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uckyzy58

[12/13]帝国的碎片—— 五代十国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0)

不停逃亡的皇帝



黄巢灭亡前,投降黄巢判军的蔡州军阀秦宗权,在黄巢败灭之后,趁这政府军纷纷内讧的情况,以黄巢的继承人自居,成为中原又一大隐患。

蔡州就在朱温的驻地汴州的正南方大约一百公里左右的地方,秦宗权在占稳脚跟之后,四处出击,向南进攻江南淮南地方一直打到长江岸边的安徽和襄阳一带,向西则进入河中陕州,手下大将孙儒更是攻打下了帝国的东都洛阳,所到之处残暴地大肆烧杀,几乎都是屠城,中原千里一片废墟,比黄巢有过之而无不及。公元885年,秦宗权在蔡州继承黄巢的帝位,摆明了不会仅仅满足割据的现状(又一个好名的白痴),而朱温恰恰位于判军向北发展的必经之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不可避免。

朱温这个时候的力量还不强大,虽然帝国政府在884年给了他个代理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使相头衔和侯爵的爵位,但其实没有任何实际帮助。不过朱温的命一向很好,关键时候他有了两路外援。

第一个就是前面讲过的,用小小的陈州抵抗了黄巢大军近一年围攻的陈州州长赵雠。这个强人依然非常厉害,当叛军纵横中原二十余州所向无敌的时候,惟独陈州岿然不动,并且多次击败了秦宗权的进攻。赵雠此时已经被帝国任命为奉国节度使,由于感念当年朱温解围的大恩,他和朱温结为亲家,对朱温的命令几乎言听计从。而陈州恰恰位于朱温的汴州和秦宗权的蔡州的中途,朱温有了这么个强人为自己把守南大门,自然安全了很多。

第二路是位于朱温东面的两个战区。天平(山东东平)节度使朱宣拥有三万大军,在以前的多次战斗中没有什么重大损失,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他的弟弟朱瑾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将。886年,朱瑾以联姻为掩护,突袭临近的兖州,赶走节度使齐克让,占据兖州,成为泰宁节度使。两兄弟两次在关键时刻援助了朱温(奇怪,他们难道没看到李克用的前车之鉴吗?),并与朱温结为兄弟(乱世权力面前亲兄弟尚且靠不住,何况结义的)。他们的生力军,成为朱温战胜蔡州叛军的关键。

朱温除了依靠外援以外,自己也趁乱,于886年底派军突袭和自己比邻的义成(河南滑州)战区,一夜之间,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了两个战区,任命自己的手下胡真为义成节度使(老规矩,先叫留后,等皇帝的橡皮图章盖好后改叫节度使)。

当时全国的局势已经是一片混乱。江南、岭南、四川、湖南都已经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而中央政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强人宦官杨复光曾经建立了一个有八位将领统领的军队,并将朱温赶回了同州。杨死后,其中的鹿晏弘成为公认的领袖,占领了陕西汉中的山南西道,自封为留后。这个时候,还在四川避难的皇帝身边的宦官田令孜,为了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引诱其中的王建、韩建、李师泰、张造、晋晖等五人,带领数千部队,脱离山南西道,来到四川,成为田的干儿子,称为随驾五都。不久,田令孜又突袭杀害了另外一位宦官,内常侍曹知悫,将流亡的皇帝,变成了自己的囊中物。田令孜同时又是神策军的最高统帅,完全控制了流亡政府。

公元885年三月,流亡的皇帝唐僖宗和朝廷回到了光复后的长安。这时候,中央政府可以控制的地区,不过几十个州而已,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军阀控制的地盘,而江南也早就不在供奉粮食和赋税,帝国政府连自己直接控制的中央军也养不活了。为了争夺山西一带盐铁专卖的收入,田令孜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恶,互相攻击对方。

当年十一月,田令孜命令三万神策军将士,与静难(山西汾州)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的军队会合,前往攻击河中。十二月二十三日,增援河中的李克用与王重荣合兵一起,与对手展开了一场大会战,将对手击败后,大军直指长安。两天后,田令孜挟持皇帝,再次逃离首都长安,长安成为一片荒芜的空城。

皇帝的第二次逃亡引起了全国民意的极度愤怒。朱玫与李昌符后悔被田令孜所利用,加入了李克用和王重荣的阵营。朱玫更是一路追赶逃亡的皇帝,几次险些追上,一路到了凤翔。而这个时候皇帝在神策军的挟持和掩护下,逃亡到了汉中的兴元府。

公元886年四月六日,朱玫在凤翔拥护嗣襄王李韫代理皇帝职权,自己任命自己为左右神策十军使(中央军十军统帅)、侍中(宰相)、诸道盐铁转运(全国财税总长)等职务,大军护送新皇帝回长安。十月,新皇帝在长安登基。

但是朱玫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先没有和其他几位军阀协商,又自己独享中央大权。在唐僖宗的使节劝说下,李克用、王重荣先后宣布不承认长安的新帝国政府。在这种情势下,朱玫派出追击僖宗的将领王行瑜突然返回长安,出其不意将朱玫砍死,并大肆屠杀新政府的官员。新皇帝逃出长安,最后被王重荣杀死。而这场动乱的始作佣者田令孜也在僖宗下达流放令前,逃到四川避难去了。

而另一个凤翔军阀李昌符,因与神策军将领发生冲突,于887年六月放火烧了当时僖宗皇帝所在的行宫。皇帝任命神策军将领、武定(陕西洋县)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剿匪司令官),前往征讨,两个月后,占据凤翔七年的李昌符(继承了哥哥李昌言)被手下陇州州长出卖,全家被杀光。

几乎同一时间,这场大戏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王重荣,被部下发动兵变杀死,他的弟弟王重盈解决了叛乱,继承了河中的护国节度使职位。

这样,直接威胁帝国中央政府的主要军阀纷纷离开了舞台。但是这么一折腾,帝国政府已经大乱,人人自危,完全无暇顾及秦宗权的叛军,帝国政府虽然任命感化节度使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蔡州战区武装部队总司令长官),全面负责消灭叛军,但感化战区始终没有什么认真的动作,汴州的朱温成了唯一一支正面对抗叛军的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1)

终成一方霸主



叛军皇帝秦宗权拥有比朱温强大几倍的军队,但是在过去几年的交火中,竟然是败多胜少,始终没有能打开北方的前进道路。

公元887年,秦宗权终于决定,发动全部主力,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朱温这个绊脚石。此时的朱温部队人数远远少于对手。

朱温于是立刻派遣心腹大将朱珍前往山东一带紧急招募军士。朱珍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带回来了一万多士兵,并向临近的青州发动袭击,夺取了一千多匹宝贵的战马。朱温的另一个将领郭言,前往陕西河南一带招募,也带回了一万多士兵。人数大大增加的朱温,决定是时候给对手一个痛击了。汴州大战揭开了序幕。

当时,叛军分三路进攻大梁(开封,也称汴州)。将领张至(有王字旁在左)驻扎北面,秦贤驻扎西面,围绕大梁修建了36处阵地。另一路卢瑭驻扎汴水边,专门截断朱温的水路粮运。叛军认为朱温力量大大小于自己,肯定只能防守,不敢进攻。

朱温趁对手不知道自己有生力军加入的时候,突然主动发动攻击,一连攻破了秦贤防守的四处阵地,叛军大乱,被杀一万多人。朱温紧接着,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发动奇袭,将卢瑭的部队几乎消灭精光,卢瑭投河自杀。

