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uckyzy58

[12/13]帝国的碎片—— 五代十国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0)
鼠目寸光的李王爷



复辟集团动手的时间,选择在了公元901年的大年初一。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干脆,复辟集团的动作下手准、快、狠。

孙得昭埋伏在上朝必经之路安福门边。等王仲先准备上朝路过的时候,突然袭击,一刀将王仲先砍死。

得手之后,他马上飞奔前往囚禁太上皇昭宗的少阳院。昭宗皇帝意想不到有这种好事(估计他实在想不出来有谁会对自己这个倒霉皇帝这么好),死活不敢出来。一直到孙得昭把王仲先的人头抛进去,昭宗才战战兢兢从里面出来。

不等他回过神来,早有准备的宰相崔胤已经带领朝廷大臣准备好了,将皇帝扶上长乐门楼,恭喜道贺(文官集团的反应是预料中的,谁也不甘心从此大权落入宦官内廷手中,不过速度之快,可见预谋的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另一位复辟的将领周承诲已经将其他两位主谋宦官刘季述、王彦范抓捕,不等皇帝发话,已经是一顿乱棍打死(下手毒辣迅速!)。 而薛齐渥听闻消息,投井自杀。

宦官拥立的新皇帝李裕,还不过是个小孩,大家都知道他是垫背的主儿,总算躲过一劫,没有性命之虞,只是被撤消了太子封号,以德王身份暂住东宫。

恢复登基的昭宗皇帝欣喜若狂,大赏功臣,几乎将本来已经不充实的国库赏赐一空,三位主要的将领都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宰相头衔,人称“三使相”,一时风光无限。

但开心的皇帝和复辟功臣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导致帝国政府衰败和那场政变的根源,依然没有消除,阴影依旧盘旋在长安城的上空。

更绝的是,崔宰相似乎完全没有从上次的政变中吸取到任何教训,把他之前的错误又重新上演了一遍,真不知道他脑子是怎么长的。

他首先试图解除宦官掌管中央军的先例,但是没有成功。这中间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复辟的三位功臣使相,他们异口同声反对政府文官掌管中央军,理由也很可笑,一是没有先例(不知宦官领军的先例又是怎么来的),二是文官政府接管中央军后一定有很多变动。

后面这个理由,结合王仲先先前整治中央军腐败的问题一结合,这三位所谓忠君的大功臣的动机便昭然若揭了。他们既没有重整政府的壮志与能力,连多抢一点权力的野心和胆量也欠缺。他们斤斤计较的,只不过是个人克扣军饷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已。后世有史家将五代十国称为“群驴时代”, 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于是,一切照旧,太监依然牢牢掌握着帝国政府的武装力量,而这次任命的神策军两个总指挥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更糟糕,他们之前都曾经担任凤翔大军阀李茂贞的监军,和这个离中央最近的军阀关系密切。这样一来,内廷掌握军队,以西面的李茂贞为外援,外廷控制行政,以东面的朱温为外援,两大势力看上去是均势,但这种均势其实是一触即炸的火药桶,而皇帝大人就坐在这火药桶的正中间。

最致命的是,身为宰相的崔胤,完全看不到面前的危险,继续他一如既往的政策:不停的说要消灭整个宦官集团。

而更要命的是,也许是担心朱温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居然趁李茂贞进京朝见皇帝(其实是来看看首都的虚实,顺便提醒下皇帝京城实际上还是他的势力范围)的时机,暗示李茂贞留下三千人的部队,名义上是保护京城,实际上是希望可以用来和宦官的中央军对抗。已经通过宦官遥控中央军的李茂贞,当然欣然同意,这样以后他再不用动不动大军逼境了,只要一个命令,京城和住在京城的皇帝就在他掌握中了。

崔胤此举不仅多余,而且种下了深深的祸根。当时另外一位宰相韩渥(单人旁)就看得很清楚,说:“这支军队留在京城,必定会是国家的祸根。” 崔胤对此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他大概是高估了自己长袖善舞的能力,以为他这个掌管京城巴掌大地方的宰相真的在军阀眼里有什么价值。 这个祸根害的不仅是已经苟延残喘的大唐帝国,也终将害了他自己。结交李茂贞的事情,一定在朱温心里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后来崔胤被朱温猜忌杀死,恐怕不单纯是因为他想重新训练自己可以控制的军队,祸根早在此时已经种下。

把自己从前的错误又变本加厉地重新犯了一遍以后,崔胤安然的坐在即将爆发的火药桶上当他的太平宰相。而与此同时,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朱温,已经不再满足称霸一方的地位了,现在他的目标是,整个帝国的统治权。

