面请教韩非的心愿。秦王政出兵二十万只求韩非出使,以志在必得之势向这位未来的帝王之师致以崇高敬意。
  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法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出身韩王室宗族,论辈分是韩王安的堂兄。韩非子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位出身贵族的大家,韩非子的理论是以统治高层的角度作为观察点,以君为本,推行中央集权制。
  韩非子出身王室,有钱有闲还有特权,但韩非子从小志向远大,年幼时就放弃优裕的生活,出外游学,后师从荀子,学贯法,儒,道三家,立志于帝王之学,溶“法,术,势”于一炉。韩非子思想博大精深,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大作《韩非子》字字凝重,千锤百炼,字不虚发,说理逻辑严谨,同时举例生动,比喻形象,通俗易懂。
  现存世《韩非子》计五十五篇,其中四十七篇可判定是韩非子本人所著,其余八篇应是其他法家所著,而收录于《韩非子》。
  韩非子学成返回祖国,满怀报国之志,但韩国地处四站之地,国弱政治*,韩非子本人口吃严重,无法和人正常交流。遂报国无门,韩非子忿激之余,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独立完成了中央集权制理论的系统化工作。秦王政统一中原,建立秦朝,依照韩非子思想建立了秦帝国的国体。
  韩非子来到秦国,秦王政在咸阳宫隆重迎接这位法学大师。韩非子口吃严重,需要手谈,可以想象的是,迎接场面热闹而又点尴尬。仪式完成后,秦王政留下韩非子,孜孜不倦请教。韩非子拿出一篇早准备好的文章,表明此次出使来意,这就是收录在《韩非子》中的《存韩》一文。
  韩非子在《存韩》中建议秦把赵作为进攻对象,韩国多年追随秦,无怨无悔,请求秦王政不要灭韩。秦王政对灭韩的必要性是清楚的,但对韩偶像神交已久,现在见到本人,又得到了亲笔墨宝和签名,心里很激动,情感战胜了理智,对韩非子提出保存自己祖国的请求,秦王政很想答应。
  韩非子的存韩建议和秦王政的举棋不定,引起秦大臣的广泛关注。李斯和姚贾联手向秦王政上书,批评了存韩的错误思想,又以韩非子是韩王室终不能为秦所用,对韩非进行陷害。
  秦王政决定将韩非暂时下狱。李斯为绝后患,利用自己廷尉职务之便,给韩非毒药,逼其自尽。韩非被下狱治罪,自知无法辩解,遂仰药而死。一代法家集大成者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非时年大约是47岁。
  秦王政后悔之,使人赦免韩非,韩非已经死了。
  李斯杀韩非是有很深的背景的。李斯当时的职务是廷尉或者还在廷尉之下,李斯出任秦相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后。韩非死时,李斯的官职只是位列九卿。
  韩非的存韩建议是和秦统一六国的国策相矛盾的。韩为四战之地,对弱国是劣势,对强秦来说,四战之地是优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若东出,必须先拿下韩国,方可四面出击,攻守兼备。韩非子凭借个人魅力试图干扰秦国策,是很多人都不原意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韩非子思想倡导中央集权,以君为本,限制分封制,对政府各级官员的权限有很多限定,这有可能会伤害到秦宗室和各政团的利益,大家是不允许韩非子长期呆在秦王政身边的。
  韩非子的去世,秦王政亲赴廷尉调查。对其中内幕,秦王政心里明白,只是韩非子已经死了,对活着的人不必再追究了。
  调查过程中,秦王政发现李斯的书记官狱法功底不错,书法工整俊逸,遂选拔到自己身边工作,担任中车府令,这个书记官就是赵高。
  史记中记录是,“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强力是指做事果断,干练。
  中车府令是九卿太仆属官,类似于现在的司厅级干部,负责秦王办公室的车辆调度,官职不大。赵高担任中车府令二十余年,可以看出秦王政对赵高只是欣赏,并不器重。
  五 修我戈矛
  公元前232-231年,秦王政十五---十六年,秦王政28-29岁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秦军按尉缭制定的进军路线,兵分东西两路,其中西路军经太原,拿下狼孟,东路军至邺和李牧军团接触,意在消耗李牧。王翦在邺和李牧过招,吃了败仗,部队略有损失,王翦为保存军力,率军无功而返。李牧再次力挫秦军。李牧百战百胜,但赵国力后续不足,李牧军团到了强弩之末。
  秦对赵多次用兵,东路牵制赵主力,西路掠取实地,赵西部土地基本损失殆尽,东部秦占有平阳,安阳,武城,兵锋直指邯郸,对邯郸形成半包围。秦赵到了最后决胜阶段,秦准备发动最后一击,拿下赵都邯郸,消灭赵国。
  韩,魏在顿弱的外交攻势下,感到灭国危险就在眼前,自知无法抵抗,韩王安和魏王假主动自愿献出土地给秦,表示臣服,希望秦不要灭国。韩王安献地南阳,秦王政令内史嬴腾接收,代理地方长官。魏献地,秦置丽邑。至此,七雄中从未雄起过的韩国和战国初期霸主魏国都仅剩下都城新郑,大梁。
  秦发动大规模统一战时机已经成熟。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曾为质赵国,和年幼的秦王政相处甚欢,大家同病相怜,秦王政称太子丹为兄长,结下了幼年时的友谊。燕太子丹到秦做人质,本以为秦王政会对其很尊敬,没想到秦王政态度冷淡,太子丹很不满意,在秦住了多年后决定逃回燕国。燕太子丹的私自逃走,秦王政没有追究,可能是对以前的友谊还有一丝怀念。
  大约是在秦王政十五年前后,曾经做过吕不韦门下舍人的司空马,来到赵国,面见赵王迁。司空马根据当前形势,向赵王迁建议,赵献出一半土地给秦,以贿赂秦求得自保,同时敲山震虎,借此激励六国合纵。赵处在对抗秦的前线,是燕,齐的屏障,赵还肩负着替中原几国抵御胡人的天职。秦赵相争近二十多年,五国对赵从未支援过。当然,赵的国策有失误之处,赵也多次对燕,齐用兵。
  司空马的意思是,赵在前线和秦对抗,五国都不支援,还不时从背后插一刀,赵和秦不要再单独打了,分一半土地给秦,放秦过去,想打那个打那个,给大家都来点危机感。
  司空马的建议过于孤注一掷,赵王迁没有同意。司空马又建议将赵国军队交给他指挥,由他来组织对抗秦国,也被赵王迁拒绝。
  司空马离开赵国,在平原渡河时,预言李牧必会受谗害冤死,李牧死半年后赵亡。结果正如司空马所料,预言全部实现。
  司空马很有才气,早年做吕不韦舍人,协助编《吕氏春秋》,可以推测还应该是吕不韦的智囊,帮助吕不韦出谋划策。司空马仅是吕不韦的舍人,服务于吕不韦,没有做过秦的官员。司空马好象对秦和秦王政有成见,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站到秦王政的队伍里,不然司空马会有很大的作为。
  司空马还很有智慧。吕不韦罢相后,一直和秦王政做对,但从没被抓住过,当然也有秦王政就没想抓他的可能。
  秦王政亲政后,经过七年时间,韩,魏,赵三晋基本被消耗殆尽,秦拥有巴蜀,汉中,关中三大梁粮仓,秦王政做好了统一战的各项准备。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下令全国成年男子人口普查,确定可以征兵的人口总数,准备发动持久的统一战。
  史记中记录是,“初令男子书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1)

  
  第 四 章 王者之师
  一 疾如风
  公元前230-228年,秦王政十七---十九年,秦王政30-32岁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王政和尉缭经过多年准备,认为统一战时机成熟,决定开始发动灭国战。韩国位于四战之地,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上。灭韩由谁带兵出征,秦将纷纷请战,秦王政笑而不答,不置可否,似乎心中早有带兵人选。
  秦王政在咸阳太庙召集群臣,宣布伐韩灭国。王翦,蒙武主动请战。
  秦王政说:“韩仅新郑孤城一座,就不劳两位将军了。自我先君献公东迁栎阳,面对列强,誓死决不后退。孝公变法,今已有百余年。先君的遗愿今天由我嬴氏子孙来完成。”
  秦王政环视群臣,解下随身佩剑定秦,大声说:“内史嬴腾。”
  嬴腾快步出列,拜道:“臣在。”
  秦王政说:“嬴腾,灭韩由你出征。带着政的剑出发,如政亲临。先君正注视着我们,统一第一战的荣光属于我嬴氏子孙。”
  秦内史职务是都城咸阳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一市咸阳,一郡内史郡。
  内史嬴腾率军攻韩,破韩都新郑,生虏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颖川。嬴腾攻韩,就象是一场表演,韩国已经没有抵抗之力。嬴腾以内史兼南阳假守身份,只是去新郑和韩王安办理下交接手续。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韩历代君王基本均无作为。韩桓惠王献上党给赵孝成王,导致秦赵长平之战,赵被歼灭45万人。后挑拨东周君合纵诸侯攻秦,秦灭东周君。韩王安派郑国做间谍,献修渠“疲秦之计”,不料秦竟将渠修好,泽卤之地变成万顷良田。关中平原遂成沃野。郑国渠修成五年后,秦发动了长达十年的统一战。秦总计动员百余万人从军,军力最高时是60万,仅关中平原即可完成60万军队的粮草供应。
  华阳太后在灭韩的同一年去世,和其夫孝文王合葬寿陵。华阳太后的历史贡献就是收子楚做嫡子,确立了秦王政的继承人身份。子楚,秦王政父子两代人信守承诺,终华阳太后一生,不离不弃。华阳太后为楚王室女远嫁秦国,终身没有亲生子嗣,在秦王政十七年去世。
  同年,天下大饥。拥有巴蜀,汉中,关中三大粮仓的秦王政决定在赵人没粮饿上一冬天后,第二年大举伐赵。尉缭和顿弱针对李牧的陷害工作先期展开。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大举兵伐赵。秦兵分三路,势在必得。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羌廆(hui)伐赵,端和围邯郸城。李牧,司马尚率军防御。王翦,杨端和,羌廆完成既定目标后,分别和李牧对峙,静等其变。多次领教过李牧的厉害,王翦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仍然不做主动攻击。