这时候,来自山东两战区的朱瑾、朱宣援军赶到。朱温在中军摆开酒席庆祝,宴会中乐声大作,一片热闹的时候,朱温已经悄悄离开,带领亲兵绕出北门,对张至发动了突然袭击,而刚刚抵达的山东援军两面夹击,叛军大败,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

秦宗权听说前线失利的消息,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和张至会师,再次攻击大梁。而山东两战区的援军,以及朱温自己控制的两个战区的主力,也合并一处,准备迎战。

五月八日,大决战开始。朱温采用诱敌之计,命令朱珍将部队部署在树林中。张至出击,朱珍的部队一路退却到了预定的地点,朱温事嚷穹玫木癫慷哟臃氐刂型蝗簧背觯胖恋牟慷永寡冻扇危鞲龌髌疲俅渭呙鹋丫蚨嗳恕?br />
秦宗权将战败的张至砍头后,一路溃退。河南各地的叛军闻讯,纷纷放弃自己占据的地方,连东都洛阳也被放弃。秦宗权多年征战占领的地盘,一夜间丧失过半,声望和实力都大大下降,开始了他的下坡路。

逃回蔡州的秦宗权,眼看北上没有希望,将扩张的眼光转向了淮北江南富庶之地。他派弟弟秦宗衡,率领当年攻占洛阳的孙儒一起,统兵一万,出击扬州。但这次南征的结果,是孙儒看到秦宗权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索性杀了秦宗衡,自己扩张地盘,占领高邮,成为苏北山东一带一支新的破坏力量。

北上南进都受到沉重打击,秦宗权损兵折将,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而部下的士气和信心,也在迅速的低落下去。只有手下山南东道留后赵德湮(言字旁)攻占江陵,但是已经是于大事无补了。

而他的对手朱温,此时正是得意的时候,帝国政府刚刚给他颁发了一个新的头衔:东南面招讨使兼淮南节度使。不过朱温是个聪明人,他看出当时的淮南强人杨行密势力强大,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上书朝廷推荐杨担任淮南留后,而自己在再次击败秦宗权后,接受了帝国政府任命的新职位: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成为蔡州战场消灭秦宗权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公元888年,秦宗权的最后一位大将赵德湮向帝国政府投降,被朱温推荐成为忠义(原山南东道)节度使,并以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的身份,成为朱温的副手。实力大增的朱温,终于发动了对秦宗权的最后歼灭战。

朱温的部队攻克蔡州北门关,用二十八个阵地,将秦宗权团团包围在蔡州中城,成为瓮中之鳖。几个月后,再下蔡州南城,进一步勒紧了敌人脖子上的绳索。包围一直持续到九月,粮草供应开始发生困难的朱温,认为蔡州叛军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撤军回到汴州。

他的判断果然正确。秦宗权虽然侥幸逃过朱温的围困,却没有能够逃脱最后失败的命运。三个月后,他被手下出卖,被砍断双腿,当成礼物送给了朱温。第二年,在首都长安被处死。

消灭秦宗权的朱温,此时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以往,基本完全控制了河南一带,他出奇不意的战术也让自己的声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公元889年三月,朱温被帝国政府封为中书令(中央三省之一中书省的长官,不过在唐末已经是个荣誉头衔,尊崇比使相还要高一个级别),东平郡王。昔日寄人篱下的小混混,在他38岁的时候,终于成了人人尊称王爷的一方霸主。 此时,距离他加入黄巢的起义军,已经过去了十二个年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2)


山东的朱家兄弟

当时,天下被大大小小数十个军阀控制着。在朱温的东面,是帮忙过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山东的朱氏兄弟;山东往南,是徐州的时溥,朱温名义上的上司,而他的南面是秦宗权当年的部下,杀人如麻的孙儒占据的地区;苏南的主人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这几个都是和朱温在东/南方向接壤的军阀。

南方主要是江陵和襄州,但是因为既非产粮大户,又非战略要地(除非你已经统一了北方,想过长江扫平南方),而且两个战区也都不是很有战斗力和野心,所以在朱温的名单上排的位子很后。

西面就是关中和长安,以及长安附近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朱温自知自身实力还没有到可以挟天子令诸侯的地步(看看朱玫的下场就知道了),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面并没有积极向帝国政治中心发展。

北方的河北当时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军阀,但是河北四镇曾经是帝国中期以后割据时间最长、战斗力也最强的军阀,所以不容忽视,特别是要防止有强人统一河北的武装力量,那样的话,河南的朱温必然首当其冲。更何况,河北实际上是朱温和他最大的敌人,太原的李克让之间天然的缓冲地带。

因此,朱温的发展战略是:先取东方,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然后积极收服河北,至少让河北诸军阀处于附庸或者独立的地位,不至于被太原的对手利用直接威胁自己。

报着这样的战略,朱温第一个开刀的,居然就是两次千里援助自己,结为结拜兄弟的,统治泰宁和天平两战区的朱宣和朱瑾两兄弟。

还在公元887年,山东联军刚刚协助朱温在汴州击败秦宗权的大军后不久,朱温突然借口山东两兄弟偷拐自己的士兵,对毫无戒备的结义兄弟发动了突然袭击。(朱温的胜仗大多是靠用奇兵埋伏或袭击获得的,特别是对自己的同盟,难怪史书上朱温几乎是背叛的代名词。)刘桥会战,数万山东联军丧命,朱家兄弟几乎是单身逃命,从此结下了双方的冤仇。

朱家兄弟的行为很奇怪。刚刚有李克用的前车之鉴,他们居然听到朱温求救就巴巴的带兵过来,全然不想想这个未来的结义兄弟的人品如何。我百思不解后,只有两个结论:

1.  这两兄弟正统观念太强,怎么也看不惯秦宗权这个叛匪(不过在军阀混战、兵匪一家的年代,这个好象没有太大说服力)。

2.  这两兄弟担心唇亡齿寒,朱温一旦失败后叛军的压力就直接在自己这里了(由此可见秦宗权四面树敌有多蠢,光关心抢钱了,全然没有
  用战略的眼光去分步抢)。

3.  他们人品好,豪爽,山东大汉的个性(在军阀年代这个是找死)。

不论怎么说,这兄弟俩从此和朱温是干上了。

与此几乎同时,朱温也对东面占据徐州的时溥动手了。这么快动手的原因很简单,一来时溥长期是政府任命的朱温的上司,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大用,光顾着享受自己那一母三分地了;二来时溥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三来消灭时溥后,朱温就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山东了。

公元891年,消灭秦宗权后实力大大加强的朱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终于决定彻底解决东面威胁的时间到了。

公元891年年底,朱温成功地在金乡会战中击跨泰宁军队,朱瑾又一次独自死里逃生。但三个月后,朱温亲自率领的大军,在斗门战斗中被天平军打败,死伤无数,战争从此进入拉锯状态,连续了足足两年小仗不断、互有胜负的局面。

