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幻

[02.18][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6: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埋在“死人之丘”下的城市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滚滚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这里是信德沙漠的边缘,白日狂风沙尘呼叫,夜晚寒风习习。尽收眼底的只有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多少年来,这里一片荒芜,满目凄凉,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死人之丘”。


   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偶然来到这里,在佛塔的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


   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这里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废墟。这一考古发现,向世人证明了印度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而灿烂。


   这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了结构独特的文字,还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而且广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进行着贸易往来。


   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几十年过去了,古城的真实面貌已经渐渐显露出来。


   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庄。后来,各个村庄逐渐扩大,渐渐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城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街道,居民大约有数万人。城里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齐,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条。


   摩亨佐·达罗城里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


   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间,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国王或首领居住的地方。


   另外,还有不少两层楼房屋,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这些显然是属于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不过,迄今还没有发现,或者还无法证明,哪一座建筑是宫殿或神庙。古城里发现过一些带有很多装饰品的小型裸体人像。据推测,这也许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


   古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墙里面装有专用的垃圾滑运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运道,滑到屋外街边小沟。小沟又连接下水道系统。这样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在上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城镇也望尘莫及。


   古城的居民特别爱清洁。城里最突出的一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有一条一人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个房间里有一口椭圆形水井,大概是给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连串小浴室。每个浴室里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来是作热水浴之用的。此外,还有作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间。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达罗人高度重视清洁卫生的标志,也是首次见于历史的一种现象。


   在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里发现的大量石制印章、不仅是一种雕刻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更是人类古文明最珍贵的文献资料。因为,在这些印章上刻有牛、鱼和树木的图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遗憾的是,这些“天书”至今还没有被人们识读。曾经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说,他已读通了125个这种文字,并认为摩亨佐·达罗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了带有表音性质的文字。


   古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现证明:包括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伦、中国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监。


   史学家认为,昔日摩亨佐·达罗郊外,也是郁郁葱葱,长满着茂盛的草木。和尼罗河一样宽阔古老的印度河,不仅灌溉着这里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间的文明。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种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其水份迅速蒸发,然后随风吹蚀,最后终于使这里沦为一片沙洲。可见,环境的保护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摩亨佐·达罗人后来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摩亨佐·达罗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呢?谜底可能还深藏在神秘的“死人之丘”底下。可是,由于岁月的消磨,洪水的冲刷和盐碱的腐蚀,解开这些历史悬案的希望就像眼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日见颓败一样,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6: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6: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过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已,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4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灌顶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举行登极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他征服,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则。他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充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庭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就连我国的宁波,还曾经有过阿育王寺,说明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


   佛教的创始当然应该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规模的传播,则要归功于阿育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婆罗多》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天上8位神仙兄弟,带着他们美丽的妻子们下到人间游玩。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漂亮的母牛带着小牛犊在吃草。母牛有着锦缎般的皮毛和惹人怜爱的姿态。一位妇人被母牛吸引了,她要求神仙们把母牛带走,她的丈夫知道这是极裕仙人的母牛,劝她放弃这个想法,但她执意不从。最后,在众兄弟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偷走了母牛和牛犊。


   极裕仙人是位很有法力的大仙。他回来后发现母牛不见了,运用法力很快就知道了谁是偷牛的人。他发出诅咒:8位神仙兄弟都将降到人间做凡人。极裕大仙和诅咒是很灵验的,肯定能变成现实。8位神仙兄弟非常后悔,他们一起向大仙请求宽恕。大仙在他们的恳求下,把诅咒减轻了:7位兄弟都必须到人间走一遭,但偷牛的主谋将留在人世间。


   8位神仙兄弟又去求恒河女神做他们的母亲,商量好恒河女神生下前7个孩子都扔入恒河,让他们洗去罪过,重新复活为神。恒河妇神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她答应他们的请求,便化作一位美貌的女子到人间。她娇美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使她得到人间国王福身王的爱情。


