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夜叉丸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德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上的显赫。”有一次,他批评宗教的时候,普鲁士的国王威胁他,康德的回答是:“抛弃自己内心的信念或公开承认错误,这是很不光彩


  的。对目前这种情况做臣民的只好保持沉默,如果一个人所说的每件事都很正确,这并不意味着他有意要公开声明这一切。”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


  中的道德定律。”这句人类思想史上气势非凡的名言,出自《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也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能达到这种认识高度,黑格尔,这位倡导辩证法,并把康德的古典哲学发展到顶峰的哲学大师,在政治思想上却从开


  放渐趋保守,年青时他欢呼自由和博爱,反对封建专制,可是到后期,却声称普鲁士君主专制是绝对精神的最好体现,提出“国家至上”、“


  人民与贵族相联合”的口号,也因此,他的哲学成为普鲁士乃至德意志的官方哲学。但是透过他的学说,我们能感知这位哲学大师内心深处对


  统一国家形式的向往,对于强大国家的渴望,这种情绪其实是几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心结。


  侧文五:康德


  康德的出身于一个虔诚的新教家庭,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自小身体不好,他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方圆40公里的范围,据说


  是因为身体不好,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


  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他读书、写作,准备第二天的讲课。晚上9-10点间睡觉。


  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一次当他还在盘算自己的财产时,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则是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


  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


  ,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这是一个褒贬难定的评价,也许康德的生活平淡了些,但他在精神领域的生活实在是太


  丰富了。


  跟德意志哲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相衬,德意志音乐创造了世界艺术的奇观。


  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7位音乐巨人就像一场接力赛的运动员一样,将音乐的火种代代相传,而且火光


  越来越旺,足以照亮黑暗年代德意志颓唐的心灵。


  亨德尔的华丽,海顿的自然,莫扎特的优雅,舒伯特的抒情,巴赫对永恒的理解,格鲁克对英雄的崇拜,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一


  代代壮丽的音乐风景。他们的音乐灵魂都来自德意志底层人民的心声,这七位大师都出身于中下层,巴赫和贝多芬、莫扎特的父亲都是穷乐师


  ,不被人尊敬,海顿的母亲是厨娘,舒伯特的父亲是穷教员。在讲究地位和出身的年代,在虚弱的德意志被人嘲笑的年代,他们的音乐生涯中


  因此充满了艰辛与痛苦,但是他们像英雄一样在音乐领域吹响了冲锋号,创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光荣和尊严,并用艺术的方式将德意志联系在一


  起。


  当德意志的暴君们忙于争权夺利,压榨人民的时候,很少有人给予这些音乐大师应有的尊敬和帮助,却把他们视为提供享乐或者附庸风雅


  的仆役。在魏玛公国,大公竟让巴赫与仆从、厨师呆在一起,当他被叫到莱比锡时,一位自以为很有鉴赏力的官员居然说:“由于我们找不到


  最好的音乐家,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


  同样的命运也落到莫扎特头上,一个伯爵在他20岁时打了他,他跟一位大主教去维也纳,就餐的时候却不得不坐在仆役的下首,而他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的时候,这位主教大人居然大骂他是无赖、流氓。


  心灵受过类似伤害的贝多芬因此刻意保持自己的尊严,一位德国作家写道:“他处处希望自己的行为像一位君王那样,实际上他确实是。


  ”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顶峰,是音乐世界的帝王,拿破仑用刀剑和炮火征服世界,而他用音乐和激情征服人心。他是战士,他用音乐挑战命


  运,在那首《命运交响曲》中,心灵的旋律化作战士的灵魂,不被狰狞的命运所压服,“扼住命运的咽喉”,抗争到底,用火一样的激情追求


  永远的胜利,而这一点和拿破仑太相似了。


  1803年,贝多芬这个不屈的战士刚刚从死亡一样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因为此前他的耳朵聋了,对音乐家来说,再也听不到音乐,听不到旋


  律,就像战士失去持剑的双手,画家失去观察世界的双眸,而他居然能从这样的打击中活过来,不能不说他具有德意志性格中的顽强与勇悍,


  失去了辨别声音的双耳,他只能用心去感知,但是他最伟大的作品恰恰都是在他耳聋之后诞生的,这实在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他的确扼住


  了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本人反对诸侯专制,拥护共和主义,他对所有君王不屑一顾,即使对拿破仑也是如此。


  1803年底,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他用铅笔在第一页写着:“为拿破仑而作”,同时将两个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拿破仑-


  路德维希范 贝多芬”。此时的拿破仑正在欧洲横冲直撞,一个个封建王朝被他的战马踏得粉碎,贝多芬为他的每一场胜利而欢呼,他从拿破仑


  身上汲取斗志和音乐养分,所以这首交响曲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年后的一天,贝多芬的一个学生冲进他的房间,大声喊:“拿破仑要做皇帝了。”