而在另一个战线,当年十一月,时溥手下大将刘知俊投降朱温,并成为朱温军队的开路先锋(左右开道指挥使),从此通往徐州的道路在朱温面前打开了。

由于朱温深入内地,再加上天灾,徐州已经是困窘不堪,懦弱的时溥不得不答应朱温苛刻的停战条件,离开徐州,抵达楚州(淮安)。但是当时南方的杨行密见到便宜,怎肯轻易放过,派军队袭击徐州军队,并占领了楚州,而时溥手下的将领们,看到大势已去,纷纷倒戈投降朱温。朱温决定,给时溥的最后致命一击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公元893年徐州会战,朱温军队的总指挥是他的儿子朱友裕,以及高级骑兵将领霍存。而时溥的山东援军由泰宁朱瑾率领两万大军前来,结果被霍存击败,而霍存也死于徐州守军的突袭中。时溥困守彭城,已经是完全没有战斗的意志与希望了,朱温另一员大将庞师古的到来,更是加快了徐州的灭亡。四月二十日,朱温的军队攻入徐州,时溥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而死,割据徐州十三年的军阀灭亡了。

朱温终于实现了两面攻击山东的计划,他大军马不停蹄,在庞师古和葛从周的带领下北上,多次击败朱瑾。894年朱温亲征山东,再次大败山东联军,消灭一万余人。895年正月,朱友恭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包围兖州,却设埋伏将前来救援的朱宣的天平部队击败,缴获大量的粮草。正在关键时刻,朱温的死对头太原的李克用的一万多骑兵赶到,飙悍的骑兵势头很旺,步兵为主的朱友恭决定撤退。

九月,朱温趁李克用大军勤王入京的当口,再次对山东发动攻击,再次将兖州团团包围。这次朱温依然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当年毛主席的至爱,果然是好战术),将前来援救的天平军队一万余人几乎消灭干净。关键时刻朱槿也用了“诈降”的计谋,击败了朱温的围攻。此时朱温消灭敌人生力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撤退,第二次兖州包围战结束。此时的山东已经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896年,朱温大军再次出动,葛从周在故乐亭会战中再次大败山东和河东联军,山东军阀再也没有有生力量可以抵抗朱温的最后一击了,属下州县纷纷投降,兖州、郓州成为两座孤城。

897年葛从周和庞师古集中全力联合进攻郓州,没有了援军的朱宣终于没有能够守住城池,在突围途中被杀。而朱瑾此时为了筹集粮草,正在前往徐州的路上,负责防守兖州的将领康怀英眼见大势已去,献城投降。朱瑾回不了家,只好一路南奔,投靠了南方势力强大的杨行密,割据山东十六年的朱家兄弟彻底丢失了地盘。而山东仅存的军阀平卢(青州)王师范,也从此成为了朱温的附庸。

十年征战,三围兖州,朱温终于占领了山东和徐州,稳固了自己争霸天下的后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3)
河北的没落群雄



河北是唐帝国最早出现军阀割据的地区,河北四镇也曾经一度是帝国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长期的割据历史,让河北的地区独立意识非常强劲,统治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各个战区的军队手中。

就在这片军阀丛生的土地上,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也为了压制老对手河东李克用的扩张,朱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曾经强悍天下的河北藩镇,成了两强中间的附庸和道具。

公元888年河北著名的藩镇魏博(魏州,现河北大名)的士兵发动兵变(老故事了,三天两头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驱赶节度使乐彦祯和乐从训父子,推举普通军官罗弘信为头领,将乐从训包围在了内黄县城。

乐从训的求救和河北的兵变,让朱温终于等到了一个向北方拓展势力的好机会。他立刻从当时正准备攻击蔡州的大军中分出兵力,在朱珍的指挥下,连下三城,抵达内黄,将围城军的一万多部队消灭。但朱温的胜利没有能挽救乐家父子的性命,短短个把月后,罗弘信就将这两个割据六年的军阀父子砍了头。消除了威胁的罗弘信看到了朱温的强大军力,派人向朱温请求和解。朱温眼看没有什么便宜好捞,而另外一条战线的战事正浓,得了好就撤军了。

公元889年,这次轮到李克用先动手了,他的大将李罕之、李存孝邢州(河北邢台)的东昭义节度使孟方立发动总攻,孟方立不敌,连失二州,自杀,他的弟弟孟迁继任留后,向朱温求救。

朱温要前往邢台,要经过魏州的地盘,而罗弘信担心朱温借机袭击自己(不是没有理由,看看朱温背叛的经历就很难让人放心),于是朱温只好派王虔裕率领数百士兵协助守城。结果当然抵挡不住李克用的大军,公元890年邢州投降,东昭义战区落入了河东手中。

第一个回合,朱温只获得了魏博的口头和解,而李克用却确确实实占领了一个战区,李克用占了上风。

不过朱温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公元888年重建战火后的东都的洛阳尹(市长)张全义赶走不断勒索洛阳的军阀河阳节度使(河南孟县)李罕之,后者获得河东将领李存孝的支援反攻,张全义在朱温的支援下击败对手反扑,从此对朱温言听计从,朱温任命牛存节任河阳节度使,张仍回洛阳尹,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在中原的基地。

朱温这个时候已经认定河东将是自己称霸天下最大的对手。公元890年,他勾结当时的宰相张浚,说服皇帝罢免李克用一切头衔,联合河北军阀成德(镇州)王容(金字旁)、卢龙(幽州)李匡威、云州(大同)赫连铎,四镇伐河东。五万中央大军和各路诸侯的军队(主要不是来自河北,反倒是朱温的军队和长安附近军阀的联合部队)会师晋州(山西汾阳),逼近李克用的太原大本营。而卢龙、云州的军队则从北面,对太原形成了南北夹攻的态势。

但是,浩浩荡荡的大军,象当年五国攻秦一样,快到家门口了,在泽州(山西晋城)会战中,被防守的河东军队击败,而李克用在南方暂时安全以后,迅速大军回师,将北方的联军也彻底击垮。最后李克用回军,将张浚的主力击败。次年,帝国政府宣布恢复李克用的官职和爵位,这场闹剧以河东的胜利结束,进一步提高了李克用的威望和势力。

朱温趁李克用自顾不暇的时候,于当年十月,对自己的北邻魏博的罗弘信发动了强大攻势。 两路大军很快就将魏博在河南的主要据点纷纷拔除,朱温的大军紧随其后,公元891年,朱温开年便五战五捷,消灭对手一万多人的军队。这个时候罗弘信终于明白朱温不是自己惹的起的邻居,献金求和。魏博从此成为朱温的附庸。

第二个回合,朱温虽然没有如愿借用中央和其他军阀的力量消灭对手,但趁机获得魏博的臣服,在河北争夺战中扳回一分,双方打了个平手。

此后的几年朱温的精力放在了南方,889年进攻占据淮南扬州的孙儒,890年占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高邮,891年与杨行密结盟南北夹击孙儒。但是他的进展都不大,892年杨行密消灭孙儒获得整个淮南地区而朱温则一无所得,从此双方节下冤仇。公元895与杨行密大战,897再次大举进攻淮南,都大败而归。朱温的势力从此基本局限在江苏和安徽的北面,而长江以南则在杨行密的紧紧掌握之中。

南下受挫的朱温重新将目光放在了河北。梁晋争夺河北的第三个回合开始了。

这个时候,李克用已经在河北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他乘卢龙(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李匡筹兄弟相争的机会,发动大军,在居庸关一战全歼卢龙主力,留下刘仁恭为节度使驻守幽州,加上当年早些时候消灭了赫连铎,李克用终于消灭了北方对太原的主要威胁。