暗中和崔胤策划复辟成功后,朱温马上对位于长安东北方,横在长安与太原之间的河中发动了总攻击。事后看来,这一举动,让他在自己的终极目标长安,与自己最大的敌人太原李克用之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缓冲地带,为他安稳地进入长安打了个漂亮的前哨战。

正月十七,朱温派张存敬的三万大军奇袭河中,自己统领大部队紧随其后。奇袭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两个州的土地,更重要的是,朱温部署的两万大军在这片新投降的土地上,紧紧卡住了太原大军南下救援的道路。

没了北方的援军,慌乱的河中节度使王珂,只好向另外一个有能力和朱温抗衡的军阀李茂贞求救。他的建议其实非常精辟:朱温的野心不止我小小河中,而是要一统天下。所以他建议李茂贞赶快出兵,占领潼关,扼守关中天险,阻挡朱温进入长安、关中,从而一统中原的战略。

可惜,刚刚被皇帝封为岐王的李茂贞鼠目寸光(看看这位先生天天恐吓皇帝却从来不敢真正挟天子令诸侯争取霸业,就知道他注定不是个成王的料),满足自己西北的一母三分地,居然没有一点反应。

后来,李茂贞挟持皇帝的时候,也居然完全没有派军队扼守潼关,与朱温两分天下,而是汲汲回家,结果在自己老家被朱温团团包围,完全处于挨揍地位,此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眼光之短浅,也居然混了个藩王,实在让人惊叹。

没了外援的王珂,只好高举白旗,大开城门,投降了朱温。朱温成功的从东、北两个方向将长安遥遥控制在自己的铁钳中。不过在最后动手之前,他要彻底让李克用不再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发动了著名的六路大军攻太原的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1)
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公元901年三月,朱温六路大军共五万人马,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李克用的大本营太原,发动总攻。梁晋第一次全面战争爆发。

具体来说的六路部署是这样的:

北路:义武节度使定州王处直的军队从北面绕道进攻太原;
东北路:从成德出发的大将葛从周,带领的是成德、泰宁、天平的军队;
东路:铭(三点水旁)州州长张归厚的部队;
东南路:魏博将领张文恭从魏州出发,越过太行山后和东路军合并向太原进发;
西南路:晋州州长侯言带领军队从新近获得的河中出发;
南路:由大将氏叔综(王字旁)率领的主力部队,首先攻击太原的南大门潞州,然后大军向北攻击。

开战十分的顺利,特别是南路的主力大军,很快就将太原南方门户泽州、潞州相继攻陷,李克用任命的昭义节度使(潞州)孟迁,以及一万步兵和两千骑兵的大军向朱温的军队投降,太原南方已经无险可守。大军马不停蹄杀向太原城下。

其他几路也是捷报频传:西南路侯言大军攻克沁州,东路张归厚军队攻克辽州,东北路的成德军队攻克承天军,五路大军将包围圈从太行山以外逼近到了太行山以内,扣在太原脖子上的绳索越来越紧了。

很快,几路大军会师太原城下,太原军民震恐。朱温气势大震。能将天下闻名的勇士李克用包围在太原,确实显了他实力的颠峰状态。

不过,朱温似乎并没有指望这次能真的消灭李克用。看看他声势浩大的六路进攻才不过调动了五万人马(不过五代十国几次大战似乎动用的兵力都不多,应该是天下疲敝已久,人口大量减少的结果),而更有趣的是,包围了没多久,朱温就下令撤军了,理由是粮草不够、大雨造成军队伤病增加。

六路围攻太原,是朱温一生中,最有机会彻底消灭李克用这个世仇的时候。当时朱温占中原、抢山东、镇河北,实力和威望都到达了顶峰,而李克用先是援助山东失败并损兵折将,然后是争夺河北失利,好不容易抢了个幽州又被刘仁恭背叛割据,不论士气还是实际的战斗力都是到了一生的最低谷,李克用甚至考虑放弃太原出逃云州(大同)或者更进一步重新回到大漠投靠匈奴,如果不是部将李嗣昭的拼死突袭保住太原不失的话,后来粱晋争霸的故事将根本没有机会上演。

不过,朱温暂时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已经彻底解除了北方的威胁,通往帝国权力中心长安的道路已经好无阻碍的出现在他面前。

正好这个时候,崔胤,就象当年汉末的何进一样,向朱温发出了一封勤王进京的指令。

前面说过,崔宰相消灭整个宦官集团的决心依然没变,而他光说不练的习惯也依然没变。于是一切故事重新再来,惊恐万分的宦官集团要保命,一是拉拢建立复辟大功的三使相,商讨绑架皇帝投奔凤翔的计划,二是加紧结交京城旁边的大军阀李茂贞。