  贝多芬惊呆了,他大喊道:“他难道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吗?现在他也开始践踏人权,肆意妄为了!他希望居于万人之上,成为


  一个暴君”。于是他拿起《第三交响曲》,把第一页撕得粉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在下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此后,他拒绝了拿破仑请他到巴黎的邀请。


  德意志的心灵是复杂的。对此,没有谁比歌德的认识更深入了。


  在一间烟雾腾腾,摆满各种实验器具的书房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子穿着灰色的长袍,一会书写,一会沉思,一会激情四射,一会又颓


  废得想自杀,书房既是他生命中的战场,又好像是束缚他的牢笼。


  他既信仰上帝,又怀疑上帝,他是魔鬼撒旦的门徒,有时又极度讨厌魔鬼。他对世界充满疑问和好奇,却总是找不到自己。他就是歌德笔


  下的浮士德,德意志灵魂最大也是最贴切的象征,一个充满激情而永远找不到安宁的证明。


  魔鬼默菲斯特与上帝打了个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而上帝却认为人类尽管会在追求中犯错误,但最终能够


  得到真理。于是魔鬼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50岁的老学者浮士德接受了魔鬼的契约,默菲斯特成为浮士德的仆人,帮他获得一切;但当浮士德


  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解除,浮士德的灵魂归恶魔所有。


  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当他最后面对自己征服世界、移山填海的伟大功绩,不


  由自主地说:“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一言既出,他倒地死去,灵魂眼看要被魔鬼占有,终被天使拯救,天使们高歌:“自强不息者,到头


  皆能救”。


  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这样评价浮士德:“在他身上集中了德国人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雄心勃勃,又时有怀疑;坚信奇迹,又——人们几乎


  要说,富于浪漫主义。对于永远也不会成为信念的无穷世界的追求,以及思想上从逻辑,清醒到神秘,不可知的不断变化飞跃,这是德国人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问题和驱除恶魔中的两股同样的力量,构成了德国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对外梦想统治世界,对内转向音乐。”


  是的,在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集中了德意志灵魂的秘密,他们在精神上激情勃发、无拘无束,在生活中却喜欢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在精神


  上他们在上帝与魔鬼之间摇摆,在现实世界,他们却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他在精神上为人性而歌唱,但在实际上却残暴不仁,为了所谓的胜


  利不择手段。德意志民族尚武的传统,追求力量和权势的本能,以及上千年来形成的深埋于德意志灵魂深处的不安全感,再加上辉煌的过去与


  长期分裂的政治现实以及倍受压抑的生活,这三者之间产生的强烈反差,这一切都撕扯着德意志的灵魂,让他的从心灵到举止都充满了分裂、


  矛盾,但是无穷的欲望又将这些统一到一具躯体内。


  德意志的欲望无论在精神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产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在精神领域,对精神权力的不懈追求使德意志人创造了无


  数的精神成果和文化成就,而在现实世界,他们的欲望成为对权力和征服的渴望,体现到行动上就是神经质的战斗和对领土攫取的冲动,当然


  他们美其名曰:“拓展生存空间”。


  歌德说,弱点和长处,黑暗与光明来自于一种力量,一个根源。德意志民族也是这样。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德意志的性格一方面向黑影和


  混乱发展,直到它的国家政权成为世界的罪人,另一方面,它又使德国人发展到如此成功的高度,以至全世界都不停地发出惊叹。在他们身上


  ,体现了德意志人炉火纯青的创造力和毁灭力,而且这两点居然集中在一具躯体上。


  歌德对浮士德的描写具有寓言性,其实不管是查理曼、亨利四世、路德还是后世的德意志人,包括歌德本人身上都有着浮士德的影子。只是他


  比浮士德更有自由精神。


  在对待拿破仑的问题上,歌德跟贝多芬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他没有撕掉献给拿破仑的作品,因为他根本没写过。但当他出现在拿破仑面前


  时,却让这位欧洲霸王惊呼:“天哪,一个真正的人!”拿破仑从未给予任何人如此高的评价,他把歌德视为伟人,他也从未想到过


  匍匐在他脚下的德意志居然还有如此人物。


  即使歌德三次顶撞了他,拿破仑依然钦佩他,即使这是拿破仑十几年来第一次遭人抢白,他还邀请歌德去巴黎,歌德却像贝多芬一样拒绝


  了。


  可以说,在德意志全体都处在被征服的沮丧时,是歌德和贝多芬这些文化艺术大师用自己的作品,挽回了德意志的尊严。在他们以前,德


  意志的文化不被人重视,自他们之后,德意志的地位难以毁灭,因为世界文明殿堂里有他们光辉的贡献。而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他们所