公元896年,正在准备一举攻陷山东的朱温听到消息,李克用派大军借道魏博,准备前来援助山东。在朱温的挑拨下,罗弘信对晋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李存信的一万骑兵被击溃,山东的朱家兄弟和先前增援的晋军,彻底落入孤立的境地,而魏博也从此彻底死心塌地依附于朱温。

六月,前来报复的李克用攻击魏博六州,消灭魏博军队万余人。朱温派葛从周驰援,与李克用大战,生擒李克用的儿子、铁林指挥使李落落,斩首。李克用无法攻破朱温的阵地,只要撤军,彻底放弃了挽回山东局面的希望。不久,山东落入朱温掌中。

第三个回合不分胜负,当时河北的局面几乎是李克用和朱温角力的主战场。

朱温占据了黄河以南,在黄河以北割据的是他的附庸魏州的天雄节度使(原来的魏博)罗弘信,成为朱温黄河防线的缓冲。他的西北面,是潞州(山西长治)的昭义节度使,被李克用所控制,成为他太原的防线缓冲。

而魏州的北面,是镇州的成德节度使王容,早年与晋不和,但在卢龙失败后,在梁晋之间首鼠两端,意图不明;镇州的附近是定州的义武节度使王郜,东北是沧州的昌义节度使卢彦威,再往北就是刚刚被李克用征服,由刘仁恭驻守的幽州。

这些夹杂在朱温和李克用中间的藩镇,几乎没有什么争雄的野心,而是小心的在两个强者的中间来回斡旋,希望可以保证自己的平安。

但是,这种表面的太平和中立,维持不了多久了,朱温统一河北的决战即将打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4)
幽州的井底之蛙



公元894年,刘仁恭带领的李克用大军消灭了李匡威、李匡筹兄弟,占领幽州,如愿已偿地当上了卢龙节度使。这个时候,他心里不光充满了得意,更多的是报复的满足。

刘仁恭曾经是幽州军阀李可举(李匡威、李匡筹的老爸)的部将,擅长挖地道,是个攻城的好手,被称为“刘窟头”,应该是当年不错的一个土木工程师。攻城自然为人比较勇敢,功劳多了自然喜欢说些大话,自然会让领导心里不太爽,所以李匡威早就看他有点不顺眼。等到李可举死了,李匡威掌权的时候,一朝天子一朝臣,把这个工程师将军晾在了一边,派去瀛州景城做了个小小的县长(县令)。

但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不久瀛州发生兵变,所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县长手下无兵,就在县城里面临时招募了千把人,很快把兵变镇压了下去。大喜的李匡威马上重新重用,派他带兵镇守蔚州。

蔚州是当年的北部边疆,边防军将士们没有这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倒是因为常年不能回家,思念妻子老小,人心动荡,一不小心又是个大火药桶。恰恰这个时候,李匡筹发动兵变赶走了自己的老哥李匡威(不用急着同情这个老哥,谁让他没事干去泡自己的弟媳妇呢),幽州大乱。刘仁恭看到机会来了,利用将士急着回家的心情,发兵攻打幽州,既可以避免自己部下的动乱,又可以趁机给自己捞地盘。

不过打仗的时候很多如意算盘要落空的。他的军队才到居庸关就打了败仗,到了家门口的士兵自然一哄而散回家了,剩他一个孤家寡人逃去投奔河东,但李克用手下猛将兄如云,怎会重用和信任这个叛逃的人,他只被任命驻守寿阳,防备河北。

刘仁恭不是个甘心寂寞的人。他瞅准了李克用最信任的大将是盖寓,于是有事没事都去溜达奉承一下,每次都摆出一副怨妇的调调,一边流眼泪一边讲自己当年如何忠心、如何被陷害等等。眼泪抹干,又喋喋不休讲现在幽州兄弟相残,自己对那里多么多么熟悉,正是一举拿下幽州的好时机。

时间长了,这些内容自然从盖寓的嘴巴传到了李克用的耳朵。李克用开始对这位职位不高的叛将刮目相看(人家又忠心又委屈又有计谋,难得的人才啊,而军阀混战的九世纪最珍贵的就是人才!)。

消灭幽州的战役中刘仁恭并没有发挥什么很大的作用,但是长期在老板面前的喋喋不休,早就让李克用认为他是管理幽州最好的人选。所以事后李克用任命刘仁恭为幽州的平卢节度使,自己带兵回了太原大本营。

刘仁恭靠着李克用的实力当上了节度使,但是幽州主要的赋税钱粮都要上缴太原。时间长了,慢慢忘了当初自己是靠什么混上来的,只记得自己是建议占领幽州的功臣。这么一想,心中自然愤愤不平。

公元897年,刘仁恭和李克用终于翻脸,拒绝提供军队给太原。八月,李克用亲率大军攻幽州,双方不分胜负。

公元898年,刘仁恭与东面的义昌节度使卢彦威为抢夺盐税翻脸(又是盐税!),平卢军队突袭沧州,将割据沧州十四年的卢彦威赶跑,刘仁恭的儿子刘守文当了义昌留后。占领了河北北部的刘家父子从此认为自己获得天命眷顾,居然向朝廷要旌旗符节(五代的军阀中最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的荣誉,非刘氏父子莫属,后面还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

次年,刘家父子调动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准备南下,扫平河北平原。首站贝州(河北清河)屠城杀万余人,然后直接进攻魏州。当时罗弘信已经去世,接替他的是儿子罗绍威,小罗急忙向朱温求救。

三月十日,刘仁恭派儿子刘守文和女婿单可及带精锐五万,攻击朱温的部将、驻扎内黄的李思安。打就打吧,老爸非要出征前给儿子打气,夸奖儿子比对手神勇厉害无敌不止10倍,而这个刚刚去年拿下沧州的小军阀,居然深信不疑!

不知道李思安是不是有奸细汇报,反正他一上来就打败仗,一打败仗就逃,一逃就把敌人引进了自己的埋伏,一埋伏就开始大砍平卢军的人头。结果是小刘的军队损失超过六成,自己单身逃命,而号称单无敌的幽州第一猛将兄、小刘的妹夫,被敌军砍了脑袋。

三月十五日,刘仁恭进攻魏州,葛从周带领八百骑兵进入魏州防守。葛从周果然是个神勇的人,他被敌人包围,反而不断出击,而且出了城还把门关上,一点后路也不给自己留。结果呢,兵力占上风的平卢军队先是在城门下被击败,接着第二天又被攻破八处营寨,顿时兵败如山倒,军队在度河逃命的时候互相践踏,淹死无数,一路崩溃,尸体从魏州一直丢到了沧州,五百里全是残破逃命的士卒。

刘仁恭这次元气大伤,又开始依附太原的李克用,终其一世,都没有再敢动南下的念头。一直要到他儿子兵变即位,才上演了一出更滑稽的故事。

而朱温这次救魏,大大提高了他在河北的威望,也让他看清了河北军阀的不堪一击。获得胜利的他趁热打铁,发动了抢夺河东南大门潞州的战争,结果先胜后败,于是他的眼光,重新转回了河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5)
长安的光杆司令



公元900年,朱温一统河北的最后战争发动了。

葛从周的十万大军首先包围了沧州,刘仁恭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援救。葛从周的监军蒋晖看到敌人来势汹汹,建议闭开锋芒。葛从周大怒,说战争的事情哪里轮到监军说话(强!如果将军都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败仗了),全力迎战,在著名的老鸦堤战役中将刘仁恭的五万军队杀死了三万多。不久,葛从周又在铭(三点水旁)州利用埋伏,将增援河北的李嗣昭军队拦腰截击,大破晋军,彻底断了刘家的希望。