  尉缭的黑冰台和顿弱的活动获得成功。赵丞相郭开接受秦的贿赂,说李牧,司马尚准备拥兵谋反。一向糊涂的赵王迁下令李牧自裁,解除司马尚兵权,改派赵宗室人员赵葱和齐将颜聚指挥。
  在前线厉兵秣马,准备以死殉国的李牧,接到自裁命令,万念俱灭。一腔热血化为乌有。李牧在军营遥望邯郸朝堂方向跪拜,准备自裁。
  李牧走出大帐,教军士牵过来自己征战多年的爱马“赤云”。深情地抚摸着“赤云”,然后翻身上马,疾驰出营,“赤云,伴李牧走完这最后一程吧。”
  旷野中,李牧纵马飞驰,于马上大声念道:“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李牧念完,大吼一声,拔出佩剑,将佩剑的尖衔在口里,从马上倒撞下来,自刺而死。一代忠良,赵之良将,鲜血伴着泪水,洒在了即将被秦征服的土地上。赤云一声悲嘶,划破长空,余音不绝。不知李将军之魂魄,是否回到了其生前长年征战的云中草原?
  李牧自裁,司马尚被废,王翦对赵再没有顾忌,,决定对赵总攻开始。王翦大破赵军,于阵中斩杀赵主将赵葱,生虏副将颜聚,一举拿下邯郸城,生虏赵王迁,赵王迁投降。此时距李牧自裁仅三个月。
  赵王迁其兄公子嘉立志抵抗,率赵部分宗族北上至代地,自立为代王,保持赵的封号,东与燕合兵,屯军上谷。
  攻克邯郸后,秦王政亲临邯郸。离开了23年,秦王政故地重游。昔日的天生人质赵政已成了叱咤风云的秦王政。秦王政感慨万千,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为迎接秦王政的到来,展示军威。王翦在邯郸城外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秦王政身着王服,骑马在王翦的护卫下,校阅蒙武带队的受阅部队。
  邯郸城外,数万秦军整齐列阵,车,骑,步各兵种肃穆整装,秦之黑底白字将旗随风飘扬。秦王政所到之处,军阵随之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声。
  秦王政,王翦在秦军大营中军帐内议事,几个司马随同。
  秦王政说:“政身为秦王多年,六国视我军为虎狼之师,天下无敌。政今阅兵,深有体会。老师是秦之上将,原来带兵出征是如此的威风啊。”
  王翦脸色一变,屏退左右,大帐内仅剩秦王政和王翦两人。
  王翦说:“大王刚说的话,臣年纪大没听清,请大王再说一次。”
  秦王政急忙拜谢道:“老师,政知道错了。”
  王翦问道:“大王可记得《孙子》开篇是什么吗?”
  秦王政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王翦说:“臣自从军为将以来,如履薄冰,惶恐终日。唯恐一时不慎辜负大王之重托。大王身为王者,刚才的态度,臣认为是不应该。
  现邯郸城下,死去的人希望大王珍惜,他们的死要有意义。“
  秦王政说:“政谨受教。”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政对幼年时的个人恩怨做了残酷复仇,对长期压抑在心里的心结做了了断。
  妙弋其夫为赵将,邯郸之战中战死。妙弋为夫殉死,临行前请见秦王政。
  秦王政来到妙弋府中,妙弋白色素服,两人对坐无语,仿佛又回到从前。
  妙弋笑着说:“当年的阿政回来了,终于做秦王了。妙弋很为大王高兴。”
  秦王政说:“大哥战死邯郸,政感到很难过。”
  妙弋说:“生亦何欢,死亦何哀。妙弋愿意陪伴夫君。妙弋听说大王将仇怨者皆坑杀,大王自幼要做天下之王,妙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秦王政说:“政知道不对,但政控制不住,多年的怨气在心里挥之不去,政需要给自己一个交待。姐姐放心,政会善待赵国百姓,政会做好天下之王,政的军队已经挥师东进,政要建立一个天下最大,最强的国家。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君王,政要让天下百姓再不受战争之苦。布义行刚,止戈为武,政铭刻在心,一刻不曾忘记。”
  妙弋说:“妙弋对大王真的很高兴。妙弋不能亲见大王成为天下之王,九泉之下妙弋会为大王祈祷。”
  妙弋说完向秦王政拜了两拜,秦王政回拜一次。妙弋转头面向白发苍苍的老管家,从容轻声说道:“开始吧。”
  老管家泪流满面,含泪执行绞杀秒弋。妙弋坦然赴死。
  秦王政转身大步离开,不曾回望一眼。看着昔日挚爱的阿姐离开,秦王政不禁想起了战死沙场的樗里衿。仲父,伯昭,衿伯。。。。政挚爱的人都走了。
  秦王政出得大门,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天空阴沉,小雨绵绵。秦王政脸上有些潮湿,不知是天上的雨水,还是秦王政的眼泪悄然在飞。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王政生母赵太后薨,谥为帝太后。赵太后自嫪毐案十年后去世。秦王政怀着一颗不原谅的心,隆重厚葬赵太后,以尽子之孝,将赵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
  王翦率军北上,引兵欲攻燕,屯军中山,蓄势待发,等待秦王政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同年,天下大饥。
  二 荆轲饮恨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王政33岁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灭韩,破赵后,赵公子嘉远走代地,自立为王,与燕合兵,共拒秦国。王翦率军屯中山,欲攻燕。
  燕太子丹自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已有五年,对自己在秦做人质,受到秦王政的冷淡对待,燕太子丹耿耿于怀,出于国仇家恨,燕太子丹立志报复。于是向太子傅鞠武征求建议,鞠武认为燕国力弱小,地处偏僻,应该邀请赵,魏,楚,齐合纵同盟,同时向北方匈奴借兵,联合抗秦,这样才能成功。燕太子丹认为鞠武的建议很好,但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合纵又不能保证一定成功,遂不应鞠武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2)

  
  不久秦将樊于期逃亡多年后,来到燕国避难。鞠武要求太子丹不要直接收留秦叛将,与秦为敌,可以礼送樊于期去匈奴部落生活,不要为一个人,影响两国邦交,不顾国家安危。燕太子丹出于对秦王政的仇恨,收留樊于期,以礼相待。
  公元前228年,秦灭韩,破赵后,秦军屯中山。燕太子丹决定组织刺客行刺秦王政,遂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生在卫国,祖籍齐国。其先人继承了齐人尚武善技击的传统。荆轲出生于武林世家,但荆轲深沉好书,对技击略精通,因出身世家,在外有侠名。
  卫国到战国末期是弱国,较早臣服于秦。秦对卫保持以礼相待。秦庄襄王时代,卫被他国所灭,庄襄王曾出兵帮卫复国。秦王政六年,秦拔卫,秦王政徙卫君角和其支属居野王县,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保留卫国称号和祭祀。秦灭六国,卫拥有一个县的地盘依然存在。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取消卫国号,卫绝祀。
  史记中记录,荆轲年轻时游历天下,曾向卫国君元君提了一揽子改革建议,遭到元君的拒绝。
  荆轲尝游过愉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愉次矣。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从司马迁的纪录中,可以看出荆轲更多的是具有侠的风骨,侠的精神,而不是侠的功夫。荆轲刺秦王,两人大殿之上单挑,荆轲失败,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侠者的荆轲武功不是世人所想象的出类拔萃。
  荆轲的父亲应该是当时的剑宗高手,与燕国豪侠田光都是一代泰斗,在江湖中享有盛名。限于时代资讯交通条件,两人生前没有交过手,都以为恨事,相约决战紫禁之巅,后荆轲父亲病逝,没有能兑现诺言。荆轲携父亲生前佩剑来到燕国拜访田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荆轲替父以剑会友,完成了父亲生前与田光坐而论剑的心愿。
  荆轲即至燕,和狗屠,善击筑者高渐离结为朋友。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荆轲刺秦时,燕太子姬丹应是四十五岁左右,荆轲也不算年轻,是三十岁以上,估计应是三十五岁左右。刺秦是姬丹和荆轲都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秦,燕和荆轲都没关系,荆轲为燕献身,不是为一己利益,荆轲受到田光以死激励和信任,才去刺秦。荆轲代表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情操,是在国家危机时,英雄无可奈何的一次自杀性的拯救。
  豪侠田光正在替姬丹物色行刺人员,荆轲的不请自来让田光喜出望外。荆轲沉静有力,遇事荣辱不惊的定力,让田光确定荆轲就是冥冥之中来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人选。遂后发生了田光以死激励,姬丹重金收买荆轲。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姬丹请荆轲速做决断,早日出行。荆轲拿出经过多日构思的行刺方案,逐一实施。
  一天晚上,荆轲来到樊于期住所,向樊于期说明来意,樊于期偏袒扼腕感叹,遂自刭。荆轲和樊于期会面交谈,不料却被一尾随荆轲之后的黑衣人清晰地看到了全过程。黑衣人身背短剑,一身夜行装,静静伏在房上,与夜色浑然一体,待荆轲走远,轻叹一声,轻捷地跃下,隐身在黑暗之中,悄然离去。
  黑衣人回到自己家中,点亮烛台,脱去黑衣,慢慢转过脸来,竟是击筑者高渐离。原来高渐离的真实身份是秦墨弟子,八年前奉尉缭和禽轩子之命,加入黑冰台,赴燕组建间谍网。平时以击筑者为掩护,行走于燕闹市和王公贵族将相之家。近日田光猝死,荆轲和太子丹亲密接触,高渐离非常重视,细加打探之下,竟暴出了一个惊天阴谋。