  创造的文化血脉里。


  是的,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基础,而一点,德意志的文化巨人们做得实在是太出色了。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如此评价:“能够发现普遍的思想,这是德国知识分子的能力。德国人在1780年到1830年提出了我们时代的思想。没有


  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能出现像德国人把思想发展到如此高度的能力。”


  侧文6:歌德


  歌德出身于法兰克福的名门,父亲是议员。25岁就以《少年维特的烦恼》而一举成名,声动欧洲。当时的青年男子都以“维特”为摹仿对


  象,穿着维特式的服装,摆出维特式的忧郁表情,甚至学维特自死。


  26岁,歌德就成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他像浮士德一样力图改革,却同浮士德一样遭遇失败,而且在十年里埋首琐碎的事务,无法创作


  。于是十年之后,他不辞而别,游历意大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重拾创作的快乐,德国画家笛斯白还以歌德为对象,创作了一幅名画《歌


  德在罗马郊外的坎帕尼亚》。两年后,歌德重回魏玛,辞去大部分宫廷官职,潜心于文学创作。此时他开始写《浮士德》这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经典中的经典。


  他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与席勒长达十年的合作,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造就了整个德意志文学长达十年的辉煌时期,歌德自己也说


  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后来席勒的去世让他感到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半”。


  但是歌德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即使在74岁的时候,他还萌发了一段恋情,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热情地追求一位少女,当然歌德


  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严肅的,他甚至逼着魏玛公国的奥古斯特公爵在胸前挂满勋章、全副礼仪地去替他求婚,但是被委婉的拒绝,为了尽量少伤


  害这颗“德意志伟大的心”,少女一家还在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礼物。


  歌德已经知道事不可为,不禁悲从中来,在马车的车厢里和驿站上,写下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他像一个失恋的


  少年一样,亲手把诗稿装订成册,配上红色的头皮封面,用一根丝带捆好。


  十年之后,也就是1832年3月22日,伟大的心灵停止跳动,德意志的“歌德时代”结束。有人说,只要有歌德,就能部分地补偿德国人的剑


  带给世界的创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斗


  1806年,一个矮个子的巨人带着大批军官来到柏林郊外,用马鞭指着一座墓碑对部下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说话的人是拿破仑,而墓碑的主人是腓特烈大帝。这两个人都对德国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腓特烈其实一生都没称帝,他只是普鲁士的国王


  ,皇帝的称号是人民赋予他的。他做了什么,以至于目空一切的拿破仑会如此评价他?


  1、我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图片:菲特烈二世,七年战争,菲特烈演奏长笛】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德国有一些诸候雄心勃勃,渴望着统一的荣耀之冠落在自己头上。这其中,一个叫普鲁士的邦国显露出来。


  164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带着600人马直奔柏林城下,要求柏林市民对自己效忠,他发誓:“我一定要把勃兰登堡—普鲁士建成强权国家


  ”。三十年战争使威廉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在此后的岁月里,普鲁士的历代君王通过承认容克地主对农民的特权,而换取他们对王权的支持,普鲁士建立枢密顾问委员会作为中央权


  力机构,在城市设立税务委员,并逐步控制城市的行政,而这些行政长官一般都由国王委派,由此建立了一个官僚机构,同时,推行军国主义


  政策,让容克子弟担任常备军军官,逐渐形成军官集团,官僚机构和军官集团成为普鲁士国王统治的支柱。而普鲁士成为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


  。


  同时,历任统治者还提倡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发展,利用莱茵河等河流向北方工业国输送粮食,发展贸易,兴办手工业。容克地主们利


  用“农奴制的第二版”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而整个普鲁士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


  面对稀少的人口,威廉认为“人是最大的财富”。1685年10月15日,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剥夺了新教徒的权利,新教徒


  大批逃亡。威廉慧眼识良机。仅仅3个星期之后,颁布《波茨坦敕令》,鼓励法国受到迫害的新教徒移居普鲁士。后世公认这是普鲁士崛起的第


  一步,也是这位统治者最有远见的决策。此后,普鲁士的国王们就一直鼓励外来人口的迁入,特别是允许那些在其他欧洲国家受迫害的新教徒


  迁入普鲁士,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本,让普鲁士的快速发展起来。


  威廉的儿子仗着老子打下的基础,把8000军队出租给德意志皇帝,其代价是1300万塔勒的巨款和一个“普鲁士的国王”(也就是说只能用


  于普鲁士地区,在其他实际控制地区不起作用)的头衔,1701年,“普鲁士的国王”加冕典礼举行,腓特烈一世成为第一任国王,整个庆典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动持续了半年。从此刻开始,“统一国家”的意识开始在整个普鲁士滋生。