   在结婚前,他们订了一个协议;福身王不许问她的来历,不得干涉她的行为,迷恋中的福身王答应了。他们成亲了,生活幸福美满,每年都生下一个俊美的孩子,但母亲每次都将孩子扔入恒河,然后笑容满面地回到丈夫身边。国王极为震惊,但因婚前有约,只好默默忍受,这样延续了7年,第8年生第八个孩子的时候,福身王忍无可忍,终于要制止妻子了。丈夫违约,大仙的诅咒也实现了。恒河女神向丈夫讲明原委,带走了小儿子。儿子被送到大仙那里,学习各种知识,练就了各种本领,长大后回到福身王身边,成为英武、博学、善良的人物。国王立他为太子。


   福身王失去爱妻后,十几年都闷闷不乐,也没再娶。有一次,他在河边看到一位大眼细腰,似花似玉,浑身发着异香的渔家女子。他要求这位女子嫁给他。但女子父亲提出的条件是要让他女儿生下的儿子继承王位。福身王已将恒河女天神般的儿子立为太子,无法答应。他又开始郁郁不乐了。太子知道原因后,他向渔父发誓他要放弃太子的地位,并发誓一辈子不结婚,这样来保证渔家女的后代稳坐王位。渔家女终于和福身王结婚了,他们生下花钏和奇武两个儿子。花钏很早就死去了。奇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持国,一个叫般度。持国是个瞎子,但他有以难敌为首的100个儿子。般度有以坚战为首的5个儿子,但个个武功出众。


   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从小就产生了竞争和矛盾,长大后又开始争夺王位。难敌为了独占江山,经常想谋杀坚战兄弟。有一次他建造了一个涂满树胶的房子,让坚战五兄弟去住,当他们一住进去的时候,又派人去放火,树胶房子最容易着火,一下子就烧得精光。幸好有人报信,坚战兄弟从事先挖好的地道跑走了。


   坚战兄弟们逃过了森林。在一次邻国公主招亲大会上,坚战兄弟中的一个人,一箭射中远处旋转的鱼的眼睛,他可以娶美丽的黑公主为妻了。但遵从母亲的旨意,他们五兄弟共同娶了这位妻子。


   黑公主的国家势力强大。有了这样的支持,坚战五兄弟又回国了。国王分给他们一半国土,但都是荒凉的土地。难敌又想起一个坏主意,他让般度王兄弟和他玩掷骰子的赌博。条件是输了的一方必须流放12年,第12年还不能被认出来,否则又得增加12年的流放。般度王兄弟被迫无奈答应,结果输了,他们只好到森林中去过流放的生活。第13年时,他们乔装打扮,到一个国家的王宫里干活。等一年过去了,他们派使者回国要求归还他们的一半国土。


   难敌拒绝了坚战五兄弟的要求。双方终于爆发战争了。难敌和坚战都联络了许多国家做他们的支持者,当时印度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参加了这场大战——俱卢大战。


   这场大战进行了18天,死伤无数人,难敌的99个兄弟都被杀死了,只有难敌一人逃跑了。他躲进一个湖里,用一根芦管呼吸。但被坚战五兄弟发现了。他们用语言羞辱他,逼得难敌从湖里冒起来,和他们决斗。难敌寡不敌众,也被杀死了。


   难敌的战士们决心为难敌报仇,他们夜袭坚战五兄弟的军营,把酣睡的战士都杀死了。幸好五兄弟当时不在,得以逃生。坚战回国做了国王,想到兄弟家族间的残杀给人民带来了那么严重的灾难,他们心里感到很愧疚。不久,他们把王位交给了孙子,带着妻子黑公主到喜马拉雅山去修道了。最后他们都升入天堂。


   这些故事是印度史诗《摩词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据说它是印度传说中的大圣人毗(pí)耶娑创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长达20多万行,是荷马史诗的8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在印度一年一度的庙会上,艺人们都要分段朗诵它,听众常常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迷宫



   在远古的时代,有位国王叫弥诺斯,他统治着爱琴海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弥诺斯的儿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阴谋杀害了。为了替儿子复仇,弥诺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战。在神的惩罚下,雅典正充满灾荒和瘟疫。在弥诺斯的挑战下,雅典人向弥诺斯王求和。弥诺斯要求他们每隔9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