朱温大胜之余,兵锋一转,直指成德的王容,大军直逼城下。王容长期以来一直在梁晋之间左右摇摆,这次是彻底慌了。王家统治成德八十年,早没了当年的杀气,于是在说客的游说下,依附了朱温,把儿子送给朱温当女婿兼人质。

朱温继续北上,部将张存敬的大军在八天内攻占了刘仁恭管辖下的瀛州、景州、莫州。而朱温的主力则直接北上,攻击定州,义武节度使王郜逃亡,部将王处直接替职位后马上投靠了朱温。而张存敬的大军则对前来援助定州的刘守光军展开了大屠杀,斩首六万多(刘家父子短短两年内光被朱温就杀了十多万士兵,如此不济实在罕见)。

从此,河北除刘家父子占据北部依靠太原的支持苟延残喘外,整个黄河以北,都成了朱温的附庸。占据了中原、山东、河北的朱温,当年四十九岁的他,拥有十个战区的地盘和屡战屡胜的威名,次年更是被晋封梁王。踌躇满志的他,眼光终于转向了帝国的政治中心:长安。

而当时的帝国政府,在一次次危机中,已经成了一个空壳。

公元886年朱玫的动乱结束后,多次逃亡的僖宗皇帝在两年后回到长安不久就病死,当时中央军的最高统帅、神策十军观军容使(中央军总监军宦官)杨复恭拥护的皇太弟李敏即位,成为昭宗皇帝。

这位二十二岁的新皇帝的命,却比他哥哥还苦。他年轻登基,颇想有所作为,任命宰相韦昭度统帅中央部队进攻四川,要消灭躲藏在四川的田令孜(害他哥哥第二次出逃的罪魁祸首)和包庇他的四川军阀陈敬暄。由此可见他心里对宦官的厌恶。(要到公元891年四川才被中央军占领,但很快中央军攻蜀的统帅王建就割据四川独立了)。

但是当年支持他当上皇帝的恰恰是当时实力最大的宦官杨复恭。这位杨太监不仅自己是中央军的总管,而且养了一大群干儿子,其中有的在中央军直接带兵(军使)、有的在外面当节度使、还有六百个干儿子(!!!)在各地当监军,势力庞大无比。公元890年,宰相张浚统领中央军和各地诸侯讨伐太原,结果大败,全军覆没,杨复恭在朝廷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失败了,他更无所忌惮了,甚至暗中连皇帝的舅舅都敢杀害。

公元891年,登基三年的皇帝终于忍无可忍,将当时担任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中央六军以及十二卫戍部队总监军宦官)、左神策军中尉(左神策军总司令)的杨复恭调任凤翔监军,彻底免除他对中央军的控制。杨拒绝听命,暗中派人将送圣旨的钦差暗杀。十月八日,皇帝亲自登上安喜楼,指挥禁卫军攻击杨家大院,逃出包围的杨太监抵达兴元(汉中),和一群干儿子带领东南西道(汉中)、武定(洋州)、龙剑(龙州)等三个战区和绵州一起,反抗中央。

这个变故给了当年平定朱玫的两个主要人物: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静难(汾州)节度使王行瑜一个绝佳的理由,两人连续上书,主动要求讨伐杨家。皇帝其实把杨太监从身边赶走已经觉得满足了,更看清了两个人背后的目的,于是命令双方调解。但到这个份上,谁也不理会皇帝大人了。李茂贞大军自顾进发,占领了兴元府,将杨家势力彻底摧毁。(894年逃亡的杨太监被捕获送到京师斩首)。

皇帝的眼光果然不同凡响,这个消灭杨太监的人,是个比杨太监威胁大百倍,野心也大百倍的人物。

获得胜利的李茂贞试图占领汉中,上书请求任命。皇帝大人故意装糊涂,任命他为山南西道(汉中)兼武定(洋州)节度使,但同时任命宰相徐彦若担任凤翔节度使,企图削弱李的势力。李茂贞大怒,给中央的信件也开始言辞不逊。皇帝年纪轻轻,又刚消灭了身边的宦官强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命令宰相杜让能准备讨伐。

令皇帝头疼的是,宰相死活不肯,而且干脆告诉皇帝说:对手军力和土地都比皇上您老人家多,又离首都这么近,一个不小心又是当年汉朝七国之乱,到时候您老人家把责任推给晁错(当年汉朝的宰相,建议削藩,七国叛乱后被皇帝当替罪羊诛杀)也没有用了。

这位杜宰相果然是高人,自己的后事都看到了,可惜话到这个份上,皇帝也不答应,反而更下定了决心。而长安的老百姓明显头脑也比年轻的皇帝冷静,他们先是殴打中央大员阻止讨伐,后来看情况不对,索性纷纷逃出了京都。

公元893年九月,皇帝任命嗣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首都西面招讨司令官),讨伐李茂贞(皇帝内怕宦官、外忌军阀,宰相又胆小,只好找亲王来了),带领三万大军出击。

这边多年打杀的李茂贞、王行瑜带领六万能征善战的勇士,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战斗,就将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亲王带领的,同样没有战斗经验的中央军赶跑(双方几乎是见面后中央军就开始了逃跑和溃散,完全没有什么战斗可言)。很快,大军抵达长安郊外。

皇帝终于明白了宰相的远见,不过这个没有能救杜宰相的命。在李茂贞的威逼下,皇帝不得不处决了杜让能等官员。李茂贞如愿以偿,获得了凤翔、山南西道(汉中)、武定、天雄(秦州)四个战区十五个州的土地,成为皇帝身边最大的军阀,而政府和宦官也纷纷与他结交,中央政府成了他和王行瑜掌握中的傀儡。

皇帝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真的是个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不过,他这个光杆司令的苦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6)
太原的狗头军师



公元895年,河中军阀王重赢去世,将领们拥护参谋长(行军司马)、王重赢的儿子(其实是他过继过来的侄子)王珂为留后,得到皇帝的批准。

没想到,王重赢的亲儿子、保义(河南三门峡)节度使王珙、绛州州长王瑶发兵攻打,试图夺回老爸的地盘。受到攻击的王珂立刻前往自己的老丈人李克用处求援。王珙一看形势不对,立刻送厚礼给另外两位控制了朝廷的军阀:李茂贞、王行瑜,以及守卫京都的匡国(同州)节度使韩建。三位军阀联名上书,要求取消王珂的职位。

这样,一个小小军阀的继承纷争,演变成了京城西、北两大军阀的角力场。

夹在中间的帝国朝廷自然左右为难,只好以命令先后为借口,拒绝了三位军阀的建议。但习惯了挟持朝廷的军阀怎肯轻易罢休。

五月八日,三位军阀的数千军队抵达长安城下。京师震动,人心恐慌,皇帝登城门,却被下面的韩建侃侃而谈,要求罢免和诛杀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和李溪。皇帝虽然试图安抚,但大兵压境,三位军阀自作主张就将两位宰相,以及枢密使(主管宫廷机要事物的宦官)康尚弼等数人砍了头。

但三个军阀虽然气势汹汹,其实也是欺负皇帝是没有兵权的软柿子。一个月后,听说李克用大军南下勤王的消息,三个人立刻便撤离京师,只留下两千部队驻守(不知道这两千人在能征惯战的晋军面前有什么用,估计是为了留点面子,倒霉的是京师的百姓和皇帝)。