  40年后,也就是1740年5月31日,一位传奇人物登上了普鲁士王座。他是腓特烈二世,他将使整个欧洲大吃一惊。


  但在刚继位时,欧洲的舆论并不看好他,人们津津乐道是他们父子的趣事。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威廉二世,祖父就是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


  的国王,他跟腓特烈一世的奢侈风格全然不同,他节俭得好似一个守财奴,他抽最便宜的烟叶,哪怕这烟叶熏得王后受不了;即使大臣出钱请


  他参加豪华的宴会,他也会嘟嘟囔囔地把丰盛的菜推在一边。他一生只有两次向柏林图书馆捐款,一次捐了4个塔勒,另一次捐了5个塔勒,引


  得所有欧洲王室一片笑声。


  但是那些衣着华贵的欧洲国王和贵妇人们并不知道,这位国王把国家一年700万塔勒收入中的600万投入到军队建设中,在他的时代,普鲁


  士人口居欧洲13位,领土居第10位,而军队人数却居第4位。他创造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军国主义国家。


  侧文七:士兵王


  威廉一世的高度集权是从娃娃抓起的。他规定容克家族中除长子外的所有子弟都要从小在王家“讲武堂”学习(长子要继承家业),从小


  向这些少年灌输一种思想:向国王效忠,为国王服务,这是最大的荣誉,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而要获得荣誉首先要讲纪律。他在《战争总则》


  中说,纪律是“国家的荣誉和生存的基础”。当这些容克子弟真正成为军官后,就


  不再是容克贵族,他们的薪俸和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都来自国王的恩赐,他们是属于国王的军官,只服从国王的命令,于是,像其他德意志邦


  国那样,敢于跟国王叫板的贵族地主渐渐不见了。而且他还通过划分征兵区方式,直接让军队从容克的领地征兵,容克在自己的领地一统天下


  的局面被打破,正如威廉自己所说:“我摧毁了容克的权威。”那么建立起来的是国王的权威。


  威廉还把这种教育方式推广到全国的学校,学校向军队学习,强调纪律和勤奋,于是无意之中,他成了德意志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君主


  。而随着他的“教育”,他给整个普鲁士打上了烙印: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尽职尽责、讲究精准、勤奋俭朴。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


  整个社会生活,“普鲁士精神”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军国主义。


  威廉本人整天泡在军营里,他用操练和体罚来训练军队,他的最高目标是“死尸式的服从”,在普鲁士的军营里,经常看到巴掌与唾沫齐


  飞、棍棒与鲜血一色,威廉自己也常常下场揍人,粗话连篇。在他的教导下,这些要服役20年的普鲁士士兵除了相貌,其他几乎都一样,同样


  的姿态,同样的步伐,连士兵头发的长度、胡须的式样都要统一,如果实在不一样,那么也要用黑色染料染成一样。他甚至要求建筑的外观都


  一样,在波茨坦他要求市民修建同一高度、同一样式和同一颜色的住房,当他发现一个人积蓄了不少钱,就一个劲地鼓励人家盖房子。他用军


  队的这一套来管理国家,建立总管理处,收全国大权于自己手中,严厉的处罚让所有人战战兢兢,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从上到下充满了服


  从性。如果看到20世纪前半叶德国军队的照片,就会明白他们出自何处,只是服装的样式不同而已。


  威廉太喜欢军队了,他把军官看成“兄弟和独子”,只有呆在军营才会感到全身愉快。他在全德招募士兵。为了按国王的命令把精壮男子


  弄回普鲁士,跑到其他邦国招兵的人员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为此,周边的一些邦国专门颁布法令,对付这些召兵的人。


  威廉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全部由身高两米以上的大高个组成的卫队,他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大高个都召来,为此不惜花费巨资,有时征募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兵要花3700英镑,这在那个时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是威廉唯一的“挥霍”方式。但是跟那些把士兵当货物一样租给他国当炮灰的诸


  侯不同,威廉决不把他的士兵出租,因为他认为士兵对王国来说是无价的财富。他因此被人们称为“士兵王”。


  威廉是个沉迷于军队的人,当他的儿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他打算用军队的方式来管理小王子,他安排了一张时间表,从诵读祈祷文到锻


  炼身体,无所不包。威廉对王子的老师说,“我不希望菲特烈脑子里有无用的玩意。只能教他现代的德意志历史,政治经济学,军事策略,数


  学,德语和法语。他不需要学习任何16世纪以前的历史,之后的也仅仅是德意志的日耳曼历史。不准教他拉丁语,绝对不需要!”