而崔胤不早不晚,又给宦官们送了个大礼。他利用自己帝国财务首长(三司长官)的身份,发布了一道命令,将神策军卖酒的专利取消,试图进一步削弱宦官武装力量。但是他笨就笨在,他不仅取消了神策军的专利,连京城附近其他战区的这个专利也取消了。

李茂贞当然不甘心白白放弃自己手里赚钱的权利,亲自上京城讨说法。而同样受害的宦官领袖韩全诲,以前做监军的时候就和李相识,这次更是利用同病相怜的身份,大肆拉拢,并趁机发动军士鼓噪,逼迫皇帝罢免了崔胤财政首长的职务。

这边是咄咄逼人的宰相,却愚蠢地内失军心、外毁强援,把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另一边是心惊胆战的太监,一心要依靠西方军阀的力量和劫持皇帝的手段,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京城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直到此时,崔胤才知道,自己消灭宦官的计划早就不是秘密,而对手也已经决定和自己最后摊牌了。他在慌乱中,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东面虎视眈眈的朱温。

接到宰相的信件,朱温立刻返回汴州,开始动员大军。刚到知天命之年的他,一生戎马,终于威镇诸侯。现在,该是他取天下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2)
交出皇帝我放你条生路


公元901年十月二十日,朱温的大军从大梁(开封)出发,开始了他问鼎中原的关键一步。

听到朱温出发的消息,慌乱的宦官集团首领韩全诲,立即和李茂贞留在长安的三千部队的将领李继筠商议对策。李继筠当时的官衔已经摇身一变,由地方军将领变成了中央军神策军的高级将领都指挥使。李继筠和他老板李茂贞一样,鼠目寸光,关键时刻没有抢占潼关天险阻击敌军,而是先带领手下将皇宫洗劫一空,然后在半个月后,将昭宗皇帝劫持,和宦官集团一起,逃往凤翔。(可怜的昭宗!)

而朱温大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将自己前进道路上唯一的障碍、拱卫长安的韩建收降。当年气焰嚣张的韩建,在朱温大军临城的时候,立刻开门投降,与当年被李克用包围仍能狡辩退敌的气概,判若两人,看来他很清楚谁是不能讲理的兵。他之前积聚的九百万钱巨款,完全落入朱温的腰包。

军财两盛的朱温,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已经没有了皇帝的长安城。崔胤携带文武百官到京城郊区迎接。朱温并没有象以前那些军阀般,在长安长期停留,乘机大过一把控制京城乃至自行称帝的干瘾,看来他过去的主子黄巢的教训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他明白,只有抓到了皇帝,消灭或者至少威慑了所有主要的对手,这个京城住的才有意思。所以他在长安完全没有停留,而是穿城而过,直接杀向皇帝所在的凤翔。

李茂贞自己躲在城里不出来,而是派使节前往太原求救。太原李克用接到信件,明白形势的严峻,立刻派手下大将李嗣昭和周德威大军南下,希望和李茂贞一北、一西,两面夹击进入关中的朱温。梁晋间的第二次全面战争爆发。

但是李茂贞其实是个懦夫加苯驴。他完全没有利用这个有利机会出击朱温,而是进一步龟缩在城里,指望朱温和太原的晋军来个你死我活,好给自己一条活路。

两面受敌的朱温得益于西面这个对手的无能和胆怯。他完全置李茂贞于不顾,主力大军前往河中,全力攻击南下的晋军得胜,气焰正旺的梁军屡战屡胜,不仅将晋军南下的道路完全阻击住,而且趁胜追击,再次将李克用的太原团团包围。

第二次太原包围战依旧是打得惊心动魄。可惜的是,朱温再次功亏一篑,没有在最后时刻攻下太原。但是这么一打,不仅李克用这次夹击朱温的计划完全失败,而且两次大战结果都已首府太原被包围、元气大伤的晋军,在今后的数年中,都彻底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完全不敢再向朱温挑衅。

现在,李茂贞挟持皇帝据守的凤翔,已经是一座没有任何援军的孤城,孤零零地横在朱温的面前,任人宰割。

公元902年五月十四日,解除了北面威胁的朱温,亲自率领五万精锐部队,从河中出发,向西面进军。

六月十日,李茂贞亲自率领他指挥的所有兵力,在虢县向朱温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大会战,但是被朱温轻易地击败,被杀死一万余人。三天后,朱温的大军抵达了凤翔城下,五处大营将孤城团团包围,唯一前来救援的保大节度使(山西富县)李茂勋的军队也被阻击击溃,争夺皇帝控制权的最后大战开始了。

八月二十二日,不甘心失败的李茂贞打开城门,倾全力再次向包围自己的朱温发动了总攻击,结果再次被击败,并且险些被对方攻入城内。

屋漏偏逢连绵雨,在巴蜀割据的王建,借口带兵勤王抵抗朱温,趁机出兵李茂贞的干儿子李继密驻守的山南西道(汉中),将整个山南西道和李继密手下的三万步兵和五千骑兵收入自己麾下。