李克用大军轻易地解决了绛州,将这场骚乱的元首之一的王瑶斩首。七月,将驻守同州的王行瑜的老弟王行约击溃。

逃到京师的王行约,很快就和老弟、中央军神策军左军总指挥(左军指挥使)王行实会师,大肆劫掠长安,并和神策军中尉(中央军总司令宦官)刘景宣密谋,劫持皇帝前往汾州,但是遭到了另外一些宦官与将领的反对。

这些反对的人,可不是为了皇帝的好。他们反对的是皇帝被劫持后的去处,而不是要不要劫持皇帝这件事情。带头的是李茂贞的干儿子、中央军神策军右军总指挥(右军指挥使)李继鹏,和内廷宦官枢密使骆全灌(王字旁)。

这样,中央军左右两军的指挥官和宦官内部的两个派系互相勾结,相持不下,一个要把皇帝带给王行瑜,一个则要带给李茂贞,先起了内讧。两军在京城内部互相攻击,大打出手,好几次飞来的冷箭差点射中观战的皇帝大人。

紧急关头,驻扎京师驻守的其他军队,长期看不惯神策军,趁机发动攻击,将两路混战的中央军赶出了城门。而皇帝这个时刻已经不敢再有任何耽搁,在侍卫军官捧日都头李筠、护陛都头李居实的保护下,带领大臣和亲王们,逃出首都,一直逃到陕西秦岭一带,随从逃亡的官员百姓多达数十万人,因为天气炎热,中暑而死的几乎有三分之一,而活下来的也几乎每天都被强盗劫匪骚扰,不得安宁(一片末世景象!)。

这个时候皇帝已经获悉李克用大军到达渭桥,下令李克用大军讨伐王行瑜。不过皇帝大人的诏书有点奇怪,专门让李大将军只管打王行瑜,暂时不动李茂贞,说等消灭了王行瑜再谈下一步。(这个很是耐人寻味。皇帝的理由很牵强:李茂贞杀了试图劫持皇帝的干儿子李继鹏后请罪,其实皇帝骨子里就是担心李克用太强大,事先先搞个战略均势。不过但凡玩均势的人自己要有实力,自己没有,哪有资格去搞什么均势呢。)

不管怎么样,有了李克用大军的保护,皇帝终于在八月底太平地回到了京师,只不过当时一片废墟,皇帝大人只好在尚书省(国务院)大院休息,而文武百官出门连马也没得骑了。

李克用大军毫不含糊,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王行瑜军队一路击溃,将割据汾州十年的王家彻底消灭。大军班师回朝,李克用被升为晋王。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这个转折,让李克用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的皇帝(不过从李克用的种种作为,以及他作为外族的身份,似乎他并没有夺唐朝天下的野心)。这个转折,给了几年以后的朱温,一个绝好的领袖群雄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本来是放在李克用的面前的。

当时的形势是:勤王成功的李克用声望正隆,兵力之强盛无可匹敌,他完全可以挟全盛的势头,师出有名,一举消灭李茂贞的割据势力,把其他小军阀们收入自己麾下,从而在关中以西,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未来关东势头最旺的朱温成对立之局面,最后鹿死谁手还不可知。况且当时的朱温还远远没有平定山东,遑论河北,李克用完全可以成为帝国政治中心最强大的力量,出关中,下河北,联合山东三路出击消灭朱温,乃至征服全国。

这种局面,却奇怪的在悄无声息中一纵消逝。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战国有纵横家、三国有诸葛亮等一大堆谋士,最不济的五胡乱华也有王猛这样帷幄中取天下大势的人物,后来明朝更有刘基之辈,凡天下乱世,不光是武将的天下,更是文曲星们的斗智场。惟独这个大唐盛世后的天下,有弱智的阴谋家、冲动的革命家、拼命的造反家,惟独没有一个有心有力一统天下为己任的天才人物。奇怪哉!

李克用受了晋王的封后,做了两件事情:

首先,他请求出兵讨伐参与叛乱的李茂贞。前面说了,皇帝还是担心这个外族的大将军将来更强大,于是借口说李茂贞已经表示认罪了,而且还“贡赋不断”(都快成人家人质了还惦记着这些小银子和口粮!),算了吧,让天下人民休养生息吧(军阀不除,天下怎有休息之时!)。

令人奇怪的不是皇帝的作为,而是李克用居然就听话了。据说他还颇有预见的说,这次不消灭他,将来后患不断。可是不管他老人家多么神机妙算,就是不肯出兵,还真听皇帝的话,撤军回太原了。

其次,他还想上京师,估计是想向皇帝再当面说服一下。皇帝呢,好不容易回到京城,怎么敢再让一个大军阀到自己家门口呢?于是出诏书说您大将军不必来了。而这个时候,李克用的心腹盖寓(就是去年推荐刘家父子夺回幽州,结果后来刘家父子反叛独立的那位)说:长安的百姓够惊吓了,您还是别去了吧。(忍不住怀疑这位盖先生是不是个反间,怎么总是出馊主意。)

李克用居然也听了进去,大军没有任何入城凯旋、晋见皇帝的仪式,数万勤王大军连那个被“勤”的主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就回了山西。

李克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么轻易地放走了。而六年后,当他的对手朱温获得同样机会的时候,也许有李克用的反面先例,朱温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再也不肯放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7)
华州的得志小人



李克用走了没多久,皇帝就又开始郁闷了。没有了威胁的李茂贞(这厮也确实没出息,不乘着皇帝在手心捏着赶快扩张势力,只会天天和长安这个没有实权好欺负的天子怄气),很快就连原来那微薄的贡赋也不再愿意给了。而且给皇帝大人的信也越来越狂妄了。

皇帝这个时候是哑巴吃黄连。不好意思也没有理由再找李克用帮忙,皇帝决定把自卫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他开始在原来的中央军左右神策军之外,另外招募了四个军(殿后四军)的中央部队,总共数万人,由自己最信赖的亲王带领,在宦官和军阀之外找寻自己的武力。而亲王也明白皇帝的心意,在此之外也纷纷招募自己的亲兵。

但是皇帝忘了,把朝廷玩弄于掌中、在上次动乱中实力完全没有削弱的李茂贞,怎么能容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冒出个强大的中央军来!