  于是小王子很小就穿着朴素的小军服,一个人睡在一张小床上,稍大一点还要陪父王巡视军营,旁听军事会议,有时就在烟雾弥漫的大会


  议室里一直呆到深夜。


  可是偏偏这位王子情感丰富,跟他的母亲索菲亚王后(汉诺威王室公主,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姐姐)一样,喜欢艺术,爱吹长笛、读小说还有


  舞蹈,讨厌炮火和军营。为此,威廉大发雷霆,指责妻子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懦夫和花花公子,在无用的消遣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不能专注于


  “男子汉的事业”。他还挥舞着手杖到处追打王子的老师。


  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18岁时,王子实在受不了了,在好友卡特的帮助下,他想逃


  到自己的舅舅——英国国王那里去,但是两个年轻人的小把戏瞒不过威廉的眼睛,于是德国历史有名的一幕上演了。


  1730年11月6日清晨,在库斯特林要塞的一间牢房里,一个看守粗暴地叫醒王子,并强迫他站在窗户旁边观看血腥的一幕,在要塞的空地上


  ,卡特跪在那里,随着一声令下,刀斧手手起刀落,卡特人头落地,王子面无人色。


  被关了18个月后,王子向父亲屈服,服从父亲的命令。而威廉命令他从基层干起,以了解王国的运转。王子的表现令国王满意,于是这次


  他得到一个军团,而王子也的确精心研究战略战术,也许他依然不喜欢这些东西,但得承认他具有军事天赋,而他在所喜欢的音乐上的才华就


  比较普通了。


  王子再次让父亲满意,威廉为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公主,但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美丽故事没有发生,虽然公主仰慕王子的才华,眷恋着他,


  但王子却并不喜欢她,两人一生都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情感上,两人一生痛苦,他们没有孩子。以至于腓特烈的姐姐每次到无忧宫来看


  他,都说“这里简直就是修道院,而你自己就是修道院院长。”而菲特烈则只能一笑了之。


  这一婚姻唯一让王子满意的是,威廉允许他在莱茵斯贝格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王子部分地获得了自由,他小心翼翼地操心国事之余,开


  始组织舞会、音乐会、戏剧,研究文学和哲学。但这次威廉没说什么,因为国王相信王子不会“误入歧途”,威廉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威廉是一个让整个欧洲王室感到好笑而又迷惑不解的人物,这个国王用全部力量建立起一支8.3万人的庞大军队,但却像一个老妈妈约束儿


  女一样,不让他们出去惹事,威廉很少使用这些军队为王国谋取地盘和利益。在维也纳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宫里,经常拿他做笑料,说他“一


  直舞刀弄枪,却从不扣动扳机”,威廉的普鲁士在欧洲政治棋局上还只是一个二流的小角色。


  威廉在普鲁士历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赋予这个国家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两点使这个国家蕴含着危险的力量,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意识到。其实也并不是威廉不想有作为,在他粗鲁武夫的外表下,有一颗精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长于内政,在外交和战术上却没什么天赋,一旦调动大军向他国开战,一定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


  建立起来的基业。所以他一直在建设,在训练,却把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子孙。他曾经自嘲自己在欧洲只是一个“边角料诸侯”,但


  就是这个“边角料诸侯”培养出了一只“普鲁士雄狮”。


  2、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


  王子登上了王座,加冕成为菲特烈二世,然而他这个国王当得不很情愿。后来,一位大臣恭维他的功绩,菲特烈回答说“您不了解我,当


  国王实在不是我的愿望,音乐家或是诗人才是我的追求。”


  腓特烈一生没有子女,生活简单,自嘲是“欧洲最寒酸”的君主。他的全部精力用于建设国家和军队,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缝隙中拓展


  疆域。


  他以德意志特有的严谨履行一个国王的责任,虽然对他而言,“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但刚一上台他就表现出了不逊于乃父的才干。


  菲特烈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约束军队,不得扰民,禁止强征青年入伍,在军事学院不许虐待新生,他还把父亲的高个子卫队遣散,因为他


  认为军队是富有效率的战斗单位,不需要装点门面。他开设公共粮仓,降低食品价格,成立贸易工业部,促进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他


  延续父辈政策,吸引新教徒进入普鲁士。他允许新闻出版界享有更多的自由,他希望人们认为普鲁士是一个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威廉的高压下解脱出来的普鲁士人民欢呼这一崭新时代的来临,但人们没想到,最先来临的是战争。


  在菲特烈登上王位的同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袖查尔斯六世驾崩,他的女儿特蕾西亚继位,消息传来,菲特


  烈直觉地感到机会来了,他不顾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以女性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出兵奥地利,他的目标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西里西亚,这一


  举动很大胆,但并非不可行,因为特蕾西亚的女性身份,使欧洲很多国家找到了干涉德意志内政的机会,菲特烈利用这种心理,与法国结成盟


  国,解除后顾之忧。


  但是菲特烈的动机并不那么单纯,28岁的青春热血在他身上沸腾,在他写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说:“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


  我的朋友,我不向你隐瞒。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在一种神秘本能的推动下。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彪柄青史!这是多么大的满足啊!它