日见困窘的李茂贞大门不开,而渐渐寒冷的天气也开始了连绵的阴雨,朱温的军队粮草开始缺乏,瘟疫开始流行,一切都向之前的两次太原围攻战一样,眼看又要功亏一篑(由此可见当时攻城的战术和手段还是不够先进)。

关键时刻,朱温听从属下将领的计策,用反间计,泄露假情报说自己已经大军偷偷撤退,只剩下万余老弱残兵把守阵地,掩护自己的撤退。

联系到朱温两次攻击太原无功而返的经历,李茂贞对这个假情报深信不疑,赶快带领自己的军队杀出城门,攻击朱温的阵地。正中下怀的朱温早就布置好了圈套,等到敌人一进入,自己的所有主力全部出动,而埋伏的数百骑兵直接冲向城门,彻底阻断了出城敌军的退路。

四面被攻击、退路被隔断的凤翔军队,前无力进攻、后无路可退,自相践踏,混乱不堪,第三次大会战以凤翔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朱温马上加紧了包围,用堑壕、狼犬和带铃铛的铁丝网,将凤翔彻底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茂贞三战三败,终于明白这次自己是无力回天了。手下军心动荡,叛逃投敌的事情不断发生。而朱温更是利用保大节度使李茂勋再次带兵前来援救的机会,派部将冒雪夜行(颇有当年唐政府军雪夜袭蔡州的风采),一举偷袭拿下了保大的首府鹿(耳字旁)州,不仅彻底断了凤翔的希望,而且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冬季的来临让局面更加恶化,凤翔城里粮草已经完全消耗光,市场上已经公开开始买卖人肉,这个昔日远离中原战火的城市,已经完全是地狱图景。而李茂贞曾经广大的地盘,关中一带已经全部被朱温占领,而汉中则落入了王建手中,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将责任全部推到宦官集团身上,将宦官集团的主要首领韩全诲、挟持皇帝的将领李继筠、当年拥立昭宗复位的功臣(后来参与劫持阴谋)周承诲、董彦弼等人斩首后,向朱温求和。

而这个时候,朱温的后院也起了火。山东的平卢(青州)节度使王师范趁朱温主力都被调往西线,守备空虚的时候,突然发动兵变,大军直捣关中。朱温担心夜长梦多,急于主力回师保护自己的根据地,于是答应了李茂贞的请求。

正月二十二日,被李茂贞拱手让给朱温的昭宗皇帝,终于离开了凤翔城,来到了朱温的大营。 长达半年之久的凤翔围攻,以朱温的完全胜利宣告结束。虽然没有最后消灭李茂贞,但丧地丧兵更丧胆的李茂贞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而掌握了皇帝的朱温,终于向他一生的颠峰迈出了最后的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3)
宦官时代的终结



公元903年正月二十七日,逃出李茂贞劫持的昭宗皇帝回到了长安,不过他的情况没有丝毫好转,不过是从一个军阀手中,到了另外一个军阀手中而已。

朱温要再前进一步,取代大唐帝国建立自己的王朝,总体来说,他还必须做三件事情。

1.  消除皇帝身边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势力,彻底控制中央政府;
2.  平定山东王师范的叛乱,以及其他可能对自己造成直接威胁的军阀势力;
3.  安排一个“顺利”的权力交接过程,让唐帝国皇帝名正言顺的把皇位禅让给自己。

而这里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原来的帝国政府和皇帝身边的内廷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时的帝国文官政府,也就是所谓的外廷,已经是一片衰败。多次的军阀杀戮,让朝廷的官员早就没有了是非观念,谁占领了长安,劫持了皇帝,能保证自己的人头,谁就是自己的主人。更何况,现在帝国政府的领袖韩胤,早就是朱温在帝国政府的内应了。

而造成多次叛乱的源泉,是长期掌握中央军武装力量、上百年来控制了帝国核心权力的宦官集团。朱温的第一步,就是要联合外廷的舆论力量,将这个祸害和控制了帝国权力核心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内廷集团彻底消灭。

不过,这个时候的内廷,没有了领袖人物,没有了强大的中央军武力支持,也没有了外界军阀的有力支援,已经是强弩之末,任人宰割了。

才回到长安的第二天,朱温就和韩胤联名上书,以皇帝的名义,将宫内剩余的大大小小数百名宦官全部屠杀。同时,皇帝下令给各地军阀,将各地担任监军的宦官群体也全部诛杀。而原来掌握在宦官手中的神策军,以及其他中央军部队,全部归兼任中央军统帅的宰相崔胤管辖(兼判六军十二卫事)。当时的中央军其实名存实亡,后来崔胤试图恢复中央军的实力,成为他被朱温杀头的导火索。