  高渐离脸色平静,心中早已是波涛汹涌。经过考虑,高渐离决定密而不报,助荆轲完成刺秦心愿。
  荆轲取得了樊于期首级,又重金购得徐夫人匕首,使工以药淬之,见血封喉。荆轲派人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一起刺秦,由其主杀。荆轲的朋友还没到,姬丹以为荆轲改悔,派人催促,荆轲愤而成行,遂发。
  燕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素服以送荆轲。
  易水之上,即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eng)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田光门下两宾客,大呼:“吾等替田先生相送。”说罢,双双拔剑自刭。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簦车远去,始终没有回头,一去不复还。
  荆轲携副使秦舞阳来到咸阳,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政宠臣中庶子蒙嘉,以献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为名,求见秦王政。
  秦王政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为客,见燕使者咸阳宫。
  公元前227年的一个清晨,荆轲抬头看了最后一眼,正在喷雾而出的红日。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已可以远远看到位于殿上大案之后的秦王政。秦王政冕冠朝服,长剑拄颐,正襟危坐,一派威武的王者之风,威武中还有一点点帅和酷。
  秦武阳色变振恐,浑身发抖,四肢发软,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秦武阳的怯场使事情没有按荆轲计划进行,本来是二对一,秦武阳主杀,现在成单挑了。
  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据当日目击者侍医夏无且口述传于后世,司马迁收集整理确定。当日刺杀情景如下,
  荆轲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飞身,挥匕,直揕(zhen)秦王政其胸。揕,意思是用刀或剑来刺。
  秦王政措手不及,大惊,剑未及身,自引而起,袖绝。荆轲一击不中。
  秦王政后退几步,拔剑,剑长,三次拔剑而剑不出。
  荆轲飞身跃过大案,逐秦王,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步意,尽失其度。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朗中持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荆轲逐秦王政,两人环柱而走。秦王政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秦王政被追急了,转身准备空手入白刃,拿下荆轲,过了两招,秦王政一看不行,掉头拔腿又跑。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荆轲不知是何等暗器袭来,下意识闪身躲过,稍微停了一下,场上紧张形势顿时一缓。
  秦王政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大脑一片空白,只顾逃命。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定秦剑出。
  秦王政持定秦长剑,荆轲持徐夫人见血封喉匕首,两人正式对决。秦王政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秦王政用定秦剑,一击即中,手起剑落,斩断荆轲左大腿。
  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政,秦王政闪身躲在柱后,不中,中桐柱。
  秦王政复击轲,轲被八创。战斗力彻底被解除。
  荆轲自知事不成,倚柱而笑,面带微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古人不穿裤子或穿开档裤,外穿裙子,所以日常是跪坐,以免*。箕踞是一种极不尊重的姿势。
  左右即前杀轲,并斩杀秦武阳。秦王政头晕目眩良久。论功行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政大怒,下令王翦攻燕。燕地处北方,离秦较远,秦王政决定提前攻燕。王翦,辛胜伐燕。燕王喜,代王嘉发兵击秦军,秦破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
  荆轲刺秦的消息传到邯郸,昔日曾和荆轲争道,并辱骂荆轲的鲁句践公开发表讲话,“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囊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为自己以前的行为向死去的荆轲道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3)
  高渐离身为秦黑冰台驻燕高层长官,知情不报,易水送别荆轲后开始隐姓逃亡。事发后,秦下令严加通缉。秦灭六国,高渐离逃亡多年,耐不住寂寞,以击筑技能示人,击筑而歌,听者无不流涕而去者。高渐离因此泄露身份,被缉拿归案。秦王政爱惜其善击筑,重赦高渐离。高渐离身为秦墨行动组精英,精于搏击之术,秦王政特矐其目,留在身边击筑。
  后高渐离以铅至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王政,因双目被刺瞎,不中,被诛。高渐离事件后,秦王政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三 徐如林
  公元前226-225年,秦王政二十一----二十二年,秦王政34-35岁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于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联军。燕王喜,代王嘉逃遁。王翦在公元前226年,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拿下燕都城蓟(ji)。代王嘉走代地,燕王喜东收辽东而王之,退守襄平。
  秦前锋大将,少壮派青年将领李信率数千人尾随追击,长驱直入,深入辽东,破太子丹军。姬丹藏身于衍(yan)水中。燕王喜深恐秦军,为平息秦王政怒气,延缓秦军进攻,特派使者令姬丹自缢。得其首献于李信。李信孤军深入,得太子丹首后,迅速撤军,传捷报给秦王。
  燕,代主力被歼,秦王政决定进攻强大的楚国。王翦之子王贲奉命做试探性进攻。王贲率军轻取楚十几城,秦王政遂以为楚不过如此。
  于是秦王政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政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
  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人是秦国的举国之兵,秦王政认为六十万人攻楚不可行。
  秦王政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两位少壮派将领将二十万南伐荆楚。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頻阳。
  昌平君对秦王政攻打自己的祖国非常不满,秦王政就解除昌平君在咸阳的高职,将昌平君徙于楚旧国都郢,任地方长官。
  同年,王贲举偏师伐魏。
  王贲率军来到魏都大梁。魏坚壁清野,驻守大梁不出。王贲派使者招降魏王假,遭到拒绝,王贲下令围城。
  大梁自魏从安邑迁都以来,做为魏都已有百年,大梁建城历史过五百年,城池高深,城内物资充足,魏王假准备借助百年老城作最后的抵抗。大梁固若金汤,但地势低,城西是黄河,存在致命弱点。如果引黄河水灌城,大梁将不攻自破。
  王贲经过考虑,放弃攻城,改为挖河沟,引黄河水,水淹大梁。
  秦军除部分围城外,开始挖沟作业,不久两条大渠完成。秦军决黄河大堤灌城,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直扑大梁。几天后,大梁城一片汪洋,城中居民淹死众多,史称“屠大梁”。
  三月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假请降。秦王政对魏王假战又不战,降又不降的态度,深感厌恶,下令城破之日,魏王假就地斩首。
  城破后,王贲忠实地执行了这一命令,魏王假投降后,立即被斩首,尽取其地,魏王国灭亡。魏王假是秦灭六国中唯一被处决的君王,大梁也是唯一被屠的城市。
  信陵君无忌生前预言大梁将被水攻,秦王政二十二年实现。
  魏王国灭亡后,魏属国安陵方五十里,以一县之地存在。安陵君作为贤者,在各国有很好的口碑,秦王政对安陵君也很尊重。
  秦王政决定示敌以形,以威取胜,希望用和平方式取得安陵,就是让安陵君主动献地投降。
  于是秦王政派出使者,拜见安陵君,说秦王政愿意用五百里土地换五十里的安陵。五百里土地大致相当于一郡,换地之说当然不是真的。安陵君对秦王政委婉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意图,也是很明白的。
  不过安陵君很倔强,就是不交出安陵,有本事你就来打我。他派出使者唐雎,面见秦王政,说明不交的理由。唐雎已年过七十,毅然来到了秦国。
  秦王政在书房接见唐雎。秦王政说:“政现已灭韩,魏,安陵君以五十里地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政敬重安陵君,不忍心刀兵相加于他。现在政愿意用五百里地换五十里的安陵,安陵君却不同意,他这不是藐视政吗?”