  引诱我去做一切。”


  因为菲特烈的动机不纯,引起后人对他的批评,但必须承认他选择的时机还是合适的,他进行的外交铺垫也很到位,而且他手里还握着父


  亲训练出的虎狼之师。于是没有任何悬念,菲特烈一举成功,占领西里西亚。但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与鲜血横飞的场面,让第一次见识的菲特烈


  受惊不小,他对一位将军说:“战火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把指挥权交给你,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下。”


  西里西亚当地居民多为新教徒,对普鲁士有认同感,而天主教徒知道他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也并不反对他的统治。在各国的压力下,特蕾


  西亚只得承认菲特烈的统治。


  但是这场战争并没结束,三年后,特蕾西亚缓过劲来,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她决定夺回西里西亚。此时普鲁士处于下风,国库空虚,军队


  疲惫,而法国盟友被英国人牵制。欧洲王室普遍认为普鲁士输定了,但菲特烈的精彩演出让欧洲王室第一次估计普鲁士的力量。


  菲特烈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1745年6月4日,当奥地利与萨克森联军打算伏击普鲁士军队时,腓特烈当机立断,打破传统战争规则,派骑兵向山上的奥萨联军侧翼发起


  攻击,彻底打乱对方的作战计划,经过一天苦战,普鲁士胜利。


  两天后,奥萨联军整军再战,以两倍之众猛攻普军,菲特烈再次袭击对方侧翼,获得胜利。奥地利无法承受这一系列惨重的失败,只得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普奥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而菲特烈则同意选举特蕾西亚的丈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条约让普鲁士的疆域和人口一下增长了30%,而且西里西亚比普鲁士任何地方都富饶。


  菲特烈的表现让整个欧洲大跌眼镜,打算看他笑话的欧洲国家开始重新估量菲特烈和他那令人生畏的军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周边国家没人愿意看到在欧洲腹地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欧洲的政坛暗流涌动,各国的政客和外交使节们窃窃私语。


  不过此时的菲特烈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他带领大军凯旋回柏林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市民突然高呼“菲特烈大帝万岁”,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出来的,但无疑菲特烈的胜利令他在民众中享有了崇高的威望,而这个称号还将响彻欧洲上空。


  这一仗让菲特烈得到了十一年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继续推动他的改革大计。他普及义务教育,成立柏林科学院,设立科学奖学金,对各种发明进行奖励。据一位普鲁士作家记载:“国王的钱柜好像就摆在市场上和道路旁等着,谁一有什么发明,就付给报酬。”


  这种对教育和创新异乎寻常的重视,被德意志民族顽强地继承下来。教育像宗教一般得到国人的膜拜。许多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在这片土


  壤中培育出来。


  他采取一切手段大力发展经济,把普鲁士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税收,发展军事力量,其用意按菲特烈


  的话说:“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


  此外,菲特烈还第一次开放了普鲁士的言论出版自由,打破了新闻禁忌,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展出丑化他的漫画,他说“我和我的人


  民达成了协议,我干我想干的事,而人民则说他们想说的话。”


  菲特烈的政策很合当时启蒙运动领袖们的口味,伏尔泰致函菲特烈:“相信我,真正好的国王就是像你这样的国王。他们教育自身,了解


  人类,热爱真理,并且憎恶迫害和迷信。”


  1750年夏,伏尔泰给菲特烈登基十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他决定定居于普鲁士。腓特烈和伏尔泰仿佛一对密友,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共同


  欣赏音乐、参加宴会,伏尔泰为王室编写各种书籍,还顺便帮助菲特烈提高散文写作水平。


  不过两人的蜜月不长,伏尔泰认为菲特烈还不够开明,他说:“这里绝对没有信息来源,有的只是大量的刺刀。”而菲特烈则认为伏尔泰


  太书生气,他毫不留情地大骂伏尔泰,命令刽子手焚烧伏尔泰的书,甚至指控他盗窃自己的诗集。


  但此后两人又恢复了友谊,也许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那个时代,真正杰出、值得对话的人并不太多,毕竟高处不胜寒。两个人像两只刺猬


  一样小心翼翼地重新靠近对方,生怕伤了自己和对方。但此后两人的交往非常理性,给予彼此应有的尊敬。菲特烈视伏尔泰为导师,他说:“


  能生活在伏尔泰世纪是一种幸福”。而伏尔泰在临终前也一再说,再也没有人像菲特烈大帝那样尊重哲学和文学了。


  从两人的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出,菲特烈的反应过于强烈,就好像一个自尊心被伤害的少年一样任性。不过这也反映出这位“普鲁士伟人”