朱温此举,让影响大唐帝国中后期政局至深的宦官集团,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历史上宦官祸害最严重的,是东汉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原因我们前面分析过了,汉朝皇帝为了与强大的控制政府的外戚势力相对抗,转而信任太监势力,结果是外戚和宦官把持的外廷与内廷争斗不休,最后外戚试图借助军阀力量,结果两败俱伤,宦官是消灭了,中央政府也没了,代而起之的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进入了三国时代。

唐朝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最大的戒心是割据的藩镇和其他地方武装将领,而最可信任的是不会背叛皇帝、无法建立自己的王朝的宦官集团。

这个潮流的开创,早在安史之乱就开始了。帝国第十任肃宗皇帝没有随从玄宗皇帝流亡巴蜀,而是自己登基,将玄宗奉为太上皇,剥夺了实际权力,自己则带领天下勤王大军平定叛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支持和辅助他的,是早在他当东宫太子就陪伴左右的大太监李辅国。终肃宗一朝和他之后的十一任代宗皇帝,李辅国和之后的宦官首领程元振、鱼朝恩的势力都很强大,不过当时外有叛乱,内有大将,宦官虽然嚣张,但还是和拥护中央政府的军事将领平分秋色,互相制约。

宦官真正开始彻底把持中央政府,开始于后来的十二任德宗皇帝。因为不相信自己手下的统帅,他将平定叛乱的功臣纷纷剥夺兵权,而正式将中央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当时的宦官集团领袖霍仙鸣、窦文场,从此开了宦官指挥中央军的先例。

这个局面,到了后来益发不可收拾。宦官利用手中的武力和进出皇宫的权力,开始积极干预皇帝继承问题,为自己安插容易控制的皇帝接班人。帝国从第十七任文宗皇帝,一直到现在的二十二任昭宗皇帝,都是宦官集团拥护后推上皇帝宝座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工具。而王守成、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等宦官集团领袖的一次次行动,终于导致了帝国中央政府的彻底崩溃。

而同一时间,身为朝廷行政中枢的外廷,先是陷在文人相轻的内部争斗,如牛李党争中,自己斗得不可开交。争斗的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奸党,互相之间从简单的意气用事,到权力抢夺,到最后的你死我活。而文官集团的内斗,基本上有几个套路可循:

先是互相的奏章攻击,特别是利用御史等言官,交章上书,互相骂得不可开交,大家或者比文采,或者比人数群殴,更是比骂人的精彩,比揣摩皇帝心意的能力。获胜的一方升官发财,失败的一方轻则贬官发配,重则牢狱之苦、性命之忧。

这个是当皇帝权力强大的时候。而正是因为这些文官集团重互相攻击远甚于帝国施政,往往给其他权力集团已可趁之机。而当互相间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往往已经根本没有什么政见分歧可言,已经到了流氓团伙打群架的境界了。

一旦到了这个境界,任何其他相关不相关,能帮上忙的流氓,就都成了救星和同盟。于是文官政府中的不同派系,各自在外找藩镇做靠山,在内找太监做内应,一来一往,不仅让这两大势力终于堂而皇之的进入帝国权力中枢,而且也让他们看清了这个权力中心的混乱与不堪一击。

唐代的经验,给了后世帝王很大的教训:

1.  唐以后的王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几乎没有。宋朝用怀柔的办法,明朝用杀戮的解决,都成功地将主要开国元勋的兵权解除,而直到满清帝国的崩溃,中国才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后世几个朝代对兵权的分割与控制,明显是学习了历史的教训;

2.  宋朝几乎没有什么有名的宦官,而明朝虽然出了几个气势嚣张的太监,但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皇帝的不作为,而且宦官执掌的特务系统,如著名的东厂,和唐代直接掌握禁卫军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宦官只能在文官政府面前耀武扬威,而皇帝一个命令,立刻人头落地,所以明朝宦官的强大,是皇帝私人权力与内阁政府权力冲突的体现,是皇帝的工具而不是相反,本质上和汉、唐中后期宦官集团操控皇帝命运,正好截然相反;

3.  文人相轻的传统和党争,则一直成为中国政治上的一个大毒瘤,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消除过。随便举几个例子:宋朝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集团的争斗,明朝持续不断的内阁内斗以及后期的党社运动,乃至离我们很近的左派文人内部的斗争(当然这次对国家大势毫无影响,双方都不过是更强大的力量玩弄的小卒子而已,权当给后来的中国骂人史提供些新鲜材料)。

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威胁,又将帝国文官政府操控在自己手中,朱温的下一步,就是巩固自己的地盘,保证中原不受其他势力的威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4)
攘外必先安内