  唐雎答道:“大王施以恩惠,愿意以大换小,当然很好啊。然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生守护,不敢换。请大王谅解。”
  秦王政说:“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答道:“请问,大王听说过布衣之怒吗?”
  秦王政说:“布衣之怒,不过是息冠徙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人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说罢,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政看着白发苍苍的唐雎,挺剑怒目而视,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被唐雎的气势所折服,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政遂放过安陵,唐雎不辱使命返回安陵,后不知何年,安陵终被秦所灭。
  四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公元前224-221年,秦王政二十三---二十六年
  秦王政36-39岁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恬率二十万人伐楚,兵分两路。李信攻平舆,鄢陵,陈丘(曾为楚都),蒙恬拿下寝城,两路秦军进展顺利,东进会师于城父。楚将项燕率楚大军尾随而至,秦楚展开激战。双方激战三天三夜,项燕大破李信军团,攻陷两个营寨,斩杀七名都尉。秦军大败而归。秦都尉是秦野战最大的独立作战编制,一般都尉管辖一万人,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师。城父之战,秦七名都尉被斩杀,说明至少秦军有七万人以上的部队被打垮歼灭,损失是很惨重的。
  秦王政接到前线兵败消息,大怒,痛定思痛。秦王政亲自前往王翦老家频阳,当面向王翦致歉并请其出山。
  秦王政说:“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秦王政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意思是您老就别装病了,有啥条件可以提嘛.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说:“为听将军计耳。”
  王翦用蒙武做副将,率六十万人出征楚国。秦王政亲自送到
  灞上。望着忧心重重的秦王政,带走秦举国之兵的王翦,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报价单,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秦王政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对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秦王政大笑,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王翦率军出发,过了秦南大门武关,陆续派出五个使者向秦王政继续要赏赐。王翦“求田问舍”,周围的幕僚们都看不下去了。有人就问王翦,“老将军老问秦王要地要房,您做的也太过分了。”
  王翦说:“一点都不过分。你们不了解秦王,他的性格猜忌不信任别人。今举全国之兵交给我,我如果不多要些田宅,表示我眷恋子孙家业,秦王政有可能怀疑我胸怀大志会谋反。我要田宅是让秦王坚信我,用来保护自己。”
  幕僚们听完这番话,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说:“老将军高明,高,实在是高。”
  王翦来到楚地,迅速展开攻势,夺取陈丘以南的土地,抵达平舆。楚王负刍下令全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兵力集结,由大将项燕率领和王翦决战。在秦郢担任地方长官的昌平君,面对祖国的存亡,回归祖国,以楚王之伯的身份参加楚保卫战,来到前线和项燕并肩作战。
  面对项燕的大军,王翦停止进攻,下令固守营寨,闭垒不出,回避和楚野战。楚数次攻营,没有效果。王翦明确下令:“固守不出,擅自出战者斩首。”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态度安闲,每天的工作就是监督改善饮食,让士兵吃好喝好。督促士兵每天沐浴洗澡。非常和蔼,看上去就象个后勤部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4)
  
  王翦举六十万人远道而来,居然可以和在本土作战的项燕打持久消耗战,由此可见秦后勤的保障有力。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调查士兵们平时都在干啥。回报说:“士兵们平时很无聊,大家经常比赛投掷石头,已经超过了军中规定的距离。”王翦说:“决战的时机到了.”
  项燕多次挑战而秦不出,时间长了,粮草供应不足,就向东撤退。王翦下令大军尾随追击,选拔锐士组建险阵之士,作为前锋猛烈攻击,楚军团顿时崩溃,大破楚军。
  秦军追到蕲县,追上了楚指挥部队,于阵中斩杀项燕,昌平君被围,率众突围,被乱箭射杀。楚两位主将都战死,遂败走。
  击破楚主力后,王翦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破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灭亡。秦在楚设置郡县。
  公元前222年,王翦,蒙武平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至此,楚属国灭亡,楚地全部列入秦版图。
  楚灭国后,楚贵族南公流落民间,作《南公》31篇,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同年,王贲将军北上击燕,攻燕辽东,破襄平,生擒燕王喜。燕王喜在70岁高龄之年,成为秦俘虏。燕灭亡。
  王贲灭燕返回途中,顺手将龟缩在代郡,苟颜残喘的代王嘉击破,生擒代王嘉。赵灭亡。代王嘉在押往咸阳途中,自杀身亡。
  中原大地上,只剩下东西两极的秦齐两个国家。王贲屯兵燕故地,和楚地的王翦形成南北夹击齐国之势。
  公元前222年,秦灭五国。齐王建在秦灭五国后,准备动身前往咸阳拜访秦王政,举行秦,齐高层会晤,讨论天下格局走势。
  齐都临淄的雍门司马问齐王建:“齐国所以有一个君王,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你自己?”齐王建回答说:“那当然是为了国家。”
  雍门司马说:“既然君王是为了国家而立,那大王你为什么要远离你的国家,去秦国呢?”