  跟他的德意志同胞一样有着矛盾的性格。他自封为“哲学家国王”,作为文人和艺术家的时候,他情感脆弱,有时数月不见部长们,执着于内


  心的忧郁,能够理解并贯彻某些启蒙思想。他只有在无忧宫中的音乐厅,才能无拘无束地找回自己的心,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写了300首长


  笛曲,虽然多系模仿之作,他曾经一夜一夜地吹奏自己的作品。


  可是作为一个国王,他又有着强烈的统治欲,他对部属明确表示:“我是主宰”,他直接处理大量的文件,只有他自己才能作出决定,从


  外交措辞(虽然他的语言上的功力很差,不管是法语还是德语)到军装的材料都得他说了算。他对所有的下属都不放心,他认为99%的文职官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贼”,他让官僚互相监视,委派几个官员办同一件事,整个国家都处于他的绝对掌握之中。


  菲特烈对军队的训练与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军队,赋予军人特殊的社会地位。正如18世纪末,法国米拉波伯爵就说过一


  句至今仍被反复引用的名言:“别的国家都拥有一支军队,而在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但为了防止影响经济的发展,他把王室80%的收入投入军队,尽量不从国家财政克扣,这样就不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菲特烈从实战出发,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兵种构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还写出了一部军事专


  著,《军事教典》,被奉为西方军事经典,对拿破仑及以后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他提出了那条著名的军事法则:“战争中的一


  条永远的公理是----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尽量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这条铁律是他从许多次血战中提炼出来,并使他从胜利


  走向胜利。


  3、我将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1756年,菲特烈因为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变得忧心重重,奥地利在整军经武,特蕾西亚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奥地利军队的强大,我将不惜


  卖掉我的最后一条裙子!”该国首相公开声称夺回西里西亚,俄国在东边虎视眈眈,为此,菲特烈与英国签署协定,却不料将法国盟友推入了


  奥地利的怀抱。


  欧洲列强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在卧榻之旁崛起,三个欧洲强国法、俄、奥联合对付普鲁士,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也站在奥地利一


  边。普鲁士面对着几乎整个欧洲,它必须为生存而战斗了,而这场战斗长达7年。


  “让我的敌人骂我是一个侵略者,这是小事,但却不能让整个欧洲先联合起来对付我的国家。”菲特烈对他的姐姐曾这样说道,他决定先


  下手为强。


  菲特烈作为军事统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智慧和经验。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理解战争的精髓,他穿着最朴素的士兵制服和自己的战士


  呆在一起,他用军人的自豪感来激励士气。在鲁腾会战中,他对部队说:“ 一旦战斗打响,我下令出击后,如果骑兵中有谁在冲锋中踌躇不前


  ,战斗结束后我得叫他滚下马鞍,充任后备部队。如果战斗打响后步兵中有谁表现犹豫不决,甚至胆怯得提不起军刀,我就叫人撕去他军服上


  的花饰。先生们,再见!用不了多久,我们要么在胜利中相会,要么就此永别!”。


  险恶的形势要求他必须做出最精确的指挥,甚至做出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计划,这要求完美的指挥和坚决执行命令的军队融为一体,菲特烈


  和他的军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以至于拿破仑赞叹说:“除非有菲特烈的精神,否则这种菲特烈式的行动毫无用处。”


  菲特烈要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前进一步就是死亡也决不后退半步。但他并不是嗜血的魔君。他说,“如果毫无理由地让士兵流


  血,这是非人道的屠杀。”


  有一次,菲特烈问一个逃兵:“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这个逃兵回答说:“陛下,说老实话,我们的情况太糟糕了。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打


  赢。”菲特烈开玩笑说:“好吧,今天让我们再打一仗,如果我失败了,明天我们大家一起逃走好了。”随后就把这个逃兵送回原来的部队并


  且不加处罚。


  菲特烈的才华和身先士卒赢得了战士的心,他们称他为“老弗里茨”。他带着普鲁士军队在7年时间里大小数十战,常常以反常规战术和普


  鲁士军人的英勇,以少胜多。当时的英国人作为菲特烈的盟友经常为他的胜利燃放焰火表示庆祝。英国国会在1757年,很勉强地给与菲特烈16


  万4千镑的军事援助;而到1758年,却自动增加到120万镑。当时在英国的德国作曲家亨德尔,还应英王的要求为庆祝菲特烈的胜利写下了后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8: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名的《焰火音乐》。


  但这毕竟是对整个欧洲的战争,战争打的不仅是军队,还有经济,普鲁士无法与整个欧洲相抗。


  虽然赢得过无数的胜利,但菲特烈也饱尝战败的苦果。一次惨败后,面对血染沙场的将士,一向颇为冷静的菲特烈悲痛欲绝,单枪匹马挥


  剑冲向黑压压的敌军,大喊“为什么没有一颗子弹击中我!”却被部下强行拖离战场。结果只有6千普军逃离了战场。


  1761年,柏林被俄国、瑞典军队包围,奥地利占领西里西亚,英国政府更迭,后勤支援被切断,面对几近亡国的窘境,菲特烈仍在苦苦支撑


  。他拒绝国王的待遇,穿着半旧蓝色步兵军服,和自己士兵一样睡在简陋的帐篷里,50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衰老。