果然,李茂贞马上借口说中央要讨伐自己(当然他自己也知道是借口,中央军要讨伐的话,早在去年就让李克用动手了),于公元896年大军再次向长安进发。

这次的行动完全是去年的翻版。不堪一击的中央军在凤翔大军的面前再次崩溃逃亡。才回到长安不到一年的昭宗皇帝,再次逃离了自己的首都。而李茂贞找不到人讨个说法,一怒之下,将大唐帝国两百多年的首都,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彻底付之一炬。

昭宗皇帝本来的意思是去投靠太原的李克用。才走没多远,就有人来劝了。这个劝的人,就是当年跟随杨公公进攻黄巢的八个将领之一、后来前往四川投靠流亡皇帝、现任镇国(华州)节度使拱卫长安的韩建。

这个韩建,当年不过是个中级将领,因为投靠皇帝成为中央依赖的武装之一,被委派负责拱卫京师的重任。在他任内,他做了当年很多军阀没有做也想不到做的事情:读书。读了几本书的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实力是靠军队的,而军队是靠自己的百姓养的,要军队不缺粮草和军饷,要么去抢,要么就让自己的百姓日子好过点,交得出钱粮来。

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那个年代似乎没几个混蛋明白。韩建因为稍微对百姓好了点,没有抢自己属下百姓的钱和粮,居然博得了一个好名声,后来的史书上也对他没有太大微词。

但其实,韩建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小人,千万不可以让他得志,而特别是韩建这种有点文化的小人,更是恐怖的很。可能因为读了点书的关系,韩建对自己有着很大的自信,对当时的政治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其他只看重地盘、实力的军阀不同,他似乎对朝廷的政策有着明确的看法,而对扩充自己的实力反倒是没有特别的兴趣。

去年,三路军阀进攻长安。皇帝登上城楼质问,其他两位都哑口无言(犯上作乱有什么理由辩解呢),偏偏是他侃侃而谈,楞是让皇帝自己认了错,他也顺势和其他两位一起,把自己看不惯的宰相和宦官给喀嚓了。

这次,他劝皇帝的理由很简单:我这里忠心耿耿给您保卫着首都边上的地盘,您干吗非要去太原那么远啊?小心去了回不来啊。

这后面一句很厉害,所谓中国古人最喜欢的一语双关:一种解释是您走了小心我们认其他皇帝,就没您什么事情了;另外一种解释是,您还真能相信李克用吗?毕竟他也是个军阀,还是个外族呢!

不管皇帝脑子里是怎么解读这句话的,反正效果达到了。皇帝不去太原了,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官员,来到了华州。

皇帝一到自己手中,韩建是大大的兴奋。从后面的行动看,他并没有挟天子令诸侯、从而称霸的意思,反倒是有点借机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政府的味道,可惜的是,他那几本书,既没有能给他什么真正厉害的政治纲领,也没能洗去他浑身军阀的匪气。

韩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保证皇帝成为他手中完全控制的工具(他对昭宗皇帝全无敬意,认为一切混乱都是这位皇帝大人自己招惹的)。在皇帝被他软禁的两年中,他总算按照自己的心愿干了几件“大事”。

首先,他控制朝廷,阻止了各地勤王大军的组织和动员,并通消息给李茂贞,李则再次上书请罪(打个巴掌揉三揉,这位也够没新意的),结果勤王不了了之,皇帝也没办法动窝,在华州一住就是两年。

其次,他彻底解除了仅存的一点中央武装的力量。他首先借口说带兵的八位亲王阴谋刺杀他,逼迫皇帝将亲王们遣送到软禁亲王的“十六宅”,然后趁没有统帅的时候,将皇帝好不容易招募的殿后四军两万多人解散,再逼迫皇帝将当年护驾有功的侍卫军官捧日都头李筠斩首。这样一来,皇帝身边彻底被解除了武装,连最基本的自卫能力也不复存在。

第三步,他开始铲除政敌。先是罢免了当时的两位宰相孙渥(单人旁)和朱朴,帝国的宰相们惧怕他的势力,都不敢随便议论国家大事。一年后,得势不饶人的韩建和代理枢密使宦官(知枢密)刘季述伪造圣旨,将软禁的十一位亲王全部斩首。从此,昭宗再也没有自己可以信任的力量,完全成为军阀的代理人们(外廷大臣与内廷宦官)手上的傀儡。

韩建终于控制了朝廷,可是控制之后干什么呢?

一来他浅薄的那点见识没有告诉他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看到,他控制了皇帝后,既没有能改变中央政府的任何实质,也没有能利用这个机会来扩张自己的实力,充其量不过是在华州以外给自己多弄了个同州来管管,把长安看得更牢点而已。

二来,那些远比他强大的军阀早就忍不住了。北方的李克用再次号召天下勤王,虽然没有成功,但吓破了胆的韩建和李茂贞还是去了求和的信件,并答应重新修复长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那把火,嫌自己钱多?)。而紧邻东面的朱温更是修葺了东都洛阳,口口声声要迎接皇帝去洛阳。

思前想后没有任何办法,守着皇帝这个宝又不知道该干什么的韩建,终于发现手里这个奇货原来是个烫手的山芋(可见没有金刚钻还是不要揽瓷器活的好),公元899年,终于送皇帝回到了长安。

(韩建从此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小人的劣根还在。朱温控制了皇帝后,有次和韩建一起见皇帝,韩建偷偷拉朱温退出。出来后说:感觉皇帝那边好象有埋伏。不知道朱温相不相信当时毫无自卫能力的皇帝居然敢动自己,反正对韩建是从此有了感激之情。后来朱温杀昭宗,韩建这番做作不见得不是导火索。而他自己,在朱温当了皇帝后,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后来镇守许州,兵变被杀,起于乱军之中死于乱军之中,终究不过是个兵痞。)

无能的军阀登场退场之后,现在轮到当时帝国政治的另外两大群体出来活动活动下身手了:宦官和宰相,所谓的内廷与外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8)
不看三国的崔宰相



公元900年,回到长安的皇帝暂时没有了军阀的威胁,但是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他的身边。

当时当权的宰相是崔胤。这位崔宰相可不比之前那些皇帝或者军阀说撤职就撤职、说砍头就砍头的宰相。他并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但绝对是个心计很重的人,所谓的长袖善舞应该就是这种人。

他当宰相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动作:一个就是结交军阀作为自己的后援,而第二个才是他真正的政治目标所在,他的结交军阀也是为了这个。这个终极目标就是:彻底铲除宦官。

不能说崔宰相没有抱负,他的抱负之大,是之前所有大唐帝国中后期的宰相都没有的。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问题,因为唐朝中后期很多皇帝都是宦官手中的工具,宦官集团暗杀、废黜、拥立皇帝的事情时常发生。

崔宰相立志要把祸害了帝国上百年的宦官集团彻底来个斩草除根。他有这个雄心也不是没有理由:当年皇帝将他外派(其实就是免除了宰相的实权),结果是朱温一封书信,硬是让皇帝将这个宰相留在了身边。

有了外面强援的撑腰,崔胤终于可以放手干了。他的第一步就是迫使皇帝将另外一位宰相王抟罢免,同时被罢免的还有当时皇帝最痛恨的两位宦官枢密使宋道崖、景务修,并且在流放途中将三人全部勒令自杀。不久,又将另外一位资历比自己高的宰相徐彦若外放广州去当了节度使。

在内外廷都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崔胤成为了帝国政府实际的主人,他除了宰相身份控制行政大权外,还兼任了户部(财政部)、度支(财政总属)、盐铁(盐铁专卖总局,当时最重要的税收部门)等中央三个核心财政部门(称为“三司”)的长官,完全控制了中央政府的财政。

外有强援、内无对手的崔胤,准备将自己期待已久的计划付诸实施了。

崔宰相实在是个奇怪的人物。从他的手腕来看,政治斗争的经验不算不丰富;从他进士出身的学历来看,知识积累不可谓不渊博。偏偏他就忘了历史上何进这个活脱脱的例子。

东汉末年,宦官跋扈,执掌中央大权的外戚领袖大将军何进决心诛杀宦官集团。但是何进犯了几个重大的错误:

1. 保密工作不到家,还没动手呢,皇宫里面的宦官就都知道何大将军的计划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逼急了再没野心、再老实的太监也会拼命的。结果是太监集团最后先下手,将何进大将军暗杀,中央政府从此没有了真正的领导者;

2. 没有采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策,而是搞歧视,凡是太监都要杀。这样一来,本来内部并不团结的宦官集团,面临大家一起完完的后果,自然抱成一团,让何大将军根本无懈可击;

3. 引狼入室的决定性错误。当时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何进秘密命令靠近首都长安的军阀董卓带兵入京勤王。结果王没有勤成功,董卓反倒是将皇帝劫持,从此开创了天下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东汉的灭亡根源就在这里。

这么有名的案例放在眼前,偏偏我们这位崔大宰相没有吸取。(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是明代小说出来以后的,唐朝时候三国还不是个流行产业的话题,看来小说历史是很有必要的;二来崔宰相中的进士,虽然不象后代那样要考八股,不过总不出四书五经那些冠冕堂皇的东西,中国政治真正的故事都没有涉及,可见教育,特别是野史八卦的教育意义也是不可以忽视的!)