  齐王建认为言之有理,就取消了咸阳之行。
  齐即墨城主给齐王建建议,进行全国军事动员,招纳五国逃亡人员,准备对秦作战,用来自保。即墨城主的建议可能过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没有具体可执行性,也可能齐王建确实安于享乐,没有斗志,齐王建没有采纳即墨城主建议,只是下令齐军守西界,不通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王贲军团攻齐。王贲从燕南部攻齐,绕过齐重兵把守的西界,突袭临淄,兵临城下。
  齐国面对城下黑压压的秦军,是战是降朝廷内展开了大辩论。很快,投降派占了上风。秦,齐结盟已四十多年,历经秦四代君王,长期以来秦对齐重臣施与贿赂,尉缭主持军政,更是将贿赂政策发挥到了极致。齐决定投降已成定局,只是需要谈判,讨论投降条件。
  秦王政深知齐国官吏心思,派出陈驰做为谈判全权代表赶赴临淄。陈驰的出马,是纵横家流派在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华丽表演,是谢幕前的一次高潮演出。秦帝国的建立,纵横家失去了表演的空间,昔日的纵横流派成为历史绝响。
  陈驰来到临淄,以武力为后盾,以利益为诱饵,很快说服齐高层官员,包括齐王建和平投降。
  于是齐军民全体放下武器,没有一人抵抗。秦不损一兵一卒,将齐纳入版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和平解放。史称,“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在齐设置郡县。齐灭亡。
  齐王建投降前,秦王政曾许诺给予其五百里土地,自给自足。齐投降后,秦王政当然不会履行承诺。齐王建举全国投降,在齐人民心中仍有不可估计的王室号召力,秦王建改把田建放逐到共邑,软禁在一片松柏树林之中。田建衣食不继,终于饿死。
  齐人怨齐王田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作歌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表示怀念田建和对田建用人不当的指责。
  齐投降派丞相后胜在投降后,被秦王政下令处决。和赵丞相郭开相比,后胜的结局有些悲惨。
  后人对齐王建有很多指责,其实齐王建的不战而降是有进步意义的。秦王政发动统一战,六国被灭是大势所驱,秦国力和军力是不可阻挡的。齐参战只会增加几十万人的伤亡,整个走势是无法改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田建是用牺牲自己一个人的生命和荣辱,换来了齐全体军民的生命安全。身处战国乱世,齐军民安享近五十年的和平时光,齐国人民是幸福的。
  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政自公元前230年灭韩发动统一战,历经十年,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争,统一中原。时年秦王政39岁。
  嬴氏家族自献公东迁栎阳,以弱小国力,面对列强,誓死决不后退,立志东出争霸,至秦王政26年,达成夙愿,历经七代八位君王,时间跨越一百零七年。
  献公师隰(xi)执政期是23年。献公亲率军队和当时霸主魏国激战少梁,于阵中受重伤,回国后第二年不治身亡,是秦数位决死疆场的君主之一。
  孝公渠梁,21岁立为秦君,执政期24年。孝公上任伊始,遂向当时的已知世界发布求贤令,遍撒英雄贴,邀请天下有为布衣入秦。任用魏人商鞅变法,秦二十年时间成为强国。孝公积劳成疾,45岁英年早逝。
  惠文王驷执政期是27年,任用魏人张仪做丞相,连横破六国合纵。名将司马错攻取巴蜀。
  悼武王荡执政期是四年,任间攻取宜阳,打出了秦东出的通路。
  昭襄王稷执政期是56年,19岁立为王,执政前37年是其母宣太后芈氏主政,后19年亲政。任期内,秦国力和军力飞速发展。已具备灭六国的实力。修都江堰。长平之战是其杰作。
  孝文王柱执政期是一年,时间短,无作为,内修朝政。
  庄襄王子楚执政期是三年,任中灭东周君。
  秦始皇政秉承先君遗志,在执政26年统一中原。
  秦王政统一中原,举国欢庆。国尉尉缭辅佐秦王政17年完成统一大业,请辞归隐。临行前,秦王政以封邑万户,金千金相赠,尉缭辞而不受。
  尉缭说:“大王认为臣辅佐大王,是为了求得封赏吗?”
  秦王政说:“先生志向高远,当然不是为求富贵而来。”
  尉缭笑曰:“臣为兵家,助大王一统天下,平生心愿已了结。臣愿意在民间,喜看天下升平。臣将弃武,终身不再言兵。”
  尉缭辞而不受,翩然离去,不知所终。仅以《尉缭子》一书传世。
  王翦归国,交出军队,并将出征楚时所要封赏悉数退还,归隐频阳。秦王政对自己老师的所做所为,深受感动。对王翦居功甚伟,终不得封侯的遗憾给以补偿,封王翦之子王贲为列侯通武侯,爵位是秦军功爵二十级。秦名将白起,是十六级大良造,封武安君。王贲在统一战中,灭魏,燕,赵,降齐,功劳虽大,封为列侯,包含了秦王政对王翦,王贲父子两代人的肯定和嘉奖。
  王翦是一代智将,是继司马错,白起,蒙骜,桓齮之后的秦军第五代军事领袖,在统一战中破赵,破燕,灭楚,难度最大的战役都由其主持完成。
  六国亡国顺序依次是,韩国(公元前230年),魏国(公元前225年),楚国(公元前223年),燕国(公元前222年)。赵国(公元前222年),齐国(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中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5)

  
  第 五 章 大国之梦
  一 光辉岁月
  公元前221-220年,秦始皇26-27年,秦始皇39-40岁
  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
  秦王政发布命令,“寡人以缈缈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商议后确定方案上报,去王号而称“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政自己认为兴义兵,平定天下,其品德超过三皇,功勋超过五帝,自命名为“皇帝”,其他如议。
  皇帝一词是秦王政自己创造开始使用,后沿用二千年。秦王政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发布命令“制”,取消周王朝的谥号制度,而用数字为标准,其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王政遂称始皇帝,后世称其为秦始皇。
  秦嬴部族在西北戍守,有守黄帝陵的责任。黄帝为玄武,黑色。秦嬴历来有尚黑习俗。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德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以黑为上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
  丞相王绾建议,燕,齐,楚故地,离咸阳较远。如果不设置封国,恐怕难以镇守。请求皇帝分封燕,齐,楚三地给他的儿子,用来做为中央政府的藩国。在外做为拱卫屏障。
  秦始皇将王绾的建议交给群臣廷议,群臣很多人都认为丞相王绾的建议是正确可行的。
  然而廷尉李斯不同意,李斯认为,周朝的文王,武王分封同族姬姓子弟立国很多。最初几代相互亲善,后来逐渐疏远,常常象对付仇寇一样互相攻击,周天子也无法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全国最好都设为郡县,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对皇帝的儿子和功臣们给与国家赋税重赏。只做到有钱就行,不要有个人势力,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只有全国保持和中央政府高度一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秦始皇认为李斯的建议更正确。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数兵也,而求其安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是出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遂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郡守,郡尉,监御史。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行政,经济生产,风俗教化,发展教育等。郡尉是郡最高武职,掌一郡武事,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奉命率军作战。郡尉级别相当于秦正规军都尉,俗称“万夫长”。郡尉和都尉管辖一万军人,和管辖数十万百姓的郡守是平级。职业军人在秦地位很高,秦是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监御史是中央御史府直接委任,垂直领导,不受郡守,郡尉节制,是郡的最高监察官,对郡守和郡府中的任何官员都可以行使监察权。
  秦初定天下分为36郡,后南征百越,平定增设五郡,为象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广阳郡,秦帝国共计41郡,土地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是个啥概念呢?举个例子,就是在现在中国的陆地面积中,除去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以及台湾等地,秦帝国接近于明王朝晚期的土地面积,明王朝晚期的面积大约是350-400万平方公里之间.
  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晚于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早于罗马帝国,公元前3世纪是属于中国人的。
  秦始皇废弃周王朝的封建制度,秉承先君孝公以来的郡县制,施行中央集权制度做为新帝国的国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普天之下,没有封国,只有一个统一国家,一个中央政府,一个君王。做为天下至尊皇帝的儿子和平民百姓一样,没有封地。
  秦始皇更名平民称呼为“黔首”。
  收天下民间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u),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针对六国度衡不统一,统一度量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行同伦,统一货币等,这一系列政策限于历史原因,可以推测是逐年进行的,至秦灭还没有在全国完全统一。这一系列政策在当时发挥作用也不明显,只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书同文字。秦统一六国时,天下文字纷杂,以大篆籀文为母源,使用中有所演变,同一个字写法很多,繁杂而又相互差异。秦始皇在李斯的提议下,废除不同形态的各国文字,以秦所使用的文字为基础,来进行全国文字的统一工作。统一文字工作由李斯主持,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以大篆为源,对“史形的大篆”加以简化改良,从而形成一种叫“小篆”的新文字."小篆"方方正正,体现了一种静态美。
  新文字“小篆”的发明,是由李斯首倡导,并积极推动和主持下产生的。仅此一点,李斯的历史贡献就攻不可没。
  “小篆”是秦帝国官方所推行和使用的标准文字,事实上使用时间不长,因为秦帝国存在时间较短。民间流行的是秦时所创的另一种文字,就是程邈的隶书。李斯的小篆是国家政府行为,程邈的隶书纯属个人行为.程邈和秦始皇是同时代人。隶书据说是起源于周王朝初年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程邈在齐文字和秦小篆基础上再加以改良创新。
  程邈做隶书的原因据说是事出偶然。程邈有次不慎犯事入狱,在押期间,高层知识分子程邈同志在狱中很无聊,做隶书聊以*,打发寂寞时光。不想一发不可收拾,出狱后,程邈穷十年之功,在没有国家专项研究经费条件下,独自一人利用业余时间做隶书,改良字近万个。后经政府肯定,由政府公布。隶书银钩铁划,和小篆相比,隶书静中有动,体现的是动态美,同时书写简便.程邈的十年是伟大到不可思异的十年.对于大篆,金文和小篆,只有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看懂,程邈的隶书,今天识字的普通中国人都可以认识或猜出来.通过文字的纽带,垮越二千年时空,我们和祖先依然心灵相通.