公元903年二月,朱温被封为梁王,太尉(三公之一,帝国政府最高的荣誉头衔),全国武装部队副统(元)帅(当时创立这个头衔纯粹是为了朱温,挂名的按照惯例必须是皇子,就找了年幼的辉王来顶缸,不久又授权朱温全权行使元帅的职权);崔胤被任命为司徒(三公之一)兼侍中(宰相);而朱温的第一谋士敬翔被任命为太府卿(皇室财务部长)。

这样,朱温从名义上控制了帝国的军权、行政权和财务权。而他马上将昭宗皇帝唯一还信任的宰相韩渥(单人旁)贬到地方做官,从而朝廷最后一个不同的声音也消失了。

二月十四日,朱温留下一万步骑兵进驻原来神策军的军营,任命侄子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皇帝侍卫部队左军司令官),部将分别担任管理皇帝宫廷住宿的宫苑使、管理皇城的皇城使和管理长安治安的充街使 – 当时的长安是首都,里面的皇城是整个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而宫城则是皇帝的家。这样一来,朱温便将整个长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心。

安排妥当后,朱温告辞皇帝,前往自己的大本营大梁。临别时候,君臣同宴,互相赋诗,涕泣交集,百般假惺惺的做作之后,朱温离开了京城。(每次看到中国古代君臣的这种你死我活前的假惺惺,都让人寒毛竖起来,效果比美国恐怖片还厉害。)

朱温前脚刚走,崔胤后脚就弄出事情来。

当时的崔胤,几经波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彻底消灭宦官集团。他现在一身兼任帝国文官政府所有的重要职位:司徒、侍中(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中央军统帅)、盐铁转运使、判度支(全国财政税收总长),行政权、财务权、军权一把抓。

处于顶峰状态的崔宰相,不仅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不过是朱温手中的一个棋子,反而希望可以从此和朱温平起平坐(从崔宰相的出身和行为来看,他应该是骨子里瞧不起朱温的那种人),而平起平坐的资本,是要把自己名义上的中央军统帅,变成实际的军事力量。

因此,朱温才离开京城,崔胤立刻利用皇帝的命令,在京城开始招募六千六百名士兵充实中央六军,制造武器,训练卫士,他给朱温的理由是为了帮助朱温防备西方军阀的威胁。

朱温自然心里明白,不过他当时忙着对付山东王师范的叛乱,没有时间理会,假装同意,暗中派自己的士兵前去报名,做内奸,刺探六军重整的虚实。

一个不幸的事件,加快了崔胤的灭亡。

朱温委派留守长安的主要人物是自己的亲侄子朱友伦。消灭了所有主要对手后,这位朱公子留在长安当然无事可干,结果喜欢上了打马球。不过不知朱公子马球技术不精,还是比赛太激烈,他在一次比赛中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不治,摔死了。

这个意外事件,在朱温眼中,却成了一个阴谋。结合崔胤招募六军的行动,一生生活在阴谋诡计中的朱温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部署严密的阴谋,先招募中央军,再把他放在京城的军队统帅害死,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京城脱离他的控制。

于是,他下手了。事实证明,没有了朱温支持的崔宰相,不过是个纸老虎。公元904年,朱温的一份奏章,就让崔宰相丢掉了所有的官衔,他招募的中央军也被解散,而他自己和家人,也被朱温命令京城驻军屠杀。

这个事件,进一步加强了朱温的警惕。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要彻底保证中央政府不再有任何机会脱离自己的控制。

公元904年正月,朱温借口防备西方军阀攻击,强行将皇帝和帝国首都,从长安迁往东都洛阳。长安成为一片废墟,中国历史上作为首都长达千年之久的长安,从此结束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地位,再也没有能够恢复。而再次被挟持的昭宗皇帝,虽然秘密派人向太原李克用、巴蜀王建、淮南杨行密等求救,但当时这些大军阀不是有心无力不敢掠朱温的锋芒,就是有力无心乘机只顾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

朱温这边则是步步进逼,拉紧了皇帝脖子上的绞索。朱温先是被任命为判左右神策兼六军诸卫事,成为中央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然后他在皇帝前往洛阳的途中,先后将皇帝身边的主要贴身人员,如医官使(皇帝医疗长)、司天监(天文台长)、内都知(内廷管家)、晋国夫人,以及陪伴皇帝踢球和玩耍的两百名少年,全部杀死。