   弥诺斯在克里特岛建造一座有无数宫殿的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谁进去都别想出来。在迷宫的纵深处,弥诺斯养了一只人身牛头的野兽米诺牛。雅典每次送来的7对童男童女都是供奉给米诺牛吃的。


   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头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长们都惶恐不安。雅典的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看到人们遭受这样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他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并发誓要杀死米诺牛。


   雅典民众在一片哭泣的悲哀声中,送别忒修斯在内的七对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只要船上的黑帆变成白的,就证明爱琴国王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潇洒引起弥修斯国王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忒修斯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偷偷和他相会。当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她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诺牛的伤害。


   聪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进入迷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怪物米诺牛。他抓住米诺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剑,奋力杀死米诺牛。然后,他带着童男童女,顺着线路走出了迷宫。为了预防弥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启航回国。经过几天的航行,终于又看到祖国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伙伴兴奋异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翘首等待儿子归来的爱琴国王在海边等待儿子的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时,以为儿子已被米诺牛吃了,他悲痛欲绝,跳海自杀了。为了纪念琴爱国王,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弥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找到了迷宫。迷宫坐落在克诺萨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周围曾经古木参天。迷宫由东宫和西宫,由国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楼房、贮藏室、仓库等组成。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结为一个整体。位于高坡地位的西宫大部分宫室是三层建筑。这些华丽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真是千门万户,曲经通幽。这些建筑廊道迂回、宫室交替,一走进去特别难于找到出路,说它是迷宫,真是恰到好处。直到今天,人们仍用“迷宫”这个词比喻错综复杂,难以找到明确方向的东西呢。在迷宫的墙上,还有壁画。这些壁画历经3000多年,但刚出土时,还色泽鲜艳。墙上的壁画有斗牛戏的内容,这些也许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南海迷宫和宫中饲养的吃童男童女的人头牛身怪物米诺牛的情节隐隐约约相符合。在宫殿的长廊中,有表现国王、贵族活动和集合的壁画。有一幅是塑造王国的,他戴的王冠是用百合花编成的,他脖子上戴着项圈,手上套着镯子,正在百花丛中散步。有的壁画中,男子们拿着金银器皿,女子们穿着镶白边的黑裙,体态婀娜,神情栩栩如生。


   在迷宫中,还发现了2000多快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发现了一样的文字,后人学者称它为线形文字。一直到1953年,才有学者破译了这些线形文字的意思,原来它记载着王宫财物的帐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十进位。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徽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也许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在迷宫的周围,还发现有豪华的住宅,里面居然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在豪华住宅的旁边,有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这显然是穷人和奴隶居住的地方。


   由于地下迷宫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荷  马



   他双目失明,四处漂泊,像中国的卖唱艺人似的,背着希腊古代的乐器——七弦竖琴,把自己的诗吟唱给大家听。他的诗在七弦竖琴的伴奏下,美妙动听,情节精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他的诗有关希腊的历史事迹、神话和传说。他自己没有用笔写下那些锦绣珠玑般的诗句。他死了,但他的伟大的诗篇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他活着时,穷困潦倒,乞讨为生,他死时,却有九座城市争着说他诞生在他们城里。正如诗中说的:“九城争夺盲荷马,生前乞讨长飘零。”他就是希腊史诗的作者荷马,他的伟大诗篇就是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这两部史诗既是古希腊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伊利亚特》大约写于公元前9世纪,但是史诗的故事则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商朝)。当时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发动了持续10年的战争,《伊利亚特》主要叙述战争中传奇式的情节,着重描绘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伟大形象。