  秦统一文字是顺应天下需要有统一标准文字的历史要求。从秦以后,中国大地,天南地北,可能所操方言不同,相互不懂,但笔谈写出的文字都是同一文字,可以沟通的。文字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人万世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打造咸阳大商业圈。其中秦本土豪富,从事畜牧业的乌氏倮,在统一战中多次捐款捐物,被秦始皇赐君爵位,“一时与列臣朝请。”巴蜀之地,方氏女掌门寡妇清,也因突出贡献,受到秦始皇表彰,“为筑女怀清台。”
  李斯以廷尉身份,奉命召集全国司法精英开始修订《秦律》。以韩非子思想为核心,以魏国李克《法经》,秦相商鞅《商君书》为准则,以秦经历百年实践的现行法律为基础,重新修改新帝国的《秦律》。
  庞大的帝国需要众多的官员来管理和建设。秦始皇下令在渭南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作为新帝国政府办公场所。渭南的建筑秦孝公开始已经有数代,秦始皇属于扩建。秦诸庙及章台,上林也都在渭南。
  昌文君嬴贲病危,其长子奉命从雍城飞马来到咸阳,面见秦始皇。
  嬴贲长子长跪告知嬴贲病危,“昌文君病危,临行有一事想问皇上,臣奉命前来,但臣不敢说.”
  秦始皇说:“老庶长是我嬴氏砥柱。临终有事牵挂。朕回答,说,朕免你无罪。”
  嬴贲长子长跪稽首,不敢抬头,说:“昌文君想问皇上,将会立何人为皇后?”
  秦始皇将手中竹简重重甩在案上,立起,直视嬴贲长子。见其依旧长跪,纹丝未动。
  秦始皇脸色随即缓和,目光便得很温暖。重新坐下,秦始皇说:“你立即返回,告诉老庶长,朕终生不立皇后。朕的后早已立在心中,是婕妃。没有人可以超过婕妃。请老庶长安心走吧。”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上,过回中。在渭南开始建造信宫。后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机,意思是“天之极”。估计用途是家庙或祭祀。
  同年,治驰道。开始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把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秦统一后,国家的动员力空前强大,驰道得以在几年内迅速建成。
  据《汉书》记载,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比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较为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其中有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今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通今宁夏,甘肃的西方道,通九原郡的直道,从今南京到今秦皇岛的滨海道等。
  驰道宽50步(合今米)。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一颗树,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
  驰道的整体设计,路线勘查,科学严谨,施工严格。驰道宽阔平坦,在上面驾车,纵马速度很快。汉代人记录在驰道上驾车半日可以飞驰两百里以上。驰道的施工异常严格,修筑得非常坚固。这些道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距驰道修成600-700年后,很大一部份仍可以维持通行。秦驰道的工程质量令我们今人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6)

  驰道的修建,不仅有利于武装部队的快速调动,更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相异的差距日益缩小。
  可以想象一下,在二千二百年前的秦驰道上,政府官车和邮驿往来飞驰,民间商队络绎不绝,景象何等壮观,正可谓“条条大路通咸阳。”
  秦驰道应是秦帝国的主要交通框架,类似于今天的国道。在秦道路中,除驰道外,还有五尺道,新道等多种名称,估计应是连接驰道的各省级道路。
  秦帝国除发展道路交通外,在水运上也很有建树。秦始皇执政期内曾开凿连接湘江和漓江的灵渠运河。灵渠运河的设计施工者是史禄,官职是郡监御史。史禄是地方检察官,居然设计出灵渠,这一时过二千年仍感觉是惊人创意的工程。史禄站在逝去的历史长河中,显得格外有才。
  秦统一后,国家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准确地说是秦人集体的智慧和意志体现。秦始皇和他的高级幕僚们在帝国的建设中,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坚定不移的意志。此后近二千年的历代帝王,在他们所划定的框架内,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秦帝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燃烧照亮了世界天空,绚烂美丽,其光彩划过天际。公元前三世纪的世界属于中国人。
  二 举政维艰
  公元前219-216年,秦始皇28-31年,秦始皇41-44年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28年。秦始皇第一次大出巡。这次出巡路线是,从咸阳出发,经东方道到山东邹县峄(yi)山,刻石,到泰山,刻石,经黄(山东黄县),腄(山东烟台),成山(山东文登),登,之罘(fu),刻石,南登琅邪(山东诸城),刻石,过彭城(江苏徐州),南渡淮水,至衡山,湘山祠。经南郡,从武关回到咸阳。
  第一次出巡地点以齐,楚故地为主,其中刻石三块,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仅立没刻。
  秦始皇到达邹县峄山,召集鲁故地儒家学者数十人,讨论“封禅”事宜。祭天为“封”,祭地位“禅”。封禅是古天子通过祭天祭地,向天下显示其权威的一种方式,是传说中最高的祭祀仪式。封禅长期没人去做,其祭祀礼仪已部分丢失。秦始皇召集儒家学者的目的是制定封禅仪式具体实施细则。没想到儒者们议论纷纷,各持己见,互相攻讦,大家所说的礼仪规矩众多,可执行性较差。如,祭天登山时都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以免压伤山上的花花草草,表示仁爱。祭地,一律使用草席等等。
  行动派的秦始皇认为儒家说的这些古老规矩,坐而论道,无法施行,于是将众儒家学者置于泰山中腰等候,自己带其他的人登山祭天。下山途中遭遇倾盆大雨,秦始皇和随行人员都被淋得狼狈不堪,勒令不得登山的众儒家学者就此嘲讽秦始皇,秦始皇得到消息后,就对儒家留下成见。
  秦始皇泰山避雨的那棵树,被封为五大夫,是秦军功爵九级。
  祭天完后,秦始皇到泰山支峰梁父山,祭地,刻石。封禅仪式结束。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并徙黔首在琅邪台原有基础上重新扩建。于琅邪台刻石,随行官员有丞相王绾,廷尉李斯,通武候王贲等。
  琅邪台刻石结束,有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灜洲,方丈,仙人居之。诸淂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徐市是当时著名方士兼航海家,名声很大。徐市的一番话说得秦始皇心驰神往,于是调拨专项资金资助徐市。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可渡。秦始皇取随身所带玉璧沉江,行"沉江"之礼,风止得以渡江。秦始皇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湘君是尧的女儿,舜帝的妻子,舜帝被大禹放逐后,随舜帝来到荆楚,死后被尊为神。
  秦始皇大怒,使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东游是为了封禅,南巡推测应是视察前线,虽然秦始皇仅到南郡,没有真正到达前线。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同年,曾前后发50万人,南平百越。秦军在任嚣,屠睢(sui)两位主将率领下,凿山修路答通南岭,兵分五路进攻百越。
  战事初期进展顺利,后遭到越人拚死抵抗,秦军损失惨重,尤其越人中的西瓯人做战勇猛,擅长山地丛林游击战。在一次偷袭战中,秦主将之一的屠睢阵亡。
  秦主将阵亡,秦军非常恐慌,只好停止进攻。秦停止进攻的另一原因是后勤补给严重短缺。50万秦军远离本土1000多公里作战,后勤补给是最重要的。秦军补给线是陆路,翻越南岭,到达前线。陆路运粮,时间长,损耗大,耗费人力多,而且根本保证不了50万大军的军事供给。秦始皇下决心解决运输问题,于是有了史禄凿灵渠的壮举。
  史禄的官职是郡监御史,随大军出征,担任其所在郡部队的监军。
  史禄名禄,姓不详,后人以其官职为姓,称他史禄。石禄的父亲是越人,后到秦国做官。史禄本人应该是在咸阳长大的,但因为父亲是越人,史禄对越地很了解。
  史禄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一条运河,打通南北两大水系,将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这样运粮船队从巴蜀一带的粮仓出发,经长江,湘江,人工运河到达漓江,珠江,后勤物资就可以完全由水路运到前线。
  更令人兴奋的是,当时黄河和长江之间已经沟通,有鸿沟,邘(yu)沟两处连接点,这条人工运河的开凿,将意味着秦帝国的全国水网连成网络。从帝国首都咸阳,仅凭一叶扁舟即可完全由水路到达广州。
  面对这惊人的创意和美好前景,做事果断的秦始皇下令不惜代价开凿灵渠,并亲自命史禄做灵渠工程的总负责人,督建修渠。
  前景是美好的,工程的难度也是巨大的。湘江和漓江之间直线距离仅公里,但两江落差相距几百米,并且开凿路线将凿山而过,工程量巨大。
  史禄最后采用了盘旋反复,通过延长渠道的长度,在同样一个高差的情况下,使渠的坡度减缓,流速降低,同时为了保证即降低流速,又有足够的水量供载重船只通过,史禄在灵渠运河上分段设置斗门,就是水闸,共计36处。建成后的灵渠运河全长约33公里,历时4年(一说是2年)完成。运河流经途中,有飞来石,三将军基等新命地名做为工程死难者的永久纪念碑。
  灵渠的修成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同时标志着中国的水利设计和施工都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灵渠建成后,军事供给有了充足保障,第二年,秦军平定百越,最强悍的西瓯越人被彻底打垮,其首领西瓯译吁宋被秦斩首。
  秦帝国平定百越,在岭南设置了5个郡县,并多次迁民开发岭南,加上最初的50万军队留在岭南生产,前后共计约百万中原军民入岭南开发。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这次出巡路线是,从咸阳出发,经阳武(河南阳武),到之罘,到琅邪,从上党(山西长治)回咸阳。途中刻石两块,是之罘刻石,之罘东观刻石。巡行主要地点是齐故地。