崔宰相几乎把当年何将军的错误,完全一模一样地重新演绎了一遍。

首先,他要杀宦官,那就动手啊。他偏不,而是一遍一遍地在皇帝面前象个唐僧一样的念叨,而且见到同僚也毫不顾忌地讲啊讲,用不了多久,不用间谍,全天下的宦官恐怕都知道这位宰相大人是铁了心要自己的命的了。

其次,宦官里面也有三六九等和不同派系。后来的另外一位宰相韩渥(单人旁)就曾经多次劝崔胤只杀几个带头的罪大恶极的,分化瓦解宦官集团,但他就是听不进去,发誓要把所有这些宦官通通砍头。

第三,他也学何进一样,依靠外面军阀的势力,特别是希望用军阀的军队进入长安,将宦官集团彻底消灭。但比当年东汉更糟糕的是,当年东汉的军阀名义上还都是效忠中央的,不过是在消灭黄巾军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地盘而已(和唐的消灭黄巢何其相似,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居然有着这么类似的灭亡过程!)。而此时唐帝国的军阀,则是早就摆明了不卖中央政府的帐了,勤王军变成绑架皇帝的绑匪,不过是一念之间而已。

而崔大宰相正沉浸在自己的大权独揽和伟大构想之中,宦官集团在他面前的战战兢兢更是让他不可一世,全然忘了找个说书先生问问当年汉朝的故事。

所以我们很快就看到,大唐帝国的灭亡,几乎是重新将东汉的灭亡拷贝不走样了一次,而崔胤就象当年的何进一样,加速了这个过程并踢进了最后时刻的临门一脚。

不过,和东汉一样,这次先动手的,不是光说不练的崔宰相,而是被逼到墙角了的太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19)
狗急跳墙的刘太监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太监首领们,抢先下了手。

参与阴谋的是当时宦官集团的几位最高首领人物:掌握了中央军兵权的神策军左军总司令(中尉)刘季述、右军总司令王仲先,以及掌管内廷机要的两位宦官枢密使(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长)王彦范、薛齐渥(单人旁)。

领头的是刘季述。他的想法很简单直接:与其伺候现在这个皇帝,最后难逃一死,不如找个机会拥护皇太子,这样可以控制京城,再和拱卫京城的韩建、离京城最近的大军阀李茂贞达成协议,就可以立足安全的境地。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宦官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不过是求一条安稳享福、维持现状的出路而已,如果不是崔胤逼迫太急的话,这场闹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既然下了决心,太监们可比崔宰相干脆利落许多,立即动手。

公元900年十一月,昭宗皇帝喝醉了酒,不知为什么心情大坏,将陪侍的几个小宦官和宫女杀死(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是真是假)。第二天,皇城大门紧闭,外面的人不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刘季述率领一千军士砍门而入(保护皇帝和皇城本来就是他的职责),并将崔胤带在身边,一起去查看究竟(单看这个动作,就可以知道刘季述很清楚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到小宦官和宫女尸体的刘季述,立刻转向身边的当朝宰相,说出了他的打算:要废昏君,重立明主!天天叫嚣要诛杀宦官、清理朝政的崔宰相,关键时刻不仅没了声音,而且在刘季述的要求下,领衔写了要求换太子主政的奏章。

有了这个外廷领袖的奏章,刘季述的叛逆行为马上变成了民意和忠君爱国的行为。在外廷默许的情况下,这位内廷领袖调动军队,将皇帝包围了起来。几下子武力展示,大刀装模做样向皇帝头上砍去,一生历经无数惊吓的昭宗皇帝,答应退位,被关进了少阳院中。

刘季述拿着从皇帝那里抢来的玉玺画押的诏书,拥护太子李裕登基,昭宗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宫囚徒。

总算成功了的刘太监,当然要演出一番所有政变者难免的清算游戏,每天都有他看不顺眼的人被砍头。但是,当初真正对整个宦官集团造成威胁的崔宰相,却只是被解除了兼任的财务首长的权利,而宰相的身份和地位依然如旧。

原因很简单,崔宰相背后的靠山是朱温,而刘太监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自保,完全没有兴趣和胆量去挑战这个日益强大的军阀。他甚至还派了特使前往朱温处,要和朱温共享大唐的天下。

朱温在关键时刻没有犯下愚蠢的错误。当他手下主要将领都建议远离这滩混水的时候,只有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看出了这个机会的巨大意义。他劝朱温的话很简单,但句句中要害:

1.  皇帝这次的灾难是我们建立天下霸权的机会,身为霸主的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决定未来朝廷和天下的大势,决不可以轻易放弃;

2.  如果不讨伐这次叛乱,以后你凭什么理由号令天下呢?

3.  新皇帝的位子一旦稳固,以后宦官就彻底控制了中央,再想利用中央政府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多点话说下这位李振先生。个人认为他对朱温最后登基的功劳,远远大过号称朱温手下第一谋士的敬翔。不过这位李先生很有点狐假虎威的味道,到后来每次见朱温,都会有他看不惯的人被降职;后来又是他建议朱温将朱友恭等人当替罪羊杀头(后者在朱温的指使下将皇帝暗杀),已经是有点无耻的味道了。最无行的是,当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朱温称帝后,在他建议下将中过进士的唐公卿多人投入河中害死,理由是这些人常自称为“清流”。后来他落入晋人之手,伏诛,也算是报应。

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朱温马上将刘太监的特使下了大狱,并从此准备随时进入长安,控制帝国的政治枢纽(李克用和朱温为仇这么多年,输就输在关键时刻听错了人,否则早就挟天子令诸侯了,哪有朱温什么事?看来领导好当,手下意见一大堆,但难的不是出点子,而是要在不同的点子中做取舍)。

不过,这次朱温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发动大军,这场政变就结束了,前后不过几十天的工夫。

关键人物,就是引起这场政变的罪魁祸首崔胤。他仗着刘太监不敢动自己,居然堂而皇之地和朱温派来的特使一起笃悠悠不受干扰的商讨对策(看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人头落地,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刘太监见识短,要了自己性命)。

不久,他就和左神策军的中级将领孙得昭联系上了。孙不是宦官,又遇到右军中尉王仲先太监查神策军将领的贪污腐败。这位王太监出发点是好的,可惜政变刚过,除非是找借口用贪污腐败消灭政敌,否则做这种事情绝对是把“可以争取的大多数”推向敌人的怀抱。军心动荡中的孙将军,和崔宰相一拍即合,崔胤割下衣襟写了命令给孙将军,孙将军同时联系了同样心怀不满的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复辟的大业很快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03:50 , Processed in 0.22946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