从此,昭宗身边,已经没有一个自己的人了。但是,这样还是不能让朱温彻底放心。

公元904年八月,朱温在四处征战中,派心腹李振(这个人我们前面提到过,在朱温手下心狠手辣小人榜绝对排行第一)前往洛阳,与枢密使(宫廷机要主任)蒋玄晖、驻守洛阳的两位大将朱友恭(干儿子)和氏叔宗(当年包围太原的那位)合计一个惊天大阴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5)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公元904年八月十一日,一百名全副武装的禁卫军士兵,深夜闯入昭宗皇帝的寝宫,将皇帝杀死。

四天后,年仅十三岁的辉王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帝国的第二十五任皇帝景宗。

两个月后,回到京城洛阳的朱温痛哭流啼,大叫部将的行为让他无地自容,陷于不义,上演了一场好戏。紧接着,他上书指责朱友恭和氏叔宗管教部署不严,将二人撤职发配,并在路上命令二人自杀。

朱温的行为很是奇怪。朱友恭和氏叔宗完全是奉命行事,而且在谋杀皇帝的现场,这两个人都根本不需要自己出现。如果是找替罪羊背黑锅,完全可以让手下带队的军官顶上,而且这两个人一个是的干儿子,另外一个是这两年攻打晋军战功显赫的大将,用来背黑锅实在是代价太大了点。

其实朱温的本意并没有想要这两个人的命,无非是借机贬官,等自己当上皇帝了,再重新起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之前任何迹象,表明朱温想除掉这两个心腹,但是最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一句话,要了这两个人的性命。

这个人就是李振。按理说他才是这次谋杀行动的主脑,不应该给朱温这样的建议。但是小人的毒辣就在这里。李振的动机,揣摩一下,无非以下几个:

1. 他与这两个人有仇怨。不过所有现在的历史资料,都看不到这方面的记载。而且李振自从获得朱温的信任后,俨然就是朱温的人事部长自居,喜欢谁就建议给谁升官,不喜欢的就撤职,而且屡试屡爽,所以他如果不喜欢或者和这两个倒霉蛋有仇,早就可以说坏话了,不用等到现在;

2. 如果不是私仇报复,那就一定是争功邀宠。这两个人一死,谋杀昭宗的功劳,就完全在李振一个人身上了。他既不是朱温的干儿子,又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心里完全明白,谋杀昭宗的下一步就是建立朱家的王朝,而这开国的大功,他自然要抢在自己手里;

3. 往更阴险里想,这着也是杀人灭口。万一朱温有一天落败了,有了这两个替死鬼和天下都心里明白的主谋朱温,他李振还是有机会把这件大阴谋来个撇清。

不论是什么动机,李振告诉朱温,不立反面典型,难平天下之口。一句话要了两个人的性命。

而这一刀砍下去,其实是要了朱温自己的命。他等于告诉自己所有的部下,无论你功劳多大,我还是会过河拆桥的。而当一个组织或者集团或者政权,扯掉了公平的面具,不再是有功则奖、有错则罚的时候,不论它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强大,它已经不可能凝聚全体人员的忠诚和斗志,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的迹象,那些平常看来忠心耿耿的部下,都将快速的脱离,甚至落井下石。朱家王朝的短命,根子在很大程度上,种在了它的成立之前。

不过这个时候的朱温,看到的只是那张面前的龙椅。权力,让他变得盲目。他的登基篡位,也一步步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公元905年二月,朱温将前任昭宗皇帝的九个儿子聚集在一起,大肆宴请后突然全部杀死。 三个月后,朱温将帝国政府从宰相开始的三十多位高级官员,全部撤职发配,又在李振(又是这厮)的建议下将他们也全部屠杀。帝国权力中枢已经是没有任何抵抗力量了。

当然,他还要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盘,让自己的四周不受到即刻的威胁。他已经将李克用逼守山西不敢南下,又让李茂贞乖乖地看住凤翔不敢东进,而山东和河北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中。他的目光,看向了南方。

公元905年九月,朱温大将杨师厚率主力部队南渡汉水,顺利的击败当地的军阀。当年秦宗权叛乱败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腹赵德堰投降了帝国政府。赵后来一直占据汉水以南、长江以北的襄樊地区,他的儿子赵匡凝担任忠义(襄州)节度使,小儿子赵匡明担任荆南节度使,后来虽然帝国中心一片混乱,但这两人每年给朝廷的贡赋从来没有断过。

不过只有襄樊一地的赵家兄弟,自然不是朱温的对手。很快,赵家兄弟就被迫逃亡,而襄樊十一个州府,就落入了朱温的手中。

撤除了南方的肘腋之患,朱温再也无法等待了。

这个时候,一个倒霉鬼不幸撞了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的碎片(26)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朱家