  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四次出巡是游山玩水,刻石封禅是给自己歌功颂德,展示自己权势。这种说法是欠考虑,相当不公正的。当时,君王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是君王分内的工作,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本职工作。为配合君王的这项职责,秦特设立奉常一职,其有众多属官,我们熟知的太史令,太卜令,太宰,博士等都是奉常属官,奉常位列九卿。
  秦始皇自幼年起,就异常认真,相当勤政,这跟吕不韦和嬴氏家族对其所实施的严格近乎残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史记中记录,“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当时,公文是用笔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对日常批示一项工作,秦始皇不批示完每天规定的重量,就日夜不休息。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廷议等多项工作。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工作量是惊人的。
  秦始皇多次出巡的重要原因是,秦灭六国,天下初定,局势非常不稳定。被灭六国失去土地和权势的王室贵族以及门下宾客数量很多,这一群体全国就有三,四十万人,无时无刻不在想颠覆秦政权。六国一般民众,还没有天下一统的观念,部分人对故国仍有眷恋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7)

  
  对秦的统治是不认可的,虽然秦灭六国,天下再没有战争。另外,秦始皇和高层官员面对空前庞大的帝国,显得力不从心。统一后施行的政策,有些过于僵化,如,《秦律》作为秦立国之本,对以服从为天职的武士团体秦人来说,执行都有困难。在法制松散的中原六国看来,那就是苛政,*。秦所定的各项政策,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对解决当时的社会各种矛盾见效甚微。
  秦始皇有建设天下的雄心和良好心愿,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对现状是清楚的。在帝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下,其实是暗流汹涌。含怨弯弓之士大有人在。秦始皇二次东游,发生了张良狙击博浪沙事件。
  张良,是韩国贵族,自其父以上,五代为韩丞相。秦灭韩,张良散尽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报其家五代相韩德恩义。
  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百步之外击人,例不虚发。张良与客阻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行刺失败。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张良更名姓,藏匿下邳。
  随后,张良经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素书》,辅佐汉王刘邦建立汉政权,位列“汉初三杰”,封留候。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无重大事件。修灵渠,南平百越继续进行中。据推测,李斯可能在这年升为丞相。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始皇除出巡外,经常微行,这次是途中遇险特记于史书。
  同年,秦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是“使黔首自实田”。法令的具体内容因秦文书的散失,我们已无从知晓。
  据推测,应该是秦政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土地私有制和允许自由买卖。从而使得国有土地,商人地主土地,自由农民土地三者并存,这项政策和周王朝土地由封建领主所有,自由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相比,应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 内忧外患
  公元前215-214年,,秦始皇32-33年,秦始皇45-46岁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出巡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到碣石(河北昌黎),巡北方。途中刻石一块,是碣石刻石。出巡地点是北方。
  出巡途中,使韩终,候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返回咸阳后,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忘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攻河南地。
  在秦北方有3大游牧民族,是东胡,匈奴和月氏。其中东胡和匈奴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南地是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但无险可守。秦的战略是将东胡,匈奴逐出河南地,将秦防御线向北推至黄河以北,阴山一带,进可与游牧民族决胜草原,退可以依山傍水防御。
  东胡,匈奴是传统游牧民族,东胡后被匈奴灭,史书中对其记录较少。对匈奴的记述是,“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chan)”,“人不驰马,马不解勒”,“险道倾仄,且驰且射”全民皆兵,来去如风,汉人刘晔在《后汉书》中称匈奴是“天之骄子.”
  东胡在秦时比匈奴强盛,其风俗和匈奴类似。
  秦政府准备和游牧民族决胜河南地,东胡,匈奴的作战方式决定秦军在用步兵做防御逐梯次推进基础上,主战方式应是以骑制骑。
  以嬴氏家族为核心的秦人素来以养马著称,秦赢先祖大费(伯益)传说中通鸟兽语,善于驯服鸟兽,秦人到周代还是一个以畜牧为主的民族,而且主要是牧马。秦赢非子被周孝王免去战犯身份封邑就是因为非子擅长养马。秦人后以耕战作为国策,但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
  《韩非子*十过》中记录,秦穆王曾发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兵五万,帮助晋文公重耳返回晋国。畴骑,即指骑兵,是我国记载于古书中最早的骑兵记录,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早300年。
  托名吕尚所著的《六韬*武骑士篇》曰,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gou)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秦对骑兵的选拔应类似于此,出土秦骑士俑平均身高均在米以上,体格匀称,神态机敏。后世《文献通考》上曰,“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陇西之地多骑士。”
  秦马极为优良,“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秦战马身高要求5尺8寸(合今133厘米)以上。秦主持全国马政的最高官员是太仆,位列九卿,可以看出秦对马匹的重视程度。秦政府的“弻马温”居然可以是九卿之一。
  秦骑兵披轻甲,甲仅覆盖前胸,后背,肩和胳膊没甲,利于马上驰射。主战武器是弓弩,近战是长直剑。长柄双手武器没有装备。因为秦时马鞍是低桥马鞍,没有马镫。
  秦骑兵早已成为秦独立兵种。名将白起曾对骑兵编制进行改良,以四骑为一组,三组为一列,战时编队结阵冲锋。秦骑兵单兵技战术过硬,整体攻击力,当时无人能敌。
  拥有一支精锐骑兵部队的30万大军开赴河南地。秦军在人数上有绝对优势,单兵做战能力强悍,技战术水平一流,装备先进,后勤保障有力。
  公元前215年,游牧民族与牧马人在河南地马上争锋,仅一年时间,蒙恬率军击溃东胡主力,东胡远走,略取河南地。
  第二年,西北斥逐匈奴。匈奴单于曰头曼(冒顿之父),头曼不胜秦,北徙。“天之骄子”匈奴北走七百里,避秦。
  蒙恬仅用两年时间将东胡和匈奴逐出河南地,北迁到黄河以北,阴山以北的草原地区,秦的战略目标达成。
  秦帝国北方边界漫长,对手是居无定所,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如何保障北方边界的长治久安,这一难题摆在了秦始皇和蒙恬面前。
  蒙恬出身军旅世家,大父,父亲两代人都是秦主将,蒙恬自幼从军,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作战方式很了解,知道如何应对。蒙恬在公元前214年逐匈奴当年,就发动军队和当地民众,沿黄河南岸连修了44座河上城寨,建县制,以黄河天堑和河上城寨构筑起了一道防御线。
  公元前213年,长城工程全面启动,前后约修筑四年。
  秦长城是在秦昭王长城,赵长城,燕长城原有基础上,新筑,维修,连接,增设辅助城塞完成的。
  燕长城在燕昭王任内始修,分南北两段。燕北长城西起今张家口,经今围场,赤峰,开原,辽阳,东止于平壤北部清川江入海口处。全长1200公里。
  赵长城在赵孝成王任内修建,西起高阙,经固阳,九原,今包头,今呼和浩特,东止于张家口附近,全长约200多公里。
  秦昭王长城是昭襄王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向东北延伸到胜州附近,全长约1000公里。
  秦,赵,燕长城原有长度约为2400公里左右。
  秦长城修成后西起临洮,中经高阙,东到辽阳东南,依托黄河天堑,阴山,贺兰山之险而筑,因地形,用制险塞。全长约2400公里,和原有三段长城长度基本相同。蒙恬除维修原有三段长城外,实际新修,连接长度不超过四百公里。
  蒙恬的长城东止于辽阳东南,对燕长城辽东入平壤段予以放弃没修筑。而在赵长城外新筑了一道长城,原因是河套地区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必进之地,做为重点防御地段。
  蒙恬的河套防御体系是三道防线,赵长城外新修长城是第一防线,全部修筑在河流以北,使南下的游牧民族得不到水源供给。维修后的赵长城是第二道防线,在黄河以北,依山修筑。黄河以南河上城寨是第三道防线,据黄河而守,防止游牧民族渡河。三道防御线过后是防御纵深,长城以南筑多处大城,驻扎守卫主力。九原郡和上郡分别是北边防军的前敌指挥部和总指挥部,大军屯扎,随时驰援前方。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科技和军工都不发达,突破三道防线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突破三道防线才只是刚进入河南地,河南地还有多座大城,九原郡和上郡的大军也可以随时驰援,南北夹击。