   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严阵以待,双方打了数个回合。希腊人虽然连连取胜,但却不能攻克城池,战争终于变成持久战了,不觉9年过去,第10年终于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英勇善战,屡创奇功,令特洛伊人闻风丧胆。一次,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阿喀琉斯心爱的女奴,阿喀琉斯非常气愤,从此拒绝出战,他吟诗饮酒,对战争不闻不问,特洛伊人乘机反攻,大举获胜,希腊人面临全军惨败的危险。阿喀琉斯拒绝和阿伽门农讲和,但看到惊天动地的血战,他心里暗暗为希腊人的命运着急。他让自己的好朋友帕特洛克拉穿上自己的盔甲,让他去应战。特洛伊人误以为是阿喀琉斯又回来参战了,纷纷向后退去,帕特洛克拉杀了特洛伊联军的主将,大获全胜。


   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尔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发现帕特洛克拉并非阿喀琉斯本人,冲上前去将一柄标枪投向他的后背,并将阿喀琉斯的盔甲剥下穿上,向希腊人杀来。


   形势万分危急。阿喀琉斯悲痛万分,他身先士卒,重上战场。他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为好朋友复仇,并把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战车后面,拖在地上,绕特洛伊城三周。


   深夜,月光如水,赫克托尔的老父突然来到阿喀琉斯的宫帐。他亲吻阿喀琉斯的双手,老泪纵横地说:“天神般的阿喀琉斯,想想您的父亲,可怜一下我吧。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之前更心痛的了。”阿喀琉斯心中郁积的怒火被冲洗得干干净净,他让女奴洗净赫克托尔的尸首,涂上橄榄油,裹上衣服,亲手将赫克托尔放在马上,交给他的父亲。双方停战12天,分别为赫克托尔和帕特洛克拉举行了葬礼。


   几天后,特洛伊和希腊联军又恢复了战斗。阿喀琉斯虽英勇,但也有打肫的时候。一次,特洛伊的花花分子帕里斯,借助神的力量,用暗箭将阿喀琉斯射死了。阿喀琉斯小时候,他的母亲提着他的脚跟,把他放在魔水中沐浴,他因而可以刀枪不入,但他母亲握住的脚跟没有被魔水沐浴到,因而他的脚最容易受伤。帕里斯的箭就射在他的脚跟上。现在,“阿喀琉斯的脚跟”在欧洲就是“致命伤”的意思。


   战到后来,多谋善断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想了一条妙计。他让木工制作一匹大木马,内藏精兵强将,希腊人假装撤退,把大木马留在特洛伊城外。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退兵,欣喜万分,将木马当做战利品拖到城内。深夜,木马上的希腊人不失时机地爬了出来,将城门打开,埋伏在城外的希腊人闯进城中,一举夺下城池,一把火将繁华的特洛伊城烧为灰烬。《奥德修斯》着重描写想出“木马计”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回国途中的传说。


   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后,大肆杀戮和掠夺后,胜利回国了。归途中,他们触犯了天神,希腊的船队被海风掀翻,很多人淹死在大海中。奥德修斯带着剩下的少数人在大海中漂泊。他们受尽了各种磨难,不能回家。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泊时,和狂风巨浪斗争,和吃人妖精斗智,拒绝了女巫的爱情。他在海上整整飘泊了十年。在奥德修斯的国家流传他已经死去。当地的贵族恶少都来纠缠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妄想夺得他的地位和财产。奥德修斯的儿子走遍希腊各地去寻找他。那帮恶少整天在他的家里大吵大闹,又吃又喝。


   奥德修斯后来漂泊到斯赫里岛,当地国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得知他不幸的遭遇后,又派人送他回国。


   回国后奥德修斯扮成一个老年的乞丐,见到了他的儿子。他们俩齐心协力,终于除掉了所有在他家中胡作非为的贵族恶少。他不仅和忠于他的妻子团圆,而且重新做了国王。现在,人们都认为,“荷马史诗”不但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史诗反映的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也因荷马史诗被称为“荷马时代”。荷马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诗人。经过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荷马是一位生活在公元前850年左右的诗人,“历史之父”希罗德曾为他写了第一个简要传记。传记中说他是爱奥尼亚人(古希腊的一个民族),曾办过一所修辞学校,后游历过地中海的所有地区,最后死在爱斯奥岛上。爱斯奥岛现在叫尼奥岛,是爱琴海沿岸的一个希腊小岛,荷马的坟墓就在那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木 马 计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据说斯巴达有一人家生了个女儿,取名海伦。这小姑娘俏丽无比,渐渐长成一个举世罕见的美女。人人都公认她是全希腊各国最美丽的女子。希腊各国的公子王孙们都纷纷追求她,追求不成者也以看到她的芳容为一生最大的愿望。海伦成了各国公子王孙们的偶像和精心保护的珍宝。后来,海伦的未婚者们达成了协议:让海伦自己选择丈夫,大家保证尊重她的选择,而且要共同保护她丈夫的权利。