枢密使(宫廷机要主任)蒋玄晖是参与谋杀昭宗皇帝的凶手之一。现在,将帝位转移到朱家的重任落在了他肩上。

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要了这位老兄的命。原因很简单,这位先生是个书呆子。

自从儒家开始毒害中国以来,历代篡位的奸臣,都心照不宣的有个“法定”的篡位顺序,以符合所谓儒家“禅让”的神话。

“禅让”的神话是儒家一个经典的故事,说远古所谓三皇五帝时代,每个君主都是选择好自己的接班人,然后把大权让给他;而接班的这位,也一定再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让谦虚,迫不得已才勉强接受。

这么幼稚的游戏,居然被中国历代帝王一直玩了下来。从当年王莽,后来的曹魏、司马氏的晋王朝,一路下来,篡位被美其名曰“禅让”,而一套复杂的游戏规则也基本成型。简单来说,一般有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为了表示他是与众不同的级别高,先会给些特例,例如见了皇帝不用下跪、可以带佩剑上殿、不用见到皇帝就一路小跑啊,等等的。总之,文武百官见皇帝必须遵守的那些破规矩,都不用理睬。

其次,通常会先有个加“九锡”的程序。这个东东其实是以前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九样东西,代表最高的奖赏,有点现在颁发一级勋章的意思。具体来说是这么九样东西:一车马(有资格坐高级轿车),二衣服(特别颜色的服装,不是一般官员可以穿的),三乐器,四朱户(住毫宅),五纳陛(有个带台阶的台子,坐得高看得远,完全是摆谱用),六虎贲(贴身保镖),七弓矢,八斧钺(相当于民间流传的尚方宝剑,可以代表皇帝杀官员),九秬鬯(喝酒的杯子)。本来是普通的赏赐,但是自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基本上受九锡,就是告诉天下,我要篡位接班了。

再次,是给个之前没有的头衔,例如丞相、太师、大司马等等,总之相当于现在总理那样的头衔,表示是帝国政府的最高领袖。

然后,就是封王。古代的亲王有两种,一种纯粹是最高的封号;另外一种不光有名号,而且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里可以自己独立管理。这篡位前的封王号,往往同时伴随着两件事情,一个是让他自己开设自己的官署,其实是为完全接管帝国政府搭好班子,成为篡位前实际上的影子政府;二是划分封地。仪仗队之类的配置,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参照皇帝的标准,稍稍降点等级而已。

最后,就是最肉麻的游戏了。先是中央大臣、各地长官、民间知识分子代表、各地平民百姓,纷纷要求皇帝把位子让出来,奏章上了一遍又一遍,大有点民主政治的味道,总之就是死活也要这位全国人民的救星当皇帝;于是,现任皇帝就下诏书给篡位的人,说您比我能干,不如您来干这个工作吧。

而接受诏书的这位,一定是死活不肯,好象做皇帝是委屈了他一样。这么来来回回无数次,天下的官员和百姓一遍遍催促,现任皇帝一次次邀请,我们的篡位者终于勉为其难,看在天下百姓的份上,扭扭捏捏地、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禅让,把做皇帝的苦差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现在,负责安排朱温接任皇帝工作的蒋大人,决定按照这个传统,把整个游戏重新玩一次。

但是,朱温根本没有这个耐心。他的一生,相信的是权力和实力,而不是什么儒家的遮羞布。 他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心情等这个游戏一步步弄下来。

偏偏蒋玄晖和他的助手们是个死心眼,先是用儒家的道理来说服朱温,结果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死不悔改的他们,还是没明白道理,放着朱温的明示暗示不理睬,依然一步步来。

公元905年十月,朱温被封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官(元帅),加九锡;朱温大怒,拒绝接受。

一个月后,朱温被任命为相国,成为全国所有文官武将的最高领袖;同时,他被封为魏王,他所控制的所有地盘,包括河北、山东、中原、关中、襄樊的二十一个节度使,都成为新成立的魏国的领地。

十二月,终于按耐不住怒火的朱温,将何太后杀死。没了太后的小孩子皇帝景宗,彻底慌了; 同时,朱温将屡次不听自己话,坚持不一步到位让自己篡夺皇位的蒋玄晖等一干人等,全部处死,拥立新朝的未来功臣,变成了死囚。

这样一来,信号再明显不过了。于是,从此开始,政府官员劝进的丑剧就不断上演了。

公元907年三月,因为战事纷乱才回到洛阳的朱温,终于等到了皇帝的让位诏书。

于是,在暮春的某一天,帝国所有级别最高的中央官员,在帝国的首都中枢,上演了一场最最隆重的“禅让”仪式。延续了将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

五十六岁的朱温,经过长达三十年的拼杀与阴谋,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梁,定都开封。

只是,此时他并不知道,他苦心打造的这个帝国,连二十年也维持不到。

(帝国的碎片 第一卷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5 11: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这还成了连载的历史小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15: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4 2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今天看不完了,明天接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03:32 , Processed in 0.24828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