  蒙恬的河上城寨修完,北方民族就已经是知难而退了,长城的修筑更使得胡人望城兴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秦帝国之始皇风云(38)

  
  昭王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的修筑都极为科学,蒙恬更是发扬光大。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以墙制骑。长城防御工事不仅仅是一道墙,而是墙,烽火台,障城,大城四位一体,其后还有城塞的防御纵深。在平原地带和山口,城墙高厚,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立南北两座障城,利于协防。长城分段设立烽火台,用来传递警戒信号。后有大城驻扎主力和储存军用物质。
  秦长城是土筑。最下层是生土,生土上覆盖一层坚实的黄土,再向上时夯土城墙,夯土层中夹有粘土和碎石,施工质量较严格。明长城则多是砖石结构,辅助设施比秦长城更加完善。
  现在说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号称“万里长城”,是明长城。明长城比秦长城长度多一倍,位置上大约要南移三百多公里。秦长城和明长城相距约300公里,两者不是同一条长城。明人因秦人修长城遗臭万年,谈虎色变,避讳“长城”,非常幽默地把自己的长城叫作“边墙”。至于长城后来为什么会南移修筑,台湾留美学者黄仁宇一锤定音,就是东亚大陆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边界随气候变迁南移,即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的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理论。
  秦长城的修筑作用是明显的,秦帝国漫长的北方边界仅需要在关隘处驻军即可。秦依托长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战争的主动权从此由秦人掌握。蒙恬击退东胡和匈奴,至秦灭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代和匈奴作战非常被动,主要原因有,一.汉代的主将多不是职业军人,军事素质不如秦将.秦人是周王朝戎守西陲的军事集团,秦将多出自军人世家,自幼从军,因军功拔于行伍之中.汉大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都不是职业军人,当大将只是因为他们是汉武帝的亲戚.二.汉军的战力不如秦军.秦人是军事集团,秦骑兵的单兵和整体攻击力均优于匈奴,汉军则不如匈奴.三.秦对匈奴作战,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战术准备,汉代则没有,大军分几路出击,满草原寻找匈奴,遇上了打一架,遇不上粮食吃完收工回家,就象是数十万人去草原旅游观光.四.汉代的匈奴统一了北方草原,实力比秦代更强盛.由于上述不完全的原因,汉朝对匈奴始终是被动的.
  汉人其实是有一位非常伟大的英雄的,那就是班超.班超单枪匹马基本上没花银子,也没用兵,只是凭借个人魅力和汉的威名,就把整个西域纳入汉的版图.没有数十万大军分路合击,没有"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的看客们都大呼,不精彩,不刺激,没意思,很无聊.
  蒙恬实际修筑,连接长城,长度不超过400公里,维修工程多集中在陇西郡,北地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设置郡县。发诸尝逃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以適遣戍。
  四 雄者暮年
  公元前213-212年,秦始皇34-35年,秦始皇47-48岁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池。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从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面对困难重重的时局,明知是歌功颂德,仍然感到很开心。
  博士集团的领袖,扶苏的老师,齐人淳于越对这种有点肉麻的奉承非常不满,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认为秦帝国目前局势,问题在于根本制度,应该效法商周王朝分封子弟,实施分权治理,才能长治久安。并当面指责周青所属的外籍政团,不正视眼前现实,不解决实际问题,一味媚主面谀。
  秦始皇知道国内问题的严重性,淳于越的提案是继前丞相王绾之后,第二次在公众场合提议。事关国家的根本国策,秦始皇高度重视,决定将淳于越的封建制提案,再交付廷议集体辩论。
  廷议由左丞相李斯主持。李斯当年极端反对封建制度,主张中央集权和郡县体制。如果接受淳于越的提案,等于是承认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政策上的错误,而且李斯任丞相已有好几年,是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责任人,这个后果可是很严重的,李斯轻者罢相,严重的话有生命危险。
  李斯年轻时代来到秦国,长时期受到秦本土争团的压制,经过近30年的打拚,才坐到了丞相的位置。以李斯自私自利,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来说,李斯对来之不易的丞相位置非常珍惜,仅从保护自己安全方面考虑,也决定了李斯不管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在当时到底那个更正确,李斯都会对淳于越的封建制度提案发起绝地大反攻,不惜采取极端手段阻止淳于越提案的廷议通过。
  李斯性格上的重大缺陷后来导致了扶苏案的悲剧发生。秦统一六国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秦始皇和李斯基本上是一致的。秦始皇推崇韩非子,以其为师。李斯师从荀况,荀况是儒家大师,但荀况务实,其学说源出儒家而近于法家。李斯是当时法制派的杰出代表。李斯能当丞相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想法和秦始皇基本是一致的。秦始皇的亲政期是重用秦本土政团,对于李斯为首的外籍政团一直是大胆使用,小心提防,给钱不给权的态度。
  秦帝国主要问题是执政者由上而下主动强制推行的各项法令制度,在基层效果不彰,并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虽没指定为太子,但在秦嬴王室和公众眼里,扶苏继承人的身份是公认的。
  扶苏对秦始皇和李斯建国后推行的许多民生政策是不满意,不认可的。在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团一拍即合,深层次的原因是李斯从内心非常畏惧扶苏,从而需选择了一条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的不归路。
  李斯决定反攻淳于越,过程就轻而易举了。李斯是学派第一人荀况门下高徒,才高八斗,三十年从政经历,近二十年担任秦最高司法长官廷尉,是法学大家,逻辑思考严谨,雄辩能力和纵横家有得一拚。
  廷议的结果是李斯舌战群儒,挡者无不纷纷披靡,李斯驳回淳于越提案。秦始皇本来就倾向李斯,对儒家师古非今有成见。于是同意淳于越提案驳回,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
  李斯驳回淳于越提案立论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国家的法制制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与时俱进。“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大家都以私心批评政府的现行政策,以发表不同的意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造成社会混乱,皇帝和政府的权威受到损害,以至于现在问题重重,国家混乱不堪。
  李斯的立论是很吸引人的,但结论相当有问题,解决方案更是有问题。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批准了解决方案。制曰:“可”。其实秦始皇面对社会众多矛盾,执政后期基本上是有心无力,以至于果敢自信的秦始皇开始沉迷于鬼神事,寄希望冥冥之中的鬼神能够给他指引一条正确道理。
  焚书的具体执行方案是,除了史官保存外,秦纪以外的历史皆烧之。不是任职为博士的人敢藏有《诗》《书》和百家书籍的,守,尉等各级官员全部奉命搜缴出来,加以烧毁。敢谈论《诗》《书》内容者,处死。以古非今者全家抄斩,各级官吏知情不报者视为同罪。*书令下达三十日内不烧者,处以黥刑罚作城旦。不在焚书令范围内的,是医药,卜筮(shi),种树之书。如果有想学法令的人,必须以吏为师。
  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限制儒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的官职继续保留,学术上鼓励儒家继续研究。秦所焚书籍是民间藏书,国家图书馆对众多百家书籍是予以保存的,后经楚人一炬,化为乌有。
  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家在焚书案中受到重创。秦始皇和儒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焚书对解决现实困难没有帮助,反而使一些矛盾激化,大量的不法活动转入地下,帝国面临更大的风险。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in)谷,直通之。蒙恬修直道,是为了巩固北方国防,利于军队和物资在战时能快速调动和输送。直道全长近700公里,修成后从咸阳到九原郡,骑兵部队仅需三天三夜即可到达前线。
  直道堑山堙谷,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直通之。二千多年前,只有意志超群的秦人才能修造这样的军事工程。汉代司马迁游历北方,经直道返回,现场采风,司马迁被崇山峻岭中的一条笔直大道深深震撼,感慨万千,“固轻百姓力矣。”奇怪的是,司马迁对修长城和直道所征发民工和死亡情况并没有直接具体记录。
  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做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骊山陵自秦始皇十三岁为王起就开始动工修造。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阿房宫终秦灭亡,没有修建完工。现在实地发掘现场,也得以证实。其规模要远远小于司马迁所记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2 16:42 , Processed in 0.32985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