   后来,斯巴达王阿特柔斯的儿子墨涅依斯为海伦看中,两人成亲。不久,墨涅依斯做了国王,两人相亲相爱,是一对美满的夫妻。


   一天,墨涅依斯的王宫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特洛伊是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上的一个小王国,它和希腊隔海相望。墨涅依斯对帕里斯盛情款待,连年轻的王后海伦也亲自出来接见。帕里斯长得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很讨女人喜欢。海伦和他一见钟情,竟鬼迷心窍地和帕里斯一起逃回特洛伊城了。帕里斯还掠走了王宫中的许多财宝。


   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他连夜赶到迈锡城,请国王阿伽门农,也是他的哥哥帮他复仇。阿伽门农当时是希腊各国的霸主,他马上邀请了希腊许多小国的国王来开会,会上大家决定联合起来,用武力消灭特洛伊城。阿伽门农被推选为统帅。不久,一支有10万人马,一千多条战舰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攻打特洛伊城去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爆发了。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神安排的,他们给这场战争的起因编了个美丽的神话。


   神话中说,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国王珀琉斯和海中女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匹斯山上的许多神仙都应邀而来了。宴会十分热闹。忽然,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女神,她把一个金苹果扔在桌子上,上面刻着一行字:“给最美丽的女神”。


   扔苹果的女神是“争吵女神”。珀琉斯国王本来就不敢邀请她,没想到她却自己来了,而且引起一场争吵。因为女神们都想得到金苹果,以此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


   于是,众神的首领宙斯命令女神们到特洛伊去,请一个叫帕里斯的牧羊来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女神们都给帕里斯最大的许诺:天后赫拉答应使他成为一个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保证使他成为一个最聪明的人;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发誓让他娶到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做妻子。


   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因为他不要智慧,不要当国王,只要一个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牧羊童,是特洛伊国的王子伪装的。


   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帕里斯拐走了当时最美的女子海伦——斯巴达王墨涅依斯的王后。由此,引发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


   却说希腊人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城,但特洛伊城是个十分坚固的城市,希腊人攻打了九年也没有打下来。


   第十年,希腊一位多谋善断的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一天的早晨非常奇怪。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扬帆离开了。平时喧闹的战场变得寂静无声。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惊讶地围住木马,他们不知道这木马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要把它拉进城里,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推到海里。正在这时,有几个牧人捉住了一个希腊人,他被绑着去见特洛伊国王。这个希腊人告诉国王,这个木马是希腊人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希腊人估计特洛伊人会毁掉它,这样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但如果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就会给特洛人带来神的赐福,所以希腊人把木马造得这样巨大,使特洛伊人无法拉进城去。


   特洛伊国王相信了这话,正准备把木马拉进城时,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跑来制止,他要求把木马烧掉,并拿长矛刺向木马。木马发出了可怕的响声,这时从海里窜出两条可怕的蛇,扑向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拚命和巨蛇搏斗,但很快被蛇缠死了。两条巨蛇从容地钻到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下,不见了。


   希腊人又说,“这是因为他想毁掉献给女神的礼物,所以得到了惩罚”特洛伊人赶紧把木马往城里拉。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深夜,一片寂静。劝说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的希腊人其实是个间谍。他走到木马边,轻轻地敲了三下,这是约好的暗号。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


   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1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


   “当心希腊人造的礼物”这一成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传着,它提醒人们警惕,防止被敌人的伪装欺骗,使敌人钻进自己的心脏。这句话来自木马记。“特洛伊木马”现在已成了“挖心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林匹亚赛会