  他在一封信中说:“我告诉你,我每日备受煎熬……我的牙齿正在破碎脱落;我的面庞遍布深深的皱纹,宛如女士的裙边;我的脊背弯曲


  得像一把弓。我忧郁地踯躅四处,像苦行


  僧一样萎靡不振”。他随身带着毒药,告诉部下他将支持到最后再服毒自尽。


  1862年1月5日,就当菲特烈在生死中挣扎的时候,他走向死亡的命运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在万里之外的圣彼得堡,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病


  死,有普鲁士血统的彼得三世作为女沙皇的外甥继位,而这位年轻的沙皇彼得三世却疯狂崇拜着菲特烈。他马上下令俄军全线停火,把俄军占


  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5月5日,俄罗斯单独同普鲁士签订了和约,还把8万俄军交给了菲特烈指挥。不久瑞典也退出反普同盟


  菲特烈戏剧性地转败为胜。不仅保住了普鲁士,还保住了西里西亚地区。这场神话般的胜利和菲特烈的“伟大坚持”使他成为普鲁士精神


  的代表。德意志人民坚信他们必将走向统一。这场胜利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急剧上升,并对战争抱有燥热的激情。


  以至于200多年后,菲特烈另一位疯狂崇拜者在苏军兵临城下时,还在泪流满面地读他的传记,坚信奇迹会重演。历史没给那个叫希特勒的


  疯子创造奇迹的机会,他忽视了腓特烈的警告:“这个铜头的巨怪,战争的魔鬼,只想饮血和毁灭!”


  在此后的岁月里,菲特烈全力恢复被打得千疮百孔的国家,他建立国家福利制度,救助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弱势群体,免费给穷人供食,


  为成千上万的老人开办养老院。


  他把封建法规和传统陋习扔进了历史的壁炉,并催生了一部崭新的法典——《普鲁士邦法》,他还改造司法机构,导入陪审制度。而他改


  革法律的原则是“法律必须反映人类本性”。


  他创建了普鲁士国家银行和国际贸易机构,把持海外贸易,经营木材及铁产,掌握食盐专利,这其实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


  菲特烈对所有的宗教派别,都一律平等对待。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经由他自己的道路进入天堂”,而这都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十年之后,普鲁士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恢复了。此后的岁月里,菲特烈不再直接使他的国家投入战争。但这并不妨碍他从他国攫取土地,他


  凭借的是自己的战略眼光、政治手腕和外交能力。1772年,他伙同俄国和奥地利瓜分了波兰,普鲁士得到了西普鲁士,普鲁士王国终于形成一


  个整体。菲特烈满意地说:“这是一件极其有利的战利品。” 他名正言顺地去掉了“普鲁士的国王”这个头衔中之“的”字。普鲁士终于被认


  可为一个欧洲强国。


  菲特烈的战略眼光也越来越独到,他不顾英国盟友的反对,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甚至鼓励自己的部下到华盛顿麾下当志愿军,他致


  信华盛顿说:“欧洲最老的军人向你表示敬意。”他也赢得了华盛顿的敬意,他死后,全体美军降半旗致哀。


  1786年,74岁的菲特烈坚持在大雨中检阅军队达6个小时,早已心律衰竭的他因此病故。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将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他留下的是领土和人口增加了60%多的欧洲强国,和一支用棍棒调教出来的20万大军,还有5100万塔勒的国库,这相当于两年半的国家收入


  。更重要的是他为德意志的统一留下下了坚实基础和实现统一的方式,在德意志民族性格中烙上了坚韧、负责的印迹。


  奥国皇帝约瑟夫二世获知消息后,长出一口气,心情复杂地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他远远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这个任务太沉重了,一个西里西亚就足以使菲特烈这样的一代英主心力交瘁,这毕竟不是光靠一两个伟人就


  能一蹴而就的功业。从某种程度来说,他进一步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但在客观上,他为日后统一德国的


  普鲁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对德意志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早在1752年,他就写道:“这个民族是沉重和懒惰的,一定要有鞭子赶着,他们才会向前走。只要你稍为


  停下鞭子,他就会止步不前。”一百年后,当俾斯麦看到这份遗嘱时,他批注:“锁起来,永远封存!”


  历史的机遇远未到来。但是菲特烈的业绩已被深深植入了德意志人的记忆,如同神话一般指引德意志民族沿着他的道路走向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4 21:00 , Processed in 0.20978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