   波斯王薛西斯统率的大军横扫了希腊北部,来到了南下唯一的通道,德摩比勒隘口前。令他十分奇怪的是,把守关隘的只有几千名希腊士兵。“难道希腊人另有埋伏?”直到派去侦察的人回来向他报告,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此时正是希腊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间。而在希腊,奥林匹克是高于一切的大事,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甚至在外敌入侵时也不受影响。


   那么,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希腊神话传说: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整个世界。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他们进献上整牛整羊作为祭品,载歌载舞,欢庆宴饮,同时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


   到公元前766年时,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也就是运动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是200码(大约182米)短跑,后来逐渐增多,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比赛。最受观众欢迎的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奔腾,车轮滚滚,尘雾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骏马的嘶鸣,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热烈的气氛。因为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又要接受专门训练,所以参加的往往是贵族的代表。


   运动会结束,竞赛优胜者要戴上用月桂编成的王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桂冠。戴着桂冠的优胜者比国王还要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有人甚至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崇拜。竞技大会的闭幕式上,还要举行“国宴”招待他们。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希腊,有的时候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扬。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有的城市还故意把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进城。如果优胜者是雅典人,还可以得到500银币的奖励。


   古老的运动会还树立起了一种优良的运动作风,优胜者得到最高的荣誉,受到普遍的尊敬;而那些在运动会上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作弊的人,要被立即赶出竞技场,遭受大家的耻笑。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代希腊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甚至战争也要为运动会让路。交战的双方会暂停攻击,等到5天运动会结束以后再继续开火。后来,休战期延长到一个月,最后延长到3个月。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希腊人仍把运动会放在第一位。竞赛期间是希腊全国性的节日,每个希腊人都把能看到奥运会当作一生幸福的大事。


   奥运会对希腊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的各个城邦,因为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会,就有了共同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彼此接近,也增加了各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很多城邦之间的紧张的关系一定程序上得到了缓解。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的发展。希腊著名雕刻家迈伦塑的掷铁饼者,肌肉健壮,线条流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青年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被誉为不朽的艺术珍品。希腊人中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奥林匹克,就没有希腊雕刻。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到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举行比赛,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中断了1500多年。后来,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公元1896年,奥运会又在雅典恢复了。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比赛项目更多,参赛的选手更多。每隔4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会集在田径场上,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和友谊。奥运会又成为了人类和平友谊的盛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斯 巴 达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象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缴给奴隶主,自己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诗中写道;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希洛人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武装起义。再加上希洛人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就用一种叫“克里普提”的方法来迫害和消灭希洛人。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动的意思,史诗中记载:“长官们时常派遣大批最谨慎的青年战士下乡,他们只带着短剑和一些必需的给养品。在白天,他们分散隐蔽在偏僻的地方,杀死他们所能捉到的每一个希洛人。有时,他们也来到希洛人正在劳动的田地里,杀死其中最强壮最优秀者”。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一次战争中,2000希洛人立下战功,斯巴达人答应给他们自由,把他们带到大庙中给神谢恩。但他们被埋伏在大庙中的奴隶主屠杀了。希洛人作为所有斯巴达人的公共财产,个别斯巴达人无权买卖希洛人,但可以任意伤害希洛人。在节日里,斯巴达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们拖到公共场所肆意侮辱。希洛人既使没有过错,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记住自己的奴隶身份。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在军事训练同时,斯巴达人还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观点。教官常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克里普提”活动,直接屠杀希洛人。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直至被狐狸咬死。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的说话就象军事口令一样。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一切有关城邦的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然而,名义上还要由公民大会通过,方可有效。


   斯巴达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加剧对希洛人的压迫和剥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举行起义。约公元前640年,希洛人发动长达十几年的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境内的希洛人再次起义。他们英勇顽强,直逼斯巴达城下,坚持了长达10年的斗争。斯巴达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给了起义军自由。斯巴达的统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斯巴达一天天走向衰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04:59 , Processed in 0.221841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